“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解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解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解“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解”是一个提示,其指出我们应该从生活中学习,从社会中寻求学习的机会,而教学则是一个整体,应该做到教学融合。

这也是实施现代教育改革计划的重要基础。

一、当今时代,生活是教育的重要源泉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要改善生活教育。

当前,许多儿童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有可能会发生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引入生活教育深入到儿童的日常生活中。

生活教育包括各种社会行为,如道德伦理认知能力和文化修养,从而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生活教育可以使孩子们进入社会,真正理解社会,做出对社会有益的贡献。

二、社会是学校外的最大教育实验室学校是教育最重要的舞台,但社会也是学校外最大的教育实验室。

在社会,学生可以通过体验、理解、活动、参与,接触其他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表现形式,有效地了解他们所处的社会,更好地做出适当的反应和判断。

社会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实践教育的广阔舞台,社会环境中涵盖了道德文化、行为习惯、伦理学说、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社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三、教学要做到合一教学在现代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要统筹安排、整合和发展,实施综合教育,做到教学的合一。

整合生活教育和社会教育,使之成为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可以充分有效地运用,即使是学生的思想也可以在学校和社会之间得到发展和提高。

同时,应以关注和尊重学生为核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做到灵活多样,将社会环境和学习过程紧密融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解”既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础,也是倡导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更是实现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更好地指导教育学习,促进教育改革,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协调一致,从而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社会发展。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内容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近代着名的教育家, 生活教育理念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

他提出了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部分所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影响极其深远。

当前,我国的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大,生活教育理论正是把生活和教育结合起来,对于促进当前我国的教育理论发展、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搞好日益发展的社区教育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活教育改革实施陶行知在深刻批判封建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调查、实践和思考,创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内容的生活教育思想。

学习、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有助于推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一)生活教育的目的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陶行知进一步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那么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1.造就有生活力的国民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国民,他主张,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国民需要作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要办好师范教育。

二是“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试”。

他说:“创造的考成所要考成的是生活的实质,不是纸上的空谈。

”2.教人发明、制造和运用生活工具陶行知说:“空谈生活教育是没有用的。

真正的生活教育必以生活工具为出发点。

”生活教育教人发明、制造和运用生活工具,不仅仅是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改造社会,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和谐社会。

(二)生活教育的内容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是建设学习化社会的理论基础“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 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 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其中三大教育思想尤为重要,分别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开创性和指导性,对于当今的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是为了生活而服务的。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从生活中获取教育的素材和内容,让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蕴含着教育的机会。

比如,孩子在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过程中,可以学会责任和担当;在与小伙伴玩耍时,能够学会合作与分享;在参与社区活动时,能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这些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比单纯的书本知识更能让孩子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人生的道理和技能。

陶行知反对传统教育中那种把教育与生活割裂开来的做法。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被局限在教室里,学习的内容也大多是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也难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则进一步拓展了教育的空间和范围。

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都是教育的场所,不应该把学校与社会隔离开来。

社会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来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习和成长。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工厂、农场等。

这些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社会的各个方面,了解不同的职业和行业,从而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来校举办讲座、开展培训等,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同时,“社会即学校”也意味着教育应该面向社会,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在学校中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是教育思想史上的大家,他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批判吸收他人思想,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创立了一套崭新的教育理论,这是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变革,直到今天,还有很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一、杜威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构成贯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一教育与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这是一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两个反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2.“学校即社会”这个命题并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想混同;杜威所要求的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了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具有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社会生活的功能,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不收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为广阔的环境;强调学生在做中学;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提出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四民主与教育教育是为了民主的,同时教育也应是民主的;民主主义不仅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奋斗目标,而且还对教育提出了民主的要求,杜威认为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一个教育方针和政策;杜威认为教师应是儿童生活成长和经验的启发者和诱导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且也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而不是学生的压迫者;二、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些片面性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不仅是一般的生活,而且是儿童当前的生活;这里所说的“生活”,是指儿童的生长要素,即游戏、讲故事、观察、手工;除了这些生长要素之外,还有许多日常生活之外的东西,他却避而不谈.”,可见我们的教育不能只重当下,不看未来;活在当下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不能将其极端化、片面化;教育应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2.教育即社会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学校不是准备进入社会参加社会生活,而是在学校过的生活就应该是儿童当前的社会生活;这种认识抹杀了社会与学校的区别;;如果学校教育也像社会教育一般零散,重经验,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而且会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学校固然不可变成与社会完全脱钩的“象牙塔”,但是学校亦不可完全等同予社会,最多只能是个“小”社会,是向社会过渡的跳板;3.在“做”中学杜威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做”的过程,教学应该从儿童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儿童应该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这种思想片面强调了直接经验,否定了间接经验;片面强调了感性知识,忽视了理性知识;,降低了理论的作用,破坏了系统、普遍知识的学习;把系统科学知识的教学同实践绝对对立起来;三、杜威教育思想的借鉴和启示1.面向生活、注重活动教学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有合理因素的存在,只要不将其绝对化,不把教育完全等同于生活,就有借鉴意义;我国的教育一直以来都重视以书本为中心,学校的教育脱离学生的生活,一方面导致学生难以接受与理解书本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要借鉴杜威“面向生活”的理念,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兴趣,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学习;通过适当的活动课程,使学生有效地参加活动课程,培养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素质;2.强调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做中学”强调了训练独立思维的能力,这对于改革我们传统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改革单纯的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创新能力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当下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应当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而非单纯地传授知识;应当把校内的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两者之间应当自由地相互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必须从社会的整体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手,创造一个适合儿童天性的新环境,激发儿童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促进其求真思维和创造性格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3.注重习惯的培养中国的家庭和学校,强调让儿童熟记、死背很多规则和标准,并通过严格的惩罚来让儿童来按照标准执行;这些规则是通过外部的压力强加给儿童的,这就使儿童丧失了应有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因此,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注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与性格的养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亲自在“做”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养成习惯;4. 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教育中的当然主体,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与学生是统治与被统治、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学生应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学生成为“做”的主体,而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他们都是学习的主人,知识的探索者;教师在很大程度应该成为“助学者”,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不再是中心与边缘、教授与接受、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是主体间性的平等交往、协商的关系;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生活即教育_心得体会

生活即教育_心得体会

自古以来,教育被视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

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它强调了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而是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下是我对“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生活即教育的内涵生活即教育,意味着教育应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它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生活正是培养这些素质的最佳场所。

具体来说,生活即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亲情、友情、爱情等,都是教育的宝贵资源。

通过生活中的体验,我们可以学习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智慧。

2. 生活是教育的实践场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生活中的问题往往需要我们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3. 生活是教育的评价标准。

教育成果的评价不能仅限于考试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

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价值。

二、生活即教育的实践1. 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2.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提高能力。

3. 自主学习。

生活即教育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以主动了解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大事,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4. 修身养性。

生活即教育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三、生活即教育的启示1. 教育要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任何教育理论的研究只有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检验和发展才能常青常新。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

他一生倡导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普及教育和社会大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这一理论成果在今天仍有意义。

一、“生活即教育”的启示陶行知在1927年《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解释:“生活即教育,就是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达民之情,逐民之欲,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

并指出:“中国从前的旧文化,是上了脚镣、手铐的……以天理压迫人欲”。

他说:“我们主张生活即教育,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

”1934年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一文中确切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

他强调“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并把其普及教育的最终目的定为“解放全人类”。

目前推行的素质教育与生活教育的主旨有许多相同之处,审视素质教育的实践,我们会发现有些地方还有待改进:一是教育和生活相脱节的现象还相当严重。

陶行知十分强调教育与生活要保持一致。

他说:“过的是少爷生活,虽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不算是受着劳动的教育;过的是迷信的生活,虽天天听科学的讲演,不算是受着科学的教育;过的是随地吐痰的生活,虽天天写卫生的笔记,不算是受到卫生的教育;过的是开倒车的生活,虽天天谈革命的行动,不算是受着革命的教育。

”目前从小学到大学,对学生的劳动观念教育不够,许多学生的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习惯差、自理能力差,我们的爱国教育乃至做人教育也都存在着内容和形式两张皮的现象。

我们天天谈爱国,可听到国歌许多学生竟然无动于衷!我们从小教育孩子要诚实友爱互助,可“逢人只说三分话”颇有市场,见恶不止,甚至不敢仗义直言的现象普遍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依然不少。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内容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近代着名的教育家, 生活教育理念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

他提出了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部分所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影响极其深远。

当前,我国的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大,生活教育理论正是把生活和教育结合起来,对于促进当前我国的教育理论发展、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搞好日益发展的社区教育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活教育改革实施陶行知在深刻批判封建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调查、实践和思考,创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内容的生活教育思想。

学习、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有助于推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一)生活教育的目的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陶行知进一步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那么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1.造就有生活力的国民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国民,他主张,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国民需要作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要办好师范教育。

二是“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试”。

他说:“创造的考成所要考成的是生活的实质,不是纸上的空谈。

”2.教人发明、制造和运用生活工具陶行知说:“空谈生活教育是没有用的。

真正的生活教育必以生活工具为出发点。

”生活教育教人发明、制造和运用生活工具,不仅仅是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改造社会,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和谐社会。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对我们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对我们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有什么启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认为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有很好启示作用。

一、学校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美国思想家梭罗给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定义,“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类,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

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

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这样种子开始到来了。

”中国教师报曾就此下定义:“好学校是一方池塘”。

不需要你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地,种子开始到来了。

这就是“自然”的力量。

当前我们学校教育受升学率等影响,学生学习负担重,考试压力大,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学校已经不再是一方“池塘”,有可能是“茅坑”,是“工厂”,是“屠宰场”,是监狱。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是一贴医治当前学校教育病症的良药。

根据“生活即教育”思想,我们要在学校教育管理和实践中下大力气进行改革:一是弘扬“生本教育”理念,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依然让学生围着老师转,围着考试转。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的启发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的启发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的启发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部分所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影响极其深远。

当前,我国的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大,生活教育理论正是把生活和教育结合起来,对于促进当前我国的教育理论发展、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搞好日益发展的社区教育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生活教育现代教育启发陶行知的教育活动是在当时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他的教育实践是与民主爱国的活动相伴而行的。

早年他曾投身于辛亥革命,“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后,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国会,组织国难教育社等。

他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陶先生一生办过许多各种类型的学校,这些学校为社会培育了大批有用人才,还输送了不少革命青年到延安和大别山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

宣传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反观我国的现代教育,基本上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在校的初中生们课业繁重,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二是升学比率产生的有害竞争让学生们身负重压。

三是攀比风严重致使有些学生心理素质极差,产生不良心理反应。

四是学校教育与生活脱轨,学不能致用,学生走上社会还不能将学习到的只是转化为工作能力。

这与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相违背。

下面将具体谈谈如何利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我们现代教育出现问题的时候予以启发。

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

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摘要: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有三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当今,在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理论对于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小学教育内容等方面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小学教育一、引言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杰出的民族主义者。

他的一生为改革和发展中国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小学是教育的基础,如今的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促进深化当前教育改革,对于当今的小学教育来说依旧是意义深远的。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有三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具体如下:(一)“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即教育”,提倡以人的生命为教育内容,接受生活实践中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命教育理论的主体,是对教育本质的诠释。

(二)“社会即学校”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命题是“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指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和学者官僚之所以不承认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有专门的学校供其子女接受特殊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和不平等的教育,并提出“社会就是学校”来促进普及教育。

“社会与学校”应将“学校中的一切扩展到伟大的自然”。

(三)“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命教育理论的教学理论。

用陶行知的话说,“教学做合一”是对生活现象的解释,即对教育现象的理论解释。

在生活中,要做某件事是要做的,要学会改善自己,并要教人影响人。

学习著名教育家心得体会(3篇)

学习著名教育家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与复杂性。

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更新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在学习过程中,我接触了许多著名教育家,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我对几位著名教育家的心得体会。

一、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他提倡“生活教育”和“社会教育”,主张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以下是我对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心得体会:1. 生活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深感,作为一名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将教育融入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2. 社会教育:陶行知强调教育要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3. 教育与教学相结合:陶行知认为,教育是生活的,教学是生活的,生活是教育的,教学是教学的。

教师要将教育与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家,他提倡“全面发展教育”和“和谐教育”,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下是我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念的心得体会:1. 全面发展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关注学生的各个方面,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2. 和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要追求和谐,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我认为,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关爱与尊重。

3. 个性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深感,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领域茁壮成长。

三、杜威的教育理念杜威是美国著名教育家,他提倡“经验主义教育”和“儿童中心教育”,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浅谈“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浅谈“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浅谈“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2000字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句话很常见,但却具有深刻的意义。

它指出了一种教育观,即人类的成长和学习不仅仅发生在学校的课堂上,更多的发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社会也是一个重要的学校。

那么在这种教育观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实践呢?首先,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是很多人都深有体会的。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够给我们带来启示和经验。

生活中不仅有快乐和美好,更有失落和痛苦,每一个经历都是一份财富,都能够成为我们成长和学习的资本。

比如,面对挫折和失败,我们可以学会坚强和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可以学会思考和创新。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更多与人相处的技巧,体验到人生的丰富多彩。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并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以便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成长。

其次,社会是一个大学校。

生活是我们学习的源头,而社会则是我们学习的更新更广的平台。

社会教会我们如何适应和融入这个大环境,如何面对挑战和困境,如何创造和创新。

社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我们学习的场所,更是我们成长的舞台。

在社会中,我们能够学到更多实践性、技能性的知识,更能够学习到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领导和管理。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积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和项目,以便更好地实践和学习。

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生活可以教会我们很多东西,社会也可以帮助我们学到很多新知识,但是这一切都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应用。

在实践中,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更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因此,我们需要对于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实践,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竞赛和项目活动,以便更好地应用和实践所学,同时实现自身价值。

综上所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一种深刻的教育观。

我们应该珍惜生活中的每个瞬间,学习每个经历,融入社会,通过实践验证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丰富自己的经验和成长,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学思想及其启示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学思想及其启示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学思想及其启示陶行知先生,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为我国现代学前教育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他的教育思想宝库中,生活教育理论便是其中璀璨的一颗。

它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学理论的努力。

生活教育理论虽然对普通学校教育都不适合,但却符合学前教育的一般理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共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其次,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再次,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鉴于各方面的原因,本文将对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作以简单论述,以及所引发的一些小思考。

一“生活即教育”与“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传统教学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完全不能把在校外获得的经验我完整地、自由地在校内利用。

同时另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应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那就是学校与生活的隔离。

”在杜威看来,教育必须关注现实生活,教育是儿童生长于发展的过程。

因此,教育应该使儿童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并在生活中培养民主与生活的能力。

所以,杜威主张在学校中引进一些社会活动,使学生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获得经验来学习掌握书本知识。

在理论上,杜威并不反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但他更重视儿童经验与书本知识的整合。

与杜威有别,陶行知则提出“生活即教育”这一命题。

在陶行知那里,他把教育看成是生活原本应有的东西,不是外加于生活之上的东西,由此,他强调了教育与生活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他看来,教育若不能通过生活来进行,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如果要体现其对生活的改造作用,也必须通过生活来进行。

所以,教育要着眼于儿童的生活,要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而教育。

试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试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试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启示作者:李秀红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02期[摘要] 陶行知一生提出了很多教育思想,包括女子教育思想、平民教育思想、乡村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思想等,其中生活教育思想的社会影响最大。

生活教育思想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形成了生活教育思想理论,该理论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首先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进行了介绍,并深入分析了生活教育思想的精髓,最后探讨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当下教育的启示,希望能够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生活教育思想;教育教学;启示[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2-0062-02陶行知用其宝贵的一生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以发展的眼光和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为近现代中国教育提供了精神和理论支持。

他一生在教育领域建树颇深,并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形成了符合我国实际又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点上了一盏明灯,指引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生活教育理论所包含的三方面内容,不仅从理论上阐明了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法,生活教育所蕴含的智慧对当下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也有着重要指引作用。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一)生活教育的内涵生活教育可以分为“生活”和“教育”两部分来看,拆开的两个词我们都很熟悉,但对于其内涵相信大多数人只是一知半解。

什么是生活,这是现代人内心的疑问和呐喊,简单来说,衣食住行组成了我们生活的内容,而生活的目的是生存和发展。

对于教育有理解可以追溯到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教育的不同理解和表述,从教育所经历的漫长的发展历史也可以看出教育的可传承性和发展性。

在古代,教学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但那时候就已经有了教育的雏形,只是那个时期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教育,或者当时对教育的理解和现代有本质的区别。

陶行知教育文集原文摘抄

陶行知教育文集原文摘抄

陶行知教育文集原文摘抄
一、陶行知教育理念的概述
陶行知,原名陶知行,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

他的教育理念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

二、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实践与应用
1.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所学校,生活中处处都有教育的契机。

他提倡将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人们在实践中学会生活、认识生活、改造生活。

2.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认为,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学校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鼓励人们走出校门,投身于社会实践,将社会视为学习的场所。

3.教学做合一:陶行知主张教育过程中,教师、学生、实践三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他强调在做中学习,在做中研究,在做中提高。

三、陶行知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回归生活,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现代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让教育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2.拓宽教育场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现代教育应打破校园围墙,将社会资源纳入教育体系,让学生在更广泛的社会实践中成长。

3.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成长:现代教育应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互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对现代教育改革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生活与教育的紧密联系,提倡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育,对于小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旨在探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以期为当前小学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概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核心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人人是创造之人”。

这一理论主张教育要与生活紧密结合,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创新性和社会性,为小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1.打破应试藩篱,注重生活实践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倡“生活即教育”,要求教育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小学教育中,我们应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

例如,通过组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倡全面培养,关注个性发展4.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各个方面。

在小学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合适的教育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5.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潜能6.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小学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探索新知。

例如,通过开展创新性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视角分析现行教育制度问题当前小学教育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强调应试、缺乏个性化教育、忽视实践环节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视角,我们应深入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教育观点浅析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教育观点浅析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教育观点浅析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教育观点浅析陶行知,20世纪中国教育家、思想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之父”。

他的教育观点被广大教育者广泛关注和借鉴。

陶行知强调“生活即教育”,将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认为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场所,是儿童成长的最佳环境。

本文将对陶行知的教育观点进行浅析,说明他在教育中推崇生活的重要性。

首先,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场所,强调教育应该贴近生活。

他反对以学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主张教育应该融入到生活中去。

他说:“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使知识在书本里,而是要使学生会运用知识于生活。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他们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各种挑战。

其次,陶行知提倡实践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他强调要把学生从课堂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亲自动手去实践、去体验。

他说:“把操刀的权利交给学生,就可以把学生培养成实际工作者。

”这意味着学生应该通过实际操作,从中体会到知识的真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陶行知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注重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在社会中发展个性,使学生成为爱社会、为社会贡献的人。

”他认为学生除了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他主张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和社交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陶行知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他认为人的成长需要有美的滋养和心灵的陶冶。

他提出:“学校的教育应是文化的传承,同时又发展出新的文化。

”他主张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音乐、文学等方面的素养,让他们能够从中获得情感愉悦和审美的体验。

最后,陶行知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他主张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健康。

他提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健康的教育,即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这意味着教育不能仅仅注重学术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道德品质和人格成长。

浅谈“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浅谈“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浅谈“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已经成为了各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大多数人都认为教育只能在学校里获取。

但是,生活中实际上也存在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这其中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生活的经历、社会中的文化传承等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

生活中的教育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生活中不仅仅是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可以为我们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我们的教育资源。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生活即教育”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家庭教育家庭是最早期的教育场所之一,我们从小就在家里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包括认知、社交、文化传承等等。

家庭成为了我们最初的学校,这种教育方式占据着人的一段巨大的时间,它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工作经验工作是我们人生中的一部分,工作场所也成为了我们的教育所在。

在这里,我们可以学习到更多实际操作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文化。

社交经验社交经验对人的成长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交往中我们能够接触到不同性格的人,多了解他们生活的方式和思考方式。

在这些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人性、情感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且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别人。

社会中的学校教育事业的进步离不开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也承托着教育的进步。

我们的教育环境变得越来越宽广,教育的机构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社会本身已经成为了教育机构之一。

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设施是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包括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等。

这些设施是向社会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获取知识、学习技巧、认识文化,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化设施对人们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积极的影响,体现了社会教育的价值。

公益性组织社会中的公益性组织也为社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他们通常有一些非利益性质的活动,如志愿者活动、人类关爱活动等等。

陶行知教育名言解析

陶行知教育名言解析

陶行知教育名言解析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深受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但又结合了中国实际情况,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

他的教育名言众多,这里将选取其中一部分进行解析。

1. “教育是人类生活的根本,是国家社会的基石。

”这句名言凸显了陶行知对教育的重视和认知。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过程。

教育应当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他也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即教育应当服务于社会,为国家的发展繁荣作出贡献。

2.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核心观点之一。

他认为,教育应当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从生活中获取知识。

此外,他还提倡将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这种思想体现了陶行知对于教育实用性和社会性的追求。

3. “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

”陶行知反对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主张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因材施教。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潜力,教育者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这种思想体现了陶行知对于学生主体性和个体差异的尊重。

4. “爱满天下,乐育英才。

”这句名言体现了陶行知的教育情怀和追求。

他认为,作为教育者,应当具备一颗爱学生的心,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同时,他也强调了教育的快乐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陶行知的教育名言体现了他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还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实用性。

同时,他还主张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

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实现陶行知所倡导的“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的教育理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何教育理论的研究只有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检验和发展才能常青常新。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

他一生倡导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普及教育和社会大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这一理论成果在今天仍有意义。

一、“生活即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在1927年《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解释:“生活即教育,就是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达民之情,逐民之欲,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

并指出:“中国从前的旧文化,是上了脚镣、手铐的……以天理压迫人欲”。

他说:“我们主张生活即教育,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

”1934年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一文中确切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

他强调“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并把其普及教育的最终目的定为“解放全人类”。

目前推行的素质教育与生活教育的主旨有许多相同之处,审视素质教育的实践,我们会发现有些地方还有待改进:
一是教育和生活相脱节的现象还相当严重。

陶行知十分强调教育与生活要保持一致。

他说:“过的是少爷生活,虽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不算是受着劳动的教育;过的是迷信的生活,虽天天听科学的讲演,不算是受着科学的教育;过的是随地吐痰的生活,虽天天写卫生的笔记,不算是受到卫生的教育;过的是开倒车的生活,虽天天谈革命的行动,不算是受着革命的教育。

”目前从小学到大学,对学生的劳动观念教育不够,许多学生的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习惯差、自理能力差,我们的爱国教育乃至做人教育也都存在着内容和形式两张皮的现象。

我们天天谈爱国,可听到国歌许多学生竟然无动于衷!我们从小教育孩子要诚实友爱互助,可“逢人只说三分话”颇有市场,见恶不止,甚至不敢仗义直言的现象普遍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依然不少。

诸如此类的现象,除了社会痼疾以外,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

陶行知把教育与生活等同起来,把生活绝对化、概念化是其理论的缺陷。

可教育要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教师要以身作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却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

二是素质教育形式化在有些地方和学校相当普遍。

开几节体音美课,搞几次艺术节、科技节、生活节便算是素教硕果。

购置的电教仪器和图书设备成了上级检查的标本;把德育局限于几节课、几次报告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管理形式上;重智育轻德育和劳动教育、课业负担重、恶补、满堂灌屡见不鲜。

如果不能真正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整体入手,不能从教学、管理、环境服务等环节全面落实,那么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

三是终身教育、开放式教育、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等有待加强。

1930年陶行知在《再答操振球之问》中指出“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生活即教育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的范围之内。

若拿教育做生活,八股的教育必然造成八股的生活”。

这些话启示我们,教育要贯穿人的一生、人的生活的每一方面,这是终身教育的内涵。

教育要树立开放式的大教育观,走出学校教育的围墙、书本教育的围墙,以及重智轻能、重智轻德教育的围墙。

要把生活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加强起来。

21世纪是全新的知识经济社会、信息革命社会和教育社会,因此学生过电脑的生活,便受电脑的教育;过有个性的生活,便受有个性的教育;过知识创新的生活,便受创新教育。

教育要从单一的学校系统向成人教育系统和其他
非正规教育系统扩展,教育要从象牙塔教育向市场经济、教学科研效益一体化过渡。

二、“社会即学校”的启示
如果说“生活即教育”是对现代教育本体论的回归,让我们认识到教育是回归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回归人的身心潜能素质,由此超越学校化教育的狭隘,为走向学习化社会,实现学习、劳动、闲暇一体化的贯穿一生的生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视野,那么“社会即学校”的命题,为构建现代教育主体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

“社会即学校”这个命题,从本质上提出了社会(形式化的人)与学校(形式化的教育)的关系,其革命性和创新性在于,对面向少数人的学校中心论予以批判和否定,认为社会的全体成员才是教育的全体。

“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在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在做我们的学生”,可以说是陶行知对20世纪初西方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初见端倪的普及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乃至21世纪的学习化社会的科学诠释。

他曾天才地主张“出世才算破蒙,进棺才算毕业”,以扩大教育的时限。

他在上世纪30年代末提出的“为了整个寿命的教育”,和现代的终身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当以电脑为主体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带来多媒体教学、网络学校、虚拟大学等全球化学习的热浪时,当建构主义理论、交互式学习、实时教学的思想逐步打破学校、社会、家庭的围墙,陶行知所提倡的“无形的社会大学”便有了真正的生存土壤。

它启示我们:
1.要把传统学校中那堵学校与社会隔绝的“高墙”冲破,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和互相学习的热情。

他指出:“无形的社会大学,是只有社会而没有大学之名,它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28宿为围墙,人类都是同学,依‘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之原则说来,人类都是先生,而且都是学生。

新世纪之创造是我们的主要功课”,“使自己和同伴近邻养成好学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进步到老”。

2.学校教育要树立“教育服务教育者,教育服务社会”的理念,既不能将教育与社会割裂,又不能等同于社会。

一方面教育要有效地利用社会的各种有利因素,另一方面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素质。

学校教育要满足社会成员学习的需求,从服务的角度看待学校的一切工作,要建立一套“教育质量体系”,以持续地提高教育质量,真正实现“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的目标。

3.要转变传统的办学主体,运用社会力量来办校。

陶行知说:“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

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的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济社会的需求。

”他说:“民主的教育是民治、民享的教育”,“政府应该还教育于人民”,“应当将校门打开”,“校长应当有社会即学校的观点”,这些思想对于我国提出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很有借鉴意义。

4.实现“社会即学校”的方法是“知行结合”和“六大解放”。

陶行知指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这段话阐明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也指明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途径与方法。

他还提出行知结合的思想:“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他主张“为行动即读书,在行动上读书”,反对以文字书本为中心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做法,倡导行动产生思想、行动创造价值的观念。

怎样实现“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呢?陶行知提出要实现“六大解放”,他说:“在现状下,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系起来在功课上夹功,要给他一些空间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
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自我。

当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为了改造旧教育,他对传统教育否定过多而肯定较少,思想上淡化了学校的作用,客观上造成了某些误解,以为他是学校消亡论者,但实质上他的思想并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

我们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善于思考、善于扬弃,要不断推陈出新,去丰富和发展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为目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