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何教育理论的研究只有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检验和发展才能常青常新。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他一生倡导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普及教育和社会大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一理论成果在今天仍有意义。

一、“生活即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在1927年《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解释:“生活即教育,就是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达民之情,逐民之欲,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并指出:“中国从前的旧文化,是上了脚镣、手铐的……以天理压迫人欲”。他说:“我们主张生活即教育,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1934年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一文中确切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强调“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并把其普及教育的最终目的定为“解放全人类”。

目前推行的素质教育与生活教育的主旨有许多相同之处,审视素质教育的实践,我们会发现有些地方还有待改进:

一是教育和生活相脱节的现象还相当严重。陶行知十分强调教育与生活要保持一致。他说:“过的是少爷生活,虽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不算是受着劳动的教育;过的是迷信的生活,虽天天听科学的讲演,不算是受着科学的教育;过的是随地吐痰的生活,虽天天写卫生的笔记,不算是受到卫生的教育;过的是开倒车的生活,虽天天谈革命的行动,不算是受着革命的教育。”目前从小学到大学,对学生的劳动观念教育不够,许多学生的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习惯差、自理能力差,我们的爱国教育乃至做人教育也都存在着内容和形式两张皮的现象。我们天天谈爱国,可听到国歌许多学生竟然无动于衷!我们从小教育孩子要诚实友爱互助,可“逢人只说三分话”颇有市场,见恶不止,甚至不敢仗义直言的现象普遍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依然不少。诸如此类的现象,除了社会痼疾以外,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陶行知把教育与生活等同起来,把生活绝对化、概念化是其理论的缺陷。可教育要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教师要以身作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却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

二是素质教育形式化在有些地方和学校相当普遍。开几节体音美课,搞几次艺术节、科技节、生活节便算是素教硕果。购置的电教仪器和图书设备成了上级检查的标本;把德育局限于几节课、几次报告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管理形式上;重智育轻德育和劳动教育、课业负担重、恶补、满堂灌屡见不鲜。如果不能真正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整体入手,不能从教学、管理、环境服务等环节全面落实,那么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

三是终身教育、开放式教育、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等有待加强。1930年陶行知在《再答操振球之问》中指出“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生活即教育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的范围之内。若拿教育做生活,八股的教育必然造成八股的生活”。这些话启示我们,教育要贯穿人的一生、人的生活的每一方面,这是终身教育的内涵。教育要树立开放式的大教育观,走出学校教育的围墙、书本教育的围墙,以及重智轻能、重智轻德教育的围墙。要把生活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加强起来。21世纪是全新的知识经济社会、信息革命社会和教育社会,因此学生过电脑的生活,便受电脑的教育;过有个性的生活,便受有个性的教育;过知识创新的生活,便受创新教育。教育要从单一的学校系统向成人教育系统和其他

非正规教育系统扩展,教育要从象牙塔教育向市场经济、教学科研效益一体化过渡。

二、“社会即学校”的启示

如果说“生活即教育”是对现代教育本体论的回归,让我们认识到教育是回归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回归人的身心潜能素质,由此超越学校化教育的狭隘,为走向学习化社会,实现学习、劳动、闲暇一体化的贯穿一生的生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视野,那么“社会即学校”的命题,为构建现代教育主体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社会即学校”这个命题,从本质上提出了社会(形式化的人)与学校(形式化的教育)的关系,其革命性和创新性在于,对面向少数人的学校中心论予以批判和否定,认为社会的全体成员才是教育的全体。“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在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在做我们的学生”,可以说是陶行知对20世纪初西方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初见端倪的普及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乃至21世纪的学习化社会的科学诠释。他曾天才地主张“出世才算破蒙,进棺才算毕业”,以扩大教育的时限。他在上世纪30年代末提出的“为了整个寿命的教育”,和现代的终身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当以电脑为主体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带来多媒体教学、网络学校、虚拟大学等全球化学习的热浪时,当建构主义理论、交互式学习、实时教学的思想逐步打破学校、社会、家庭的围墙,陶行知所提倡的“无形的社会大学”便有了真正的生存土壤。它启示我们:

1.要把传统学校中那堵学校与社会隔绝的“高墙”冲破,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和互相学习的热情。他指出:“无形的社会大学,是只有社会而没有大学之名,它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28宿为围墙,人类都是同学,依‘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之原则说来,人类都是先生,而且都是学生。新世纪之创造是我们的主要功课”,“使自己和同伴近邻养成好学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进步到老”。

2.学校教育要树立“教育服务教育者,教育服务社会”的理念,既不能将教育与社会割裂,又不能等同于社会。一方面教育要有效地利用社会的各种有利因素,另一方面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素质。学校教育要满足社会成员学习的需求,从服务的角度看待学校的一切工作,要建立一套“教育质量体系”,以持续地提高教育质量,真正实现“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的目标。

3.要转变传统的办学主体,运用社会力量来办校。陶行知说:“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的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济社会的需求。”他说:“民主的教育是民治、民享的教育”,“政府应该还教育于人民”,“应当将校门打开”,“校长应当有社会即学校的观点”,这些思想对于我国提出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很有借鉴意义。

4.实现“社会即学校”的方法是“知行结合”和“六大解放”。陶行知指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这段话阐明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也指明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途径与方法。他还提出行知结合的思想:“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他主张“为行动即读书,在行动上读书”,反对以文字书本为中心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做法,倡导行动产生思想、行动创造价值的观念。

怎样实现“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呢?陶行知提出要实现“六大解放”,他说:“在现状下,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系起来在功课上夹功,要给他一些空间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