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 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短松冈。
幽梦: 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小轩窗: 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 顾: 看。 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观 看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正在打扮 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相对无言泪 落千行。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 晚,矮松的山冈。
肆第章
品 读 课 文
欣赏内容,分析写作手法: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 记梦》“记梦”为贯穿全词的线 索,联结。
梦前,梦中,梦后三个层次
③直抒胸臆,直接抒写对妻子的真实思 念之情。
欣赏内容,分析写作手法: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 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思考:梦中两人终于相见,却为何“相
顾无言”?词人对梦境的描绘运用了何种手法?
①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正唯“无言”, 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 才使这个梦这个人感到无限凄凉。“此时无声 胜有声”之胜,全在于此。②虚写梦境
叁第章
初 读 课 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 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 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 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 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 鬓如霜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共25张PPT)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眼见太阳缓缓落山,杨过的心也跟着太阳不断地向下沉。
再过多时,半轮月亮慢慢移到中天,不但这一天已经过去,连这一夜也快过去了。
小龙女始终没有来。
他犹如行尸走肉般踉跄下山,走到小溪之旁,掬水而饮,一低头,猛见水中倒影,两鬓竟然白了一片。
他此时三十六岁,向来头上一根银丝也无,突见两鬓如霜,满脸尘土,几乎不识得自己面貌。
霎时之间,心中想起几句词来:不由得心中大恸:“而我,而我,三日三夜不能合眼,竟连梦也做不到一个!”——金庸·《神雕侠侣》※猜一猜——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反常合道,最是深情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生平和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内容;2.鉴赏细节,体会把梦境的记述、对亡妻的思念和失意的身世之感融合在一起的高超艺术;3.于反常处细读文本,感受苏轼在本诗中沉痛的情感。
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
此词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韵。
记梦:梦见爱妻王氏,写下悼亡词。
题解:《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活动一把握诗歌内容和背景诵读全诗,结合书本解释和诗歌文本,还原此诗的写作背景。
诵读体悟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
新郎是四川有名的才子苏东坡,新娘是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
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年轻貌美,天资聪颖。
一对新人郎才女貌,非常般配。
可惜天妒红颜,王弗在公元1065年,26岁时就去世了。
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苏轼来到密州。
在这一年的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33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将对妻子的思念和现实中自己的遭遇联系起来,表达对妻子刻苦
铭心的思念。
记忆中的你永远年轻,而我已经不是当年最好的我了。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下人。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是你?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这种思念是一种无意识的生命状态, 这比刻意的仪式感的思念更 动人心。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为何“不思量”,却“自难忘” ? 是否矛盾呢?
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11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 处处依着苏轼。 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 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 25年之 后,王闰之去世。苏东坡痛断肝肠, 写祭文道: “曾不少许,弃我而 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少实 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苏轼请他 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时, 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去世后,其弟苏辙 按照兄长的意思,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 愿望。
梦 前( 怀 念 )一 十年生死两茫茫, ……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惟有泪千行。
题目是《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作的内容全部是梦境吗?那词作 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学期——无衣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PPT课件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4分) 桃 夭《诗经·周南》
背景简介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 国主义诗篇,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 的气势雄壮、激昂豪迈的出征歌。
秦国与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西戎接壤,他 们经常发生战争。本诗中的“兴师”,可能 是指秦王与西戎打仗。从秦国方面来看,这 次战争具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性质,所以,表 现出了秦国人民同仇敌忾、奋勇出征的爱国 热情和精神。
4.完成学期末调查问卷(钉钉)
① 相较于初中,你觉得高中语文课带给你什么不同体验和收获? ② 个人印象最深的一节课并说明理由。 ③ 目前个人在语文学习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 ②归:出嫁。 ③ 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④蓁(zhēn)蓁:叶子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________的形式。(1分)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熙宁 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 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 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现实里的境遇, 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 见亡妻王氏,便写下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 泉 ”(陈师道语)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 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统编版2019)
环节四:研读析旨
3.梦醒,词人如何抒写梦醒之悲的。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对写。词人从梦中醒来,想象在千里之外的妻子一定会年复一年地因为思念自己 而悲伤。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2)以景结情。在明月的夜晚,长着矮松树的山冈上,有作者日夜思念的妻子。用明 月、短松冈来传达、暗示思念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环节四:研读析旨
2.梦中,词人与妻子相逢的情形。
“忽”是指梦境的恍惚迷离,悲中寓喜。亲切、熟悉,使梦境更具真实感,足见上阕 “思量”、“难忘”之言真实不虚。虚实结合,白描。 “小轩窗,正梳妆”:这是白描的手法。小轩窗,是梳妆的环境、背景,那小室,亲 切而又熟悉。梳妆,是王弗做的事情,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梳妆打扮。实中有 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为何无言,一则有太多的话要诉说,二则因“凄凉”太 多,不知从何说起,三则因见面而激动。“泪”是喜极而泣,是思念之苦,是政治失 意之泪。
虚实结合。
基调。全词以“梦前——梦中——梦
后”为时间线索,内容层层推进,题
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
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
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基调。
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环节五:思考延伸
艺术手法:
1.以虚映实,虚中见实。 词人在上片表达了对亡妻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
非,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苏轼在妻子去世后悼念亡妻之作。
环节一:知人论世
苏轼(1036--1101),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 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历史治水 名人。 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 合称为“三苏”。苏轼幼年时即极 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 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苏洵离家 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 曾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 颍州等地的知州,官至礼部尚书。 又曾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北还 后的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标准课件32张
②这种感情凄婉、沉痛,笼罩全篇。 如果能够像牛郎织女一样,渡过天河团聚,即使抛却荣华富贵也甘心。 上片写尽了相思之苦,下片即转入写梦。 正唯“无言”,方显沉痛; 通过想象把现实与梦幻混同起来。
5.“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纵使” 一词有什么作用?
“纵使”是一个假想。通过想象把现实与梦幻混同起 来。表现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从想象中的亡妻的 反应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和世事的巨 大变化。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 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 之中,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 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 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 尝,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作此词时,苏轼 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我们也由此 可见其生活和心境之凄凉。
1.本词题目为“记梦”,整篇词都在描写梦中的情景吗? 试分别找出梦前,梦中梦后的诗句。
梦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 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梦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 有泪千行。
梦后: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句表达了什么感情?在全词 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梳妆,是王弗做的事情,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梳妆打扮。 纳兰性德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纵使”是一个假想。
悼亡诗 悼亡诗,古代诗歌题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 作,始于西晋潘安的《悼亡诗三首》。现在广义的也指对 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西晋文学家潘安, 美姿容,据说少年时曾挟弹出洛阳道,妇女们见到他无不 为之倾倒,“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但是,他对妻子 的感情却始终如一,可谓情深意笃。他二十四岁结婚,五 十岁妻子不幸死亡,夫妇和睦相随二十六载。潘安悲痛之 极,为她服丧一年,期满后作《悼亡诗三首》。诗中所流 露的真挚、自然、深沉的夫妻之情,颇为后人赞赏,此诗 也得以广泛流传。
《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ppt课件27张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1.虚幻世界和梦境。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2.想象和回忆。《虞关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3.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知人:情深意笃
苏夫人在务实际,明利害方面,似乎远胜于丈夫。 苏轼进入官场以后,他依然不改为人性情率真,坦率豪爽,在他眼里没有一个坏人,这一点是苏洵最不放心的,也是王弗终日牵挂的。王弗深知官场的凶险与狡诈,担心苏轼在官场中被人利用或诬陷。每逢苏轼外出时,她都要反复叮咛苏轼要小心行事。 也许是在异乡水土不服,也许是为苏轼挂心太多,身体本来瘦弱的王弗,就一天一天地憔悴下来。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只和苏轼相伴了十一年,留下一子苏迈,刚刚六岁。王弗的死对苏轼的打击是巨大的,对他来说不仅仅是失去相爱的伴侣,也是失去了一个知音,一个知己,更失去了一个可以随时给他建议与帮助的引路人。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自请出京后在密州知州之时。发妻王弗已经去世十年。特别是这十年间,因反对王安石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想到现实境遇,对亡妻依旧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里,梦见了妻子王弗,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悼亡词。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梦前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 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愈演 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这场漩涡,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左 迁,流徙,历尽沧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ánɡ),自难忘。
十年生死殊途,双方茫然不相知。不忍去想,却又难以相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 鬓(bìn)如霜。你纵然长我眠们的相坟逢墓远,在恐千怕里你之也外难,以无认处出诉我说,独如处今的的凄我凉已。
是风尘满面,双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 泪千行。昨夜我在梦中忽然回到家乡。你正在小屋窗前对镜梳
——《苏东坡新传》李一冰
案情总结
请各位神探明确表述苏轼的愁因
政治失意 丧妻之痛
江城子·乙卯[mǎo]正(zhēnɡ)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ánɡ],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 /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总结主旨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内容层层 推进,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 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基调。
整整忙了两个月,倏忽已是除夕,眼前没有谈得来的朋友, 忽又害起病来,卧床好几天了,情绪非常低落,《除夜病 中赠段屯田》诗说:“.....欲起强持酒,故交云雨散。惟 有病相寻,空斋为老伴。萧条灯火冷,寒夜何时旦。倦仆 触屏风,饥鼯嗅空案。数朝闭阁卧,霜发秋蓬乱。……此 生何所似,暗尽灰中炭。”一个满怀抱负的志士,竟将自 己生平,比作埋在寒灰下的炽炭,暗随年月,默默销熔, 心情之苦,可以想象,而最不堪的则是自亦不解何以至此, 精神上彷徨无主,次韵答乔太博诗,所谓“颠倒不自知, 直为神所玩”。即有生命荏弱而浮脆,直被命运播弄的一 腔愤恨。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
动写照。
品鉴诗歌
四、赏析“梦中”
1、赏析“夜来幽梦忽还乡”一句中“忽”字的妙处。
“忽”写出了梦中还乡的快捷,突出了梦境恍惚迷离的特点,
与上阙“十年”“千里”漫长的时间及阔远的空间相照应,表现了
你正对镜梳妆。彼此相看,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有一行
行泪水流满面。
品鉴诗歌
四、赏析“梦中”
2、词人期盼与亡妻相见,为什么在梦中见了,却又“相顾无言”?
十年死别,思念至苦,夫妻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端感慨要向对方倾
诉;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无言胜有言,万千思绪尽在不言中。将思念与感慨
以“泪千行”来互诉衷肠。
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
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下片小结
下片:梦中相逢之喜和醒后之悲――写人、记事、抒情
思考:《江城子》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词。请想一想,
词人是如何把现实和梦境交织起来抒写悼亡之情的?
梦是不真实的,它往往是做梦者内心活动的真实反映。就记梦
一类作品而言,毋宁说更是作者郁塞沉积的思想感情的勃然兴发。
三、赏析上片(“梦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
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译:十年来生死相隔,双方茫然不相知。尽管不去想,
却又实在难以忘怀。你的孤坟在千里之外的眉山,我到哪里
去倾诉满心的凄凉?纵使相重逢,应该也不认识,我早已风
尘满面,鬓发也白如霜。
品鉴诗歌
三、赏析上片(“梦前”)
如何理解“十年”“千里”的表达效果?
部编本高中语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ppt
整体感知 朗读辨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 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 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 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梦前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苏 轼
苏轼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 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人物。
❖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 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 王弗。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在相伴十年光 阴之后,王弗二十六岁时谢世了。
谈谈你读完这首词的感受。
“世上有一种别离叫伤心欲绝。世上有一种回忆叫痛彻心扉”
诵读指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两茫茫:空寂、凄清之感
思量:轻读
难忘:重读
感情基调:与亡妻梦中相见,欢欣同时又夹杂 着思念的痛苦的复杂情感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千里:拉长音调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PPT课件
梦中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入题 “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 叙,写自己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念中的故乡, 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 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 貌,依稀当年,正梳妆打扮。夫妻相见,没 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 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沉痛,别后种种从何说起? 本词为记梦之作,有明确的日期,所以说应 确有其梦。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是实写。可 是,梦本来就是虚幻的,所以说是实中有虚, 虚中有实,虚实相生。
梦后
Hale Waihona Puke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 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 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 松冈,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 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 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作者设想 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 “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 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 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
旧知导入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 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 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转引自《词话丛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创作背景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 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 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 (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词题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 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 亡词。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PPT
关于悼亡诗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 “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 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 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 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 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 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 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 心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 梳妆。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 有窗槛的小屋。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顾:看。 你我默默相望,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 无言的泪水落下千行。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词人期盼与亡妻相见,为什么在梦中见了,却又“相顾无言”?
最有名的悼亡诗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最悲情的悼亡诗 沈园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最酸楚的悼亡诗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寻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平常。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21页PPT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江 城子· 乙卯正 月二十 日夜记 梦》课 件 (17张PPT)
❖ “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前 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 明确:“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江 城子· 乙卯正 月二十 日夜记 梦》课 件 (17张PPT)
❖ 题为“记梦”,那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 ❖ 明确:不能,这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
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 了。 ❖ “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 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 ❖ 明确: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 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 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 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生者对逝者呢, 不也是同样的吗?
不思量。自难忘。 ▪ 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
不去,深沉绵邈。 ▪ 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
人的描绘。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江 城子· 乙卯正 月二十 日夜记 梦》课 件 (1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江 城子· 乙卯正 月二十 日夜记 梦》课 件 (17张PPT)
诵读上阕 思考问题
❖ 1、题为“记梦”,那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 除?
❖ 2、 “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 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
❖ 3、 “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自难 忘”之前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 吗?
❖ 4、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 ”,而其 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 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 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遥隔 千里。千里之外,没有自己相伴身边,可 以想见她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 凄清。
▪ “无处话凄凉”一句,也可说是诗人 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的 满怀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 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 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
▪ 1、明确: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 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 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 流淌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和爱。
▪ 2、明确:“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 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 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 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 断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江 城子· 乙卯正 月二十 日夜记 梦》课 件 (17张PPT)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这里词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了:我们即使能够相 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 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死生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 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所以用了一个“纵 使”。 “纵使” 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了一层, 下面说相逢而不相识,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 堪。
▪ “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一位被生活折磨、受 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栩栩如 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里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 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 苦经历考问题
▪ 1、 “相顾无言”好不好?为什么?
▪ 2、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
❖ 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 ”,而其时不过40 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 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 明确: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
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 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 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 鬓如霜”了。这尘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 的风尘、情感的风尘。
▪ “两茫茫”说的是不只是词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 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 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
▪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 全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江 城子· 乙卯正 月二十 日夜记 梦》课 件 (1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江 城子· 乙卯正 月二十 日夜记 梦》课 件 (1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江 城子· 乙卯正 月二十 日夜记 梦》课 件 (1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江 城子· 乙卯正 月二十 日夜记 梦》课 件 (17张PPT)
十年生死两茫茫
▪ 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在首句即从心底迸发 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
▪ 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 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 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传达出一种莫 可名状的孤寂凄清之感。
❖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 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 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 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 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 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 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 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 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 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 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 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 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 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 氏,便写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 梦》的悼亡词(以词悼亡是作者首创)。此 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 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