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学(铁)及其热处理微观结构原理简析
金属学及热处理
时效处理工艺
总结词
时效处理是一种通过长时间放置或加热使金属内部发生沉淀 或析出反应的过程,主要用于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稳定性。
详细描述
时效处理工艺通常将金属加热至较低的温度,并保持一定时 间,使金属内部的原子或分子的分布发生变化,形成更加稳 定的结构。通过时效处理,金属的强度和稳定性可以得到提 高。
表面热处理工艺
总结词
表面热处理是一种仅对金属表面进行 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主要用于改善金 属表面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抗氧化 性等。
详细描述
表面热处理工艺通常仅对金属表面进行加热 和冷却,而内部保持不变。通过表面热处理 ,可以改变金属表面的晶格结构、化学成分 和组织结构等,从而改善其表面的性能。
04 热处理设备与工具
热处理炉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和使用寿命。
在操作过程中,应定期检查炉温和炉压是否正常,防止 超温或超压。
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炉膛的清洁,防止杂物和积炭对 加热元件和金属材料的影响。
热处理工具的选择与使用
01
02
03
04
根据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和金属 材料,选择合适的热处理工具
。
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工具的 材质和尺寸是否符合要求,防 止工具损坏或金属材料表面损
金属学及热处理
contents
目录
• 金属学基础 • 热处理原理 • 热处理工艺技术 • 热处理设备与工具 • 热处理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01 金属学基础
金属材料的分类与特性
钢铁材料
根据碳含量和用途,钢铁材料可分为生铁、铸铁和钢 材。其特性包括高强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有色金属
如铜、铝、锌等,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 性。
热处理原理和工艺
上贝氏体
下贝氏体
11
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
700 A1
600
温PS K Pf
(3)影响淬透性的 因素:化学成分, 奥氏体化条件
(4)选材与淬透性
15
回火(与淬火配合)
目的:
a、降低脆性,减少或消除内应力防止工件变形和开裂。 b、 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c、 稳定工件的尺寸。 d、 获得马氏体。
回火的类型
低温回火:
温度:150—200°C ;得到的组织:M回;内应力和脆性降低,保持了
一:钢铁材料热处理原理
1、铁碳合金相图是钢加热转变的理论依据: 热处理的加热,多数情况下是先把钢加热至高温,使其组织转变为
奥氏体。钢的加热过程就是奥氏体的形成过程,这种组织转变称为奥氏 体化。铁碳合金相图是确定钢加热转变的重要理论依据。
1
2、奥氏体化过程
共析钢加热到727°C(A1)以上,珠光体转变成奥氏体,经历了奥 氏体形核、长大、残余渗碳体的溶解和奥氏体成分均匀化四个阶段。如 下图所示:
CCT
P P+M+A'
300 Ms
200 A→A1 VK' VK
TTT M+A'
100
23 4 56
1 10 10 10 10 10 10
时间(s)
1、CCT曲线及分析
2、CCT曲线与C曲线的比较
a、位置关系 b、转化的成分 c、得到的组织
3、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的应用
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 概述及解释说明
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将介绍本文的主题,即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的概述和解释说明。
金属学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研究了金属材料的结构、性质以及在工程中的应用。
而热处理则涉及改变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质,通过控制材料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从而调整和优化其力学性能和物理特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阐述:首先,我们会介绍一些关于金属学基础知识的内容,包括金属的分类与性质、元素与化合物在金属中的结构和特性,以及热力学与相图分析在金属学中的应用。
接着,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简要概述热处理原理,并重点讲解固溶处理、淬火、回火和调质等常见热处理工艺及其机理。
第四部分将以几个具体案例为例,分析金属材料选择与热处理方法论证案例、钢材中非金属夹杂物影响评估案例以及铝合金热处理优化方案设计案例。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给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简明的概述,深入解释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
通过介绍金属学基础知识和常见热处理工艺,并结合应用案例分析,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质和热处理过程对其性能的影响。
同时,本文还会探讨未来金属学与热处理领域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可以对金属学和热处理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2. 金属学基础知识:2.1 金属的分类与性质:在金属学中,金属可以分为两大类: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
有色金属包括铜、铝、镁等,具有较高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同时还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
黑色金属主要指铁及其合金,具有良好的磁性和机械性能。
除了颜色的区别外,各种金属还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例如,铜在常温下呈现红色,并且是一种优良的导电材料;而铁则是一种较为坚硬且可磁化的材料。
2.2 元素与化合物在金属中的结构和特性:金属是由原子通过共价键形成晶体结构而组成。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件
本课程将介绍金属学基础、金属热力学、金属相变、金属缺陷与强化、金属 热处理以及金属表面处理,让您掌握金属材料与加工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 金属学基础
1
金属的组成
金属是由原子或离子通过共用自由电子结合而成,是导热、导电、延展、可塑性 极强的物质。
2
金属的晶体结构
金属是具有整齐排列、具有规律性的晶体结构。晶格是六面体密排结构。
3
金属的晶界和位错
晶界是晶体内部不同晶粒相交界面。位错是晶粒中原子或离子排列存在的缺陷。
第二章 金属热力学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 另一种形式,但能量总量不 变。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量不会自己从低温转移到 高温物体,只有在做功或吸 收外界热量的情况下才可以。
热力学第三定律
在温度绝对零度的情况下, 能量变为零。
2 热处理设备
有固体加热炉、电阻炉、气体加热炉、水加热炉等。
3 热处理工艺控制
包括加热速度、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度等控制参数。
第六章 金属表面处理
金属表面处理方法
包括化学处理、机械加工、电 化学处理、热处理、电镀等多 种方法。
金属表面处理工艺流程
表面清洁、表面活化、表面处 理、表面涂装等环节组成。
产生于晶体生长、切割、变形等过程中。
包括薄亚晶带、位错、蠕变加工硬化带。
3
面缺陷
是金属晶体的缺陷,其形状是哑铃、孔
强化机理
4
等。表现为晶界、裂纹等。
金属材料经过不同的加工或处理过程, 可以获得不同的强度、硬度、延展性等
性能。
第五章 金属的热处理
1 热处理工艺
是在一定的加热、保温和冷却条件下,对金属材料进行组织和性能控制的工艺。
热处理基本知识及工艺原理
2
钢的热处理工艺
1 渗碳
目的:提高表面硬度(62-68HRC),耐磨性,而使心部仍保持一定 的强度和良好的塑性 和韧性。 分类:气体渗碳、液体渗碳及固体渗碳 气体渗碳原理:在高温(900~950℃)气体介质中的渗碳
碳原子的分解
基本组元: Fe、C
基本相:
铁素体 C在体心立方α-Fe (α或 F ) 中的间隙固溶体;
0.0218%(727℃)
强硬度低; 塑韧性好; 与工业纯铁相同
奥氏体 (γ或 A )
渗碳体 (Fe3C)
C在面心立方γ-Fe 中的间隙固溶体
强硬度较低;
塑性较好, 变形抗力较低, 易于锻压成形; 顺磁性。
Fe与C形成的金属化 强度低;硬度高;
金 含碳量为2.11%—6.69%的铁碳合金。
白口铸铁
共晶白口铸铁: 含碳量为4.3% ; 亚共晶白口铸铁:含碳量在2.11%—4.3%之间; 过共晶白口铸铁:含碳量在4.3%—6.69%之间;
1
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
二 热处理基本原理
1 热处理基本概念与知识 定义:在一定介质中,通过加热、保温、冷却以使金属的组织发生转变
650-400℃,快,避免C曲线 400℃以下,慢,减轻相变应力
T
A1
MS 水 理想 油
t
2
钢的热处理工艺
5.淬透性与淬硬性 淬透性:淬火条件下得到M组织的能力,取决于 VK(上临界 冷却速度) 淬硬性:钢在淬火后获得硬度的能力,取决于M中C%, C%↑→淬硬性↑
2
钢的热处理工艺
淬透层深度:由工件表面→半马氏体点(50%M)的深度。
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中的金属的热膨胀与收缩
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中的金属的热膨胀与收缩金属学是研究金属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制备工艺的科学学科。
在金属学中,研究金属的热膨胀与收缩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为您介绍金属的热膨胀与收缩的原理以及其在热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一、金属的热膨胀与收缩原理金属材料的热膨胀和收缩是由晶格结构中原子的热振动引起的。
当金属受热时,其晶格中的原子会因为热振动而相对位移,使整个金属材料发生膨胀。
相反,当金属被冷却时,原子的热振动减小,导致金属收缩。
金属的热膨胀和收缩与其晶格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金属的晶格结构可能在温度变化时会产生不同的膨胀和收缩效应。
例如,立方晶体结构的金属在三个维度上的膨胀系数相等,而六方晶体结构的金属则具有不同的膨胀系数。
这些不同的晶格结构导致了不同金属的热膨胀性质的差异。
二、金属的热膨胀与收缩的影响因素金属的热膨胀与收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度变化和金属的组成成分。
首先是温度变化。
当金属受到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其膨胀和收缩的程度也会相应改变。
金属的热膨胀系数是用来衡量金属单位温度变化下的膨胀或收缩量的重要参数。
一般来说,金属在升温过程中会发生膨胀,温度降低则发生收缩。
其次是金属的组成成分。
金属材料通常由多种金属元素合金化而成,不同金属元素的组合对金属的热膨胀与收缩也会造成影响。
例如,含有镍的合金在高温下的热膨胀系数较小,而含有铝的合金则具有较大的热膨胀系数。
三、金属的热膨胀与收缩在热处理中的应用金属的热膨胀与收缩在热处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热处理是一种通过控制金属材料的加热、保温和冷却过程来改变其组织和性能的方法。
在金属的加热过程中,由于热膨胀的效应,金属材料的体积会增大。
这个特性使得在热处理时可以利用金属的热膨胀来实现对零件尺寸的调整。
例如,在制造高精度零件时,可以将金属零件先进行加热使之膨胀,然后在合适的温度下进行加工和冷却使其回缩到设计尺寸。
另外,在金属材料的淬火过程中,由于金属的快速冷却,使其迅速收缩产生组织变化,进而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第二节 金属学及热处理基本知识分析
第二节金属学及热处理基本知识一、金属晶体结构的一般知识众所周知,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些化学元素按性质可分成两大类:第一大类是金属,化学元素中有83种是金属元素。
固态金属具有不透明、有光泽、有延展性、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特性,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金属的导电性降低,电阻率增大,这是金属独具的一个特点。
常见的金属元素有铁、铝、铜、铬、镍、钨等。
第二大类是非金属,化学元素中有22种,非金属元素不具备金属元素的特征。
而且与金属相反,随着温度的升高,非金属的电阻率减小,导电性提高。
常见的非金属元素有碳、氧、氢、氮、硫、磷等。
我们所焊接的材料主要是金属,尤其是钢材,钢材的性能不仅取决于钢材的化学成分,而且取决于钢材的组织,为了了解钢材的组织及对性能的影响,我们必须先从晶体结构讲起。
(一)晶体的特点对于晶体,大家并不生疏。
食盐、水结成的冰,都是晶体。
一般的固态金属及合金也都是晶体。
并非所有固态物质都是晶体。
如玻璃、松香之类就不是晶体,而属于非晶体。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不在外形,而在内部的原子排列。
在晶体中,原子按一定规律排列得很整齐。
而在非晶体中,原子则是散乱分布着,至多有些局部的短程规则排列。
由于晶体与非晶体中原子排列不同,因此性能也不相同。
(二)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金属的原子按一定方式有规则地排列成一定空间几何形状的结晶格子,称为晶格。
金属的晶格常见的有体心立方晶格和面心立方晶格,如图1—4所示。
体心立方晶格的立方体的中心和八个顶点各有一个铁原子,而面心立方晶格的立方体的八个顶点和六个面的中心各有一个铁原子。
图1—4 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a)体心立方晶格(b)面心立方晶格铁属于立方晶格,随着温度的变化,铁可以由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
这种晶格的转变,称为同素异晶转变。
纯铁在常温下是体心立方晶格(称为α-Fe);当温度升高到910℃时,纯铁的晶格由体心立方晶格转变为面心立方晶格(称为γ-Fe);再升温到1390℃时,面心立方晶格又重新转变为体心立方晶格(称为δ-Fe),然后一直保持到纯铁的熔化温度。
金属冶炼微观结构与性能分析
金属冶炼微观结构与性能分析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历史悠久,人类对金属的利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从最初的青铜器时代到铁器时代,再到现代的钢铁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金属的微观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材料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将从金属冶炼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分析方面进行探讨1. 金属冶炼的微观结构金属冶炼过程主要包括矿石的选择、破碎、磨矿、浮选等步骤,最终得到金属的粗炼产品在这个过程中,金属的微观结构会发生变化矿石中的金属以氧化物、硫化物等形式存在,经过冶炼过程,金属氧化物被还原成金属单质,硫化物被氧化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这一过程改变了金属的微观结构,从而影响了金属的性能在金属冶炼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晶粒大小:冶炼过程中,金属的晶粒大小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晶粒越细,金属的强度和硬度越高,但塑性和韧性降低(2)晶粒形状:金属冶炼过程中,晶粒的形状也会发生变化晶粒形状对金属的性能有很大影响,例如,细长晶粒可以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而粗大晶粒则有利于提高金属的塑性和韧性(3)相结构:金属冶炼过程中,金属的相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不同的相结构对金属的性能有不同的影响,例如,面心立方结构的有色金属具有较好的塑性和韧性,而体心立方结构的黑色金属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4)微观缺陷:金属冶炼过程中,微观缺陷(如气孔、夹杂物等)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发生变化微观缺陷对金属的性能有很大影响,例如,气孔会导致金属的强度和硬度降低,而夹杂物会影响金属的塑性和韧性2. 金属冶炼的性能分析金属冶炼过程对金属的性能有很大影响金属的性能主要包括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方面2.1 力学性能金属冶炼过程中,晶粒大小、晶粒形状、相结构等因素都会影响金属的力学性能一般来说,晶粒越细,金属的强度和硬度越高,但塑性和韧性降低晶粒形状也会影响金属的性能,细长晶粒可以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而粗大晶粒则有利于提高金属的塑性和韧性相结构对金属的性能也有很大影响,例如,面心立方结构的有色金属具有较好的塑性和韧性,而体心立方结构的黑色金属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2.2 物理性能金属冶炼过程中,金属的物理性能也会发生变化金属的物理性能主要包括导电性、导热性、磁性等这些性能与金属的微观结构密切相关例如,晶粒大小、晶粒形状、相结构等因素都会影响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2.3 化学性能金属冶炼过程中,金属的化学性能也会发生变化金属的化学性能主要包括耐腐蚀性、抗氧化性等这些性能与金属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组成密切相关例如,晶粒大小、晶粒形状、相结构等因素都会影响金属的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3. 结论金属冶炼过程对金属的微观结构和性能有很大影响微观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晶粒大小、晶粒形状、相结构、微观缺陷等方面,而性能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方面了解金属冶炼过程中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规律,对于优化冶炼工艺、提高金属性能具有重要意义4. 冶炼技术对微观结构的影响冶炼技术的发展对金属微观结构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代冶炼技术通过优化炉内反应条件,如温度、气氛、反应时间等,可以有效控制金属的微观结构例如,真空熔炼技术可以在较低的氧分压下进行,从而减少氧化反应,使得金属得以保留其原有的微观结构此外,定向凝固技术可以通过控制冷却速率,使得金属晶粒沿着特定方向生长,从而获得具有特定微观结构的金属另一方面,传统的冶炼技术,如炼铁和炼钢过程,往往伴随着较高的氧化反应,这会导致金属中的碳和其他合金元素含量降低,从而影响微观结构例如,炼铁过程中,铁矿石中的铁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通过还原反应可以得到金属铁,但这个过程也会引入一定量的氧化物夹杂,影响金属的微观结构和性能5. 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金属的微观结构与其性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以晶粒结构为例,晶粒的大小、形状和分布对金属的力学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细小的晶粒可以阻碍位错的运动,从而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但同时也会降低其塑性和韧性而粗大的晶粒则有助于提高金属的塑性和韧性,但强度和硬度可能会降低相结构也是影响金属性能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相结构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例如,面心立方结构的铜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和导电性,而体心立方结构的钢铁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此外,金属的微观缺陷,如气孔、夹杂物等,也会对性能产生影响这些缺陷可能会成为应力集中点,降低金属的力学性能6. 性能测试与分析为了深入研究金属冶炼过程中的性能变化,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性能测试这些测试包括拉伸测试、硬度测试、冲击测试、导电性测试、导热性测试等通过这些测试,可以获得金属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数据,从而对金属的微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性能测试的结果通常表现为金属的强度、硬度、塑性、韧性、导电性、导热性等参数这些参数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建立与微观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模型例如,可以使用回归分析法来研究晶粒大小、形状、分布等因素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冶炼工艺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7. 冶炼工艺的优化基于微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冶炼工艺的优化主要目的是获得具有理想性能的金属材料这一过程涉及到对冶炼参数的细致调控,包括炉温、还原剂的选择、冷却速率等通过优化冶炼工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金属的微观结构,从而获得更好的性能例如,在钢铁冶炼中,通过控制炉温和冷却速率,可以调节铁的晶粒大小和形状,从而影响最终的钢材性能在铝的冶炼中,通过控制氧化铝的还原过程,可以获得细小均匀的铝晶粒,提高铝的塑性和韧性8. 总结金属冶炼过程中的微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是材料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冶炼工艺的深入理解和细致调控,可以优化金属的微观结构,从而获得更好的性能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冶炼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金属的性能,以便更好地指导冶炼工艺的改进和新型金属材料的开发9. 先进分析技术在冶炼中的应用为了深入研究金属冶炼过程中的微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先进分析技术在冶炼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可以用于观察金属的微观结构,分析晶粒大小、形状和相结构等参数这些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帮助研究人员详细研究金属的微观结构此外,能谱分析技术(EDS)可以用于元素分析,确定金属中的元素组成和分布这有助于了解不同元素对金属性能的影响,从而为冶炼工艺的优化提供指导10. 计算机模拟在冶炼研究中的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在冶炼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可以预测金属冶炼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和性能演变这有助于研究人员在实际冶炼过程中进行调控,优化冶炼工艺例如,可以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金属的凝固过程,预测晶粒的形状和大小,从而优化冷却速率等工艺参数此外,计算机模拟还可以用于研究金属的变形和断裂过程,帮助研究人员理解金属的力学性能11. 冶炼过程中的环境与能源问题金属冶炼过程不仅涉及到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还涉及到环境和能源问题传统的冶炼工艺往往伴随着高能耗和高污染,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研究和开发低能耗、低污染的冶炼新技术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以减少冶炼过程中的碳排放此外,可以通过优化冶炼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的产生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冶炼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促进绿色冶炼的发展12. 结论金属冶炼过程中的微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是材料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冶炼工艺的深入理解和细致调控,可以优化金属的微观结构,从而获得更好的性能先进分析技术和计算机模拟在冶炼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深入理解金属冶炼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和性能演变此外,冶炼过程中的环境和能源问题也需要引起关注,研究和开发低能耗、低污染的冶炼新技术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冶炼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金属的性能,以便更好地指导冶炼工艺的改进和新型金属材料的开发。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原理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原理一、金属材料的分类与性质金属材料是指以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要成分,具有金属特性的工程材料。
金属材料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其物理性质主要体现在密度、熔点、导热性、导电性和磁性等方面。
根据成分和用途,金属材料可以分为结构金属材料和功能金属材料两大类。
结构金属材料主要用于制造各种结构件,如桥梁、船舶、飞机等;功能金属材料则主要用于制造具有特殊性能的零件或产品,如不锈钢、高温合金、磁性材料等。
二、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缺陷金属的晶体结构是指其原子在空间中的排列方式。
金属的晶体结构决定了其性质和加工性能。
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有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等。
金属中的晶体缺陷是影响其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如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等。
了解和掌握金属的晶体结构和缺陷对其热处理工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三、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金属的塑性变形是指在外力作用下,金属的形状和尺寸发生永久性变化的过程。
金属的塑性变形能力与其晶体结构、温度和变形速率等因素有关。
在塑性变形过程中,金属的内部结构会发生改变,如晶粒细化、位错增加等,从而提高其力学性能。
再结晶是指通过退火等热处理手段使金属内部结构重新排列的过程,其可以消除加工硬化现象,提高金属的塑性和韧性。
四、金属的强化机制与热处理金属的强化机制是指提高其力学性能的方法和原理。
常见的强化机制包括固溶强化、析出强化、弥散强化和晶界强化等。
热处理是通过改变金属内部结构来提高其力学性能的一种工艺方法。
热处理过程中,金属会经历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使其内部结构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所需性能的要求。
五、热处理的基本原理与工艺热处理的基本原理是将金属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以适当的速度冷却,使其内部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提高其力学性能。
热处理的工艺方法有很多种,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等。
不同的热处理工艺适用于不同的材料和用途,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确定最佳的热处理方案。
金属冶炼微观结构与性能分析
SUMMAR Y
01
金属冶炼基础知识
金属冶炼的定义与目的
定义
金属冶炼是指通过一系列物理和化学过程,将矿石或废旧金属等原料中的金属 元素提取出来,并形成具有所需化学成分和纯度的金属或合金的过程。
目的
金属冶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纯度要求的金属或合金, 以满足工业、科技、军事等领域的需要。
常见晶体结构
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有面心立方 、体心立方和密排六方等,不同 的晶体结构具有不同的性质。
晶体取向
在金属加工过程中,晶体的取向 会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如拉伸 、压缩和弯曲等。
金属的晶体缺陷
晶体缺陷类型
晶体缺陷对性能的影响
晶体缺陷包括点缺陷、线缺陷、面缺 陷和体缺陷等,这些缺陷会影响金属 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强度
金属抵抗外力作用而不发生断裂的能力。
韧性
金属在受到冲击或振动时抵抗开裂和断裂的 能力。
金属的物理性能
导热性
金属传导热量的能力。
导电性
金属传导电流的能力。
密度
金属的质量与其所占体积的比 值。
热膨胀性
金属受热后体积膨胀的程度。
金属的化学性能
耐腐蚀性
金属抵抗腐蚀的能力。
抗氧化性
金属抵抗氧化的能力。
金属冶炼的基本原理
01
热力学原理
热力学原理在金属冶炼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控制温度、压
力等热力学条件,可以促使化学反应向特定方向进行,从而实现金属的
提取和分离。
02
化学反应原理
金属冶炼过程中涉及多种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
。了解和掌握这些化学反应的原理,有助于优化冶炼过程,提高金属的
0804第一章材料的结构及性能(三)金属学及热处理
钢材的疲劳强度与抗拉强度之间的关系:
σ-1 = (0.45—0.55)σb
金属疲劳极限的影响因素:工作条件、表面状态、 材质、残余内应力等。
§1.2.2 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
六、断裂韧性
桥梁、船舶、大型轧辊、转子等有时会发生低 应力脆断,发生这种断裂时,其断裂应力低于材 料的屈服强度。尽管在设计时保证了足够的延伸 率、韧性和屈服强度安全系数,但仍不免破坏。 究其原因是构件或零件内部存在着或大或小、或 多或少的裂纹和类似裂纹的缺陷造成的。裂纹在 应力作用下可失稳而扩展,导致构件破断。
改变钢的化学成分(加入少量、P等) 和进行适当热处理可提高其切削加工性能。
教材31页表1-8 列出几种金属材料的切
§1.2.1 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五、热处理工艺性能 钢的热处理工艺性能主要考虑其淬
透性, 即钢接受淬火时形成马氏体的 能力。
含、、等合金元素的合金钢淬透性比 较好,碳钢的淬透性较差。
铝合金的热处理要求较严,它进行固 溶处理时加热温度离熔点很近。
2、断面收缩率(ψ) 试样拉断后,缩颈处截面积的最大缩减量与原横
断面积的百分比称为断面收缩率。
式中:S1- 试 样S 拉S 断0 后颈S 缩0 处S 1 最小S 截0 面1 积(2% )0 , S0 0
-试样原始横截面积(2), △S-试样颈缩处截面积的最大缩减量(2) 金属材料的δ和ψ越大,则其塑性越好,越易塑性
金刚石 圆锥
1470
黑线
20-67
淬火钢、调制 钢等
(3)维氏硬度 ()
适用范围: ➢ 测量薄板类 ; ➢≈;
§1.2.2 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
显微硬度一般为维氏硬度。 各种不同方法测得的硬度值之间可通过查表得 方法进行互换。 例如:61=82=627=80330
金属学及热处理
金属学及热处理金属学及热处理是材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的是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质以及热处理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在工业生产中,金属材料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之一,因此金属学及热处理的研究对于提高金属材料的性能、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和提高材料的成品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金属学和热处理工艺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金属学金属学是一门研究金属材料组织结构及性质的学科,其主要研究范围包括金属的晶体结构、非晶态金属、金属的缺陷结构、金属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热学性能以及金属的腐蚀等方面。
在金属学中,晶体学是其中最重要的分支,它主要研究金属晶体的结构和形貌,而晶体缺陷则是研究晶体中缺陷结构的学科。
晶体缺陷包括点缺陷、线缺陷和平面缺陷等,这些缺陷结构直接影响着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 热处理工艺热处理工艺是金属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通过控制金属材料的加工温度、时间和工艺条件等,改变其微观结构和性能的一种加工方法。
热处理工艺主要分为退火、淬火、回火和正火等过程,这些工艺过程可以使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得到控制,进而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导电性能、热导性能等性能指标。
退火是最常用的热处理方法之一,它是将金属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一段时间后再冷却,以改变其晶体结构和性能的方法。
退火可以消除材料的应力和焊接缺陷,改善材料的塑性和韧性等性能。
淬火是将金属材料迅速冷却,使其达到马氏体状态,从而改变其组织结构和性能的一种方法。
淬火可以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等性能,但缺点是易产生裂纹和变形,需要注意加工工艺。
总之,金属学及热处理是材料学科中的重要领域,对于改善金属材料的性能、提高其使用寿命和降低制造成本都有积极的作用。
在金属材料的生产和加工中,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以使金属材料的性能得到最佳的发挥。
金属学与热处理总结
金属学与热处理总结引言金属学是研究金属和金属合金的组织、性能和应用的学科,而热处理是通过控制金属的温度和时间来改变其组织和性能的过程。
金属学与热处理密切相关,对于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能以及在工程中的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金属学和热处理的基本概念、常见方法和应用进行总结和介绍。
金属学金属的结晶结构金属的结晶结构是指其原子的排列方式。
常见的金属结晶结构包括面心立方结构(FCC)、体心立方结构(BCC)和面心立方结构(HCP)。
不同的结晶结构直接影响金属的性能,如硬度、韧性和导电性等。
金属的相图金属的相图描述了在不同温度和成分条件下金属的相变和相组成的关系。
常见的金属相图包括二元相图和三元相图。
通过研究和分析金属相图,可以预测金属在不同条件下的相变行为和相组成。
金属的晶体缺陷金属的晶体缺陷是指晶体中存在的缺陷,如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等。
晶体缺陷对金属的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等有影响,可以通过热处理来修复或改变晶体缺陷。
热处理热处理的基本原理热处理是通过控制金属的温度和时间来改变其组织和性能的方法。
热处理可以通过调整金属的晶界、晶粒大小和相组成等方式来改善金属的性能。
常见的热处理方法退火退火是将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后缓慢冷却的过程。
退火可以消除应力、提高金属的韧性和可塑性,同时改变金属的晶粒大小和晶界分布。
固溶处理固溶处理是将固溶体加热到高温,使溶质原子溶解在溶剂原子中的过程。
固溶处理可以均匀分布溶质原子,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
淬火淬火是将金属迅速冷却到室温的过程。
淬火可以使金属形成马氏体结构,提高金属的硬度和强度,但也会带来脆性。
热处理的应用热处理在工程中广泛应用于改善金属的性能和调整材料的组织。
例如,通过热处理可以使合金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高强度和高温稳定性,适用于航空发动机、汽车制造和化工等领域。
结论金属学和热处理在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金属的结晶结构、相图和晶体缺陷的研究,可以了解金属的基本特性。
金属热处理原理
金属热处理原理绪论一、研究的内容和任务金属热处理原理是以金属学原理为基础,着重研究金属及合金固态相变的基本原理和热处理组织与性能之间关系的一门课程。
金属学原理:着重讨论的是金属及合金的本质及影响因素、缺陷及其交互作用和它们对性能的影响、状态图、塑性变形、回复、再结晶等等。
热处理原理:着重讨论的是金属及合金在固态下的相变规律、影响因素、动力学、非平衡转变,以及在热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热处理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等等。
金属材料从服役条件出发,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如何对材料进行处理,在使用和处理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最终可能得到什么样的性能,如何改进现有材料、挖掘其潜力,试制新材料等,无不与热处理原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固态金属(包括纯金属及合金)在温度和压力改变时,组织和结构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统称为金属固态相变。
金属中固态相变的类型很多,有的金属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几种不同类型的转变。
掌握金属固态相变的规律及影响因素,就可以采取措施控制相变过程,以获得预期的组织,从而使其具有预期的性能。
对于金属材料常用的措施就是特定加热和冷却,也就是热处理。
二、热处理发展概况人们在开始使用金属材料起,就开始使用热处理,其发展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民间技艺阶段根据现有文物考证,我国西汉时代就出现了经淬火处理的钢制宝剑。
史书记载,在战国时期即出现了淬火处理,据秦始皇陵开发证明,当时已有烤铁技术,兵马俑中的武士佩剑制作精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出土后表面光亮完好,令世人赞叹。
古书中有“炼钢赤刀,用之切玉如泥也” ,可见当时热处理技术发展的水平。
但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造成了贫穷落后的局面,在明朝以后热处理技术就逐渐落后于西方。
虽然我们的祖先很有聪明才智,掌握了很多热处理技术,但是把热处理发展成一门科学还是近百年的事。
在这方面,西方和俄国的学者走在了前面,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科学家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热处理基本原理
热处理的理论基础
热处理是将金属材料以一定的速度加热到预定温度 并保持预定的时间,再以预定的冷却速度进行冷却的综 合工艺方法。
在铸造、压力加工和焊接成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 存在组织缺陷。 对金属材料进行热处理主要源于提高其 综合机械性能,符合材料在设计和制备过程中所遵循的 “成分-组织-性能”的原则 。
金属材料的强化机制导致材料失效导致材料失效的最大应力的最大应力结构材料结构材料陶瓷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度度疲劳强度疲劳强度抗拉强度抗拉强度断裂强度断裂强度屈服强度屈服强度材料强度的唯一性判据材料强度的唯一性判据通常研究的结构材料在室温工作条件下最需要考虑的是屈服强度和断裂强度
? 金属材料的强化机制
结构材料 金属材料 高分子材料
强度
陶瓷材料
屈服强度 断裂强度 抗拉强度 疲劳强度
材料强度的唯一性判据
导致材料失效 的最大应力
通常研究的结构材料在室温工作条件下,最需要考虑的是屈服
强度和断裂强度。 屈服强度
断裂强度
σb≥σk
σb≤σk
脆性材料
塑性材料
脆性材料的强度 通常以σk 表示
? 冷却时钢的组织转变
1、钢的冷却方式
A1
热处理时常用的冷却方
式有两种:一是等温冷却
(常用于理论研究);二是
连续冷却(常用于生产)。
2、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曲线的绘制 通常将处于A1以下温度尚未发生转变的奥氏体称为 过冷
奥氏体。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实质上是过冷奥氏体的组织 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学(铁)及其热处理微观结构原理简析铁与热处理:按铁金属原本面目讲:铁在液态下,晶粒的晶核是呈十字形,固化后的晶粒在三维空间呈柱型枝晶状(或称树状晶),晶粒内部的原子以金属键有规则地连接,形成晶粒内部的晶格式结构。
晶粒之间以枝晶相互交叉联接(晶须理论支持),形成了晶粒之间连接的组织机构。
铁是同素异构晶体,其晶粒内部原子晶格式的结构排列不是理想化的,有点、线、面的缺陷;碳原子的半径大于铁的晶格空隙半径,晶格排列理想情况下它进入不了铁的晶粒内部,但由于铁的晶粒内部的局部有晶格排列缺陷,少量碳原子就趁机进入了铁的晶格排列的缺陷处,形成晶粒的局部含碳原子,也就成为了“相”结构;面心与体心立方晶体的晶格排列结构不同,间隙就不同;同样的缺陷数量,含碳量就会不同,面心立方结构下的饱和含碳量是0.77%,体心立方结构下的饱和含量是0.0218%。
两个结构的饱和含碳量是35倍的差距,这几十倍的差距就凸显了碳原子降低晶体同素异构转变温度、转变速度、结构变化析出碳原子的重大作用,例如:所有的碳钢、合金钢的淬火都必须加热到晶粒的面心立方结构状态,就是利用此状态的晶格缺陷空间大、含碳量就大而导致的同素异构转变温度低与转变速度慢的特点,得到硬度高的结构。
渗碳体与晶粒缺陷处的碳原子在铁中的含量是少数,但它们极像一个染色剂,碳原子遍布于晶粒内部的缺陷处,渗碳体飘浮在晶粒的晶界上。
渗碳体Fe3C熔点1227℃度,含碳量是6.69%,具有复杂的晶体结构,高温时会变得很软,会被温度变化时,柱状晶粒生长产生的体积变化挤的变形,不同温度下有不同的变形;碳钢在含碳量相同时,相同的参数温度下有形状大致相同的碳化物形状。
柱型枝晶状晶粒之间的枝晶联接形成(晶须理论支持)的组织机构在机械轧制时,可出现方向纤维性,典型表面可见的是晶界上的碳化物被拉长变形。
铁的性能是由结构决定的,例如,奥氏体不锈钢是不导磁的,铁素体不锈钢是导磁的,马氏体不锈钢是导磁不太好的,但奥氏体不锈钢是面心立方结构,铁素体不锈钢是体心立方结构,马氏体不锈钢是不稳定的体心正方结构,结构才能决定是否导磁,与碳无关,与合金无关;就硬度而言:碳钢面心立方结构下的硬度低于体心立方结构下的硬度,体心立方结构下的硬度低于体心正方结构下的硬度,也是结构决定的;就体积而言:面心立方结构下的晶胞体积大于体心立方结构下的晶胞体积,所以,体心立方结构下的硬度就大于面心正方结构下的硬度,晶粒的体积大小也改变硬度,但与碳无关;就含碳量而言,奥氏体的硬度低于铁素体,但奥氏体的含碳量远远大于铁素体,说明含碳量的多与少决定不了钢的硬度,硬度与钢的碳含量的多与少无关。
就碳化物Fe3C的硬而脆而言,马氏体中渗碳体Fe3C的含量是很少的,但马氏体它很硬。
退火状态的碳钢,渗碳体Fe3C含量高,但它的硬度并不高。
各方面的事实证明:铁的性能必须是由结构决定的。
铁碳平衡图已清楚地表明,727℃度PSK线是碳钢与铸铁的共析转变温度线,实际就是同素异构转变温度线,它是纯铁的912℃度同素异构转变G点,在α-Fe晶体内碳原子增多到0.0218%的饱和含量后,由G点下降到P点。
γ-Fe结构下晶体晶格缺陷处的饱和含碳量是0.77%。
在γ-Fe结构下,当碳含量大于0.77%时,就在727℃度同素异构转变前,随着温度的下降,碳原子先从过饱和、后从次过饱和的晶粒内部缺陷处先后溢出,成为二次渗碳体,直至全部成为饱和的γ-Fe结构下的晶粒,到727℃度进行同素异构转变;当碳含量少于0.77%时,就在727℃度同素异构转变前,随着温度的下降,稍欠饱和含碳量的γ-Fe晶粒先转变为铁素体,转变后的铁素体缺陷处马上挤出碳原子再补充到原晶粒较缺乏碳原子的γ-Fe晶粒缺陷处,使之成为饱和含碳量的γ-Fe晶粒再进行铁素体转变,这个循环转变过程直至到727℃度的同素异构转变。
碳原子的作用就是将纯铁的912℃的同素异构转变温度恒定降低到极限的727℃度。
碳与钢的硬度无关,只是将同素异构转变温度下降,转变温度下降的后果就是晶粒体积的缩小温区扩大,从912℃度下降到727℃度,以及淬火时晶体转变温度与速度降低可轻易得到马氏体。
无论过冷度的大与小,碳钢只要发生γ-Fe向α-Fe的同素异构转变,就必定有珠光体产生(0.0218C%以上),这是结构转变时,大量碳原子被挤出结构内部,挤到晶粒的晶界处,聚集化合成荧光闪亮的金属碳化物Fe3C小球,继而与多个铁素体晶粒机械混合的原因。
晶胞的参数已表明:α-Fe晶胞的晶格常数为2.86埃,晶胞体积(2.86)3=23.39, 晶格间隙半径为0.36埃,铁原子半径为1.23埃;γ-Fe晶胞的晶格常数为3.56埃,晶胞体积(3.56)3=45.11, 晶格间隙半径为0.52埃,铁原子半径为1.26埃。
α-Fe晶胞的参数远远小于γ-Fe晶胞的参数,光体积就基本小了一半,连铁原子半径都变小。
所以,转变后的α-Fe晶粒,已在结构的缺陷处上容不了过多的碳原子,只能被挤出去,被挤出到晶界上的碳原子立即吸收铁原子化合成金属碳化物Fe3C。
当外部环境的过冷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共析钢为例),过冷度的强大动力就刺激地将铁的同素异构转变温度改变,这时碳钢的同素异构特性成为结构改变的约束作用。
强大的过冷动力使最大约束作用温度(或共析转变)降低190℃,到530℃左右(C曲线鼻头温度)。
此时铁本质的同素异构转变的约束作用就作用影响上下各190℃左右;530℃左右为最强,上温度727℃为最弱,下温度340℃左右为最弱。
同素异构转变的约束影响是以530℃为最大,727℃与340℃为最小并呈正态曲线分布。
理论分析上,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时(以共析钢为例),低于340℃温度以后就需要马上进行同素异构转变,但由于碳原子的降低转变温度作用,出现过冷奥氏体,碳原子的作用就是在晶粒内部推迟同素异构转变(可视为晶粒局部杂质影响),推迟温度的多少由含碳量决定,这时是过冷奥氏体在降低晶格的转变温度与速度。
过冷奥氏体在C曲线图340℃上也表现出一个拐点,340℃温度以下是过冷奥氏体在推迟晶格的同素异构转变。
淬火的同素异构转变就是目前教科书上讲的马氏体相变,由于碳原子与过冷度的作用,这个转变过程变得很长,为Ms到Mf一段温区。
证据表明:“马氏体相变仅仅是点阵的改组而没有化学成份的变化”,这是告诉我们,强大的过冷动力强制γ-Fe晶粒缺陷处的碳原子来不及从缺陷处挤出,晶格转变后被迫留在了原γ-Fe晶粒的缺陷处。
因为,1、碳原子本身对晶体生长就具有降温降速作用,它降低晶体的转变温度与速度;2、马氏体体心正方结构的晶胞体积大于体心立方结构的晶胞体积并与面心立方结构的晶胞体积相同,造成晶粒缺陷处的三维空间在淬火前后基本不变,碳原子就不会被挤出来。
马氏体在淬火后,渗碳体Fe3C很少,这是因为碳原子没有从晶粒内部析出,就没有产生新的渗碳体Fe3C,只存在淬火前的二次渗碳体,这也是马氏体硬度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马氏体是过冷动力强制脱离晶格向体心立方结构的正常转变,非正常转变为体心正方晶格的结构,外部的强大过冷动力也使在缓慢转变中的(Ms→Mf区间)晶格扭曲变形。
由于同素异构转变的约束影响作用,马氏体在室温下依然会向体心立方结构逐渐回变,逐渐回变是铁金属本身所固有的性能,是脱离外力影响回归自然的正常表现。
碳原子是在晶粒内部缺陷处影响铁的晶格的转变温度与速度,阻挠晶粒变化;过冷度是在晶粒外部影响铁的晶格的转变温度与速度,使晶粒的晶胞变形与结构不能完成向体心立方结构的转变;碳是所有合金元素中对铁晶粒影响最敏感的元素;碳化物是无用有害的残渣;少量碳化物在晶界的形态变化是在标示晶粒结构与晶粒大小与形态发生变化。
强大的过冷动力、碳原子在晶粒缺陷处的降温、降速、不析出作用,同素异构的结构转变特性,三个方面成就了马氏体。
铁、碳相结构平衡状态图的重新认识:铁是由众多晶粒组成的,每一个晶粒100%都有缺陷,晶格排列的局部出现点、或线、或面的缺陷,碳原子就乘机加入到缺陷处成为“固溶体”,也就是“相结构”。
铁是同素异构晶体,在高温的面心立方晶格时,碳原子加入晶格缺陷处成为的“固溶体”,称“奥氏体”相结构;在低温的体心立方晶格时,碳原子加入晶格缺陷处成为的“固溶体”,称“铁素体”相结构。
碳原子在钢中的含量是很少的,面心立方结构状态下,高温1147℃有最大含碳量,是2.06%,最低温度727℃含碳量为0.77%,是饱和含量;727℃以下温度是体心立方结构,碳的饱和含量是0.0218%,是少的可怜的万分之二。
实验研究中,所有固溶体的碳原子团只能在高倍显微镜下,在众多晶粒的海洋中寻觅它的踪迹。
碳在钢中的含量是极少的,铁、碳相结构平衡状态图只是一个标示少量碳原子对晶粒生长变化影响的试验总结图,例如,纯铁的912℃同素异构转变,在碳原子的作用下,在铁碳图上标示从G点降到727℃度的P点,后又成为PSK平行线。
PSK平行线是表示无论钢与铸铁的含碳量多么大,同素异构转变最低温度不变。
P点与S点的意义非常重要,最重要的意义是表明不同晶格结构下的饱和含碳量,给予了一个量的概念。
当含碳量大于2.06%到6.68%之间时,铁中的渗碳体就可以石墨化成为灰口铸铁了;当含碳量大于6.68%以后,就成为不能使用的、又脆又硬的铸铁渣了。
珠光体没有成核、晶核长大的形成过程: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
铁是从液态时产生晶核开始,最后长成为室温下的体心立方晶体结构这个花。
当代教科书中介绍的珠光体,也有成核、晶核长大的形成过程,即珠光体是有种子晶核的。
那么种子发芽、开花的珠光体结构是什么?它的数学表达式是什么?空间的模型是什么?从面心立方晶体产生出晶核的结构原因是什么,难道用几张不同温度下的照片表示其形状有变化与说明它存在的温区,就能说它是一个结构。
珠光体在钢中的含量是很少的,珠光体是渗碳体与铁素体的机械混合物。
而铁素体是碳在α-Fe中的固溶体,α-Fe结构只能溶解微量的碳,现代教科书说是0.028%,也就是十万分之二十八,在钢中的铁素体就很少。
当铁素体已很少的时候,它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又能有多少呢?所以珠光体在碳钢中只有很少的含量。
Fe3C中的碳原子是面心立方结构在同素异构转变时被挤出来的,为什么说是被挤出来的呢,看教科书中以下的数据就能充分说明:面心立方结构下晶格常数为3.56埃,晶胞体积(3.56)3=45.11埃, 配对12个原子,晶胞中实际包含4个原子,晶格间隙半径为0.52埃,铁原子半径为1.26埃,致密度实际应为0.7424(教科书0.74有误)。
体心立方结构下晶格常数为2.86埃,晶胞体积(2.86)3=23.39埃, 配对8个原子,晶胞中实际包含2个原子,晶格间隙半径为0.36埃,铁原子半径为1.23埃,致密度实际应为0.6662(教科书0.68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