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
摘要: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应该是开放性和多角度的,不仅教师问,亦可学生问,有助于高效教学。
关键词:课堂;高效;问题;师生
中图分类号:g633.55 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77-02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独特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怎样依托教科书,但又不拘泥于教材使学生跃出教科书框架,学活书本,从而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这已成为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当今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教学进行这方面的探讨。
一、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思维
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而且要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教师精巧的设问,可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并积极思维,调动起储存的多样信息。结合具体知识内容,根据思维发展规律,通过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分类和比较、以及形象化、具体化、系统化等方式,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随着地理事象的展开,不断发现、思考,获得理性认识,让学生处于“发规者、研究者”的位置。主次与包括,并列与影响,以及原理与事实,要领与应用,成因与要素,运动与规
律,分布与联系,变化与特征,系统与结构,图像与判读等都是可以设计问题的思路。问题可以以掌握的知识为基础,但又不重复已见过的题目,使学生觉得有可探究的地方,这样他们就会有兴趣,并认萁思考。如考查学生东西半球划分的知识,与其问“东西半球怎样划分?”不如改“175°e附近的惠灵顿是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因为前者只要求机械记忆知识,后者却要求学生思考:175°e虽属东经,但位于160°e以东,按习惯划分已属西半球。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东西半球的划分,又懂得了经线、经度的具体运用。再如,在复习地球运动的意义时,可设问“同一纬线上有哪些地理现象相同?赤道上有哪些特殊的地理现象?”这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二、鼓励求异,开启问题
“教育除了尽可能使学生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外,还要让学生借助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发展他们发现学习的能力。”①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穷根刨底,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这是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其次,要引导学生一思多问,一问多思,培养学生多角度、立体思维的能力。即使思考同一问题时,也应力求不遵循和固守同一思路、采用同一种方法。例如,讲“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太阳高度角的影响比日地距离的肜响大?”经过同学们热烈地讨论、争议,再运用九大行星公转的运动特征中的“近
圆性”这一知识,得出结论:由于地球公转的轨道同圆相当接近,地球处于近日点和远日点时的日地距离差距不大,所以对于地球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来说,太阳高度角的形响比日地距离的影响要大。实践证明,求异质疑是诱导学生思维、活跃学生思想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思维在质疑、论疑、争疑、析疑、释疑,再生疑、质疑的循环往复中向纵深发展,而且有助于巩固学生对所教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引导探索,激化新问题
在教学中,要善于打开心灵、大脑的“活阀”,通过运用各种直观教具,引导学生有所发现,逐步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积极投入,展开猜想,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交流、归纳、总结,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聚合,问题有新的突破。在讲授“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原理时,首先可引导学生阅读“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然后利用学生读图所得的结论提出问题:(1)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愈近,年龄愈年轻,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呢?
(2)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二亿年?
接着引导学生阅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让学生自己表述大洋地壳的生成、移动、消亡的原理,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通过执果索因,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一学说,启迪了学生创新
思维的思路,激发起自身创新的欲望。
四、开放平等,拓宽问题渠道
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能主动地投人学习。同样,由于教师所提问题的开放性,解题方法的多样化,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论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争论,既给学生创设生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讲授我国地势条件对气候、河流的影响,可提问:“若我国地势西低东高,会对气候、河流产生什么影响?”学习南极洲地理,当学生在地图上确认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矿时,教师话锋一转,问:“南极洲这样的地理环境怎会有大量煤炭蕴藏?”学习工业生产布局设疑:“海南省有丰富的铁矿,但为何钢铁工业不发达?”学生解答后接着问:“随着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生产力的发展,哪些不利条件可改变?今后能否建大型钢铁厂?上海煤铁缺乏,为何钢铁工业很发达?”由此使学生认识到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复杂性,掌握工业布局方面的基本知识。讲授地球运动、大气环流、洋流知识,可设疑:“若黄赤交角比现在小,则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五带范围有何变化?若比现在大呢?若黄赤交角为0°,全球昼夜长短、气压带风带分布有什么变化?若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大气环流、洋流分布状况如何?”这些问题可以是老师提出来,亦可以是学生提出来。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这些设计进行分析、讨论,从
中选出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以检验是否成功。
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应当是开放性的,是各种各样的,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身心处于开放、探索状态,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注:
①美国心理学家、教育论专家j.s.布鲁纳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