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通货紧缩的成因分析及启示_赵硕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通货紧缩的成因分析及启示

赵硕刚①

摘要:日本作为陷入长期通缩的典型代表,其通缩局面的形成与日本顽固的通货紧缩预期、低于潜在生产水平的产出缺口、居民收入下降以及运行不畅的货币派生机制密切相关,而这些因素之间又相互影响和关联,单凭“安倍经济学”难以根本改变日本长期通缩的趋势。以此为鉴,为化解我国当前面临的通胀走低压力,需通过稳定社会通胀预期、推动潜在增长水平提升、维持居民收入适度增长、保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畅通等方面的措施予以积极应对。

关键词:日本通货紧缩成因启示

日本的通货紧缩问题由来已久。自上世纪70年

代中后期起,伴随日本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速转换,

通胀水平也显著走低,并在90年代之后陷入长期通

缩之中。近一段时间以来,在我国经济迈向“新常

态”的同时,物价涨幅下行压力也明显加大,今年1

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最低降至

0.8%,2、3月也仅持平于1.4%,仍处在2009年底

以来的低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更连

续37个月为负且跌幅整体扩大,关于我国可能陷入

通缩的担忧也随之升温。为此,本文将通过定量分

析日本通缩产生的原因,提出我国防范和应对通缩

压力的政策建议。

一、日本物价变化的特点

自上世纪50年代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后,日本经

济保持了近20年的高增长,并在70年中后期进入经

济增速换挡阶段。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日本通胀

水平也出现明显的阶梯式下行,90年代末更陷入了

持续的通缩之中,直至2013年才在“安倍经济学”

的刺激下勉强走出通缩的泥潭。从图1可以看出,

日本物价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上世纪70年

代中期以来,以波峰为准划分,日本消费者物价指

数(CPI)的同比变化率经历了5轮周期性波动,剔

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影响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以下简

称核心CPI)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走势。在历轮周期

性的波动中,日本物价变化表现出三方面的特点:

一是周期整体呈拉长的趋势。日本始于1974年

的第一轮物价周期性波动持续了79个月,第二、三

轮则分别延长至122个和83个月,第四轮周期更长

达129个月。第五轮物价周期尽管缩短至71个月,

但2014年5月CPI涨幅出现的高点更多是受安倍经

济学及消费税上调等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并非日本

经济和物价自身周期性运行导致的结果,因此在政

策刺激效果消退后,日本央行近期已再次警告可能

出现物价下降的风险

图1日本CPI和核心CPI同比涨幅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日本统计局

二是波幅趋于平缓。日本物价周期性波动的幅

度呈缩小趋势,若以标准差衡量每轮物价波动偏离

其平均值的程度,在第一轮物价周期中,日本CPI

和核心CPI标准差分别为8.25和8.4,到第五个周

①赵硕刚,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期时已降至1.36和1.27,显示当前日本物价波动较之前更为平缓。

表1

历轮物价周期中日本CPI 同比涨幅的波动情况

CPI 标准差

核心CPI 标准差

CPI 平均值CPI 中位数1974.02-1980.088.24608.40019.708.601980.09-1990.10 4.0362 5.5617 2.23 2.231990.11-1997.09 1.7056 2.4165 1.28 1.281997.10-2008.06 1.2135 1.6539-0.10-0.102008.07-2014.05

1.3638

1.2660

0.29

0.29

三是由通胀变为持续的全面通缩。在5轮周期变化中,日本物价的波动经历了通胀的周期性变化、通胀与通缩相交替以及持续通缩三个阶段。第一轮周期中日本CPI 和核心CPI 同比涨幅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高达9.7%和8.6%,到第四轮周期时均已转为负值,第五轮周期尽管有所回升,但如果剔除政策性因素在拉升通胀方面的影响,其平均通胀水平将明显降低。而且,不仅在消费品领域,反映生产者价格变化的批发价格指数和涵盖范围更为广泛的GDP 平减指数也均显示日本逐步陷入全面的通缩之中。

二、日本物价变化的成因分析

日本物价变化的三个特点总体与“大缓和”(The Great Moderation )时期①发达国家物价变化的一般规律相一致。其中不同的是,同期其他国家虽然通胀水平显著下降,但却未如日本一样出现持续、全面通缩的局面。因此,本文采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②,并根据经济学理论,选取了核心CPI 指数、产出缺口、国民可支配收入、基础货币、进口价格指数分别代表通缩预期、供求关系、劳动力成本、货币供给及输入性因素对日本物价的影响,定量分析日本通缩形成的原因。同时,为着重分析日本通缩期间各因素对物价走势的影响,样本区间选择在1990年至2012年。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通缩预期是短期内影响日本核心CPI 走势的最主要因素,对核心CPI 的贡献率在前3期内平均达到70%以上,其冲击在第2年达到最大,之后

逐渐减弱。通缩预期之所对日本物价影响显著,与日本社会“顽固的通货紧缩预期”密切相关,而且通缩预期加深与持续的通货紧缩已经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一方面,在经济低迷和物价下降长期化的情况下,日本企业和居民对于未来物价走势更趋悲观,从而巩固和强化了通货紧缩的预期;另一方面,通缩预期的强化导致企业和居民当期投资及消费动力不足,又反过来对经济增长和物价上升造成进一步的抑制。据日本内阁府调查显示,即便在本世纪初日本经济出现微弱增长的阶段,日本国内消费者预期未来一年通胀率低于2%的比例仍维持在60-70%的高位,同期日本核心通胀率也持续在0以下徘徊。直到2008年随着该调查比例的显著下降,日本核心通胀短暂回升至0以上,但之后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再次陷入通缩。

第二,产出缺口扩大是造成日本核心CPI 下降的重要因素,对核心CPI 的贡献率在前3期内平均为11.6%左右,其冲击在第3年达到最大,贡献率相应也升至23.4%,之后冲击的影响和贡献率均逐步下降。产出缺口是经济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水平差距的反映。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投资和消费的过度膨胀导致经济过热,实际产出超出潜在产出水平最高达5.4个百分点(同期美国最高为1.6%,英国为3.7%),需求缺口扩大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并达到该轮物价周期的高点。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过度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和资产缩水引发的需求不足使产出缺口转负并令物价不断下行。在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供需再平衡过程后,日本产出缺口不断缩小并在2005年重新恢复至潜在产出水平之上,但正产出缺口仅保持了4年,而且明显低于同期美英等国家水平,这也导致物价回升力度有限。

第三,基础货币对日本物价走势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过程较为缓慢,对核心CPI 的贡献率在前3期内平均为1.7%,其影响在第5-6年才达到最大值,贡献率也提高至23.9%,之后仍维持在20%以上。为摆脱通缩,日本央行先后实施了0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以增加货币投放,但对经济和物价的刺激效

①②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产出、物价等经济指标的波动性显著下降,整体经济运行趋于平稳,这段时期因此也被学者称为

“大缓和”时期。

VAR模型一般用来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其有两个重要应用:一是脉冲响应函数,描述模型中的一个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变量所

带来的影响;二是方差分解,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