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观
高中历史新史观分析
高中历史新史观分析〔一〕整体〔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与全球史观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史观。
从学术的角度看,两者有明显差异;而从使用角度看,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因此我们经常将二者混用,一般把整体史观又称全球史观。
所谓整体史观:指世界历史(含中国史)纵横发展的历史观。
该史观由吴于廑先生提出,认为: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
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
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推动横向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
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而是互为条件;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进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一整体的发展。
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律和广度。
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
横向发展与一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相适应,就往往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
总之,整体历史观强调从全局,即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
所谓全球史观:指根据新的时代特征,视世界为一个整体,并从宏观的、联系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演变走向的一种方法、观念和理论体系。
该史观强调以“全球眼光〞审视人类历史,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
全球史观是20世纪下半期,伴随着对“西欧中心论〞或“欧洲中心论〞的批判而在学术界出现的一种全新史观。
早在20世纪50年代,巴勒克拉夫就主X用全球观点来考察历史。
70年代他又指出:“建立全球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主要特征之一。
主要新史观归纳
主要新史观归纳一、整体史观(或全球史观)主要观点: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史观导读:“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
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
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考点揭示:⑴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影响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种新史观
理解这些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03
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教材会运用革命史观的观点和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
谢谢
THANKS
03
培养批判性思维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革命史观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
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革命史观在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应用
突出政治事件和人物
01
在中学历史教材中,革命史观强调政治事件和人物的重要性,
突出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的历程。
分析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
02
教材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帮助学生
全球史观在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应用
01
02
03
加强全球联系
在教材中增加关于全球范 围内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内 容,强调不同地区之间的 联系和互动。
比较不同文明
通过比较不同文明的发展 历程,帮助学生理解各种 文明对世界历史的贡献和 影响。
关注跨国事件
增加对跨国事件和全球性 问题的介绍,如世界战争、 国际贸易、环境保护等。
影响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种新史 观
目录
CONTENTS
• 新全球史观 • 新社会史观 • 新文化史观 • 新革命史观
01 新全球史观
CHAPTERຫໍສະໝຸດ 全球史观的定义与特点全球史观定义
全球史观是一种以全球视角来研 究历史的方法,强调从全球范围 来考察和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
全球史观特点
全球史观强调历史的整体性和相 互联系,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文 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及这些 交流对各地历史发展的影响。
革命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影响
01
强调政治和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五四运动的新史观
五四运动的新史观今天是五四运动90周年。
国内思想界近年来对于五四运动多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反思,这些反思其实毋宁说是当代问题的投影。
一些人从法律的角度审视五四运动,认为大学生的暴力行动本不足取;一些人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认为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不足取;一些人从中国社会发展的政治道路着眼,认为五四运动所蕴含的民族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浪漫主义不如社会改良主义,如此等等。
评价一段历史事实的标准,固然可以多样。
时人有时人的标准,后人有后人的标准,不同观点的知识分子有自己的标准。
然而,无论如何,对于一段历史事实,总是要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即此时、此地、此人,使看似偶然发生的历史事件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后人从这些必然性之中,可以反思:如果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了某种变化,是否可以形成另外的必然性,产生不同于以往历史的新经验。
本文坚持以这样的两分法看待五四。
一、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现代民主、科学的启蒙运动五四运动源于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袖是陈独秀、鲁迅和胡适,他们将新文化运动的精髓概括为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斗争矛头直指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文化。
他们为什么要彻底否定传统文化?这必须要从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和历史经验事实中加以认识。
1840年后,中国在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下日趋衰落,面对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先进的科学技术、民主观念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却一直在禁锢人们的思想,科学不昌,军备废弛。
那时的西方,还没有足够的闲情逸致充当“世界秩序正义”的精神领袖,而是着眼于侵略和掠夺,充满血与火的野蛮和杀戮。
只是,资本主义列强客观上也给中国强行输入了新的生产方式,使国人逐步认识到传统文化更新的必要在于开启民智、富民强国,在一定程度上使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了70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
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和治国制度,军队配备了一些新式武器,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中兴名臣指挥的湘军和淮军,所以,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没有像以前历代的农民起义那样获得成功。
小结“新史观”
杨 雪 冰
( 河南省濮 阳市综合 高中 河南 濮阳 4 5 7 0 0 0 ) 所谓 “ 新史观”是近十年来 ,在我 国史 学界流行起来 的一些新的史学范式 。 它主要 是相对于 “ 革命史观”而言的。人们研究历 史 的角度不再单纯地从 “ 阶级斗争”和社会 革命 以及五种 社会形 态演进 的角度来 架构 历史 ,而是从文明演进 、现代化进程 、整体 世界的发展等角度来构架历史体系 。 用历史 的多棱镜去观察 、 评价历史现象 , 更有利于 接近客观公正和真实 , 避免出现盲人摸象 的 局 限;而且 ,“ 新史 观”成 为现在高 中教学 和高考命题 的 “ 热点 ” 。我们有 必要给予高 度关注。 全 球史 观 ( 一) 全球 史观是将人类 社会 的历史作为 个整体来看待 的, 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 世界 历史 的整 体发展 和统一性 方面考 查历 史, 任务人类历史 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 向整 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 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
一
、
一
的开辟 。 ( 二) 全球史观最早是欧美史 学家摈弃欧
洲 中心论 的产物 , 希望用 “ 世界 的欧洲 ”代 替 “ 欧洲 的世界” ,全球史观 的出现推动了 世界史学 的发展 ,对于反对狭隘 的民族主义 史学具有积极意义。 ( 三) 超越 国界 的具有全球性 影响的事件 得到更多的重视。如民族迁徙 、物种传播、 疾病蔓延 、气候变化 、恐怖主义、金融安全 等等。 ( 四) 从评价历史事件 的原则 看 ,对于促 进全球联 系的历史事件 给予较高 的评价 。比 如新航路的开辟和欧美 国家的殖 民扩张 , 对 于工业 革命 的评价更 多地分析 其对经 济全 球化的影响。 这些与传统的史学观点有很大 不 同。 ( 五) 采取 了一种相对 中立的价值尺度从 事观察研究 。将欧洲、美洲 、亚洲和非洲放 在全球的角度审视 , 注意摈弃 “ 欧洲 中心论” 主张建立 “ 全球普适 的历史话语 系统” ,重 新书写人类整体的历史 。 二 、文 明史观 ( 一) 文 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 经历了渔猎 采集时代 、 农业文 明时代 ( 包括新石器时代 、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 、工业文 明时代 ( 包 括手工工场时代 、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信 息时代 ) 。高 中历史教材深受这一 史观的影 响, 重点突出了人类从农耕文 明向工业文明 的演进。 ( 二) 从横 向看 , 文 明史 观认 为人类文明 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 政治文 明和精神文 明 ;从 范 围上 可以分 为古 希腊 与古罗 马文 明、中国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 明、社 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在复习备考 时 。 一 要注意不 同文 明 类 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 , 二 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 间的交流 、借鉴、 融合与碰撞 。 ( 三) 文 明史观 以各 种 文 明作 为研究 单 位, 并着力反映各种文明在历史长河 中不断 发展 、变迁和磨合 的过程 。一部人类发展的 历史 , 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人类文 明演进的 历史。可 以说 ,文 明史的内容几乎涵盖 了我 们 以往通史所涉及的内容, 并且还包含 了宗
新史观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
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 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 开始的。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 化。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 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 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1)基本概念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它
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
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 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 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 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 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 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
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由于 多种合力的影响,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上会形成多种类型的文明, 如在农业文明时代,就有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欧洲文明区、 以伊斯兰文化为代表的中亚和西亚文明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 的东亚文明区。我们应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 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 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 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 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模式)。
二、从微观角度运用其基本观点分析 重大历史事件。
以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例,从现代化的角度
分析认识通商口岸、洋务运动、总理衙门、维新运动、辛 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事件。可从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工业
浅谈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浅谈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作者:张燕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7年第07期近年来,新史观明显影响着高考命题。
高中历史教师既要重视新史观,将新史观恰如其分地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去,同时又不能抛弃传统的唯物史观,否则就过犹不及了。
要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新史观,更好地把握高中历史教学。
新史观唯物史观关系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新的史学研究范式被称为新史观。
“新”是相对于传统的唯物史观而言的,近几年来新史观明显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甚至“新史观立意成为高考命题的灵魂”。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新史观的内涵,用新史观整合知识,提升学生对新史学观的运用能力。
笔者认为,重视新史观并不意味着要全盘抛弃传统的唯物史,而是在重视和吸收新史观的同时正确对待传统的唯物史观,处理好两者关系。
如果过分强调新史观,完全忽略传统史观,那就过犹不及了。
一、新史观的内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正确运用新史观和唯物史观首先要理解新史观的内涵。
笔者这里讨论的新史观是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一般涉及到的新史观,主要有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五种新史观。
以下笔者就以这五种史观为例来具体阐述新史观的内涵。
1.文明史观文明史观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基本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是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观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从纵向看,以生产力为标准,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文明史观认为历史研究中可以独立说明问题的单位就是文明。
2.全球史观全球史观认为,首先,人类历史发展趋势是从分散走向整体。
这一趋势的明显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它的基本完成。
高考文综历史高考复习中几种重要新史观的精髓
高考文综历史高考复习中几种重要新史观的精髓近年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对新史观我们应有初步的了解。
这五种史观的要义,可概述如下: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现代代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
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
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史观问题首先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史观问题也是历史阐释体系问题,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
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新史观(经典整理,备战高考)
第38讲新史观一:概念:历史观也简称为史观,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即从什么宏观角度、视角看待历史)二:分类(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二)传统史观和新史观传统史观: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欧洲为中心史观等新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
三:新史观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考命题,主要体现了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的特色。
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的高考命题,主要体现了生产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践是检验历史、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特色。
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则体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
(一)全球史观:1、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发展线索:(1)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3、“全球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一)树立一种全球意识。
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
(二)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
(三)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
(四)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4、几种不正确观点:欧洲为中心史观;天朝上国,中国是世界中心;(二)文明史观1、概念: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2、内涵: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当代六种主要新史观与历史评价
当代六种主要新史观与历史评价当代史学在史观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包括:1.文明史观;2.现代化史观;3.全球史观;4.整体史观;5、生态史观;6、科学发展观,这些新史观极大拓展了研究视野,逐步改变了以往流行的机械唯物史观[“阶级斗争革命史观”]的单一范式,为重新审视评价历史、为历史教学与历史命题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2004年以来使用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四个版本,即“人教版”、“人民版”、“大象版”、“岳麓版”,这些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就集中体现了史学发展的新成就,令人耳目一新。
因此,诸如传承、交流、融合、转型等文明史观概念,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法制化等现代化史观概念,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思想多样化等全球史观概念,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社会变迁、日常生活、社会习俗、家庭婚姻、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等整体史观概念,环境恶化与治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生态史观概念,大国和谐发展、和平崛起等科学发展观概念,正日益在高中历史教材、教学、命题中大面积体现。
例如,对近代西方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问题[如上海],我们就可以从多种史观出发多角度进行理解与评价:①从革命史观角度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②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③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从文明史史观角度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⑤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新史学名词解释
新史学名词解释引言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的历史学派诞生并逐渐成熟。
其中,新史学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历史研究方法和理论,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认识历史事实和现象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新史学展开讨论,通过解释相关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新史学的原理与特点。
1. 新史学1.1 定义新史学是指于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与理论,通过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与工具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解读,以获得更准确、全面的历史认识。
新史学强调历史研究的科学性与客观性,试图摆脱旧的历史观念的束缚,打破传统历史学派的壁垒,从全新的视角研究历史问题。
1.2 特点新史学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科学性:新史学借鉴了社会科学的方法和理论,运用统计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研究工具来分析历史问题,使历史研究更加科学化。
2.客观性:新史学强调客观、中立的立场,力求摆脱个人观点的主观色彩,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和分析,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3.综合性:新史学强调综合研究的重要性,不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或特定角度,而是将不同的学科和视角结合起来,全面地研究历史问题。
4.反思性:新史学鼓励对历史的反思,对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演变和发展。
2. 新史观2.1 定义新史观是新史学的核心理论,是对传统历史观念的一种突破和革新。
新史观试图改变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方式,提供一种全新的历史解释模式。
2.2 主要观点新史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观点:1.文化历史观:强调文化对历史的影响和作用,认为历史是文化的产物和表达,文化在历史演进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社会历史观: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迁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试图从社会的角度解读历史事件。
3.经济历史观:重视经济因素对历史的影响,强调经济力量在历史变迁中的重要性。
4.人类历史观:将人类视为历史变迁的主体,探讨人类行为、思想和决策等对历史进程的塑造作用。
3. 新史学方法3.1 定义新史学方法是指在新史学框架下进行历史研究时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技巧。
新史观
传 政治: 统 人治、专制
农 经济: 业 农耕经济、自然经济
社
会
思文: 愚昧、宗教迷信
近 政治: 现 法制化、民主化
代
工 经济:
业
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
社 思文: 会 科学化、理性化、世俗化
在生产力发展推动下, 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腊
政治文明 物质文明
横向发展,联系观点。 全球史观
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依 据下表对四种史观的解读,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史观
解读
①革命史 观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阶级)斗争推动社会 演进的历史。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 取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阶级的统治。
②文明史 观
人类文明演变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分新石 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分手工工 场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 惯等)。 ③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演进历史 ④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 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 ⑤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 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从横向看:物质文明、政治文 明、精神文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
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
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
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
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
新高考 新史观
人” 。 罔 全 球 史 观 认 为 整 个 世 界 是 一 个 统 一 的整 体 . 要从 整 体 上 和 宏 观 上来 考 察 和 研 究 人 类 整 个 历 史 的 发
15 1<< Ne w Cu r r i c u l u m Re s e a r c h
观融 为 一 体 。因此 难 度 加 大 。例 如 ,2 0 0 7年 广 东 卷 2 9
5 . 社 会 史 观 。我 国 学 者 龚 书 铎 主 编 的 《 中 国 社 会
1 . 唯 物史 观 。1 9世 纪 4 0年代 ,马克 思 和 恩格 斯 创 立 了 唯 物史 观 ,该 史 观 的 基 本 观 点 可 以概 括 为 :物 质
资 料 的 生 产 活动 是 人 类 的 第 一 个 活 动 ;生产 力 和生 产 关 系 、经 济基 础 和上 层 建筑 构 成统 一 的社 会 有 机 系统 。
一
业社 会转 变 的进 程 中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社 会 、个
人 等 方 面所 发 生 的 一 系列 的动 态 变 化 。现 代 化 史 观 在
高考 中涉 及 的 内容 也 比较 多 ,其 中 , 2 0 0 7 年 广 东 卷 第
、
主 要史 观
2 9题 ( 材 料分 析 题 )非 常 具有 典 型 意 义 ,直 接 从 史 观 的 角度 进行 考 查 。
通史 》认 为 :“ 社 会史 是 研究 以人 为 主体 的社会 本 身 的 历史 ,即社 会 构成 、社 会 运 行 和社 会 变迁 的历 史 。 ” 网 社 会 史 观强 调 历 史 是 全 体 人 的 历 史 ,而 不 是 个 别 人 物 的历 史 。例 如 ,2 0 1 2年 广 东 卷 3 8题 ,该 题 选 取 了社
新史观.新动态.新观点
对中国近(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分析
政治近(现)代化
《资政新篇》中“效法西方”→“戊戌变法”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 五权分立制
经济近(现)代化
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高潮
思想文化近(现)代化
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民 主主义文化
孙中山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 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与五院制的提出 经济: 民生主义: 节制资本→平均地权 《实业计划》中以修铁路为主要内容,对筑 路原则、外资引用等方面的思想。 思想文化:民主、平等、博爱,天赋人权思 想的宣传。
2.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强调的是长时段的历史变迁。它认为 一部人类发展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 演迚的历史。世界文明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 业文明时代,从横向角度看可分为物质文明、政 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它还认为精神 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样重要。
对目前通用教材的分析
•
•
现在使用的人教版和湘教版初中历史教材还是按照人 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来统编,来组织教学内容。如人 教版七年级教材以“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作为奴隶 社会的标题,分别用“统一国家的建立”、“繁荣开放的 社会”、“经济中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危机”来作为封建社会的标题。 它基本上还是沿用了传统的观点。世界史初中教材也基本 上沿用了传统教材以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为中心的编写思路。 而现在高中新课标教材却是用文明史观统帅政治、经济和 思想文化三本必修课教材,岳麓版每本教材则明确注明: 政治文明历程、经济文明历程、思想文化文明历程等
(2)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个阶级五大运动
A开明的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B反抗的农民阶级—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 C改良的资产阶级—戊戌变法 D革命的资产阶级—辛亥革命 E新生力量的无产阶级—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史观
劳动力(2):圈地运动(1分)(圈占土地)和行会较早 的瓦解(1分) ,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注:回答1和2 问的逻辑存在,则按9分处理。
39. (2)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2只给1分)
试验科学的长期孕育(2分)。
实验科学(2分);
中国
封建社会走向没落 (明清时期) 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 传统经济持续发展,出现资本 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出现早 期的民主启蒙思想,但不是主 流
规律 认识
中国从近代开始全面落后于西方,落后就要挨打, 造成中国近代化的被动与不利,丧失发展良机。
3、整体史观(即全球史观)
认为,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 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现代化浪潮从英法 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 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 整体历史观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 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 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 展;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 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 研究世界历史。) 全球化视野下,单一的考查某个国家的文明进程比较少,往往 是不同国家不同时间内文明进程或现代化道路的综合考查,人 类文明的互相借鉴与学习很重要
新史观,新高考
•新的史学观念主要是和以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念(历史唯 物主义)不同,它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学家在反思过去 的阶级斗争史观,并借鉴西方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 来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就是其 中重要的视角。史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直接在新课程高考 中体现出来。
新时代历史观
新时代历史观
新时代历史观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历史观。
它强调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同时,新时代历史观也强调历史是发展的,是不断变化的,是具有时代性的。
新时代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必然的,但也有其偶然性。
历史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同时,历史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高潮也有低潮,有成功也有失败。
新时代历史观还强调历史是具有时代性的。
历史的发展是受时代背景影响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历史特点。
因此,我们需要以时代性的眼光看待历史,分析历史,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
总之,新时代历史观是一种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实践性的历史观,它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历史、推动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几种新史观
几种新史观1.现代化史观:主要观点: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转变。
主要内容: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
③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此外,还包括: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进程是的两个主要内容,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对现代化模式的认识: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开始的。
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民族独立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
2.全球史观(或者整体史观)主要观点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上半期。在这一阶段,由于 工业文明的全面到来,人类社会有许多不适应, 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行了调整和探索。
• 第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在这一阶 段,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 得到顺利推进。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工 业文明深入发展的阶段。
现代化的模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型城市 的特点和影响。(12分)
材料三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从18世纪后 期到19世纪中期,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
•5(1%3。)约中克国郡:的列城强镇经数济量侵由略18,01近年代的工15业个发增展长 到缓18慢91,年破的产63农个民。难从以18转20化年为到1产83业0工年,人曼。彻英斯 特国、:伯工明翰业等化主快要速工发业展城;市社的会人经口济增重长心达由以农上,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关注的是历史的纵向发展
• 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 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 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 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的科学 化、大众化等。
文明史观
• 文明就是“人——生产力——社会结构”的 整体进步;
村转移到城是市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英国社会史》 (3)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的差异很大,根
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中原因。 (8分)
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 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
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 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 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在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经济是 基础,思想是前提,政治是保障。
用文 明史 观整 合中 国近 代史
试着从 文明的差异 文明的冲突 文明的融合
寻找给我们思维的启示
中国: 西方:
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 的不同程度。
(2010全国二卷37题)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 青岛,等长期上海、天津、汉口等被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 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 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 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游民无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资本主义文明在中国人面前表 现出既野蛮又先进的双重性格
• 鸦片战争我们失败了,必然要付出代价。 但假如我们是那个时期的中国人,我们觉
得战后的条约中哪些内容可以接受?哪些 不能接受?
吉田茂在《激荡的百年史》中有过精彩的论述: “所谓文明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并不能单独使用 它某一部门的科学文明。例如为了要采用西方的 军舰和武器,它必须建设生产它的造船厂和兵工 厂,而为了能够有效地发挥造船厂和兵工厂的技 术,又必须使构成其基础的经济活动顺序开展。 于是,这便同以追求利润为不道德的儒家伦理发 生了矛盾。”
• (如可持续观念的提出等)
中国工业化开始的时间不比日本晚,但中国的近代化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奉行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这 种片面的近代化模式,是造成中国100多年屈辱苦难史的 原因之一。
秦汉时代创立的以郡县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农业经济
社会机制,在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之前,是人类农业经 济时代最先进的机制。历经了各代封建王朝的改良和完 善,这个社会机制的优势保护了中华民族繁衍,甚至能 在遭遇外族侵略时把他们吸收同化。中国的制度优势就 这样存在了两千多年,我们的祖先一直有着制度的优越 感。
(07广东历史) 29.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
“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 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 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 准则。
“这请是结合对所现学代知化识史回观答:运用得很明显的一道历史试题,具 有评1里 判840程 标⑴—⑴碑准1太按9的来1平照1年意 看天材间国义 待料的运, 历一哪动的它 史些、研第事重义究一件要和角事次。团度件明”运来评确动-价研-告、-较究-辛诉-高中-亥学?黄国(革生3牧近分命:代航)及可史其《以,他史用可反学不能侵观会略同念反对的 的封转建变斗与争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中史参》)
中国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一穷二白的,直到鸦片战争爆发时, 中国仍是世界上拥有最大经济存量的国家。但是,到1949年新中 国成立之时,中国已一贫如洗,经济存量被抽吸一空,社会发展 机制被摧毁殆尽。
今天,中国受惠于信息革命,步入了成为“世界工厂”的进程。 但是,历史给中国的机遇是瞬息万变的,如果不抓住机遇,改革 社会机制,以适应世界格局变化的要求,那么,机遇又可能弃我 们而去。应对之关键,在于改变自身的社会体制,以适应新世界 格局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世界格局下繁荣昌盛。
现代化的模式,从性质角度分,一般分为资本主义 和社会主义模式。英美等国家开创了资本主义模式, 这一模式目前被世界上极大多数国家所采用;苏联开 创了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等一批国家采用了这一模式。 从动因角度分,大体可分为原发性内生型现代化(简 称原发型)和传导性外发型现代化(简称传导型,又 称赶超型)两种模式。英美等国属于原发型现代化, 日本以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都属于传导型。 当然,每一个国家在推进现代化时都会根据自身的特
对21世纪的中国而言,创造新的制度优势是保证中华民族繁 荣昌盛的根本所在。因此,要在学习和总结他人的经验教训、继 承中华民族在社会机制上留下的宝贵财富的基础上,尽快创建一 套适应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发展的社会机制。这是中国现代化的 关键。
在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从来没有一
个民族能够成功地复制其他民族的发展道路,每 一个民族都是在经历无数风雨之后,走出自己的 历史山谷。中国的崛起不是重复前人的错误,而 是要在立足自身经济体系基础之上,探索出符合 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崭新道路。 一个大国的崛 起,不是物质财富的充裕,而是精神的高度自信、 宽容。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从各国的体制入 手,从增进国民幸福感出发,寻找各国建设和谐 社会的历史源头。中国的崛起除了经济方面的推 动外,最应当引起重视的是文化的重建,作为软实 力的象征,文化和思想往往具备更强的渗透力和 辐射力。
第二种错误,是在缺乏对工业经济社会机制的研究和 总结的情况下,一味地想搞一个比西方更好的社会机制。 从太平天国到今天,中国人富有勇气地进行了多次规模巨 大的革命性社会实验,付出了重大代价,却很少认真研究 其他国家在社会进步过程中社会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它 们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没有必要一味地做社会实验的 白老鼠。
第三种错误是对传统中国社会机制的全盘否定和破坏。 一个有优势的社会机制一定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建立的,社 会发展是延续性的,不能强制性跳跃。中国今天面临的很 多问题来源于对既存社会机制的破坏。
从大航海时代到今天的500年间,世界格局瞬息 万变。今天世界格局受惠者,在明天可能成为受害 者。
中国曾是大航海时代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大航 海带来的东西方贸易的扩大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 最大的经济国和出口国,为中国创造了历史上最辉 煌的时期。
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 横向看,包括:物 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革命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 的历史。
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 社会史观 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
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三大新史观的具体解读
• 文明的结构 • 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 文明演进的阶段 • 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当代史学立足于现实社会,以文明为主体,追溯 现代社会存在的人类文明的来源和演变。
物质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对精神文明和制 度文明起决定性作用,也是划分人类文明历程阶 段的主要标准。
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物质文明大体经历了三个 阶段,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与 此相适应,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 会和工业社会。
近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
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社会史观
A、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 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B、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阶级斗争推动,由低 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
C、人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 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D、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 文明演进的历史。 E、“眼光向下的历史”,关注社 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
全球(整体史)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
全球史观认为从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
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现代化
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 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 整体史观还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活 动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 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 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 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 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 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 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⑵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5分)
工业文明发展进程 何谓现代化
点创造性地采取一些措施或策略,所以现代化也是 “本土化”的过程。因此,在各个模式内部,会形成
一些变式。现代化发展到当代有着多种模式。
•
现代化的作用
• 现代化是一把“双刃剑”,要稳步、全面 的推进才能使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类 幸福。否则会使人类更难以掌握自己的命 运,资源的缺乏、环境的恶化等“现代病” 的出现就是一种警告;德国与日本由于片 面推进经济现代化而最终成为破坏人类文 明的祸首,也使本民族堕入毁灭的边缘, 更是惨痛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