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及其它类抗生素
非淋菌性尿道炎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的首选药物,可有 效杀灭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
梅毒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也可用于治疗早期梅毒,尤其适用于青霉 素过敏的患者。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炎、消化性溃疡 和胃癌等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大环 内酯类抗生素可与其它抗生素联合用 于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
VS
耐药性监测与控制
为应对细菌耐药性问题,加强耐药性监测 和采取控制措施至关重要。医疗机构和实 验室应定期监测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 性,及时发现耐药菌株,并采取有效的感 染控制措施,以防止耐药菌的传播。
药物安全性问题
不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一 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异常等 。此外,这类药物可能与某些药物发生相互 作用,影响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耐药性产生较慢,但一旦产生则较为严重。
05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新药研发进展
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发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发成为重要方向。目前已有多 种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些新药在抗菌谱、药代动力学和组织穿
透性等方面有所改进,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
四环素类抗生素
抑菌性抗生素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抑菌性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作用。这类抗生素对大多 数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具有抗菌活性,常用于治疗立克次体病、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等 疾病。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杀菌性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一类具有氨基糖苷结构的抗菌药物,主要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这类抗生素具有杀菌作 用,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部分革兰氏阳性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常用于治疗肺炎、肠道感染、尿路感染等疾病。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四)、对心血管疾病作用
有研究表明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粥样斑块中 可以检测到幽门螺杆菌和肺炎衣原体 这与冠 心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具有降血脂的作用 对心血管疾病有较好的治 疗效果。
(五)、对呼吸系统疾病的作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具有直接抗菌作用外
在 呼吸系统中有抗炎和抗免疫作用对呼吸系统 感染和炎症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哮喘有一定 的治疗作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够减少支气管扩张患者 因反复感染而产生的痰量 改善肺功能。
(4) 对肝脏的毒害: 在正常剂量时对肝脏的毒害较 小,长期大量应用可引起胆汁郁积,肝酶升高等, 一般停药后可恢复,但酯化后的这类药如罗红霉素、 琥乙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对肝脏的毒性更大应短 期减量使用,故肝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5)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有报道克拉霉素和 阿奇霉素发生神经系统副作用,包括幻觉烦躁焦虑 头晕失眠恶梦或意识模糊,停药后症状逐渐减轻至 消失 。
大环内酯类毒性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要不良反应有:
(2) 局部刺激: 注射给药可引起局部刺激, 故此类药物不宜用于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可 引起血栓性静脉炎,故滴注液应稀释至0.1% 以下,且静滴速度不宜过快。 (3) 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药热、药疹等,反 应严重时应停药。
大环内酯类毒性较低,主要不良反应有:
(二)、耐药机制
氯霉素、克林霉素和林可霉素在细 菌核糖体50S亚基上的结合点与大环内酯 类相近或相同,因此,大环内酯类抗生 素与这些药物在联合使用时可能发生拮 抗作用,引起细菌耐药。
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 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靶位的结构改变 产生灭活酶 摄入减少 外排增多
动物医学-抗生素《大环内酯类》
大环内酯类理化特性弱碱性,微溶于水。
水溶液下易被分解,尤其在酸性条件下更不稳定。
所有的制剂均与无机酸成盐,如磷酸(泰乐菌素,替米考星),酒石酸(泰乐菌素,吉他霉素),硫氰酸(红霉素,动物专用红霉素),乳糖酸(红霉素),盐酸(螺旋霉素)代表药物第一代大环内酯类:红霉素(14元环)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16元环)吉他霉素交沙霉素第二代大环内酯类:克拉霉素(14元环)罗红霉素阿奇霉素(15元环)罗他霉素(16元环)抗菌作用1.抗菌谱较窄:2.对G+菌和部分G-菌有抗菌作用;3.对某些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及立克次体有良好效果;4.对产生β-内酰胺酶的葡萄球菌和耐药金葡菌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5.通常为抑菌药,高浓度时杀菌。
耐药性与其他类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之间有部分或完全的交叉耐药性。
作用机理生长期抑菌剂,作用于50S核糖体亚基,阻断转肽作用和mRNA位移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14元大环内酯类阻断肽酰基t–RNA移位;16元大环内酯类抑制肽酰基的转移反应;与50S亚基上的L27 、L22 蛋白质结合,促使肽酰基t–RNA从核糖体上解离。
对哺乳动物核糖体无影响。
红霉素内服采用耐酸的依托红霉素或琥乙红霉素易产生耐用性,用药不超过1周,停药后可恢复敏感性应用:耐青霉素金葡菌感染、禽慢性呼吸道病、猪支原体肺炎(碱性溶液中抗菌效能强)不良反应:肌注刺激性强,犬猫内服可引起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泰乐菌素(畜禽专用)可与铁、铜、铝、锡等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而失效。
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弱于红霉素,对支原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牛、猪、鸡还用促生长作用。
应用:1.防治鸡支原体病的首选药2.促生长,可做饲料添加剂3.浸泡种蛋不良反应:肌注局部刺激,增强聚醚类抗生素的毒性。
替米考星(畜禽专用)半合成畜禽专用抗生素。
药动学:肺组织、乳中药物浓度高。
药理作用:广谱,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巴氏杆菌、支原体抗菌活性强于泰乐菌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冯立庭
大环内酯类
• 大环内酯类:是具有大环内酯的一类抗生 素,多为碱性亲脂性化合物。对革兰氏阳 性菌及支原体抑制活性较高。大环内酯基 团和糖衍生物以苷键相连形成的大分子抗 生素。由链霉菌产生的一类弱碱性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分类:
1.14元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克 拉霉素、地红霉素等;
药动学: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快速抑菌剂,口服后不 耐酸,但酯化可增加口服吸收。在碱性环境 下抗菌活性较高。组织浓度相对较高,皮下 组织及胆汁中药物浓度明显高于血药浓度, 主要经胆汁排泄,有肠肝循环。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特点:
1、均具有大环内酯的共同结构,为无色碱 性化合物。 2、抗菌作用与抗菌谱相似,属“窄谱抗生 素”医学学习网搜集整理,主要作用于革 兰氏阳性菌及某些革兰氏阳性球菌。 3、与其它常用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 4、毒性较低。
大环内酯类用药监测
1.监护用药过程中是否出现肝损害及肝酶懂 得变化,避免与其他肝毒性药物合用。
2.静脉快速滴注大环内酯类药物可发生心脏 毒性,主要表现为心电图复极异常、心律 失常,Q-T间期延长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 过速,甚至可发生晕厥和猝死。因此,用 药期间应关注这些变化,一旦发现药物引 起的异常,应及时停药或采取其他措施。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适应症:
1. 红霉素(含琥乙红霉素、依托红霉素、乳 糖酸红霉素)等沿用大环内酯类: (1)作为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替代药物,用于 以下感染: ①β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中的敏感菌 株所致的上、下呼吸道感染; ②敏感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猩红热及蜂窝 织炎; ③白喉及白喉带菌者。
(2)军团菌病。
2.15元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
3.16元大环内酯类: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 素、麦迪霉素、罗他霉素、麦白霉素、交沙 霉素、柱晶白霉素、米欧卡霉素等。
第二章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_兽医药理学.
注意
(1)新生仔畜肝脏代谢率太低,因此对新生仔畜 毒性大。 (2)本品偶可引起溶血性贫血、间质性肾炎、急 性肾功能衰竭。 (3)红霉素针剂忌用氯化钠或其它无机盐溶液作 为溶媒,以免沉淀。临用时先用灭菌注射用水溶解 然后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浓度不超过0.1%, 注射速度应缓慢。 (4)马属动物对本品敏感,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5)肌注时有刺激性,宜深部肌注。静注速度要 缓慢,静脉注射时应避免药液外漏。
螺旋霉素
药效学 本品耐酸,难溶于水,常用盐酸盐易溶于水。抗菌 作用与其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相似,但效力比红霉 素差。主要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肺炎球菌等革兰 氏阳性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支原体、钩端螺旋 体和立克次氏体有效。本品毒性是本类药物中最低的。 用途 主要用于防治鸡的葡萄球菌病和支原体病。也可用 作种蛋消毒剂或猪的饲料添加剂。但欧盟从2000年 开始禁用本品作饲料添加剂。
药物相互作用
二、理化性质 (1)四环素与红霉素针剂配伍后,溶液效价降低, 并有混浊沉淀,两药联用尚可加剧肝功能损害。 氯化钠、氯化钾等。 (2)维生素C不宜与红霉素混合静脉滴注,易出现混浊。 (3)红霉素在酸性溶液中(包括葡萄糖液)不稳定。 液体pH值越低,经过时间越长,对红霉素效价影响越大, pH6~7时比较稳定。阿司匹林、维生素B6。 (4)碱性药物可减少红霉素在胃酸中的破坏,并增强 抗菌效力。但碳酸氢钠与红霉素肠衣片合服,可使红霉 素在胃内受破坏,药效降低。与碳酸氢钠注射液混合游 离碱析出。 三、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与红霉素有协同免疫抑制作用。
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种类 红霉素、白霉素、竹桃霉素、麦迪霉素、 螺旋霉素、交沙霉素、罗红霉素、北里霉 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 。
药效学 本类药物属于生长期抑菌剂。主要对需氧革兰
第三十九章 大环内脂内及其他抗生素
第三十九章大环内脂内及其他抗生素第一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一、概述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由链霉菌产生的含有14、15和16元大环内酯环的具有抗菌作用的抗生素。
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迄今为止已有三代,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口服,体内分布广,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某些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均有效,可用于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或耐药患者的治疗,以红霉素为代表。
但第一代为抑菌剂,其弱点是抗菌谱窄,不耐酸,胃肠道反应和肝损害多见。
3、与第一代比较,第二代半合成大环内酯类具有抗菌谱广、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对酸稳定、不良反应少、抗生素后效应明显等优点,代表药有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和克拉霉素。
4、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称为酮内酯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具有抗菌活性强,较少产生耐药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5、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按照化学结构分为:(1)14元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等。
(2)15元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
(3)16元大环内酯类麦迪霉素、醋酸麦迪霉素、吉他霉素、乙酰吉他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
6、本类药的共同特点是:①抗菌谱窄,比青霉素略广,主要作用于需氧革兰阳性菌和阴性球菌、厌氧菌、军团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等;②细菌对本类各药间有不完全交叉耐药性③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较强,治疗尿路感染时常需碱化尿液④口服后不耐酸,酯化衍生物可增加口服吸收⑤血药浓度低,组织中浓度相对较高,痰、皮下组织及胆汁中明显超过血药浓度,但透过血脑屏障量少⑥主要经胆汁排泄,进行肝肠循环⑦毒性低微。
7、口服后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静脉注射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之间有部分交叉耐药性。
8、主要耐药机制为:①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RNA甲基化酶对细菌核糖体50S亚基23S rRNA进行特定核苷酸残基的甲基化,从而导致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链阳菌素B的耐药②外排系统作用增强:RND家族中的外排泵AdeABC表达增加,导致药物积聚减少,介导细菌对14和15元环大环内酯类和链阳菌素B的耐药,但对林可酰胺敏感(MS型耐药)③大环内酯磷酸转移酶、红霉素酯酶和大环内酯糖基转移酶使大环内酯类药物结构改变。
第四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斜面孢子培养基消毒后必须重视冷却时间的控 制,以快速为妥,冷却时间过长对生长孢子不 利。
琼脂的质量对%左右,避光培养。 因为光会抑制孢子的形成。培养7~10天斜面上长 成白色至深米色孢子,色泽新鲜、均匀、无黑点, 背面产生红色或红棕色色素。
3.蒽沙大环内酯抗生素
蒽沙大环内酯抗生素又叫环桥类抗生素 (ansamycins),严格说来,不应属于大环内酯 类。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结构形态,都是一个 脂肪链经过酰胺键与平面的芳香基团的两个不 相邻位置相联结的环桥状化合物,其结构模型 示意见图4-2。
❖ 由于其脂肪链的结构和立体化学与大环内 酯类很相似,所以亦归在此类抗生素中。
一、红霉素的发酵工艺流程
二、产生菌的培养
红霉素链霉菌在合成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的 菌落,是由淡黄色变为微带褐的红色,色 素不渗透到培养基中,气生菌丝为白色, 孢子丝呈不紧密的螺旋状,约3~5圈,孢 子呈球状。常用砂土管或冷冻管保存,以 冷冻管保存的孢子质量好。
红霉素链霉菌一般经斜面孢子、摇瓶培养、种 子罐培养后移入发酵罐进行发酵生产。
每批孢子成熟后除做摇瓶试验测定生产能力外, 还应插进一试验罐对比考察发酵水平,如不低于 前批孢子,可用于生产。
摇瓶种子培养基(%):淀粉4.0、糊精2.0、蛋白 胨5.0、葡萄糖1.0、黄豆饼粉1.5、硫酸铵0.25、 氯化钠0.4、硫酸镁0.05、磷酸二氢钾0.02、碳酸 钙0.6,pH7.0。接种后于28~35℃在摇床培养, 待菌丝生长浓厚,接入发酵罐。
1.多氧大环内酯抗生素
按大环内酯环的元素数,又分为12、14和16元环 三类。它们都是多功能团的分子,大部分都联结 有二甲胺基糖,因而显示碱性。有的不含二甲胺 基糖,只含中性糖,因而显中性。作为医疗使用 的多数是碱性大环内酯抗生素,重要的有14元环 的红霉素、竹桃霉素,16元环的螺旋霉素等。
大环内酯类及其他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及其他抗生素一、大环内酯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具有14~16元大内酯环结构的抗生素。
红霉素【抗菌作用】与青霉素相似,对革兰阳性菌作用较强,敏感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等;革兰阴性菌如脑膜炎球菌、淋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等;除脆弱类杆菌和梭杆菌以外的厌氧菌;对军团菌属、胎儿弯曲菌、某些螺旋体、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等亦有抑制作用。
抗菌机制: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单位结合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为快速抑菌剂,应避免与β-内酰胺类合用,以免发生拮抗作用。
【临床应用】用于对青霉素过敏患者或对青霉素耐药的革兰阳性菌包括金葡菌、肺炎球菌和其他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对军团菌病、弯曲杆菌肠炎、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所致的婴儿肺炎和结膜炎、红癣、痤疮、白喉带菌者可作为首选药应用;百日咳、厌氧菌和需氧菌引起的口腔感染。
【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红霉素局部刺激性强,口服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胃肠道反应;静脉给药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故红霉素静滴时药物浓度不宜超过1mg/ml。
2.肝毒性以酯化型红霉素最常见,主要表现为胆汁淤积、黄疸、转氨酶升高等,停药后可恢复。
3.过敏反应偶见皮疹、药热。
罗红霉素对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的作用与红霉素近似,对肺炎支原体、衣原体作用较强,但对流感杆菌的作用较红霉素弱。
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和软组织、耳鼻咽喉等部位感染。
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偶见皮疹、皮肤瘙痒、头痛、头昏等。
阿奇霉素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仿,但对流感杆菌、卡他莫拉菌、淋球菌、弯曲菌、支原体属、衣原体属、军团菌有较强作用。
抗菌机制:阻碍细菌转肽过程,抑制菌体蛋白质合成,还可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而杀菌。
食物会影响阿奇霉素的吸收,故应空腹口服。
用于敏感菌所致的中耳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沙眼衣原体或非多重耐药淋球菌所致的单纯性生殖系统感染。
第十五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第二代
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
20世纪90年代后,克拉霉素、罗红霉素、 阿奇霉素等,具有红霉素相同的作用特点, 而且增强了抗菌活性,扩大了抗菌谱,口服 易吸收,对酸稳定,t l/2延长,不良反应减 少,同时还具有良好的PAE,现已成治疗呼 吸道感染的主要药物。
大环内酯类间仍存在交叉耐药性对红霉 素耐药,对克拉霉索、阿奇霉素耐药。
不易耐药的酮基大环内酯类第三代药物 受到普遍关注。
第三代:酮基内酯Biblioteka 抗生素:泰利霉素在红霉素第3位碳上引入酮基后,得到l4 元环大环内酯类衍生物,如泰利霉素。
治疗耐红霉素类的肺炎链球菌引起的感 染,克服了与红霉素交叉耐药问题。
还具有抗幽门螺杆菌、非特异性抗炎、 抗过敏、免疫调节等作用,在许多非感染疾 病治疗中发挥作用。
[不良反应]
1. 消化道反应及伪膜性肠炎
2. 血栓性静脉炎:i.v其乳糖酸盐常见。
3. 肝脏损害:依托红霉素或乙琥红霉素 易引起(转氨酶升高、肝肿大、胆汁郁 积型黄疸),停药可恢复,肝功能不良 者禁用。
伪膜性肠炎:
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和小肠的急性纤维素渗出 性炎症,多系在应用抗生素后导致正常肠道菌群失调, 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 。
[耐药性]
金葡菌对红霉素易产生耐药性, 且与其他大环内酯类药物有完全交叉 耐药性。
原因:l靶位改变; l 产生水解酶; l促进主动外排系统等。
[临床应用]
1.军团菌病、空肠弯曲菌肠炎、白喉 带菌者、支原体肺炎等首选。
2. 耐药金葡菌感染及对青霉素过敏者。 3. G+球菌感染:如大叶肺炎、扁桃体炎、 猩红热、丹毒、急性中耳炎或鼻窦炎等。 (疗效不及P-G)。
[抗菌机制] 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P位结合,抑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0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合理选用
根据感染部位与病原体选择
总结词
针对不同感染部位和病原体,应选择 适宜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详细描述
对于上呼吸道、皮肤软组织等感染, 通常选择阿奇霉素;对于肺炎、腹腔 感染等下呼吸道感染,红霉素是首选; 对于军团菌感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是首选药物。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
总结词
注意事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适用 于流感、水痘等病毒性感染,同时需 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下呼吸道感染
01
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气管炎、肺 炎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于治 疗敏感菌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具 有良好疗效。
02
注意事项:在使用大环内酯类抗 生素时,需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包括疖、痈、蜂窝织炎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于治疗敏感菌 引起的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具有良好疗效。
注意事项:在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时,需注意观察病情变化,避免长期使用, 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
性传播疾病
性传播疾病如淋病、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等,大环内酯类抗生 素对于治疗这些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合理 应用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概述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合理选用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注意
事项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与未来展
望
0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具有大 环内酯环结构的抗菌药物,通过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发挥抗菌作 用。
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规 定的剂量和疗程使用抗生 素,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 停药。
加强耐药监测
第39章 大环内酯类及其他抗生素(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1. 耐青霉素的轻、中度金葡菌感染和青霉素过敏; 2. 治疗军团菌病、弯曲杆菌所致败血症、肠炎的
首选药。 3.是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所致婴儿肺炎及结肠炎、
白喉带菌者的首选药* 4. 拔牙或呼吸道手术后继发细菌性心内膜炎的预
防,现已用克林霉素,用于青霉素过敏者。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 2.肝损害: (如无味红霉素)长期服用时,转氨酶升高,
三、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好,广泛分布于组织和体液,骨组 织中浓度高,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22
四、临床应用
1.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慢性骨髓炎、敏感菌所致 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软组织感染、心内膜炎等; 2.厌氧菌感染引起的口腔、腹腔、盆腔感染; 3.外用治疗G+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
五、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和菌群失调;二重感染;偶见过敏反应和 肝功能异常、黄疸等。
体内过程
①口服部分吸收 ②组织分布广泛:骨骼和牙齿 ③肝脏代谢,肾排出
天然四环素类
临床应用 首选
立克次体 → 斑疹伤寒; 支原体 → 肺炎。
不良反应 ① 胃肠反应 ② 二重感染 ③ 对骨、牙生长的影响 ④ 其它
半合成四环素类
多西环素 (deoxycycline, 强力霉素) 抗菌谱、作用机制同前 抗菌作用强,对耐药金葡菌有效 临床用于呼吸道、泌尿道和胆道感染 常见胃肠反应
E.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既可杀菌又可抑菌 答案 37
B型题
问题11~15 A.青霉素 B. 舒巴坦 C. 红霉素 D. 林可霉素 E. 万古霉素 11. 可用于抗生素引起的假膜性肠炎 12. 属-内酰胺酶抑制剂 13. 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可用 14. 急性骨髓炎可用 15. 军团菌感染可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应用指南广谱抗生素的特点与适用症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应用指南广谱抗生素的特点与适用症广谱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有效抵抗多种细菌感染的药物。
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则是广谱抗生素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本文将介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应用指南,以及广谱抗生素的特点和适用症。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应用指南1. 药物特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和广谱的抗菌活性。
这类药物可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从而达到治疗感染的目的。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还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和药动学特性,能够在体内迅速达到治疗浓度,从而有效地治疗感染。
2. 应用范围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泌尿道感染和性传播疾病等疾病。
此外,在部分耐药菌引起的感染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对于某些敏感菌株已出现耐药性的情况,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疗效可能会降低。
3. 用药注意事项在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剂量和疗程的选择。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来确定适当的用药方案。
同时,患者需要按照医嘱规定的用药剂量和疗程完成治疗,切勿擅自停药或随意更改药物用量。
4. 不良反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以及过敏反应等。
如果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二、广谱抗生素的特点与适用症1. 特点广谱抗生素是指能够对多种细菌产生杀菌或抑制作用的药物。
与狭谱抗生素相比,广谱抗生素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并且能够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等不同类型的细菌有效。
2. 适用症广谱抗生素适用于多种感染的治疗,特别是对于病原体尚未明确或混合感染的情况下,广谱抗生素能够提供广泛的覆盖范围,从而有效地控制感染。
常见的适用症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然而,广谱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也容易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
因此,在应用广谱抗生素时,医生需要根据临床病情和病原菌的耐药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以防止不必要的抗生素滥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发展和
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疗效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对于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常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它们的治疗效果显著,被广大医生认可 。
安全性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安全性较高,但仍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皮疹、头痛等。少数患者 可能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因此,在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 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挑 战与前景
耐药性问题与挑战
耐药性增加
随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 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增 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严重挑战。
VS
耐药机制多样
细菌通过多种机制产生对大环内酯类抗生 素的耐药性,包括药物外排泵的增加、目 标位点的修改以及酶降解等,这使得开发 新的抗生素策略变得更加复杂。
阿奇霉素的问世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研人员又开发出了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 类抗生素。相比红霉素,阿奇霉素具有更广的抗菌谱和更长 的半衰期,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
近年来的发展趋势
01
耐药性问题
随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对其耐药性逐渐增强,成为临
床治疗的一大挑战。因此,研究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以克服耐药性问
结构和特点
结构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分子结构中含有 一个大环内酯环,环上连接着不同的 功能基团,如糖苷基、羟基等。
特点
这类抗生素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对革 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有良 好的抗菌活性,且不易引起过敏反应 。
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核糖体的功能,阻断细 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萌萌 2120100855 微生物专业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进展综述摘要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近年来临床常用的一类处方药。
改善耐药性、扩展抗菌谱、增加抗菌活性依然是大环内酯类杭生素研究的主攻方向。
而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寻找抗耐药菌并能扩大抗菌谱的新化合物, 包括酮内酯类、酸内酯类、脱水内酯类等新品种的开发与临床应用。
研究发现包括细胞穿透作用、促胃肠动力作用、抗肿瘤作用、防治心血管疾病等抗菌以外作用等临床新应用。
新型高效的大环内酯类杭生素将不断涌现, 临床应用也在不断拓展。
本论文将着重介绍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
关键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机理;临床应用AbstractMacrolide antibiotic is a kind of prescription drugs used clinically in recent years.Improving drug tolerance,expanding antibacterial spectrum,increasing antibiosis activity will be the major direction in macrolide antibiotic research.In recent years,researcher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finding drug tolerance bacterium and compounds to expend antibacterial spectrum,which include ketone lactones,acid lactones and dehydration lactones.Nowadays,new findings exclude antibiosis,include cell penetrates function, promoting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ntitumor function, preven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so on were applied in clinical trial.The high-efficient macrolide antibiotic will spring up.Now,I will place emphasis up on introducing mechanism and clinical practice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macrolide antibiotic.Key words:Macrolide; Antibiotic; Mechanism; Clinical practice引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近年来临床常用的一类具有共同化学结构和相近抗菌作用的抗菌药。
按其大环结构含碳母核的不同,可分为14,15和1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组庞大的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快速抑菌药。
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该类药物与头孢菌素、氟喹诺酮、半合成青霉素构成了抗生素市场的鼎足之势。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需氧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球菌、厌氧菌,以及军团菌、胎儿弯曲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细菌等,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经典药物红霉素及其衍生物经过不断发展,已由第一代发展到第三代品种。
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发展概况自1952年第一个大环内脂类药物,红霉素A应用于临床以来,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已逾百种。
而天然的大环内脂类抗生素结构如图1。
红霉素A作为临床一线用药,其优越性相当明显,成本低、口服方便、抗菌谱广、体内组织分布好、组织浓度高。
一直是临床上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重要药物。
但是红霉素A具有生物利用度低,抗菌谱窄,胃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
在胃酸中,红霉素A被降解成无活性的副产物。
针对红霉素A酸性失活的化学修饰,产生了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2]。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药物,如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氟红霉素等,由于具有更好的抗菌活性,而且毒性低,变态反应少等特点,而且与红霉素相比,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克服了酸不稳定性,改善了药动力学性质,增加组织浓度,延长半衰期,增强了抗菌活性,所以不仅被用于呼吸道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而且还被用于鸟分枝杆菌、幽门螺杆菌、弯曲杆菌等感染。
但随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增多,细菌对其耐药性也逐渐上升,使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面临了新的挑战[3]。
从上一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人们从作用机制、代谢过程、耐药机制等分子药理学研究入手,设计并合成了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酮内酯类的泰利霉素和赛霉素等,具有突破性意义。
此外,近年来,关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以外作用的研究成为研究焦点[4]。
2.作用机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一类蛋白合成抑制剂,通过选择性的与病原菌的70S核糖体的50S 亚基结合,引进其构相的变化,从而抑制了核糖体中肽基转移酶的活性和转位,使病原微生物的RNA一依赖性蛋白合成受阻,达到其抗菌作用。
大环内酷类抗生素为抑菌剂,仅对增殖期的细菌有抑制作用, 而对静止期的细菌无效。
但在极高浓度时(为常规剂量的10-20倍)大环内醋类抗生素亦可显示出杀菌作用[5]。
3.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近年来,发现的新的带三代大环内脂类抗生素主要有一下几类:酮内酯类,酰内酯类,氨基甲酸酯类,脱水内酯类,红霉素A环11,12碳酸酯,红霉素A环式11,12碳酸天门冬氨酸盐,桥酮类。
现在将着重讲述其中几类。
3.1.酮内酯类抗生素( Ketolides)酮内酯类抗生素的基本结构特征是内酯环的3位去克拉定糖并氧化羧基,11,12位成环氨基甲酸酯,6位羟基氢被烷基或带有末端芳香环的烷烃支链取代。
该类抗生素克服了15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共有的诱导耐药性,有效阻止了酸性条件下内酯环的缩酮化,在保留了对敏感菌的抗菌活性的同时对耐药菌也有良好的活性,因此被认为是抗生素研究的里程碑[6]。
全球第一个上市的酮内酯类药物是泰利霉素,这也是迄今为止用于临床的惟一酮内酯类药物。
泰利霉素由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研制开发,2001 年10 月15 日首次在德国上市,商品名Ketek (肯立克),泰利霉素是半合成大环内酯—林可酰胺—链阳菌素B (MLSB)家族中的第一个抗菌药物。
作用机制类似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直接与细菌核糖体的50S 亚基相结合,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泰利霉素可与23s 核糖体RNA 的Ⅱ和V 结构区的核苷酸结合,而且,泰利霉素对野生型核糖酸的结合力强于红霉素和克拉霉素许多倍。
泰利霉素是每日一次的口服制剂,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和广谱抗菌活性,同时,具有较低的选择性耐药性和与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交叉耐药性。
临床用于成年人肺炎、急性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急性细菌感染性恶化以及扁桃腺炎。
它曾作为酮内酯类药物的典范被证明比其他药物更能有效对抗细菌感染,被用作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一线药物。
但是,随着临床范围的扩展,发现服用泰利霉素的患者中出现肝功能衰竭的症状,美国FDA 对泰利霉素可能导致的罕见却严重的副作用采取了措施,要求生产商更换标签,并增加了更多警示内容,提醒患者小心服药后可能引发肝脏衰竭及其他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不良反应。
从而使泰利霉素市场愿景夭折。
喹红霉素是由在研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衍生而来的酮内酯类另一个新药。
该抗生素在抗肺炎链球菌方面比泰利霉素更有效,最低抑制浓度(MIC)为0.002-0.0015mg/l。
必特霉素是我国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的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开发,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并获得3 项国家发明专利。
必特霉素为国内外首创的基因工程抗生素,是利用基因克隆技术,使螺旋霉素结构中碳霉糖的4 位羟基进行异戊酰基化获得的以异戊酰螺旋霉素为主要成分的新型抗生素。
该药有较高的亲脂性,口服吸收快,组织渗透性强,分布广泛,体内维持时间长,有较好的抗感染后效应,每天服用一次,与同类药物没有完全交叉耐药性,临床实验研究表明其安全性良好。
必特霉素及其基因工程高产菌株已获中国专利。
药物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有较强抗菌活性,尤其对肺炎支原体的抗菌活性强,对红霉素耐药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军团菌、脆弱拟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和多形杆菌有一定抗菌活性,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的药物。
与阿奇霉素作为对照进行的双盲试验显示,两者有效性无差异,不良反应率类同,表明必特霉素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3.2.酰内酯类抗生素(Acylides)酰内酯类大环抗生素是指红霉素A及其衍生物的3位脱去克拉定糖后,羟基被酰化,结合其他部位的化学修饰所得的化合物。
大部分该类化合物均有11,12位环状结构。
对红霉素敏感菌和耐药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化合物FAM-1082对红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具有优异的抗菌活性,并优于泰利霉素[7]。
TAE-0769抗金葡萄菌活性比克拉霉素强2倍,抗粪球菌比克拉霉素强16倍,体内动态也优于克拉霉素。
3.3.氨基甲酸酯类(4′Carbamate macrolides)14 与15 元大环内酯4′氨基甲酸酯对呼吸道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强的活性,包括大环内酯耐药性肺炎球菌[7]。
CP - 544372 对各种革兰氏阳性耐药菌体外活性与HMR - 3647 相同,动物试验结果优于HMR - 3647 ,血药浓度高,半衰期长(6. 5h) ,一天给药1 次,可维持与酮内酯相同的血药浓度。
3.4.脱水内酯类(Anhydrolides)在红霉素的C2 - C3 间引入双键的A - 179461 活性低于U004 , 但A-185685 和A-197800 活性高于RU004 ,且对MLS - C 型耐药菌有效[8]。
3.5.红霉素A环式11,12碳酸天门冬氨酸盐抗菌活性强,对革兰氏阴性菌也有活性,而且毒性低。
据报道对实验动物支气管肺炎的治疗效果大于红霉素近5倍,比红霉素A环11,12碳酸酯约达2倍,在酸性递质中的PH值比红霉素A稳定,无显著毒性反应。
3.6.桥酮类(brideged ketolides)新型6,11-桥酮内酯衍生物没有以往酮内酯类化合物特有的11,12-环氨基甲酸酯结构,而是6位和11位羟基通过3或4个碳的碳酸链连接形成稳定的桥酮结构,如化合物EP-13159[9]。
4.新型大环内脂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随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增多,细菌对其耐药性也逐渐上升,使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针对以上的问题,近年来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以外作用的研究,二是寻找抗耐药菌并能扩大抗菌谱的新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