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1 《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5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54张PPT)

代指学习的内容
有朋 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人不知
志同道合的人
了解
而不 愠,不亦 君 子 乎 ? ”
表转折,却
生气,发怒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 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读一读
翻译课文
文言文翻译
原则: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 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 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六字歌诀:留、对、换、加、删、调 (加字、换字、意译、直译)
方法:
保留 对应直译 替换 增补 删除 调整
不亦说乎( yuè )
传不习乎( chuán ) 十有五( yòu ) ) 好之者( hào )
划分朗读节奏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 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⑩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⑪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⑫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
·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11 《论语》十二章/
①“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地位高 的人;二是指人格高尚的人,即有才德的人。这里是第二种 意思。 ②“忠”指竭尽自己的心力,是与他人相处的原则,不仅指 臣对君,也包括其他人。“信”即“诚信”,对待所有人都 应如此。 ③“义”即“宜”,是行为的尺度。 ④“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仁德,是道德的本体。仁义 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
11 《论语》十二章/
【参考答案】
关键: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勤奋好学。 宋濂、王育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我们经常会 遇到困难,只有勇于面对,坚持不懈,勤奋好学,才能学有所 成。
积累拓展
11 《论语》十二章/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七年级语文上册
11 《论语》十二章/
11 《论语》十二章
思考探究
11 《论语》十二章/
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人家不了解我,却不因此恼怒,不是君子吗?
11 《论语》十二章/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选自《雪涛小说》有删改)
11 《论语》十二章/
【参考答案】 (1)既然如此,那么你巧妙的技艺,正好用来自杀,(这) 不是太愚蠢了吗? (2)替别人打算,还是替自己打算,(我)宁肯为自己!
11 《论语》十二章/
二、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观点?选择 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人教部编本(2016)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共44张PPT)

人教部编本(2016)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共44张PPT)

温——温习 知——知道 改——改正 舍——舍弃
2、语气词:
乎——— 相当于“吗” 矣—— 相当于“了” 也—— 有时相当于“了”,有时无义 焉—— 有时是“了”,有时无义,
文中是“在里面”
这类词多读多体会,就会明白,无须死记
3、虚词:
之 它,它们。他,他们。(分别指 代不同的对象。) 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曲肱而枕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分析文义
几个
在其中
他们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其
优点 顺承 跟从、学习 缺点
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分析文义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 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 有)他们那些 缺点就要改正。”
分析文义
旧的知识
复习 形容词作名词 顺承
• 子曰:“温 故
而知
新的理解和体会
形容词作名词 可以 凭借 做,成为
可 以 为师矣。”
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分析文义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 矣。”
•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 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 了。
分析文义
• 子曰:“学而 不思则 罔,思 而不学则 殆。”
转折,却 迷惑 转折,却 有害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 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 害。”
小结
• 第一章主要讲学习方法、乐趣和做人的态 度。
• 第二章主要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品德的 修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课件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下 节 课 见论 !语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 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 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 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 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 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 以学习为快乐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 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 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 的缺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课件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特殊句式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主要记叙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内容涉及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等方面,给我们指点和教育。
重点词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到的(知识)按一定的
时间复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与自己志 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 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 也是很有修养的人吗?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说(yuè):通“悦” ,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乐:愉快、高兴。 知:了解,知道。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
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我要选择 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 些短处就要改正。”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长处。 不善者:不好的方面,缺点,短处。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子罕》)
译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故:学过的知识。 以:凭借。
译文:孔子说:“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
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此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
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 的学业)有害。”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精美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精美课件
要善于从身边的人身上学习他们的 优点。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 最好的老师。” 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实际上是劝人 们要珍惜时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
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宽容的品德。
真正有道德、有理想的君子,不会为物质 享受而奔波忙碌。不凭道义而获得的富贵,就 像虚幻的浮云一样。 高度赞扬颜回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人一定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候、任 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 念、矢志不渝。
11、饭疏食饮水(吃)
1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13、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
14、曲肱而枕之(肱:胳膊) 15、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句子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交流点拨】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 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交流点拨】只学习而不思考,则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 不学习,则会变得有害。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交流点拨】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我选 取他的优点来学习,不好的地方就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交流点拨】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 日夜不停地流淌。”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交流点拨】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 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1 《论语》十二章 精品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1 《论语》十二章 精品课件(共29张ppt)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 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 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子夏曰:“博学 而
广泛 表并列
仁德
思,仁在其中矣”
笃志,切问 而近
坚守 恳切 表并列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 遇不明白的事情能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 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 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 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尊为 “至圣”,与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词,学问和事业
❖子曰:“知 之
……的人
者 不如 好之
以……为快乐 名词的意动用法
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喜爱.爱好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 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 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 补短,弥补不足。
❖ 子曰:“饭
疏食 饮水,曲肱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 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注意朗读节奏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其不善者而改之。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71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71页)
第一章
1
分析文义
学习
顺承 按时
复习,
并且(名词作状语)温习
• 子曰:“学 而 时
习之,不
也是 同“悦”,喜悦
亦 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了解
人不知
转折
却而
生气
不愠,不亦君子乎?”
2
第二章
3
分析文义
每天
我 名词作状语 多次 反省
• 曾子曰:“吾 日
三 省吾身:
替 谋划 转折,却
转折 诚信
为人 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
• 饭疏食饮水 • 古:冷水 •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32
古今异义
• 匹夫不可夺志也 • 古:普通人 •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 吾日三省吾身 • 古:多次 • 今:数词,三
33
词类活用
• 学而时习之 • 时:名词-状语,按时
• 吾日三省吾身 • 日:名词-状语,每日,天天
• 温故而知新 •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34
词类活用
• 传不习乎 •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 饭疏食饮水 • 饭:名词-动词,吃饭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35
一词多义
• 为: • 可以为师矣 • 为人谋而不忠乎
当、做 替
•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了解 懂得
36
一词多义
•而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博学而笃志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孔先生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 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 害。”
12
第六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授课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授课PPT
三 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秋季(上学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三)一词多义 1.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动词 温故而知新 得到,动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知道,动词 2.可以:可以为师矣 可以凭借 士不可以不弘毅 能够,动词 3.之:学而时习之 代词,代所学的知识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不译,助词 4.其:择其善者而从之 他们(的),代词 其恕乎 大概、也许,副词 5.而:人不知而不愠却,表转折 学而时习之并且,表顺承
注释: 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 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译文: 孔子在河边(看着浩荡汹涌的河水)说:“时光像河
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秋季(上学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一篇 原文: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秋季(上学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篇 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注释: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堪:能忍受。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箪饭,喝的是
一瓢水,住在窄小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 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注释:三军:指军队。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 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改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谢谢观看
11《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准确把握诵读节奏。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对十二章《论语》进行合理分 类,正确理解“治学篇”相关内容。 3.体会《论语》中孔子所提倡的治学之道。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春秋末 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首 创人。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多达三千, 贤弟子七十二人。被后世学子尊为“圣人”, 与“亚圣”孟子并称“孔孟”。
初读正音 把握节奏
易错字音
1.通假字:说yuè 有yòu 2.多音字:论lún 省xǐng 传chuán食shí
好hào 乐lè 曲qū 夫fú 3.生僻字:愠yùn 逾yú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肱gōng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1.《论语》十二章 (共5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1.《论语》十二章 (共57张PPT)

《论语》现实意义
《<论语>十二章》中所蕴含了哪些深刻哲 理和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能 够产生哪些影响?
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
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治学态度: 善学善思,时时温习旧知。 处世方法: 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穷困
而改变。
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注释: ③愠(yùn):生气,发怒。 ④君子:这里有才德的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时去 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 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 ,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注释: 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
主宰。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⑥逾(yú):越过,超过。 ⑦矩( jǔ):法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 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翻译: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
问题探究
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注释: ①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②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
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 悦” ,愉快。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④乎?” (《学而》)
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3 当“义”与“富贵”产生矛 盾时,应该如何选择?
⑥于:对,对于。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 于利。”——《论语·里仁》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1 为什么说几个人在一起行 走,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③从:学习。 2 以人为师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 这里的 “故”和“新”指什么?
2 孔子认为,可以凭借什么做老 师?
①故:旧知识。 ②可:可以。 ③以:凭借。 ④为:做、担负。
3 复习旧知识,就一定会产生新知 识吗?中间的关键步骤是什么?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 “罔”和“殆”的意思很 类似,它们有何不同?
学习
彼此融会 互相促进
修身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修身做人
拓展延伸
如果从《论语》十二章中选择一章作为你的 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章?结合你的学习生活, 说说你的理由。
小贴士 座右铭是指人们激励、警戒、提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
检测反馈
默读以下三则材料,说说分别 印证了《论语》十二章中的哪些内容, 并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会在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中?
④仁:仁德。
3 这一章综合讲了学习和修身, 你能从中总结出学习和修身之间 的关系吗?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论语·阳货》
课文研读
《论语》十二章里,很多章节的内容都具有共同点,或
谈学习态度,或谈学习方法,或谈修身做人,或谈到乐, 或谈到志,请试着选择一两个关键词来对十二章进行归类。
材料二
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 厚……表(上奏章)封羽为汉寿亭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6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6张PPT)
激情导入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泱泱大国, 有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 史长河中,不知诞生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 文化典籍。《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 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 的封建政治、文化、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 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今天我 们就一起去了解孔子及《论语》。
dān dǔ
kān huò
一箪食 笃志 不堪 不惑
xiàng 陋巷
yú jǔ 逾矩
第一章
古代对男子 的尊称,这 里指孔子

连词,

表顺接
曰:“学 而
按时

温习,
通“悦”,
复习
愉快
习之,不亦说
志同道
生气,
合的人 从
了解 恼怒
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指有才
德的人
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曲肱 而
乐趣
不正当的手段 介词,对,对于
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朗读节奏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 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 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 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 样。”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
第七章
比不上, 喜爱,
以……
知道 赶不上 爱好
为快乐
子曰:“知之者 不 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朗读节奏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
参考译文 孔子说:“了解这个知识的人,不如爱好这 个知识的人;爱好这个知识的人,又不如以学 习为乐的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课件

第四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重点字词解释: (1)温:复习,复习。 (2)故:旧的,本来的。这里指 学过的知识. (3)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4)而:连词,表示顺接。 (5)知:领会,获得。 (6)可:可以。(7)以:凭借。(8) 为:成为,做。 (9)矣:语气词,表肯定。
翻译: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 见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段解:学习方法。强调温故知新。
这个事例证实了课文中的哪一句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课堂练习
请根据以下提示,从课文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1)孔子认为学习要时常复习的句子是: “——————, —————————”。
(2)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 “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 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这里!”
志也。”
字词解释: (1) 三军:古制,12500人为一军 (2)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翻译:孔子说:“一国军队的主帅可以被夺去, 男子汉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段解:道德修养。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 渝。
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字词解释: 1、子夏:孔子的学生。 2、笃(dŭ):忠实,坚守。 3、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4、仁:仁德。
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红色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自我检查,检讨)
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超出,超过)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喜欢,爱好)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忠实, 坚守)
翻译下列句子: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2张PPT)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2张PPT)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 南辛镇)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 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 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 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 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 远的影响。其教育代表思想着重有“因材施教”、“有教无 类”、“启发诱导”、“温故知新”等等。
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第 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章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分析文义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四十岁
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 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 规矩。
2 文学色彩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刻画了孔子及其弟子的 形象、性格以及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
谢谢
《论语》其书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 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 式归纳起来主要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其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 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 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 “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 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 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28张PPT)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28张PPT)
• 《论语》还是出成语最多的书。
• 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比较大。 《论语》是仅次于《圣经》的世界第二 大畅销出版物。 《论语》在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名著排 行榜中排第11名
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有关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名丘,字 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多达三千,贤弟子 七十二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课文
探究 •本章讲学习 方法,阐述
学习与思考 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品质高尚
•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忍受 担忧,发愁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
乐趣
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 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 而发愁,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 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 学说 。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 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思” 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 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 所不包。
听范读: 要求:
1、听清容易读 错的字
2、划分出节奏
第一章
先生,指孔子
• 孔子在世界的影响也很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 西方有学者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认 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 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 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1 《论语》十二章 (共35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1 《论语》十二章 (共35张PPT)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8)四十而不惑.
惑:迷惑,疑惑
(9)六十而耳.顺.
耳顺: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过 矩:法度
(11)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2)思而不学则殆. 殆:疑惑
(13)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
(1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喜爱,爱好 乐:以……为快乐
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 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老师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 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进来。
15.作为主持人,请你写一段精彩的开场白。
【示例】同学们,《论语》流传了 2 500 多年,影响了世代中国 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阅读《论语》,可 以让我们少一分稚嫩,多一分坚强。今天我们举办“交流学习体会” 的主题座谈会,希望大家谈谈自己对《论语》的认识和阅读体会, 让更多的人受益。请大家敞开心扉,交流起来吧。
第三单元
11 《论语》十二章
可编辑PPT
请双击文本框弹出对象, 便可编辑修改哦!!
1.考点链接 文言句式之省略句
文言文中经常有省略性的语言,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
【技法点睛】 省略句指文言文中省略了某种成分的句子,主要有主语省略、 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几种情况。 (1)主语省略。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省略 了主语“兄女”,应为“(兄女)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6.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大家 出了个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 下联:敏学好,择贤善,交友信
17.班上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就是平时学习不认真,不 肯下功夫。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已学过的 《论语》中的语句劝勉他勤奋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 视任何一个方面。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 能忍受。
也》) “贤哉,回也”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把表示赞叹的谓语部
分“贤哉”放在主语部分“回也”之前。
翻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 瓢水,住在 简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 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 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 习而贫贱不移的精神。
代词,……的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快乐。
翻译: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 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这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 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 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 作《春秋》。
《论语》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普通的人,男子汉。
翻译: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 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笃,忠实,坚守。
仁德。
翻译:
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 出疑问,思考当前情况,仁就在其中了。”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为政》)
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 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 获取新的知识
↗ • 有所发现
↘ • 温习学过的知识 ↙

• 独立思考 ↙
• 将旧知识融会贯通
正确的学习方法:
能听得进不同的意 见。
顺从意 愿。
越过法度。逾, 越过。矩,法度。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 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 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 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反省。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诚信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 信(诚实) 习(温习)
重视品德修养: 每天自我反省——
3.名言警句类 ①用于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而”的基本用法有两种:
表示顺接
表示修饰关系 默而识之 敏而好学
表示并列关系 学而不厌
表示承接关系 学而时习之
表示转折
学而不思则罔 人不知而不愠
思考讨论:
1.你喜欢哪一则? 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 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继续努力
再见
一词多义
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知: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了解 懂得
而: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其: 仁在其中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词多义
转折 顺承 并列
它的 他人
特殊句式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诚信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学过的功课。
十五岁。有,同“又”,用 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迷惑,疑惑。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 物的主宰。命,命令。
不逾矩。”(《为政》)
这章讲仁德、道德修养, 不义之财不能取,提倡 “安贫乐道”。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的方面,优点。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 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 加以改正。”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 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 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一则:讨论学习方法、乐趣与个人修养: 不断学习和温习,方能牢固知识,学习之乐;
朋友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 人称代词,我。 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每天。 省,自 我检查、
替。
竭尽自己的 心力。
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逝,流逝。斯,这,指河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河,河流。
翻译: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 停。”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
指明时间的宝贵。
军队的通称。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 《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20篇。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 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 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 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庸》《大学》 《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 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本文十二章是儒家修身 之言,讲的是做人之道。
11《论语》十二章
RJ·七年级语文上册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 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 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 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 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 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 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 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 指孔子。
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 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按时温习。时,按时。
说,同“悦”,愉快。
生气,恼怒。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指有才德的人。
乎? ”(《学而》)
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 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疑惑。
翻译: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 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学习 辩证统一 思考
迷惘
停殆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此则说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 古:泛指多次
今:数词,三
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 体会
词类活用
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快乐
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胳膊。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对,对于。
翻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 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 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不亦说乎 说:同“悦” ,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 古:指有才德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古今异义
今: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古今异义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平民百姓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 强去做。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 的学习,循序渐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