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罗伯特.弗洛斯特自然诗蕴含哲理[论文]
【小议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哲理】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
【小议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哲理】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诗人,他着墨于自然景观,诗歌风格简洁却又含义隽永, 旨在通过自己的诗歌说明人生哲理。
本文将研究弗罗斯特如何在诗歌中通过精湛的语言艺术寓哲理于通俗,融深刻于平淡,借景抒情,以景写理,全面展示人生真谛。
<br/>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语言艺术;哲理; <br/>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 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享有极高的殊荣。
他的诗歌多以新英格兰地区为背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诱人的田园情趣。
弗罗斯特把生活和诗歌紧密结合, 以自然景象、凡人俗事开始,以深刻的哲理结束。
其精巧的艺术构思和简洁凝炼的语言体现了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深刻领悟,寓意丰富, 超越了时空界限, 赋予有限空间永恒的魅力, 从而引发对人生价值的诠释和思索。
他也成为广大读者心目中不戴桂冠的桂冠诗人。
<br/> 弗罗斯特往往在日常事物及其相互联系中悟出人生的真谛。
思想上“小中见大”,艺术上“清中见深”是弗罗斯特作品的一个特点。
他的作品很少描述扣人心弦而又令人神往的爱情,更未有过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战场。
然而他却从修墙这种普通的日常生活事件中感悟到“好的樊篱带来好的邻居”。
这一具有深刻美学认知意义(距离产生美感)的命题既是文学的、哲学的,也是情感心理学的。
人通过篱笆想到并看到一种“ 可望而不可及的美”,感受到“愈不能致,愈欲得之”的“情”,这是一种于平凡中见深邃的艺术概括和哲学概括。
又如诗人把人生的仇恨和欲望比作冰与火(Ice and Fire),指出前者比后者更具有可怕的摧毁力,从而呼唤一个和谐富有爱心的社会。
再如“金色的事物不久长”(Nothing gold can stay)里面的诗句几乎成了激励美国人抓住机遇奋发进取的格言警句。
<br/> 在新英格兰,白桦树是一种常见的普通树,而弗罗斯特却对其有独到的见解。
罗伯特弗罗斯特故事自然诗人的追求与启发
罗伯特弗罗斯特故事自然诗人的追求与启发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是美国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自然诗人。
他以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类内心的矛盾为特色,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探讨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故事背景、他对自然的追求以及对读者的启发。
一、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故事背景罗伯特·弗罗斯特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旧奥查德(Old Orchard),从小就爱上了大自然的美丽。
他的童年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风格。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乡村和农田的描绘,这也是他对童年记忆的回忆和怀念。
二、自然诗人的追求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一位自然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中经常渗透着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界中微妙之美的观察。
他将自然界的景象与人类情感紧密结合,传达了自然和人类内心之间的共鸣。
他的诗歌既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又反映了人类在自然面前所面临的困惑和挣扎。
在弗罗斯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他用简洁而朴实的语言,描绘出四季更替、山水交融的壮丽景象。
例如他的著名诗作《雪夜》中,通过描写冬季森林的寂静和纯净,传达出对大自然的敬意和对生命的深思。
他的诗作让读者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更能够从中寻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三、读者的启发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一种对读者内心的触动和启发。
他通过自然的描绘来表达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对现实的思考。
他的诗作不仅在美学上给予读者享受,更引发了读者对生活和意义的思考。
通过阅读弗罗斯特的诗歌,读者不仅仅是欣赏到了自然的美丽,更是被他对人类内心的揭示所触动。
他的诗作中融入了对人生和人类行为的深刻洞察,让人们思考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四、结语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一位伟大的自然诗人,他的作品深入人心,给读者带来了美与思考。
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他不仅向读者呈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更启发了读者对内心世界的思考和反思。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生态意识解析
A学教育 2。
18〇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 i m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生态意识解析®王杳内容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二十世界美国文学界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大多数都是描 写自然和人类的,但是大多数读者都忽略了其诗歌中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生态意识,因此从生态批评角度分析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论文试图从生态批评视角分析、阐释、评论罗伯特■弗罗斯特 以及他的诗歌,为了能够帮助读者探索其诗歌中潜在的生态智慧。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生态批评人与自然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 代期间,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经 历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生态危 机成为全球范围内共同关心的话 题,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家在他们 的文学作品中注重生态系统的不 平衡性。
通过从生态角度分析文 学作品,不仅可以使人类注意到 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而且能 够增加大众的生态知识,使人类 能够更好的保护生存环境。
罗伯 特•弗罗斯特是二十世纪美国诗 歌界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四次 获得普利策奖,获得了大约四十 所大学的荣誉学位。
美国政府因 为他对美国文学界的卓越贡献于 I960年为他颁发了一枚金质奖章,并且他被授予国家非官方的 桂冠诗人称号。
1961年,在罗伯 特•弗罗斯特87岁的时候,肯尼迪 总统在就职典礼上读到了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诗《礼物》,这 足以说明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受 欢迎程度。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主 要作品《少年的遗愿》(1913)、《波 士顿北部》(1914 )、《山间间隔》(1916)、《新罕布什尔洲》(1923)、《诗集》(1930)、《见证树》(1942)等,这些作品都得到了读者的欣赏,引起了美国公众的极大关注。
1.生态批评概述随着工业文明和先进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与此同时,人类的文明正遭受到严重的侵蚀,全球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糕。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矛盾性的哲学体现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矛盾性的哲学体现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是20世纪享有盛誉的美国诗人,他的诗歌中
探究的是表象性的物质景象与抽象的智力经验之间的矛盾性的哲学问题。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学对农村生活中的矛盾性观念和乡村经验做了最好的探究性描述,从而使他成为了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国诗人。
“冬日里的挑战”是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经典之作!他在这首诗中呈现出一种表象与实存之间的矛盾:“有两条路可以走,有一条我很熟悉,另一条就那么陌生”。
这句诗说明了在矛盾性的哲学观念上,人们在外界信息和内在信念之间站立了两条路,一条是表象主义,一条是实存主义。
唯一清楚的是,走过表象主义路,一定会走向荒路;走过实存主义路,才能抵达一片人生出口。
同样,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还充满了矛盾性的哲学体现,比如“现在到了春天,又要怎么样?”他在这首诗中把春天和冬天做了有意义的对比,这也显示了人
们只要坚持实存主义,便可以走出荒路,使自己与世界同步,重新得到自由“探发”。
正是因为表现了人性中往往受制于抽象性哲学概念的无法言说的矛盾情绪,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被人们赞美。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从中获益了很多,比如:
肯定抽象的哲学概念,重申人类的自由,给世间芸芸众生一些精神上的安慰,把人生中矛盾性的哲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给我们以帮助。
因此,读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作品不仅可以感受到令人惊艳的哲学思想,更可
以获得对矛盾性哲学的认识,努力让自己拥有理性上的思考能力,帮助我们用人性化的体贴去对待他人和自己,留住人生的真意。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自然观及自然诗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自然观及自然诗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自然观及自然诗【论文关键词】自然观自然诗诗歌风格【论文摘要】弗罗斯特是美国现代诗坛巨星,他摆脱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继承传统诗歌的优秀形式,汲取田园诗歌的独特风格,并加以创新。
他推崇“自然与人类相分离”的自然观。
他的诗歌词语来自民众,经他加工提炼被赋予新的色彩。
他的诗作形式简洁,寓意深长。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 st , 1874一19 63)是美国现代诗坛上的巨星,四次获得普利策文学奖,他的诗歌拥有广泛的读者,在中国也享有盛誊,受到中国诗歌读者喜爱。
他一生勤于笔耕,诗作颇丰,是“作品及和蔼形象感动了成千上万美国人”的诗坛圣哲L}J享有极高的声誊和社会地位。
他被誊为自然诗人,小仅是因为他创作了许多广为流传的自然诗篇,如《雪夜林边驻足》(Stopping by Woods on a S二wy Evening)、《白桦树》(Birches) ,((摘完苹果之后》(After Apple-pic ki n g)等,同时,他的自然诗在其全部诗歌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他摆脱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继承传统诗歌的形式,吸取田园诗的独特风格,l{加以创新。
在他创作的大量自然诗中,自然是一种隐喻和象征,用来阐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l{引发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
他创作的诗歌既包含生活哲理,又避免玄妙晦涩内容;既尊重传统的诗歌形式,又注入反映时代和乡土特色的内容,达到了臻美的境界。
木文试从弗罗斯特的自然观为切入点,探讨弗罗斯特的一些富有内涵的自然诗篇及他对美国诗歌发展的贡献。
一、“自然与人类相分离”的自然观弗罗斯特自然观的形成源于爱默生、梭罗等19世纪超验主义作家和思想家。
超验主义哲学中回归自然的信条是弗罗斯特精神的沃土,对他在诗歌的用词、韵律和思想方而都起到了重要影响。
超验主义的领袖爱默生在其后期的文章《论经验》中说“自然小是神圣的”,“他(自然)的到来伴随着吃、喝和罪过”。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意人生的美国诗人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意人生的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深邃的哲理、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而著称。
他的诗歌主题涉及人类生活、自然景观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流露出对生命、时间和命运的思考,传递出一种诗意的哲学理念。
本文以探索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意人生的美国诗人为主题,旨在展示他的作品背后所蕴含的美学和人生哲学。
一、探索自然与人的关系自然是弗罗斯特诗歌的核心主题之一,他通过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与雄伟。
他的诗歌中常以山峰、森林、溪流等自然景观为背景,展示了自然对人的影响和人对自然的感悟。
例如在《雪夜》中,他运用雪的意象描绘了大自然中的静谧与纯净,同时将其与个体命运相联系,表达出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感。
通过这种自然与人的交织,弗罗斯特赋予了他的诗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人生旅程与选择弗罗斯特的作品经常探索人生的旅程和选项。
他的诗歌展示了生命中的岔路口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人们命运的影响。
在《两条路》中,他描述了一个人在两条小路径之间的选择,表达了选择对一个人一生的决定性影响。
通过这种描绘,弗罗斯特表达了对人们在人生道路上作出决策的思考和追问。
三、时间与回忆时间是弗罗斯特的另一个重要主题,他在诗中经常探索回忆和过去的力量。
他的作品描绘了时光对人事物带来的变化和衰败。
在《路过枯枝》中,他以一片枯死的枝叶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通过这样的描写,弗罗斯特引起读者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性的思考。
四、农民与劳动弗罗斯特的作品中经常描绘农民和农业生活,他赞美劳动的价值和农村生活的简朴。
通过描绘农民的生活和劳动场景,他传递了对劳动的赞美和对社会价值观的思考。
在他的诗歌中,农民被描绘为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人物,他们代表了简单与真实的价值观。
五、存在主义和孤独弗罗斯特的作品中有着存在主义的影子,他对人生的不可避免的孤独和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例如在《雨夜的书屋》中,他描绘了一个人孤独的身影在墓地荒凉的房子里独自度过夜晚。
浅析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道家思想
浅析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作者:肖奇赵春花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2期摘要:弗罗斯特在20世纪的美国诗歌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诗歌貌似简单,实则意蕴深厚。
本文试图从《收割》、《黄金时光不能留》、《天意》、《柴堆》和《火与冰》这几首诗歌来分析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从而深刻地强调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要少私寡欲,重视精神内在。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道家思想中图分类号:I7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5-0067-02罗伯特·弗罗斯特以其诗歌的独特性深受美国人民的拥护爱戴,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是美国文化的象征。
他在美国备受推崇,被称为美国的“民族诗人”和“田园诗人”。
弗罗斯特丰富的想象力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象征、隐喻,极具美感。
虽然大多描写的是田园乡村生活,却没有脱离社会现实,反而用朴实的语言传递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我们纵观弗罗斯特的诗歌创作,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他把日常生活中瞬间的经历和感受作为题材,直抒胸臆,表达了新英格兰人民最原始的情感。
弗罗斯特选择这些接近自然、返朴归真的题材,自然而然就赋予了他的诗歌以无穷无尽的魅力,引人深思。
与此同时,弗罗斯特诗歌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也自然而然地与中国的道家思想融会贯通。
一、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创作思想弗罗斯特善于借用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作为自己思想的载体,诗歌中描述的每一件自然事实都是精神事实的象征。
弗罗斯特常常用一件事来说明另一件事。
他的诗歌始于微妙而优雅的隐喻,终于深邃的思想。
弗罗斯特对于诗歌主旨意义的传达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他始终追求一种“诗以情趣开始,以智慧结束”的原则,从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挖掘诗的情趣,使人窥见智慧的光芒,体会人生的哲理。
他的诗不仅描绘大自然,有时反映出深层次道德的不确定,有时是对自然、宇宙神秘的探讨,有时是对人世哲理的冥想,而这些正好与中国道家的某些思想有着共鸣。
罗伯特弗罗斯特故事自然与人生哲理的诗人
罗伯特弗罗斯特故事自然与人生哲理的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 (Robert Frost) 是美国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以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而闻名。
弗罗斯特的诗歌深入人心,引发了观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思。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自然与人生的密切联系。
本文将探讨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作品中所体现的自然与人生哲理的主题。
一、自然之美与人生沉思弗罗斯特的诗歌中常常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自然的描述表达了人生的感悟。
例如,他在《梣树》中以一棵梣树为题材,通过对梣树生命之旅的描绘,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他写道:“树林里的道路分叉……我选了这一条少有人走过的。
”这句诗暗示了我们要勇于选择自己的道路,即使这条路并不为人所熟知。
二、自然的力量与人生挑战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自然的力量常常被用来象征人生中的困难与挑战。
例如,他在《路》中表达了人生道路的不确定性和需要勇气面对未知的主题。
他写道:“我选择了人迹罕至的路,这有改变一生的区别。
”这句诗意味着选择一条不被人知晓的道路,需要勇气与决心面对前进所带来的挑战。
三、自然与人生的和谐共存弗罗斯特的诗歌强调了自然与人生的和谐共存,他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观来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例如,在《路过林地》中,他展示了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渴望探索的心情。
他写道:“两条路分叉在林地,我选择了人少走的一条……这使我之后的人生与众不同。
”这句诗表达了人与自然共生的观念,以及个人选择对人生产生的重要影响。
四、自然的暗示与人生智慧弗罗斯特的诗歌中经常利用自然的象征意义传递人生的智慧。
例如,在《雪夜》中,他以雪夜为背景,将黑暗与光明、幸福与困苦进行对比。
他写道:“我知道黑暗和夜晚的力量……因此,我在黑暗中欢笑。
”这句诗暗示了人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勇气的重要性。
五、自然与人生的反思与启示弗罗斯特的诗歌既是对自然的反思,也是对人生的深入思考。
他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浅析“补墙”中的矛盾与哲理
浅析“补墙”中的矛盾与哲理[摘要]罗伯特·李·弗罗斯特的自然诗“补墙”中充满了带有哲理性的矛盾,这使得全诗情节跌宕起伏,同时也揭示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的真谛。
[关键词]弗罗斯特补墙矛盾哲理“补墙”(Mending Wall)是美国诗人罗伯特·李·弗罗斯特的一部作品。
在这首诗里,诗人描写了邻里之间因春天修补田间的围墙而发生的争执。
语言简单诙谐,通俗易懂,在美国广为流传。
诗中充满了种种哲理性的矛盾,而也正是这些矛盾构成了“补墙”这样一首典型的弗罗斯特的诗作。
弗罗斯特是美国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感兴趣,他的诗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为主,因此被称为“新英格兰诗人”。
他的诗作语言纯朴却不单调,通俗易懂却哲理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
弗罗斯特的诗里总是少不了这些场景:“波士顿以北多岩石的牧场,殖民地时代的建筑,耐人寻味的石头围墙,以及那里居民粗犷的感情、耕耘生活的艰辛”等等,这些都是诗人作品取之不尽的素材。
“他的诗把新英格兰的风貌和当地人的特征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弗罗斯特的诗形式和格律偏于传统,节奏轻快,但并不缺乏生活的复杂性。
透过他口语化的语言,读者往往能够读出复杂、深奥并带有哲理性的意蕴来。
弗罗斯特的诗歌深受喜爱,原因之一是他的诗“使用日常语言,描写自己观察入微的日常事件,并从中发掘出独特的智慧和哲理,描写上则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补墙”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通过描写邻里之间由于春天补墙而产生的争执,弗罗斯特在诗中渗透了重重矛盾,使读者回味良久。
“矛盾”是弗罗斯特写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未选择的路》一诗中就有两重矛盾。
“第一重矛盾是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
这一重矛盾中诗人描述了‘我’站在岔路口,为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而感到的遗憾一条路平坦通畅,极目可望见它的尽头;而另一条路幽寂荒凉,充满着引人探索的诱惑。
第二重矛盾是在明了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之后,究竟选择哪一条路的问题。
没有走的路罗伯特弗罗斯特读后感
没有走的路罗伯特弗罗斯特读后感篇1:嘿,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讲我读了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没有走的路》之后的感受。
这诗啊,就像我们学校的小卖部里的巧克力,让人回味无穷!“小明,你读了《没有走的路》有什么感觉啊?”同桌小华好奇地问我。
“嗯,我觉得啊,这首诗就像我们做选择题一样,有时候你得选一个,放弃另一个。
”我一边啃着铅笔头一边说。
“哈哈,那你有没有想过,如果选了另一条路会怎样呢?”小华笑着问。
“当然想过啦!就像我昨天在小卖部,选了巧克力味的冰淇淋,我就吃不到草莓味的了。
”我眨巴着眼睛说。
“那你后悔了吗?”小华又问。
“不后悔啊,因为我知道,不管选哪条路,都是我自己的冒险。
”我得意地说。
这首诗啊,就像我们玩游戏时的地图,有好多条路可以走。
罗伯特·弗罗斯特告诉我们,人生也是这样,有时候你得选择一条路,然后一直走下去。
就像我选择学钢琴,就不能同时学画画了,但我不后悔,因为我知道,每条路都有它的乐趣。
“那你最喜欢诗里的哪一句呢?”小华又问。
“我最喜欢那句‘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我认真地说,“就像我选择参加学校的足球队,虽然训练很辛苦,但我乐在其中。
”“哈哈,那你以后想成为足球运动员吗?”小华好奇地问。
“嗯,也许吧!但我觉得,不管我将来做什么,都要像这首诗一样,勇敢地选择自己的路,然后坚定地走下去。
”我握着拳头说。
“小明,你说得真好!”小华竖起了大拇指。
这首诗啊,就像我们的课本,虽然有时候看起来枯燥,但里面其实藏着好多智慧。
罗伯特·弗罗斯特告诉我们,人生就像一条路,你得自己选择,自己走。
虽然有时候会犹豫,有时候会后悔,但这都是成长的一部分。
“小明,那你读完这首诗后,有什么打算吗?”小华问。
“当然有啦!我打算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像这首诗一样,勇敢地面对,选择自己的路。
”我坚定地说。
“那我们一起加油吧!”小华笑着说。
“好嘞!我们一起加油,选择自己的路,勇敢地走下去!”我高兴地回应。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生态哲学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生态哲学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十分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创作的诗歌独具特色,尤其是生态主义体现得非常明显。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充分彰显了田园风格,诗人借助田园诗歌作品向世人传递美好的生态理念,并逐渐发展为一种生态哲学,深刻阐述了自然生态与人类世界之间的深层次关系。
为此,本文围绕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展开探讨,深入剖析诗歌中体现出的生态意识,并从热爱自然和反人类中心两大角度进一步阐述何为生态哲学,此种生态哲学思考与我国当代生态保护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创作;生态意识;生态哲学;反人类中心思想引言在二十世纪,罗伯特·弗罗斯特以田园诗歌风格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他创作的田园诗歌带给广大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罗伯特·弗罗斯特非常关注自然,通过创作与大自然进行交融,将创作的诗歌和大自然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由此向读者传递出一种生态智慧。
本文将深入探究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蕴藏的生态意识,并对其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加以阐述,以期可以更好地向广大读者传递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1.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生态意识罗伯特·弗罗斯特非常关注自然,自身诗歌创作和大自然的联系非常紧密,在他所创作的诗歌中,不难发现诗歌所彰显和传递的生态理念,提倡自然与人类平等发展,理应将两者放置于平等的位置,否认人类是万物的中心。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态观念传递出人类不是世界万物的统治者和掌管者,不应被看作是万物之王,此种观念既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入认知,也是一种非常超前的、符合未来生态发展趋势的重要理念。
人类主宰自然万物的理念逐渐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所取代,深刻揭露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关系,而且人类理应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主体。
以往的人类中心主义歪曲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正确理解和看待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与罗伯特·弗罗斯特倡导的生态意识相违背。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蕴含的隐喻和象征
折 。他 与 全 家 在 1 9 1 2年 至 1 9 1 5年 间 旅 居 英 国 , 回到 美 国后 曾 在 哈 佛 大 学 和 密 歇 根 大 学 等 名 校 执 教 或 做 研 究 员 ;虽 然 这 段 时 期 的 生 活 得 到 改 善 ,但 是 早 年 的奔 波 对 家 人 的 健 康 有 损 ,他 的 妻子 于 4 3岁 时去 世 ,这 对 他 打 击颇 大 。 弗罗斯特 l 6岁 开 始 诗 歌 创 作 ,2 O岁 时就 在 文学周 刊 《 独 立》 上 发表 了第一 首诗 歌 《 我 的 蝴 蝶 :一 首 哀 歌 》 。1 9 1 2年 ,弗 罗 斯 特 在 伦 敦 结 识 了 爱 德 华 ・托 马 斯 、托 马 斯 ・厄 内 斯 特 ・休 姆 、威 尔 弗 雷 德 ・威 尔 森 ・吉 布 森 、 拉 塞 尔 斯 艾 伯 克 龙 比 、埃 兹 拉 ・ 庞 德 和 其 他 诗 人 ,有 的成 为好 朋 友 并 且 帮 助 他 在 伦 敦 出 版 了抒 情 诗 集 《 少 年 的意 志 》 ( 1 9 1 3年 ) 和 《 波 士 顿 以北 》 ( 1 9 1 4年 ) 。弗 罗 斯 特 一 生 共 出 版 了 1 0余 部 诗 集 ,其 中 《 新 罕 布 什 尔 》、 《 诗歌选集 》 、《 又 一 片牧 场 》 和 《 一棵 证据 树》分 别于 1 9 2 4年 、 1 9 3 1年 、1 9 3 7年 和 1 9 4 3年 获 得 普 利 策 奖 。 弗 氏 的诗 歌是 他 坎 坷 人 生 的 映 射 和 对 大 自然 及 人 类 存 在 意 义 的 不 懈 探 索 ,其 常 常 表 现 在 貌 似 普 通 的 隐 喻 和象 征 中 ,影 响 延 续 至 今 。 弗 罗斯 特 的 诗 歌 雅 俗 共 赏 , 因 为 他 认 为 传 统 的诗 歌 形 式 和 常 见 的 韵 律 应 该 传 承 ,诗 歌 的 改 革 和 创 新 是 其 内 容 而 不 是 其 形 式 ,深 刻 的 哲 理可 以 表 现在 隐喻 丰 厚 但 浅显 易懂 的话 语 中。 他 英 文 诗 中最 常 见 的 抑 扬 格 、抑 抑 扬 格 、扬 抑 格 和扬 抑 抑 格 能 够 充 分 体 现 大 自然 和 人 类 社 会 的脉 动 , 因其 节 奏 明 快 又 畅 如 流 水 ,能 表 达 自
谈谈罗伯特.弗洛斯特自然诗蕴含的哲理
谈谈罗伯特.弗洛斯特自然诗蕴含的哲理【摘要】罗伯特·弗洛斯特擅长于在日常的劳作与q-通的生活中捕捉诗的灵感,抒写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独特的视角探寻人生哲理。
本文尝试从人生哲理角度挖掘弗洛斯特的自然诗歌里蕴含的一个关键主题:恐惧,从而揭示诗人的某些人生观。
【关键词】罗伯特·弗洛斯特不确定性恐惧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著名的诗人,曾获过四次普利策奖,获得“佛蒙特桂冠诗人”的称号。
与同龄诗人相比,他成名较晚,但一生所取的成就斐然。
曾经在新英格兰乡间农场长期工作和生活经历给他的诗歌带上了很多自然的色彩。
他擅长从普通的生活中挖掘出人生的哲理。
一、恐惧的来源根据存在主义,现代人是悲剧冲突的受难者,当他无法与其他人相处,与社会相处和宇宙相处时必然会回归自我。
恐惧都是有源头的,可能是惧怕一条蛇,一个无法战胜的敌人或者感情的危机,交流沟通的不顺,再者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
而这些源头中,异化或者寂寞是造成我们恐惧的最主要原因。
异化意味着我们和同伴分离,与外界隔绝,受到外界环境和个人能力的限制而无法进行有力地还击。
既然外面的世界可以入侵我们,这种孤独无助的感觉就会很容易使得我们产生恐惧。
根据萨特的观点,异化并不是独特个体与外界抗衡的结果而是人们想到要与包围在他身边这个广大无边宇宙进行对抗时所产生的一种极度紧张感觉。
有时候,一些恐惧并不是由身边的事产生的,更多的是由于我们没能被赏识,重用或者没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生活而产生的(1992:520)。
二、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恐惧弗罗斯特一生也是充满着恐惧的。
他曾两次违背祖父的意愿放弃追求大学教育。
他后来选择了做诗人。
在他创作阶段,他也体验到了无数的痛苦和折磨。
在他第一本诗集发表前,他对自己的将来感到非常的恐慌,受到来自疾病的困扰,婚姻的紧张和孩子接连的死去,他甚至一度处于自杀的边缘。
直到39岁,他才为人所知。
虽然他选择在农场上工作了一段时间,可是他仍没停止对内心恐惧的挖掘。
解读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特色
解读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特色口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秦赤军雷彩珠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自然诗人.他是一个旨在通过自己的诗歌说明某一哲理的诗人。
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蕴藏着深邃的思想和哲理,被誉为“以快乐开始,以智慧结束。
”从传统中创新,运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深意是其诗歌最大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纯朴:自然:深刻:辩证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是美国文坛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他的~生创作了许多诗.获得过四次普利策奖,是美国获得这一殊荣的唯一诗人.长期以来他在广大读者的心目中,一直是美国不戴桂冠的桂冠诗人。
他的诗歌备受喜爱,原因之一是末受过多少学校教育的人都看得懂。
他采用传统的诗歌形式.但摒弃了其中矫揉造作等消极因索。
他的诗歌多半以新英格兰地区为背景。
运用当地普通人的语言.描写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乡间泥土气息。
弗罗斯特的许多诗歌反映了他与大自然的对话、默契和贴近。
与大自然的水乳交融。
他通过自然来表达一种象征意义,而不是什么田园式的思乡情调。
他的诗歌语言质朴、清新、含义隽永、近乎口语化,但折射出真理的光辉,内涵丰富。
极具美感.寓深刻的思考和哲理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往往以自然景象、凡人俗事开始。
以深刻的哲理思想结束。
弗罗斯特的诗蕴藏着深邃的思想或哲理。
弗罗斯特是一个旨在通过自己的诗歌说明某一哲理的诗人.他利用意象或比喻讲述他的心得体会.阐明他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态度。
也正是由于他重视自己诗歌的思想性,所以他的诗歌不但富有智慧和哲理.而且常读常新——他的诗歌永远是耐人寻味的。
使人不断有所发现。
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如:《雪夜林边逗留》。
我深深知道这片树林的主人.虽然他的家远在那边的山村.他不曾料到我竞在这里停马.只为观赏那树林的瑞雪纷纷。
我的小马驹似乎有点诧异:为何停留在荒芜村舍之地.这边广茂的林。
那边冰冻的湖.一年中最黑的夜晚,夜黑如漆。
小马驹摇摇颈上的铃铛,送来声响.好像在问我是否出现了什么异常.四周俱寂,只有微风和雪花在飞扬。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意象特点及其解读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意象特点及其解读
罗伯特·弗罗斯特出身于伦敦的贵族家庭,他的诗歌常常构思出丰富而复杂的意象来
表达其复杂的情感,深刻揭示了人类深层次的心理境界。
弗罗斯特诗歌的意象大多把现实中的元素抽象化,常常将可视的景況表达为一些实际
上不存在的东西,如洪流,轮回等,用超越客观事物,超越时间空间界限的景象贴切描述
人性和社会现实。
弗罗斯特所施展出来的意象特点体现在他的诗歌《叹息》中尤为明显。
全诗以“哀叹”为话题,弗罗斯特利用极其精妙的意象来描述他的忧伤:绵绵情思凝结成一把坚可伤,被
困在他的心中,像一阵伤感的叹息在回味;他也把不灭的伤痛比作“铁轨上的哭泣”,缓
缓流淌,贯穿时光。
诗人还把心中的思念比作“金蛇”不断蜿蜒攀爬,一路沉醉于回忆的
甘甜中。
从意象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弗罗斯特用以上的细腻的意象,把叹息作为一个抽象的词,用超凡的技巧把它比作一种实际的景象,以此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种抽象化的手法让
人有更丰富的体会,他所用的方式暗示,叹息不管多长时间过去了,仍有个体内心深处一
股柔软而痛苦的情感在不变地哭泣和呢喃。
另一方面,弗罗斯特也善于运用象征意象表达他的心情。
他把悲伤和思念比作一条
“无尽的蔓藤”,缠绕住心,渗透至骨,让他难以忘怀。
他还将痛苦和失落比作一座高塔,上天延伸,彷佛从人间隔绝,他依然不得不眺望那塔,忧伤地唱哀曲。
总结起来,弗罗斯特的诗歌里的意象多以个人的心情为主轴,他善于将精妙的意象加
以透视和想象,揭示内心的感受,强调以人的感觉为共鸣,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人的心理的
深刻的理解。
试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深层生态意识
试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深层生态意识肖锦凤【摘要】运用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理论尤其是其中的二个最高准则:"生态中心主义平等"、"自我实现"和指导性原则"手段简朴,目的丰富"的生活方式,可发现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蕴含的深层生态意识为:人类和自然是平等且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如果人类想实现自我,就必须善待自然.弗罗斯特反对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反对基于科技、工业化和商业化基础上的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并倡导一种田园生活.【期刊名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3页(P37-39)【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深层生态意识【作者】肖锦凤【作者单位】怀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怀化,418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2自然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生态意识也显示了作者的前瞻性与责任感。
生态批评家克鲁伯(Karl Kroeber)在其《生态文学批评》一书中提出了“诗意生态系统”、“为自然而艺术”的文艺主张,文学应当倡导生态思维、生态学视野。
美国学者鲁克尔特也曾提出:文学要与生态学结合起来,文学家与批评家必须具有生态学的视野[1]。
这要求文学作品应尽可能地体现出作家的生态责任感,文学作品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符合生态理念,引导读者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思想,反对过度的工业文明,善待自然,回归简朴生活,维护生态系统的和谐。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的诗歌就具有这样的文学价值。
他的诗歌形式简单甚至传统,但却能借自然描写解释社会认识,寄寓其深刻的、象征性的甚至某种宗教式的观感和意义。
他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引领人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生态中心主义平等和共生,同时以独特的视角对工业文明进行了坚决的批判并倡导田园生活。
选择即人生——论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收稿日期:2020 - 11 - 11 基金项目:本文系校级 基 金 项 目 “ 动 态 系 统 理 论 视 角 下 英 语 专 业 英 语 程 式 语 习 得 因 素 研 究” 的 成 果 之 一 ( 项 目 编 号: JXYJ2019028) 。 作者简介:张丹(1980—) ,女,满族,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作为一个旅人的“ 我” 深知不可能两条 路同时涉足,选择其中一条势必意味着放弃另一条,“ 我” 极 目远望,期 冀 看 到 足 够 多 足 够 远 的 风 景 来 支 撑 自 己 做 出 选 择,然而树林幽密深不可测,“ 我” 只能久久站在路口,在凝望 中陷入沉思。 诗中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其中的“ 两条路” 是 自然之路更 是 人 生 之 路, 象 征 生 活 中 每 个 人 面 临 的 不 同 选 择,“黄色的树林” 象征人生,也象征孕育芸芸众生的大千世 界,庞大神秘,让人向往亦让人敬畏,而“ 我” 则超越了诗歌的 时空,变成站在每一个人生路口的你和我。
《未选择的路》 便是这样看似简单却隽永绵长的一首抒 情哲理小诗。 全诗采用传统诗歌的格律与押韵形式,共 4 小 节,每诗节 5 行诗句,却在短短的 20 行诗句内围绕着“ 路” 这 一象征意向为读者呈现了“人生即选择” 的恢宏画卷:人生处 处充满选择,我们该何从下手,随波逐流还是听从自己的内 心;选择“一”意味着错过“ 二三四五……” 无数种可能性,我
选择是人生的一道必答题,每个人从出生开始—甚至连 他的出生都是父母的某种选择—就同犹豫不决的哈姆雷特 一样面临着形形色色的“ To be or not to be” 。 幼年和儿童时 期的各种选择由父母协助完成,从穿衣吃饭到入学择校,随 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加强,我们逐渐接过选择的主动 权,就读哪所高校,选择何种专业,从事某个工作,最后择一 城终老,遇一人白首。 虽然摆在面前的选择有好多可能性, 但是因为人生长河的不可逆性,如同人不能两次踏进一条河 流一样,人也不能同时选择两条同样性质的路。 每一个貌似 偶然间不经意的选择可能都会影响自己的一生,因为一个选 择会自然而然导致接下来的另一个选择,无数个选择最终构 成了我们独特的别样人生。 诗人弗罗斯特就曾这样定义过 人生:“ 我们受苦受难的生活,不过是我们莫名其妙的选择。”
谈谈罗伯特·弗洛斯特自然诗蕴含的哲理
谈谈罗伯特弗洛斯特自然诗蕴含的哲理
林小惠
【期刊名称】《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罗伯特·弗洛斯特擅长于在日常的劳作与普通的生活中捕捉诗的灵感,抒写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独特的视角探寻人生哲理。
本文尝试从人生哲理角度挖掘弗洛斯特的自然诗歌里蕴含的一个关键主题:恐惧,从而揭示诗人的某些人生观。
【总页数】1页(P19-19)
【作者】林小惠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2
【相关文献】
1.罗伯特·弗洛斯特的自然诗 [J], 洪振国
2.主体间性的自然之美——论罗伯特·弗洛斯特的自然诗 [J], 李应雪
3.浅析自然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诗歌中的树林意象 [J], 万秀增
4.言近旨远、事浅意深——谈罗伯特·弗洛斯特的哲理诗 [J], 青枫
5.言简意赅,富于哲理─—罗伯特·弗洛斯特诗歌的艺术特点 [J], 胡开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析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悲剧主题
2014.01学教育33简析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悲剧主题裴秀萍姜力(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一生充满坎坷和艰辛,却依旧性情乐观。
但从其作品的主题来看,貌似简单的自然景观描述,却藏着深刻的悲剧主题。
本文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来探讨罗伯特o 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悲剧主题。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悲剧主题;简析一、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悲剧主题的哲学内涵诗人生活在世纪之交,深受时代思潮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时期使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人们拥有越来越多的权利、科技和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无家可归,失去宗教的信仰,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没有归属感的存在,认为自己是这个社会中的“圈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存在主义自然成为了这种情况的理论基础。
而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精神中,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面对的未来是没有尽头和目标的。
弗罗斯特拥有现代诗人的先进意识,现代人生活在孤独和冷漠之中,集中体现为人在情感和精神中的孤立疏远以及他们对弱势群体的厌恶冷漠。
哲学思想表现为人与人需要交流,一是与自己交流,而是与他人交流,两者缺一不可。
二、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悲剧主题的表现1、坎坷的人生,艰辛的生活,奠定其诗歌的“黑色”基调创作大多来自于诗人的灵感,而灵感来源于生活,同时,诗人的创作也是诗人主观思想的客观表达方式,它使得很多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统一,弗罗斯特也不例外。
弗罗斯特幼年便体会到生活的艰辛、病痛的折磨、人世的冷漠,这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得淋淋尽致。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奴隶地位低下,人权政治发展并不完善,社会矛盾尖锐。
弗罗斯特的家庭可以说是底层的生活阶级,家庭矛盾升级,父亲脾气暴躁经常对他打骂,11岁时爸爸死于肺结核,家庭没有经济来源,只有随母亲寄居在祖母祖父家,寄人篱下的日子总是憋屈和不长久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罗伯特.弗洛斯特自然诗蕴含的哲理
【摘要】罗伯特·弗洛斯特擅长于在日常的劳作与q-通的生活中捕捉诗的灵感,抒写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独特的视角探寻人生哲理。
本文尝试从人生哲理角度挖掘弗洛斯特的自然诗歌里蕴含的一个关键主题:恐惧,从而揭示诗人的某些人生观。
【关键词】罗伯特·弗洛斯特不确定性恐惧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著名的诗人,曾获过四次普利策奖,获得“佛蒙特桂冠诗人”的称号。
与同龄诗人相比,他成名较晚,但一生所取的成就斐然。
曾经在新英格兰乡间农场长期工作和生活经历给他的诗歌带上了很多自然的色彩。
他擅长从普通的生活中挖掘出人生的哲理。
一、恐惧的来源
根据存在主义,现代人是悲剧冲突的受难者,当他无法与其他人相处,与社会相处和宇宙相处时必然会回归自我。
恐惧都是有源头的,可能是惧怕一条蛇,一个无法战胜的敌人或者感情的危机,交流沟通的不顺,再者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
而这些源头中,异化或者寂寞是造成我们恐惧的最主要原因。
异化意味着我们和同伴分离,与外界隔绝,受到外界环境和个人能力的限制而无法进行有力地还击。
既然外面的世界可以入侵我们,这种孤独无助的感觉就会很容易使得我们产生恐惧。
根据萨特的观点,异化并不是独特个体与外界抗衡的结果而是人们想到要与包围在他身边这个广大无边宇宙进行对抗时所产生的
一种极度紧张感觉。
有时候,一些恐惧并不是由身边的事产生的,更多的是由于我们没能被赏识,重用或者没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生活而产生的(1992:520)。
二、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恐惧
弗罗斯特一生也是充满着恐惧的。
他曾两次违背祖父的意愿放弃追求大学教育。
他后来选择了做诗人。
在他创作阶段,他也体验到了无数的痛苦和折磨。
在他第一本诗集发表前,他对自己的将来感到非常的恐慌,受到来自疾病的困扰,婚姻的紧张和孩子接连的死去,他甚至一度处于自杀的边缘。
直到39岁,他才为人所知。
虽然他选择在农场上工作了一段时间,可是他仍没停止对内心恐惧的挖掘。
自然景色和农场生活给他提供了很大的写作背景。
农场上四季的更替代表了我们的恐惧与希望,失去和获得,绝望与认可。
承受如此多的痛苦,他对生活必定存在一定的恐惧,就像《荒凉之野》该诗所描绘的外在的空虚也含蓄表达了内心的空虚。
按大类招生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学生志愿选择和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按大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填报专业志愿时比例失衡、冷热不均的现象,而且将使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对接更加紧密。
诗中贫瘠和吓人的景象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想法。
在诗人眼中,自然不单是灵魂的外在表达更是我们共通想法的折射。
但在此诗歌中,诗人的口吻从恐惧到直面人生。
大雪和夜色降临得真快,旷野里我亲眼目睹那来势去态,大地几乎都被大雪抹平,只剩下几
株零落的残存和草块。
多么荒凉的景色!所有的动物都被禁锢在它们的洞穴,景色的荒凉也感染了诗人,使得诗人内心开始生发荒凉之意。
尽管这世界已很漠然,可这寂寞只会更浓重而不会更加单薄。
诗人心身受到双重的压力,变得茫然不知道所错。
星际之间荒无人烟一片萧条,它们并不能以空虚把诗人吓倒。
诗人有此想法心里便觉得家就近在咫尺,岂怕诗人自身的荒野把我吓倒。
诗人在诗歌最后语气突变强硬,外界再空无。
只要内心有足够的力量也不会被外界的寂寞所击倒的。
“家”的出现,不仅把身在“荒凉之野”的“我”拉近,而且徒增了抗拒“荒野之野”的力量,成了克服“自身的荒野”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恐惧总是伴随着我们的。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只能找到暂时对恐惧的一种抑制,解决其办法无非就是与无处不可知的恐惧进行不断地斗争。
诗歌里的角色都能在人生绝望之处找到足够的勇气,直面人生的困境。
三、结语
通过对他自然诗歌的恐惧主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人生持有以下看法:生命充满了无数的确定性和恐惧,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并且战胜它。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诗人的诗歌里蕴含着无数的智慧哲理。
这些智慧哲理会给我们人生带来很多思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frost,robert.the poems of robert frost.new york:randomhouse,1946.
[2]sartre,jean—paul.age of reason.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92.(01):6—7,
[3]范康健,论高校招生多元化与个性化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06):33—34.
[4]张晓明,王燕妮,深化实施按大类招生人才培养的再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82—83.
[5]反思高考招生乱象:高校招生≠抢夺高分考生[n]人民日报,2011-07-05.
[6]翁明丽,席群,本科大类招生与教学运行模式研究——以南通大学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6):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