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 、 建筑选址
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 拙政园,东临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 府,南对苏州“文化 长廊”起点东北街, 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 选址大胆显赫,又蕴 含深刻。
平面分析
• 二 、 总平面
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 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贯穿新馆设计之中的东、 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传统合院式住宅相 互呼应,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思维拓展
在苏州博物馆,都可以看到贝老其它作品的影子
小结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公共建筑设计中的一般原则 和方法,也让我意识到恰当处理功能、艺术、技术三 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对于苏 州博物馆新馆的浅析就到此为止,但作为一名建筑系 的学生,对于公共建筑设计的探究才刚刚开始。
谢谢Biblioteka Baidu
贝聿铭简介
•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 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 最后大师”。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 文教建筑为主,善用钢材、混凝土、 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 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 扩建工程。
建筑解读 ——苏州博物馆
平面分析 空间分析 思维拓展
平面分析
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
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 当问及为何不采用传统的太湖石 时,贝聿铭曾说过,传统假山艺 术已无法超过。一辈子创新的大 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这种 “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 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 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 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 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空间分析
光影变化也是建筑色彩中重要的一部分。 “让光来做设计。”是贝聿铭先生的名言, 在苏州博物馆中同样印证了这一理念。博物 馆采光基本选用自然光,玻璃屋顶使得自然 光线透过木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而成的 光影。
建筑的中庭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 的做法,将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自然光 线透过考究的格栅射进室内空间,使室内空间 变成独具性格的光影空间,光影随着时间的变 化游弋在大堂、展厅、走廊、扶手、楼梯、墙 面和地面上,产生不同的光影空间。
空间分析
• 二、色彩与光影
形与色是我们对一个建筑 获取的第一信息。苏州博物馆色 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 建筑色彩,采用苏州传统的黑、 白、灰色,但在材质上有所创新, 以“中国黑”花岗石片石取代砖 瓦,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 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 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 清新雅洁,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 了新的诠释内涵。
空间分析
深灰色花岗岩色带划分、 勾勒白远色观墙这面种是花苏岗州岩博在物色馆彩 新上馆和墙青体瓦的神形似象,特为征此。保这留种了 对与墙古面城的区划相分邻又建不筑是的随统意一的色, 对调大,墙但面花的岗划岩分的起质到地了却减给少建 建筑筑带体来量了感不的同效于果传;统墙的上、部具 的有再现划代分气完息成的了视墙觉面感与受屋。顶 的过渡;而对墙转角延伸至 屋顶的勾勒,则是强调了墙 与顶的连续性。
最值一提的是博物馆的主庭院,庭院隔北 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诊释。
平面分析
• 三、功能分区
新馆分成中部,西部和东部三大体块,
忠
并以中部为中轴线。在交通流线设计上巧妙
王
地运用了多种流线设计。中轴线上自南至北
府
依次布置有主出入口,庭院,中央大堂及主
建筑122 吴丹艳
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临时展
区,贵宾接待,图书馆稽查室等。这种类似
三条轴线的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十分
和谐。
平面分析
• 四、流线分析
中部,西部和东部三个体 块以中央大堂为放射区,以西 部和东部进行围合,基本布局 呈放射式。新馆西部南面的几 个展区也有放射式的特征。而 就其最具特色的西部北面的主 展区而言,更具串联+通道式的 交通流线组合形式的特征。
空间分析
• 一 、造型
贝聿铭老先生曾说: “几何学永远是我的建 筑的内在支撑”。
从建筑形体的块感 的角度上看,一幢建筑 物不论其型体有多复杂, 但分解到最后却不外乎 是由少数几个最基本的 几何体所组成。
几何体提炼
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
立面上,也是采用类似的组合形 式:大面积地采用坡顶,三角形、正 方形不断的繁衍和重构,结合三角形 体构成空间,以几何体分隔拼接方式 出现。通过大量资料的查询显示,屋 顶部分的三角形体取自苏州老房子屋 顶的比例,竖边为1、横边为2,这是 水乡江南瓦顶木结构椽梁的基本模数, 庭院的亭子都是1比2的三角形体。这 使得从馆内任意房间的窗户向外看都 会发现新馆坡度与远处或更远处苏州 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是大致相同的。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苏州博物馆新馆
建筑122 吴丹艳
引言
• 建筑方案设计所概括的内容主要是解 决建筑的功能、结构、艺术三方面要求, 既根据不同的建筑性质和用途来合理地安 排空间布局。
• 贝聿铭老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以其意味深长的精准选址、体 现“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追求“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成 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现代化博物馆。
空间分析
• 三、意境营造
自古以来,造物设计者崇尚“虽由人 做,宛如天工”的技术境界。苏州博物馆 新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 聿铭老先生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 庭院,布局精巧。
空间分析
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 主庭院的设置是最让贝聿 铭煞费苦心的。主庭院东、 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 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 大约占新馆面积的1/5空间。 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 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 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 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 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 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 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 息和神韵。
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 拙政园,东临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 府,南对苏州“文化 长廊”起点东北街, 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 选址大胆显赫,又蕴 含深刻。
平面分析
• 二 、 总平面
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 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贯穿新馆设计之中的东、 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传统合院式住宅相 互呼应,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思维拓展
在苏州博物馆,都可以看到贝老其它作品的影子
小结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公共建筑设计中的一般原则 和方法,也让我意识到恰当处理功能、艺术、技术三 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对于苏 州博物馆新馆的浅析就到此为止,但作为一名建筑系 的学生,对于公共建筑设计的探究才刚刚开始。
谢谢Biblioteka Baidu
贝聿铭简介
•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 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 最后大师”。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 文教建筑为主,善用钢材、混凝土、 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 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 扩建工程。
建筑解读 ——苏州博物馆
平面分析 空间分析 思维拓展
平面分析
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
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 当问及为何不采用传统的太湖石 时,贝聿铭曾说过,传统假山艺 术已无法超过。一辈子创新的大 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这种 “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 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 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 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 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空间分析
光影变化也是建筑色彩中重要的一部分。 “让光来做设计。”是贝聿铭先生的名言, 在苏州博物馆中同样印证了这一理念。博物 馆采光基本选用自然光,玻璃屋顶使得自然 光线透过木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而成的 光影。
建筑的中庭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 的做法,将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自然光 线透过考究的格栅射进室内空间,使室内空间 变成独具性格的光影空间,光影随着时间的变 化游弋在大堂、展厅、走廊、扶手、楼梯、墙 面和地面上,产生不同的光影空间。
空间分析
• 二、色彩与光影
形与色是我们对一个建筑 获取的第一信息。苏州博物馆色 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 建筑色彩,采用苏州传统的黑、 白、灰色,但在材质上有所创新, 以“中国黑”花岗石片石取代砖 瓦,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 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 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 清新雅洁,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 了新的诠释内涵。
空间分析
深灰色花岗岩色带划分、 勾勒白远色观墙这面种是花苏岗州岩博在物色馆彩 新上馆和墙青体瓦的神形似象,特为征此。保这留种了 对与墙古面城的区划相分邻又建不筑是的随统意一的色, 对调大,墙但面花的岗划岩分的起质到地了却减给少建 建筑筑带体来量了感不的同效于果传;统墙的上、部具 的有再现划代分气完息成的了视墙觉面感与受屋。顶 的过渡;而对墙转角延伸至 屋顶的勾勒,则是强调了墙 与顶的连续性。
最值一提的是博物馆的主庭院,庭院隔北 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诊释。
平面分析
• 三、功能分区
新馆分成中部,西部和东部三大体块,
忠
并以中部为中轴线。在交通流线设计上巧妙
王
地运用了多种流线设计。中轴线上自南至北
府
依次布置有主出入口,庭院,中央大堂及主
建筑122 吴丹艳
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临时展
区,贵宾接待,图书馆稽查室等。这种类似
三条轴线的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十分
和谐。
平面分析
• 四、流线分析
中部,西部和东部三个体 块以中央大堂为放射区,以西 部和东部进行围合,基本布局 呈放射式。新馆西部南面的几 个展区也有放射式的特征。而 就其最具特色的西部北面的主 展区而言,更具串联+通道式的 交通流线组合形式的特征。
空间分析
• 一 、造型
贝聿铭老先生曾说: “几何学永远是我的建 筑的内在支撑”。
从建筑形体的块感 的角度上看,一幢建筑 物不论其型体有多复杂, 但分解到最后却不外乎 是由少数几个最基本的 几何体所组成。
几何体提炼
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
立面上,也是采用类似的组合形 式:大面积地采用坡顶,三角形、正 方形不断的繁衍和重构,结合三角形 体构成空间,以几何体分隔拼接方式 出现。通过大量资料的查询显示,屋 顶部分的三角形体取自苏州老房子屋 顶的比例,竖边为1、横边为2,这是 水乡江南瓦顶木结构椽梁的基本模数, 庭院的亭子都是1比2的三角形体。这 使得从馆内任意房间的窗户向外看都 会发现新馆坡度与远处或更远处苏州 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是大致相同的。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苏州博物馆新馆
建筑122 吴丹艳
引言
• 建筑方案设计所概括的内容主要是解 决建筑的功能、结构、艺术三方面要求, 既根据不同的建筑性质和用途来合理地安 排空间布局。
• 贝聿铭老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以其意味深长的精准选址、体 现“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追求“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成 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现代化博物馆。
空间分析
• 三、意境营造
自古以来,造物设计者崇尚“虽由人 做,宛如天工”的技术境界。苏州博物馆 新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 聿铭老先生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 庭院,布局精巧。
空间分析
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 主庭院的设置是最让贝聿 铭煞费苦心的。主庭院东、 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 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 大约占新馆面积的1/5空间。 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 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 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 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 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 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 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 息和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