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合集下载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第一章 绪论整体框架①一般原则,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

②共性问题──一般原则的方法③学习方法──宏观、中观、微观④目的:横向、纵向一、来源与特点:建筑与其它艺术品异同(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

)1.真实的:现实存在的,形象上有力客观分析薄弱。

历时性,局限性。

2.形象(图象)的:同时性,完整性(信息量大、多、自身形态、局部与整体、周围环境等)、最重要,最基本之层面。

3.意向的:语言、文字4.三者关系:三者+使用者的理想、公共的态度和价值综合规则、自然、社会、文化以及人类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中各种有意义的事件=较为完整意义的建筑来源。

(1)、双重原型:真实、意象=形象(图像)(2)、意象=图像(形象)二真实a.形象是一个过程媒介b.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方法、体系(平面构图、产体构成、空间布局)c.受真实限制、结构、经济、技术、精神、审美上述a.b.c是公建原理的主要之依据二、研究范围与平衡意识(一)、综合性学科1.自然科学特征:工程技术知识建筑学、结构、给水、排水、供暖、通风、电气、消防、自动控制、声、光、热、材料、概预等。

(与特定的社会物质的生产和科技水平有关、受其限制)2.人文科学特征: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艺术(意识形态)(二)、两对对子(交叉与边缘学科)1.(1)精神范畴:设计中的理论Theory in Design建筑设计日益超越原来的物质形态设计而必须运用和借鉴的其他成熟学科的知识。

如社会人文学科。

(2)物质范畴:设计的理论:Theory of Design针对建筑设计本身的要素、方法及过程的分析理论,如形式及空间的构 成关系。

功能+技术+形式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入环境四要素(3)某一要素取得主导地位,不完全取决于设计师个人的立场,还取决于一定特定时期、地域的社会心理、社会技术与经济水平以及某一群体(集团)的价值等观念的外在因素的影响)。

3.普遍、一般意义层面上的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一般原理和方法。

公共建筑的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的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的设计原理公共建筑是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们不仅是城市的地标,更是重要的文化、教育、收藏和娱乐中心。

公共建筑的设计不仅需要满足日常使用的功能需求,还需要注重美学和文化体现,因此,公共建筑的设计原理非常关键。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析公共建筑的设计原则,并提供有关如何实现这些原则的建议。

1.功能性公共建筑必须首先满足其规定的功能。

在设计中,必须考虑使用者的需求,以确保建筑物的所有部分都能够满足其规定的功能,例如,一个图书馆的设计必须考虑到每个人的需求,从儿童到成年人,从研究人员到休闲读者。

因此,在考虑设计的外形、材料和空间布局时,必须确保建筑物的每一部分都与其规定的功能相一致。

2.文化体现一栋建筑的设计风格应该与周围环境和文化表现相一致,而公共建筑是表达城市文化和价值的战略地点。

例如,历史建筑、博物馆、剧院和宗教建筑等公共建筑的设计必须反映出文化身份和历史背景。

这些建筑必须利用符号和表现技巧来传达文化信息,例如图案、形状、色彩、材料和手工技艺等。

因此,在公共建筑的设计中,必须进行适当的文化研究,并将文化特征纳入设计中,以表达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可持续性公共建筑的设计应当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减少能源的消耗,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例如,公共建筑中应当采用减少能源消耗的材料,设置节能灯具以及安装智能控制系统等。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其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建筑师必须在设计中考虑到选择环保材料和技术,以减少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等因素的产生。

4.易用性公共建筑必须为使用者提供简单、明显、舒适和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使用体验。

如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建筑,应有规划合理、通道明晰、环境舒适、使用灵活、设备完备、服务周到等特点。

同样的,剧院、体育馆、会议中心等公共建筑,也应该符合这个原则,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参观和观看体验环境。

5.美学价值公共建筑的视觉和美感被广泛认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重点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重点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重点1.功能性原理:公共建筑的设计首先要确保其功能得到满足。

这包括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布局和功能分区,同时也要考虑到建筑的外部环境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2.可持续性原理:公共建筑的设计应该注重可持续性,即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利用率。

这可以通过采用环保材料、节能设备、绿色建筑技术等方法来实现。

3.安全性原理:公共建筑的设计要求考虑到人员的安全。

这包括对建筑结构、消防设施、紧急出口等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确保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撤离。

4.通行性原理:公共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到人员的流动和交通问题。

这包括合理规划出入口、通道和楼梯的位置和尺寸,确保人员可以自由流通,同时也要考虑到无障碍设计,方便老人和残疾人的使用。

5.舒适性原理:公共建筑的设计要注重用户的舒适感。

这包括建筑内外环境的温度、湿度、采光等因素的控制,同时也要考虑到人员的行为习惯和人体工学原理,以提供舒适的使用体验。

6.可视性原理:公共建筑的设计要注重建筑的外形和内部布局的美观。

这包括建筑的整体形象和比例、立面设计、室内空间的布局和装饰等方面,通过合理的设计,提升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感官体验。

7.社会性原理:公共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到社会性的因素,即建筑对社会环境和公众的贡献。

这包括建筑的社交功能、文化元素的体现和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总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重点是确保建筑的功能、安全、舒适和美观,同时也要注重可持续性和社会性的因素。

这些原理的遵循和应用,能够提高公共建筑的品质和使用价值,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美好。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是指在公共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公共建筑设计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建筑,具有群众性、开放性、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因此其设计原则需要充分考虑社会性、实用性和美观性。

以下是关于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一些重要内容。

第一,社会性原则。

公共建筑的设计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设计师应该注重社会的参与性和共享性,尽可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更便利、更舒适、更安全的公共服务。

第二,实用性原则。

公共建筑的设计应该以实用性为前提,注重功能的完善和合理性。

设计师需要根据建筑的具体用途和功能要求,对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设计,确保各个功能区域的协调和流畅性,提升使用者的体验效果。

第三,美观性原则。

公共建筑的设计应该追求艺术性和美观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设计师需要注重建筑的形式、色彩、材质等方面的选择,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使人们在使用公共建筑时能够感受到美的享受。

第四,可持续发展原则。

公共建筑的设计应该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问题,注重建筑的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设计师应该在材料的选择、能源的利用、水资源的管理等方面力求达到环保和节能减排的目标,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第五,安全性原则。

公共建筑的设计应该注重人身、财产和生命安全的保障,注重建筑的防火、防盗和防震等安全措施的设置。

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用户的安全需求,合理设置逃生通道和紧急出口,确保用户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安全地离开建筑。

第六,文化性原则。

公共建筑的设计应该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注重建筑与当地文化的融合。

设计师应该充分了解和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将文化元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建筑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

第七,经济性原则。

公共建筑的设计应该注重经济效益,合理控制建筑造价。

设计师需要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建筑的投资回报效果,合理选择建筑材料和技术,做到合理经济、现代高效。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3章第三部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3章第三部分

基本几何形体
二、基本形体的体型变换
所有其它形式都可以理解为基本形体的变形, 包括形体 增加,销减,膨胀, 收缩,分裂,扭转—量度改变,性质不变
b.削减的形式—局部削减,在基本形体上挖 切一部分,使原形保持完整性,削减的 量和部位影响原形的特征。过多削减边 棱和角部会使原形转化为其它形体
第四章 公共建筑的造型设计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公共建筑造型设计的原则 建筑形态 建筑方案构思方法 建筑形体构成方法 室外空间环境艺术
一、基本几何形体
圆形、方形、三角形沿一定的轴线 运动而形成
建筑基本形体有立方体、柱体、锥 体、球体,任何复杂的建筑形体均 可简化为基本形体的组合。
建筑的基本形体为最简单的几何体, 其特点是单纯、精确、完整、富有 逻辑性。它们各自具有明显的不同 的视觉表情和强烈的表现力,容易 使人感知和理解。
石家庄博物馆:采用长方体经过切削,,形成强烈的 虚实对比,使入口更加突出。
a.量度的变化—量度改变,性质不变 b.削减的形式—局部削减
c.添加的形式—保持基本造型在基本形体上增加某些附加形体, 附加体应处于从属地位。 过多及过大的附加体会 影响基本形体的性质
d.膨胀—基本形体在各个方向或某些方向向外鼓出,使边棱、 外表面成为曲线和曲面,使规则的几何体具有弹性和生长感
a、边与边的接触—这 类关系要求两种形式 要有共同边缘,并能 绕着那个边缘旋转
3、相交或咬合:形体相交关系要求几种形式彼此的空间贯穿
4、连接:用连接体将彼此孤立的形体连接起来
新梅田大厦(原广司)
三、多元形体的组合
▪ 对称组合 ▪ 自由组合 ▪ 线性组合 ▪ 辐射组合
第四节 建筑形体构成方法

浅析公共建筑设计原理(doc 6页)

浅析公共建筑设计原理(doc 6页)

浅析公共建筑设计原理(doc 6页)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一导论原理-一般性的规律规律:建筑自身的规律—相对明晰稳定的使用建筑的规律—相对模糊变化的探索和正确理解及应用这些规律于专业工作以求得:设计理论方面的指导(理论的积累)设计方法方面的指导(实践的积累)关于建筑的定义:建筑的三要素:人工—使用人工材料人工建造的时效—使用寿命相对稳定长久内部空间—主要使用内部空间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区别:构筑物缺少上述萨要素。

例如:灯塔,桥梁等关于设计的定义:先于事务的严密而逻辑的设想,是对想象得系统化,并以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设计的三个核心:(1)先于事物的实际存在(2)非常周密严谨,符合逻辑(3)清晰完整的表达表达的方式:图示表达,模型表达,文字表达,语言表达建筑师应有的素质:表达能力,系统化逻辑化的思想,超乎一般的想象力一个合格的建筑师,在他的心目中,对于一个问题的回答,不会仅有一个“正确”方案,而是基于这个问题的一个良好的理解给出若干个备选方案。

1.1建筑观的来源于建筑设计的特点建筑观:人们对世界建筑和建筑世界总的看法日常接触的建筑现象:“形”象建筑--建筑摄影,方案图,模型照片“意”象建筑—语言文字描述我们需要面对的建筑现象:真实的—建筑设计的原型意象的—方案设计的原型图像的—建筑设计的主要领域建筑:按一定的目的或原则而展开的营造活动,同时又表达了这种设计过程的结果,达到真实和意象的统一。

建筑设计原理:把真实的或意象的原理落实到图像层面的设计过程的方法体系。

1.2当代建筑设计研究的任务(1)(2)选取环境的局部。

例如温度干燥的山洞,洞穴对于可控制的局部环境的追求是众多活动的手段之一结论:建筑物所能提供的别的手段也可能提供别的科技成果要尽力汲取。

人类建筑的目的是控制其中的一部分环境为自己所用。

要想控制一个环境,要与所掌握的技术适应。

如生产对建筑形象的影响,“形态,手段,目的”统一。

建筑产生和发展的技术可能:技术是实现建筑的基础,为人控制环境负责,需要我们极大的关注。

公共建筑的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的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的设计原理首先,功能性是公共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

公共建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市民的需求,为他们提供舒适的环境和便捷的服务。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建筑使用者的需求,并合理规划建筑内部空间布局。

例如,公共图书馆的设计应该考虑到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充足的书籍存储空间;学校的设计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交流等。

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和功能布局,能够使建筑更加高效地服务于使用者。

其次,美学性是公共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美学性意味着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的设计应符合审美标准,给人以美感和愉悦感,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公共建筑的外观设计应该符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风格,并与城市景观相融合。

内部空间的设计则应考虑到人们的视觉舒适感和功能需求,通过合理的色彩、材料和灯光布置,营造出舒适、温馨的氛围。

第三,可持续性是现代公共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

公共建筑的设计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这包括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垃圾处理和再利用等方面。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采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设备,以减少能源消耗;采用雨水收集系统,以减少对城市水资源的压力;采用环保材料和建筑设计,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了公共建筑的可持续性,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后,公共建筑的设计要考虑社会适应性。

公共建筑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各类人群的需求和差异,创造一个包容、友好的环境。

例如,公共建筑应该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的需求,提供无障碍设施;同时,公共建筑也应该考虑到人们的社交和交流需求,提供合适的多功能区域和活动场所,以促进人们的互动和社交。

通过社会适应性的设计,公共建筑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并在社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公共建筑的设计原理主要考虑到功能性、美学性、可持续性和社会适应性。

通过这些原则的综合运用,可以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公共建筑,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使用体验。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大纲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大纲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一)课程中文简介本课程为建筑学专业必修课,为建筑学入门阶段的重要理论课程。

本课程通过讲解公共建筑设计的一般性原理和原则,使学生掌握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深入理解公共建筑的环境、功能、艺术、技术、经济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并能将其应用于设计实践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有综合分析公共建筑设计中诸多要素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能力、对多功能综合性公共建筑的功能进行分析的能力、对各种建筑空间进行组织的能力以及综合处理建筑各要素互动关系的能力。

(二)课程英文简介The Design Principle of Public Architecture is a required course for architecture major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academic course in primary stage of Architecture. By means of illustrating general principles of public architecture, the course enables students not only manage basic methods of public architecture designing but deep comprehend the concept and mutual relationships of environment, art, technology,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furthermore apply these achievements intodesign practice. Through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acquire crucial abilities including the ability of analyzing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of vast elements in public architecture design, analyzing the function of integrated muti-functional public architecture, organizing all sorts of architecture spaces and handling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of numerous architecture factors.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公共建筑基本概念、性质和创作准则;正确理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外部形态与内部空间的关系;掌握公共建筑功能的内涵和要求,建筑形式美的一般规律和建筑经济技术要求。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简介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简介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简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介绍该课程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一、课程内容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建筑设计基础知识:介绍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流程,包括建筑设计的历史演变、建筑元素与构造、空间组织和布局等基础知识。

2. 公共建筑类型与功能:介绍各种公共建筑类型的特点、功能需求和设计原则,如学校、医院、图书馆、体育馆等。

3. 建筑环境与可持续性设计:探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介绍建筑环境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可持续性设计的概念和应用。

4. 建筑人性化设计:介绍建筑的人性化设计原则,包括人机工程学、人流与空间关系、无障碍设计等内容。

5. 建筑材料与结构:介绍建筑材料的种类、性能和选用原则,以及建筑结构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6. 建筑美学与艺术:探讨建筑美学的基本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建筑美感的鉴赏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二、学习目标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 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流程,能够运用设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各种公共建筑类型的特点和功能需求,能够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

3. 熟悉建筑环境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设计舒适、节能的建筑环境。

4. 熟悉建筑人性化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能够设计满足人们需求和舒适的建筑空间。

5. 了解建筑材料的种类、性能和选用原则,能够合理选择材料并进行结构设计。

6. 培养学生对建筑美学的鉴赏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能够设计具有艺术性和美感的建筑作品。

三、教学方法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

通过理论讲授,学生可以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学习到各种公共建筑类型的设计方法和经验;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锻炼设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1)精选全文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1)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一章★1、北京故宫总体布局图及其艺术处理上的三大高潮:P14图我国明清故宫的总体布局,为了体现封建统治阶级威慑森严的意图,在室外空间中,创造了严谨对称的建筑空间环境。

从正阳门到太和殿,长达1700m左右,安排了五座门和六个大小形状不同的封闭空间。

其中天安门、午门及太和殿,是故宫建筑艺术处理上的三个高潮:(1)这一系列组织室外空间的手法,是利用长的、横的和方的等不同形状的院落,与不同体形的建筑物相配合,构成不同气氛的封闭空间,使人们有节奏地由一个院落进入另一个院落,获得由低到高、步步紧扣的感觉。

从空间构图的序列中,由南至北,前面是矮小的大清门,两侧是廊子,形成一个狭长低矮的空间。

北端是一个横长开阔的院子,北面矗立着高大的天安门,配以汉白玉的华表与金水桥,形成第一个高潮。

(2)继而入内,天安门与端门之间,是一个较小的方形院子,气氛顿觉收敛,然后又展现一个纵长的大院空间,以体形宏伟,轮廓多变的午门构成第二个高潮。

(3)太和门前的横长院子,因不装点绿化,气氛极为肃穆。

在院子两侧以高低错落、大小不同的建筑群体,衬托北侧白石台上雄伟的太和殿,形成第三个高潮。

从以上建筑群体布局中,可以看出室外空间的组合,为一定的设计意图创造环境的重要性。

如上所述,为了有节奏地突出高潮,一般把前边的次要院子处理得较为窄小,建筑也安排得比较低矮,使之与主要建筑物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每一空间中的主题。

北京明清故宫,在创造空间环境气氛这方面,是一个举世闻名而又异常突出的例子。

2、创造室外空间环境考虑两方面问题:内在因素:建筑本身的功能、经济以及美观问题。

外在因素:城市规划、周围环境,地段状况等。

3、室外环境空间的组成部分:群体建筑、广场道路、绿化设施、雕塑壁画、建筑小品、灯光造型的艺术效果。

4、室外环境的空间与场所:集散广场、活动场所、停车场所。

★5、公共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包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创造环境。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ppt 37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ppt 37页)
(d)在超过8层的高层公共建筑中,电梯就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了。 往往因电梯部数多,可考虑成组地排列于电梯厅内,一般每组电梯 不超过8部为宜,并应与电梯厅的空间处理相适应。
(e)因电梯本身不需要采光,所以电梯间的位置可以比较灵活。其 位置重要依据交通联系是否便捷来确定的,通常可布置在建筑的中 心地带。当然也可露明装设,形成装饰性强的景观电梯。
3.交通枢纽空间:
考虑到人流的集散、方向的转换、空间的过渡以及与通道、楼梯等空 间的衔接等,需要设置门厅、过厅等空间形式,起到交通枢纽与空间 过渡的作用。
公共建筑的主要出入口部分,是整个建筑的人流出入汇集的场所,也 是建筑空间处理的重点。
公共建筑门厅出入口部分的设计,主要依据两方面的要求:
2.垂直交通:
位置与数量依功能需要和消防要求而定,应靠近交通枢纽。布置均匀 并有主次,与使用人流数量相适应。
类型:
(1)楼梯: ——直跑楼梯:具有方向单一和贯通空间的特点;
——双跑楼梯:
——三跑楼梯:
——其它类型楼梯:旋转楼梯、剪刀楼梯
——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基于防火疏散的要求,至少需设置两部楼梯, 根据布局的需要布置在担负人流大致相当的部位上。设置一部楼梯的 要求详见规范。
(2)自动扶梯: ——在一些大型公共建筑中,往往因为人多而集中的特点,常选择具备
连续不断乘载人流的自动扶梯,借以组织人流疏散问题,如百货大 楼、地铁站、铁路旅客站、航空港等。 ——自动扶梯可以单独布置成上行或下行的,也可以布置成上下行并列 的。 ——一般自动扶梯的坡度为30o,单股人流使用的自动扶梯,多采用 810mm的宽度,每小时运送人数约为5000~6000人左右,运行的垂直 方向升高速度为28~38m/min。 ——优点: --具备连续快速疏散大量人流的优越性。 --不需要在建筑顶部安设机房和在底层考虑缓冲坑等,比电梯占用 空间少。 --发生故障时可做一般楼梯使用。 ——但自动扶梯行程速度缓慢,对于年老体弱及携带大件物品者也不够 方便。所以在大型公共建筑中,在安装自动扶梯的同时,仍需考虑 装设电梯或一般性楼梯,作为辅助性的垂直交通工具。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总结(综合各复习资料提炼最精华)精选全文完整版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总结(综合各复习资料提炼最精华)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公共建筑与整体环境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延长,相互浸透,相互增补。

建筑师环境观:1.给人们创建美好的环境,2. 注意优美的环境,应当反应出国家,城市,乡镇最突出和鲜亮的标记,3.公共建筑与环境艺术是指“生活环境“与视觉艺术” 完满联合。

室外环境空间的构成部分:1.集体建筑2.广场道路3.绿化设备4.雕塑壁画5.建筑小品6.灯光造型与夜间的光明艺术成效.场所: 1)活动场所2)泊车场所3)集散场所活动,游戏,缓冲,休闲室外空间与建筑:与主体建筑相当合,围合成一个一致和睦的整体。

一般可区分为以下几种形式:①开敞场所②活动场所③停室外空间依据使用性质不一样,车场所④服务性的院落服务性的院落:大多半公共建筑还需要设置服务性的院落,如锅炉房,厨房等。

一般为了出入方便,常设置独自的进出口。

泊车场所:泊车场的地点,一般要求尽量设在方便易找的部位,如主体建筑物的一侧或后侧,以不影响整体空间环境的完好性与艺术性为原则。

有些公共建筑,由于城市规划的要求,安排在道路的交织口处,在这种状况下:为了防止主体建筑进出口与转角处人流的扰乱,常将建筑退后,形成一段比较宽阔的场所,这样处理有益于干道转角处车辆拐弯处的视野要求,同时也有益于道路交织口处的空间办理。

公共建筑前方常常退后红线一段距离,形成开敞的室外场所,主要原由是:形成一段比较宽阔的场所,这样办理主假如为了用来分散人流。

为了充足利用处所,常被用作泊车;人们活动之用;供人们赏析建筑之用。

公共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包含:1)利用环境 .2 )改造环境 .3 )创建环境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俗则摒之,嘉则收之室外空间环境的组合问题上,归纳出三个基本经验和见解:1:从建筑的适用性质出发,侧重剖析功能关系,并加以合理的分区,运用道路,广场,交通联系,手段加以组织,使整体空间环境的布局联系方便,紧将就理2:在集体建筑造型艺术办理上,需要从性格特点出发,联合四周环境及规划的特点,运用各样形式美的规律,依照必定的设计企图,创建出原完好而又优美的室外环境。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社会行为学:
基本需要 成长需要
▪了解需求是满足需求的直接知识前提
社 会 学——人与人关系的科学 心 理 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行 为 学——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 工 效 学——人与小环境的关系的科学 教 育 学——教化培育人的科学 灾 害 学——人在极端状态下的心理与行为
▪满足需求:
最充分的调动最合理的技术手段 建筑知识 结构知识 材料知识 设备知识 施工知识 经济知识 ……
▪建筑物/构筑物 构筑物缺少上述三要素 例如:灯塔、桥梁等.
西安半坡遗址1
❖ 3、关于设计的概念:
▪先于事物的严密而逻辑的设想,是对想象的系统化,并以可 以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设计的三个核心:
1、先于事物的实际存在
2、非常周密严谨符合逻辑
3、清晰完整的表达
▪表达的方式:图示表达 ▪建筑师应有的素质:
溢 ——水满则溢,物极必反
如果封闭,则要提供相反的东西,如自然环境 如果开放,则要提供人工性很强的东西.
因 ——借鉴
把外界的环境适当的引导进来,以提升自身空间 的魅力.如窗
祁县乔家大院内院
意大利加拉·普拉齐 迪亚街5号住宅
苏州艺圃乳鱼亭
河南三门峡张湾窑院 绍兴青藤书屋
❖ 2、空间的存在形式 :
北京四合院
礼士胡同垂花门
▪空间组合的水平交通
基本属于交通联系——旅馆、办公、影剧院的安全走道. 主要作为交通联系,兼有其他功能服务——医院、中小学. 各种功能综合使用——陈列厅、展览馆、博物馆
▪空间组合中的垂直交通
一楼梯 直跑楼梯 双跑楼梯 三跑楼梯
二坡道 三电梯
河 南 博 物 馆
天津大学图书馆
地下水 地下吸附水——水位 基础在地下水位线以下时,任何构件都要耐水. 地下水位是变化的,需变化的看待. 地下径流水——地下水有固定的流淌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聿铭简介
•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 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 最后大师”。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 文教建筑为主,善用钢材、混凝土、 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 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 扩建工程。
建筑解读 ——苏州博物馆
平面分析 空间分析 思维拓展
平面分析
思维拓展
在苏州博物馆,都可以看到贝老其它作品的影子
小结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公共建筑设计中的一般原则 和方法,也让我意识到恰当处理功能、艺术、技术三 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对于苏 州博物馆新馆的浅析就到此为止,但作为一名建筑系 的学生,对于公共建筑设计的探究才刚刚开始。
谢谢
空间分析
光影变化也是建筑色彩中重要的一部分。 “让光来做设计。”是贝聿铭先生的名言, 在苏州博物馆中同样印证了这一理念。博物 馆采光基本选用自然光,玻璃屋顶使得自然 光线透过木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而成的 光影。
建筑的中庭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 的做法,将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自然光 线透过考究的格栅射进室内空间,使室内空间 变成独具性格的光影空间,光影随着时间的变 化游弋在大堂、展厅、走廊、扶手、楼梯、墙 面和地面上,产生不同的光影空间。
空间分析
• 三、意境营造
自古以来,造物设计者崇尚“虽由人 做,宛如天工”的技术境界。苏州博物馆 新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 聿铭老先生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 庭院,布局精巧。
空间分析
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 主庭院的设置是最让贝聿 铭煞费苦心的。主庭院东、 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 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 大约占新馆面积的1/5空间。 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 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 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 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 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 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 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 息和神韵。
空间分析
深灰色花岗岩色带划分、 勾勒白远色观墙这面种是花苏岗州岩博在物色馆彩 新上馆和墙青体瓦的神形似象,特为征此。保这留种了 对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古面城的区划相分邻又建不筑是的随统意一的色, 对调大,墙但面花的岗划岩分的起质到地了却减给少建 建筑筑带体来量了感不的同效于果传;统墙的上、部具 的有再现划代分气完息成的了视墙觉面感与受屋。顶 的过渡;而对墙转角延伸至 屋顶的勾勒,则是强调了墙 与顶的连续性。
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
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 当问及为何不采用传统的太湖石 时,贝聿铭曾说过,传统假山艺 术已无法超过。一辈子创新的大 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这种 “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 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 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 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 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苏州博物馆新馆
建筑122 吴丹艳
引言
• 建筑方案设计所概括的内容主要是解 决建筑的功能、结构、艺术三方面要求, 既根据不同的建筑性质和用途来合理地安 排空间布局。
• 贝聿铭老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以其意味深长的精准选址、体 现“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追求“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成 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现代化博物馆。
空间分析
• 一 、造型
贝聿铭老先生曾说: “几何学永远是我的建 筑的内在支撑”。
从建筑形体的块感 的角度上看,一幢建筑 物不论其型体有多复杂, 但分解到最后却不外乎 是由少数几个最基本的 几何体所组成。
几何体提炼
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
立面上,也是采用类似的组合形 式:大面积地采用坡顶,三角形、正 方形不断的繁衍和重构,结合三角形 体构成空间,以几何体分隔拼接方式 出现。通过大量资料的查询显示,屋 顶部分的三角形体取自苏州老房子屋 顶的比例,竖边为1、横边为2,这是 水乡江南瓦顶木结构椽梁的基本模数, 庭院的亭子都是1比2的三角形体。这 使得从馆内任意房间的窗户向外看都 会发现新馆坡度与远处或更远处苏州 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是大致相同的。
空间分析
• 二、色彩与光影
形与色是我们对一个建筑 获取的第一信息。苏州博物馆色 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 建筑色彩,采用苏州传统的黑、 白、灰色,但在材质上有所创新, 以“中国黑”花岗石片石取代砖 瓦,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 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 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 清新雅洁,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 了新的诠释内涵。
建筑122 吴丹艳
• 一 、 建筑选址
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 拙政园,东临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 府,南对苏州“文化 长廊”起点东北街, 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 选址大胆显赫,又蕴 含深刻。
平面分析
• 二 、 总平面
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 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贯穿新馆设计之中的东、 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传统合院式住宅相 互呼应,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临时展
区,贵宾接待,图书馆稽查室等。这种类似
三条轴线的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十分
和谐。
平面分析
• 四、流线分析
中部,西部和东部三个体 块以中央大堂为放射区,以西 部和东部进行围合,基本布局 呈放射式。新馆西部南面的几 个展区也有放射式的特征。而 就其最具特色的西部北面的主 展区而言,更具串联+通道式的 交通流线组合形式的特征。
最值一提的是博物馆的主庭院,庭院隔北 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诊释。
平面分析
• 三、功能分区
新馆分成中部,西部和东部三大体块,

并以中部为中轴线。在交通流线设计上巧妙

地运用了多种流线设计。中轴线上自南至北

依次布置有主出入口,庭院,中央大堂及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