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剩余劳动力和二元经济结构
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
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一、概述中国经济的三元结构理论是对我国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格局的一种深刻剖析和科学概括。
这一结构主要体现在城乡经济、区域经济以及产业结构三个方面,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立体框架与核心动力。
在城乡层面,表现为传统农业经济、现代城市工业经济以及新型城镇综合经济体并存且相互影响的格局在区域发展上,则体现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梯度差异及其互补协同效应而在产业结构上,是我国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转型,并致力于构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
具体来说,“三元结构”理论旨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力图通过深化改革与创新政策,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国家整体经济健康、持续、高质量的发展目标。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中国经济的复杂性和制定适应国情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开篇陈述:简述研究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性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骨架和支撑,它决定了资源的配置方式、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及经济的增长动力。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复杂经济体系的国家来说,研究经济结构的构成、演变和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我国经济结构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制约因素。
通过分析不同产业、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研究我国经济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和路径。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等多方面的挑战。
通过研究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明确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和重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研究我国经济结构还有助于我们提高经济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_二元经济结构
(三)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
第三,许多人指出,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接近或等于零的观 点很难令人接受。许多经验表明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是正数。
第四,从理论上说,剩余劳动吸收速度决定于可用于再投资的 剩余。然而,就业不一定会随着这种再投资而增加。如果再投 资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就业可能不会增加。
第一节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二、二元经济理论的发展 (一)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 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明确地将二元结构归结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并存
(这与刘易斯有所不同)。按照他们的说法,从农业社会到二元经济再到成 熟经济是一种重要的增长类型。 按照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经济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与刘易斯模型没有区别。在这一阶段,经济中存在着隐蔽性失业, 即相当一部分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零或接近于零,因而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 当隐蔽性失业的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时,农业的总产量不受任何影响。当 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完毕,经济发展就进入了第二阶段。
重要特征。如何准确地把握两个部门的本质规定性仍然是一个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无论如何,现代部门是先进生 产方式的代表,而传统部门则是贫穷落后的载体,这一点是无 庸置疑的。 其次,经济发展的水平、方向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现代 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相互作用。当现代部门自身力量尚不够强大 时,它通常需要从传统部门输入资源——资本和劳动力。
第一节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开始,国民收入几乎完全由生存部门的收入组成。不考虑人口 增长,并假定劳动的边际产品量为0,那么,在整个发展过程中 生存收入保持不变。因为根据定义,劳动力能够转移到扩张的 资本主义部门,而同时不减少生存部门的产量。既然假定实际 工资不变,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全部剩余都成为资本家的利 润。工人在其中得到的全部好处是他们之中有更多的人按高于 生存部门收入的工资水平就业。资本主义部门将剩余用于再投 资——增加资本存量,吸收更多的人到资本主义部门就业。
试论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的含义
试论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的含义。
刘易斯模型的中心含义是:现代工业部门资本积累引起了工业部门的扩张,工业部门的扩张引起工业部门劳动就业需求量扩大,从而吸引剩余劳动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
剩余劳动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对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劳动力转移后,农业部门中的劳动与土地的比率发生了变化,消除了过剩的劳动力,而现代工业部门则得到了它为增加产出所需要的额外劳动力。
因此,对于不发达经济来说,通过建立和扩大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现代资本主义部门,将不发达国家经济内部处于隐性失业状态的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使之与土地等非再生性资源脱离,转而与现代工业部门中的资源相结合。
这样,当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将整个经济内的过剩劳动吸纳尽净时,工业化将使收益递增取代收益递减趋势,整个经济就转变为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从而二元结构就转化为工业部门占主导地位的一元结构。
可是,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没实现这种转变,而这一转变对于经济发展又是最重要的。
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所有的剩余农业劳动被吸收到工业部门为止,由于农业部门不再存在剩余劳动,农业劳动对工业的工资变动并不完全具有弹性了,工业部门要想扩大生产,增雇工人,就必须与农业部门展开竞争,以提高实际工资吸引工人至工业部门就业,并且因为工业部门的增加以及实际工资趋于上涨,农业商业化也必然开始了。
刘易斯模型告诉我们,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进程,取决于工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力提高的幅度。
资本积累的数量越大、速度越快,则边际生产力提高的幅度也就越大,从而工业部门吸收的劳动力的数量也就多,吸收速度也就越快。
刘易斯模型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并大体符合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
2、试论我国城市化的特殊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战略几经摇摆,其中固然有许多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因为许多认识方面的问题没有理清和到位,如对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缺乏认识,对城市的功能、作用以及发展规律和城市文明了解不足。
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工业工资必须高于生存工资,原因:(1)要让人们
离开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去生活和工 作,必须提供足够的诱因;(2)城市的生活费用也 比农村高;(3)工人能够以工会的形式组织起来, 与企业主讨价还价;(4)人们在工业部门中对生产 所做的贡献可能比在农业部门里高。 通常工业工资应该比生存工资高出30%—50%。
由于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劳动者的收
入水平,农业劳动者如果不受干涉自然会有向城市 流动的倾向,因而工业部门得到来自农村的劳动力 的源源供给。
现代工业部门如果要扩大生产规模,它就可以按现
行工业部门工资水平不断地雇到所需的劳动力,也 就是说,它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
刘易斯还认为,无限供给的劳动还应包括城市非现
刘易斯模式在建立之后也受到了种种批评,主要的
意见如下: 第一,刘易斯模式暗含地假定,现代工业部门的劳 动转移率和就业创造率与该部门的资本积累率成正 比例的关系而增加:资本积累率越高,生产规模越 扩大,新工作创造率就越高,从而使劳动转移率就 随之上升。(这需要一定条件) 这种情况的出现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生产技术 不变,投入要素比例不变,按照原来的生产技术、 原来的投入要素比例,扩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 而事实上这个前提条件是不一定有的。现代工业部 门在资本投入量增加、生产规模扩大时,会越来越 倾向于资本密集型技术的采用,结果现代工业部门 虽然扩展了,但创造的就业机会并不同步增长。
刘易斯无限剩余劳动供给的人口流动模式的要点及
其含义可归纳如下: 第一,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 元是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土著方法进行生 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另一元是 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 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都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收 入水平高。 第二,工业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劳动者收入水平是 促使农业剩余劳动流向工业部门的动因。 第三,只要农业存在着剩余劳动,工业就可以得 到无限劳动供给,并在工资不变的条件下,扩大生 产,积累利润,再扩大生产。
二元经济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启示
二元经济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启示S2******* 饶天琳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摘要:解决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是新世纪我国一项艰巨的任务,现代化和工业化要求剩余劳动力必须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去,本文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综合借鉴发展经济学两个模型——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
关键词:刘易斯模型二元经济结构剩余劳动力转移新中国经济的起步尤为困难,资金严重匮乏,生产能力很差,工业化发展缺乏坚实的基础和后盾。
在前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通过剪刀差等价格方式对农业剩余进行转移,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政策作用下,城市现代部门和农村传统部门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城乡收入差异持续扩大,工业发展超前农业发展滞后的二元结构由此形成。
而在当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凸显出来的一个问题,是我国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较大比重的国家,据统计,农村剩余劳动力约 1.5 亿之多,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去,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来说是一项棘手而又迫切的任务,否则,二元经济结构将无法改变,工业化与城市化将只是一句空话。
本文拟从发展经济学两个模型——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入手,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就如何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一、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刘易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结构模型(刘易斯,1989)。
1979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建立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理论模型——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他认为,在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社会里,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弹性,只要工业部门高于农业部门维持生计的固定工资水平,就可获得无限供给的劳动力。
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增长、转型和变革的学科。
它旨在为这些国家制定合适的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包括二元经济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新自由主义、新古典经济学等。
一、二元经济理论二元经济理论是由刘易斯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两个部分组成。
传统部门通常指农业等传统产业,现代部门则指服务业、制造业等新兴产业。
刘易斯认为,传统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现代部门则需要不断吸收这些剩余劳动力,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制定合适的政策,鼓励现代部门的发展,同时推动传统部门的转型。
二、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是由哈罗德和多玛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总值的增加,它通常由技术进步、投资、劳动力增加等因素引起。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只有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
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增长,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水平、改善投资环境等。
三、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是一种主张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的经济理论和实践运动。
在发展经济学中,新自由主义主张减少政府干预,鼓励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实现经济的增长和繁荣。
新自由主义认为,政府应该扮演更加有限的角色,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不应该干预市场机制的运行。
在发展中国家中,新自由主义政策通常表现为私有化、市场化、减少政府干预等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激发市场的活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四、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市场经济中的个体决策和总体经济后果之间的关系。
在发展经济学中,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也关注政府的作用。
政府应该通过制定合适的政策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如提供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促进贸易和外资流入等。
发展经济学简答题和名词解释
精心整理名词解释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社会财富的增长,商品和劳务的增加,即产出的增加。
一般用以下几个指标来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或者它们的人均数值。
公开失业:有劳动力和劳动意愿的人们得不到工作机会。
不充分就业:指人们工作的时间少于愿意工作的时间。
绿色革命: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矮秆、高产、耐肥的小麦、玉米、水稻新品种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开来,被称为“绿色革命”。
工业化:工业化意味着一个过程,在次过程中,一国借助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源,逐步提高加工原料以制成消费品、资本品和提高服务的能力。
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制造业与服务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单位出口商品价格和单位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降。
产的工业。
可以说是利用对外贸易所开拓的国内市场来促进本国工业发展的一种战略。
人力资本---指后天获得的生产能力,强调人力资源的质量方面,是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
工业化: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的转化,是农业份额的下降和非农业份额的上升,这里的份额中既有产值份额,也有就业份额。
这种转化的结果是一个国家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贫困的恶性循环陷阱: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偏低,从资本供给看,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收入-低储蓄率-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在需求变量:经济增长率、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率之间的关系,得出经济增长率随储蓄率增长而增长,随资本产出比率增大而降低的结论,因此指出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提高储蓄率和资本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发展。
金融抑制:指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
这些手段包括政府所采取的使金融价格发生扭曲的利率、汇率等在内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
人口转型:指工业化初期人口快速增长,与经济的增长相辅相成,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生率下降,人口的增长率逐渐放缓。
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每章总结 北京大学出版社
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第2章人口和经济发展它假设社会中存在一个刚好可以维持个人生存的生存工资,如果一个人的收入低于生存工资,则他就无法存活。
2.只要收入高于生存工资,多余的收入就会被用作人口的再生产,人口就会开始增长,而且,人口增长速度是多余收入的增函数。
3.收入的多寡受到自然资源的约束;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收入的增长也是有限的。
↑。
由第三个假设,自然资源是有限,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却是递减的,人均收入↓。
此时,人口仍然在增长,但是速度下降,直到人均收入下降到等于生存工资为止,↓。
由第三个假设,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却是递增的,人均收入↑。
人口下降速度减缓,直至回归增长为零的状态。
因此,在短期内,人口增长会呈现出上下波动,但在长期,人均收入将保持在生存工资的水平上,人口没有增长。
我们说经济陷入了马尔萨斯陷阱。
,则其速度会不断下降,直到等于零为止;反之,如果人口处于下降状态(即速度小于零),则其下降会减速,直到等于零为止。
这样,人口增长速度在长期将等于零,同时,人均收入等于生存工资。
稳态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因为它是一个没有人口增长、且人们只能勉强维持生存的状态。
即使资源的物理总量不变,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将提高产出水平,从而缓解资源的有效约束(也不再完全取决于人均收入),而是取决于父母的生育计划.耐用消费品,能够给父母带来持续的快乐。
2.子女长大以后可以给父母提供养老保障,“养儿防老”调父母时间投入的机会成本。
这个成本取决于父母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的工资,或是自我雇佣所能获得的收入。
的,因为孩子像其他耐用消费品一样,对他们的“消费”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孩子越多,再生一个孩子所能带来的效用下降。
2.从孩子带来未来收入的角度来看,生孩子的边际收益也是递减的,因为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
养育更多的孩子需要投入更多的金钱,父母的现期消费就要减少。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较低的消费水平上,收入的边际效用较高;因此,对孩子投入更多的金钱就意味着父母由现期消费下降带来的效用损失在边际上增加。
发展经济学复习笔记
发展经济学复习笔记1、名词解释a) 外延(粗放)型增长i. 主要由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增长,我们称之为外延(粗放)型增长。
b) 内含(集约)型增长i. 主要由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而引起的增长,我们称之为内含(集约)型增长。
c) 全要素生产率i. 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
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
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
d) 贫困恶性循环i. 包括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1. 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2. 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e) 金融抑制i. 造成“金融抑制” 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刺激投资,利用行政手段压低利率,抑制了储蓄的增长。
f) 金融深化i. 政府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严格管制,使利率和汇率为反映资金供给和外汇供给对比变化的信号,从而有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g) 人力资本i.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
h) 可持续发展i.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i) 技术进步i.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1. 狭义的技术进步一般是指在生产、流通、信息交流等方面所使用的工具和程序水平的提高,也就是在“硬技术”应用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如采用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劳动者技能。
2. 广义的技术进步是指产出增长中扣除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加的作用之后,所用其他因素作用的总和,除了“硬技术” 上的进步以外,它还包括了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新的组织与管理方法、采用新的决策方法、改善资源配置方式扥给“软技术”方面的进步。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第一节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4、经济发展的过程 、 刘易斯认为: 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理论的中心问题是要理解这样一个过 %(甚至更少 程:一个先前储蓄和投资占国民收入的4%或5%(甚至更少) 一个先前储蓄和投资占国民收入的 % %(甚至更少) 的社会如何转变为自愿储蓄达到国民收入的12% 的社会如何转变为自愿储蓄达到国民收入的 %或15%或更多 % 的经济。这一问题之所以是中心问题, 的经济。这一问题之所以是中心问题,是因为经济发展的中心 事实是快速的资本积累。 事实是快速的资本积累。”
第一节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开始,国民收入几乎完全由生存部门的收入组成。 开始,国民收入几乎完全由生存部门的收入组成。不考虑人口 增长,并假定劳动的边际产品量为 ,那么, 增长,并假定劳动的边际产品量为0,那么,在整个发展过程中 生存收入保持不变。因为根据定义, 生存收入保持不变。因为根据定义,劳动力能够转移到扩张的 资本主义部门,而同时不减少生存部门的产量。 资本主义部门,而同时不减少生存部门的产量。既然假定实际 工资不变, 工资不变,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全部剩余都成为资本家的利 润。工人在其中得到的全部好处是他们之中有更多的人按高于 生存部门收入的工资水平就业。 生存部门收入的工资水平就业。资本主义部门将剩余用于再投 增加资本存量, 资——增加资本存量,吸收更多的人到资本主义部门就业。 增加资本存量 吸收更多的人到资本主义部门就业。
(三)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
第三,许多人指出, 第三,许多人指出,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接近或等于零的观 点很难令人接受。许多经验表明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是正数。 点很难令人接受。许多经验表明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是正数。 第四,从理论上说, 第四,从理论上说,剩余劳动吸收速度决定于可用于再投资的 剩余。然而,就业不一定会随着这种再投资而增加。 剩余。然而,就业不一定会随着这种再投资而增加。如果再投 资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就业可能不会增加。 资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就业可能不会增加。
简述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简述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文/ 王红
摘 要 :国内外学者根 据不 同的世 情 、国情在不 同的时期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进行 了探讨和 分析 ,本文对其 进行 了简单 的概括 总结 ,并 简要论述 了二 元经济结构理论 带给 我们的启示。 关 键 词 :二 元 经 济 结 构 l 中 国二 元 经 济 结 构 理 论 ;启 示 中图分 类号 :F 1 . l31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 - 1 6( 0 1 2 () 3 o 2 0 9 9 6 2 1 )0 6c一o 0一0 二元 经济结 构是 西方理论 界对发展 中国家经济结构 分析 的一个 重要概念 ,其理论 最早是 由经济学 家刘 易 斯提 出的 ,之 后经济 学家费景 汉 、拉尼斯 、乔根 森等 对其 进行 了修正和完 善 ,我 国学者也根 据 中国的国情 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进行 了理论 探讨 和分 析。 国外学者关 于二元经 济结构理 论的论述 1 、阿瑟 刘 易斯 的观 点。阿瑟 刘易斯通过 对一 些发 展 中国家经济发 展状况 的研究 ,提 出 了发展 中 国 家的 二元经济 结构理论 ,他指 出 : “ 发展 中国家 , 在 般 存在着性 质完全 不同的两 种经济部 门 ,一种 称为 资本 主义部 门或现代 部门 ,一 种称为 农业 部 门或 传统 部 门。传统部 门落后 ,但 比重较 大 ;现 代部门先进 , 但 比重较小 。二元经济 结构是 发展 中国家经济发展 的 典 型特征 。 ”“ 他认 为这 两个部 门 在生 产方式 、生 活 方 式上 都 存 在很 大 差 别 ,农业 是 “ 维持 生 计 ”的 产 业 ,劳动生产 率很低 ,边际劳 动生产率接 近零甚 至小 于零 ,非熟练 劳动的 工资极低 ,在该部 门存在大量 的 隐蔽性 失业 ,但 容纳 着绝大部分 的劳动 力 ,而现 代部 门使 用再生产性 资本谋取 利润 ,容纳的就 业劳动 力较 少 ,劳动生产率 较高 ,工资水 平较高 ,具 有典 型的资 本主义特征 。 2 、费景 汉 、拉尼斯 的观点 。2 世纪6 年代 ,费景 0 0 汉 、拉尼斯意识 到刘 易斯 模型忽 视 了农业 的作用 ,所 以对其 进行 了修 正和完善 ,提 出了农业部 门和工业 部 门的 二元经济结 构划分方 法 ,其次还把产 业差 别和 地 域差 别并 列为 二元 结构 的 内容 ,他们 强调农 业 的重
[经济管理]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
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二元经济模型)1)刘易斯模型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W.Lewis)于1954年在《曼彻斯特经济和统计研究》上发表了发展经济学的经典之作《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系统地阐述了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模型。
该模型假设:一、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可分为运用传统生产方式、劳动率低下的传统部门和运用现代生产方式、劳动率较高的现代部门;二、工资水平保持不变;三、传统部门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可以在没有成本或只有很小成本的情况下转移出来,劳动力因而长期处于无限供给的状态,并且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总能被现代部门所吸收。
刘易斯认为劳动力流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现代部门迅速扩张,吸纳从传统部门中源源不断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直到没有剩余劳动力;第二个阶段,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已被吸收完毕,现代部门不得不上涨工资来雇佣劳动力。
在刘易斯看来二元经济最终转变为一元经济。
刘易斯模型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不发达经济发展,动力是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
该模型的提出标志着二元经济模型超越了思想阶段而形成为一种具有严格内部一致性的经济学理论,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同时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但是该理论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首先,由于劳动力市场竞争不完善,劳动力工资呈现上升趋势,与所假设的保持不变不相符;其次,剩余劳动力没能无限供给,例如我国出现的民工荒问题;再次,模型还建立在充分就业的假设之上,对城市中存在大量失业时的情况不能很好的解释。
后来有不少学者针对其不足进行了研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拉尼斯和费景汉。
2)拉尼斯-费模型1961年和1964年拉尼斯(G.Ranis)和费景汉(J.C.H.Fei)发表论文《经济发展理论》和《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拉尼斯-费模型,该模型以刘易斯模型为出发点,明确引入了农业产量剩余的概念,认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是农业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特征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特征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为工业化提供低廉的劳动力,工资增长较慢,雇佣关系不利于劳动者,城乡收入差距持续地得以保持。
这个过程将一直延续到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短缺,增长方式实现质的飞跃,进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
由于二元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是由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因此,这个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转变,即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也被称为“刘易斯转折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实现的。
作为二元经济结构主要特点的劳动力无限供给,通常与人口转变有关。
在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经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阶段,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在时间上具有继起性和时间差,相应地形成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分别具有少年儿童抚养比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和老年人口抚养比高的特征。
在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下,在3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完成了发达国家经历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转变过程,目前已经进入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阶段。
预计劳动年龄人口在2015年前后进入零增长。
这种人口结构的长期变化,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即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将从总量上不能满足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供给长期大于需求的格局正在逆转。
另一方面,2015年前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人口抚养比将停止下降并转而提高。
人口红利的丧失,将影响经济增长速度。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剩余劳动力被吸收殆尽的时刻,就意味着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开始消失,“刘易斯转折点”就会到来。
“刘易斯转折点”是一个经济发展概念,但对这个转折点本身进行判断,却与劳动力供求的长期格局变化有关。
同时,转折点的到来也提出一系列与劳动力市场政策有关的问题。
也就是说,当一个国家经历“刘易斯转折点”的时候,经济发展即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种相对落后的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改造,使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为同质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以尽快完成国民经济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一、建国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1赶超型发展战略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深化受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前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
这一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试图通过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超高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的,一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十分低下,储蓄率低,资本积累能力不足,资金严重匾乏。
二是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低下,支持工业化的能力有限。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既不能象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初那样通过对外掠夺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不可能通过引进外资的办法来补充国内资本的不足。
而且由于重工业资本高度密集性的特点,使得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与我国的劳动力丰裕、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特点相矛盾。
为了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须依靠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由政府统一调配资源,以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并减轻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转移而形成的城市化压力。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者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者查看全部由于农业部门存在着过剩劳动力,而农业部门自身不会产生出对这部分劳动力的生产性使用,这样使之向工业部门转移,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工业部门也得到了自身发展所需劳动力。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者。
后来,研究的重点完全转向了二元经济结构,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扩大了的二元结构概念和理论脱颖而出,很快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同。
荷兰社会学家J·伯克调查研究了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在1953年出版了专著《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最早提出了二元结构的概念和理论。
伯克认为,摆脱荷兰殖民统治的印度尼西亚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
在他看来,一个社会及其基本特征是由相互依存的社会精神、组织形式和生产技术共同决定的。
各国发展经济学家、现代化理论家、区域科学家,系统地丰富、深化、完善了二元结构特别是二元经济结构的概念和理论。
两大部门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五个方面。
现代部门使用再生产性资本,而传统部门不使用再生产性资本。
现代部门采用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而传统部门采用手工劳动。
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一元经济结构,经济不发达状态转变为经济发达状态。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即国民经济中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部门:一个是仅够糊口的、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土著方法进行生产的“自给农业部门”,存在着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过剩劳动力;另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工业部门”。
由于农业部门存在着过剩劳动力,而农业部门自身不会产生出对这部分劳动力的生产性使用,这样使之向工业部门转移,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工业部门也得到了自身发展所需劳动力。
二元结构理论二元结构理论的由来和发展(1)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发展经济学家、现代化理论家、区域科学家,不约而同地注重研究经济增长模式和现代化道路,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现代化道路。
第六章 二元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1)
第六章 二元经济发展
• 第一节 二元经济发展模型 • 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模型 • 第三节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变
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模型
一、托达罗模型
发展中国家存在这样的一种矛盾现 象:一方面城市存在着大量失业, 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还源源不断流入 城市,导致失业越来越严重。托达 罗 在 在 1969 年 和 1970 年 发 表 论 文 提 出了一个新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 对这一矛盾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 但该模型得出的结论与刘易斯—拉 尼斯—费模型刚好相反。
第六章 二元经济发展
• 第一节 二元经济发展模型 • 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模型 • 第三节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变
第一节 二元经济发展模型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是经济资源不 断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移,从而经济效率不 断提升的过程,是传统部门不断收缩、被改造, 而现代部门不断扩张、生成的过程,亦即二元经 济逐渐转向现代一元经济的过程。
在拉-费模型中,农业剩余是个重要概念,它被定义为农业部门总产出 减去本部门人口消费之后的余额。农业剩余的存在是劳动力转移的基 础和条件。 ➢ 初始时期,农业部门存在剩余人口,但是不存在农业剩余,因为农
业总产量与农业人口总消费量相等。 ➢ 当技术进步的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时,农业剩余出现了。这部分
农业剩余为农业剩余劳动转移到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于是劳动力 转移开始了。
本密集型的特征; ➢ 假定现代部门工资不变是不
符合现实的; ➢ 忽略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的
异质性
贡献: ➢ 刘易斯模型是第一个描述发展中国家
的二元经济特征的发展理论,通过劳 动力在部门之间转移过程,刻画了发 展中国家结构转变过程,把工业化、 城市化和、人口流动、资本积累结合 在一起分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勾勒出了经济发展的蓝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刘易斯的解释,制度工资是由传统社会的生存 伦理决定的,不完全受经济因素的左右
5.2.1 刘易斯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
•8 理论缺陷二:
P La
La
总人口
Ln
Ln
I
贸14 第I象限表示的是工农业的
贸易条件
• 第II象限表示的是工业的劳 动力需求曲线(边际产出曲 线)
• 第III象限表示的是工农业就
业之间的转换(斜率为-1的线
工业工资
段)
• 第IV象限表示的是农业生产 函数
III
P
II
总人口
5.2.3 兰尼斯和费景汉的改进
第一阶段 • 此时劳动力的转移不影响到产出
• 粮食短缺阶段,对应于图中的L1L2部分
第二阶段 • 此时每移走一个劳动力,粮食产出都会下降一点儿。
• 资本主义阶段,对应于刘易斯模型中起飞点之后的阶段 • 农业和工业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农业收入增长和工
第三阶段 业扩张同步
5.2.3 兰尼斯和费景汉的改进
农业产出
IV
Q
wa
Q
P La
La
总人口
Ln
Ln
I
贸易条件
wn
工业扩张
工业工资
MPL
工 15业扩张下的平衡增长:
第II象限虚线表示的是新 的工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边际产出曲线)
第IV象限虚线代表的是, 伴随工业扩张下,保证农 业产出总水平不变的农业 生产函数
III
P
II
总人口
5.3森的改进
➢16 家庭决策与剩余劳动力 ➢ 兼业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1在3 现实中的第二阶段,如果发生粮食短缺, 则粮食价格会上升,从而导致制度工资的增 加,不利于工业的扩张。由此,他们提出了 平衡增长模型 •在平衡增长模型下,工业扩张的同时,农业 技术水平得到改进,农业产量提高,从而保 障工业增长不发生停滞。
5.2.3 兰尼斯和费景汉的改进
农业产出
IV wa
Q
• 解决方法:引入制度工资,就是让一个劳 动力得以存活的工资,因此也称为生存工 资。
65.2.1刘易斯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
Q Q F (L)
MPL ws
L2
L1
L
隐蔽性失业 剩余劳动力
L2
L1
5.2.1 刘易斯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
•7 理论缺陷一:
– 制度工资可以解释为什么剩余劳动力可以存活 下来,但是,它没有解决为什么农场愿意雇佣 隐蔽性失业和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 工业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见图)
1. 反转农业生产函数 2. 找到边际产出等于制度工资的劳动力水平 3. 绘制劳动供给曲线
10 5.2.2 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w
工业劳动力需求曲线
工业劳动力供给曲线
ws
Ou
剩余 劳动 力
农业生产函数
短缺点
L1
转折点
L2
隐蔽 性失 业
ws
Or
农业产出
1. 反转农 业生产 函数
是
5.3.1 家庭决策与剩余劳动力
•19 模型求解:
✓目标函数:决定每个劳动力的劳动投入l最大化 家庭总效用 Max u(g) v(l)
l
✓对求导
✓
5.3.1 家庭决策与剩余劳动力
•20 模型结果解释:
✓将一阶式化简:Q(L) v(l)
u( g )
✓等式的左边是基于生产的角度,是劳动投入时 间的边际产出,代表的是农户从生产角度对时 间的评价。
第5章 剩余劳动力和二元经济结 构
姚洋
大纲
剩余劳动力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刘易斯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 ➢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兰尼斯和费景汉的改进
森的改进 ➢家庭决策与剩余劳动力 ➢兼业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剩余劳动力和中国经济增长 剩余劳动力的度量
5.2 剩余劳动力与工业劳动力的 无限供给
刘易斯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 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兰尼斯和费景汉的改进
5.2.1刘易斯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
•4 定义:剩余劳动力指的是边际产出为零
Q的劳动力
Q F (L)
MPL ws
L1
L
剩余劳动力
L1
5.2.1 刘易斯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
•5 问题:如果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最终降 为零,而且农业劳动力市场是完备的,农 业劳动力的工资应当是零。剩余劳动力如 何存活?
• L2称为转折点:在达到转折点之前,农业 除了劳动力减少外没有任何变化;但是达 到转折点之后,农业的收入不再是制度工 资,农业收入和工业收入同步增加,整个
5.2.3 兰尼斯和费景汉的改进
•12 兰尼斯和费景汉拓展了刘易斯模型,明确 提出了二元结构理论,并区分了经济发展 的三个阶段。 • 剩余劳动力阶段,对应于上图中OuL1部分
✓等式的右边是基于消费的角度,是劳动时间的 边际负效用和消费边际正效用之比,意思是少 劳动一单位时间所带来效用需要多消费多少才 能得到补偿,代表的是消费者从消费角度对时 间的评价。
5.3.1 家庭决策与剩余劳动力
•17阿玛蒂亚·森 1969
– 修正了刘易斯模型中剩余劳动力概念中的逻辑 缺陷
– 特别是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和工业劳动力无限供 给之间的衔接问题
• 模型核心思想:在家庭内部以劳动时间为 单位考虑劳动分工
5.3.1 家庭决策与剩余劳动力
•18 简化版模型设定:
– 劳动力只能在家庭内部工作而不能为别人打工 – 家庭内部的生产函数是 – L定义为家庭的总劳动时间,而不是劳动力人数 – 个家庭成员, – 每个家庭成员的消费是,消费所带来的效用是 – 每个劳动力的劳动时间为,劳动带来的负效用
2. 找到边 际产出 等于制 度工资 的劳动 力水平
3. 绘制劳
5.2.2 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11 L1称为短缺点:在到达段缺点前, OuL1线 段上的工业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完全弹 性的水平线。当这部分劳动力都转移到工 业后,工业部门如果再从农业部门中汲取 劳动力,农业总产出会下降,劳动力边际 产出会上升。
– 没有说明,制度工资到底是如何确定的(需要 收入转移)。
• 理论缺陷三:
– 真的存在边际产出为零的劳动力吗?难道传统 社会就无法找到让劳动力创造价值的机会吗?
5.2.2 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9 刘易斯创立剩余劳动力这个概念的一个主 要目的,是想说明,发展中国家早期存在 巨大的未加利用的人力资源,对这些资源 的利用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他 的思想的核心是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