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2019)版中外历史纲要(全册)知识点提炼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复习(共36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复习(共36张ppt)

单元综述 时空坐标

政权更替 先后出现三国鼎立、西晋短期统一、东 隋朝,结束了分裂状态,形成了新的大一统局

晋与十六国对立和南北朝对立的局面。 面。唐灭亡后又出现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大一统发展 及制度创新
隋唐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 封建盛世景象, 隋唐时期,创立并发展了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政治体制
②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重点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政治 知识点2:士族门阀政治
3、 特点 (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权利,世代担任重要官 职。 (2)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建立自给自足的庄园。 (3)文化上:崇尚清谈。
4、 东晋士(族4)社门会阀生政活治上衰:落不的与原庶因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重点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政治 知识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大一统的 建立与巩固
大一统秩序崩溃:大动荡、大分裂 政权更迭、区域开发与民族交融
大一统再造:大一 统的发展与兴盛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三国时期
(220-
销售 280)
额, 4,
蜀 0, 0%
销售
魏销售

额, 3,
2211, 33%
黄巢起义、唐朝灭亡
由盛转衰、 集权削弱、 打击唐朝统治、 朱温灭唐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
南唐、后蜀、南汉、北汉等十个政权
单元知识 串线织网 选官制度
隋唐 制度 的变 化与 创新
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朝:形成
隋唐时期:科举制
唐朝:完善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

期中复习知识点归纳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期中复习知识点归纳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重点知识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分封制1.含义:封邦建国2.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维护统治,巩固政权3.内容:“授民授疆土”,土地和人民4.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5.诸侯权利与义务: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服从命令,朝觐述职6.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宗族统治7.积极作用:加强地方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格局,成为强国8.消极影响:独立性,诸侯强大,王权衰弱宗法制1.含义:父系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2.基本原则:嫡长子继承制“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3.内容:大宗、小宗体系;相对性;周天子是天下大宗和最高领袖4.特点:政治关系和血缘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和家国同构;社会等级森严两者关系:分封制(表)、宗法制(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和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两者互为表里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1)多元一体,中原核心(2)地处大河冲积平原(3)文明的原生性特点(4)兼容并蓄、延绵不断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1)政治方面①“家天下”的政治格局形成②国家机构日趋完善③政治权力的分配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构成森严的等级秩序④疆域不断扩大(2)经济方面①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是基本的土地制度②手工业较为发达(3)文化方面①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文字②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商鞅变法1.时间:开始于公元前356年2.内容: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④“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⑤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⑥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3.结果:①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根本原因)2.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4.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统一1.皇帝制度目的:突出功业神化君权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2.中央:三公九卿制特点:比较完备以皇权为中心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家天下”色彩家国同治3.地方:郡县制意义: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相同点1.目的:巩固国家统治2.性质:地方行政制度3.作用:维护国家统一不同点1.建立基础:宗法制、血缘关系;大一统、地域划分2.传承制度:世官制、贵族政治;任免制、官僚政治3.官吏权力:封地爵位;俸禄制度4.作用影响:独立性、割据势力;归属性、中央集权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1)“轻罪重罚”的苛政暴政(2)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负担(3)政治腐败(4)文化的专制与落后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政治上①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②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③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④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2)经济上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②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③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④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3)思想上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②公元前136年,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新教材)新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知识点归纳

(新教材)新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总结一、全面认识“重农抑商”经济政策1.实行的原因(1)农业可以提供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2)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且利用这一政策,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3)从根本上讲,它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

2.评价(1)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保护封建地主阶级(2)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3)消极影响: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

二、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的社会分期单元主线: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在夏商西周文化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初步形成了典型的大一统的中华文明。

三、由“早期国家”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政治制度)(1)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商王对内服地区的管理相当严密对外服地区的控制力度相对薄弱。

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很不稳定。

(2)西周的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

分封制下诸侯的任免由周王决定,诸侯对周王的义务更加明确,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

分封制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疆域较之商代的“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

(3)秦朝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较之西周的分封制,政权组织结构更加严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建立。

汉武帝时期,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模式被充分巩固。

四、西周、秦朝与西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五、从“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夏、商、西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1)王位世袭制: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禹死启继,王位世袭制确立。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核心要点与基本问题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核心要点与基本问题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
核心要点1:15世纪末,西欧人具备了向远洋进发的动力和技术条件。(P34学习聚焦)
基本问题:新航路开辟的动因(经济、社会、政治、思想、直接原因)和技术条件?
核心要点2: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标志。(P35学习聚焦)
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标志、主要内容、影响(单元导语)、传播与发展?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核心要点: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极不合理的状态。(P68单元导语)
核心要点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P56单元导语)
基本问题:工业革命的背景(英国)、开始标志与部门、主要标志、完成标志、扩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表现、特点;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结构、社会生活、社会问题、世界面貌)?
基本问题:新航路开辟时间、人物、支持的国家、航线(地图)及方向?其他航路?
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核心要点: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P39导入)
基本问题:全球联系初步建立的表现(人口、物种、疾病、商品贸易、殖民扩张)和具体内容,各有什么影响(亚非拉、欧洲、世界)?
基本问题:拜占庭一度强大的表现?灭亡的原因?俄罗斯的发展?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知识梳理——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知识梳理——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2(1(2(3公元前至公元前(1(2(3(4(5)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等地(6)整顿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图片说明※本图是秦朝一户的户籍档案,共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栏是户人,指户主,名为“夫”,身份是“士五”,指无爵或免爵者。

第二栏是户人的妻子,名叫“沙”。

第三栏、第四栏记录了户人的两个女儿,名为“泽若”和“伤”。

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

※史料阅读※对秦始皇的肯定主要集中在统一中国的功绩方面,而统一以变革制度为基础。

※读图明史※※历史纵横※两个事件反映了秦朝的强大只是表面现象,其统治基础非常脆弱,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危机。

※图片说明※秦始皇帝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

按照“事死如生”的原则,模仿都城的建制布局,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观念。

公元前年,、在发动了中国历史上农民大起义,自立为王,号为陈胜、吴广起义失败,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壮大;公元前年,的军队攻占,秦朝灭亡※史料阅读※贾谊认为秦朝速亡的核心问题在于统治理论选择出现重大的失误。

兼并战争期间和和平治国期间应该采取不同的主导思想。

“攻”与“守”的政治形势完全不同,如果采取单一、僵化的主导思想,将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这是秦王朝速亡带给后世最深刻的教训。

※读图明史※秦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才也十分匮乏,只有大量任用外来客卿,唯才是举,才能在大国争雄中崛起。

李斯将人才提升到敌我战争中战略资源的高度,强调了人才在统一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最终,《谏逐客书》改变了嬴政的主张,“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秦朝东部地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六国反秦势力比较强大。

当时流传着“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的谣谚,楚人反秦意识最为强烈。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旧石器时代(距今200万年——1万年)(1)文化遗存代表:①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中国已知最早人类);②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生活:①打制石器;②从事渔猎和采集;③过着群居生活;④学会用火2、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1)生产活动:①磨制石器;②大量使用陶器;③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2)文化特征:①分布广泛;②多元一体(3)文化遗存代表:A、距今约7000-5000年①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②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技术)B、距今约5000年①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黑陶,被称为“蛋壳陶”)②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精美的玉器,大规模祭坛、神庙)(出现阶级分化)3、原始社会分期①原始人群;②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共同劳动,成果共享);③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形成部落联盟)4、三皇五帝时代:①禅让制;②炎帝、黄帝是华夏始祖;③陶寺遗址(国家初始形态)5、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①禹建立夏,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启继位后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②二里头遗址(最能证明夏文化存在的遗址);③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④地方管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6、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①内外服制(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②青铜器;③甲骨文;④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是商朝政治的特点。

7、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1)西周建立与灭亡: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获胜,建立西周;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期,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③公元前771年,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重要结论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重要结论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1.中华文明起源主要分布在大河、大江流域,具有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特点。

2.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

3.中国早期国家是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以血缘关系结成氏族,然后氏族间成立联盟,通过禅让制推荐有威望的人担当部落联盟首领,设置一系列的办事机构,早期国家形成。

4.青铜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是中国早期国家的突出标志。

5.西周通过分封制、宗法制确立起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家国一体”的早期社会等级结构。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1.秦灭东方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2.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实行皇位世袭制,确立了皇权至上的地位,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3.秦始皇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巩固了国家统一,建立起空前强大的国家政权,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4.秦朝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导致了秦朝短期统治而亡。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西汉初期统治者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促使汉初经济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的强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

2.汉武帝统治时期,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和对外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形成了封建国家大一统的强盛局面。

3.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两汉后期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现象,导致了两汉政治腐朽,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尖锐,促使两汉逐步走向衰亡。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东汉到西晋与东晋时期的人口迁移不同:前一次是从北方荒漠草原迁往黄河流域;后一次是从黄河流域迁往长江中下游地区。

中外历史纲要必背知识点

中外历史纲要必背知识点

中外历史纲要必背知识点一、古代中国历史1. 夏、商、周三代的演变与特点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与思想盛衰3. 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4. 汉朝的兴起与西汉、东汉的政治制度5. 三国时期的分裂与统一6. 隋唐王朝的繁荣与开放7. 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特点二、古代外国历史1. 埃及古文明的兴起与衰落2. 希腊古城邦的政治制度与哲学思想3. 罗马帝国的扩张与崩溃4. 印度古代的宗教与社会制度5. 波斯帝国的兴起与衰退6. 古代美洲文明的发展与消亡7. 日本古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传承三、近代中国历史1. 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2.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与西方列强的侵略3. 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的探索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5.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成就与问题四、近代外国历史1. 英国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2. 法国大革命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3. 俄国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4. 美国独立战争与建立的联邦制度5. 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变革6. 冷战与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与合作五、现代中国历史1.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改革与现代化建设2. 九十年代以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改革与发展道路探索4. 中国的对外开放与参与国际事务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与理论创新六、现代外国历史1. 欧洲一体化进程与欧洲联盟的发展2. 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与国际秩序的变革3. 俄罗斯的崛起与对外政策的调整4. 日本的现代化与对外经济合作5. 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与南南合作的推进七、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1. 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与趋势2. 国际体系与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变与发展3. 各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4. 世界重大事件与国际组织的作用5. 当前世界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以上是中外历史纲要必背的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更好地认识和面对当今世界的复杂局势。

第1-14课知识汇编--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14课知识汇编--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中国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点遗址:(1)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和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3.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4.(1)生产和生活特点:开始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2)特征: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3)代表:A黄河中下游: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

B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C辽河上游:红山文化5.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约200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6.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1)出现: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2)特征: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7.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1)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2)特征:①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②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③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中国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

8.人文始祖: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代的部落首领。

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9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

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10“万邦”时代: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

有些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1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12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

中央设有专门的机构与职官。

13夏朝灭亡:末代夏王桀暴虐无道,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发兵大败夏桀,夏朝灭亡。

14.商朝的建立: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

15迁都于殷:后来定于殷,所以商朝也称殷朝。

16甲骨文:在河南安阳一带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全册学案(附答案):第一单元至第九单元.docx

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全册学案(附答案):第一单元至第九单元.docx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立足时空观念,利用地图了解石器时代我国境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的分布及其特点,认识他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了解部落联盟时期我国私有制和阶级的发展特点,通过研究史料了解早期国家的起源及其形态。

3.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理解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形成难点: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1)概念:距今约300万年一1万年,以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__________ 」(3)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元谋人和北京人巳经学会用o2.新石器时代(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石器)(1)概念: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

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以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①分布特点: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发展基础。

②主要代表:A.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

典型器物是-以等为主要栽培作物;黄河下游出现了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掌握了技术。

B.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城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代表器物是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诸文化。

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和神庙。

3.社会特征(1)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从部落到国家1.部落联盟(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代:①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o②根据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尧的地位。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1914年底发布 《修正大总统 选举法》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材料5 “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 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滨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申报》时评
2.军阀割据
派系 直系 皖系 奉系
代表 冯国璋 段祺瑞 张作霖
支持国 英、美
日本 日本
南京解放
清末,辽宁、河北、山东等北方沿海各省统称为北洋。李鸿章曾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 臣,1895年清政府任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归属北洋大臣节制。李鸿章 死后,袁世凯接其职,军队称为“北洋军”。1912年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总统,在北京建 立起北洋军阀政府,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 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1928年张 学良“东北易帜”北洋政府统治结束,历时16年。
1913年刺杀 宋教仁
1913.7二次革命
1913年11月, 袁世凯下令解 散中国国民党
1914年5月公布 《中华民国约 法》,改责任内 阁制为总统制
1915.12-1916.7
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 护19国15战年争10月
消帝制,恢复中华民
袁世凯当上
国年号,不就死去。
皇帝
1915年5月25日被 迫签订不平等的 “中日民四条约”
以恢复国会
段祺瑞之 率兵入京,
临时约法》, 和维护《中
间“府院 拥清废帝溥
拒绝恢复国
华民国临时
之争”
仪复辟。

约法》为标

中国参战
(1)目的: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参战:1917年8月14日,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 十 几 万 名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知识讲义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统编版(2019)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知识讲义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统编版(2019)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石器时代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识导航:重难点题型分值重点识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选择题、非选择题2-4 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难点认识西周分封制。

知识精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统计表遗址名称距今年代发现地点所属流域巫山人约200万年重庆巫山长江元谋人约170万年云南元谋长江陕西蓝田黄河蓝田人约70万~115万年北京周口店海河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金牛山人约28万年辽宁营口辽河长阳人约19万年湖北长阳长江安徽和县长江和县人约19万~15万年马坝人约13万年广东韶关珠江丁村人约5万~10万年山西襄汾黄河左镇人约2万~3万年台湾台南—北京周口店海河山顶洞人约3.4万~1.6万年材料二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探究】(1)材料一中人类文化遗存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别体现了我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哪些特点?(2)与材料一相比,新石器时代,我国文化遗址在分布上发生了什么变化?【答案】(1)起源早。

早在200多万年前,我们的先民即开始生活在我国的广袤大地上,我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古代文明源远流长。

多元化。

不仅黄河、长江流域,而且海河、珠江等大河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2)从多元走向一体,逐渐集中于中原。

知识点击: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 旧石器时代:(1)概念: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代表性遗址: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蓝田人等。

(3)特征:打制为主;群居生活;渔猎、采集;学会用火。

(4)社会形态:母系社会。

(特点: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分享。

)2. 新石器时代:(1)概念:新石器时代是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总体特征:打磨结合;使用陶器;原始农业(定居生活);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注:这一时期也成农业革命时期,人们从采集者转化为生产者,从依赖自然不断发展为利用、改造自然。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知识总结--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知识总结--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辽、西夏、金朝的统治(一)辽的统治与制度1、兴起: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后改为辽。

2、制度:(1)南北面官制: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2)四时捺钵制:皇帝和宫廷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迁徙中的行营为国家政治中心。

(3)特点:因俗而治,胡汉分治(4)作用: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辽的统治,促进民族交融与经济文化的发展。

3、宋辽关系: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二)西夏1、建立:1038年,元昊称帝,国号大夏2、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一制二称:中央除汉式官称外,还有一套本民族官称。

3、夏金关系: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三)金朝1、建立: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也称上京;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1153年,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

2、制度:(1)基本沿袭唐宋制度(2)同时保持女真族的管理系统:猛安谋克制,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①特点:兵农合一;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与生产组织②意义:加强了女真族战斗力;有利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推动了金朝社会的封建化。

3、金朝盛衰:鼎盛: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期间,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日益衰落。

❖辽、西夏、金在管理制度上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谈谈你的认识?(拓展)1、特点:(1)学习汉族政治制度、同时保留本民族的特色(2)“蕃汉分治”、因俗而治2、原因:辽夏等统治的北方地区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3、评价: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交融二、元的统治(一)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蒙古崛起:建国:1206年,蒙古部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征战:先后灭西辽、西夏、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2、元朝建立:1260年,忽必烈即位,兴建大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3、元朝统一:1276年,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高中历史统编(2019)版中外历史纲要(全册)知识点提炼

高中历史统编(2019)版中外历史纲要(全册)知识点提炼

(1)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2)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遵义会议的意义(1)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2)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长征的意义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1)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

(2)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3)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5.东方主战场(1)太平洋成争爆发后,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英两国在太平洋战场的对日作战密切地联系起来,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

(2)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

(3)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

(4)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6.抗战胜利的意义(1)它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推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尊敬。

(2)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征程。

7.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国民党因其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8.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9.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20世际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2单元复习提纲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2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框架结构】【知识梳理】一、人类文明的产生1.文明产生的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农业的产生:西亚地区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

2.文明产生的标志: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产生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概况 文明代表 地域范围 特征古巴比伦 西亚的两河流域 这些国家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奴隶制的国家。

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古埃及 北非的尼罗河流域 古印度 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古中国 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古希腊 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流域(1)两河流域文明(典型:古巴比伦文明)地域范围 西亚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然环境大两条河流中间围成了一个肥沃的平原——美索不达米亚。

早期文明发展的表现政治法律:制定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文化①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②文学: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 ③传说:洪水和方舟传说 ④数学:发明了60进位制 军事 苏美尔人最早使用战车作战(2)古埃及文明 地域范围东北非尼罗河流域早期文明发展的表现政治 法老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 文化①文学:古代埃及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

②文字:象形文字③历法: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④建筑:金字塔(体现了法老的至上权威)⑤造纸:莎草纸⑥宗教:法老作为神权象征(3)古印度文明地域范围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早期文明发展的表现政治种姓制度①特点: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②内容:婆罗门——宗教祭祀;刹帝利——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吠舍——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首陀罗——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在四个种姓之外,还出现了“贱民”——他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2)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遵义会议的意义(1)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2)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长征的意义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1)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

(2)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3)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5.东方主战场(1)太平洋成争爆发后,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英两国在太平洋战场的对日作战密切地联系起来,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

(2)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

(3)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

(4)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6.抗战胜利的意义(1)它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推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尊敬。

(2)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征程。

7.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国民党因其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8.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9.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20世际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二.民国后期的经济、文化
抗战时期工业和高校的内迁
(1)原因:抗战时期,中国的经济实力、军事能力和技术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日本,难以抵挡日军深入国土。

(2)表现
①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

②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

(3)影响: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第八节共和国时期
一.新中国的政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结束了中国人民长期受压迫和剥削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2.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通过新宪法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新中国的经济
1. 土地改革(1)背景: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概况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3)意义①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②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全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2.三线建设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就的历史意义(1)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了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

这一时期形成的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

(2)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三.新中国的思想文化
1.毛泽东思想的作用和地位(1)作用: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2)地位: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意义(1)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第九节古代希腊罗马
一.古希腊罗马政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