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技术及海洋智能仪器实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检测技术及海洋智能仪器实验是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实验课程。该课程与本科生的许多专业课(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现场总线技术、海洋自动观测技术)有着较强的联系。检测技术及海洋智能仪器实验课是通过实验手段,使学生获得检测技术及海洋智能仪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运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思维习惯,进而增强创新意识。

检测技术及海洋智能仪器实验分两个层次进行:

(1)验证性实验。它主要是以单个传感器和基本测量电路为主。根据实验目的,实验电路,仪器设备和较详细的实验步骤,通过实验来验证传感器的有关理论,从而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综合性实验。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题目、内容和要求,自行设计实验电路,拟定出测试方案,搭建基本测量系统,最后达到设计要求。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

- 6 -

2.设计思路:

在内容安排上,除安排常用传感器实验外,还要把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贯穿于每个

实验内容中。因为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常用电子仪器是检测技术及海洋智能仪器实验教

学的基本要求。在实验所使用的传感器的选用方面,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整个教学环节中,采用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具体实施时,重点放在使用

方法和功能上。对内部结构和原理不去详细分析。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常用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

(2) 掌握基本传感器和测量电路的原理

(3) 掌握测量误差的基本分类,来源,误差处理方法

(4) 掌握测量系统的组成和初步设计

本课程的内容编排顺序为:(1)箔式应变片性能—应变电桥;(2)移相器及相敏检

波器实验;(3)热电式传感器—热电偶;(4)P-N结温度传感器;(5)热敏式温度传感

器测温实验;(6)差动螺管式电感传感器位移、振幅测量;(7)霍尔传感器;(8)电涡流

式传感器的静态标定;(9)扩散硅压力传感器;(10)电容式传感器特性;(11)光纤传感

器位移测量、转速测量;(12)光电传感器转速测量;(13)数据采集处理。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有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后置课程有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现场总线技术、海洋自动观测技术。

二、课程目标

学习和掌握常用电子仪器:示波器、稳压电源、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等的使用方法。

掌握检测技术的理论基础;掌握各种常用传感器(箔式应变片、电感传感器、电容

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光纤传感器、热电偶、半导体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磁电传感器、压电传感器、霍尔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技术性能、特点、

- 6 -

典型测量电路和应用范围。

掌握交直流驱动的测量电桥的使用方法,了解移相器及相敏检波器的使用方法;查阅热电偶分度表方法;

掌握测量误差的基本分类,能够分析测量来源,测量误差处理方法。

掌握测量系统的组成和初步设计,能够设计常用的测量电路,绘制电路原理图,进行正确连线。

三、学习要求

1、最低学习要求:

课前完成实验内容相关知识的预习,明确实验目的、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理论值。

2、进一步学习指导:

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能够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能对实际测量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偏差进行分析。

四、教学进度

- 6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选用教材:

自编《检测技术及海洋智能仪器实验指导书》

主要参考书:

《检测技术与应用》,曹才开主编,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 6 -

《检测技术》,郑华耀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8月第2版

《现代检测技术》,金伟等编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2版《自动检测技术》,王华祥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第2版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 E.其他: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三)评分标准:

1.实验报告的评分标准

2.平常表现评分标准

- 6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 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