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各炮制品功效用法
中药炮制十种方法及举例

中药炮制十种方法及举例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环节,它通过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方法,将天然药材转化为具有治疗功效的中药。
下面将介绍十种常用的中药炮制方法及举例。
第一种炙炮制法:炙炮制法是将药材用生火熏烤,使其变干、变硬或去除草腥味,以提高药效。
例如,炙甘草就是将鲜甘草用文火炙烤至皮色变黄,内部呈深黄或者深棕色,这样能够增强甘草的补益效果。
第二种深度加工法:深度加工法是对药材进行进一步的研磨、煎熬和加工,以增加其溶解度、吸收度和稳定性。
例如,制首乌就是将新鲜的首乌切成小块,在红糖中煮熟并晒干,这样能够增强首乌的滋补作用。
第三种清洗法:清洗法是用清水或其他溶剂浸泡、洗净药材中的杂质,并去除有害物质。
例如,制朱砂就是将朱砂用清水反复浸泡、漂洗,去除杂质和不纯物,使其纯净且无毒。
第四种蒸汽灭菌法:蒸汽灭菌法是将药材用高温蒸汽熏蒸,杀死携带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的病虫害。
例如,制黄芪就是将黄芪在高温蒸汽中熏蒸,以保持其干燥和无虫蛀。
第五种熏制法:熏制法是将药材通过薰蒸或烘烤的方式,使其散发特有的气味和药性。
例如,制茯苓就是将茯苓用温火熏烤,使其产生特殊的芳香气味,增强其健脾祛湿的功效。
第六种发酵法:发酵法是将药材在特定条件下进行自然发酵,以改变其化学成分和药效。
例如,制制朱就是将朱砂与水、米糠等混合后置于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发酵,使其产生更好的活血化瘀功效。
第七种煎煮法:煎煮法是将药材用水或其他溶剂煮沸,提取出药物有效成分。
例如,制生地就是将生地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煎煮,提取出生地中的滋阴清热成分。
第八种浸泡法:浸泡法是将药材浸泡在液体中,使其吸收溶液中的有效成分。
例如,制麻黄就是将麻黄浸泡在清水中,使其吸收水中的麻黄碱等有效成分。
第九种熬制法:熬制法是将药材放入炖盅或瓷罐中,用文火慢慢炖煮,使其药性逐渐释放。
例如,制鹿茸就是将鹿茸与其他药材一同放入炖盅中,用文火慢慢炖煮,提取出鹿茸中的滋补成分。
第十种晒干法:晒干法是将新鲜药材晒干,使其保持干燥和稳定。
中草药配方秘籍种适应症及使用指南一览表

中草药配方秘籍种适应症及使用指南一览表中草药作为中医药领域的瑰宝,有着丰富的种类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它们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在治疗各种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草药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下面将提供一份中草药配方秘籍种适应症及使用指南的一览表。
1. 防风通草配方:适应症: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鼻炎、过敏性咳嗽等。
使用方法:将防风、薄荷、荆芥、黄芩等草药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3克,每日3次。
2. 四物汤配方:适应症:月经不调、经期疼痛、产后血虚等。
使用方法:将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等草药煎煮成汤剂,每天分次服用。
3. 小柴胡汤配方:适应症:发热、寒热往来、郁闷、嗜睡等。
使用方法:将柴胡、黄芩、生姜、人参等煎煮成汤剂,每日分次服用。
4. 六味地黄丸配方:适应症:肾阴虚引起的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等。
使用方法:将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熟地等草药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6克,每日2次。
5. 消食导滞汤配方:适应症: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胀闷腹痛等。
使用方法:将炙甘草、枳实、木香、陈皮等草药煎煮成汤剂,每天分次服用。
6. 逍遥散配方:适应症:焦虑、烦躁、失眠、心悸等。
使用方法:将龙骨、牡蛎、茯苓、木香等草药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4克,每日2次。
7. 清热解毒汤配方:适应症:热毒性疾病、口舌生疮、急性扁桃体炎等。
使用方法:将黄连、黄芩、连翘、板蓝根等煎煮成汤剂,每天分次服用。
8. 补气养血汤配方:适应症: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
使用方法:将白术、党参、熟地、枸杞子等草药煎煮成汤剂,每日分次服用。
通过上述中草药配方秘籍种适应症及使用指南的一览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草药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草药并非万能之药,每个人的具体病情可能不同,因此在使用中草药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总而言之,中草药配方秘籍是传统中医药的珍贵财富,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疗效。
常用饮片炮制方法

常用饮片炮制方法1、炒法炒制的目的是增强药效,缓和或改变药性,降低毒性或减少刺激,娇臭矫味,利于贮藏和制剂。
(1)炒黄的代表药物有牛蒡子、芥子、王不留行、莱菔子、苍耳子等。
牛蒡子的炮制作用:生品因长于疏散风热,解毒散结,故可用于风温初起,痄腮肿痛,痈毒疮疡;炒牛蒡子能缓和寒滑之性,以免伤中,气香且宣散作用更强。
因其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故可用于麻疹不透,咽喉肿痛,风热咳喘,炒后还可杀酶保苷,利于煎出。
(2)炒焦的代表药物有山楂、栀子等。
(3)炒炭的代表药物有大蓟、黄浦、荆芥等(4)麸炒的代表药物有枳实、苍术等。
(5)米炒的代表药物有斑蝥。
(6)土炒的代表药物有白术、山药等。
(7)沙炒的代表性药物有马钱子、骨碎补、鳖甲、鸡内金等。
(8)滑石粉炒的代表药物有水蛭等。
(9)蛤粉炒的代表药物为阿胶等。
2、炙法(1)酒炙的代表药物有大黄、黄连、当归、白芍等(2)醋炙的代表药物有甘遂、延胡索、乳香等。
(3)盐炙的代表药物有杜仲、黄柏、泽泻、车前子等。
(4)姜炙的代表药物有厚朴、竹茹(5)蜜炙的代表药物有黄苗、甘草、麻黄(6)油炙的代表药物有淫羊藿、蛤蚧3、煅法(1)明煅的代表药物有白矾、牡蛎、石决明等。
白矾的炮制作用,枯矶酸寒之性降低,涌吐作用减弱,增强了收涩敛疮、止血化腐的作用,用于湿疹湿疮,聤耳流脓,阴阳带下,久泻,便血,崩漏,鼻衄齿衄,鼻息肉(2)常用的煅淬液有醋、酒、药汁等,按临床需要而选用。
煅淬的代表药物有赭石、自然铜、炉甘石(3)扣锅煅的代表性药物有血余炭4、蒸法的药物有何首乌、黄芩、地黄等。
何首乌的炮制作用,(1)生何首乌苦泄性平兼发散,具有解毒消肿、润肠通便、截疟的功能。
用于瘰疬疮痫,风疹瘙痒,肠燥便秘,久疟不止,高脂血症。
(2)制何首乌味转甘厚而性转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久疟体虚,高脂血症。
中药饮片目录及炮制方法

中药饮片目录及炮制方法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加工制成的成品,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诊疗和药理研究。
饮片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炮制方法的不同也会影响药材的质量和功效。
下面是一些常见中药饮片的目录及其炮制方法。
1.麻黄麻黄是常用的祛寒发汗药物,有助于治疗感冒和肺热咳嗽。
炮制方法一般包括去除须根、大枝和污物,晒干或蒸汽炙烤。
炮制后的麻黄可以用于煎药、煎丸等制剂。
2.干姜干姜是一种温阳行气的中药,对于胃寒、食欲不振有一定的效果。
炮制干姜的主要方法是切片、蒸炒或晒干。
炮制后的干姜可以直接用于煎剂,也可以用于药酒等制剂。
3.附子附子是一种热性中药,常用于治疗冷痹、寒疝等症状。
炮制附子的方法包括炭炙、水煮和醋炙等。
其中,炭炙附子的质量最好,也是最常用的制剂方法。
炮制后的附子可以干燥研磨,制成附子粉,也可以用于酒剂等制剂。
4.人参人参是一种滋补药物,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抗疲劳能力。
炮制人参的方法一般包括蒸制和晒干。
炮制后的人参可以用于煎剂、膏方等制剂,也可以直接嚼食。
5.甘草甘草是一种温和的草药,有止咳化痰和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炮制甘草一般采用蒸汤、炮制或用醋炒等方法。
炮制后的甘草可以用于煎剂、丸剂等制剂。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中药饮片,还有很多中药材也可以制成饮片,并且具有不同的炮制方法。
中药饮片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考虑到药材的性味、功效和药理活性。
同时,也需要遵循相关的制作工艺和质量标准,以确保饮片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之,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的一种加工形式,经过炮制后可以方便地使用和储存,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不同的草药有不同的炮制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改变药材的性味和功效,从而更好地适应药理需求。
中药饮片作为一种成型药剂,也为中医临床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
各种中药材的功效作用和用法用量

当归甘补辛散,苦泄温通,既能补血又能活血,且兼行气止痛。入心、肝、脾三经。心主血,肝藏血,脾通血,故能主治一切血症,为血病之要品,尤为妇科良药。因此,凡妇女月经不调,经闭、经痛,胎产等症,不论血虚血滞,皆常用为主药。另外也可用于痈疽疮疡、跌打损伤、肠燥便秘。总之,凡属血虚血滞所引起的一切病症,均可使用,而以血分有寒者最为适宜。当归惟属补润之品,又有活血之功,故湿盛中满,大便泄泻,及崩漏经多之症,则不宜用。
茯苓【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用法用量】9~15g。
生甘草: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黄芪是补气药,是用蜜炙过了的,增加了补中益气的补益作用.【功能主治】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党参:[功效]:益气、生津、养血。[应用]:1、用于中气不足的体虚倦怠,食少便溏等。能补益中气,常配黄芪、白术等。2、用于肺气亏虚的咳嗽气喘,语声低弱等。能补益肺气,可配黄芪、五味子等。3、用于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及气血双亏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等。有益气生津和益气生血的功效。
炒白芍:炒后长于养血和肝,多用于肝旺脾虚痛泻者。炒白芍,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月经不调,自汗,盗汗。
中药材炮制大全

中药材炮制大全中药材炮制是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炮制能够改善药材的性质和功效,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材的炮制方法及其作用,供读者参考。
一、炮制方法1. 炙:将中药材置于火中烘烤,让其稍微变黄,但不要烧焦。
炙制后的中药材通常具有温通、散寒的功能。
例如,炙甘草可以增加甘草的甘、温、无毒的特性,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2. 炒:将药材放入沙锅或铁锅中,用中小火炒制。
炒制后的中药材可以改善其性味,加强其功能作用。
例如,炒白术可以增加白术的健脾、化湿的功效。
3. 焙:将中药材置于罐内,然后放入火炉进行烤制。
焙制能够使中药材的气味变浓,增加其驱寒、祛湿的效果。
例如,焙生姜可以增加生姜的发散、解表的作用。
4. 炮:将药材放入铁锅或陶壶中,加热至药材出现龟裂、碳化的情况,然后取出晾凉。
炮制后的药材往往会去除一些有毒成分,提高其疗效。
例如,炮制附子可以降低附子的毒性,增加其温阳的功效。
二、常见中药材的炮制方法及作用1. 附子:将附子剖开,去除内脏,晾干或晒干后使用。
炮制后的附子可以温里散寒,驱风除湿,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病、风湿性疾病的治疗中。
2. 人参:将人参用沙锅炒至微黄色,再用火炉烤至微焦。
炮制后的人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开胃的功效,对于体虚乏力、食欲不振等有良好的疗效。
3. 甘草:将甘草用火炉略炙,炙后控水晒干。
炮制后的甘草可以增加其止咳、润肺的功效,广泛应用于咳嗽、痰多等疾病的治疗中。
4. 白术:将白术用沙锅炒至微黄色,再用火炉烤至微焦。
炮制后的白术可以增加其健脾、化湿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弱、湿邪困滞的疾病有明显的疗效。
5. 当归:将当归用火炉炒至微焦,并用凉水泡软后晒干。
炮制后的当归可以增加其活血、补血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中。
总结:中药材的炮制是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合理的炮制方法,可以提高中药材的药效,改善其性质和功效,增强中药的治疗效果。
不同的炮制方法有不同的作用,读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炮制方法。
中药炮制重点药

莱菔子方法:取净莱菔子,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鼓起,爆裂声减弱,断面深黄色,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用时捣碎。
炮制作用:莱菔子生品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用于食积气滞,暖气吞酸。
炒莱菔子改变药性,转升为降;鼓起爆裂,质变酥脆,有利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长于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炮制原理:莱菔子炮制品对消化道的功能优于生品。
王不留行【方法】王不留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炒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大部分爆成米花,迅速取出,放凉。
【炮制作用】(1)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长于活血通络、通淋;(2)扩大用药范围【炮制原理】王不留行炒制成爆成米花后,其水溶性煎出物的含量较生品高,可增强其疗效。
山楂炮制方法:山楂:去山楂片,除去杂质及脱落的核及果柄,筛去碎屑。
炒山楂:取净山楂,用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焦黄色,取出,筛去碎屑。
焦山楂:取净山楂,用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焦黄色,取出,筛去碎屑。
山楂炭:取山楂,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南山楂肉,炒至外表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取出,筛净。
炮制作用:生品:消食健胃,行气散淤。
炒山楂酸味减弱,缓和对胃的刺激性,善于消食化积。
焦山楂酸味减弱,增加苦味,长于消食止泻。
山楂炭:药性收涩,具有止血止泻作用。
炮制原理:焦山楂黄酮类和有机酸含量降低明显,宜消食止泻。
栀子炮制方法:取栀子,或碾碎,用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或焦黑色,果肉内面和种子表面为黄棕色或棕褐色,取出,放凉。
炮制作用:焦栀子缓和寒性,脾胃较虚弱者用焦栀子。
炮制原理:焦栀子比栀子的京尼平苷含量低。
党参方法:党参润透,切厚片,干燥。
蜜炙党参取炼蜜用适量冷开水稀释,与党参拌匀,稍闷,待蜜水吸尽后,投入热锅内,加热翻动,至党参呈金黄色,不太粘手时取出,放凉。
取净党参片与米,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拌炒至米呈焦褐色,党参呈深黄色时,取出,筛去焦米,放凉。
作用: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功能长于益气生津。
中药养身常用药材的功效与使用方法

中药养身常用药材的功效与使用方法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疗效和养生功效,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在中药中,有一些常用的药材以其独特的功效成为养身的好伙伴。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常用中药药材的功效与使用方法。
1. 高丽参高丽参被誉为“东洋人参”,是中药中的珍品之一。
其主要功效有滋养肺胃、益气补阳、健脑益智、增强免疫力等。
使用方法:可将高丽参切片后炖煮,或者与其他药材搭配制成药膳食用,每次服用3-5克。
2. 黄芪黄芪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材,被誉为“百草之君”,主要功效有益气补虚、提高免疫力、调理脾胃等。
使用方法:可将黄芪煮水喝,或者搭配其他中药材煎煮,每次服用10-15克。
3. 枸杞子枸杞子是一种具有强壮身体作用的中药材,被誉为“养生之果”。
其主要功效有滋补肝肾、明目、养肝护肝等。
使用方法:可将枸杞子泡水喝,或者炖煮成汤品,每次服用5-10克。
4. 铁皮石斛铁皮石斛是一种常用的滋阴补肺中药材,其主要功效有养阴润燥、清热解毒、滋补肺肾等。
使用方法:可将铁皮石斛泡水喝,或者与其他药材煎煮,每次服用10-15克。
5. 当归当归是女性常用的药材之一,主要功效有补血养颜、活血调经、舒缓经痛等。
使用方法:可将当归切片泡水喝,或者搭配其他补血药材煮汤,每次服用6-9克。
6. 三七三七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消肿、缓解疼痛等功效。
使用方法:可将三七切片后泡水喝,或者与其他药材煎煮,每次服用3-6克。
7. 金银花金银花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热、消炎止痛的功效。
使用方法:可将金银花泡水喝,或者煎煮成药膏外敷,每次服用10-15克。
总结:以上所介绍的中药材都是常见且容易取得的,它们具有独特的功效和作用,在日常养生中可以很好地应用。
然而,我们在使用中药材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中药材;其次,使用中药材前需要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确保使用方法和药量的准确性;最后,应该坚持规律使用,而不是片面追求短期效果。
中药的炮制学药物的炮制方法和功效

中药炮制的目的: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矿物,或质地坚硬,或含有杂质,或含有毒性成分,必须经过炮制后才能应用。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有的药物虽然有很好的药理作用,但是却有很强的毒性或副作用,临床作用不安全。
例如:草乌,商路加热降低毒性,而柏子仁具有润肠通便和宁心安神的作用,当用于安神的作用时则通过去油制霜的炮制方法消除润肠致泄的副作用。
2、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中医中药往往采用寒热温凉,辛酸苦咸甘来表达中药的性能。
性味偏强的药物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太寒伤阳,太热伤阴,麻黄生用辛散解表,蜜制后辛散作用减弱,止咳平喘的作用增强,生甘草性平,清热解毒,蜜炙后性温,补中益气3、增强药物疗效通过适当的炮制,可以提高溶出率,是溶出物易于吸收,从而增强疗效,种子类。
还有款冬花等化痰止咳药经过蜜炙后增强了润肺止咳的作用,是因为蜂蜜润肺止咳。
作为辅料有协同作用。
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中医对药物的部位常用经络,脏腑表示,趋向用升降沉浮表示。
炮制后可以引药入经及改变作用部位和趋向。
大黄苦寒,性沉。
走而不守,酒制后上行,可以治疗上焦实热引起的牙痛。
还有柴胡入肝胆,三焦经,醋制后专门作用于肝经。
5、便于调和制剂6、有利于贮藏及保存药效7、矫味矫臭,便于服用8、提高药物净度,确保用药质量中药炮制中常用的辅料辅料:是指除主药以外的一切附加物料的总称,有化学稳定性,不与主药起反应,不影响主药释放吸收,含量测定。
炮制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和主药起到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的作用。
一、液体辅料1、酒: 炮制用为黄酒,浓度在15%-20%,浸泡用白酒,浓度50%-60%性大热,味甘、辛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矫味矫臭2、醋:炮制用陈醋性味酸苦、温能引药入肝,理气,止血,消肿解毒3、蜂蜜:炮制用炼蜜生则性凉,熟则性温,能补中,解毒,环节疼痛4、食盐水:炮制用浓度氯化钠在>96%性味咸寒,软坚散结,强筋骨,清热凉血5、生姜汁:可用鲜姜块茎捣碎取汁,或用干姜加适量水煎去渣性味辛温,能温胃止呕,驱寒6、甘草汁:用甘草饮片加适量水煎煮去渣性味甘平,能补脾益气,缓急止痛7、黑豆汁:大豆黑色种子加适量水煮去渣而得的黑色浑浊液体性味甘平,能滋补肝肾8、米泔水:淘米时第二次滤出的灰白色浑浊液体。
中药材炮制大全

中药材炮制大全1. 引言中药材炮制是传统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工艺环节,通过加工和处理中草药,使其具备更好的药理活性和疗效。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材炮制方法,以及它们的原理和应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材。
2. 方法2.1 凉拌•原料:鲜或干燥的中草药•步骤:1.将中草药洗净并晒干。
2.将中草药切碎或研磨成粉末。
3.将切碎或研磨好的中草药放入容器中,并加入适量的盐、酱油、醋等调味品。
4.拌匀,使调味品均匀覆盖中草药。
2.2 炒制•原料:鲜或干燥的中草药•步骤:1.将中草药洗净并晒干。
2.炒锅加热,加入适量的食用油。
3.将干净的中草药放入炒锅中,用中小火炒至干燥并散发出香味。
4.将炒制好的中草药放凉,即可使用或储存。
2.3 蒸制•原料:鲜或干燥的中草药•步骤:1.将中草药洗净并晒干。
2.将中草药放入蒸锅中,加入适量的水。
3.煮沸后改为小火蒸煮,持续蒸制一段时间,具体时间根据中草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4.将蒸制好的中草药晾干,即可使用或储存。
2.4 煎炖•原料:鲜或干燥的中草药•步骤:1.将中草药洗净并晾干。
2.将中草药放入煎锅中,加入适量的水。
3.煮沸后改为小火煎炖,持续炖煮一段时间,具体时间根据中草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4.将煎炖好的中草药滗去渣滓,即可使用或储存。
3. 原理中药材炮制的过程中,常见的炒制、蒸制和煎炖等方法,都能通过热或水等外界因素的作用,改变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并使其更适合在临床上应用。
具体原理如下:•炒制:炒制中草药能够使其产生独特的香气,进而增加人体对中药的吸收。
此外,炒制还能去除中草药中的水分,提高其保存时间。
•蒸制:蒸制中草药通过蒸汽的作用,可以使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更容易释放,增加其药理活性。
此外,在蒸制过程中,还能破坏一些有毒成分,提高中药材的安全性。
•煎炖:煎炖是中草药炮制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煎炖过程中,水的温度逐渐上升,能够使中草药中的水溶性活性成分溶解和释放,增加中药的疗效。
几种常用中药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

几种常用中药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中药的炮制方法是中药制备的关键环节之一,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药物的性质和功效,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中药的炮制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一、附子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附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温阳、祛寒、止痛等功效。
在炮制过程中,附子经过蒸制、晒干、研磨等步骤。
这些步骤可以使附子中的寒性物质减少,同时增加附子的温热效应。
附子可以用于治疗寒性病症如寒痹、寒邪入侵等,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炙甘草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炙甘草是甘草的一种炮制形式,具有平肝火、解毒、祛痰等功效。
在炮制过程中,甘草经过炙烤、晒制等步骤,可以提高甘草的活性成分含量,并减少其毒副作用。
炙甘草可以用于治疗肝火上炎、痰热咳嗽等病症,是一种常用的中药配方中的重要药材。
三、制茯苓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茯苓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利水消肿、安神定志、健脾益胃等功效。
在炮制过程中,茯苓经过洗净、砍成小片、炒制等步骤,可以提高茯苓的吸湿性和利尿作用。
茯苓可以用于治疗水肿、心悸失眠、脾胃虚弱等病症,是中医常用的健脾利湿药物。
四、制当归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当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补血、调经、活血化瘀等功效。
在炮制过程中,当归经过炒制、晾晒等步骤,可以提高当归的药效,并减少其对胃肠道的刺激性。
当归可以用于治疗妇科病、贫血等病症,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
总结:中药的炮制方法对药物的功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附子经过蒸制等方法可以提高其温热效应;炙甘草经过炙烤可以减少其毒副作用;制茯苓的炮制方法可以增强其利尿作用;制当归的炮制方法可以提高其药效。
以上介绍的几种常用中药的炮制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中药炮制方法繁多,不同方法对药材的处理能够改变其性质和功效。
在进行中药制备和应用时,需要根据不同病症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炮制方法。
只有正确使用中药的炮制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中药的药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21种常见药材的炮制应用

21种常见药材的炮制应用同一味药材,若遵循的制药原则和采取的炮制方法不同,其功能主治和性味归经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接下来,我们将为您列举21味常见药材经过不同炮制法后的应用——1. 当归生当归:质润,长于补血调经,润肠通便,常用于血虚证、血虚便秘、痈疽疮疡等。
酒当归:善活血调经,用于血瘀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等。
当归炭:以止血和血为主,多用于崩中漏下,月经过多,血虚出血。
土炒当归:可增强入脾补血功效且缓和油润而不致滑肠。
2. 紫苏子生用紫苏子:多用于兼有肠燥便秘的痰壅气逆之咳喘。
炒紫苏子:辛散之性缓和,多用于咳喘。
3. 大蓟生大蓟:凉血止血,化瘀消肿,常用于热淋,痈肿疮毒等热邪偏盛的出血证。
大蓟炭:凉性减弱,收敛止血作用增强,常用于吐血、呕血、咯血等症。
4. 干姜干姜:对中焦寒邪胜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尤为适宜,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咳喘等。
功专止血温经;味苦涩,固涩止血作用较强,临床多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
5. 枳壳生枳壳:较峻烈,偏于行气宽中除胀,用于气实壅满所致之脘腹胀痛或胁肋胀痛,瘀滞疼痛,及子宫下垂,脱肛,胃下垂。
麸炒枳壳:烈性缓和,偏于理气健胃消食,多用于宿食停滞,呃逆嗳气,风疹瘙痒。
6. 大黄生大黄:泻下力强,攻下者宜生用,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多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证。
醋大黄:泻下作用稍缓,以消积化瘀为主。
清宁片(酒和蜜炙大黄):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
7. 白芍生白芍:擅长养血敛阴,平抑肝阳,用于血虚月经不调,痛经,头痛眩晕以及自汗、盗汗等。
炒白芍:以养血和营,敛阴止汗为主,用于血虚萎黄,腹痛,四肢挛痛,自汗盗汗等。
善于调经止血,柔肝止痛,用于肝郁血虚,胁痛腹痛,月经不调,四肢挛痛。
醋白芍:引药入肝,敛血养血、疏肝解郁的作用最强。
中医药材中草药的炮制与使用

中医药材中草药的炮制与使用草药作为中医药学中重要的一部分,经过特定的炮制过程,才能发挥其独特的药效。
在中医理论中,草药的炮制包括多种方法和技术,旨在改变草药的性质,增强其疗效,并确保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探讨中草药的炮制与使用,以及其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一、炮制草药的基本方法炮制草药是指对原始的中草药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和加工,使其成为更适合中医治疗的药物。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炮制方法:1.炒制:炒制是最常见的一种炮制方法。
它可以通过炒制来改变草药的性味、药效和药性。
例如,将生姜进行炒制后,可以减轻其辛热的性质,增加其温中散寒的功效。
2.炙烤:炙烤是将草药暴露在明火或炭火上进行加热的方法。
它能够改变草药的某些特性,如增强其温热的性质,增加其活血化瘀的功效。
常见的炙烤草药有当归、红花等。
3.蒸制:蒸制是利用蒸汽或热水蒸煮草药的方法。
蒸制能够改变草药的温性,增强其活血化瘀和温中散寒的作用。
比如蒸制生姜可以提高其散寒的效果。
4.煅炼:煅炼是将草药进行高温热处理的方法。
煅炼可以提高草药的寒温性,增强草药的收敛作用和止血功效。
常见的煅炼草药有生石膏、牡蛎等。
二、草药的使用范围与注意事项草药被广泛用于中医治疗中,具有独特的疗效和应用范围。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草药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1.清热解毒: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草药,如金银花、连翘等,常用于治疗热病、感染和炎症等病症。
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草药的剂量和使用时间,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2.活血化瘀: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草药,如川芎、桃仁等,常用于治疗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病症,如经期不调、瘀血症等。
在使用这类草药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掌握使用方法和剂量。
3.健脾开胃:一些具有健脾开胃作用的草药,如党参、山药等,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但对于脾胃湿滞或有脾气虚弱的患者,需避免过量使用。
4.安神助眠:一些具有安神助眠作用的草药,如黄连、酸枣仁等,常用于治疗失眠、焦虑和抑郁等神经系统疾病。
中草药配方秘籍种适应症及使用方法详细介绍

中草药配方秘籍种适应症及使用方法详细介绍中草药在传统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一些常见的疾病或症状,中草药配方的使用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和改善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草药配方,并说明它们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
一、四物汤四物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配方,主要由当归、熟地黄、白芍和川芎组成。
四物汤适用于一些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等。
使用时,可以将四味药材捣碎,煮水饮用,每日3次,每次10克。
二、桂枝汤桂枝汤是一种常用的解表药,适用于感冒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
桂枝汤的主要组成是桂枝、生姜、大枣和甘草。
使用方法是将药材加水煎煮,每日3次,每次10克。
三、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常用的调养药,适用于气虚引起的疲劳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补中益气汤的主要组成是黄耆、白术、党参和茯苓。
使用方法是将药材煮水饮用,每日3次,每次10克。
四、柴胡加芍药汤柴胡加芍药汤是一种常用的消炎药,适用于一些感染引起的发热、咳嗽等症状。
柴胡加芍药汤的主要组成是柴胡、白芍、生姜和大枣。
使用方法是将药材煎水饮用,每日3次,每次10克。
五、枣仁汤枣仁汤是一种常用的镇静药,适用于焦虑不安、失眠等症状。
枣仁汤的主要组成是枣仁、茯苓和生姜。
使用方法是将药材煎水饮用,每日3次,每次10克。
六、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是一种常用的药物,适用于胃热引起的恶心、呕吐等症状。
小青龙汤的主要组成是黄芩、黄连、生姜和大枣。
使用方法是将药材煮水饮用,每日3次,每次10克。
七、二妙丸二妙丸是一种常用的肠胃药,适用于腹痛、腹泻等症状。
二妙丸的主要组成是厚朴和泽泻。
使用方法是将药材煎水饮用,每日3次,每次10克。
总之,中草药配方在传统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上述介绍的配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每种中草药配方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
在使用中草药配方时,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配方,并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剂量使用,以达到最好的疗效。
常用中药的功效和用法

常用中药的功效和用法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防风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羌活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白芷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藁本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苍耳子散风除湿,通窍止痛。
辛夷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2.发散风热药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牛蒡子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散肿。
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
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寒水石清热泻火。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
竹叶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淡竹叶清热除烦,通利小便。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2.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秦皮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止带,明目。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3.清热解毒药①治湿热病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贯众清热解毒,杀虫,凉血止血。
蚤休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②治热毒疮疡药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
中药材炮制大全

中药材炮制大全
这是一份中药材炮制的简单列表,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中药材及其炮制方法:
1. 炙:将药材置于炉火上烘烤,使其表面微微发黄,适用于具有寒性或湿性的药材,例如炙黄连、炙甘草等。
2. 炒:将药材放入平底锅中,干炒至变色,适用于寒凉性的药材,如炒白术、炒附子等。
3. 焙:将药材置于炉火上烘烤,使其内外均匀加热,适用于去湿、除寒的药材,如焙干姜、焙瓜蒌仁等。
4. 酥:将药材炒熟或炙熟后,用锤子砸碎,适用于使药材更易溶解或提取有效成分,如酥炙白芍、酥枣仁等。
5. 捣:将药材用石臼或研钵捣碎,使其细腻,适用于提高溶解度或提取有效成分,如研朱砂、研轻粉等。
6. 炖:将药材与水煮沸后改用小火炖煮,适用于提取药材的有效成分,如炖熟地黄、炖鲨鱼胆等。
7. 膏:将药材煮沸后,继续煮至浓稠状,适用于提高药材的黏性或降低毒性,如蜜炙牛黄、膏状枸杞子等。
8. 浸泡:将药材浸泡在水或酒中,适用于提取药材的有效成分,如红枣浸蜜、浸泡川芎等。
9. 曝晒:将药材放置在阳光下晒干,适用于某些药材的防腐或降低毒性,如曝晒玄参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材的炮制方法因药性特点、功效目的、处方需求等因素而有所差异,以上仅为一般性的介绍,具
体炮制方法应根据具体药材和处方来决定。
在使用中药材时,建议遵循医嘱并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发汗解表(宜生用),宣肺平喘(宜炙用),利水消肿Sig:1.5~9g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来源: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茎、叶。
叶称苏叶,梗称苏梗。
叶长于发表散寒,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
用法:5~9g,不宜久煎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来源: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
花穗名荆芥穗。
荆芥穗力较强。
止血须炒炭。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
用法:15~60g。
内服宜生用。
入汤剂宜打碎先煎。
外用须经火煅研末。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用法:生用走气分而泻火,炒黑入血分而止血,姜汁炒又除烦止呕。
Sig:3~9g,外用适量。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来源: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黄者名黄菊花,白者名白菊花。
Sig:9~15g,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来源: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Sig:3~9g,解表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用大黄: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
Sig:3~12g,外用适量。
生大黄泻下力较强,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
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于瘀血证及不宜峻下者。
大黄炭多用于血症。
番泻叶:泻下导滞。
性能特点:大量用能泻积热、通大便、行水消胀,治热结便秘、水肿胀满;少量用除积滞、助消化,治食积胀满、消化不良。
Sig:缓下1.5~3g,攻下:5~9g,宜用开水泡服,入汤剂当后下。
大戟:泻下逐饮:水肿,臌胀,胸胁停饮。
消肿散结:痈疮肿毒,瘰疬痰核。
品种鉴别:京大戟源于大戟科,毒性强,泻水逐饮力峻。
反甘草。
红大戟源于茜草科,毒性弱,以消肿散结力佳。
体虚及孕妇忌服。
防己:【来源】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干燥根。
习称汉防己。
【功效】1.祛风湿、止痛:特点——长于治风湿痹痛偏热者.2.利水消肿:治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腹水等。
Sig:5~9g。
既往所用的防己还有木防己。
木防己包括三个品种,即防己科的木防己、马兜铃科的汉中防己和广防己。
传统认为,汉防己长于利水消肿,治水肿尿少宜用;木防己长于祛风止痛,治风湿痹痛宜用。
马兜铃科的汉中防己与广防己,因含马兜铃酸,能损害肾功能,故内服宜慎,不能过量或久服,肾病患者忌服。
薏苡仁:甘、淡,微寒。
归脾、胃、肺经。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清热排脓。
Sig:10~30g。
清利湿热、除痹排脓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麦芽:消食和中,回乳,疏肝。
Sig:9~15g,大剂量30~120g。
消积宜炒焦用,回乳宜大量用,疏肝宜生用。
山楂:消食化积,活血散瘀。
Sig:9~15g,大量用30g。
消失导滞宜用焦山楂。
神曲:消食和胃。
Sig:6~15g,消食宜炒焦用。
- 1 -谷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Sig:9~15g,大剂量30g。
生用长于和中;炒用偏于消食;炒焦消食力强。
半夏: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
辛,温。
有毒。
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Sig:5~9g。
外用适量,以生品研末调敷。
*各种半夏炮制品的比较:**生半夏: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有毒,多外用,以消肿止痛为主。
*清半夏:白矾浸泡或煮或腌制。
消除了辛辣刺喉的副作用,降低了毒性,以燥湿化痰为主。
类圆形或肾形厚片,直径6~18mm,表面乳白色,周边黄棕色,中间隐现黄白色筋脉点。
气微辣涩。
*姜半夏:姜矾煮或腌制或蒸制,或姜炒。
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
形如清半夏,薄片,表面有光泽,透明,片面灰黄色或淡黄色,角质样,质脆。
微有辣味,微具姜气。
*法半夏:石灰制半夏。
治寒痰、湿痰为主,同时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
形如生半夏,内外皆呈黄色或淡黄白色,粉性足,质松脆,气微,味淡。
*竹沥半夏:半夏或法半夏,竹沥拌透阴干。
温燥大减,适于胃热呕吐,肺热痰黄稠粘,痰热内闭中风不语。
瓜蒌:葫芦科植物栝楼和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果实。
果皮称瓜蒌皮,种仁称瓜蒌仁,皮、仁合用称全瓜蒌。
功效:清肺润燥化痰,利气宽胸,消肿散结,润肠通便。
性味:甘、寒。
归肺、胃、大肠经。
Sig:瓜蒌皮6~12g,瓜蒌仁9~15g,全瓜蒌9~20g。
瓜蒌皮长于清肺化痰,利气宽胸;瓜蒌仁长于润肺化痰,滑肠通便;全瓜蒌兼具两者功效。
枇杷叶:化痰止咳,和胃降逆。
苦、微寒。
Sig:9~15g。
止咳宜蜜炙用,止呕宜生用。
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辛、温。
归肺经。
Sig:5~9g。
外感暴咳宜生用,肺虚久咳宜蜜炙用。
龙骨:古代大型哺乳动物东方剑齿象、犀牛等的骨骼化石。
甘、涩,微寒。
归心、肝经。
功效: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收湿敛疮。
Sig:15~30g,打碎先煎。
外用适量。
生用质重镇潜,长于镇惊安神,平肝潜阳;煅后药性涩敛,内服收敛固脱,外用收湿敛疮。
牡蛎: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和大连湾牡蛎等的贝壳。
咸,微寒。
归肝、肾经。
本品生用质重镇潜,咸寒凉软,既善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又兼益阴。
煅后药性涩收敛,既能收敛固涩,又能制酸止痛。
Sig:15~30g,打碎先煎。
白术:甘、苦、温。
归脾、胃经。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Sig:5~9g,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燥湿利水宜生用。
当归:甘、辛,温。
归肝、心、脾经。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Sig:5~15g,一般生用,酒炒能增强活血作用。
当归身补血,当归尾破血,全当归既能补血,又可活血,统称为和血。
何首乌:苦、甘、涩,微温。
归肝、肾经。
本品制用微温,甘补兼涩,不腻不燥,功善补肝肾、宜精血;生用性平偏凉,苦多甘少,善行泄而补虚力弱,功能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Sig:9~30g.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苦、酸,微寒。
归肝、脾经。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崩漏。
②敛阴止汗:阴虚盗汗,表虚自汗。
③柔肝止痛:肝气不和之胸胁脘腹疼痛,或四肢拘急作痛。
④平抑肝阳: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Sig:5~9g。
养血调经多炒用,平肝敛阴多生用。
- 2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
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Sig:5~9g,宜文火另煎。
对入其他药汤内服用。
益气救脱可用15~30g。
野生人参功效最佳,多用于挽救虚脱;生晒人参性较平和,适用于气阴不足者;红参药性偏温,多用于气阳两虚者。
*(栽培者为“园参”;野生者为“山参”;播种在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又称“林下参”,习称“籽海”。
多于秋季采挖,洗净;园参经晒干或烘干,称“生晒参”;鲜根以针扎孔,用糖水浸后晒干,称“糖参”;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蒸制后,干燥,称“红参”。
红参:用高温蒸汽蒸2小时直至全熟为止,干燥后除去参须,再压成不规则方柱状。
功效:温补。
白参:多选用身短、质较次的高丽参,用沸水烫煮片刻,然后晒干。
性温和。
**参须:以红参须为多见,性能与红参相似,但效力较小而缓和。
*生晒参:性较平和,不温不燥,既可补气、又可生津,适用于扶正祛邪,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白参(糖参):多选用身短、质较次的高丽参,用沸水烫煮片刻,浸糖汁中,然后晒干。
性最平和,效力相对较小,适用于健脾益肺。
*野山参:无温燥之性,大补元气,为参中之上品,但资源少,价值昂贵,很少用。
*红参:用高温蒸汽蒸2小时直至全熟为止,干燥后除去参须,再压成不规则方柱状。
红参的功效:温补。
补气中带有刚健温燥之性,长于振奋阳气,适用于急救回阳。
*有机人参:无农残、无化肥、无转基因。
最大程度保留了人参的成份与功效)*乌梅:酸,平。
归肝、脾、肺、大肠经。
①敛肺:肺虚久咳。
②涩肠:久泻久痢。
③生津:虚热消渴。
④安蛔:蛔厥腹痛。
⑤止血:崩漏,便血。
Sig:3~9g。
止泻止血宜炒炭,生津安蛔当生用。
白矾:硫酸盐类矿石明矾石的加工提炼品。
主含含水硫酸铝钾。
煅后名枯矾。
①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疮疡,疥癣,湿疹瘙痒,阴痒带下。
②内服止血止泻,清热消痰:吐衄下血,泻痢不止。
风痰痫病,痰热癫狂。
湿热黄疸。
Si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化水冼患处。
内服0.6~1.5g,入丸散。
----------------------------------------- 【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下行。
】-------整理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带*号的,整理自其他书籍及互联网。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