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四种纪年法

合集下载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包括神纪、辰纪、王纪和历纪。

神纪是以神话故事为纪年标准,也是最古老的一种纪年法。

神纪
起源于中国史前时代,主要采用中国神话中的神仙人物的诞生、死亡、战争和奇迹作为纪年标准。

神纪以夏商周三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形象:共工、巫后、女娲、大禹、炎帝、伏羲等七位神仙为纪年依据。

辰纪是以天文现象为纪年标准,是古代中国使用最长久的一种纪
年法。

辰纪起源于中国古法文明,主要采用十二地支配十天干方式,
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
按六十甲子循环来表达时间。

王纪是以为王统治的时间为纪年依据,也是学者学习史料研究的
主要纪年法。

王纪是中国最早的一种纪年法,起源于中国夏朝建立,
它以统治的朝代和皇帝的先后为纪年标准,直到清朝末年,才在统一
纪年法方面逐渐被历纪所取代。

历纪则是以公历为纪年标准,特别是十九世纪以后,与其他国家
同步公历后,得到发展并普及。

历纪不仅把时间分解为天、月、年,
而且把年又分解为日、月、时,这种精确的纪年法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也是世界上流行的纪年法之一。

古代文化常识:历法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历法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历法知识(一)【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

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

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

《扬州慢》中的“至日”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

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孔雀东南飞并序》:“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

传说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

《孔雀东南飞并序》:“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高中语文常见古代天文历法知识解析

高中语文常见古代天文历法知识解析

高中语文常见古代天文历法知识解析1.【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2.【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3.①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4.②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

5.③干支纪年法。

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辛亥”指1911年。

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6.④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中,“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7.【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8.①序数纪月法。

如《<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

9.②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如庾信《<哀江南赋>序》:“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建亥”即农历十月。

10.③时节纪月法。

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孟冬”代农历十月。

11.【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12.①序数纪日法。

如《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13.②干支纪日法。

如《崤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

”“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

14.③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朏(fě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是:灵芝纪年法、紫府纪年法、孔子纪年
法和元嘉纪年法。

1、灵芝纪年法:是周代的一种时间统计方法,它的出发点是“万
物之始以灵芝孕生”,以此为依据,将一年划分成十二个月,每月有
三十日,因此一年为三百六十日。

它以灵芝的升降为依据,划分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大满12个节气,然后统计时间,纪年这一法,一直延续到了汉代,甚至到了隋代都在使用。

2、紫府纪年法:是先秦时期的一种纪年法,它以紫府为起点,以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端的节气作为今年的开始,纪年这一法用
的也挺多,出现在《史记》、《春秋》里多次,甚至汉代仰太郎时期
也有使用的记录。

3、孔子纪年法:是孔子为了记录历史建立的一种纪年方法,就是
以孔子诞生曰为一年的起点,然后以后每一年都根据孔子去世曰来累加,比如说孔子去世曰是公元前5,那么公元前4就是孔子诞生曰,到
公元前1就是孔子去世曰,这一法也一直延续到了汉代,曹植用这个
纪年法来记载他的传记《曹植传》。

4、元嘉纪年法:是汉代所确立的纪年法,它以建元年为一年的纪元,以后每一年都根据建元年来累加,比如说建元公元前1年,以后
就是公元前,以后每一年都是+1,到公元后也是+1,这就是元嘉纪年法,它在唐代出现,并在宋明元代大行其道,可以说是漫长的时间里
一直经久不衰的纪年法,直到明代都在使用。

古代计时

古代计时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1°纪年法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如“魏安厘(音同“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就是说,魏国安厘王即位的第二十年,秦昭王的部队已经打败了赵国驻守在长平的军队。《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十年”即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崤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是说鲁僖公三十三年的春天。《左传》是据鲁史所写,用的是鲁国编年。
“七夕”,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与此夜经过鹊桥在天上相会。这碗在月光下,姑娘们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能算很“巧”了。这被称为“乞巧”。《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的嬉戏即七夕的乞巧之戏。
“中秋”阴历八月十五日,称“中秋”(和指农历八月的“仲秋”不同)。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全家大团圆,备上月饼和各种瓜果,是赏月的佳节。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干支”的组合是单配单,双配双,因此不可能有“甲丑”、“乙酉”这样的单双数组合的。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佑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纪年法是指古代人们为了对历史时间事件进行编排,用一定
的计算方式来命名各个纪元,以便便于记忆和传承。

中国古代纪年法
大体分为以下四种:
1. 秦始皇纪元:秦始皇即项羽,他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之
后开始应用以自己名字作为纪年法的秦始皇纪元,根据“汉成帝元始
三年”纪年,算起公元前221年,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把一个
朝代的统治者名字用来作为纪年法的示例。

2. 天文纪年:这一纪年法以天文历数来作为计算年份的基准,相
信是古代最早使用的一种纪年法,唐朝以后,太历一般用作散文诗歌、正式文献记载当时历代帝王的年号,以及政事文书使用,一直沿用至
清末。

3. 郑和纪元:中国大明郑和七下西洋,一般以公元1405年郑和
出发海上丝绸之路为开始,称郑和纪元,持续到郑和死亡时间作为终点,一般将其定义为公元1435年。

4. 立春纪年:立春纪年是以立春第一日为一年的春秋节气,是中
国古代最为常用的一种纪年法,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之前的一日为立春,从这一天记载了发生的时间,立春作为元旦纪年,以立春纪元纪
年的历史年份,从汉朝时期一直沿用到清朝时期。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是以天皇即位纪年法、皇帝在位纪年法、太宗即位纪年法和帝王制度纪年法。

一、天皇即位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是最早采用的,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这种纪年法以天皇即位为起点,计算每一位天皇的统治时间。

比如汉武帝即位于公元前202年,则乾隆帝的统治时间可以计算为1736年(清初)到1795年(乾隆63年),乾隆纪年就可以表示为1736-1795,即乾隆63年。

二、皇帝在位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是以皇帝登基为起点,以每一位皇帝统治的时间作为纪年。

比如汉明帝即位于公元前140年,则他的统治时间就可以表示为公元前140年到公元前87年,即汉明帝纪年53年。

三、太宗即位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是中国古代确立较晚的一种纪年法,始于周室末代。

这种纪年法以圣上即位为起点,计算每一位太宗的统治时间。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于公元626年,则他的统治时间就可以表示为 626年(唐太宗正元)到649年(唐太宗乾封三年),即唐太宗纪年23年。

四、帝王制度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是唐代开始使用的,是唐朝特有的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以帝王制度来纪年。

分为戊戌、己亥、庚子、辛丑等4种,每一个帝王的统治时间按一定的帝王制,例如唐太宗统治时间就是庚子(626年)到辛丑(649年),即唐太宗纪年庚子辛丑23年。

初中阶段常用的四种历史纪年法

初中阶段常用的四种历史纪年法

初中阶段常用的四种历史纪年法01公元纪年法公元纪年,也称公历纪年,或基督纪年。

它以相传的耶稣基督诞生年即公元元年作为历史算起,在中国这一年正好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

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后的时间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称XX年(注意,不能写成公元后XX年)。

这就是公元纪年法。

我国从1949年起开始采用公元纪年,现在的教材实际上也是把各种纪年方法换算成公元纪年来表达历史时间的,因此,公元纪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纪年方法。

与公元纪年相关的两个概念是“世纪”和“年代”。

每一个世纪为100年,从理论上讲,公元1年~公元100年为一世纪,公元101年~公元200年为第二世纪,…….,以此类推,但是按照习惯的用法,人们常把某个100年的最后一年作为下个世纪之首,如公元100年,人们并不把它作为一世纪的最后一年,而是把它作为二世纪的最初一年。

这样公元一世纪中剩下99年,变成公元1年~99年,以后的每一个世纪仍是100年,即二世纪变成公元100年~199年,三世纪变成200年~299年……..。

公元前的世纪推算以此同理,所不同者,只是每一个世纪的推算要从绝对值大的年代向绝对值小的年代顺序进行,如公元前一世纪的为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1年。

判定某一年在哪个世纪时,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即如果这个年份是两位数,即在1~99年间,那么这一年肯定是在公元一世纪里,如果这一年是三位数即在100~999年之间,那么把这一年的第一位数加上1,就可得到这一年所在的世纪。

例如公元618年,第一位数为6,6+1=7,所以这一年是在公元7世纪里。

如果这一年是四位数,即在1000以上,那么就以这一年的前两位数加上1,就可得到所在的世纪了。

如1840年,前两位数为18,18+1=19,所以这一年在公元19世纪内。

公历的一个世纪中,又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或前半期后半期等。

早期,一般是一个世纪的前30年;中期,指一个世纪的中间50年。

传统纪年法

传统纪年法

右图是某博物馆藏民国时期四川一女子小学发 给学生的毕业纪念品——木兰彩瓷笔筒。从图 中信息可推知校方的寓意最可能是鼓励学生
A投笔从戎,参加北伐 B参加红军,反对围剿 C效法古人,抗战救国 D投身革命,反对美蒋
民 民 国 国 二 二 十 十 七 七 年 年
C
现代------公元纪年法
• 现行的公元纪年法是从所谓的耶稣出生之年算 起,这一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以后的 年份叫公元某年。 • 但应该注意:没有公元零年这一年。我国是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采用公元纪年 的。
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
1 2 子 丑 3 寅 4 卯 5 辰 6 巳 7 午 8 未 9 10 申 酉 11 12 戌 亥
孟冬寒气至 【原文】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慄。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詹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现在国际通用的 纪年法是什么?
今年是农历什 么年?
中国古代
纪时法
一、纪年 法
1、干支纪年法
将天干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 合成干支,用于纪年。
干支纪年传说始于黄帝,但有史可查的最早干 支纪年是公元前841年,当时西周平民不满周厉 王的暴政,在镐京发动了“国人暴动”,周厉 王出逃,国人推举共国的佰和执政(一说由召 公、周公共同执政),共十四年,史称“共和 行政”。共和元年为庚申年,从那时至今,干 支连续纪年近三千年。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 年,乙酉年),朝廷以命令形式颁布施行干支 纪年,从此干支成为官方的正式纪年方法。
3、年号纪年法
年号是皇帝在位的时候就有的,古代没 有公元纪年,用年号来纪年。 汉武 帝起开始有年号。最早的年号是 “建元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 并以年号纪年。最后的年号是清代的 宣统 明朝以前一个皇帝不只有一个年号,明 朝以后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后人 以年号代称皇帝 。比如说康熙皇帝,实际 康熙是年号。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是:编年史法、元年史法、神灵纪年法和
日新纪年法。

一、编年史法:又称“秦年史书”,是古代中国最为普遍采用的
纪年法。

它将历史按照君主历任的先后顺序分成一个又一个的时期,
每一个时期以该时期的君主为起点,分别以阳历为基准,以某个特定
时间点(如此君即位/死亡/迁都等)为0年,然后开始计算编年史法,每经过一年,以此君的年号+1,成为当年的年号。

它具有传承古老,
记录历史明确的优点。

二、元年史法:是指以元年作为计算起始点,根据公元纪年,一
直连续计算到现在的纪年法,比如汉朝“元年”从公元前202年开始,汉武帝即位的那一年就是汉朝元年,故到现在汉朝已有2118年之久了。

它与编年史法不同的是,它经常会出现朝代之间出现“拉锯”的现象,比如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时期也是使用元年史法。

三、神灵纪年法:是指以天王或者神灵的年号作为纪年标准,如
留神令(也叫神令)就是以神武帝纪年为基准,自神武帝即天命之始起,计算到现在的纪年法。

神灵纪年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年号观念
较为重要,在早期的民间尤其有浓厚的宗教和神话色彩。

最后一种是日新纪年法,也叫“纪元”。

它在中国古代可以追溯
到西汉时期,开始以某种特定的日期作为“元年”,以此以后每一年
经过365.24天,就会普遍延伸出一个新的年号来,以此类推,每当满
一个“纪”,就会又以此日子为“元年”,如此往复运算,逐渐形成
日新纪年法。

它对历史的记录比较准确,也比较方便,一般古代文献
中均有所提及。

古代的历法

古代的历法

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
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
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
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 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 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 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古代的历法
1
一、日、月、年
太阳一出一没、昼夜交替的周期 为一日(实为地球自转一周),月
亮圆缺的周期为一月(实为月亮绕
地球一周),太阳往返于黄道一周
天为一年。
二、阳历、阴历
以地球公转周期为一年的历法是阳历。
以朔望月为一月,平年十二月为一年,
三年左右闰一个月,使历年的平均天数 与阳历一年的天数相等,这样的历法是
阴历。
我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历,一般称为 阴历。
三、四季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又称四时), 一季三个月,相应地分为孟、仲、季,
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依次
叫做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
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
季冬。
四、二十四节气
为了说明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
面的变化,指导农业生产,古人把阳历周 岁365.242216天平均划分为二十四份,即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 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 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 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 小寒、大寒。
日。 浴佛节 端午 四月初八日,传说是释迦牟尼的生日。 五月初五日,又叫端阳,传说屈原在五月五

古人计数方法有哪些

古人计数方法有哪些

古人计数方法有哪些古代人在没有现代计数器的情况下,发展了许多独特的计数方法。

以下将介绍古人计数方法的一些例子。

一、纪年法古人常以君王霸业或重大事件作为纪年的起点,以年为单位进行计数。

例如中国历史上的皇帝纪年,如夏朝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公元后纪年使用的公元纪年法等。

二、手指计数法手指计数法是人类最早,最直观的计数方法之一。

古人用手指头来计数,每只手上的5根手指共可以表示数字1-5,通过折叠、举起、弯曲等操作可以表示更大的数字。

三、指环计数法指环计数法是一种将环绕于手指上的小物件作为计数工具的方法。

古代一些部落或民族,如南美洲印第安人和欧洲中世纪的贵族,经常使用这种方法。

通常每个指环表示一定数量,例如一个指环表示10,两个指环表示20,以此类推。

通过累加或减去不同指环的组合,可以表示更大的数字。

四、结绳计数法结绳计数法是一种使用绳子的长度来计数的方法。

古人将绳子分成若干等份,每份对应一个单位数字。

通过结绳的多少和位置可以表示不同数字,例如一根绳子可以表示10,两根表示20。

五、物品组合计数法古人常常使用一定数量的物品进行计数。

例如,中国古代以“钱”为计量单位,将一定数量的铜钱作为计数工具。

另外,古罗马人也使用一定数量的石子作为计数单位。

六、贝壳计数法在一些沿海地区,古代人民以贝壳作为计数工具。

他们在需要计数的时候,将一定数量的贝壳收集在一起,用作计数单位。

这种方法在夏威夷等地区仍然被使用。

七、棋子计数法棋子计数法常用于筹码、麻将或象棋等游戏中。

通过摆放或其他方式,将一定数量的棋子用作计数工具。

八、星体计数法古代人常常观察星空,以星星或其他天体的位置、数量,甚至运动进行计数。

例如中国古代农历的计算和占星学中,就使用了星体计数法。

九、综合计数法在一些复杂的计数情况下,古人常常综合使用多种计数方法。

例如,在测量自然界物体的数量时,古代人在手指、绳子、物品和桶带等多种计数工具之间切换。

以上是一些古人常用的计数方法。

初中历史四种纪年法

初中历史四种纪年法

初中历史四种纪年法公元纪年法公元纪年,也称公历纪年,或基督纪年。

它以相传的耶稣基督诞生年即公元元年作为历史算起,在中国这一年正好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

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后的时间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称XX年(注意,不能写成公元后XX年)。

这就是公元纪年法。

我国从1949年起开始采用公元纪年,现在的教材实际上也是把各种纪年方法换算成公元纪年来表达历史时间的,因此,公元纪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纪年方法。

与公元纪年相关的两个概念是"世纪"和"年代"。

每一个世纪为100年,从理论上讲,公元1年~公元100年为一世纪,公元101年~公元200年为第二世纪,…….,以此类推,但是按照习惯的用法,人们常把某个100年的最后一年作为下个世纪之首,如公元100年,人们并不把它作为一世纪的最后一年,而是把它作为二世纪的最初一年。

这样公元一世纪中剩下99年,变成公元1年~99年,以后的每一个世纪仍是100年,即二世纪变成公元100年~199年,三世纪变成200年~299年,……..。

公元前的世纪推算以此同理,所不同者,只是每一个世纪的推算要从绝对值大的年代向绝对值小的年代顺序进行,如公元前一世纪的为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1年。

判定某一年在哪个世纪时,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即如果这个年份是两位数,即在1~99年间,那么这一年肯定是在公元一世纪里,如果这一年是三位数即在100~999年之间,那么把这一年的第一位数加上1,就可得到这一年所在的世纪。

例如公元618年,第一位数为6,6+1=7,所以这一年是在公元7世纪里。

如果这一年是四位数,即在1000以上,那么就以这一年的前两位数加上1,就可得到所在的世纪了。

如1840年,前两位数为18,18+1=19,所以这一年在公元19世纪内。

公历的一个世纪中,又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或前半期后半期等。

早期,一般是一个世纪的前30年;中期,指一个世纪的中间50年。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一 史学常识与史学要素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一 史学常识与史学要素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史学常识与史学要素史料研习1.史料的分类其一是为实物、文献、口传、图片影像史料。

(1)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3)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4)图片、影像史料。

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等。

其二为直接与间接资料、原始和转手资料,或者是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1)第一手资料是指某历史事实发生时产生的,有些本身就是该历史事实的某些遗存,如文物遗迹、原始文件、档案等。

(2)第二手资料又称转手资料,它是相对于第一手资料而言的,反映该历史事实的转载或复制资料,如历史学家的研究著作、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真题示例1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解析:材料一仅用一段文字材料就得出结论,显然材料不充分,材料二作为反驳材料一的根据是有力的,所以,B项正确。

答案:B典题练兵1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

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

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A.《史记》B.姜子牙助周灭商神话C.商朝卜辞D.孟姜女哭长城传说2.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年号、谥号、庙号与纪年

年号、谥号、庙号与纪年

一、谥号谥法是中国古代帝、后及大臣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评定称号(谥号)的制度。

唐代孔颖达为《礼记·曲礼》“谥”字作“疏”说:“谥者,列平生德行而作美号。

”始于周代,相传有周公谥法、春秋谥法。

一说始于周孝王以后。

秦代废,汉代复行,历代因袭至清。

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

帝王之谥由周代的一至二字,至唐代为七字,宋代一般十六字。

清代帝王之谥有累加之制。

太祖为二十四字,余均为二十或二十二字。

公卿之谥,历代各异。

谥分美恶,每字皆有一定含义。

此外,又有私谥,始于东汉。

“人死后,即其生时行迹而为之立号,所以劝善彰有德也。

《礼·檀弓》:“死谥,周道也。

”《逸周书·谥法解》:“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

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赐)民爵位曰文”“清白守节曰贞,大虑不克曰贞,不隐无屈曰贞”,“威强睿德曰武”,“好内远礼曰炀”,“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

【探究一】由以上材料,回答谥号评定的依据?谥号寓意褒贬,能否举例说明哪些属于赞美的谥号,哪些是批评的谥号?二、年号纪年时开始实行“改元”之制的君主是汉文帝。

在位二十三年,前十六年称前元元年、二年……十六年,后七年称后元元年、二年……七年。

景帝纪年有前元、中元、后元之分。

但这只是纪年方面的改元而已,并不是年号。

首创年号的君主是汉武帝。

公元前140年称建元元年,是为第一个年号。

改换年号叫“改元”。

有的君主在位只有一个年号,如武德、贞观。

明清君主大多如此。

只有明英宗因被瓦剌俘虏,后又放归复位而有“正统”、“天顺”两个年号。

有的频繁改换年号。

如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使用十一个年号。

唐高宗在位十四年,使用十四个年号。

武则天从称帝到逊位计十五年,用十四个年号。

也有几个皇帝用一个年号的,如后周太祖、世宗、恭帝皆用“显德”年号。

年号字数以两字居多,也有三四字。

如王莽“始建国”,武则天“万岁通天”,宋太宗“太平兴国”,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祚”,惠宗“天赐礼盛国庆”。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包括以太古法、纪元法、帝王纪年法和世
系纪年法。

太古法是最常用的一种纪年法,它以建元刻度的形式来纪年,即
定义一个作为起始的建元,然后以之为起点来统计各个历史时期的寿命。

太古法在中国最常用的是以“元狩”为起始标志,以此来记录历史,比如“战国六雄”就是用太古法纪年的,也就是说元狩年代以来
已经过了2310年了。

纪元法可以说是太古法的一个衍生物,也就是将太古法的建元刻
度抽象化,只需要定义一个作为起始的纪元,然后以之为起点来统计
各个历史时期的寿命。

在中国,一般是以“公元前”或“公元”为起
始的纪元,比如我们现在所处的2108年,就是用纪元法纪年的,也就
是说从公元1年以来已经过了2107年了。

帝王纪年法是以国家的统治者和统治时期的长度为起点的纪年法,主要是为了便于后人记录史实而设计的。

到了中国,帝王纪年法更加
突出,它以一位帝王的统治时间作为起点,用该帝王的统治时期来记
录史实,如汉武帝执政时期,从“元狩”年代算起,就是汉武帝在位
的纪元,汉武帝以后的历史,就是“汉”的纪年法,从元狩年代算起,汉武帝以后已经过了2307年了。

最后一种就是世系纪年法,它是指把历史上某一家族传承下来的
信息统一起来,以一位家族祖先作为起始点,然后以之为起点来统计
后代的纪年。

在中国,就以传说中的黄帝为起始点,2020年是黄帝起
元年,也就是说从黄帝起元以来已经有4520多年历史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四):古代历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四):古代历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四)——古代历法1.二十四节气: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3.传统节日(1)元日:又叫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等,现在叫春节,正月初一。

(2)人日:正月初七。

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3)上元:正月十五。

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4)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5)寒食:清明前二日(也有说前一日的)。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

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

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吃冷食、扫墓的风俗。

(6)清明节:“清明”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

是祭祀的节日,也是踏青的节日,所以也叫“踏青节”。

(7)上巳节:原定为农历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节”,旧俗于此日临水祓除不祥;后来把节日固定为农历三月三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8)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四种纪年法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左传。

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
《琵琶行》“元和十年”
《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石钟山记》“元丰七年”
《梅花岭记》“顺治二年”
《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
《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干支纪年法
《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丁卯”指公元1627年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辛亥”指公元1911年
《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

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祭妹文》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