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航空公司的市场争夺战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第章争夺市场4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第2章争夺市场4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第2章争夺市场4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空客和波音之间针对单过道飞机市场的争斗进行得非常猛烈,这主要围绕着空客的A320和波音的737客机家族展开。
低成本运营商,如美国的西南航空、捷蓝航空(JetBlue)和欧洲的易捷航空(EasyJet)以及其他航空公司的成功创建加大了两家飞机制造商之间的竞争态势。
对波音来说,1998年的公司状况已经开始走向衰败,原因便是自己的老牌忠实客户英国航空公司(British Airways)没有光顾737的生意,而是购买了59架空客的A320和A319(A319是根据A320稍作改造的机型),并且之后还准备对该生产商进行一次同样规模的采购。
从刚开始就一直负责这个订单的空客管理人员克里斯多弗巴克利(Christopher Buckley)说:“这是一则意义重大的新闻,它可以称得上是飞机制造业历史上新的一页,也可能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刊登在世界最重要报纸头版头条上的关于飞机采购的消息。
”当然,这么说有些夸张。
英国航空公司的员工中与这次的采购事件联系最紧密的是公司的高级副主管约翰帕特森(John Patterson),他说:“这是一个战略性的决策,也是一个客户对于所要享受的服务的挑选。
它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代表着我们的公司与空客在商业关系的建立上取得了突破。
我们希望此事能告诫波音和空客,不要再进行没有意义的斗争,而不是让双方对抗的进一步升级。
”然而,英国航空公司高层管理者中11位执行官都认为,这个决策如此重要恰恰就是因为它使得两家公司变得势不两立,波音和空客也是这种看法。
从巴克利的表述来看,这场战争是在1998年春天开始的,他当时说:“一架瑞士人的包机飞抵了希斯罗机场,而波音的737-700正停在那里等待它的德国乘客们。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第2章争夺市场3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第2章争夺市场3在确定要生产787后,波音就像以往一样,赶忙开始了行动,公司打算787在2018年就能够被投入市场。
而空客则可能凭借A330-200将波音再度赶出中型飞机市场。
只是到那时,这款飞机可能差不多过时了,因为它不能进行比787更远的飞行,拥有的技术含量也不如对方。
波音的举动让空客变得紧张起来。
787的运营成本可能比任何一架飞机都要低,要紧是因为它拥有迄今为止最完美的发动机,还有良好的复合材料和飞机造型,这些都能充分降低运营中的各项费用。
也许在15年以后,空客将会对波音进行反击,生产出更好的中型客机来与787抢夺市场。
但咨询题是,这款飞机要具备什么样的优秀性能才能对抗787呢?仅仅是在A330-200上下工夫进行改良行不行?或者讲航空市场对空客那时推出的新机型和787产生“二选一”的态度,足以让某一方在竞争中完全失利么?总之,如此的情形将会不可幸免地产生当年洛克希德和麦道凭借L-1011与DC-10彼此拼杀的结果。
通过对现有飞机改造而衍生出的机型拥有一定的优点,它能够安装波音787上的新式发动机,降低燃油消耗。
但考虑到整体性能不如787,空客新飞机的价格必须设置得更诱人,也许应该定为2 000万美元或者稍低一点。
另外,这种改进的飞机A330-200的交货期也会比完全研发一款新机型短专门多,有可能在787上市后不到一年就投放市场;而一旦787的生产显现咨询题,它们就可能同时交货,这种情形从目前看并非无稽之谈。
2004年12月10日,空客表示它将开始销售自己最新的机型A350,当时仍旧担任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诺尔•弗加德对外宣布了这则消息。
他半真半假地声称A350“是这一飞机家族的最后一名成员,尽管使用了一些一般的设备,但它却达到一个更高的技术层次,将会为公司赢得极大的利润”。
弗加德提醒潜在的客户们,这些一般的设备能够节约专门多的资金,还可能因此提早A350的交货时刻,同时能够让政府机构更方便地检验出飞机是否合格。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第2章争夺市场6.doc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第2章争夺市场6就在不久前,波音还在自以为是,坚信自己还是从前世界第一的航空业制造商,完全按照自己的角度考虑如何运作,事事只从自己和公司的产品角度出发,但现在它已经开始改变以往的这种态度。
相反,空客却沾染了这些习气。
前面提到过,在民航制造业,各种情况通常都不像人们所看到的那样。
许多年来,空客因为处在劣势位置而获益匪浅。
它并没有陈旧产品带来的过重负担,也没有因为辉煌的过去而产生的过于骄傲的情绪,它的新产品中充满了创新和大胆的想法;而波音拥有大量的飞机型号,却是用陈旧的加工方式结合60年代的技术生产建造而成的。
随着90年代的悄然逝去,波音的发展道路逐渐变得坎坷起来,它与空客的行业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
波音变成了处于劣势的一方,就像2004年4月一名西雅图的记者提出的问题所反映的那样,“曾经的‘世界级飞机制造商’——波音为什么会变得经常为一些蝇头小利就与别人(自己的客户)不停争执?”不过,波音的商务客机团队还是在一系列的错误中生存了下来,可以预见,他们将会全面恢复过来,再度卷土重来,并且不让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的这段屈辱历史重演。
另外一方面,波音所犯的错误和漏洞百出的管理方式掩盖了它的真正实力,2004年初的几个月,新式飞机的销售情况显示出这家航空公司仍然完整地保留着一项资本:充足的人才资源。
为波音服役的空气动力学家的素质不比任何一家竞争对手的差,一旦公司那些规避风险的管理层和董事会能够打破常规,敢于开发新的项目,他们就可以研究和开发出极具市场前景的全新大型商务客机。
很有可能,两家生产商某一段时间之后会再度改变各自的处境。
一家的产品也许会占有绝对的优势或者具备很大的发展潜力,而另外一家则会完全处于劣势。
因此,这行的优势、劣势可以说是变幻无常的,这要取决于它们的企业文化。
也许几年后某一方会发展迅速,但一夜之间又落入尴尬的境地。
这可能取决于哪一方更愿意开发新的技术,也可能取决于它们的命运——一方生产的产品无意中完全符合了市场的需要,受到极大的欢迎。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第2章争夺市场2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第2章争夺市场2空客和波音,专门是后者将赌注押在了自己的新式客机上,它们代表的是双方的全新建筑方式。
由于它们需要装载大量的乘客,因此这两款飞机都被设计成中心辐射型空中旅行模式,这专门适合大型客机的运输工作。
到那时,一架A380能够将550名乘客从东京运送到洛杉矶或者纽约,在那儿这些人能够赶忙转机到丹佛、菲尼克斯、克利夫兰等地点。
空客还声称,这款巨型珍宝客机将会比其他任何飞机的运营成本更低,部分缘故是它将燃油量降低了专门多。
全部费用将会比波音的747低整整15%。
针对这一点,波音却有着更好的应计策略。
之前,飞机的飞行距离是与它的大小成正比的,也确实是讲体积越大,那么它就能够飞得越远。
然而假如依靠现在的高新技术,情形就不同了。
波音的787尽管只能在相同的距离运送相当于A380载客量的一半乘客,然而它却完全能够从一个地点直截了当抵达另一个地点——比如从东京到丹佛、菲尼克斯或克利夫兰,中间不需要在任何机场过港停留。
在证明自己的梦幻客机比A380更符合当前的市场趋势的做法上,波音是正确的。
乘坐一架飞机直截了当飞行8 500英里的距离到达目的地,而不在中途降落让乘客转机,从而节约大量的旅行时刻,这对乘客来讲的确有着专门强的吸引力,这种旅行方式还能够幸免错过中途要转乘的飞机,或者在转机过程中遗失财物。
波音预感到787完全符合当前市场对小型飞机的需求,能为公司赢得大量的利润。
美国交通部副部长半开玩笑地暗示过,类似787的飞机及商务、私人飞机的数量将会大增。
他讲:“我一旦牙疼,就会看到天空中到处是乘坐飞机迅速赶来的牙科大夫。
”而关于庞然大物A380来讲,自己的体积太大了,市场不容易同意,或者讲它的显现还为时过早——或许以后的市场会专门需要这种飞机。
空客的意思是这种新型飞机及其设计理念的正确性将会在以后5~20年的时刻里被证明,公司预言20年后空中交通的繁忙程度是现在的三倍(波音也同意这一观点),那时巨型珍宝客机将是运输如此多的乘客的唯独解决方案,而各个要紧的机场会缺少配套的建筑设施和空间来承担这么大的压力,航空公司现有的场地确信没有方法再停放余外的飞机,更不用讲应对以后的情形。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争夺市场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争夺市场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第2章争夺市场2空客和波音,特别是后者将赌注押在了自己的新式客机上,它们代表的是双方的全新建造方式。
由于它们需要装载大量的乘客,所以这两款飞机都被设计成中心辐射型空中旅行模式,这非常适合大型客机的运输工作。
到那时,一架A380可以将550名乘客从东京运送到洛杉矶或者纽约,在那里这些人可以马上转机到丹佛、菲尼克斯、克利夫兰等地方。
空客还声称,这款巨型珍宝客机将会比其他任何飞机的运营成本更低,部分原因是它将燃油量降低了很多。
全部费用将会比波音的747低整整15%。
针对这一点,波音却有着更好的应对策略。
之前,飞机的飞行距离是与它的大小成正比的,也就是说体积越大,那么它就能够飞得越远。
但是如果依靠现在的高新技术,情况就不同了。
波音的787虽然只能在相同的距离运送相当于A380载客量的一半乘客,但是它却完全能够从一个地点直接抵达另一个地点——比如从东京到丹佛、菲尼克斯或克利夫兰,中间不需要在任何机场过港停留。
在证明自己的梦幻客机比A380更符合当前的市场趋势的做法上,波音是正确的。
乘坐一架飞机直接飞行8 500英里的距离到达目的地,而不在中途降落让乘客转机,从而节约大量的旅行时间,这对乘客来说的确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这种旅行方式还能够避免错过中途要转乘的飞机,或者在转机过程中遗失财物。
波音预感到787完全符合当前市场对小型飞机的需求,能为公司赢得大量的利润。
美国交通部副部长半开玩笑地暗示过,类似787的飞机及商务、私人飞机的数量将会大增。
他说:“我一旦牙疼,就会看到天空中到处是乘坐飞机迅速赶来的牙科医生。
”而对于庞然大物A380来说,自己的体积太大了,市场不容易接受,或者说它的出现还为时过早——或许未来的市场会非常需要这种飞机。
空客的意思是这种新型飞机及其设计理念的正确性将会在未来5~20年的时间里被证明,公司预言20年后空中交通的繁忙程度是现在的三倍(波音也同意这一观点),那时巨型珍宝客机将是运输如此多的乘客的唯一解决方案,而各个主要的机场会缺少配套的建筑设施和空间来承受这么大的压力,航空公司现有的场地肯定没有办法再停放多余的飞机,更不用说应对未来的情况。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的全球竞争内幕Boeing versus AirbusThe Inside Story of the Greatest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Business10000公里的航程足以覆盖世界上有人居住的所有地方但是在民用航空领域还没有一个飞行器拥有如此惊人的续航能力——无论是波音还是空客尽管如此,在可以预计的未来只要乘飞机旅行,你十有八九只能选择这两家公司的产品但是,你知道那些带你飞翔的“大家伙”是怎样的出身与来历吗?越来越多地人需要飞往更遥远的地方航空制造商需要回答究竟是要承载更多的乘客还是要飞得更远?这永远都是一个难以破解的悖论可是,哪怕在这一问题上微小的进展也足以让竞争对手多一分忌惮在这项全球最为复杂的商战中两家公司都竭尽全力企图将对手抛开尽管事实是二者的市场份额越来越接近各自50%20世纪70年代民用客机制造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市场基本上由四大公司来瓜分波音Boeing占据了行业龙头的地位另外两个美国公司——洛克希德·马丁Lockheed Martin和麦道McDonnell Douglas由于管理不善只能屈居其后而一家名不经传的欧洲小公司——空中客车Airbus正迅速地崛起麦道公司曾拒绝建造一款小型双发动机宽体客机结果使空客在很短的时间里成功地打入全球航空市场可以说,空客公司因此而建造的第一款飞机——A300完美地填补了一个市场空白麦道以自身的失误成就了后起之秀——空客自己却最终被波音并购1990年时,波音占有62%的市场份额,麦道占有23%,而空客只有15% 1996年底,波音和麦道宣布了合并计划这一涉及130亿美元交易额的大宗买卖让欧洲人十分恐慌然而吞并麦道后的波音并未如愿把蛋糕全部归为己有另外一种景象出现了一直被美国人认为是欧洲人的“政府工程”的空客从2004年开始,销售额超过了内部官僚主义横行的波音2005年的1月18日,空客开始批量生产A380客机来自中国的南方航空公司的5架订单让空客欣喜若狂波音也为了中国人对数字8的喜爱而把新的产品7E7改名为787来自亚洲和新兴市场的不仅仅是机会,也一定会有竞争俄罗斯、巴西、日本、韩国,还有刚刚宣布制造大飞机计划的中国20年弹指一挥间波音与空客的竞争刚刚上演了序曲回顾短暂的过去航空制造业的竞争越来越直接地作用于它的用户——从航空公司到飞行员,从国家领袖到普通乘客无论如何这本特别的传记会向你展示一段精彩而别致的商业故事……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是《最高的战争》一书的最大卖点作者纽豪斯在书中也着力阐述了政府部门在航空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他尽量把书写得面面俱到总而言之,对于那些想对商用飞机行业的惨烈竞争一览究竟的人《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的全球竞争内幕》是本必读之书——斯坦利•霍姆斯(Stanley Holmes)尽管航空制造业可能存在更多的竞争主体双寡头的稳定性值得怀疑但是回顾过去20多年来两者的竞争无论是历经沧桑的波音,还是年少气盛的空客都全力为我们上演了一场颇具戏剧性的商战这场仍在继续的较量,涉及国际关系、票选政治、多变贸易、科技研发及应用的诸多方面这是一场“最高的战争”尽管民航客机早已不是人类飞得最高的机器但这一领域的商业竞争却堪称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复杂和高端的领域之一《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的全球竞争内幕【美】约翰·纽豪斯(John Newhouse)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京师锐文•ISBN 978-7-303-08756-3•2007年8月出版•定价36元•各地书店有售•媒体转载联系bnup3@商业创新系列丛书《创新变革时代的成长之道》Innovation 《创新的迷失》The Change Function 《创新的力量》Fast Company‘s Great Hits 《微利时代的成长》How to Grow When Markets Don’t 《全新思维》 A Whole New Mind 《胡萝卜原则》The Carrot Principle 《说话的力量》Words That Work 《管理者的秘诀》The Secret 《魔鬼管理学》Your Management Sucks 《抱怨是金》 A Complaint Is a Gift 《不对称创新》Asymmetric Innovation流程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创新需求创新思维创新激励创新沟通创新领导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战略创新更多精彩阅读•《我是沃兹》iWoz一段硅谷和苹果的悲情罗曼史•《我收到的最好的投资建议》The Best Investment Advice I Ever Received 张昕帆作序,杰克•韦尔奇、美国前财政部长奥尼尔作序推荐•《化解内心的冲突》The Anatomy of Peace全美销售超过200万册的超级畅销书,回归平和心态,重拾自信与耐心•《泡沫——从股市到楼市的繁荣幻像》Bubbles•《制药业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the Drug Companies•《为成功而打扮》Dress For Success•《团队的力量》The Power of We•《咖啡——一种从容和谐的职场智慧》Coffee at Luna’s•《前程密码》•《办公室心理学》……京师锐文品质保证打造财经图书强势品牌。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航空公司的市场争夺战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第4章航空公司的市场争夺战4飞行员和管理层之间关于薪水和退休金的小冲突制造了一条员工联盟间的规定——不允许主动处理一些没有事先被要求进行的工作;飞行员不会去帮助搬运行李;乘务员不许更换坏了的灯泡;这种情况无疑使老牌运营商要耗费一大部分模糊的费用..而低成本运营商们根本不需要被这些苛刻的工作条例所限制;因为他们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开或者包容这些员工联盟的要求..他们付的薪水刚开始就较低;或者自己会安排多余的飞行员完成其他工作..西南航空公司就能够长时间地保证自己的飞行员拿到业界最高的收入;但又不给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增加压力;在这方面;它可以说是航空业做得最好的一家企业..在这个航空业最为艰难的年代;成功的低成本运营商往往会给自己的员工灌输团队精神;让他们为公司感到自豪;将个人的发展与公司的成长看成一体;这保证了企业能够继续活跃在业界舞台上..没有死板的工作条例的限制让低成本运营商拥有比老牌运营商更大的竞争优势..他们中的客机服务人员会在飞机停飞期间为机舱做日常的清扫工作;这样间接地缩短了飞机的在港时间;还可以为公司节约一些额外工作任务所产生的费用..同样;行李搬运人员也会经常协助车辆拖挂飞机的工作..而在西南航空和捷蓝航空;管理人员也能毫不犹豫地清扫飞机或帮助提拿行李..赫伯凯勒赫在乘坐自己公司——西南航空的飞机时就会这么做;还不时地抽空与乘客交流;捷蓝航空极有创新意识的创始人;领袖人物大卫尼尔曼在旅行中也曾协助自己的机组人员完成工作;为公司员工做了很好的表率..在中途停留期间他会为乘客拿送行李;甚至有时还加入到空管人员的工作中;在机场的地面工作上帮上一把来缩短飞机在地面停留的时间..缩短飞机在地面停留的时间是两家运营商的首要目标..从一开始;捷蓝航空的管理层就希望乘客们的第一个行李在飞机降落十分钟后就能被放到传送带上;而再过十分钟最后一个行李就被传送出来..西南航空则与员工协商更改劳动协议;使整个公司的运营更具有机动性..有一本关于航空运输的书写道:“当一架西南航空的客机着陆后打开机舱;地面人员就会跑向飞机;就像是印地安纳波利斯500车赛中维修人员跑向跑道上的汽车一样..当一次飞行由于天气的原因被延误时;人们经常能看到飞行员们帮助乘轮椅的残障乘客登机;收取登机牌;或在飞行结束后和乘务员们一道清扫机舱..”西南航空是一个团结的组织;捷蓝航空则完全不同..捷蓝航空的管理者们一看到工会人员走向自己就会觉得公司肯定又在某些方面亏待了员工;因而有些心惊胆战;西南航空经常欢迎工会向自己的管理提意见;因为该企业创造出了一个和谐的内部环境;大家都能够相濡以沫..而雇员第一次进入老牌运营商的公司就可能会产生某些怨言;然后会找工会进行投诉..而西南航空的工会也会接受员工投诉;但它根本就没碰到几起投诉..对待员工的态度就是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所在..低成本运营商们没有像老牌运营商那样设置什么传统意义上的福利计划;而后者也会因为这个机会给自身增加很大的压力..前者会在公司竞争和利润分红制中提供401k养老计划..起初;它只向管理层和飞行员提供优先认股权;现在航运服务人员也同样享有了这项权利;而且职工们还可以以折扣价格购买股票..在过去的25年时间里很少有哪个公司能够在内部购买股票方面提供像西南航空这样的优厚待遇..西南航空和捷蓝航空获得成功的原因;还包括它们简单地以一种机型作为自己的运输工具..西南航空公司只用波音的737;而捷蓝航空只用空客的同类机型A320——不过它计划增加一架短程运输飞机..这种商业模式使得飞机保养和人员培训费用大大降低..而老牌运营商使用的是多种机型;或者是在一种飞机上分别安装不同的发动机;这样带来的成本损耗会更大..近年来;波音和空客的大部分竞争都是围绕着737和A320抢夺低成本运营市场的主导地位而展开的..在这一过程中;A320逐渐取得了优势;而且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低成本运营商的青睐;原因之一是低成本运营商;包括各种飞机租赁公司都喜欢购买款式更新的飞机..已经穷困潦倒的老牌运营商们则很少购买新的飞机;同时还在削减陈旧的设备..达美航空完成了费用制度改革后;就曾决定取消10架波音新式客机的订单和购买其他飞机制造商113架飞机的计划..一些低成本运营商在满足乘客的舒适度和对服务的要求方面非常卖力..捷蓝航空公司在卫星电视的24小时频道上提供了定票和座位查询服务..而大卫尼尔曼则把自己的公司看作是一家服务性企业;而不是一家航空公司;他减去了公司飞机后面的一排位置为乘客提供更大的放脚空间..在描述西南航空空运业务的着手点时;他说道:“我们致力于使乘客能够准时到达目的地和家人见面;否则你就只是为了自己在飞行;得不到顾客的支持..”西南航空和英国的易捷航空的飞机让乘客感觉非常舒适;而爱尔兰的成功运营商瑞安航空公司Ryanair在这方面则更有经验..它的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奥利里Michael O’Leary表示;自己的商业运营策略就是“提供更高质量的商品;以更便宜的价格销售”..西南航空和捷蓝航空对成功的定义就是坚守自己的商业策略;并且使策略中的各种细节条款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管理人员对其中的一些内容通俗地解释为:除了要保持低成本的运营结构外;还要将员工培养得更加和善;而且乐意与人交流;这也是为什么员工会对该运营策略如此感兴趣的原因..很少有其他公司会想到使用这种方式..航线解除管制法颁布后的几年;西南航空公司就首先开始采用上述的商业策略;使自己成为唯一在混乱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低成本运营商..在这一法令颁布之后曾经出现过58家新的航空公司;但唯独西南航空生存到了现在..它的领军人物凯勒赫算得上是业界最成功的、最有魄力的管理者..有一篇文章曾经这样描述:“这位喜欢抽烟喝酒的首席执行官带动了整个西南航空的发展;他参加公司任何庆典时会开着一辆哈雷戴维森摩托车;穿着猫王一样的衣服;把自己装扮得像个小流氓..”大卫尼尔曼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1959年;他出生在巴西的圣保罗S.o Paulo;他的父亲做过一段时间的传教工作..后来随家人搬到了美国的盐湖城;尼尔曼在这里长大并完成了自己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现在他与自己的妻子和九个孩子居住在康涅狄格州;上班时就要赶到自己航空公司建在纽约市的昆斯区的总部开始工作..他和一些同事有时也会在康涅狄格州的达里恩镇的另一个办公地点工作..尼尔曼在20多岁时就开始进入了航空公司企业家的行列..1985年;他开办了一家小型航空公司——莫瑞斯航空Morris Air..这位天才效仿西南航空;使用波音737运送客人;销售一些快餐食品;亲自和员工一起卸货;清扫机舱;给飞机加油;确保飞机能够在降落20分钟后马上起飞;这些措施使公司的运转速度非常快..这位企业家把莫瑞斯航空公司的总部设在了盐湖城;专门针对这个城市到洛杉矶的营运;因为他曾经研究过这条航空线路;对此有极为深刻的了解..莫瑞斯航空刚刚建立的时候就拥有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态势;这条线路的营运业务比其他航空公司做得都要好..尼尔曼非常想培养出一个和西南航空运营手法相似的小规模企业;不过他另外也有着一些独特的想法..芭芭拉彼得森Barbara S. Peterson撰写的一本关于捷蓝航空公司的书中就写道;尼尔曼一个很新奇的主意就是“通过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售票方式——电子订票来帮助飞机引宾员提高工作效率”..尼尔曼希望让飞机的乘客不用在登机时必须持有机票;他们只需拥有一个订位号码和登机牌就能在机场里畅通无阻;而且这么做还能够避免繁琐的验票手续;为公司节约一大笔成本;乘客们也可以很方便地直接在机场用信用卡付账..这可以看出;尼尔曼是为数不多的敢于打破航空业陈旧规则的领导人;他的这一做法后来被大多数航空公司和旅行代理商所采用..后来;莫瑞斯航空公司被尼尔曼卖给了凯勒赫;后者迫于联合航空的竞争压力觉得必须要扩充西南航空的实力..这笔交易让尼尔曼赚了一大笔钱;同时还直接进入到了西南航空的高层领导队伍中..不过他在西南航空工作不久就离开了..凯勒赫手下的管理队伍中那些思想老化按照经验做事的管理者们无法容忍尼尔曼的那么多新鲜想法;于是后者不久之后便跳出了这家公司开办了捷蓝航空公司——又是一家以西南航空的企业文化为主进行运作的企业..西南航空和捷蓝航空的运营有着极为相似的内容;但又各有特点..他们都采取直达的方式运送乘客;而不会让乘客先在一家大型机场降落后再转机抵达目的地..西南航空的线路一般都是短途旅行;它针对客流量大的短途营运市场的发展策略都是从其他大型航空公司学过来的..捷蓝航空公司则选择了更长一些的线路;公司的开发计划瞄准了许多洲际航线..公司领导人的设想是让捷蓝航空能够大量出售价格为129美元的机票;而在联合航空或美国航空想要得到相同的航运服务则要花费899美元这一想法后来成为了现实..但尼尔曼首先必须为自己的公司选好一个机场;以此为公司将来繁忙的业务和低廉的服务提供良好的平台;基于这样的考虑;机场只能到某些国际大都市里去找..他原本选择了纽约市;但纽瓦克机场和拉瓜地机场已经挤满了其他航空公司的飞机..让业界人士极为吃惊的是;最终他挑中的是约翰肯尼迪机场..在这些人眼里;这个机场离其他机场的距离很远;一直处于衰败状态..而且机场所在的城市有着“不断增长的犯罪问题;大量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和很少的人才资源”..“相比之下;纽约市的机场拥有很高的声誉;而约翰肯尼迪机场所在的新泽西州原本准备花费10亿美元改造机场中心区域的计划没有获得通过而不了了之”;考虑到这些;许多其他航空公司的管理者们都不愿意与肯尼迪机场有什么业务上的来往..而肯尼迪机场之所以会吸引尼尔曼和他的团队是因为该机场主要针对的服务对象为国际性的运营商;他们的旅客运送业务在这里都集中在了黄昏至第二天上半夜这一时段..这一时间之前机场里一般会显得死气沉沉;之后才热闹起来..尼尔曼的一名手下描述到:“肯尼迪机场大多数时间都非常安宁;你甚至可以在飞机跑道上打保龄球..”尼尔曼希望捷蓝航空能够拥有一个好的开始;然后以很快的速度发展下去..这种打算只有肯尼迪机场能够向公司提供一些特别的可用机位才有可能实现;当然;还要得到美国交通部的特许..这位首席执行官在这个方面表现得十分滑头;他索取了75个特别可用机位;这比原本分配给捷蓝航空的要多了许多..一般来说;航空公司都不会要求太多的营运时段;只要能够满足自身运营的扩展空间就可以了..但尼尔曼要这么多是为未来做好准备;他说:“我们要对自己的计划有预见性..虽然现在我们有75个特别可用机位而且无法充分得到利用;但两年后我们就会迅猛发展;把这些停放飞机的位置全部用完..”得到这么多的特别可用机位部分程度上是因为尼尔曼的商业计划打动了美国交通部;使它们对这家公司的未来产生了很大的信任..其他的部门和行业;特别是金融界也对这家航空公司的发展寄予厚望..2002年4月9日;一家主要投资银行的首席航空分析师提交的报告就写道:“捷蓝航空公司的勇气让我深受感动;它将会是航空业的第一名..”。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行业霸主的挑战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行业霸主的挑战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第1章行业霸主的挑战1 就像安东尼?特罗洛普(Anthony Trollope)——英国着名作家的一篇小说里所描述的情况一样,在飞机制造业中,各种情况通常都不是人们所看到的那样。
20世纪80年代,波音公司仍然把持着行业霸主的头衔,它制造的飞机占领了整个市场,提供的售后服务也无可挑剔。
在那个时期,波音被公认为是美国最优秀和最受赞扬的公司之一,一方面是因为它向海外销售的大型商务客机是这个国家最大的出口商品;另一方面是因为它致力于以更快的速度、更低廉的价格来生产制造更好的飞机,并且在这方面付出了远远超过其他同行的努力,用“世界级的大公司”来形容当时的波音一点也不过分。
而这时的波音公司和空客在私底下已经是剑拔弩张。
麦道虽然看起来运营情况稳定,但想要回到以前的风光日子已经没什么希望了。
而在波音的老巢——西雅图,公司决策者们以前只是将空客看作一个靠着欧盟各国政府的大量投资而勉强生存下来、受到一时追捧的行业玩家,将来必定会以失败而告终。
但是现在的情况不同了,世界上各大民航所使用的客机主要由它们两家分别来研发和生产,波音的一部分蛋糕已经落在了空客的盘子里。
经过20年的交战,两者早已变得势不两立。
波音公司自己一手造成的困境局面标志着它从此失去了业界霸主的地位,同时也说明了空客势力的不断扩大。
20世纪80年代局势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而到了1993年4月1日,波音的债务级别自公司创立76年来第一次出现了下跌的情况。
1990年时,波音占有62%的市场份额,麦道占有23%,而空客只有15%,到了1997年8月之后,麦道退出了这一行业,波音把它的蛋糕全部归为己有。
现在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景象:空客在2004年的销售额超过了波音,2005年依然领先于这位昔日霸主。
从某种程度上讲,波音所受到的这些挫折可以归咎于它的傲慢自大——公司被获得的成绩冲昏了头脑,自以为是地认为整个市场已经完全受到了自己的控制,当然另一方面,它自身企业文化的改变也是受创的原因之一。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第章行业霸主的挑战5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第1章行业霸主的挑战5 2005年6月,同样存在很多管理漏洞的波音发动了强大攻势,这使得空客公司中的法国和德国掌权者开始考虑相互给予信任,努力施行一些真正实际有效的工作来对抗这个以前的航空霸主。
弗加德灰溜溜地离开空客后仅仅一周,波音便任命了一位新的领导人,詹姆斯?迈克纳尼(W. James McNerney),他受人尊敬,曾经是明尼苏达矿业及制造公司的总裁和首席执行官,当时55岁,出生于美国罗得岛州的普罗维登斯,在耶鲁大学获得过硕士学位,之后又就读于哈佛商学院。
波音以前就考虑过要求迈克纳尼能长期担任它的掌门人,并且就此劝说过对方,只是一直没有成功。
长时间拒绝波音的要求并且坚持要呆在明尼苏达矿业及制造公司后(有一次甚至公开宣布这一立场),迈克纳尼终于改变了想法,接手了这份工作。
事后他说道:“我在明尼苏达矿业及制造公司工作了四年半,每天与一群优秀的管理者打交道,对此我已经厌倦。
波音是如此特别的一家公司,对一位管理者来说,它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而我也非常喜欢其所在的行业。
我觉得,如果再次拒绝的话我可能不会有机会去管理一个对美国经济至关重要的大型公司了。
这是我最好的时机。
”整个波音沸腾了。
公司里的人都了解,迈克纳尼曾经干过各种工作,其中包括在通用电气飞机发动机集团的管理工作。
那段经历让他对飞机制造业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
确实,在通用电气工作的那些年,他被人们看作是在未来有可能超越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的一位极有能力的管理者。
但在2000年,韦尔奇——这位被很多证据证明能力不强的通用电气管理者却任命杰弗里?依默尔特(Jeffrey R. Immelt)为自己的接班人。
接下来,迈克纳尼自然就离开了通用电气,开始接管明尼苏达矿业及制造公司。
虽然迈克纳尼接受波音提供的职务这一决定使业界大为惊奇,但一些了解他的人早就料到了事情的发生。
其中之一就是曾在通用电气喷气式飞机发动机部门与他共事的鲍勃?康伯依(Bob Conboy)。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 隐蔽的手法和荒唐的决策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第3章隐蔽的手法和荒唐的决策1在空客将A350展示于世人面前时,波音也开始采取了一些相应的行动,主要是对欧洲政府机关在政治上大量施加压力,使之不敢为空客的新式飞机投放市场给予过多的资金支持。
这也就是说,这家美国公司准备向政府要求取消本国和欧盟在1992年签署的一项有关协议——当时的总统乔治?布什(George H. W. Bush)手下的政府领导班子也在考虑如何帮助国内的大型商务客机生产商摆脱困境:麦道已经彻底退出了这一舞台;波音也变得毫无生气,市场地位岌岌可危。
政府感觉有必要对这些处于危险之中的美国重要的出口商和出口产品生产商加以适当的保护。
另外,美国还觉得应该设置一些限制,遏制欧盟各国政府对空客过分扶持的发展势头。
于是华盛顿和欧盟当局便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激烈磋商,最终在1992年达成了这项控制政府对企业扶持举措的协议。
其中规定,政府为新型飞机研发提供的资助不得超过所需资金的33%。
虽然波音认为这个比率还是设置得偏高,不过它的管理层却认为这已经是一个胜利之举,为自己公司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此外,协议中对于政府扶持国有生产型企业的行为约束也让波音兴奋不已。
在西雅图方面看来,这个协议给空客从政府得到的补贴数量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协议中规定,如果飞机被成功地制造出来并获取了利润,则政府的资助将被视为贷款,公司要从利润中抽取一部分来进行偿还,空客必须将研发费用的25%返还给政府。
只有在飞机研发和生产失败的情况下,这笔政府资助才可以完全被视为资助,而不需要偿还。
麦道也曾被迫经历过与波音类似的遭遇。
该公司力图促使美国政府与欧洲达成协议来改变空客的这种特殊优势,但很可惜,最终签署的协议反而赋予了欧洲政府很大的权力继续为空客注入资金,这让麦道置身更糟的境地。
这份协议反映了当时的华盛顿方面认为,麦道公司在航空制造业中成绩突出,不需要给予什么额外的帮助。
这样考虑的实际结果却是造成了空客成为该行业仅次于波音的第二巨头。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航空公司的市场争夺战完整版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航空公司的市场争夺战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第4章航空公司的市场争夺战1现在的美国各大航空公司的处境都不理想。
2001年9月11日之后三年多的时间里,整个行业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入不敷出,油价上涨和非典型性肺炎的流行更是雪上加霜,给美国的运营商们带来巨大的损失。
虽然911事件给该行业带来的冲击非常大,但他们因此所要解决的毕竟主要是乘客安全问题,这并不困难。
真正麻烦的是如何满足本身就变化无常的航空运输业的市场需求——它经常会在一个时期陷入低谷,然后又迅速地反弹回来。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全球航空业的规模扩大到了以前的三倍,而波音和空客在未来的20年时间里年收入将会增长5%。
美国航空公司的艰难处境很大一部分是由自己造成的,未来几十年里情况可能会更糟。
原因可以追溯到1978年的《航线解除管制法》(Airline Deregulation Act)的颁布,它使航空公司能够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地制定航线,而不用再听从政府安排,政府的监管开始给自由市场经济让出了一部分道路。
然而,该行业的发展趋势也由此开始变得混乱,并且产生了过快的成长速度,超出了市场的承受能力。
到20世纪80年代,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几家大型运营商都力图尽可能地接手更多的国内和国际业务,这反而让自己承受了更大压力,不得不通过添置新的飞机,并保留本应该退休的陈旧机型(一般都是经久耐用的老式飞机),来缓解当前的窘迫。
在他们眼里,信誉已经变得无所谓了,重要的是怎么弄到大量的资金购买新的飞机。
这些航空公司为此举借了净采购额的120%来满足购买需要,并且还在不断增加自己所覆盖的机场数量。
《航线解除管制法》原本在制订者设想中应该是一股很有效的推动力,能够给予航空运输业发展壮大的可能性,但在现实情况下,它只是扩大了市场需求,制造出了更多的竞争,使机票价格有所下降而已。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第2章争夺市场1.doc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第2章争夺市场1航空旅行的定义已经和从前的不再一样,许多公司都很清楚这一点,其中包括波音、空客、小型的支线飞机制造公司、世界上的所有航空公司以及三大飞机发动机制造商——美国通用电气航空发动机公司(GE Aeroengines)、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Rolls-Royce)和美国普惠公司(Pratt&Whitney)。
它们以前的口号大多是更高、更快、更远,空客就在出售给联合航空公司的A320飞机的尾部加上了这三个单词和另外一个词——更坚韧作为标志。
不久之后,这种流行趋势开始发生变化。
举例来说,对速度的要求开始变成对效率的狂热追求,航空公司对此的说法非常委婉:它们认为各种麻烦困扰着自己的公司,所以更应该坚持的是如何让飞机的运营成本变得更低。
严格地说来,高速飞行只是出于军事上的目的,而航空公司不能依靠这一点来发展自己,求得生存。
协和式客机退出历史的舞台就是个最好证明,波音2002年的“音速巡航者”飞机建造计划的受挫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注重“每英里座位成本”意味着,在为某些航空公司设计飞机时要考虑适当的座位数量和它们的航线特点,然后尽可能地确保这些座位的载客量能够达到最大程度的使用率,它也意味着飞机的结构和发动机运转的方式能够影响到燃油的使用量以及可能产生的其他成本。
波音和空客都倾向于在最弱势的情况下固守自己的市场地位——当然现在还不能算是它们最糟糕的时候。
凭借着A380这个庞然大物,空客得以挑战波音用747在巨型飞机市场上开拓出来的霸权。
而波音则在退出这一核心市场大约15年之后,开始发展另一种面向市场、性能更优越的飞机。
最初,波音表现得很激进,特意给这架飞机取名叫7E7——其中的E代表着高效(efficiency)的含义。
之后公司把它的名字更改为787,这才是一个真正合理的名称,可以与公司第一款取得重大市场效果的喷气式飞机707以及最近的777名字相切合。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行业霸主的挑战图文稿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行业霸主的挑战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第1章行业霸主的挑战4 以上的这些说法大部分是符合实际的,不过关于空客势头猛增而波音却处于衰败的言论还是有些夸张,误导了大家对情况的了解,几个月之后某个事件的发生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个行业中,一次订单就有可能左右一个飞机建造商在某一领域的销售量,所以该业界的公司在订单的获取上竞争得非常激烈。
他们能否长期地在竞争中成功或失败其实就像是一场赌博,一款新式的机型也许会在某个时期里受到大家的追捧,赢得掌声一片,在市场上销量巨大,但也有可能一瞬间受到冷落、难有出头之日。
除非它所拥有的市场影响力巨大,让航空公司对它爱不释手,才有可能摆脱短时间就被淘汰的厄运。
2003年12月,波音的管理层决定开始建造一款新式中型客机,这一举动很大程度上平息了各界的批判声,它的意思很明显:波音的管理层和董事会已经在决策中重视起新式飞机的研发和生产了。
当然,公司内外质疑的声音仍然存在,但出现的频率少了很多,公司面对的舆论压力也没有以前那么大了。
这款新式客机给波音带来了非凡的运气。
虽然之前生产的一款客机,由于使用的设计理念很糟糕,导致世界上没有一家航空公司愿意购买,最终造成公司在两年时间里损失巨大。
但是,一度决策有误的管理层从这上面吸取了一定的教训,无奈地决定生产另一款全新的机型——当时它的建造方案与这款做比较时被公司扔到了一边。
之后情况却发生了逆转,新生产的飞机正好符合市场的需要,让波音在中型飞机市场重新占有了一席之地。
2005年春季,波音开始凭借后来生产的那款新式客机——787向空客发动猛攻,抢夺对方的客户。
一方面,波音向这些客户大量出售787客机;另一方面,这些客户却是空客在中型飞机市场上赖以生存的根本。
对此,加拿大航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罗伯特米尔顿(Robert Milton)透露了一些个人看法,他认为787使得市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 行业霸主的挑战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第1章行业霸主的挑战2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威尔逊告别波音公司总裁的座位时,对手公司的皮埃尔松开始走马上任,率领空客在航空业的舞台上向波音发起了攻击。
空客在技术上摸爬滚打,着手研制了各种型号的飞机来满足整个市场各方面的需求,向业界展示出它的雄心壮志。
而就在此时,波音仍然依靠60年代设计式样已经陈旧的737和747分别控制着低端和高端市场。
它的大部分生产工艺不仅落后于空客的同类产品,甚至可以说还停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制造的轰炸机的技术水平。
从80年代开始,波音的傲慢自大逐渐造成了自己商战的失利——公司在飞机制造能力上不再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这一情况还在不断恶化。
于是这位霸主不得不以更为严肃的态度来对待空客所产生的威胁,不过它还是保留着规避风险的一贯作风,虽然这种理念也曾经为它的发展腾飞做出过一定的贡献。
空客的信心越来越足,这从它的内部员工不再把波音的工程师和高级决策者当作与自己平级的竞争对手中可以看出来。
在那个年代,空客完全就是欧洲公司成功地战胜美国最优秀和最成功的产业对手的范例,也因此被人们赞扬。
不过这种洋洋自得的心情只是昙花一现,没多久欧洲的生产商们就立刻意识到,在满足飞机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和提供必要的产品技术支持方面,他们仍然存在太多的缺陷。
由于内部的某些人有着其他的想法,与公司总体思路背道而驰,空客没能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这些想法暴露了英国、法国和德国力图要保护本国的飞机产业的忧虑,而这些国家的公司如果只是依靠自己又无法与美国同行平起平坐,欧洲人只能把他们最初使用的合作方式当作唯一的出路。
直到现在,美国的同行们仍然认为空客是欧洲耻辱的象征,因为它在人们眼里只是个不折不扣的法国公司——它的总部就设在该国的图卢兹。
更有甚者,有些人认为空客只是一个因为需要安排一些政府人员就业而实行的一个政府工程,而它所有新式飞机的研发能够取得成功完全依靠了欧洲政府机关的支持。
空中客车与波音的竞争策略
空中客车与波音的竞争策略在全球航空制造业的舞台上,空中客车和波音这两大巨头的竞争从未停歇。
它们的竞争策略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发展,也左右着整个航空业的格局。
空中客车,这个来自欧洲的航空巨擘,以其创新和多元化的策略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从产品研发的角度来看,空客注重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推出了一系列多样化的机型。
例如,A320 系列在中短程航线市场上表现出色,其舒适性和燃油效率备受航空公司青睐。
同时,空客在大型客机领域也不断发力,A380 曾一度成为航空业的明星产品,尽管后来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其生产计划有所调整,但这也反映出空客敢于尝试和突破的精神。
在技术创新方面,空客投入大量资源,致力于提升飞机的性能和环保指标。
例如,他们积极研发更先进的航空材料,以减轻飞机重量,降低燃油消耗。
此外,空客在飞机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系统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提高了飞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市场拓展也是空客竞争策略中的重要一环。
他们与全球各地的航空公司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航空公司的特殊需求。
而且,空客注重售后服务,通过建立高效的全球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及时、全面的技术支持和维修保障,这无疑增加了客户的忠诚度。
波音,作为美国航空业的代表,有着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和策略。
波音在航空技术的积累上有着深厚的底蕴,其飞机产品以高效和可靠性著称。
波音 737 系列是其经典之作,长期以来在中短程航线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在研发方面,波音持续投入,不断对现有机型进行升级改进,以保持其市场竞争力。
同时,波音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和设计理念,为未来的航空市场做准备。
波音的市场策略注重与大型航空公司的长期合作。
通过与这些航空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波音能够更好地预测市场需求,提前规划生产,降低市场风险。
此外,波音还善于利用其在美国本土的优势,与政府和军方保持密切合作,获得政策支持和订单保障。
在市场营销方面,波音也有着出色的表现。
最高的战争 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此起彼伏
波音707 707 世界上第一架成功的商 业喷气飞机
(1957年)
二战中,德国科学家在后掠翼飞机的 德国科学家在后掠翼飞机的 空气动力研究远远领先于英国和美国, 空气动力研究远远领先于英国和美国 但战后美国攫取了德国的相关资料, 但战后美国攫取了德国的相关资料 为波音所用了。 为波音所用了
A300 vs B727 秘诀:经济性+ 经济性+舒适性
(美国的约翰·莱希对于空客在美国的销售贡献很大 莱希对于空客在美国的销售贡献很大)
A330/340 vs B777 秘诀:双发 双发+四发
A330为双发中程飞机 为双发中程飞机,A340为四发 远程飞机,机翼、 、驾驶舱、空气动力 外形完全相同,同时搞出两种飞机 同时搞出两种飞机。
A380 vs B747 秘诀:超级豪华 超级豪华
空中客车插件
空客的工作分配体制具有革命性,将飞机 空客的工作分配体制具有革命性 的主要部分机身、驾驶舱 驾驶舱、机翼、水平尾 翼等分布在不同国家, ,每一部分独立完整 地完成,运到图卢兹总装线 运到图卢兹总装线“插”在一起。
(可是,在B747项目中,波音将 波音将65%的工作转包给 美国50个州的2万个公司及很多国外公司 万个公司及很多国外公司)
(尽管波音一直不太看得上空客 尽管波音一直不太看得上空客,但显然,两次合作双
英国在空客的角色
与二战以来英国与欧洲整体关系极为类似, 与二战以来英国与欧洲整体关系极为类似 体现了英法之间的爱恨关系,英德之间的暧 体现了英法之间的爱恨关系 昧关系。最重要的是, ,英国人一直没有摆脱 一种分裂性想法:依附于欧洲成为欧洲国家 依附于欧洲成为欧洲国家, 还是依附于美国成为美洲国家。 还是依附于美国成为美洲国家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隐蔽的手法和荒唐的决策图文稿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隐蔽的手法和荒唐的决策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第3章隐蔽的手法和荒唐的决策4在很短时间里,局面得到了缓和。
2005年1月初,佐利克和彼特曼德尔森(Peter Mandelson)——拉米的英籍接任者达成了一个协议草案:三个月内停止政府资助和针对对方的控诉。
曼德尔森随后表示:“如果一定要追究最后的结果,双方必然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这次冲突的不良影响也会使得各政府间的关系产生裂痕,所以没必要还在这些问题上争论不休。
”停战仅三天后,两家公司就把这个伤痛忘得一干二净了。
空客又开始将四个成员国政府提供的大约13亿美元用于A350的研发。
该公司的官员声称继续使用可偿还的政府资助是应该的,只是在规模上要比以前小一些,虽然双方已经结束了“关于停止这些不合法的巨额政府资助的谈判”。
另一名空客的官员补充道:“我们将以柔和的姿态利用政府的帮助做好开发市场的任何工作。
”而佐利克的一名发言人则强烈反对道:“我们达成协议的目的是要保护各方利益而终止政府资助,我重申一下,是终止。
”空客后来的首席执行官诺尔弗加德表示,在美国和欧盟的代表还没达成最终决定之前,自己的公司对政府资助的利用将会非常“轻微”。
而美国则警告说除非有关协议能够在三个月出炉或双方立刻在相关问题上能够达成一致,否则华盛顿政府将准备提起诉讼。
双方公司最难以处理的问题就是能否制订一些规则来规范新式飞机的融资方式,如A350和787。
如果波音继续妨碍空客获得政府资助来研发A350,后者是否就会默许波音使用各种方式来建造787而不进行任何指责和干扰呢短时间的停战看来并没有根本性解决这次的问题。
双方的代表佐利克和曼德尔森在许多方面很相似,都具有过人的天赋、优秀的才华和强烈的自负感。
(曼德尔森的前任者拉米也同样如此,而且在某些方面比自己的上一任更有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航空公司的市场争夺战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第4章航空公司的市场争夺战1现在的美国各大航空公司的处境都不理想。
2001年9月11日之后三年多的时间里,整个行业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入不敷出,油价上涨和非典型性肺炎的流行更是雪上加霜,给美国的运营商们带来巨大的损失。
虽然911事件给该行业带来的冲击非常大,但他们因此所要解决的毕竟主要是乘客安全问题,这并不困难。
真正麻烦的是如何满足本身就变化无常的航空运输业的市场需求——它经常会在一个时期陷入低谷,然后又迅速地反弹回来。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全球航空业的规模扩大到了以前的三倍,而波音和空客在未来的20年时间里年收入将会增长5%。
美国航空公司的艰难处境很大一部分是由自己造成的,未来几十年里情况可能会更糟。
原因可以追溯到1978年的《航线解除管制法》(Airline Deregulation Act)的颁布,它使航空公司能够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地制定航线,而不用再听从政府安排,政府的监管开始给自由市场经济让出了一部分道路。
然而,该行业的发展趋势也由此开始变得混乱,并且产生了过快的成长速度,超出了市场的承受能力。
到20世纪80年代,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几家大型运营商都力图尽可能地接手更多的国内和国际业务,这反而让自己承受了更大压力,不得不通过添置新的飞机,并保留本应该退休的陈旧机型(一般都是经久耐用的老式飞机),来缓解当前的窘迫。
在他们眼里,信誉已经变得无所谓了,重要的是怎么弄到大量的资金购买新的飞机。
这些航空公司为此举借了净采购额的120%来满足购买需要,并且还在不断增加自己所覆盖的机场数量。
《航线解除管制法》原本在制订者设想中应该是一股很有效的推动力,能够给予航空运输业发展壮大的可能性,但在现实情况下,它只是扩大了市场需求,制造出了更多的竞争,使机票价格有所下降而已。
大多数航空公司都不欢迎这条法令,达美航空(Delta Airlines)更是公然表示反对。
只有当时美国最大的运营商联合航空公司显得尤其支持政府的这一项决定。
而其他公司则迫切想要一个管制更少的市场环境,因为当前的市场环境会针对行业中盲目扩张,重复建设的趋势采取限制措施,从而阻碍他们的发展。
能够自主选取航运线路或许能带来更多的利润,但它同时意味着这些公司在更为激烈的竞争中随时可能倒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一步步紧逼,重压之下的运营商无一例外地采取扩大服务范围,侵占对手航线的策略。
其中的一些公司已经体验到进化论——优胜劣汰——在行业发展和公共利益上发挥的作用,这条法则使一部分航空公司更为壮大,也让另一部分被兼并或倒闭。
与处于类似情况的其他行业一样,政府法令的出台先是造成混乱的局面,然后会让市场形成新的规范。
运营商之中就此掀起了一场巨大的风潮,他们盲目地扩大经营。
虽然大多数公司都清楚如此无序的竞争会带来很大危害,但他们已经顾不了这么多了。
在他们眼中,当前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越来越多的航空公司不断插手对手的航运线路,接二连三地添置新的设备以扩大服务范围。
1981年,曾经担任联合航空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裁的理查德费里斯(Richard Ferris)在提及航空运输业这种自乱阵脚的趋势时说道:“看看地上因为战争而流下的鲜血,它还会变得越来越多,然后运营商们才会从中吸取教训,变得更加理性了。
”不过事实并不是按照他所说的那样发展,情况还在继续恶化。
十多年后,这些运营商中的三家公司——环球航空公司(Trans World Airlines)、大陆航空公司(Continental Airlines)和西部航空根据《破产法》第十一章(Chapter 11 bankruptcy proceedings,为公司制定了一个不需要清算和倒闭的重组程序,使公司能够解决财务和/或业务运作方面的问题)的规定而不得不宣布倒闭,他们都承受着巨大的财政压力。
凭借《破产法》第十一章提供的保护措施,债权人理直气壮地逼迫上述三家公司放弃从前的运作方式,这让他们叫苦连天。
其他倒闭的公司,特别是在美国国内的企业,都指责自己的失败是这三家公司造成的,没有人反思一下,正是过量地采购新设备才削弱了自身的财政基础而造成自己的溃败。
但是比这更麻烦的问题出现在市场份额的争夺上。
大部分运营商为此失去了一切,于是他们开始诅咒那些抢占了最大市场份额的家伙们,希望上帝能让他们也倒闭掉。
为航空事业贡献了自己大半辈子的美国航空公司(US Airways)的前任首席执行官兼主席爱德华克伦狄尼(Edward Colodny)回忆说:“《航线解除管制法》使得这些公司走投无路,只能倒闭。
”该法令颁布几年后,赫伯凯勒赫(Herb Kelleher)的出现让美国的航空运输业得到了复苏。
此人一手建立了西南航空公司,并在这一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方法就是针对比自己更大的航空公司,选择相反的方向运营。
从1971年西南航空建立的时候开始,凯勒赫最优先考虑的管理问题不是怎么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间,而是如何减少公司的运营成本。
他表示:“市场份额跟利润没有直接的联系。
所有人都在不断追求这一目标,无论花费多少代价,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在他眼里,有些企业提高25%的运营成本只为了使自己拥有的市场份额扩大5%,这样的买卖怎么看都不合算。
1990~1991年两年时间里,整个美国航空市场损失了70亿美元,而且还背上了750亿的沉重债务,每股负债率将近75%,净现金流量只占了资本支出的25%到35%。
财政方面的杠杆作用使一些运营商的规模在这一时间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壮大,人们甚至无法清楚地核算出他们的不变成本有多少。
这时,有人要求再颁布一条法律来规范这一行业,但这个提议并没有受到航空公司多少支持。
主要是因为一些企业已经衰败或倒闭了,美国只剩下一些在所有工业化国家中可以算得上是老资格的成功运营商,他们肯定不愿意再改变目前的局面。
航空产业和国会之间产生了分歧。
一些人对再次颁布新的行业法规表示直接的反对,不过他们中的许多成员补充道:如果运营商们还是盲目地抢占市场,那他们就有必要采取更为明智的手段进行干涉。
这种说法没有产生任何效果,因为大家已经公认打破现状在理论上说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新法律出台的提议最终没有奏效,航空运输业仍然处于政府严格的监管之下,虽然比最初的状况有所缓和。
除了广播行业外,可能没有哪个行业对外资企业或外资控股企业有如此苛刻的限制。
这种态度产生于一种传统观念,认为航空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一种工具,比如可以将士兵运送到军事作战地带,所以这一行受到政府近乎苛刻的限制也无可厚非。
英国航空公司打入美国市场计划的失败,为这些政府限制产生的巨大影响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证。
1992年7月,英国航空和美国航空宣称双方准备进行合并,前者计划向这位即将面临财政崩溃的同行投资7.5亿美元。
三家公司——美国西部航空、联合航空和达美航空立即联合起来阻碍这家英国公司针对美国航空的救援行动,之后联邦快递公司(Federal Express)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
这四家企业形成的集团被人称为“四巨头”。
如果允许英国航空吸收美国航空成为合作伙伴,那么后者就可能成为美国国内实力非常雄厚的一个运营商,那时它所拥有的实力可以允许自己直接将触角伸向全球市场。
这种情况对于总统乔治布什的领导班子来说很为难,究竟是让美国航空落入和其他航空公司一样的境地,接受现在这种混乱市场对自己命运的安排,还是批准它与英国航空合并,从而对支撑美国航空业的那三家公司构成威胁呢。
哪种选择符合乘客的利益哪种又符合国家的利益呢这时候,美国的运营商们已经损失了大把的钞票,不得不以非常低的价格把自己的飞机转卖出去以筹得资金避免公司的倒闭。
对美国人来说,这些航空公司已经没有什么投资价值,银行、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公司都不敢与它们有任何业务上的来往,另外还有沉重的债务压在这些航空公司的头上。
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国外的运营商寻求帮助了,因为那些异国公司大部分都属于国有性质,财力比较雄厚。
当然,这些外国企业不可能无私地给予它们帮助,这是需要代价的。
比如说,外国公司会借此要求拥有在各大美国城市之间运载乘客的权力,而且它们也没有理由会放弃这么一个获取他国航空运输权的绝好机会。
不过,每个国外的大型航空公司真正渴望的还是能够收购美国主要运营商借以发展自己的实力,它们都清楚,被赋予可以深入美国本土进行投资的权力将会使自己接近该国繁荣的市场空间,而不仅仅是取得一个航空运输权,这是个更可靠也更有效的方法。
但依照美国法律规定,一家运营商发行的有投票权的股票必须要让美国人控制至少3/4,而且3/4的高层管理职位也要由美国公民来担任,非美国公民最多只能拥有企业49%的资产。
想要去除这些地区保护主义性的法规就必须对美国的法律进行修改,而国会肯定会拒绝这样的建议,除非能够保证美国和其他国家,尤其是英国、法国、德国或日本能获取更大的利益。
很自然,英国航空与美国航空开始从政治方面着手,实现各自的合并计划,彼此不甘示弱的对手分别组建了游说的队伍。
双方的人员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机智,四处访问,寻求各方的支持;而代表三大航空公司或者说“四巨头”的队伍则拥有更为有利的条件。
其中有一名游说者叫做安德鲁卡尔德(Andrew Card),之后担任了美国交通部部长和乔治布什的参谋长。
根据美国对外企性质的公司的一些约束,英国航空想要得到整个美国航空的控制权是不大可能的。
不过英国航空只打算获取该公司21%的有投票权的股票和1/4的董事会成员资格。
享有这样的控制权,能使英国航空有权批准或否决飞机的大型采购和基建投资计划,而不受太多干扰。
英国航空公司的提议在字面上并没有违反法律的要求,但又能获得一定的利益,还给美国人出了道政治上的难题:究竟该如何对这条法规的目的及其本身进行解释很不幸,结果还是明显不利于英国航空。
尽管这家英国公司的提议得到了审批,但其导致了各大运营商对于美国国内和国际航空线路更大规模的争夺战,反过来说,也为航空运输带来了更为自由的环境。
事实上,美国的航空产业还获得了更多的保护。
英国航空公司原本要求能够使用飞机直接将乘客从欧洲大陆(尤其是法国巴黎)运送到纽约,而不需要在途中英属地区的停靠点做任何停留,而这能让英国航空公司成为一家和美国对手们同样拥有多个航运中心的运营商。
不过,英国航空的打算泡汤了。
巴黎是当时美国主要运营商环球航空在欧洲的最大门户。
后者不希望和英国航空在巴黎有所冲突,而且也没这个必要。
什么特许权力、深入投资、国内航空权以及其他自由主义,虽然打着“开放航空市场”的幌子,但最终统统都被美国人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