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1、经部子目易类、尚书类、诗经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四书类、五经总义类、乐类、小学类。
2、简述十三经及成书经过①十三经内容:《诗经》《尚书》《周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论语》《孟子》《尔雅》《孝经》。
②成书过程:A、孔子厘定六经,而成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
B、西汉初年,由于《乐经》毁于秦火,只剩五经。
汉武帝为五经立学官,称“五经博士”。
C、东汉时,五经之外添加了《论语》和《孝经》,合称“七经”。
D、唐朝时分《礼》为“三礼”,《春秋》并列“三传”,遂成“九经”。
E、唐文宗时又增《尔雅》《孝经》《论语》为“十二经”。
F、五代末年,将《孟子》补入经目。
G、宋代刻“十三经”,十三经之名目方固定。
3、子部类目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共14类。
4、简述古代三大经学派秦火之后,老儒无书可据,只能凭借记忆口头传授。
学生们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后形成定本。
后在拆除旧宅墙壁时相继发现了一些在秦代焚书时人们收藏起来的儒家典籍,这些典籍是用先秦古文字抄写的。
后人为了区别两者,就把隶书抄写的经书称为“今文经”,而把用先秦古文字抄写的经书称为“古文经”古文经和今文经本来只是抄本的不同,字句和篇章有一些差异,但因师承不同,经说各异,于是就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经学派别。
一般说来,今文经学注重阐发经书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注重训释经书的文字名物制度。
今文经出现较早,汉武帝时立为官学,设五经博士,由今文经学家充任,从而使今文经学得到广泛传播。
西汉末年,刘歆在中央总校群书,很重视古文经,建议为古文经立学官,遭到今文经学家的激烈反对,没有成功。
以后,古文经学仍在民间传播,,东汉时先后出现了贾逵、马融、许慎等几位古文经学大师,使古文经学的势力迅速发展。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它以编辑方法分选集、全集。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如《昭明文选》。
2.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以编辑方法分选集、全集,如《李太白全集》、《柳宗元集》。
3.丛书:是指收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制编校,冠以一个总书名,用统一的板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它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汇刻、全书等,如《十三经注疏》、《四库全书》。
4.经折装:把卷轴式改成折叠式,书纸仍然是由多张纸粘连起来的长幅,但不用卷轴,而是按照一定的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一个长方形的折页,前后用两块与折页一样大小的硬板把折页夹起来,类似于梵夹装。
5.卷轴装:就是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
因此,卷轴装的纸本又称卷纸。
6.蝴蝶装:简称“蝶装”,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一页一页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在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背裹住做封面。
每页纸只有一面有字,打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故称“蝴蝶装”。
盛行于宋元。
7.包背装:同蝴蝶装相反,它是以版心中线为主,版面向外对折,在两侧余纸上打眼,用纸捻装订成册,后背用书皮裹住。
8. 讹:也称误,指将原有的字写错了,一句话有讹一字也有讹数字的。
脱:文献在传抄出版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衍:即增加了原来没有的字,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文字称倒文,纠正之则称为乙正或乙转。
字数较多的倒文习惯上称“错简”)9.对校法: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地比较,把各本的异同记录下来。
文献学复习
第一讲绪论: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含义经过几次演变各有什么内容2.古典文献学内涵是什么“文献”一词的古典含义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方面指贤人,即那些博学多才的学者或熟悉掌故的人,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活字典”。
3.现代文献的含义是什么凡是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包含一定的知识信息的图书和资料都是文献。
4.试述文献学的概念、研究目的。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文献学研究的目的: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
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自己使用以外,还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
5.试述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6.谈谈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①从事古籍整理或研究必须选择恰当的底本。
②必须认知古文献知识,方有助于学习、交流、研究。
③校勘求其源,标点求其准。
④可使从事古代文史哲的研究者获得最佳读书和研究的门径。
简言之,学习古典文献的价值在于:①从读书上来讲,可以明版本、精校勘、知源流;②从写作上来讲,可以帮助查阅资料,援引典故。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关于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1.填空:自从人类有意识地使用符号或文字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便有了承载这些符号或文字的物质载体。
我国文献载体的使用大体有甲骨、陶、金石、玉、简牍、缣帛、纸以及现代的音视载体等。
近代对甲骨文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甲骨四堂”,分别是: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
纸书的形制最早是卷轴制,其次是折叠装,又称经折装,还有一种是旋风装。
2.解释: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
把木版称作“牍”。
其中一尺见方的牍称为“方”。
帛书,是指把文字记载在帛上的书。
线装书,是将印好的书叶正折,版心向外,采用两张与书叶大小相同的纸作书皮(封面),分置书册上下,即上面一张,下面一张,然后打眼订线即成。
文献学复习资料
10.《文选》(P55):是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收录了周代至六朝约800年间130为知名作家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700多篇,分为38类,大致为诗、赋、文三部分。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其重要意义在于编者有意识地将经、史、子、和“文”区别开来,是有意识的文学作品结集。
19.别集(P57):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20.丛书(P60):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集的书名,用同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汇抄”、“汇刻”、“全书”等。
13.《困学纪闻》(P24):宋代学问大家王应麟所作,是一部学术考证笔记,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天道、历数、地理、诸子、考史、评诗文和杂识。此书对后代尤其是清代的文献考据学影响很大,清代注明学者严若璩、全祖望、何焯、翁元圻等先后为此书做笺注。
14.《永乐大典》(P26):是明成祖永乐年间,解缙等人奉诏编纂的。全书体例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母,“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将大量古书的有关资料整段、整篇,有的甚至是整部地抄入。共计22877卷,3.7亿字,只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保存了非常丰富的明以前已经散亡的文献,但目前全世界残存的《永乐大典》仅占原书的4%。
22.政书(P64):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比较有名的政书是“三通”。
23.干支(P65):中古国代用于纪日、纪年的。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组合为六十对,六十对一个轮回,即俗称“六十花甲子”。
文献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节社会科学文献概述信息:信息不是物质本身,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事物自身运动状态和方式,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含义的表征。
据领域分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
文献:指人们对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加以系统化和有序化,并以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信息符号记录在一定载体上的,以便长期保存和广泛传播的固态精神产品。
文献信息的要素:1信息内容2物质载体3信息符号,以上是文献信息三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文献信息的特征:1知识性2记载性3传递性4再生性积累性社会科学文献:指在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中产生的,反映社会现象和规律的,以文字、符号、图象等手段记录于一定物质载体上的信息。
基本特征:1阶级性、政治倾向性2时代性3地域性4效用性5内容的综合的分布的离散性功能:A基本功能:1加工2存贮3交流B社会功能:1认识2参考(科研、经济、决策、预测)3思教4政治信息交流的方式:1语言2非语言3文献信息交流(借助于文献而进行的提供和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以文献为中介,联系文献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进行的文献传递活动)文献信息交流的基本方式1非正式交流(传递快,信息及时,有针对性和选择性)2正式交流(正规性、系统性、专业性)科学文献交流的意义:1交流产生社会效益(社会功能)2交流社科知识不断增值社会科学文献信息传递类型:1主动传递(单向、多向)2被动传递(单向、多向)社会科学文献信息源:1文献信息源2非文献信息源(实物、口头、动态)分类:据载体分1手写2印刷3缩微4视听5电子据编著出版的特征和范围分1正规文献(指通常的、正式的、公开出版发行的文献,主要包括图书、期刊和报纸。
)图书的特征:1形式2内容:主题突出、论述完整、内容成熟。
期刊特征:出版迅速、内容新颖广泛、系统连贯。
(核心期刊:信息密度大,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使用寿命长,反应学科发展最新动向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受到专业读者重视的期刊。
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科文献信息源)2非正规文献据加工程度分:1一次文献(新知识、新成果和总结为依据而创作生产的文献)2二次文献(科学地将特定范围的的分散的一次进行加工整理而成的文献)主要包括书目、索引、文摘、图书馆目录等。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起源、流传、保存和利用的学科,是各个学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研究中,文献的准确获取和精准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文献学的一些重要内容:
一、文献的定义
文献是指人类创造的或记录人类思想、知识、经验的一切载体。
它不仅包括书籍、期刊、报纸、手稿、印刷品等有形文献,还包括电子文献、网络文献等数字化形式的文献。
二、文献的分类
根据文献的性质和用途,文献可以分为学术文献和非学术文献两大类。
学术文献包括学术论文、专著、期刊、学位论文等,其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促进学术交流;非学术文献包括新闻、小说、杂志等,其目的是满足读者的娱乐和信息需求。
根据保存形式,文献可以分为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两大类。
纸质文献已经在大部分场合被数字化的电子文献取代,现在的重心已经转向了电子文献。
三、文献的获取
文献的获取是指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所需的文献信息。
常用的文献获取渠道包括图书馆、网络、数据库、个人收藏等。
在获取文献时需要注意所需文献的来源可靠性和有效性。
四、文献的利用
文献的利用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将文献信息有效地运用到研究中。
常用的文献利用方式包括阅读、筛选、整理、引用等。
在利用文献时需要注意遵守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引用时需要注明出处。
结语
文献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献学是了解和利用文献的重要学科。
深入了解文献学的基本内容对于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和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献学复习资料(安徽科技学院)
一、填空(16 分)1、从结构上说,文献必须具备三大要素,即物质载体、类型体例、知识信息。
2、我国古典文献的表述方式,大致分为著作、编述、抄纂三大类。
3、《楚辞章句》的撰者是东汉的王逸。
4、南北朝时期的目录著作《七录》的作者是阮孝绪。
5、《隋书经籍志》的产生,标志着正统的四部分类法的确立,它也是现存最古的四部分类目录。
6、宋代流传下来的私修目录有三部,即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
7、《文选》的编者是梁昭明太子萧统。
8、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著的《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在史学、目录学及校勘学上都有重要、地位。
9、清代乾隆年间所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中国古代一部篇目、叙录、小序、总叙俱全的最大的官修目录。
10、《四库全书》所藏之处所谓的“江浙三阁”分别是指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
11、通常所说的《三通》分别是指唐代杜佑撰写的《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和宋元之际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12、刘颚在1903 年编成的《铁云藏龟》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而朴学家孙诒让在1904 年据此编写的《契文举例》二卷,则是我国学者研究甲骨文的开始。
13、古籍版本,根据刻印单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官刻本、家刻本或家抄本和坊刻本。
14、宋代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是流传下来的古代最早的私修藏书目录。
15、明代高儒有私修目录《百川书志》,这部目录著作将演义、传奇等不登大雅之堂的书编入,对今日研究金元明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16、《楚辞集注》和《四书集注》的撰者同为宋代的朱熹。
17、宋代郭茂倩编辑了《乐府诗集》一百卷,收集了自汉至唐、五代乐府歌诗。
18、钱玄在《校勘学》中,将校勘处理方式归纳为定本式、底本式、札记式三种。
19、张之洞提出的善本图书的三条标准是:足本、精本、旧本。
20、郑樵的《校雠略》是我国有关校雠学理论的第一部专著。
21、中国古代的目录,从其形成过程、编写的体制以及编者的身份来看,大致可以分为私家目录、国家图书目录以及史志目录三种二、词语解释1、章句和集解:章句之名,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
文献学考试重点
文献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文献学的研究范围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全部)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一、历代私家藏书概况
第五章文献的版本
一、版本释义
二、善本的定义
第六章文献的校勘
一、校勘应具备的条件
第七章文献目录
一、古籍分类的发展情况
二、目录的主要内容
三、目录的类型
四、《崇文总录》《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史志目录》
第八章文献的辑佚与辨伪
一、前人辑佚的成就
二、我国辨伪的历史
第九章类书与丛书
一、类书的定义
二、《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预览》《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
三、丛书的定义(见书p208页)
四、《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初编》《四部备要》。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一、引言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学科,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文献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出文献的历史脉络、流变及其在社会、文化和学术领域的影响。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文献学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为文献学的复习提供一些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帮助读者对文献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文献学的概念与发展文献学,又称文献理论、文献科学,是对各类文献的分类、整理、鉴定、探索、研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文献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保存和阅读技巧,而现代文献学的形成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文献学也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三、文献的分类与特点文献按照内容和形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书籍、期刊、报纸、学术论文等。
每一种文献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例如,书籍通常包含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知识,期刊则更为及时和专业。
此外,文献还可以根据学科领域、时间、地域、语言等不同维度进行分类,方便研究者进行检索和使用。
四、文献的鉴定与评估在进行文献研究的过程中,鉴定和评估文献的质量和可靠性非常重要。
研究者需要根据一系列的标准和方法,包括作者的学术背景与资质、出版的机构和平台的可信度、是否经过同行评审等,来判断文献的价值和权威性。
同时,研究者还需要考虑文献的时间性、来源的可查性等因素。
五、文献的检索与利用文献检索是研究者进行文献研究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各种数据库和检索工具进行。
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和需求,以关键词、作者、题名、日期等多种方式进行文献检索。
文献的利用包括文献的阅读、引用和整理,以及对文献的批判性分析和综述等内容。
六、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包括文献的整理、考察、鉴定、分析、评价等一系列过程。
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文献研究。
例如,研究者可以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察和分析,揭示出文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各种工具书的特点一、书目:1、揭示和描述一批相关图书;2、描述每种图书的基本特征;3 、把一定范围的款目按一定的排检法加以组织,以供检索。
二、索引:1、侧重揭示文献的内部特征;2、著录内容标明出处;3、揭示范围广,信息含量大。
三、年鉴:1、连续出版;2、内容新颖;3、信息密集;4、材料准确。
四、文摘:1、客观性与准确性;2、浓缩性与完整性;3、引导性与检索性。
五、类书:1、内容上广采博收,包罗宏富;2、编排上主要以类相从;3、具有汇编性。
六、百科全书:1、汇编性与概括性;2、学术性与权威性;3、检索性与查考性。
七、手册:1、所收资料侧重基础知识,通常偏重已成为现实的、成功的具体专业知识;2、实用性强。
八、表谱:1、信息密集;2、眉目清晰;3、便于查检。
各种工具书的作用一、书目:古代:“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章学诚)现代:重视书目的信息价值和检索功能。
具体:1、提供文献基本信息,以供选择图书;2、提供研究成果,以利科学研究。
二、索引:1、提供学术源流和科研成果;2、从多种途径为学习和研究提供较广较深的信息;3、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
三、年鉴:1、提供国内外大事、时事动态及有关重要文件;2、提供各学科研究信息;3、提供各类具体事实、资料和详细数据;4、提供书刊论文线索。
四、文摘:1、通报最新科学文献;2、节省阅读时间;3、引导检索原文;4、能获得因语言障碍无法得到的科学文献。
五、辞书:1、帮助人们解决字词的读写、理解和运用问题;2、提供学习、科研必需的资料。
六、类书:1、提供各种原始的系统的资料;2、校勘古籍和辑录轶文。
七、政书:对了解、查考古代典章制度的演变的发展,研究政治、经济制度的兴衰,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八、百科全书:1、帮助系统求知(“没有围墙的大学”);2、提供各种资料。
九、手册:能简明扼要的为人们提供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各行业实用知识。
灵活多样、资料稳定、实践性强。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
中国⽂献学重点复习中国⽂献学复习重点1.⽂献⼀词、⽂献学、⽂献学研究、现代⽂献学研究的起源⽂献1汉宋学者对⽂献的理解:“⽂献”⼆字连⽤,最早见于孔⼦《论语⼋佾》。
⼦⽈:“夏礼,吾能⾔之,杞不⾜征也,殷礼,吾能⾔之,宋不⾜征也。
⽂献不⾜故也。
⾜,则吾能征之矣。
”汉代郑⽞注:“献,贤也。
”并以“⽂章贤才不⾜”解释“⽂献不⾜”。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典籍也;献,贤也”。
2宋末元初学者马端临,编撰了我国第⼀部以⽂献命名的著作《⽂献通考》。
马⽒在序⾔中解释了⽂献的含义。
凡叙事,所谓“⽂”也,凡论事,所谓“献”也。
3元代学者对⽂献的理解。
含义变化:从兼指典籍与贤⼈变为偏指典籍。
例:元代王维祯《送僧归⽇本》“我欲东夷访⽂献,归来中⼟校全经。
”4明代以来,⼈们所说的⽂,通常是指有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献学⽂献学⼀词始见于1920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述》“全相望亦私淑宗義,⾔⽂献献学者宗焉”。
三年后,梁⽒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清初史学之建设”⼀章⼜说“明清之交各⼤师,⼤率都重视史学——或⼴义的史学,及⽂献学”。
⽂献学研究第⼀部⽤“⽂献学”命名的专著是郑鹤声、郑鹤春的《中国⽂献学概要》(1928年)。
该书作者郑鹤声在例⾔中援引马端临关于“⽂献”的解释后说“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审定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述之,故⽈⽂献学。
”意义:构建古典⽂献学的初步尝试现代⽂献学研究(1)60年代现代⽂献学初见端倪。
20世纪60年代袁翰青 1964 《现代⽂献⼯作的基本概念》主张使⽤“⽂献⼯作”以区别中国的古典⽂献学,⽂献⼯作就是“现代⽂献学”,只不过现代⽂献⼯作的研究“尚不⾜以形成⼀门独⽴的学科”。
(2)80年代的讨论。
现代⽂献学的讨论逐渐激烈起来(3)90年代倪波主编《⽂献学概论》——阶段性代表作。
通过对⽂献和⽂献⼯作的讨论,⼒求勾勒出⼀个不局限于⽬录、版本和校雠为核⼼内容的新的⽂献学科体系。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春秋三传:《左传》、《公羊》、《穀梁》刘向:中国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分校经传、诸子、诗赋三大类书,总撰各书叙录。
后来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
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其工作,集六艺群书,编着《七略》。
刘向父子在校勘学、目录学上皆有开创,能够广考众本,提要钩玄,洞明流变,促进了书籍的普及,对后世影响很大,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
后受汉成帝之命对图书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其重复,整理成定本。
对那些同类文献尚未结集者,则辑为定型文献,如《楚辞》、《战国策》、《列女传》等都是利用现成文献编集而成。
2.今古文经学今古文经学: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楚汉相争之后,大量书籍毁佚,一些经典依靠今文经师口耳相传,以隶书著之竹帛,成为所谓今文经书。
古文经的则是流传下来或重新发现的用先秦六国文字书写的经书古本。
今古文经书差异很大,彼此有异文。
篇章也有不同。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
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
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对立,是从西汉哀帝时开始的。
今古文学之争虽始于西汉末年,但其争斗的高峰却在东汉。
而在这场斗争中,却是古文经学日益抬头,在民间流传甚广,并逐渐占据优势。
直至郑学起,经今古文才。
趋近混于一同。
到清末,以皮锡瑞、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与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
时起时伏的今文古文经学之争,影响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学术领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
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的含义:最早用文献二字为其著作命名的是宋末元初的史学家马端临。
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文献通考》。
当代含义: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什么叫版本:版(板):古代用以书写的木片通称为版或板。
雕版印书之法通行以后,版或板的含义逐渐演变为经雕刻后供印书用的版片。
本:原义为树根。
引申为据以校书的书的原本(底本)。
在通常情况下,本即指书。
作为版本学的专有名词,版本是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版、排版、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什么叫目录:目字的本义是眼睛。
眼睛是复数,所以人们便用它来标志复数的事物。
引申出条目、项目、名目等义。
录原指刻木时发出的声音,引申就有记录之义。
在目录学中,目指一书的篇名或群书的书名,录指叙录,即对一篇书或一部书的内容所作的提要。
目录,即按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
什么叫校雠:狭义就是校勘,广义指版本、校勘、目录、典藏等什么叫校勘:校指木夹核对校正,勘亦作刊,削除校订;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古籍分类法:1、《七略》创始的“六分法”(辑略总序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方技略数术略)2、《七志》与《七录》的“七分法”3、“四分法”(甲乙丙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4、经(所著述的是儒家经典和后世儒生解说经书的著作,以及学习经书有关的读物如“小学”之类书籍)史(著录历史类书籍)子(所有)集(著录文学书籍)解释版本的类别写本:又称手写本,指成书时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刻本(属于雕印本):指在板木上刻字刷印的图书善本: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活字本(非雕印本):指用活字排印的书本影印本:指采用照相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印本。
文献学复习资料
一、“文献”含义的历史演变(一)“文献”的古代含义“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其中记载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代郑玄、宋代朱熹对“文献”解释分为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代的“文献”大都是偏义复词,或者偏于“文”,或者偏于“献”,而第一种含义的使用较为普遍,第二种含义20C.便逐渐消失了。
(二)马端临“文献”与孔子“文献”之异同最早用“文献”二字为其著作命名的是宋末元初的史学家马端临。
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文献通考》。
其《自叙》指出: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相同之处:《文献通考》编写的来源有两个:一是书本的记载,一是学士名流的议论,与孔子的一脉相承。
区别:孔子所谓“献”专指口头材料;而马氏之“文”与“献”几乎都是书面材料。
(三)“文献”的当代含义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第一章文献的载体(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电子)(一)定义甲骨指龟甲和兽骨。
甲骨文甲骨卜辞殷虚卜辞契文殷虚书契刻在龟甲(腹甲)和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上的文字就叫甲骨文。
因为甲骨上记载的大半是占卜的事情,所以学者们称它为“甲骨卜辞”。
因为它出土于殷代都城旧址,所以又称为“殷虚卜辞”(虚即墟字)。
甲骨文以契刻的为多,因此,又称之为“契文””(契,刻)。
或称为“殷虚书契”。
(二)发现1899年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甲骨四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二、金石(一)金金吉金金文钟鼎文金,指青铜器。
文献学期末复习
文献学复习题一、掌握和熟悉基本常识1,后汉熹平年间刊刻之熹平石经,堪称文献传播之大事。
2,中国古代目录学萌芽于先秦,而正式兴起于西汉。
3,旋风装因其将书页鳞次栉比的相连,看似龙鳞,故又称龙鳞装。
4,书名、叙录、类序三项,为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5,刻本指在板木上刻字刷印而成的书籍。
它始自唐代,分类复杂,因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有不同分类。
以刻印主体论,有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
6,卷轴装为写本书的主要装帧形式。
7,版心即刻板的中心部位,为两半页的分界处,一般不刻正文,而刻有折叠书页标志的“鱼尾”。
8,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文献。
9,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10,电子载体的特点:一是无形,二是容量大。
11,张之洞《书目答问》为近代目录名作。
12,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即本校。
13,金石文献包括金文文献和石刻文献两部分。
14,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目录、版本、校勘三方面内容。
二、基本概念要熟悉和掌握1,善本善本即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属于善本,经过名家精校的版本均可视为善本。
2,讹、脱、衍、倒说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文献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脱漏一字或数字称为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原稿所无而传抄或出版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为衍文,亦称衍字、羡字。
倒指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文字前后次序颠倒错乱的现象。
3,反切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取前一个字声母和后一个字韵母及声调,拼成被注音之字。
此法注音即反切法。
因古今字音变化,有时用现在的读音来拼读,并不能得出正确的读音。
4,经折装经折装是将卷轴改为折叠式,书纸仍由多张纸粘起来的长幅,但不用卷轴,而是按一定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的折页,前后则用两块与折页相同的硬板把折页夹起来,类似于梵夹装。
文献学复习
文献学复习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定义为了把人类知识传播开来和继承下去,人们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其记录下来,或写在纸上,或晒在蓝图上,或摄制在感光片上,或录到唱片上,或存贮在磁盘上。
这种附着在各种载体上的记录统称为文献。
GB“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ISBD:文献(item)是指以任何实体形式出现的文献,作为标准书目著录的书目文献实体二、文献的社会功能1.保存文化遗产2.存贮和传递社会信息3.扩大人类交流4.体现社会文明水平,实现人类知识共享5.引导舆论,提供文化娱乐三、文献学的定义文献学以文献和文献工作为研究对象,对文学历史、文献工作方法、文献交流和利用规律进行概况和总结的学科、四、档案文献指在忠于原始档案信息的基础上,编纂、公布档案原文,或将档案信息内容经过不同形式的编辑加工后,转录到主要以纸张为载体的各种出版物上,形成我们通称的文献作品。
第二章文献类型一、著述定义将一切从感性认识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后,抽出最基本最精要的结论,而成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理论,才是“著作”“编著”是一种综合他人的著作材料,经过编辑整理,而成为体系化、并阐述作者个人简介的著作方式,其结果称为著作。
“著述”是指作者围绕某一专门主题,全面系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陈述理论、明确概念,而自成体系的作品。
凡无独特见解的作品,均不应称为“著述”狭义的“著述”:著作广义的“著述”:编著、著作二、著述的类型1.文件2.理论著作3.通俗读物4.科技报告5.学术论文6.杂著三、编述的定义凡将已有的材料,用新的体例加以改造,重新编排整理而成的图书叫做“述”,也称“编述”四、编述的类型1.古书编述1)总集:按一定的体例将两家以上的作品编在一起的书,各家作品一般不是独立的书,但基本上是整篇的著作2)别集:按照一定体例将一位作者的作品汇编在一起的书。
3)丛书:又称丛刊、合刻、丛刻、丛编、类编、汇钞、全书等。
是将若干种单独著作汇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的出版物。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历史文献学考试试题1、“文献”的概念及其内涵变化。
☆概念:“文”在古意中指典籍文章,“献”指古代耆旧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也包括耆旧先贤的事迹经历。
现代广义的文献的概念是: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不仅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
从情报学角度的概念是:以一定方式将人类所获得的知识或信息记录于一定载体之上所形成的东西叫做文献。
内涵变化:文献一词,是一个动态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
在我国关文献概念的描述,最早见于《论语.八佾》至元代,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马端临,首次以“文献”一词命名的专著《文献通考》面世。
自孔子至元·马端临均把“文献”概念的内涵表述为可作叙事、论事佐证的古今典籍及圣贤的言论,即文献兼指书和人。
此说至今仍有影响。
后来,文献概念的内涵偏指著述或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如:历史文献。
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
如医学文献。
”该定义强调了文献的历史继承性和资料性。
198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文献著录总则》,对文献概念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该定义强调了文献是知识。
凡是能耳闻、目睹到的并记录在一定的物质上的知识载体,均称之为文献。
《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将文献定义为:“在存贮、检索、利用或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在载体内、载体上或依附载体内而存贮有信息或数据的载体。
”该定义强调了文献是可以进行加工处理的“单元知识”;存贮(记录)“单元知识”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存贮声音、图像、文字、符号等知识的磁性载体(磁带、磁盘、光盘)文献等。
在国外,文献一词首先由法国保罗·奥特勒于1905年提出,随后流传于世。
其中英语的“文献”与“情报”的最初含义交叉,后来才分开。
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文献概念则是《汉俄英情报学词典》中的解释:文献是“包括固定情报以及用于传递和使用情报的物质客体。
文献学知识点
1、汉石经:熹平石经是中国古代最早刊刻与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经书,又名《汉石经》,《一字石经》,熹平石经初刻与东汉熹平四年(175年),于光和六年(183年)完成。
共有46块碑,200911字。
原立于洛阳太学讲堂的东西两侧,遗址在河南偃师县佃户乡。
熹平石经共包括《鲁诗》,《尚书》,《周易》,《礼仪》,《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经文从右向左直行书写,书体秀美,为汉隶精品。
2、魏石经:正始石经是中国三国曹魏时期刊刻的碑石经书,又名《魏石经》,《三体石经》。
初刻于正始二年(241年),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遗址在河南偃师佃户乡。
正始石经用篆文,古文,隶书等三种文字刻成,因此又被称为《三体石经》,碑文仅有《尚书》,《春秋》两种,从左向右刻写,碑文每面约33行,每行60字,,共有28碑。
3、唐石经:唐石经始刻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于开成二年(公元887年)刻成,当时立于长安国子监太学,今存西安碑林。
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共十二经。
4、别集:汇集一人的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称为别集。
“别集”之名是于“总集”相对而言的。
5、政书:是中国历代记录“典章制度”的书籍,它收集历代或一个朝代制度的沿革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性质。
6、类书: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用的工具书。
7、丛书:是指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单独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
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
8、方志:方志以地区为主,综合记录该地自然和社会方面有关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又称地志或地方志,有关专载江河湖海、祠庙寺观、名胜古迹、水利交通的著作,亦可归入其内。
9、家谱:又称族谱、祖谱、世谱、家乘、家牒等,是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别录》——是西汉刘向编撰的西汉政府图书馆藏书书目汇编, 他将各书的序录另写一份,集为一书,叫《别录》。
科。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 规律、文献整理方法以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它是治学的 基础、资料的源头,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 学等 (网络)。 2、 文献——最初“文”指典籍,“献”指掌握、熟悉典籍的贤人。 后来发生了变化,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今指记录有知 识的一切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 觉的。 3、 聚珍本——聚珍本是指清朝武英殿以聚珍铜活字排行刊印的《古 今图书集成》,清高宗以“活字”不雅,改称“聚珍版”,因 此,武英殿排印的多种书籍即被称为武英殿聚珍本。这部书字体 细劲,行格严肃,贮在武英殿。 4、 古小说——所谓古小说,是相对近古通俗小说(白话小说)而 言,或称文言小说、子部小说、笔记小说等。程毅中的《古小说 简目》收录以文学性较强的志怪、传记为主,并参照传统史志目 录“小说家”著录源流,兼收杂家、琐记之类的作品。 5、 四部丛刊——所谓“四部”即经、史、子、集四门传统分类法, 而丛刊及丛书。《四部丛刊》是上个世纪初,由著名学者、出版 家张济元先生汇集多种中国古籍经典纂辑而成,收书468种,分初 编、续编、三编,所用底本主要是商务印书馆的藏书楼涵芬楼所 藏古本、精本,也有借来的善本,供考订古籍,整理文献时参 考,真可谓功德无量。 6、 杀青——所谓杀青是中国古代制作用以书写的竹简的一种方法, 即在将竹简用以书写前,把竹片放在火上烘烤,使其出水,以防 虫蛀;然后把竹片上的青皮刮去,以便书写,这种方法叫做“汗 青”或“杀青”。
3.丛书:是指收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制编校,冠以 一个总书名,用统一的板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它又名丛 刊、丛编、丛刻、类编、汇刻、全书等,如《十三经注疏》、 《四库全书》。
4.经折装:把卷轴式改成折叠式,书纸仍然是由多张纸粘连起来的长 幅,但不用卷轴,而是按照一定的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一个长方 形的折页,前后用两块与折页一样大小的硬板把折页夹起来,类 似于梵夹装。
7、 书帕本——书帕本是一种版本类型。明代京官奉旨出差,回京时 必刻一书,以一书一帕相馈赠,故谓之书帕本。这类书多为馈赠 者自刻,作为礼物相送,以示自己风雅,故校对不精,刻印粗 燥,错误颇多,接收者也不一定重视。
8、 《郡斋读书志》——《郡斋读书志》是由宋代著名目录学家晁公 武编纂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私家藏书书目。全书按经、史、 子、集四部分为43小类,它的序或说明编次理由,或介绍一类书 的特点,或叙述学术源流,另外《郡斋读书志》的提要,内容丰 富,充分体现了宋代目录学的发展水平,因此,无论是在目录体 系上,还是提要考论上,都具有很高水平,受到历代学者的重 视。
文献学
填空题
1、 “版本”之称,始于唐五代雕版印刷书之后,是相对于“写本”而
言,所以前人论及版本学,多称始自宋人尤袤(读若“冒”,南北曰
袤,东西曰广)的《遂初堂书目》。
2、 《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隋
书.突厥传》突厥人“无文字,刻木为契。”
3、
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县发现
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古书装订制度,即将单页按一定顺序装订成
册。其形式主要包括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14、 殿本——所谓殿本即清朝康熙年间武英殿刊刻的官刻本书籍。这
类版本的书籍校对至精、刻书极工,多为钦定书籍刊行。
15、 七略—— 是指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 略、方技略。其中辑略是六略的总序,说明每一类的内容和意
的“石鼓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4、 最长的简是二尺四寸,用来书写经史、法律。木制的版牍多写公文
或画地理图,故称国土为“版图”。又常有用版牍(长一尺)写书信,
故有称书信为“尺牍”。
5、 《汉书.赵飞燕传》说,赵飞燕用名叫“赫蹄”的小薄纸包药丸,
其实这种纸也是缣帛。
6、 宋代最为流行的装订方式是“蝴蝶装”(亦作“蝶装”)。
9、 《崇文总目》——《崇文总目》是宋代第一部有题解的官修目 录,也是北宋最大的目录书,全书共66卷,著录书籍30669卷,体 例采用大序、小序的办法,主要由欧阳修撰写,每书目下都有提 要,揭示图书的内容。但是此书出自众人之手,提要解释有较多 错误和疏漏。尽管如此,《崇文总目》对宋代以后的公私藏书目 录产生了很大影响,起到了示范作用。
12、 滚动条制度——滚动条制度是在以缣帛和纸张为书写材料的条件 下形成的一种书籍装订制度,即在缣帛上书写完字后,将缣帛卷 成一束,卷时必须用细木棍作为中心,这叫“轴”,因此成为滚 动条,蔡伦造纸盛行以后,纸卷子的形制因袭帛书的滚动条形 式,流行于隋唐,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成为滚动条制度。
13、 册页制度——册页制度是在我国雕版印刷技术发明并不断发展的
而流通,如《水经注》。 疏:疏通文意,故称曰疏,如《周易义疏》。
笺:古代以竹简为书,读书人读书时为备遗忘,在有关的竹简上 系一小竹片作为标志,称为“笺”。
章句:这是封古书逐句逐章详加注释的一种体例,不但注解难懂 的词语,而且串讲句意,并在每章之末概括此章的大旨,如 王逸的《楚辞章句》。
训:解释的意思,常与诂连用,或称训诂,或称诂训,如《毛诗 训诂传》
终是乱读。”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12、 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人朱彝尊撰写《经义考》
仿照马端临的目录体例;章学诚《史籍考》;谢 《小学考》。
13、 马端临的目录学体例——自序、总序、大序、小序。
14、 古人写字都带着刀和笔,故有“刀笔”一词,《史记》称萧何为
秦之“刀笔吏”,后来“刀笔吏”贬称从事文字记录工作的小官。 15、 编撰《四库全书》私人献书最多的是知不足斋主人鲍廷博和宁波 天一阁主人范茂柱。 16、 《四库提要》为一万多种书写提要,存目书籍六千多种。 17、 陈恒《四库全书考异》;余嘉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胡 玉缙《四库全书总目补正》 18、 《四库》存目录6793种,93551卷,比《四库》收录之书多出将近 一半。 19、 元刻本特点:黑口、赵字(赵孟俯)、无讳、多简。 20、 册页装帧包括经折装、梵夹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 装。 21、 清刻本特点:数量巨大、校刊精审、纸墨讲究、质量可观。 22、 鉴别版本的经验: 填空题考法:眼别真赝,心识古今。 简答题考法:A、根据序跋鉴别版本 B、根据书牌木记鉴别版本 C、根 据讳字鉴别版本 D、根据藏书印鉴别版本。 23、 按著录者不同目录分为官修目录、史家目录、私家藏书目录。 24、 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 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25、 阿英(钱德赋)的《晚清戏曲小说目》收录清光绪初年至辛亥革 命时期的小说。 26、 传统小说归于子部,高儒《百川书志》把小说归于史部。 27、 天一阁取名郑玄《郑氏周易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他校。 本校法: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 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称为本校。 理校法:即推理的校勘,通常需从语言、体例、史实等方面作为推理 的依据,它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 10.注释的名类 课本P260页 传:古人把解释经义的书称之为“传”,传是传述的意思,解释经义以 传示后人,所以叫“传”,如《春秋左氏传》。 注:“注”字的本义为灌注,引申为注释,意谓若水之相灌注
7.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装:同蝴蝶装相反,它是以版心中线为主,版面向外对折,在两 侧余纸上打眼,用纸捻装订成册,后背用书皮裹住。 8. 讹:也称误,指将原有的字写错了,一句话有讹一字也有讹数
字的。 脱:文献在传抄出版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
文或阙文。
衍:即增加了原来没有的字,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 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 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先后次序却被 弄颠倒了的文字称倒文,纠正之则称为乙正或乙转。字数 较多的倒文习惯上称“错简”)
对校法: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 错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 本逐字逐句地比较,把各本的异同记录下来。 他校法 :用其他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称
7、 所谓建本,是就地域而言,指福建建阳县的麻沙、崇化两镇书坊所
刻之书。
8、 宋代刻书最精者是杭州刻本,即“浙本”。
9、 元代地方官刻,由各路儒学和书院刻印,其中书院最优。
10、 善本八字标准“精校精注、不缺不讹”。而版本鉴别八字经验则
是“眼别真赝,心识古今”。
11、 “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目录不明,
5.卷轴装:就是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 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 卷。因此,卷轴装的纸本又称卷纸。
6.蝴蝶装:简称“蝶装”,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一页 一页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在一起,另外三边切 齐,再用硬纸背裹住做封面。每页纸只有一面有字,打开书可以 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故称 “蝴蝶装”。盛行于宋元。
义,是节录原书序录的内容而成,实为六略名词解释
1.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 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 作品,它以编辑方法分选集、全集。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 诗文的合集。如《昭明文选》。
2.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 作品集,以编辑方法分选集、全集,如《李太白全集》、《柳宗 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