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文徵明习字》

合集下载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的意思是什么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的意思是什么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的意思是什么1.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什么意思意思:通常,我从来不会粗心大意地写东西。

出处:《文征明习字》原文:文徵明临摹《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选自《书林纪事》)翻译:文徵明临摹《千字文》(旧时的启蒙读本),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平时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

有时给人回复书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必定再三改动他而不感到厌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湛绝妙。

扩展资料: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道家、文学家。

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

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其与沈周共创“吴派”。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后世影响:其一,众多文氏后裔与门生,汇成蔚为大观的吴门书派,使文家笔法风靡江南,大有笼罩一代之盛。

从周道振、张月尊同纂的《文徵明年谱》中所附《后裔表》与《及门表》来看,文氏后裔中有擅长文艺者及门生各达五十多人,其后裔则跨越明清两代,门生中则有三十余人兼善书法。

在的后代中,文鹏、文嘉、文都是杰出的。

文鹏不仅继承了家族书画风格,还开创了吴门篆刻派,成为文人篆刻派的开创者。

文振孟则有“书迹遍天下,一时碑版署额与其曾祖相”之誉。

这一时期文家笔意风靡江南,此间情形在翁方纲一段题跋中有所反映:“予尝见明初人手迹,每多深得赵书神致,实遥接周驰之后。

明中叶,而犹未大变。

宋、沈、詹、解虽自成格,而所津逮,无若吴兴之绵远、。

直至文衡出山,而江左字体,乃多用文家笔意,不仅赵体。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七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七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新人教版

专项复习(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杯弓蛇影乐广①尝有亲客,久阔②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③听事④壁上有角,漆画作蛇。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注释】①乐(yuè)广:字彦辅,河南阳淯(yù)(今河南南阳附近)人。

②久阔:久别不见。

阔,阔别,离别,疏远。

③河南:晋朝郡名,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④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

⑤沉疴(kē):久治不愈的病。

疴,重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乐广尝.有亲客尝:曾经(2)广问其故.故:原因(3)既饮而疾.疾:生病(4)沉疴顿愈.愈:治愈,恢复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乐广猜想杯中蛇就是弓的影子了。

3.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示例]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就疑神疑鬼、胡乱猜忌。

(或:凡事应作调查研究,千万不要见到一点行迹就疑神疑鬼。

)附参考译文: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厌恶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

”当时,河南厅厅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蛇就是弓的影子了。

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疑团突然解开,久治不愈的病顿时好了。

(二)按图索骥伯乐《相马经》有“隆颡①跌日②蹄如累麴③”之语,其子执《相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文言文助读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助读原文及翻译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 前50篇原文与译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  前50篇原文与译文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译文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原文: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祖逖闻鸡起舞
译文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原文: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文徴明习字文言文翻译

文徴明习字文言文翻译

《文徵明习字》文言文原文如下:文徵明者,吴郡人也。

幼聪颖,好学不倦。

及长,益精书法,尤善行、草。

尝游京师,与祝允明结交,允明教以书法,徵明受业甚勤。

日临池不辍,夜读书不息。

每得古人墨迹,必研习之,得其神韵,悟其笔法。

故其书法,既有古人风范,又具自家风格。

徵明习字,讲究笔法,讲究结构,讲究意境。

其笔法,如云如水,飘逸灵动;其结构,如峰峦叠嶂,错落有致;其意境,如诗如画,深远悠长。

观其书法,使人如入山阴道上,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一日,允明问徵明:“子之书法,有何独特之处?”徵明答曰:“吾书法,虽学古人,然不泥古,力求创新。

吾之笔法,虽受古人影响,然能自出新意,不拘一格。

吾之结构,虽仿古人,然能变化多端,不落俗套。

吾之意境,虽师古人,然能自抒胸臆,不拘一格。

”允明闻言,大加赞赏,曰:“子之书法,确有独到之处。

吾辈当以此为楷模,努力学习,以期达到更高境界。

”徵明习字,不仅注重笔法、结构、意境,更注重品德修养。

他认为,书法之道,亦即人生之道。

故其平日里,严于律己,谦逊待人,博学多才,品行高洁。

世人皆称其为人品高尚,书法精湛。

岁月如梭,徵明习字数十载,终于成就一代书法大家。

其所书《前后赤壁赋》,流传千古,被誉为“千古绝唱”。

其书法作品,传世无数,后人争相临摹,成为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

《文徵明习字》文言文翻译如下:文徵明,吴郡人士。

自幼聪慧,好学不倦。

成年后,书法技艺越发精湛,尤其擅长行书和草书。

他曾游历京师,与祝允明结为好友,允明传授他书法技艺,徵明勤奋学习。

白天临池不辍,夜晚读书不息。

每当得到古人的书法作品,必定仔细研习,领悟其神韵,掌握其笔法。

因此,他的书法既有古人的风范,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徵明习字,注重笔法、结构、意境。

他的笔法如同云水般飘逸灵动;结构如同山峰叠嶂,错落有致;意境如同诗画一般,深远悠长。

观赏他的书法,使人仿佛置身于山阴道上,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有一天,允明问徵明:“你的书法有何独特之处?”徵明回答道:“我的书法虽然学习古人,但并不拘泥于古,力求创新。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原文及翻译======================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 阅读专项练习 文言文阅读 全国通用(含知识点、、答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 阅读专项练习 文言文阅读 全国通用(含知识点、、答案)

1.解释下列词语:
临(

遂(
) 尝(

苟且(
) 或(
) 易(

2.翻译下列句子: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
3.文徵明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试结合自己实际谈下体会。
【注释】 (1)临:临摹。 (2)日:每天 (3)率:标准。 (4)书:书法水平。 (5)遂:于是,就。 (6)于:对,对于。 (7)平生:一生。 (7)尝:曾经。 (8)苟且:敷衍了事,随随便便,马虎。 (9)或:有时。 (10)简札:信件,书信。 (11)少:通“稍”,稍微。 (12)易:改换,更换。 (13)不厌:不嫌烦。 厌:嫌麻烦而讨厌。 (14)故:所以。 (15)愈益:愈加,更加。 (16)书遂大进中的“书”字:书法。 (17)平生于书中的“书”字:写字。 【译文】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 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竞斗而讼于 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 空远矣。 1、解释加点的词。
⑴将援.引射之
⑵宜燔.
⑶已而索.雁
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也。
3、回答下列问题。
兄弟二人争论的焦点是
而结果是

4、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鲁有好钓者
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以银碧,垂翡翠之纶,其持竿处位即是,然其得鱼不
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鲁人有好.钓者(

②以桂为.耳(

③故.曰(

2.翻译画线的句子。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杯弓蛇影乐广①尝有亲客,久阔②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③听事④壁上有角,漆画作蛇。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注释】①乐(yuè)广:字彦辅,河南阳淯(yù)(今河南南阳附近)人。

②久阔:久别不见。

阔,阔别,离别,疏远。

③河南:晋朝郡名,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④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

⑤沉疴(kē):久治不愈的病。

疴,重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乐广尝有亲客尝:曾经(2)广问其故故:原因(3)既饮而疾疾:生病(4)沉疴顿愈愈:治愈,恢复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乐广猜想杯中蛇就是弓的影子了。

3.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示例]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就疑神疑鬼、胡乱猜忌。

(或:凡事应作调查研究,千万不要见到一点行迹就疑神疑鬼。

)附参考译文: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厌恶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

”当时,河南厅厅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蛇就是弓的影子了。

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疑团突然解开,久治不愈的病顿时好了。

(二)按图索骥伯乐《相马经》有“隆颡①跌日②蹄如累麴③”之语,其子执《相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高中文言文助读(教师版)

高中文言文助读(教师版)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6-7年级走进文言文 第3单元

6-7年级走进文言文 第3单元

参考答案13.【实词训练】日:每天以……为……:把……作为……遂:于是、就尝:曾经或:有时少:稍微易:更改愈:越益:更加、越发【虚词训练】于:对于【语法训练】①B B 每天②日以十本为率:每天把(临摹)十本作为标准。

14.【实词训练】积年:累年,多年皆:都数:几觅:求、寻求书:书法题:写为:因为穴:洞叶:皮号:称作冢:坟墓【虚词训练】之a:指示代词,指这件事之b:人称代词,指门坎【语法训练】①宾他(智永)②并请题额者如市:并请(他)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一样。

15.【实词训练】书:书法以为:认为去:离开愿:希望其人:那人其:代词,它的甚:很启:打开方:才至:到、直到【虚词训练】于a:介词,向于b:介词,在、到【语法训练】①A B 使……精湛/精通 A②至精其艺:直到使他的技艺非常精湛(才离开)。

16.【实词训练】尝:曾经姥:老妇人书:写因:于是、就谓:对……说但:只如:按照竞:争着、竞相复:又、再次【虚词训练】之a:结构助词,的之b:代词,指扇子【语法训练】①于 A②羲之书其扇:王羲之在她的扇子上写了字。

17/18.【实词训练】者:……的人负:背走:跑则:但以:用遽:立即、赶紧其:代词,他的许:允许众:多无几:没多少置:放但:只且:一边顷刻:一会儿、不多久许:左右数:几并:一起【虚词训练】而a:连词,表修饰而b:连词,表承接【语法训练】①主那个人宾钟 B②欲负而走:(那个人)想要背着(钟)跑掉。

参考译文13.文徵明临摹《千字文》(旧时的启蒙读本),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平时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

有时给人回复书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必定再三改动它而不感到厌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湛绝妙。

14.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之后就有十几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石(那么重)。

前来求取墨迹、并请(他)写匾额的人多得像吵闹的集市一样。

(他)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洞来,于是(就)用铁皮包裹住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

七年级下文言文课程补充内容

七年级下文言文课程补充内容

七年级,下,文言文,课程,补充,内容,七年级,下,七年级(下)文言文课程补充内容一成语篇1.东食西宿齐人有女,二人求见。

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

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

女便两袒。

怪问其故。

曰:“欲东家食,而西家宿。

”此为两袒者也。

2.东施效颦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3.指鹿为马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

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后群臣皆畏高。

4.门可罗雀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汲、郑亦云,悲夫!5.东窗事发桧之欲杀岳飞也,于东窗下与妻王氏谋之。

王氏曰:“擒虎易,纵虎难!” 其意遂决。

后桧游西湖,舟中得疾,见一人披发厉声曰:“汝误国害民,吾已诉天,得请矣。

”桧归,无何而死。

未几,子熺亦死。

王氏设蘸,方士伏章,见熺荷铁枷,问:“太师何在?”熺曰:“在酆都。

”方士如其言而往,见桧与万俟卨俱荷铁枷,备受诸苦。

桧曰:“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二动物篇1. 鸲鹆鸟鸲鹆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

但能效数声而已,终日所唱,惟数声也。

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

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今文章家窃摹成风,皆鸲鹆之未惭者耳。

2. 蜀鸡豚泽之人养蜀鸡,有文而赤翁。

有群雓周围鸣。

忽晨风过其上,鸡遽翼诸雓,晨风不得捕,去。

已而有乌来,与雓同啄。

鸡视之,兄弟也。

与之上下,甚驯。

乌忽衔其雓飞去。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 翻译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 翻译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fān)愿扫除天下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是扶风平陵人,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固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曾经有一次,他停下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鉴赏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鉴赏

哲理
• 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 二,态度决定高度。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 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 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 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书林纪事》
• 马宗霍(1897—1976),原名骥,宗霍是国学大 师章太炎给先生取的名字。马宗霍先生是衡阳县人。 • 马宗霍先生的书法、书学造诣很深。他精通各 种书体,篆书多写钟鼎,古朴而苍劲。他的隶书取 法汉碑,秀丽典雅。他的行书学习二王,并融篆隶 笔法于其中,结构严谨,笔势潇洒,灵动脱俗。 • 1935年出版了《书林藻鉴》、《书林纪事》, 是书学史上的巨著,成为后来人们编写书学史,书 法家辞典之类著作的样本。此书共收入书法家2817 人,引用资料数百种。
徐祯卿
文章烟月
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 风霜独卧闲中病,时节偏催壑口蛇。 “吴中诗冠”,因“文章 篱下落英秋半掬,灯前新梦鬓双华。 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 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
会待此心销灭尽,好持斋钵礼毗耶。
西宫怨
兴庆池头漏未阑,梨园弟子曲将残。 花前更进宫州伎,无那西凉月色寒。
江南四大才子
江南四大才子又 称“吴门四才子”,是 指明代时生活在苏州的 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 脱的文化人。一般认为 是指唐伯虎、祝枝山、 文征明、徐祯卿。
唐伯虎

唐寅(1470年3月 6日-1524年1月7日), 字伯虎,后改字子畏, 号六如居士、桃花庵 主、鲁国唐生、逃禅 仙吏等,南直隶苏州 府吴县人,明代著名 画家、书法家、诗人。 绘画宗法李唐、刘松 年,融会南北画派, 笔墨细秀,布局疏朗, 风格秀逸清俊。
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大 书法家,号“衡山居士”,世称 “文衡山”,官至翰林待诏,私 谥贞献先生。“吴门画派”创始 人之一。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 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 “四绝”的全才。他虽学继沈周, 但仍具有自己的风格。他一专多 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 亦能写意。山水、人物、花卉、 兰竹等无一不工。

2023高考语文备考:这些文言文段落,断句翻译积累素材,一段三用

2023高考语文备考:这些文言文段落,断句翻译积累素材,一段三用

1.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2.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3.董遇谈三余勤读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原文: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原文 1-2章

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原文 1-2章

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原文1-2章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文徵明习字》文言文及翻译

《文徵明习字》文言文及翻译

《文徵明习字》文言文及翻译《文徵明习字》文言文及翻译文徵明习字,文出《书林记事》,记叙了“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勤学苦练、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练习书法的故事,告诫我们如果做事半途而废,最终只能一事无成,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下面是《文徵明习字》文言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翻译:文徵明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注释:(1)临:临摹。

(2)日:每天。

(3)率(lǜ):标准。

(4)书:书法水平。

(5)遂:于是,就。

(6)于:对,对于。

(7)平生:一生。

(8)尝:曾经。

(9)苟且:敷衍了事,随随便便,马虎。

(10)或:有时。

(11)简札:信件,书信。

(12)少:通“稍”,稍微。

(13)易:改换,更换。

(14)不厌:不嫌烦。

厌:嫌麻烦而讨厌。

(15)故:所以。

(16)益:愈加,更加。

(17)书遂大进中的“书”字:书法。

(18)平生于书中的“书”字:写字。

文徵明贴写《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

欢迎共阅《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4、宗悫(què)乘风破浪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

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

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

”(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

”)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

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

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

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

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原文: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

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徵明习字
(选自马宗霍《书林记事》)
作者介绍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 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 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 法家、文学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 “文待诏”、“文贞献”。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 慕名相聘,托病不赴。正德末年以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 林待诏。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旋即便 致仕归乡。四方人士求诗文书画者,络绎道路。明世宗嘉 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年九十岁。有《甫田集》。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 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 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 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 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 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 家”。
于写字,从来没有马虎的时候,有时他回复别人
的书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就一定三番五次修
改它,不怕麻烦。因此,他越到老年,书法越发
精致巧妙。
原文
临摹 每天 按照 标准 书法 终于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
进步 对,对于 曾经 马虎 有时
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
多次 更改,此指重写。 因此 更加
满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徵明临摹《千字文》,每天按照写完十本
作为标准来练习,书法于是大有进步。他平生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