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
《那个星期天》优质课优质教案精选
《那个星期天》优质课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七册《那个星期天》,主要围绕文章内容进行深入解析。
教学内容包括: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脉络、人物形象分析以及语言特色。
具体章节为第二十一章“人间真情”,第三节“那个星期天”。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亲情的表达。
2. 分析文章的结构脉络,掌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结构脉络的分析,人物形象的理解。
教学重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语言特色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星期天的亲情小故事,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同时标注出生词和优美句子。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亲情的表达。
b. 讲解文章结构脉络,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c.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d. 品味文章语言特色,学习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题目,讲解答题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主题:那个星期天2. 结构脉络:起承转合3. 人物形象:主人公特点4. 语言特色: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b. 分析文章结构脉络,画出思维导图。
c. 从文章中选择一个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
2. 答案:a. 文章主题:表达对亲情的珍视和怀念。
b. 思维导图:按照起承转合的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c. 人物形象:以主人公为例,分析其善良、勤劳、无私等品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2. 拓展延伸:a. 布置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感悟。
《那个星期天》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感受作者情感的能力。
3. 教育学生懂得感恩,懂得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学会感恩,珍惜亲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将课文中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那个星期天》2. 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中的场景,引入新课《那个星期天》。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阅读课文的感悟,讨论如何感恩,珍惜亲情。
4.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5. 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如何感恩,珍惜亲情,并将思考的结果分享给同学们。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学会感恩,珍惜亲情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感恩,珍惜亲情的作文,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对感恩和珍惜亲情的认识和表现。
3. 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运用和深化。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反思课堂教学的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3.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亲情和感恩的文学作品,拓宽视野,深化理解。
2. 组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访问老人院、做志愿者等,让学生将课堂所学付诸实践。
3. 鼓励学生参与家庭和社会事务,培养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那个星期天》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并理解文中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细腻的情感表达。
2.把握课文的主要情节,理解“我”在那个星期天的心情变化,感受“我”对母亲的爱与期待。
3.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理解并珍惜亲情,学会体谅父母的辛劳与不易,培养感恩之心。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我”的心情变化,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2.难点: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那个星期天》的原文、配乐朗诵音频、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等。
2.生字卡片、课文重点段落卡片。
3.小组讨论任务卡及汇报PPT模板。
4.相关亲情主题的短文或故事,用于拓展阅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亲情的短视频或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有过期待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的经历吗?那种期待的心情是怎样的?”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期待与等待的散文——《那个星期天》,一起感受作者在那个星期天的心情变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o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什么?”o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我”对那个星期天的期待。
2.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读好句子间的停顿和语气。
o特别关注课文中的长句子和难读词语,如“惆怅”“耽搁”“惊惶”“依偎”等。
3.认识生字词,理解词义,如“惆怅”“耽搁”“惊惶”“盼望”“兴奋不已”等。
o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词义,并尝试用词语造句。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默读课文,思考:“我”在那个星期天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这种变化?o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如“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我感到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朦胧起来,仿佛被什么挡住了视线”,“我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我现在大了,是个小伙子了”。
《那个星期天》教案3篇
《那个星期天》教案1教学目标1.会写“媚、蚁”等15个字,会写“蚁穴、翻箱倒柜”等15个词语。
2.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我”在一天里心情的变化。
3.品味文中重点语句,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心理。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
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往往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童年时,我们的心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史铁生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那个星期天》。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xx),中国作家。
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意蕴深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
代表作有小说《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急遽(jù)惆怅(chóu chàng)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惆、怅、偎、逝”,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惆、怅、偎”书写时要左窄右宽;“逝”字注意“辶”的捺要舒展,托住上面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母亲答应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但是因为家务繁忙,结果一次次爽约。
)2.思考以下问题:(1)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2)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总写“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写母亲一次次爽约,“我”心情逐渐落空。
第三部分(7):写“我”因出去的希望落空而崩溃大哭,母亲安慰“我”。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第1篇】设计说明《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去世的母亲,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基于此,本课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在把课文读流利、读通顺的基础上,采取“读读——画画——想想——议议”的方法,引导学生读懂情节,抓住人物动作、心理的描写,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引领学生置身故事中,走进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PPT、字卡、词卡,准备歌曲视频《那个星期天》。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质疑引趣1.播放歌曲《那个星期天》,引导学生思考:从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导入:一个男孩儿,在一个星期天,他的心情经历了几次起伏?这个男孩儿究竟经历了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那个星期天》。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引导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预设:主人公是谁?发生了什么事?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设计意图:听歌曲,讲内容,通过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进行自由猜想,设置疑问,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尝试着找一找答案。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把生字用笔圈一圈。
(2)与小组同学合作,分自然段接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2.学习字词。
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快来念一念。
媚砖蚁叨绊绞耽揉绽搓惶吻偎(1)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在课件上圈出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学生交流讨论。
(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4)汇报交流,分类指导:重点在字义和字形方面指导。
①形声字理解识记:“媚”从女,眉声。
《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
《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回顾所学,质疑导入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带领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2.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4.“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5.简介作者。
史铁生(1951—2010年),中国作家、散文家。
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那个星期天》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和人物性格特点;(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感悟,懂得珍惜家人;(2)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尊重他人的付出;(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那个星期天》;(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3)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和人物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情感;(2)学会感恩,尊重他人的付出;(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那个星期天》的PPT或黑板;(2)生字词卡片;(3)相关教学资料和案例。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那个星期天》;(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知识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或黑板展示课文《那个星期天》的;(2)引导学生回顾预习内容,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介绍;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3.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和人物性格特点;(2)学生合作探讨,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3)教师总结,强调亲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4. 知识拓展:(1)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相处的温馨瞬间;(2)教师展示相关教学资料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亲情;(3)学生写作练习:以“我心中的那个星期天”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那个星期天》,巩固生字词;2. 完成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 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教学内容。
《那个星期天》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那个星期天》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七单元《那个星期天》,具体内容包括:1. 研读课文,理解作者通过对一个星期天的描绘,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亲情的珍视。
2. 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能力。
3. 掌握生字、生词,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变化,体会亲情的珍贵。
2.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细节,学会从生活中感悟美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语言特色,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情感变化,体会亲情的珍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自己经历的难忘的星期天,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3.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讲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文《那个星期天》2. 重点词语:珍惜、亲情、感悟3. 作者情感变化:期待→失望→理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亲情的理解。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写一段话描述你与家人相处的美好时光。
答案:(1)示例:亲情是生活中最珍贵的财富,我们要懂得珍惜,用心感悟。
(2)示例:那个周末,我与家人一起去公园散步,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
我们互相分享着生活中的趣事,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让我深刻感受到家的温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学会感悟美好,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今后需加强引导。
《那个星期天》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庭、亲人的关爱和珍惜。
(2)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描绘细腻感受的词语。
(2)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个星期的经历,引发学生对星期天的思考。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星期天的看法和经历。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星期天的日记。
2. 拓展作业:(1)邀请家长参与,共同回忆家族中的那个星期天。
(2)学生将回忆的文字整理成作文,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参与度、积极性、合作意识。
(2)朗读、表达、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作业完成情况:(1)家庭作业的完成质量。
(2)拓展作业的创新性和分享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对家庭、亲人的关爱和珍惜。
(2)感恩、回报意识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采用问答、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优质教案(精选16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优质教案(精选16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优质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理变化,理解其丰富而敏感的情感。
2.品析课文,关注作者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3.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辨证认识母亲和孩子沟通中所存在的鸿沟。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关注文章对人物心理的描写。
2、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辨证认识母亲和孩子沟通中所出现的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有过等待父母带你去做某事或答应你一件事却迟迟不能实现的焦灼吗?不妨说一说当时的心理(学生分享并展示导学案上用微信表情画的心情)。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与期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看到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作者为什么对这一天印象如此之深?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史铁生,看一看在那个星期天他有着怎样的期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读课文用用一句话概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
明确: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思考以下问题:(1)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明确:时间顺序,从早到晚(2)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我”的心情)(3)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黑板出示生字词)P1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P2-p6作者细致描写我从满怀期望、兴奋雀跃到疑窦暗生。
但是仍然在焦急万分中耐心等候,却终于彻底失望的过程。
P7我的情绪郁结到顶点以致情感爆发的样子。
(4)我们可以归纳出,本文主要写了“我”心情的变化。
那么课文的第一小节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追问:如果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这里罗列了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那个星期天》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那个星期天》,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脉络以及修辞手法。
具体章节:第五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在特定环境下所表达的情感。
2. 分析文章的结构脉络,学会运用顺叙、倒叙等叙述方法进行写作。
3. 掌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结构脉络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一个星期天的场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度过的美好星期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分析课文:(2)分析文章主题思想,讨论作者的情感表达。
(3)讲解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并举例说明。
4. 例题讲解:选取文章中的一个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及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对一句话进行改写。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脉络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顺叙、倒叙2. 主题思想:怀念、感慨3. 修辞手法:拟人、比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星期天”为题,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篇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对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脉络和修辞手法是否掌握到位。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关注其他作家的作品,学习并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第二条:分析文章的结构脉络,学会运用顺叙、倒叙等叙述方法进行写作。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作业设计:以“我的星期天”为题,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篇作文。
统编版小学语文《那个星期天》教案设计 (2)
统编版小学语文《那个星期天》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媚、砖”等13个生字,理解并运用“耽搁、明媚”等14个词语。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 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来表现人物心情的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我”在那个星期天里心情的变化过程。
-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并能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我”等待时的焦急、兴奋、失望等复杂心情,感受孩子纯真的心灵世界。
2. 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心情的变化。
- 学习文中通过多种描写手法表现人物心情的方法。
- 例如,文中在描写“我”等待母亲带“我”出去时,通过“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
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
我知道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一会儿,我得不出声地多藏一会儿”这些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我”急切又有些小机灵的心情。
这就是需要学生重点学习和体会的地方。
2.2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细腻而又复杂的心理描写,并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 如文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这一段的描写,既有对环境的描写,又有对“我”心理的刻画,将“我”等待中的焦虑、孤独、惆怅等复杂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3. 教学方法3.1 朗读法-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体会“我”心情的变化。
例如,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精读课文时,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情节和心情变化读出不同的语气。
3.2 情境教学法- 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心情。
比如,在讲解“我”等待母亲的过程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在等待一件非常期待的事情时的场景,从而更好地体会“我”的焦急。
《那个星期天》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那个星期天》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和心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亲情的伟大,学会珍惜家人。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那个星期天》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和心理。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体会其深层含义。
2. 将课文中的情感和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那个星期天》的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那个星期天》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体会其深层含义。
4.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亲情的认识。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亲情之情。
5. 课堂小结(2)学生课后作业:以“我心中的亲情”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亲情的文章或故事,如《背影》、《妈妈的爱》等,比较不同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影视欣赏:推荐学生观看亲情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如《天下无贼》、《亲爱的》等,引导学生从视觉影像中感受亲情。
七、课堂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
2. 亲情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感人故事,增进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八、作业设计1. 写作练习:以“我最难忘的一次亲情体验”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真实、感人。
《那个星期天》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那个星期天》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3课《那个星期天》。
课文讲述了一个小孩子期待一个 promised 的星期天,但最终失望的故事,反映了孩子纯真的内心世界和对诚信的渴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期望、迫不及待、失望”等词语造句。
3. 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变化,体会诚信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学会用词语描述情感。
2.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孩子的内心世界,掌握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课文朗读录音3. 生字词卡片4. 作业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一个孩子期待周末的活动为情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期待的事情,引出本课课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跟读并学会运用。
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对诚信的渴望。
4. 情景体验:分组朗读课文,体会孩子的情感变化,讨论诚信的重要性。
5. 课堂练习:用“期望、迫不及待、失望”等词语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那个星期天》2. 生字词:期望、迫不及待、失望3. 情感变化:期待失望4. 诚信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诚信的小短文。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较好,但在朗读方面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关于诚信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学会用词语描述情感。
分析:课文《那个星期天》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孩子从期待到失望的情感变化。
学生需要深入理解课文,学会如何用准确的词语描述不同的情感。
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期待”、“迫不及待”、“失望”等,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第9课《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上好课】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质疑导入,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引导同学质疑问难,老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同学的学习状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同学的学习乐观性和主动性,培育其创新精神。
)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预设】: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呢?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1)同学沟通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史铁生的资料,相互补充。
(2)课件出示介绍作者: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
21岁时因病瘫痪,从今永久坐上了轮椅。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1998年首届鲁迅文学奖。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设计意图:培育同学自主预习的习惯,学会在预习中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通过指导生字的书写、理解词语意思等方式,夯实基础学问。
感知课文,梳理脉络,把握内容,培育同学提取信息和整体把握内容的力量。
)结合学习任务单开放学习。
1.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自由读课文,留意读精确、流利,不懂的字词可以画标记。
(2)边读边思考:那个星期天,“我”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呢?2.检查字词把握状况。
(1)指名读词语,同学间相互留意订正字音。
蚁穴绊倒咔嚓原谅缥缈漫长急遽孤独惆怅惊惶耽搁消逝荒芜焦急兴奋跳方砖搓衣服不行挽回阳光明媚一声不吭【预设】急遽:“遽”读音jù惆怅:“惆怅”读音“chóu chàng”惊惶:“惶”读音“huáng”(2)同学质疑,相互释疑:哪些词语的意思不明白?哪位同学能帮他解决?【预设】缥缈:形容空虚渺茫。
急遽:急速、急迫。
惆怅:形容失意、伤感。
不行挽回:没有可能再挽留回来,已经是不行转变的了。
(4)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关注简洁写错的字,相互提示简洁写错的部件和笔画。
(学习任务单第3题)【预设】:“偎”书写时右下部分简洁多写一撇,提示同学特殊留意。
《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精选
《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第25课《那个星期天》,详细内容为第一至三自然段。
通过描述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的所思所感,展现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掌握描述性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变化,掌握描述性写作方法。
2.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度过的难忘的星期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作者情感变化,讲解描述性写作方法。
4. 实践情景引入: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境,进行口头描述。
5. 例题讲解:教师给出例题,指导学生运用描述性写作方法进行写作。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例题,独立完成一篇关于自己难忘的星期天的作文。
7. 交流分享: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文,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课文《那个星期天》2. 生字词:略3.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4. 描述性写作方法: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星期天》为题,写一篇作文,描述自己在星期天的经历和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2. 描述性写作方法的掌握;3. 作业设计中的作文题目和答案;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优质公开课9那个星期天【教案】(1)
优质公开课9那个星期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那个星期天》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文章阅读理解、词汇学习、语法点讲解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旨和细节信息。
2. 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复杂语法结构,以及文化背景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旨、重点词汇和语法点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星期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a. 学生观察图片,描述图片内容。
b. 教师提问:“你们眼中的星期天是怎样的?”2. 阅读理解:a.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c. 讲解文章中的生僻词汇和复杂语法结构。
3. 例题讲解:a. 教师选取文章中的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b. 学生跟随教师思路,学习解题技巧。
4. 随堂练习:a.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文章那个星期天2. 重点词汇和语法点3. 解题步骤和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2)文章中提到的文化背景有哪些?b. 课后阅读一篇关于星期天的短文,并完成相关练习。
2. 答案:a. 问题1答案: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一个星期天的所见所闻,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问题2答案:文章中提到的文化背景有:家庭聚餐、民间习俗、传统节日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星期天的文章,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星期天的习俗和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
《那个星期天》公开课教案
《那个星期天》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第七册《那个星期天》,主要围绕文章内容进行深入讲解。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学习作者运用景物描写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学习文章中的生字词,掌握文章的重要句子,提高语文素养。
3. 通过分析文章,学会运用景物描写来表达内心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学会运用景物描写来表达内心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结构,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课文学习:(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注生字词。
(2)生字词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文章中的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和字义。
(3)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3.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星期天,与同学分享。
(2)结合学生的分享,分析文章中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内心情感。
4. 例题讲解:(1)分析文章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
(2)讲解重要句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景物描写方法,写一段表达自己情感的文字。
(2)互相交流、评价,提高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总起描写抒情2. 生字词:若干3. 重要句子:若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景物描写,写一篇关于自己最难忘的一个星期天的作文。
答案示例:那个星期天,阳光明媚,微风拂过脸庞,让人感到无比舒适。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游玩,那里绿树成荫,花香四溢。
我兴奋地在草地上奔跑,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
2024年统编版春季六年级下册语文《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2.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课程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体验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
3.教学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在学期末进行教学成果展示,如朗读、演讲、写作展示等,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为其他学生提供学习榜样。
1.应对突发情况:教师应准备好应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如技术设备故障、学生突然的情绪变化等,确保教学秩序不受影响。
2.安全教育:在组织课外活动时,教师要强调安全教育,确保学生的安全。
3.心理关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在课堂上或活动中表现出情绪波动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关怀和指导。
十八、教学总结
2.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融入德育教育:在教学中,要注重德育教育的融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十、教学延伸
1.阅读拓展:向学生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书籍,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2.情景剧表演: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情景剧表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长,培养良好的品质。
十一、教学注意事项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精选
《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七册《那个星期天》,具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文章结构分析、修辞手法鉴赏及写作技巧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熟练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
3. 分析文章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主题的把握,写作手法的分析。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文章内容的理解,写作技巧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分析资料、写作技巧指导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星期天的有趣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4. 文章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5. 写作技巧探讨:通过例句分析,让学生了解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6. 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运用本节课所学写作技巧,写一篇关于星期天的短文。
7.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生字词和写作技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课文《那个星期天》2. 生字词:3. 文章结构:4. 写作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星期天》为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略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星期天的优秀文章,拓宽阅读视野,提高写作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文章分析部分;2. 教学目标的写作技巧探讨;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文章主题把握和写作手法分析;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5. 作业设计。
一、教学内容文章分析部分1. 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组织架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读课文, 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 并且交流 “我 ”的心理 经历了的变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预设:
(1)“⋯⋯这不会错; ⋯⋯都不会错 ”,“我想到底是让我盼 来了。 ”表现出 “我”满怀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跑出去,站在街门口 ”,“藏 在大门后 ”,这里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表现出 “我 ”的兴奋。
(3)“这段时光不好挨。 ”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通过跳房 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 —— 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 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
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
《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 “媚、蚁、叨 ”等15个生字,理解 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 “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 ”等 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 “我”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 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 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
体会这一天里 “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 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 点和不同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 “媚、蚁、叨 ”等15个生字,理解
2.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内心感受的方法。
2.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 同点和不同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课。
1.回忆上节课所学, 指名学生说这一天里 “我”的心情经历了怎 样的变化。
5.总结:本文写了 “我”等待的过程, 在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是:(板书:心情变化: 兴奋期待 ——耐心等待 ——焦急无奈 —— 失望委屈)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 容,理清了 “我”心情的变化。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 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3.教师追问:与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还有什么?
“我”的心情。
4.是的,本文主要写了 “我”在这一天里等候母亲的过程中心情 的变化。那么课文的抵1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对比句子:
(1)那是一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
(2)那是一个星期天, 从早晨到下午, 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2)句通过罗列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 待过程的煎熬和 “我 ”的期盼。
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 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 ”,“追在母亲的腿底下 ”, “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这里写出了 “我”紧 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的焦急心情。
(5)“男孩儿蹲着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 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 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 一派荒凉。 ” 这里写出了 “我 ”在期望落空后的失望委屈。
2.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 “盼望”有关的文章, 史铁生的 《那个星期天》。(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 ,你有哪些疑 问?
4.“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带着这些问题,我 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5.简介作者。
史铁生(1951—2010年),中国作家、散文家。初中毕业后 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 “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 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自 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短篇 小说《命若琴弦》 ,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二、朗读课文,解决字词
1.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借助拼音读准 字音,通过查工具书的形式弄懂意思,不懂之处及时请教他人。
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吓唬:使害怕,恐吓。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
耽搁:拖延时间。
沉郁:低沉郁闷。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急遽:急速。
惊惶:惊慌。
依偎:亲热的靠着,紧挨着。
三、再次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 话来概括?(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 出去玩的经历。)
2.那课文是按怎么的顺序来写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 的语句进行概括。
2.这节课继续学习《那个星期天》 ,学习作者是如何真实表达 内心感受的。
二、深入学文,感悟写法。
1.默读课文,画出能够表现 “我”心情的句子, 想想作者是通过 什么描写方法表现出 “我 ”的心理,在旁边做好批注。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自己的收获。
3.小组汇报。
(1)出示: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 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 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 “我”的动作来写 “我 ”兴奋期待的心 理。
(2)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 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 “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 象来表现 “我”的耐心等待。
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 “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 ”等 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 “我”心情的变化。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回顾所学,质疑导入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 “盼望 ”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带 领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盼》 写了一个小女孩盼 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