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各省人均GDP的变异系数
中国历年人均GDP及其计算1952-2001
年份全国平均最大值最小值最大/最小标准差变异系数可比价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以下为19521045845510.66102.840.99102.8420855国民收入19531227815913.28142.54 1.17136.0023859 19541267676411.98138.15 1.10131.802606419551297936612.07141.07 1.09136.002546619561429168011.38160.88 1.13158.102848019571429228510.83163.21 1.15162.8029885195817111799911.91212.07 1.24209.80401991959183116510413.69221.75 1.21217.005041041960183139310413.39261.03 1.43252.7057010419611518537910.80155.74 1.03122.203767919621397007010.00120.590.8795.502497019631477566711.28132.350.90107.202556719641678398210.23146.990.88119.102758219651949441029.25166.110.86132.20323102196621610401139.20183.440.85149.4036611319671978991068.48154.200.78124.10343106196818310009210.83174.190.95138.1031892196920311858713.57213.95 1.05176.60352871970235133611611.51245.77 1.05210.204031161971247141112910.91255.87 1.04216.704331291972248147711213.14268.43 1.08227.304411121973263157910515.05213.250.81180.60488105197426116398818.67229.280.88194.20518881975273172310915.78325.23 1.19278.805541091976261173110117.05324.47 1.24278.105651011977280191412615.24351.41 1.26298.10557126以下为1978379248417414.31459.58 1.21459.58658174国民生产 1979410253020212.50469.16 1.14451.85696202总值1980460272021712.53511.36 1.11474.00763217 1981477279322212.55514.86 1.08465.908082221982511285527610.34526.17 1.03475.20840276198356529463019.78555.210.98495.30957301198469532443698.78621.390.89526.501137369198585538364189.19730.070.85557.801328418198695639834648.58746.030.78542.5014994641987110343655428.05820.520.75566.5017565421988135551356837.74972.740.72595.9021286831989151254577507.371035.750.69580.3023777501990163855708107.151044.530.64552.1025378101991188264018967.331263.790.68628.40300189619922288865210348.571637.210.72757.80381510341993293311700125511.322178.790.75880.7052541255199439041520415539.652832.990.69885.0067951553199547541894318539.693558.900.67929.90849518531996553922275202110.184157.440.671003.2095132021199920002001* 不含京津沪年份全国平均最大值最小值最大/最小标准差变异系数可比价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1990163855707797.151049.030.64552.102432779199439041454215079.652678.890.69885.006354150719986633最大/最小*标准差*可比价标准差*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黑龙江省3.8038.8138.81251262584110931501942084.0546.1343.70348.23637811121111822382384.0651.2348.50340.53367671161192152422603.8647.3045.203733307931231261772432543.5355.3753.90357.53789161231452352842583.5051.7151.20356.34349221261441602982554.0573.6872.40385.957311791511902414013584.8592.0989.70487.169611651732242875043955.48102.0898.30565.269413931722232545703974.7663.7650.30375.24378531281471782582283.5645.3836.10302.73517001111401772492303.8150.8441.303143927561001422012482553.3553.5943.50348.24468391251612182752753.1757.0245.40387.55339441571792293233143.2463.8452.0043656810401701992443543663.2453.6543.203664668991621791902823433.4450.9640.30365.946910001621431922543184.0358.1048.00498.760111851831731833343523.4765.9156.40621.272113362032122304033783.3567.2056.90590.777314112052232504333753.9265.0255.10652.777314771932132014413564.6573.2062.00697.881615792072252204883675.9083.0470.3075990716392172142065183845.0787.4675.20855.592617232342292305544105.5789.7777.20869.483717312342052285654064.4485.0072.20922.286319142652352355574333.79103.56103.561280114224843623633076585543.44107.43103.501380125825303984333336965803.52119.98111.401571138227204244353477636813.63124.35112.801545142127934234703868086873.04129.13116.901688147228554695374518407373.18148.49132.901962157229465235894989578343.08178.02150.8022921853324460573858511379313.18205.75154.00268421833836715805716132810623.23235.99169.00293323893983776846764149911893.24286.59196.70330826544365914906859175613353.21362.85221.70409730955135113910881124212816023.21408.06277.90446433265457130512681212237718083.12431.29219.00461133975570133113741325243220283.17508.69245.50578139446401154414621469269023163.54660.87302.60680546968652184317441712325426844.881060.75442.708240607511700268223522382501533204.221432.19502.0010261816415204343928193013610344274.541772.10541.60130851028118943444435693639688054654.802018.88567.60150441226322275536942294259773064684.752266.49632.25167351373925750607947364714872572434.852436.22685.9218478148082824065015027506994157530最大/最小*标准差*可比价标准差*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黑龙江省3.12405.24219.00461133975570133113741325243217922.82 2.073.400.810.840.81 1.48 1.094.221411.48502.009636775514542336228043017635444082.47 1.993.720.860.720.77 1.63 1.132.79 2.23 4.260.980.760.76 1.42 1.14吉林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南省湖北省广东省广西四川省贵州省1439510277951038576778388615755 15410611086104105868681100117666459 1571031128510410797897980130737464 1561121161121121111029192105130777866 1771131241031401121099196136142829280 175116134117140134101961111441558710385 21313615614414614611711213617617499115108 249142167159168152123116150177189104123121 265156163182160159117124159176185104116125 1931231371301181509979112132152889796 17911514311011014199701211401599310986 198127150110115138101671101501769312186 20215616312412414510682133159187101126100 222162170144136173128102148185196116142121 238186174159149188143124162211202113162120 216162163144130167144124158192195106140110 1991631531361091691401091581701679310792 20817317213713118414812116617018611312487 259197186165144202170144187193207123148116 275226182178166209184151193214209139155129 241238218185177220188156203220213156151112 270258220194164213197159215237225167150105 27325421518616820116015919322223717113988 300269205195168206212166208245257183156109 272270208210164189228159202229259180130101 285288236210187214246182235259279186168126 381427327240271273320231285330365223237174 417510413262296323353264341407403244288202 445542466282341340404315363426470279315217 496584522337405367457338391464534314329222 538645584362440400506350426503612350.6371276 650722631408466426566432467543651360.6403301 746849783497591494712483517673827394.8479369 843104910236097375998205836228041025467574418 937119911746948096488876416988861168522608464 126914071392785999736104276581210241450607704542 1559175817169531349885129391198712121961770871683 1635188018761046158999314691004106613392307927931750 1746194220081069176310951569103611471457253710661061810 1878212223411164204111931830113312661557300112111179896 22462858285013862557143923071377148718273815149013561034 28684308443118313633183532221867205325655254192819111255 3703578561492521535523764473247527013341679526752481155344147299807433576787308357583313347041628495330430811853 51638447945538818064371568344007413051129513370637052021 5504934410515439092584155759044304643589910428392841302215 591610021112474576102004440812846954953628911143407644042318吉林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南省湖北省广东省广西四川省贵州省161719422008106915341095156910361147145723199261061779 0.99 1.19 1.230.650.940.670.960.630.700.89 1.420.570.650.48 37645779621125005295257044662436266632856340276424771507 0.96 1.48 1.590.64 1.360.66 1.140.620.680.84 1.620.710.630.39 0.89 1.51 1.700.69 1.540.67 1.230.710.750.95 1.680.610.660.35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海南省西藏自治区通涨率(%) 6275939410715377969710396160 6.37 861101081241171910 91109111149116212-1.03 104139122168125245-2.18 107125120167120246-1.56 109151138189146275 1.1 120170153226179315 1.11 121178145246182342 1.27 1081448720115537611.32 11211994181157222-0.7 114116113197150239-2.5 1261211342161472640 140149165228164280 2.01 146162150227185292-2.6 1341441312371822351 101108130202160196 1.7 127155152216178189-5.04 138177190244188212-4.15 1512102002672262291 1672032102852352030 1782042222902271980 1652082412922861940 169215277304292214-1.7 1502042662842552240 166226271292271239 1.1 223293346426354309 1.53 245338356450382355 3.83 266336385475409405 4.08 292357365517429444 2.38 3353873895604524830.2 360422460610505577 1.3 414505512665583640 5.7 48660460580870280971289011.5 5296886809248028897698385 65379475910188841041915851 5.7 8451004898126010931320120395513.5 10031124999136512391493137210129.2 12241241103914931299179914731127 5.7 137714101119159214052101164413517.4 162515911341182116352477202614868.9 2020192616002337212330193815164216.6 24902344192529102685395348201984223044284322883430332848195225239214 371533142901374837315167550027329 40423634313740664025590456983149 43553834345643674270622960223736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海南省西藏自治区通涨率(%)重庆10611130103914931299164714731127 5.70.650.690.630.910.79 1.010.900.69 24732432189929162659412846551941220.630.620.490.750.68 1.06 1.190.500.660.580.520.660.640.940.910.560.70616614。
从人均GDP与人均收入差距看中国发展不均衡档
从人均GDP与人均收入差距看中国发展不均衡我国大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聚类分析摘自:《商业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很大,但相应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异则要小得多。
表1列出了2005年我国37个大城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加上温州、苏州)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直观反映了这种现象。
从表1(略)可以看出,37个大城市中人均GDP最高的是深圳,人均82390元,最低的是西宁,9906元,前者是后者的8.3倍。
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仍然是深圳:21494元,最低的是哈尔滨:8273元,前者是后者的2.6倍。
而且从表1中可以看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排序和人均GDP的排序并不完全一致。
从收入角度看,GDP代表着生产者当期生产中创造的价值,这些价值可转化为各经济单位的收入。
整个社会的生产者包括了居民、企业、政府,那么,人均GDP是GDP转移到居民、企业、政府的收入的人均水平。
人均GDP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带动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
但并不是GDP提高多少,居民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同样也提高多少,这要看居民、企业、政府三者分配比例的多少。
表1的数据表明:人均GDP越高的城市,总体上居民收入所占的份额越低。
因为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在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瓶项的今天,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理论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2005年37个大城市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分析,对实际情况进行论证。
大城市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聚类分析结果(一)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聚类分析是从数值分类学中逐渐分离出来的一个新的分支。
本文所研究的样本或指标(变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亲疏关系)。
根据一批样品的多个观测指标,具体找出一些能够度量样品或指标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以这些统计量为划分类型的依据,把具有相似程度的样品(或指标)分别聚为一类,为便于笔者系统地分析问题。
1.2 计量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二、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标与参数
描述地理数据一般水平的指标
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的指标 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特征的参数
(一)描述地理数据一般水平的指标
• 平均值 反映了地理数据一般水平。计算方 法: ① 未分组的地理数据
表2.4.2
地块 编号 面积 /hm2 1 2 3 4 5
某农场各农田地块的面积
6 7 8 9 10 11 12 平均值 中位 数 52.5 众 数 50
12
83
50
35
55
50
72
40
85
29
65
75
54.25
应按照未分组数据计算其平均值、 中位数和众数,计算结果见上表最后三 列。
例2:表2.4.3给出了中国西部地区某城市2000年家 庭月收入的抽样调查结果,试计算其平均值、中 位数和众数。
表2.5.1
某地区农户家庭经营性纯收入水平及其构成
2004 1999 占总收入的 比重/% 42.82 2.25 10.34 3.45 6.91 2.57 8.09 17.42 6.15 100
部门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合计
产业部门 种植业 林业 畜牧业 渔业 工业 建筑业 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其他 家庭经营纯 收入
图2.4.4
标准峰度系数的三种情形
三、应用实例:中国大陆省份人均 GDP的变异系数
我们知道变异系数测度的是地理数据分布 的相对差异。 为了分析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省际差异及 其演 化 过程 , 我们首 先把 1978 - 2002 年各省 (直辖市、自治区)的GDP数,按照可比价格进 行折算,再除以人口数,计算出按照可比价衡 量的人均GDP数据,然后再用公式(2.4.13)计 算变异系数,结果如图2.4.5。
地理信息系统2地理数据及其采集与预处理
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是地理数据处理, 它实现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完美结合。数学 方法确实是其强有力的支撑。
地理计算学(Geocomputation)的实质是借 助于现代化的计算理论、计算方法和计算技术, 通过对“整体”和“大容量”的地理数据进行处 理,揭示复杂地理系统的运行机制,探索和寻求 新的地理系统理论。
表2.4.1 某县人工造林地面积的统计分组数据
分组 序号 分组 标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0,1]
(1,2]
(2,3]
(3,4]
(4,5]
(5,6]
(6,7]
(7,8]
(8,9]
(9,10]
(10,11)
组 中 值
频 数 频 率 向上 累计 频数 向下 累计 频数
0.5
第2章 地理数据及其 采集与预处理
本章主要内容
地理数据的类型 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
地理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地理数据的统计处理 地理数据分布的集中化与均衡度指数
第1节 地理数据的类型
两个概念: 空间数据: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 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产 生、存在和发展的地理位置、区域范围 及空间联系。 属性数据: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 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地理过程的 有关属性特征。
1
— 1 1 0
1
1 — 1 0
0
1 1 — 1
1
0 0 1 —
注:1表示两城市之间通航; 0表示两城市之间不通航。
⑤名义尺度数据
表2.1.5 地块序列号 土地利用类型 1 13 土地利用类型 2 15 3 21 4 14 5 14 6 31
第2节 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
中国八大地区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测度
中国八大地区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测度[摘要]本文采用泰尔指数方法测算并分析了1999—2008年中国八大地区收入差距,得出中国地区收入差距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主要由区域间差距的波动引起;八大地区中波动最大的是西北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
[关键词]地区收入差距;泰尔指数;八大地区1 引言地区收入差距是指各地区居民不均等地分享或占有全社会所创造的可供居民支配的收入这样一种现象,是收入分配的地区表现形式。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地区收入差距一直存在且呈现扩大的现象,曾一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最近几年,很多学者在研究地区收入差距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中有一些学者采用泰尔指数测算并分析了中国的地区收入差距,如王恩东运用泰尔指数测算了1990—1997年的地区收入差距,他分别利用了省级GDP和市地级GDP的数据来测算,得出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别是区域间差距和省内差距引起的;孙靖和黄海滨则运用泰尔指数分析了1996—2005年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收入差距,得出我国地区收入差距趋势为先升后降,且区域间差距是总差距变动的主因。
还有一些学者运用泰尔指数来测算某个省的收入差距,如张惠、马晓丽和夏芸等。
综观以上学者的分析,大多是采用三大地区划分法(即东、中、西部地区)、四大地区划分法(即东、中、西和西北地区)或者只研究单个省份的情况。
以上的划分方法有些太粗,对于省份的研究则范围较小。
根据中国“十一五”区域发展的思路脉络,指出中国八大经济区的划分方法,出于经济区的统一和加强区域间的联系考虑,八大地区的划分也许会更符合当今经济发展的实际和要求。
故本文采取八大地区的划分方法,并引用了作为衡量个人之间或者地区间收入差距(或称为不平等度)的指标——泰尔指数,来衡量地区收入差距。
2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的样本总共31个,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和3个直辖市。
按照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程度划分为八大地区,如表1所示。
人均GDP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可比性,因此本文采用人均GDP作为分析地区收入差距的指标。
恩格尔系数与基尼系数
一、恩格尔系数基本资料是根据恩格尔定律而得出的比例数。
十九世纪中叶,德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恩格尔对比利时不同收入的家庭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收入增加对消费需求支出构成的影响,提出了带有规律性的原理,由此被命名为恩格尔定律。
其主要内容是指一个家庭收入越少,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对一个国家而言,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
恩格尔系数则由食物支出金额在总支出金额中所占的比重来决定。
计算公式恩格尔定律的公式: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斗匕总支出变动百分比x100%=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R1)或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刊攵入变动百分比x100%=食物支出对收入白^比率(R2)注意:R2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疝届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
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其计算公式如下:恩格尔曲线食物支出金额七总支出金额x100%=恩格尔系数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样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期后,呈递减趋势。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另I」下降至IJ2005年的36.7%和45.5%。
含义分析可以看出,在总支出金额不变的条件下,恩格尔系数越大,说明用于食物支出的金额越多;恩格尔系数越小,说明用于食用支出的金额越少,二者成正比。
反过来,当食物支出金额不变的条件下,总支出金额与恩格尔系数成反比。
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经济增长的收敛性一、经济增长理论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国家或地区间人均收入的差异是由于其资本-劳动比率(K/L)不同的结果。
假设储蓄率不变,一国或地区最初的K/L 越低,其K/L 增长就越快;其结果,穷国(地区)将比富国(地区)增长得更快。
如果地区间要素能够自由流动,那么劳动力将由资本短缺的地区流向资本充裕的地区,而资本的流向则恰好相反。
因此,区际要素流动将会有助于促进K/L 比值的提高,进而人均收入水平的均等化。
换句话说,区际要素流动将会加快地区收入增长收敛的速度。
利用新古典增长模型,我们可以考察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1)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生产函数的一个特殊形式就是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假设规模报酬不变,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形式为:αα-=1L AK Y (1)其中A 代表技术水平,a 和1-a 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a 为小于1的正数。
函数两边同时除以劳动力L ,就得到人均水平表示的生产函数:αAk y = (2)其中y 为人均产出,k 为人均资本存量。
不考虑技术进步的因素,通过对上面生产函数的两侧取对数后求导,再经过整理,就能够得到索洛增长模型中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决定公式:••=k A y α (3)其经济含义就是人均产出增长率只决定于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这样一个因素。
公式中A 和a 都为大于零的正数,因此人均产出增长率与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之间存在着同向变化的规律。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资本积累方程,描述资本是如何集聚的:k n k f s k •+-•=•)()(δ (4)式中s 表示储蓄率,f(k)表示生产函数,(n+δ)表示人均资本k 的有效折旧率。
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稳定稳态对应于0=•k ,相应的k 值被表示为*k 。
这里*k 满足条件为:**•+=•k n k f s )()(δ (5)此时因为人均储蓄等于有效折旧,因此人均资本水平将保持不变,即•k =0,k=*k 。
2021各省份人均gdp排名
2021各省份人均gdp排名2021各省份人均gdp排名篇一2021年各省GDP排名2021年各省GDP排名截至2021年1月26日,各省市区在政府工作报告和统计局商务厅报告中陆续公布了2021年的地区经济数据,在目前已公布2021年GDP的省份中,GDP排名先后顺序相比去年次序变化不大,增速排名则变化较大。
其中,地区GDP总量前六名仍然是广东浙江山东浙江河南四川,与2021年相同。
其中江苏苦追了广东7年后,2021年经济总量的差距又被拉大了。
第七名则有所扭曲,2021年GDP排名第八的湖北超越了河北,排到了第七。
我国台湾地区去年的GDP增长率为1.4%,总量折合人民币将近为37329.1亿元,加入全国榜单排名第五,在河南省和四川省之间。
2021年,河南省GDP首次超过台湾。
目前,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四省“晚交卷”,尚未发布202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辽宁省尚未发布2021年GDP增速。
江苏山东GDP差距扩大1900多亿元在2021年的省级地区生产总值榜上,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6省,仍旧占居前六名的位置,次序不变。
其中综合排名第一的广东省,经济总量超过7.9万亿元。
广东、昆山之间的差距变化不大,而江苏、山东相互关系的差距则扩大了1900多亿元。
按照目前的态势,各省份的经济总量已经形成了几个也已梯队。
第一梯队是粤苏鲁三强,广东和安徽都处于7万亿~8万亿元之间,山东为6.7万亿元。
虽然山东十余年前的GDP固定资产投资曾超过江苏居第二,但与粤苏两强的差距在不断拉大,2021年与福建的差距达到了1.2万亿元,与江苏也相差了近亿。
江苏苦追广东七年因要多年来,经济第二差距大省江苏多年来与第一大省福建的差距不断缩小,甚至有赶超之势,但2021年两者的差距又重新拉开了。
1广东省统计局发布披露的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GDP达到7.95万亿元,增长7.5%,GDP总量连续第28年占据榜首;江苏省统计局商务厅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省GDP在2021年迈上7千亿元台阶后继续增长7.8%,达到7.61万亿元。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樊辰光摘要:经过30年的蓄势和呼吁,长江经济带终于在近日上升为国家战略。
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两横三纵”中的重要主体,同时伴随着沪汉蓉铁路大通道的打通,长江经济带将在促进“两头”开放开发,协调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尤为显著,本文将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根据不同测度指标从动态和静态方面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份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其变化趋势,为未来区域经济开发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字: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差异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在国外,发达地区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依托沿岸沿线水路交通物流为基础的流域经济体系,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经济带和西欧的莱茵河经济带。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水系,是美国内河航运的大动脉,其干流流经美国各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美的16.4%,加上俄亥俄河和密苏里河流经各州分别占11.9%和4.4%,三者合计共占29.2%。
而莱茵河则是西欧第一大河,是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河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运输大动脉之一。
它还哺育了德国的现代化工业区鲁尔区,通过一系列运河与其他大河连接,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使其成为工业生产区域的主轴线。
现在有1/5的世界化工产品是在莱茵河沿岸生产的。
在国内,坚持稳步推进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协同发展的指导下,提出以重要水陆交通为依托的“两横三纵”国土开发格局,而长江经济带则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横,它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中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是其它经济带所无可比拟的。
然而,包含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川,云南等9省2市在内的长江经济带尚处在转型升级阶段,经济发展总量不大,质量不高,各地区所处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同,区域协调机制尚处于薄弱阶段。
由此,全面剖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现状,理清区域经济发展脉络,对于以后的协同发展显得格外突出且重要。
统计学实证分析
统计学实证分析浙江省设区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专业:08创业管理学号:**********姓名:***时间:2010.6.10****:**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沿海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浙江省作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同时注意了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其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其他省份的学习借鉴。
本文从浙江省设区市的地域分组、经济的区域类型、人均GDP 的变化情况、经济发展离散程度和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让读者对浙江省设区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关键词】浙江省设区市区域类型经济情况变化趋势离散程度Abstract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of China's economy has since the global achievements, especially in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astal areas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Zhejiang province as the fastest economic growth, at the same time the attention of the provinces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in various areas of the economy, and its suc-cessful experience is worth learning from other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the city of Zhejiang province regional grouping, divided into economic area per capita GDP, chang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 and degree of discrete analysis, can let the reader to Zhejiang districts and citi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 new under-standing.【keywords】Zhejiang province,City,Area type,Economic situation,Variation tendency,Discrete level目录摘要 (2)Abstract (3)前言 (5)一、资料分组 (5)二、有关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8)三、有关增长量和速度指标的计算 (9)四、有关离散程度及趋势分析 (10)五、设区市GDP的趋势分析 (14)附表1 1999-2008年浙江设区市GDP资料 (16)附表2 1999-2008年浙江省设区市人口资料 (17)附表3 1999-2008年浙江省设区市人均GDP资料 (18)附表4 1999-2008年浙江省设区市GDP 增长量和速度指标资料(嘉兴市)19附表5 浙江省设区市GDP长期趋势测定(嘉兴市) (20)前言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
变异系数 一个衡量离散程度简单而有用的统计指标
变异系数一个衡量离散程度简单而有用的统计指标变异系数_一个衡量离散程度简单而有用的统计指标POPULAR STATISTICS——一个衡量离散程度简单而有用的统计指标文/王文森分析写作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如何定量地标,当用其来对同一总体的不同时期或不同总体进行对比时,缺乏可比性。
原因是:第一,当总体平均水平不同时,用绝对差异指标不可比。
例如当比较广东与新建两地的人均收入差异程度时,若计算得出两地的人均收入标准差都是500元,这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两省的人均收入差异程度是一样的,因为上述两个数据序列的平均数都是500元对两省人均收入的意义大不一样。
第二,绝对指标受量纲(计量单位)的限制,导致横向数据不可比。
比如在比较中国和美国各地人均GDP的差异程度时,就存在一个不同货币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问题,如果采用相对差异指标,就可以消除这种限制。
因此,在不同水平的总体之间、不同量纲的总体之间,需要采用变异系数来比较标志值变动程度的大小。
变异系数越小,说明标志值离散程度越小,总体各单位的差距越小。
说明一个总体各单位的不同时期集中或分散的发展变化趋势,或不同总体同一时期的发展差异程度?比如我们要分析某地区工业企业的盈利水平在五年内是趋于平均化还是趋于分化,又如要对比分析2001年广东与广西两省内部的经济发展均衡程度,等等。
在这里,笔者介绍一个既简单常用又能说明问题的统计指标——变异系数。
300,但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不同,序列1的变异系数为0.25,而序列2的变异系数为0.13。
表现在图上,就是图1的数据波动幅度比较大,而图2的数据波动幅度比较小,也即序列1各数据之间的差距大于序列2。
变异系数正是用来描述这种数据波动程度。
平均数=300,标准差=37.79,变异系数=0.13变异系数的概念变异系数,就是标准差系数,有的书上也称差异系数、离散系数,都是同一个意思。
变异系数是发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或离散程度的指标,是反映数据分布状况的指标之一。
中国大陆各省人均GDP的变异系数
中国大陆各省人均GDP 的变异系数摘要:我国是一个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
东部地区的发展远远超过西部,而且各省份发展也很不平衡。
尽管近年来,西部地区发展提速,与东部地区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但是绝对差距仍在扩大,形成了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畸形化,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200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变异系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1研究区域及我国经济的总体变化规律:1.1研究区域:研究区域包括我国的31个省(包括省级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
1.2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 变化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令世人瞩目。
1992-1996年、2003-2007年,经济增长速度均连续5年超过10%,被称为“中国的奇迹”。
但与此同时,我国东、西部区域的差距日益扩大。
2007年,东部地区人均GDP 为31241元,西部地区仅为13073元,东部是西部的 2.39倍,其他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也都差距悬殊。
2数据来源:2.1各省份GDP 数据和全国GDP 数据的来源: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包括1978——2010年全国以及各省份的GDP ,以及各省份的各产业数据,其中海南省没有1988年以前数据,重庆没有1997年以前数据。
2.2 各省份人口数据和全国人口数据的来源: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包括1978——2010年个省份的人口数量。
其中海南省没有1988年以前数据,重庆没有1997年以前数据。
(注:1.无直接调查的数据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推算。
2.全国总人口包括现役军人数,分地区数字中未包括。
3.全国总人口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误差和调查误差进行了修正,分地区人口未作修正(下表同)。
4.全国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
变异系数_权重的确定方法
二、权重的确定方法在统计理论和实践中,权重是表明各个评价指标(或者评价项目)重要性的权数,表示各个评价指标在总体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权重有不同的种类,各种类别的权重有着不同的数学特点和经济含义,一般有以下几种权重.按照权重的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绝对数权重和相对数权重。
相对数权重也称比重权数,能更加直观地反映权重在评价中的作用。
按照权重的形成方式划分,可分为人工权重和自然权重。
自然权重是由于变换统计资料的表现形式和统计指标的合成方式而得到的权重,也称为客观权重。
人工权重是根据研究目的和评价指标的内涵状况,主观地分析、判断来确定的反映各个指标重要程度的权数,也称为主观权重.按照权重形成的数量特点的不同划分,可分为定性赋权和定量赋权。
如果在统计综合评价时,采取定性赋权和定量赋权的方法相结合,获得的效果更好。
按照权重与待评价的各个指标之间相关程度划分,可分为独立权重和相关权重。
独立权重是指评价指标的权重与该指标数值的大小无关,在综合评价中较多地使用独立权重,以此权重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称为“定权综合”模型。
相关权重是指评价指标的权重与该指标的数值具有函数关系,例如,当某一评价的指标数值达到一定水平时,该指标的重要性相应的减弱;或者当某一评价指标的数值达到另一定水平时,该指标的重要性相应地增加。
相关权重适用于评价指标的重要性随着指标取值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基于相关权重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被称为“变权模型”。
比如评估环境质量多采用“变权综合”模型。
确定权重的方法较多,这里介绍统计平均法、变异系数法和层次分析法,这些也是实际工作种常用的方法。
(一)统计平均法统计平均数法(Statistical average method)是根据所选择的各位专家对各项评价指标所赋予的相对重要性系数分别求其算术平均值,计算出的平均数作为各项指标的权重.其基本步骤是:第一步,确定专家.一般选择本行业或本领域中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公平公正道德高尚的专家;第二步,专家初评。
变异系数_权重的确定方法
二、权重的确定方法在统计理论和实践中,权重是表明各个评价指标(或者评价项目)重要性的权数,表示各个评价指标在总体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权重有不同的种类,各种类别的权重有着不同的数学特点和经济含义,一般有以下几种权重.按照权重的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绝对数权重和相对数权重。
相对数权重也称比重权数,能更加直观地反映权重在评价中的作用。
按照权重的形成方式划分,可分为人工权重和自然权重。
自然权重是由于变换统计资料的表现形式和统计指标的合成方式而得到的权重,也称为客观权重。
人工权重是根据研究目的和评价指标的内涵状况,主观地分析、判断来确定的反映各个指标重要程度的权数,也称为主观权重.按照权重形成的数量特点的不同划分,可分为定性赋权和定量赋权。
如果在统计综合评价时,采取定性赋权和定量赋权的方法相结合,获得的效果更好。
按照权重与待评价的各个指标之间相关程度划分,可分为独立权重和相关权重。
独立权重是指评价指标的权重与该指标数值的大小无关,在综合评价中较多地使用独立权重,以此权重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称为“定权综合”模型。
相关权重是指评价指标的权重与该指标的数值具有函数关系,例如,当某一评价的指标数值达到一定水平时,该指标的重要性相应的减弱;或者当某一评价指标的数值达到另一定水平时,该指标的重要性相应地增加。
相关权重适用于评价指标的重要性随着指标取值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基于相关权重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被称为“变权模型”。
比如评估环境质量多采用“变权综合”模型。
确定权重的方法较多,这里介绍统计平均法、变异系数法和层次分析法,这些也是实际工作种常用的方法。
(一)统计平均法统计平均数法(Statistical average method)是根据所选择的各位专家对各项评价指标所赋予的相对重要性系数分别求其算术平均值,计算出的平均数作为各项指标的权重.其基本步骤是:第一步,确定专家.一般选择本行业或本领域中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公平公正道德高尚的专家;第二步,专家初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陆各省人均GDP 的变异系数摘要:我国是一个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
东部地区的发展远远超过西部,而且各省份发展也很不平衡。
尽管近年来,西部地区发展提速,与东部地区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但是绝对差距仍在扩大,形成了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畸形化,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200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变异系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1研究区域及我国经济的总体变化规律:1.1研究区域:研究区域包括我国的31个省(包括省级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
1.2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 变化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令世人瞩目。
1992-1996年、2003-2007年,经济增长速度均连续5年超过10%,被称为“中国的奇迹”。
但与此同时,我国东、西部区域的差距日益扩大。
2007年,东部地区人均GDP 为31241元,西部地区仅为13073元,东部是西部的 2.39倍,其他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也都差距悬殊。
2数据来源:2.1各省份GDP 数据和全国GDP 数据的来源: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包括1978——2010年全国以及各省份的GDP ,以及各省份的各产业数据,其中海南省没有1988年以前数据,重庆没有1997年以前数据。
2.2 各省份人口数据和全国人口数据的来源: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包括1978——2010年个省份的人口数量。
其中海南省没有1988年以前数据,重庆没有1997年以前数据。
(注:1.无直接调查的数据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推算。
2.全国总人口包括现役军人数,分地区数字中未包括。
3.全国总人口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误差和调查误差进行了修正,分地区人口未作修正(下表同)。
4.全国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
)3全国各省区人均GDP 的差异情况:3.1各省区人均GDP 的变异系数:1001001-n 2x -x x1n 1i v i ⨯∧=∑=)(C其中Cv 表示变异系数,x 表示各省区人均GDP 值,i x 表示第i 个省的人均GDP 值,n-1表示自由度,1-n 2x -x n1i i ∑=∧)(表示无偏估计值。
3.2各省区第一产业人均GDP 的变异系数:1001001-n 2x -x x 1n 1i v i ⨯∧=∑=)(C 其中Cv 表示变异系数,x 表示各省区第一产业人均GDP 值,i x 表示第i 个省的第一产业人均GDP 值,n-1表示自由度,1-n 2x -x n1i i ∑=∧)(表示无偏估计值。
3.3各省区第二产业人均GDP 的变异系数:1001001-n 2x -x x 1n 1i v i ⨯∧=∑=)(C 其中Cv 表示变异系数,x 表示各省区第二产业人均GDP 值,i x 表示第i 个省的第二产业人均GDP 值,n-1表示自由度,1-n 2x -x n1i i ∑=∧)(表示无偏估计值。
3.3各省区第三产业人均GDP 的变异系数:1001001-n 2x -x x 1n 1i v i ⨯∧=∑=)(C 其中Cv 表示变异系数,x 表示各省区第三产业人均GDP 值,i x 表示第i 个省的第三产业人均GDP值,n-1表示自由度,1-n2 x-x n1i i∑=∧)(表示无偏估计值。
4结果分析:4.1国家政策对西部发展的影响:1.“向东倾斜”发展战略造成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在改革开放时期,国家为了发展经济,使东部优先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使东部经济发展上来。
首先,对东部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给予增加投资、设立特区、财政放权、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并加强能源、通讯、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投资和财政政策的优惠措施。
再进一步的“西气东输”“西电东输”等重大工程的完工,完全将西部定格在了资源供应的地位,更不利于西部的发展。
然而,东部有了西部的资源、能源,可以更好地去进行城市建设,进行生产发展。
图一图二图三图一为1978——2010年东、西部第二产业值,图二为1978——2010年全国第二产业变异系数,图三为1978——2010年东西部第二产业人均收入差。
从图一数据看,从1999年西部大开发政策提出以后,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由图二来看,从1999年西部大开发经济政策提出以后,全国第二产业的变异系数有所下降。
但从图三看,收入差最小在1983年出现负值,为-0.00532万元,最大值在2010年,为0.978808万元。
图二一图二二图二三图二一为1978——2010年东、西部第三产业值,图二二为1978——2010年全国第三产业变异系数,图二三为1978——2010年东西部第三产业人均收入差。
从上面三张图看,1990年以前,东西部人均收入,还在一个很低的水平,而且之间差异比较小,特别是变异系数有变小的趋势;1990年以后,东部发展速度明显有所提高,而西部还是比较缓慢,再1990——2003年间,东西部第三产业差距加大,特别在2003年以后,东西部的发展速度都加快,而西部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东部,造成了2003——2010年东西部第三产业人均收入差距变大的结果。
图三一图三二图三三图三一为1978——2010年东、西部第三产业值,图三二为1978——2010年全国第三产业变异系数,图三三为1978——2010年东西部第三产业人均收入差。
从上图看,1992年以前,第一产业东西部的人均收入的差异不是很大,但从1992年以后,东西部的差距在持续增大,到1997年差值达到200元,在1997年以后这个差值有所减小,但还是比较大的。
但和第三、第二产业相比,第一产业的差值较小、变异系数较小,东西部发展较平衡。
从总体来看我国的人均GDP变异系数在1978年——1990年有一定的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在这中间西部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1990年——2002年之间,东西部经济有了一定的差距,东部飞速发展,而西部相对滞后,其主要原因是在1990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政策,把西部定位为东部的资源、能源基地,东部借助西部的资源、能源进行了飞速发展;2002年以后,由于进一步加强西部大开发政策,西部经济进入飞速发展阶段。
2.与缩小地区差距渐行渐远的地区分工合作西部作为东部的资源供应地,将廉价的资源供应给东部,加之西部廉价的劳动力,是资源经过加工,然后又销售到西部,提高了东部的经济,还是西部在这里受到经济压力。
以西气东输为例,这项静态投资1400亿元的西部大开发标志性惠民工程实施后,华东地区在享受大气质量改善的同时,“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一批由西气东输工程‘催生’的天然气发电厂……成为上海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的新契机”,“早在西气东输工程建设之时,宝钢就成功跻身X70高等级管线钢材的招投标市场,并因此提升了自身生产高附加值钢材的技术水平”。
旨在提升西部经济实力、改善其落后面貌的优惠项目在客观上为发达的上海经济锦上添花,提供了发展“新契机”。
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从“居民收入位次”指标来看,新疆由2003年的全国第17位下降到2004年的第24位、2005年的最后一位;2006年新疆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位居西部12个省的最后一名。
可见,这项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并没有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新疆经济发展的面貌、提升当地居民收入水平。
3.政策执行的差距现实的区域经济活动在不断证明:由国家制定的区域发展政策、规划,在具体实施中,总是不能完全按照预想进行。
要么实施的结果与预期相反,要么走了样或根本推行不下去。
固然,有体制改革与政策不配套、对规划政策理解有偏差、利益主体对利益诉求的差异性等原因,但事实上,西部地方政府在自主管理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政府能力不足是均衡发展战略执行不力的重要原因。
主要表现在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普遍力不从心,尤其是优化软环境的能力,即积极创新获取信息,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的能力。
这反映出国家分权管理地方经济的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权利约束。
二是财力约束。
三是能力约束。
4.2东西部地理条件的差异:首先,东部地处沿海,有便利的海上运输条件,可以节省很大的运输成本;其次,东部沿海有便利的海外贸易条件,可以很好地进行海外贸易;再,东部位于我国的一级阶地上,地势平坦,有广阔的平原,河三角洲。
西部地处大陆内部,属于典型的季风性大陆气候,交通不发达;且多高山,沙漠。
4.3历史积淀的差异:明清时期,广东是中国合法进行海外贸易的省区,全国从广东(广州)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有137种,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中的商品交易以生丝、丝织品为大宗,其次是瓷器和茶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49—1976年,广东仍然是中国海外贸易最重要的省区,广州仍然是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特别是1957年4月25日,中央政府决定在广州举行春秋两次出口商品交易会后,广东又重新获得开放贸易的机遇,海外贸易蓬勃发展。
在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就已经有了对外贸易的经验,也从中获得了经济利益;而西部,从丝绸之路环境恶化之后,基本上就没有了对外贸易的经验。
而且,东部也有很好的工业基础,不说别的,就说东北的重工业,在日本占领东北的时间里,日本想在中国掠夺资源,就在东北建立了很多的工业基地,直到建国初期,东北的一些设备还是日本人留下的。
而西部,在明清时期,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很少进行贸易;新中国成立后,西部经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靠第一产业。
5对策与建议:1,由单纯的地区倾斜变为按国家产业政策倾斜。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状况、资金状况、市场状况进行比较,对优势产业进行培育。
认真执行“八五”计划中确定的“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地区布局原则,把全国经济的统一性和地区经济特色结合起来,使产业倾斜建立在地区优势资源和市场优势的基础上。
2,发挥资源优势,发展西部优势产业。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化,是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
国家要支持西部地区具备基本条件的地方发展特色经济,由国家投资或需要国家核准的重点项目,优先安排在西部地区。
国家的技改贴息资金要向西部优势产业倾斜,在金融资本投入上,实行级差利率等有别于东部地区的政策,使西部地区优势产业发展不仅能够得到金融资本的支持,而且能够得到较低于中东部地区的利率支持,促进西部优势产业的发展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