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对中国成人血脂控制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1.黑龙江省攻关项目(信号转导机制在酒精致心肌损害中的实验研究)基金编号:GC09C408-2 2.哈尔滨市科技攻关项目(冠心病最佳防治手段和路径研究)基金编号:2007AA3CS082通讯作者:李为民 Email:lwm@

2011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对中国成人血脂控制意义

李为民,刘怡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心内科,哈尔滨 150001)

据《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研究》报告,中国人群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患病率虽然低于多数西方国家,但仍然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1]。血脂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 )首次携手发布欧洲首个《血脂异常管理指南》[2],作为欧洲血脂治疗最新理念,该指南充分体现继2004年成人治疗指南ATP Ⅲ更新后7年间血脂领域新进展及血脂管理理念新突破,引起国际社会极大重视。我国人群血脂水平与血脂异常患病特点与西方有所差异。如何合理应用最新西方指南指导我国血脂管理十分重要。

1 重新定义降脂治疗目标

1.1 重视危险分层 即往众多血脂异常管理指南中,都强调根据血脂合适水平指导调脂治疗。2001年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第3版成人治疗指南(NCEP ATP Ⅲ)[3]中明确定义血脂水平分层标准,将血脂水平分为“合适范围”、“正常”、“边缘升高”、“升高”、“极高”、“减低”等多个层次。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4]即有所删减,删除“正常”及“极高”两个层次。2009年加拿大发布血脂异常指南即摒弃“血脂合适水平”描述,更强调根据心血管危险

分层指导血脂干预的理念,从而使血脂管理更加具体、合理,贴近临床。2011年ESC/EAS 指南更明确指出,血脂达标值要因人而异,明确的“合适范围值”有可能掩盖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等风险因素,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增高。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非取决于个体具有某一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仅仅靠血脂水平化验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患者健康水平。因此,取消血脂水平分层,根据危险分层来决定血脂干预强度有着更积极的意义。

1.2 更积极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目标 从层出不穷的指南更新可以看出,降脂目标日趋严格。对欧美国家而言,2001年ATP Ⅲ指南建议高危患者LDL-C <

2.6 mmol/L (100 mg/dl );2004年ATP Ⅲ[3]更新后要求愈加严格,高危患者基线LDL-C >2.6 mmol/L (100 mg/dl )时,治疗后LDL-C 应<2.6 mmol/L (100 mg/dl ),当基线LDL-C <2.6 mmol/L (100 mg/dl ),治疗后降幅应≥30%,极高危组患者LDL-C 应<1.8 mmol/L (70 mg/dl )。2009年加拿大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中则指出,高危患者应降低LDL-C 至<2 mmol/L (约77 mg/dl )或降低幅度≥50%。2011年ESC/EAS 首次发布的指南提出了更积极的LDL-C 目标,认为高危患者LDL-C <2.5 mmol/L ,极高危患者LDL-C 目标值<1.8 mmol/L (70mg/dl ),不能达标时,至少下降≥50%。2004年至2011年,LDL-C 由<2.6 mmol/L (100 mg/dl )到<1.8 mmol/L

(70 mg/dl),其控制目标越来越严格。

我国LDL-C目标值与国际趋势一致,控制亦愈加严格。1997年中华医学会《血脂异常防治建议》[5]中高危患者LDL-C目标值为<2.6 mmol/L (100 mg/dl),但2007年的指南即已明确,极高危患者LDL-C应<2.1 mmol/L(80 mg/dl)。由于我国人群血脂特点、治疗手段差异及人群对药物反应不同,这一目标稍高,但可以明确,LDL-C 控制目标愈来愈积极。

事实上,早在200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在对高危人群的血脂管理共识》(ACC/ADA)中,即提出LDL-C“低一点,好一些”的观点,特别是在已经明确心血管疾病(CVD)患者中。共识指出,理论上,所有人都应该将LDL-C维持在1.3 mmol/L(50 mg/dl)的“新生儿”水平,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CVD患者也应该控制在类似低的水平[6]。

由此,可以明确,LDL-C控制目标日趋严格,尤其对我国CVD患者,只有严格控制LDL-C 水平,才能有效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改善临床结局。

2 干预靶点多样化

2011年ESC/EAS指南将控制LDL-C水平作为血脂管理的首要靶目标(Ⅰ/A),取消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作为干预靶点,但同时也提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及载脂蛋白B(ApoB)亦为应考虑的调脂目标,尤其对合并混合型血脂异常、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更应如此(Ⅱa/C),应将non-HDL-C列为次要目标,non-HDL-C目标值应比LDL-C高0.8 mmol/L (30 mg/dl)。

2.1 non-HDL-C应为血脂管理次要目标 大型荟萃分析显示,non-HDL-C是冠心病治疗中重要治疗靶点。non-HDL-C降低与冠心病发病率降低密切相关[7]。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糖尿病学会(ACC/ADA)指出non-HDL-C是比LDL-C更好的识别高危人群的指标,并且把它作为高危和血脂异常患者调脂治疗首要目标[8]。

non-HDL-C与缺血性心血管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尽管我国人群与西方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特点不同,但针对我国人群non-HDL-C调查结果亦相同,non-HDL-C对不同类型心血管病事件发病危险有预测作用。任洁等[9]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中35~64岁基线无心血管疾病的29 937名研究对象基线non-HDL-C 水平和12年间急性冠心病事件、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病危险进行分析,结果证实,non-HDL-C水平增高可增加急性冠心病事件、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病风险。因此,non-HDL-C作为次要血脂管理目标同样适用于我国成人血脂管理。

目前,尽管有众多循证医学证据,n o n-HDL-C仍未引起重视。Virani等对美国21 801名冠心病患者研究显示,以2004年ATPⅢ指南作为标准,40%患者LDL-C达标,但仅有13%患者non-HDL-C达标[10]。Virani同期调查报告表明[11],不论是内科医师、家庭医师、心脏病学家或内分泌学家,与参加过临床血脂继续教育学习(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CME)者相比,未参加医生中仅有56%会根据血脂化验结果计算non-HDL-C,36%将non-HDL-C作为血脂管理次要目标(36%∶91%,P<0.01)。由此可知,临床医师缺乏对non-HDL-C重视。因此,2011年ESC/EAS血脂指南提出non-HDL-C作为血脂管理次要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2.2 ApoB也应考虑为调脂目标 ApoB是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中间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主要载脂蛋白。2011年ESC/EAS指南推荐,对于合并混合型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或慢性肾脏病患者尤其应考虑将ApoB作为调脂目标(Ⅱa/B)。

INTERHEART研究在全球52个国家收集15 1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14 820例健康对照组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ApoB/ApoA1比值升高与心肌梗死显著相关[12]。

2.3 取消HDL-C作为干预靶点 尽管众多流行病学研究证实HDL-C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密切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