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
隐喻的批评性分析主要是以批评隐喻分析理论为框架,分析语篇(特别是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揭示隐喻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力关系。通过对肯尼迪就职演说中出现的隐喻进行识别、分析和阐释后发现,演讲中所采用的概念隐喻主要集中在冲突、旅行和身体三个方面。隐喻可以有效地激发听众的内心情感,更容易接受肯尼迪政府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从而帮助演讲者达到既定交际目的。
一、引言
政治性演说词被认为是一种形式特殊的文体,尽管是一种口头表达的语言,但带有极其浓重的书面语特点。不可否认,总统就职演说属于政治性语篇,是被总统用来宣扬本届政府的政治立场和外交政策的一种有力工具。
传统语篇分析的研究焦点主要围绕词汇语法层面的意义表达现象,而无法解释文本构建过程中的话语选择现象,更不能深入分析话语选择背后的决定因素及其产生的效果。用隐喻表达思想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既是修辞手段也是思维方式,也正是一种有意识的话语选择。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Lakoff和Johnson曾经指出“隐喻普通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语言中,更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我们所依赖的概念本身就是隐喻的。”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是构建话语框架的重要手段,其实质更是演说者实施话语霸权和文化霸权、灌输和宣扬其价值体系的主要工具。Wilson认为隐喻在政治语篇中可以完成特定的交际目的,同时有利于解释政治主张,从而唤醒听众的认同感。因此在阅读一些政治语篇时,应采用批评隐喻分析方法,针对出现的隐喻,进一步剖析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战略,有助于深刻理解该类语篇和提高思辨能力。
二、批评隐喻分析
隐喻的批评性分析其实属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范畴。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的主要任务就是透过语言的表面形式,从多个角度分析意识形态、社会结构、权力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批评隐喻分析恰恰是以隐喻为出发点,分析研究隐喻与其背后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等之间的关系。
批评隐喻分析是Chariteris-Black在2004年就已经提出的一种分析方法,该分析法旨在把语言分析与社会知识和个人的认知理解结合起来,去解释特定的语篇类型中,为何人们更愿意选择用隐喻来表达情感。具体而言,批评隐喻分析就是以特定语篇中的隐喻为研究点,剖析作者的立场、权力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如何影响隐喻的选择,进而揭示隐喻在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等方面的塑造和传播作用。Chariteris-Black和Lakoff多以党派纲领文件和竞选语篇为分析语料,有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分析了隐喻各个方面的作用,比如灌输思想模式、改变意识形态、维持权力关系、激发公众情感以及引导舆论方向,其目的就是透过语篇中的隐喻现象,阐释隐喻背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
用批评的方法对政治语篇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出决定和影响说话者进行词语选择和表达情感的各种因素。批评隐喻分析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综合考虑语篇背后的各种个人资源因素(如语用、认知与情感)和社会资源因素(如文化和意识形态),整合说话者主体和社会资源双重方面,分析语篇背后潜在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影响因素,就可以最终解释说话者为何会选择某种特定隐喻来实现或完成政治演讲语篇的实际交际目的。语篇中隐喻的选择受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双重影响。隐喻选择的最终目的是劝说,通过隐喻的选择激起听众或读者的情感反应,并最终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
国内学者已经结合Halliday的元功能理论,从话语分析角度对隐喻进行了功能分析。“隐喻能反映意识形态。对隐喻的控制和选择,反映了隐喻使用者不同的意识形态。”从对隐喻的社会性分析看出隐喻可以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进行分析。纪玉华教授认为批评隐喻分析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一种新方法,用此方法对英美政治人物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演讲进行分析,可以有助于对其隐喻的使用动机进行更深层的阐释和说明。
三、政治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
本次选取的研究语料是美国第35任总统John F. Kennedy的就职演说。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作为政治性语篇的一种,经常会被美国总统们当作极其有力的政治工具,推行自己的施政纲领,外交政策等,以及劝说公众接受并获得他们的支持。
通常人们对肯尼迪就职演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题材、文体修辞等方面,却很少针对该语篇中出现颇多的隐喻进行有选择性的批评性分析,去揭示语言的深层意义及其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因此,可以尝试从批评隐喻分析的三个步骤:隐喻识别、隐喻分析和隐喻阐释对该就职演说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探讨隐喻在政治语篇中起到的构建作用,挖掘隐喻背后的意识形态。
(一)、隐喻识别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通过对文本进行仔细阅读,找到符合隐喻标准并具备隐喻功能的词语,然后判断其在语料语境中是字面意思还是隐喻用法。Charteris-Black认为只要语境合适而演说者也有此意图,那么任何话语都可以被视为隐喻。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之后,进行分类统计来判断该政治语篇中哪些概念隐喻被频繁使用,以便探究演说者选择此类隐喻的原因。经过分析发现,在肯尼迪的就职演说中,使用到的概念隐喻包括冲突隐喻、旅途隐喻、身体隐喻、光火隐喻和宗教隐喻等。我们将结合作者使用关键词时的语境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对部分概念隐喻进行详细分析。
(二)、隐喻分析
1. 冲突隐喻
从文本的分析来看,肯尼迪使用到的表达冲突隱喻的关键词包括fight,revolution,survival,tyranny,struggle,alliance,prey,hostile,aggression,subversion,adversary,arms,destruction,war,divide,destroy,battle,defend,sacrifice,oppose,enemies,free,etc. 而从各个词的语境来看,又可以分为三个子类别:防御隐喻(如fight for,survival,defend)、攻击隐喻(如destroy,oppose)和斗争隐喻(如struggle,battle)。防御性概念隐喻都在表达肯尼迪试图保护国家地位、政治安全以及所有人民利益的决心。从国内形势来看,肯尼迪在竞选中以微弱优势获胜,又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再加上他是天主教徒;从国外形势来看,当时的世界分成了两大阵营,美苏之间的摩擦不断,古巴革命胜利,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而此类隐喻的目的就是为了讓听众能真实感受到新政府时刻为人民思考和谋利,有能力克服困难和危机,最终维护好人民和国家利益。
(1)the same revolutionary beliefs for which our forebea rs fought…
(2)We dare not forget today that we are the heirs of that first revolution.
从上面的例子里可以看到肯尼迪政府的捍卫自由的坚定决心,多次运用这类型的目的就是有效说服听众,激发情感共鸣,建立自己的可信度。
肯尼迪就职演说中的大部分攻击性隐喻主要用来描述冷战时期美国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敌对态度。肯尼迪总统坚持认为战后的美国应把反苏联反共产主义作为其政策中心,这也进一步突显了冷战色彩,同时也把自己树立为反苏斗士。由于这样的决心,肯尼迪政府在对苏政策和态度上绝对不会妥协让步,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对抗攻击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肯尼迪的演说正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文本中,肯尼迪使用了许多表示对立对抗的攻击性隐喻来暗示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体制。同样可以激发听众强烈的感情。
(3)…merely to be replaced by a far more iron tyranny.
(4)…that we shall join with them to oppose aggression or subversion anywhere in the Americas.
(5)… to friend and foe alike
在演说中,肯尼迪使用了tyranny,aggression,subversion,foe,hostile,adversary等隐喻关键词来指称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充分体现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肯尼迪政府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有趣的是,肯尼迪在指称资本主义国家时所使用的隐喻关键词就比较肯定,比如用allies指称北约组织国家,free society 指称像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社会,用powerful challenge来暗示同盟国之间的亲密合作。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美国才是正义与和平的象征,相反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独裁和邪恶的象征,同时也体现出了冷战时期的时代特点。
而文本中冲突隐喻的大部分斗争隐喻主要用来号召美国民众团结一致,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