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

合集下载

特朗普就职演说中的隐喻分析

特朗普就职演说中的隐喻分析

特朗普就职演说中的隐喻分析隐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频繁出现在不同的语篇当中,政治语篇也不例外,隐喻的使用很常见。

本文通过对美国第45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就职演说中的隐喻部分进行解析,分析隐喻对政治语篇所起到的作用。

通过分析认为隐喻在政治语篇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充分的帮助总统表达政治观点,同时也有助于听众更容易的理解演讲内容。

一、隐喻与政治隐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理解事情或抽象事物时会时常在隐喻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

在传统修辞学的研究范围内,隐喻(Metaphor)被认为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来将两种事物进行类比。

而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方式。

是有助于人们理解不知道的事物或概念的一种手段,简单的来说,就是人们用A来理解和经历B的手段。

隐喻在人类理解语言和认识外在世界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认知语义的方法还需要对实际的语用因素的分析进行补充,因为隐喻总是会在特殊的语境中使用。

他们的认知特征不能独立于单纯的句子中,还要结合整体的语境。

因此们需要认识到隐喻的重要性,因为它在意识形态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时事政治早已成为人们交谈话题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演讲、演说也是政治家达到政治目的一种重要的形式。

就职演说通常是要展现给国内外人的,演讲者会在演说中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向公众宣传政府政策,说服公众接受和支持他的政策。

在演说中会运用许多修辞成分。

说服比执行更有效,他们依赖语言,通过语言煽动、劝说人们支持自己,接受自己。

由于政治是相当复杂和抽象的,又远离人们的日常经验,政客们必须使这些抽象概念更具体,让普通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他们的政策。

当语篇中出现些抽象术语和难理解的概念时,政治家就会通过隐喻让自己的演讲、政策便于理解,更贴近群众。

隐喻可以用来传达政策,劝说或说服公众采取行动或批评政治对手,提升自己。

因此,隐喻在各种场合的演讲中被政客广泛的使用。

政治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以特朗普演讲为例

政治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以特朗普演讲为例

政治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以特朗普演讲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批评隐喻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政治话语中的隐喻运用,并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演讲为例,具体阐述隐喻在政治语境中的重要作用。

批评隐喻分析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揭示政治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权力关系。

通过对特朗普演讲的深入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理解隐喻如何塑造和影响公众的政治观点,还可以揭示隐喻在政治沟通和策略中的运用。

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政治话语的理解,提升公众对政治隐喻的辨识能力,从而更加理性和客观地看待政治现象。

二、隐喻理论与政治话语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语言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自亚里士多德提出隐喻是一种将一事物的名称用于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以来,隐喻的研究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

在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隐喻的研究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被视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而非仅仅是语言的装饰或修辞手段。

政治话语作为特定领域的语言实践,常常运用隐喻来表达政治立场、构建政治形象、传达政治理念。

隐喻在政治话语中具有多重功能。

隐喻可以帮助政治家和公众建立共同的理解和认知框架,从而有效地传达政治信息。

隐喻能够赋予抽象的政治概念以生动的形象,使公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隐喻还可以作为一种策略,用来塑造政治家的形象,或是对某一政治事件或人物进行贬低或美化。

特朗普作为一位极具争议性的政治人物,其演讲风格独特,充满了大量的隐喻表达。

这些隐喻不仅反映了特朗普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也反映了其政治立场和治国理念。

因此,通过对特朗普演讲中的隐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其政治话语的深层含义和意图,为我们理解特朗普的政治行为和影响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三、特朗普演讲中的隐喻分析特朗普的演讲风格独特,充满了各种隐喻。

这些隐喻不仅反映了他的政治立场和理念,也揭示了他如何运用语言来塑造公众的观点和情绪。

英汉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异同之剖析

英汉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异同之剖析

中国政治语言中,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隐喻的使用,有助于表达政治思想,增强政治语言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英汉政治语篇中隐喻的使用也有所不同。

中国政治语言中,隐喻常常指的是一种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来描述另一种事物,从而使读者产生一种共鸣。

例如,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毛泽东用“雪”来比喻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苦难的坚忍不拔。

在这首诗中,毛泽东还用“雪”来比喻人民的希望,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英汉政治语篇中的隐喻主要指的是隐喻的一种表达方式,即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另一个词语的含义。

例如,在英文政治语篇中,“iron curtain”是指东西方两个阵营之间的分歧,这个词语的本意是“铁幕”,但它隐含着“东西方两个阵营之间的分歧”的含义。

从以上两种隐喻的使用方式来看,中国政治语言中的隐喻更多的是比喻,而英汉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更多的是隐喻的一种表达方式。

政治话语中的隐喻

政治话语中的隐喻

为了自己的利益,恃强凌弱,忽视国际法和国 际道德的国家,不民主的国家。 “无赖国家”这个概念很快成为揭示藐视国际 法、危害世界和平的国家非法行为的有效概念, 这种隐喻一旦与反恐斗争联系起来,对于美国 打击其他国家,使其他国家听从其指挥就会形 成有力的支持。从美国的实践上看,被列为 “无赖国家”意味将遭受经济制裁甚至军事打 击。
为什么要研究政治话语中的隐喻? 为什么要研究政治话语中的隐喻?
(1)政治隐喻与日常语言隐喻有共同点。 (2)政治隐喻有其特殊性。 (3)政治领域中的隐喻能以特定的模式,对有关政府 3 制订相应政策具有重要影响。 (4)对政治话语中隐喻的研究更是中国学人思考中的 一个盲点。这个盲点并非来自知识的不足,而是来自 实感的缺乏。
对政治话语的研究起源于古希腊的政治 修辞学。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对政 治话语进行专门研究则肇端于20世纪80 年代的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一 批受社会批评理论影响的语言学家开始 有意识地通过研究语言来揭示话语中不 平等的权利关系以及话语与社会之间的 互构关系。
分析政治话语首先面临的棘手难题是如何定义 “政治话语”。对于批判性话语分析研究者来 说,几乎所有的话语都可以被看作具有政治性, 对话语进行的各种分析也都具有政治性,所有 话语归根结底都是政治话语(Wilson, 2001: 398 )。早期一些学者因而认为,任何试图对话 语进行政治和非政治区分的行为是不可想象的, 将政治话语视为一种如文学话语那样的专门体 裁实际上是一种简约主义行为( Seidel, 1985: 45)。不过,这样的看法会有泛化的危险。
5.政治隐喻的功能 政治隐喻的功能
社会以及政治现实是抽象的思想体系, 需要隐喻来使它们概念化并加以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谁的隐喻更生动、更能引起目标群体的 共鸣,谁就能为他的政策观点赢得更多 的支持。可见,隐喻具有重要的功能。

概念隐喻视域下的政治语篇研究——以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概念隐喻视域下的政治语篇研究——以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概念隐喻视域下的政治语篇研究——以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摘要:概念隐喻是构建政治话语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为基础,分析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的类型、特征和发挥的政治作用。

研究发现:报告中隐喻使用频繁且类型丰富,机器隐喻使用频率最高;大量隐喻反映了中国党和政府的特色执政理念,构建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为构建中国治理的国际话语权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概念隐喻政治语篇政府工作报告1引言长久以来,隐喻被意为用一词代替另一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

因此,隐喻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格。

1980年,美国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提出概念隐喻。

他们在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到,隐喻不只是表层的语言现象,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从事认知活动的工具[1]。

他们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

作为向世界宣传本国执政理念和外交政策的最直接途径之一,国家领导人的对外演讲是目标导向的交际活动,反映本国的政治立场和外交态度[2]。

毫无疑问,中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治国理念、国家话语权威的集中体现。

因此,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探究2023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隐喻模式,试图揭示中国政府所传达的执政理念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话语。

2隐喻与政治语篇1996年,Lakoff在他的著作中对政治语篇中的隐喻进行了探讨[3]。

在政治文本中,政治家会采用日常话语来解释晦涩难懂的政治概念和政治术语,向民众传递他们的政治意图。

Thompson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政治缺少隐喻,就像鱼离开水一样,隐喻对政治的重要性就像水对鱼的重要性[4]。

虽然目前存在对汉语政治语篇的研究,但整体数量不多。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

因此,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具有承前启后的战略意义,具有一定价值。

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说服功能

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说服功能

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说服功能【摘要】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帮助人们理解抽象和复杂的现象,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政治语篇中,帮助政治家们说服民众,赢得舆论支持。

文章结合具体的新闻实例,分析了隐喻的筛选和框架作用。

【关键词】隐喻政治语篇筛选框架【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14-01一、引言自从lakoff和johnson(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指出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后,隐喻由传统的修辞方式转为认知工具的研究便全面开始。

他们指出:“隐喻是一个概念问题,通常被无意识使用,并且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认知隐喻的本质是用更具体,更具结构性的概念去理解和体验相对抽象和结构较为松散的概念。

近年来,国内关于隐喻的研究的焦点是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理论、空间隐喻研究、转喻和其他修辞格的研究,有关政治语篇的隐喻分析还未形成有机体系。

政治语篇经常使用大量的隐喻来传递抽象的政治和现实,为制定某种政策或采取某项行动制造舆论,渗透着意识形态和社会认知。

本文试图从lakoff等人对隐喻的概念入手,分析隐喻如何帮助政治家实现政治目的,传播政治理念,赢得民众支持。

二、政治语篇中的隐喻1.隐喻的表现形式grand(1994)指出隐喻不光是用纸质的方式(textually)和口头方式(verbally)传播,还可以从视觉上(visually)进行传播。

比如,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波斯湾地区普遍用黄色的丝带表示对美国军队的支持,这是一种视觉上的隐喻。

除了视觉上的隐喻意象外,声音效果也被当作一种隐喻。

在1988年的美国大选中,乔治·布什(george bush)在一则竞选广告中使用风声和巨大的关窗户的声音来暗示鬼屋的危险和荒凉,进而打击他的对手,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迈克尔·杜卡基斯(michael dukakis)。

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框架分析

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框架分析

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框架分析作者:唐春艳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7年第09期【提要】本文以2016年美总统大选第二场电视辩论希拉里和特朗普的辩论词为语料,分析隐喻、框架以及道德模型三者在政治语篇中的关系,研究发现:(1)民主党和共和党奉行的道德模型是其辩论的最深层的隐喻框架;(2)美国两党善用隐喻为议题构建次级框架,再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隐喻或非隐喻的话语表达强化次级框架,使得自身的道德观深入民心,达到自己的政治意图。

(3)道德模型—议题框架—话语表达对应于政治语篇的深层框架—次级框架—表层框架。

【关键词】政治语篇框架隐喻道德模型一、引言政治语篇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是政客们表达自身政治立场和说服民众的重要手段。

对政治语篇的研究由来已久,Charteris - Black ( 2004)用批评话语分析和概念隐喻理論分析了英国两大党的政治宣言和美国总统就职演说; Scacco (2009)从批评隐喻的视角分析了奥巴马任职 100 天内经济类演说中的概念隐喻。

汪少华(2011)以及梁靖玉、汪少华( 2013,2015)运用框架理论分别对布什与奥巴马有关伊斯兰世界政策的演讲和布什与奥巴马颁布的教育法案、发表的医保演说进行分析,验证了 Lakoff(2013)关于政治和隐喻的观点,即政治立场是由道德概念系统衍生而来,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政治立场不同主要源于两套不同的道德观。

而这两种道德观的对立对应的是两种家庭模型的对立:严父式家庭(strict father family)和抚养式家庭(nurturant parent family)。

在这两个隐喻框架内,执政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家庭成员;民主党是慈亲,共和党是严父。

框架是塑造我们看待世界方式的心理结构,是“认知无意识( cognitive uncontious)”的环节。

而框架要靠语言来激活,语言是表达我们思维的重要手段。

基于Lacoff(1987)“思维具有隐喻性”的科学论断,本文以2016美总统大选第二场电视辩论希拉里和特朗普的辩论词为语料,从教育、国家安全、医保和税收这四个议题,分析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是如何利用隐喻和框架强化各自的价值观,合法化自身的观点、非法化对方的观点,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意图。

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说服功能—奥巴马支持拜登当选总统的演讲的批评隐喻分析

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说服功能—奥巴马支持拜登当选总统的演讲的批评隐喻分析

082文艺评论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说服功能政治演讲是一种典型的政治语篇,其政治观点明确说服力强。

举荐型政治语篇在候选人参选过程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劝导性较强的话语向听众传达出候选人的能力及其政策措施的合理性,激起听众的情感反应对人们认识了解候选人产生直接的影响。

用批评性方法对政治语篇分析能够揭示影响政治人物选用的表达情感的词语的因素。

Charteris-Black在其《批评隐喻分析的语料库研究方法》中首次提出批评隐喻分析一词,并结合语用学思维及语料库研究方法,正式将批评隐喻研究带入了人们的视野。

纪玉华和陈燕着重介绍Charteris-Black的批评隐喻分析理论,视其为批评话语分析的一种新的补充方法。

国内外的批评隐喻分析多集中于对政治语篇中隐喻蕴含的意识形态进行挖掘。

唐韧对英国新工党执政十年的政府报告及大臣演讲中有关社会排挤的话语进行了批评隐喻分析;汪徽和辛斌通过对美国主流媒体对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报道中的隐喻分析。

国内外对举荐型政治语篇的分析还比较欠缺。

本研究运用批评隐喻分析的方法对一篇举荐型政治语篇进行分析,揭示推荐人在推举候选人时所运用的隐喻类别及其功能,从而揭示推荐人是如何运用隐喻达到劝导听众的目的。

理论框架批评隐喻分析是深入研究语言、思维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崭新而有效的补充方法,通过综合运用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分析、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隐喻的语言、语用和认知特征,揭示话语群体的信仰和态度。

Charteris-Black把隐喻分析分成三个阶段:隐喻的识别、隐喻的阐释、隐喻的解释。

隐喻的识别涉及概念意义,即分析隐喻关键词在语料中的语境以辨别其意义是隐喻性的还是纯字面的。

隐喻的阐释涉及人际意义,即确定由隐喻构建起来的社会关系和隐喻与其背后的认知、语用因素之间的关系。

隐喻的解释则涉及语篇意义,即隐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隐喻与语境之间的相关性,旨在确定导致隐喻产生的社会因素以及隐喻对于身份建构的作用。

政治新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政治新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政治新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作者:衣丰琪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6期[摘要]隐喻现象,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关注。

本文以莱考夫与约翰逊的概念隐喻为理论框架,分析了政治新闻语篇中不同类型的隐喻,并揭示了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作用。

[关键词]概念隐喻政治语篇新闻[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070-02隐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研究的焦点。

在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莱考夫和约翰逊首次提出概念隐喻的观点。

从此,隐喻研究从传统修辞学的角度转向认知科学领域。

隐喻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是人们认知活动的结果。

一、概念隐喻研究综述概念隐喻理论首次提出是在1980年。

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著作确立了隐喻在认知领域的研究转向。

他们认为,隐喻无所不在,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思维和行动中。

在书中,两位学者通过引用实例证明了语言与认知隐喻之间的相关性,并将隐喻分为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以及本体性隐喻三类。

此后,许多国内学者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现象,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束定芳(2000)在《隐喻学研究》中对隐喻的特征及工作机制进行了全面分析。

在《认知隐喻学》一书中,胡壮麟(2004)从认知的视角探讨了隐喻的实质以及应用范围。

学者孙毅(2013)以及刘宇红(2011)则对隐喻进行了多维度跨领域的研究。

近年来,人们多以隐喻为切入点,来揭示不同的文化与思维模式。

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概念隐喻的研究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二、政治新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概念隐喻大量存在于政治新闻语篇中,本文着重分析了政治语篇中的四种隐喻:建筑隐喻、战争隐喻、旅途隐喻以及家庭隐喻。

(一)建筑隐喻建筑隐喻属于结构隐喻的一种,可以根据一个简单有形的、界限分明的概念来构造一个抽象、不易理解的概念。

在政治新闻报道中,建筑隐喻经常作为始源域来表示说明国家发展建设中的许多抽象概念。

批评隐喻视域下中国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使用研究——以《中国政府

批评隐喻视域下中国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使用研究——以《中国政府

赖 以生存 的隐喻 》 一 书使 隐喻研究转 向认 知领域。 政理念传达给民众 的。此外 , 共 鸣值也可作为分析概 L a k o f提 出 的概 念 隐喻 理论 ( C o n c e p t u a l Me t a p h o r ) 认 念隐喻的重要参数。共鸣值 ( r e s o n a n c e ) 是隐喻表达 始 源 为, 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 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 式个 数之 和 与 隐喻表 达式 出现 次数 之 积 。例如 , 的系统映射 。人们 常常 以较为具体的、 熟悉的、 直观 域 “ 建筑” 有且只有 2 个 隐喻表达式 , 即“ 建设” “ 打 造”, 其 中 ‘ 建 设’ ’ 出现 4 5次 , “ 打造” 出现 3 0次 , 则 “ 建 的、 能够感知的事物来体验较为抽象的事物 、 想法和 活动等 , 如人生是旅程、 国家是机器 、 思想是事物等。 筑 ”的始源 域共 鸣值 是 ( 1 + 1 )× ( 4 5 + 3 0)= 1 5 0 。本 政 治语 篇 中的话 语 往往 比较 抽象 , 而 政 治语 篇 中 文将重点分析语料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概念隐喻。 的隐喻通过始源域 向目标域的映射 , 能把抽象的政治 二、 概 念 隐喻 的统计 结 果分析 概念表达得更加具体、 直观 , 更易于民众理解 、 接受 , ( 一) 概念 隐喻 的识 别 与提取 从 而 获 得 支持 , 有 利 于 政府 执 政理 念 的传 达 。《中 国 笔 者首 先对 文 本进 行 细读 , 尽可 能 多地 找 出一 些 政府工作报告 》 的权威性极高 , 是政府对过去一年 的 隐喻表 达式 , 如“ 建设 ” “ 目标 ” “ 成果 ” “ 战略” 等, 工作 回顾 和 总结 , 也 是对 新一 年 的工 作部署 和 安排 , 然 后排 除 纯字 面意 义 的隐 喻表 达式 ; 接着 手 动将语 料 同时也是政府 自身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 其在政治语篇 进 行 分 词 , 分词 之后 运 用 A n t C o n c 3 . 2 . 3 w对 分 词 后 的 中极具代表性和权威性 。本文选取 2 0 1 7 年《 中国政 语料进行关键词定位检索和词频统计 , 进而统计出各 府工作报告》 作为语料 , 建立 1 9 2 5 9 字( 包括标点符号) 类 隐 喻 出现 的 比例 。 的小型语 料库 , 运用 C h a r t e r i s — B l a c k在 2 0 0 4年 提 出 ( 二) 概 念 隐喻 统 计 结果 与分析 的批 评 隐喻分 析 方法 ( C r i t i c a l Me t a p h o r A n a l v s i s ) , 即 通过对 《 中国政府 工作 报告 ( 2 0 1 7 )》 中隐喻表 隐喻识 别 、 隐喻 阐释和隐喻解 释 , 对《 中国政府工作 达 式的识 别和概念 隐喻 的提取 , 发现其主要存在 以 报告 ( 2 0 1 7 )》 中出现的概念隐喻进行解读和分析 。 下 隐喻 : 机 器、 旅程 、 建筑 、 战争 、 有机物 、 水 流 。其

浅析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

浅析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

个 物体 在 空 间 中的 位 置 来 描述 政 治 语 篇 中的 抽
语料来看, 这三种类型的概念隐喻大量存在于政治
语篇 中 。以下结 合 实 例 来 说 明 政 治 语 篇 中的 三 种 概念 隐喻类型 。 21 结构 隐喻 . 结构 隐喻 (t cua m t hr sutr e po)是指 在 一 种 隐 r l a
收稿 日期 : 0 - -1 2 90 1 0 5
2 政治语篇 中的三种概念隐喻
Lkf等的著作中, ao 出现 了三种主要 的概念隐
作者简 介 : 飞龙 (9 2一) 男 , 景 18 , 助教 , 主要研究方 向为应用语言学。
第 3 卷第 2 l 期
景飞龙: 浅析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
第3卷 l
第 2期








Vo . No 2 13l . Ap . 01 r2 0
21 00年 4月
j U N L O A Y A N V R IY O C E C N E H O O Y o R A F T I U N U I E ST FS I N E A D T C N L G
出 的三种类型的概念隐喻 , 结合具体的新 闻事例 , 从认知语 言 学的角度对政治语篇 中的概念 隐喻 进行
了总结 , 并分析得 出概念隐喻 在政 治语篇 中所起 的重要作 用。 关键词 : 隐喻 ; 概念隐喻 ; 治语篇 政
中 图分 类 号 : 5 I - B1 文 献 标识 码 : A
19 5
喻类型: 结构隐喻、 方位 隐喻 和本体 隐喻。英 国修
构造特点 和观察事物 的方式有着密切 的关 系。在

美国政治语篇的隐喻学分析

美国政治语篇的隐喻学分析

- 212 -校园英语 /美国政治语篇的隐喻学分析西安外国语大学/张潇【摘要】本文对美国政治语篇进行了隐喻学的分析,系统阐释了政治语篇中常见的概念隐喻和语言隐喻表达,重点考察了隐喻的界定功能和劝说的话语策略并分析了隐喻表征社会意识形态及政治制约隐喻生成的两大特点。

研究表明政治隐喻的几大常见始源域包括旅程、疾病、宗教、建造。

浅显易懂的隐喻能够生动形象地传递政治观点,有效唤起民众情感,令政治家的个人意图合理合法化,帮助其达到既定的交际目的。

【关键词】政治语篇 隐喻 劝说 意识形态一、引言概念隐喻理论的创始者Lakoff 和Johnson 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语言,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概念化方式。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既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思维和行动中,是人们认识抽象概念和复杂事物的主要手段。

概念隐喻的实质就是具有认知相似性的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有选择性地映射。

人们往往借助具体、熟知、简单、有形的始源域去理解抽象、陌生、复杂、无形的目标域,从而简化抽象概念的复杂性,减轻认知压力。

政治话语的传播过程是政治家将政治理念传播给受众并使受众认同的过程。

隐喻的使用可以激活大脑中既有的始源域,从而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话语中的政治内涵。

作为政治思想的载体,政治语篇承担着传播思想、概括问题、构建世界观、塑造现实的作用。

在政治角力中,一方为了令自己倡导的政策和行动合法化、宣扬政绩、树立正面形象,往往需要尊己卑人、诋毁并打压对手、重塑政治现实、用语言操纵民众思想,其中就包括隐喻等语言技巧的运用。

二、政治隐喻的常见类型1.旅程隐喻。

旅程隐喻是政治语篇使用频率最高的隐喻。

Charteris-Black 认为这与美国历史有极大关系。

欧洲人乘坐“五月花”号抵达美洲成为第一代移民,移民的迁徙史贯穿了整个美国历史。

在社会发展阻滞不前时,为了鼓舞人心,政治家会较多地使用重生、创造及旅程隐喻。

旅程隐喻可以成功地营造出思乡的怀旧之情,引起政治家与民众间的共鸣,增强二者间的认同感。

政治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

政治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

政治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批评话语分析作为一个学科,并非对传统话语分析的全面否定,而是把自身看作是传统话语分析的延伸和扩展,将语言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直接联系起来,为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以文本为实证基础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改变着人们对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传统认识。

标签:批评话语;实证;认识近来,批评话语分析作为一种语言学新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语言学者的青睐。

批评话语分析通常會以新闻话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着研究的进行,具体对应该研究内容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发展。

批评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新闻语篇的水平提升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促进批评性阅读和批评意识具有传导作用。

因此,批评话语分析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以从这个角度对新闻语篇进行翻译。

本文采取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方法对政治新闻进行分析,试图探索新闻语篇中潜在表现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关系。

通过政府工作报告的研究分析,总结出人称代词,尤其是第一人称复数在拉近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从而总结出有利于交流的沟通方式。

并对中文新闻语篇英译方式进行分析,对新闻语篇的翻译提高进行探索。

二、批评话语分析国内外理论研究1.国外研究批评话语分析也被称作批评语言学,这种研究方法最初由语言学家罗杰·富勒、巩特尔·克雷斯和罗伯特·霍奇所提出,具体理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体现。

由克雷斯和霍奇编著的《语言意识》中提到批评话语分析起源于他们的研究。

在国外有关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大部分是建立在方法论的基础上,研究对象是政治新闻语篇,研究方法是以韩礼德“元功能”理论为基础进行分类、及物性、情态系统和转换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2.国内研究中国语言学家对批评话语分析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在陈中竺发表过一篇论文《批评语言学述评》之后,批评语言学渐渐兴起。

学者辛斌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出版了一本书名叫《批评语言学》,书中对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进行了详细具体的介绍。

论近十年来国内关于批评隐喻分析的研究

论近十年来国内关于批评隐喻分析的研究

论近十年来国内关于批评隐喻分析的研究李 蓉摘要:近十年来,国内的批评隐喻研究基本都是基于批评隐喻分析理论,在隐喻识别的方法上主要为人工识别法和计算机技术识别法。

研究对象大部分是基于隐喻高密度输出的政治语料,体裁也大都是以演讲之类的劝服功能作为明显的语料,但随着学科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及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导致社会语境的变迁,其研究对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呈现出对批评隐喻的研究中除了单一使用批评隐喻分析理论外,许多学者还将研究与其他应用方向的理论结合起来,发展出了身份构建、多模态转向、翻译实践及教学应用等研究新方向。

关键词:批评隐喻分析;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隐喻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21-0099-03一、引言“隐喻”一词最早作为修辞手段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传统的隐喻研究认为,隐喻是语言的修饰手段,它能够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增强文字的表达效果。

但随着其他学科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到1980年左右,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使得隐喻的相关研究不再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人们逐渐开始探索隐喻背后的认知意义。

隐喻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它的形成是个人认知与社会背景相结合的产物,探究其背后的意识形态能够揭示话语表达者的意图,来揭示其产生的原因。

2004年,Charteris-Black在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1]一书中提出批评隐喻分析(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它结合了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等多种学科。

批评隐喻分析是站在客观分析的角度来探究隐喻中潜在的意识形态,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在研究中,各式各样的文本类型与批评隐喻分析结合了起来,基于隐喻强大的阐释功能和劝服功能,使得其在应用话语中广泛应用。

隐喻与政治语篇的建构

隐喻与政治语篇的建构

关键 词 : 隐喻 ; 政治语篇 ; 建构
中图分 类号 : 3 4 3 H 1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04 (0 10 0 2 0 1 6- 4 8 2 1 ) 3— 1 1— 5 0

引言

隐喻 “ 三位 一体 ’ ’ 概述
从语言学角度看, 政治是语言活动, 人们使用语 言向他人宣传某个政治事务 , 并说服他们采取 与这 些政治事务相关 的行动方案 ; 语言不只是政 治的载 体 ,不仅是描述事件的工具 , “ 本身也是事件 的一部 分” … ) 。莱考夫 明确地指出 :政治 即是语言 , “ 同 时语言也是政治 。 _( ”2H 政治语篇成为语 篇研究一 J
用 者 的意 图 。作 为修 饰 、 知 和劝 导 方 式 的隐 喻 反 认 映 了说者 的主 观 意识 , 引 导 听者 的价 值 判 断 和行 并
为处事 , 是语篇政治的一种形式 , 是建构政治语篇的

种手 段 。
基金项目: 喻分析 教育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批评隐喻视角下话 “ 语基调的研究”1YA41 )江苏 ( J703 ; 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批 0 5 “ 评隐
( 南京 审计 学院 外国语 学院 , 江苏 南京 2 1 1 ) 18 5

要: 隐喻是在 一定的语境下基 于概念 系统 的跨 域 映射 所 实现 的语 言使 用, 以表 达隐喻使 用者的 意 图。 藉
隐喻是 构筑政治语篇有效 的手段之 一。隐喻在政 治语篇 中的建构作 用可以体现 于强迫 , 制、 对、 抵 反 抗议 , 掩饰 , 合 法化与非法化等 四个 方面。
个 特 定 的话语 类 型 , 引起 了广泛 的关 注 。 并

当代美国政治语篇的隐喻学分析_以教育类语篇为例_梁婧玉[1]

当代美国政治语篇的隐喻学分析_以教育类语篇为例_梁婧玉[1]


( 本文为教育部 人 文 社 科 研 究 一 般 项 目 “ 基于语料库的当代美国政治 语 篇 的 架 构 隐 喻 模 式 分 析” 项 目 批 准 号:
) ( ) 和“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 优势学科代码 :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1 1 Y J A 7 4 0 0 8 5 2 0 1 1 0 1 0 1
·1 1·
表 1: N C L B 法案和 R e f o r m 法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隐喻性词语比较
N C L B 法案 隐喻 掉队 落后于 目标 路径 质量 资金 标准 进步 计划 提供 评价 改进 奖励 投资 惩罚 其他 频率 7 1 2 3 2 2 7 7 6 1 5 2 6 1 0 2 6 3 0 4 8 2 2 1 7 1 0 2 6 百分比 1. 9 1 0. 2 7 6. 2 8 0. 5 5 7. 1 0 2. 0 8 4. 1 0 7. 1 0 2. 7 3 7. 1 0 8. 2 0 1 3. 1 2 6. 0 1 4. 6 5 2. 7 3 7. 1 0 隐喻 领先 超过 目标 途径 质量 资金 标准 进步 计划 提供 评价 改进 评价系统 投资 竞赛 花费 奖励 其他 总计 3 6 6 1 0 0. 0 0 总计 R e f o r m 法案 频率 9 2 2 4 1 1 2 7 7 5 4 8 3 0 2 1 7 8 6 0 1 2 7 2 1 2 3 3 7 3 8 4 8 6 5 2 百分比 1. 3 8 0. 3 1 3. 6 8 1. 6 9 4. 1 4 1 1. 5 0 7. 3 6 4. 6 0 3. 2 2 1 1. 9 6 9. 2 0 1 9. 4 8 0. 3 1 1. 8 4 5. 0 6 1. 0 8 5. 8 3 7. 3 6 1 0 0. 0 0

政治演讲艺术中的隐喻分析——以拜登在葛底斯堡的竞选演说为例

政治演讲艺术中的隐喻分析——以拜登在葛底斯堡的竞选演说为例

海外艺术 |10政治演讲艺术中的隐喻分析——以拜登在葛底斯堡的竞选演说为例□李雨擎/文文章以概念隐喻的视角分析研究了拜登在葛底斯堡举行的总统竞选政治演说,结果分析表明,政治竞选演说过程中使用的政治概念隐喻大大削弱消除了普通民众的对重大政治、社会问题的敌意,强化了民众的集体性、团结性以及对美国政党的支持度。

政治演讲的目的是传递信息,施加影响,呼吁听众接受演讲者的观点,其中往往包含许多抽象概念,为了便于听众理解,演讲者会使用大量的隐喻性语言将复杂的政治主张形象化。

本文将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来分析拜登2020年10月6日在葛底斯堡的竞选演讲中所使用的概念隐喻,试图从五个方面来探讨这篇备受关注的演讲中的隐含意义:(1)身体隐喻;(2)植物隐喻;(3)旅程隐喻;(4)建筑隐喻;(5)本体隐喻。

1 概念隐喻的定义20世纪80年代,Lakeoff 和Johnson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对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隐喻是概念的属性,而不是词汇的属性[1]。

他们认为隐喻是人类思考和推理中的必然过程,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不仅渗透在语言中,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

除此之外Lakoff 还提出概念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Source domain )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 ),源域是具体的概念,是喻体,是我们用隐喻来理解另一个概念领域的形式;目标域是抽象的概念,是本体,我们需要借助源域使其具体化来方便理解。

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1)隐喻具有普遍性,它代表语言的常态,而非特殊的语言表达手段;(2)隐喻具有系统性,并不是个别地、随意制造出来的;(3)隐喻具有概念性,它不光是个语言问题,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他认为,隐喻是从一个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 )向另一个认知域的结构映射,即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根据隐喻不同的认知功能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和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 )。

批评隐喻分析视角下的日本政治语篇探究

批评隐喻分析视角下的日本政治语篇探究

批评隐喻分析视角下的日本政治语篇探究
孙泽钰;陶芸
【期刊名称】《语言与文化研究》
【年(卷),期】2024(32)2
【摘要】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和认知手段,在政治语篇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以日本现任首相岸田文雄施政演讲中的外交话语为
语料,时间跨度涵盖了2021年至2023年,以概念隐喻为框架,运用了批评隐喻分析
的方法,对语料中的隐喻表达特点及其使用动因与功能进行了考察,从而揭示其隐喻
使用策略背后真正的政治意图。

研究表明:日语政治语篇中外交话语的隐喻使用频
率较高,其中拟人隐喻、旅程隐喻、建筑隐喻位居前三,并且岸田对隐喻表达的选择
可以反映其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的动因,揭示了隐喻在形象塑造、说服共情、政策
推广等方面的功能。

【总页数】5页(P16-20)
【作者】孙泽钰;陶芸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批评语言学视角下商务英语语篇中隐喻的功能
2.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浅析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3.批评隐喻分析视角下\"并购\"语
篇中的隐喻研究4.批评隐喻视角下英语新闻语篇中的隐喻分析——以China Daily 对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隐喻的批评性分析主要是以批评隐喻分析理论为框架,分析语篇(特别是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揭示隐喻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力关系。

通过对肯尼迪就职演说中出现的隐喻进行识别、分析和阐释后发现,演讲中所采用的概念隐喻主要集中在冲突、旅行和身体三个方面。

隐喻可以有效地激发听众的内心情感,更容易接受肯尼迪政府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从而帮助演讲者达到既定交际目的。

一、引言政治性演说词被认为是一种形式特殊的文体,尽管是一种口头表达的语言,但带有极其浓重的书面语特点。

不可否认,总统就职演说属于政治性语篇,是被总统用来宣扬本届政府的政治立场和外交政策的一种有力工具。

传统语篇分析的研究焦点主要围绕词汇语法层面的意义表达现象,而无法解释文本构建过程中的话语选择现象,更不能深入分析话语选择背后的决定因素及其产生的效果。

用隐喻表达思想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既是修辞手段也是思维方式,也正是一种有意识的话语选择。

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Lakoff和Johnson曾经指出“隐喻普通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语言中,更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我们所依赖的概念本身就是隐喻的。

”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是构建话语框架的重要手段,其实质更是演说者实施话语霸权和文化霸权、灌输和宣扬其价值体系的主要工具。

Wilson认为隐喻在政治语篇中可以完成特定的交际目的,同时有利于解释政治主张,从而唤醒听众的认同感。

因此在阅读一些政治语篇时,应采用批评隐喻分析方法,针对出现的隐喻,进一步剖析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战略,有助于深刻理解该类语篇和提高思辨能力。

二、批评隐喻分析隐喻的批评性分析其实属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范畴。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的主要任务就是透过语言的表面形式,从多个角度分析意识形态、社会结构、权力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批评隐喻分析恰恰是以隐喻为出发点,分析研究隐喻与其背后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等之间的关系。

批评隐喻分析是Chariteris-Black在2004年就已经提出的一种分析方法,该分析法旨在把语言分析与社会知识和个人的认知理解结合起来,去解释特定的语篇类型中,为何人们更愿意选择用隐喻来表达情感。

具体而言,批评隐喻分析就是以特定语篇中的隐喻为研究点,剖析作者的立场、权力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如何影响隐喻的选择,进而揭示隐喻在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等方面的塑造和传播作用。

Chariteris-Black和Lakoff多以党派纲领文件和竞选语篇为分析语料,有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分析了隐喻各个方面的作用,比如灌输思想模式、改变意识形态、维持权力关系、激发公众情感以及引导舆论方向,其目的就是透过语篇中的隐喻现象,阐释隐喻背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

用批评的方法对政治语篇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出决定和影响说话者进行词语选择和表达情感的各种因素。

批评隐喻分析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综合考虑语篇背后的各种个人资源因素(如语用、认知与情感)和社会资源因素(如文化和意识形态),整合说话者主体和社会资源双重方面,分析语篇背后潜在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影响因素,就可以最终解释说话者为何会选择某种特定隐喻来实现或完成政治演讲语篇的实际交际目的。

语篇中隐喻的选择受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双重影响。

隐喻选择的最终目的是劝说,通过隐喻的选择激起听众或读者的情感反应,并最终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

国内学者已经结合Halliday的元功能理论,从话语分析角度对隐喻进行了功能分析。

“隐喻能反映意识形态。

对隐喻的控制和选择,反映了隐喻使用者不同的意识形态。

”从对隐喻的社会性分析看出隐喻可以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纪玉华教授认为批评隐喻分析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一种新方法,用此方法对英美政治人物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演讲进行分析,可以有助于对其隐喻的使用动机进行更深层的阐释和说明。

三、政治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本次选取的研究语料是美国第35任总统John F. Kennedy的就职演说。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作为政治性语篇的一种,经常会被美国总统们当作极其有力的政治工具,推行自己的施政纲领,外交政策等,以及劝说公众接受并获得他们的支持。

通常人们对肯尼迪就职演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题材、文体修辞等方面,却很少针对该语篇中出现颇多的隐喻进行有选择性的批评性分析,去揭示语言的深层意义及其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因此,可以尝试从批评隐喻分析的三个步骤:隐喻识别、隐喻分析和隐喻阐释对该就职演说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探讨隐喻在政治语篇中起到的构建作用,挖掘隐喻背后的意识形态。

(一)、隐喻识别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通过对文本进行仔细阅读,找到符合隐喻标准并具备隐喻功能的词语,然后判断其在语料语境中是字面意思还是隐喻用法。

Charteris-Black认为只要语境合适而演说者也有此意图,那么任何话语都可以被视为隐喻。

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之后,进行分类统计来判断该政治语篇中哪些概念隐喻被频繁使用,以便探究演说者选择此类隐喻的原因。

经过分析发现,在肯尼迪的就职演说中,使用到的概念隐喻包括冲突隐喻、旅途隐喻、身体隐喻、光火隐喻和宗教隐喻等。

我们将结合作者使用关键词时的语境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对部分概念隐喻进行详细分析。

(二)、隐喻分析1. 冲突隐喻从文本的分析来看,肯尼迪使用到的表达冲突隱喻的关键词包括fight,revolution,survival,tyranny,struggle,alliance,prey,hostile,aggression,subversion,adversary,arms,destruction,war,divide,destroy,battle,defend,sacrifice,oppose,enemies,free,etc. 而从各个词的语境来看,又可以分为三个子类别:防御隐喻(如fight for,survival,defend)、攻击隐喻(如destroy,oppose)和斗争隐喻(如struggle,battle)。

防御性概念隐喻都在表达肯尼迪试图保护国家地位、政治安全以及所有人民利益的决心。

从国内形势来看,肯尼迪在竞选中以微弱优势获胜,又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再加上他是天主教徒;从国外形势来看,当时的世界分成了两大阵营,美苏之间的摩擦不断,古巴革命胜利,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

而此类隐喻的目的就是为了讓听众能真实感受到新政府时刻为人民思考和谋利,有能力克服困难和危机,最终维护好人民和国家利益。

(1)the same revolutionary beliefs for which our forebea rs fought…(2)We dare not forget today that we are the heirs of that first revolution.从上面的例子里可以看到肯尼迪政府的捍卫自由的坚定决心,多次运用这类型的目的就是有效说服听众,激发情感共鸣,建立自己的可信度。

肯尼迪就职演说中的大部分攻击性隐喻主要用来描述冷战时期美国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敌对态度。

肯尼迪总统坚持认为战后的美国应把反苏联反共产主义作为其政策中心,这也进一步突显了冷战色彩,同时也把自己树立为反苏斗士。

由于这样的决心,肯尼迪政府在对苏政策和态度上绝对不会妥协让步,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对抗攻击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肯尼迪的演说正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文本中,肯尼迪使用了许多表示对立对抗的攻击性隐喻来暗示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体制。

同样可以激发听众强烈的感情。

(3)…merely to be replaced by a far more iron tyranny.(4)…that we shall join with them to oppose aggression or subversion anywhere in the Americas.(5)… to friend and foe alike在演说中,肯尼迪使用了tyranny,aggression,subversion,foe,hostile,adversary等隐喻关键词来指称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充分体现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肯尼迪政府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

有趣的是,肯尼迪在指称资本主义国家时所使用的隐喻关键词就比较肯定,比如用allies指称北约组织国家,free society 指称像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社会,用powerful challenge来暗示同盟国之间的亲密合作。

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美国才是正义与和平的象征,相反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独裁和邪恶的象征,同时也体现出了冷战时期的时代特点。

而文本中冲突隐喻的大部分斗争隐喻主要用来号召美国民众团结一致,鼓舞人民做出长期斗争的准备,随时做出牺牲,共同捍卫自由和民主,维护美国在全世界推行的政治思想。

(6)… a struggle against the common enemies of man:tyranny,poverty,disease and war…2. 旅途隐喻从文本的分析来看,肯尼迪使用到的表达旅途隐喻的关键词包括beginning,end,forth,pass,beachhead,jungle,balance,fruitful,etc.旅途本身拥有一个强大的意象图式,即起点、终点以及之间的必然路径。

这是世界万物必经的共同过程,只是旅途本身又极具灵活性,旅途过程中的方向,引路人、同伴及方式等等又各不相同,这就为旅途隐喻提供了各种丰富的衍推可能。

在政治语篇中,旅途的意象极其有价值,演说者充当引路人,而其宣扬的政策可以描述为前进地图,其宣扬的政治目标恰恰可以成为旅途的目的地,听众则变成亲密的、共患难的同伴。

借此演说者可以轻易地缩短自己与听众的距离,更容易形成共鸣。

但是因为旅途终点的未知性及在旅途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有必要让听众明白,所有政策实施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可能会出现挫折与失败。

这种暗示可以较为容易得到听众的理解和支持。

目的明确的社会活动是沿着一定路径向目的地进发的旅途(PURPOSEFUL SOCIAL ACTIVITY IS TRA VELING ALONG A PATH TOWARDS A DESTINATION )。

(7)…symbolizing an end as well as a beginning…signifying renewal as well as change…(8)Let the word go forth…that the torch has been passed to a new generation…(9)…North and South,East and West,that can assure a more fruitful life for all mankind…除此以外,肯尼迪在旅途隐喻中还使用到了涉及个人经历的两个隐喻关键词beachhead和jungle,暗指肯尼迪自己在二战中参加过的太平洋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