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第八章知觉]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知觉
第一节知觉研究的复杂性
一、知觉研究中变量的复杂性
知觉的性质决定了引起知觉的当前事物(刺激物)必然是复合刺激,对这一反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是与以前一系列暂时神经联系共同活动,经过大脑的复合分析、综合,对当前的事物作出关于其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复杂的反应。这种复杂性决定了很难用简单的物理量表示刺激,也很难用一些简单的反应指标表示其反应。
知觉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的知觉。比如:按知觉所反映事物的特性,可分为: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按知觉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来划分,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和触知觉等。
二、形状知觉的理论
形状知觉的早期理论是由冯特和铁钦纳为代表的构造主义提出的,根据构造主义的观点,人们具有一个独立的视觉感受器所组成的镶嵌物,即每一种视觉感受器对刺激的反应只是简单的感觉,如亮度。但当多种感觉与过去经验中所保持的其他感觉(记忆表象)发生联系时,就能反映一些更复杂的物体特性,如光滑等,成为比较复杂的知觉经验。构造主义把知觉看成是感觉因素的简单组合,而知觉可以分解为各种感觉。
20世纪初,以魏台默、考夫卡和苛勒为代表的格式塔学派与构造主义相对立,提出“整体多于各部分的总和”,即人并不是把各种感觉元素加以组合形成知觉,而是直接对一个完形(即格式塔)发生反应。
20世纪中期兴起了认知心理学理论,提出知觉不单纯是客观世界的镜像,而是含着对客体的解释,知觉不可能只单纯从刺激方向描述。他们认为知觉是在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而产生的,它的内容比感觉基础远为丰富。
第二节轮廓、图形与背景
一、轮廓
(一)什么是轮廓
1865年马赫(E.Mach)提出,明度或彩色梯度的比较突然的变化,属于边界对比现象,而对比加强了轮廓,使物体的外形线比它们在视网膜映像更加清晰,这种“马赫带”现象可以用侧抑制的理论解释。
轮廓是形状的外形线,它是由明度或色彩级差的突然变化所引起的。虽然轮廓对于形状非常重要,但是轮廓不等于形状。
(二)主观轮廓
在没有明度差别的情况下,中枢因素有时也会加强并完善轮廓,这称为主观轮廓。关于它的形成,很多学者认为它是在一定感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知觉假设的结果。凯尼查指出,视野中某种不完整因素的出现,乃是主观轮廓形成的必要条件,它们有一种完整起来、转变成简单、稳定的正规图形的倾向,这种知觉倾向称为趋合。
(三)轮廓的掩蔽与加强
1.轮廓掩蔽是指知觉中一个刺激所处状态可以因另外一个刺激的影响而不被知觉的现象。
2.轮廓加强又称知觉成长,是指知觉中的一个刺激所处状态,可以因另外一个刺激的影响而使得知觉强度增加的现象,与轮廓掩蔽相反。
二、图形与背景
(一)图形和背景的区别
鲁宾(1915,1921)的研究认为,图形和背景的区别在于:
1.图形有形状而背景则相对没有形状,如果背景有形状也是因为其他成形
线的作用而不是与图形分开的轮廓线的作用。
2.背景好象是在图形背后连续伸展而不受到中断。
3.图形有物体的特性,背景像是未成形的原料。
4.图形经常呈现在前,背景在后。
5.图形更动人,更倾向于有一定意义。
6.图形具有持续性。
7.当视野中的图形和背景相互转换时,同一视野不能被认出。
(二)形成图形与背景的重要因素
1.接近组合容易构成轮廓。
2.相同或相似组合,比如:共同命运。
3.良好图形组合,比如:组合封闭、好的连续或对称。
4.定势和过去经验的影响。
(三)知觉组织中的变化
尽管刺激物可能没有变化,但是知觉却经常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随知觉者主观态度的改变或者注意的转移而改变。
第三节图形的识别
图形的识别是指了解图形的物理因素,并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测定等有关问题。
一、图形识别阈限
(一)减弱刺激强度的方法
主要有:
1.使用边缘视觉;
2.减低照明强度;
3.缩短刺激呈现的时间;
4.移去刺激使用的图形而以图形的记忆痕迹作为基础等。
(二)研究图形识别阈限的方法及反应变量
1.形状的言语描述,一般是作为图形识别的反应变量,同时也可作为图形识别的一种研究方法。
2.对形状知觉的反应,还可以用一些其他方面的物理因素来加以描述。
3.速示器实验是基本的实验方法。
4.信息论的研究方法,主要用于对图形“良好性”的客观测量,这是对刺激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图形识别的过程分析
认知学派关于图形识别过程的分析:
(一)基本特征分析
认为图形知觉是由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直线、曲线、边、角等及其不同组合而产生的。这一观点得到感受野实验和稳定网像实验的支持。稳定网像实验,就是当人稳定不动地注视一个图形时,这个图形就会变得看不清楚或消失掉。通过这个图形的瓦解而逐步消失的过程就会显示出它的各部分之间的连接。
(二)综合性分析
在图形知觉时不仅分析上述特征,而且由其意义和期望对知觉分析进行控制和影响(综合性分析),这样可以使基本特征的某些方面更加清晰。
三、空间频率分析
通常把正弦条纹一黑一白的变化称为线对,空间单位长度上线对的数目,定义为空间频率。大量实验证明:①人的视觉系统中存在着若干个独立的空间频率通道,
视觉系统对空间频率具有检测能力;②大脑具有对分别呈现于两眼的图形按傅立叶分析进行综合的能力。
第四节深度与运动知觉
一、深度知觉线索
(一)深度知觉实验的一般问题
人在空间视觉中,依靠很多客观条件和机体内部条件来判断物体的空间位置。这些条件都称为深度线索。如单眼和双眼的视觉生理机制,一些外界的物理因素,以及个体的经验因素,在空间知觉中都起重要的作用。
实验中的反应变量主要是口头报告或实验中特别规定的反应。比如,让被试估计与刺激客体的距离。
(二)深度知觉线索
1.非视觉线索
(1)调节——聚焦:睫状肌的收缩、舒张的程度可以将物体的信号传递到大脑,成为知觉客体距离的指标。
(2)辐合:指双眼视轴辐合。比较代表性的实验有邮票实验和立体镜实验。
2.物理条件
通过经验和学习,刺激物本身的物理条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成为深度和距离的线索,主要有:①熟悉的物体大小;②物体的遮挡;③光亮和阴影的分布;④颜色分布;⑤空气透视;⑥线条透视;⑦运动视差。
3.双眼视觉线索
双眼视觉线索是深度知觉中的主要线索。
(1)双眼视野范围,要比单眼视野范围大,其中一个区域是两眼重合的部分。
(2)双眼的视觉方向——中央眼的方向,中央眼是理论上假想用来解释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