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拓展阅读-朱熹轶事典故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a46d04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13.png)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
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
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
“问渠”就是“问它”。
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
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
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
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
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
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
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与赏析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941951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c.png)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与赏析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托物喻理,以“方塘”喻“书本”,说明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保持活力,具有较高的学养。
如果抛开诗题《观书有感》,诗则纯然是咏山水的,咏物中也寓理。
“半亩方塘一鉴开”,小小的池塘犹如镜面样展开,波平浪静,光滑无痕。
这就给“天光云影共徘徊”创设了条件。
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天上和地上相映照,云光明亮,云影舒淡,确为美景。
这美景之所以呈人睫前,关键在于水的“清”。
因此接下来提出“问渠那得清如许”的问题,自然导出“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答案。
诗既描述了美景,又揭示了美景的成因,给人以“流水不腐”的启示。
如果联系上诗题一看,则会发觉全诗都作为比喻:“方塘”比喻“书本”;“天光云影”比喻书的丰富多采的内容;“水清”比喻知识的明晰;“活水”比喻看书人不断增加学识,有独到的见解。
整个诗意在说明要有好的著作,必须穷究各种典籍。
这首诗由读书写到写书,读书可饱览“天光云影”,写书要有“源头活水”,形象鲜明,事理也明澈。
这首诗妙在写“观书”和“观塘”若即若离,不粘不脱。
写“方塘”则形似书。
“鉴”比方塘之平,也喻书的光洁。
缘此则跃入写“天光云影”,与“书”已无关系,紧切着“鉴”和“水”,从而导出“源头活水”,自然捷便。
可是细思之下,则又为讲的读书、写书之理,将读者的思绪纳入本题之中。
由于作者观察入微,表现熨贴,读来饶有兴味。
当然,以今天的观点来说,“源头活水”不仅包含书本知识,也还包含着生活实践。
这也是作者以喻说理,给人留下想象补充余地的效果。
观书有感 朱熹源头活水比喻
![观书有感 朱熹源头活水比喻](https://img.taocdn.com/s3/m/10deba7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68.png)
观书有感朱熹源头活水比喻篇一观书有感朱熹源头活水比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的这句诗,真是越琢磨越有味道。
这源头活水的比喻,太妙了!就好像我们的脑子,如果一直不往里灌新知识,不接受新的想法,那不就跟一潭死水似的,臭了、腐了?也许你会说,我就靠以前学的那些东西也能混日子。
嘿,真能混下去吗?现在这社会,变化多快啊,新东西层出不穷,你不学习,可能连个手机新功能都搞不明白,那不是落后了嘛!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
以前学习的时候,觉得自己掌握的知识够多了,牛得不行。
可后来遇到一些新问题,傻眼了,发现自己那点东西根本不够用。
这不就像是池塘没了源头活水,越来越浑浊嘛!想想那些科学家,他们为啥能不断有新发现?还不是因为他们一直在寻找知识的“源头活水”,不停地探索、研究。
可能有人觉得,学习多累啊,找那源头活水干嘛?但你想想,要是没有新的知识,没有新的创造力,咱们能有现在这么方便的生活?能有手机、电脑这些高科技?所以啊,朱熹这源头活水的比喻,简直就是给咱们敲了警钟!我觉得咱们都得时刻提醒自己,别让自己的知识变成一潭死水,得不断找那新鲜的“水”灌进来,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脑子清亮清亮的,你们说是不是?篇二观书有感朱熹源头活水比喻哎呀,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真是让我想了又想。
你说这源头活水的比喻,到底有多厉害?就好比我们的人生,要是一直原地踏步,没有新的经历、新的感悟注入,那不就无聊透顶啦?我有时候就在想,自己是不是也陷入了那种没有“源头活水”的状态。
也许在学校里,每天按部就班地学习、考试,感觉自己就像个机器人,没有新鲜的东西刺激一下。
但是,反过来想想,寻找源头活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可能会遇到挫折,会迷茫,会觉得自己怎么努力都找不到那股“活水”。
这时候怎么办?是放弃,还是继续坚持?我觉得这真的很难抉择。
就像那些创业的人,他们勇敢地去寻找新的商机,新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在给自己的事业注入源头活水。
朱熹观书有感(精选10篇)
![朱熹观书有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1d6856c2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9d.png)
朱熹观书有感(精选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朱熹观书有感(精选10篇)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
朱熹观书有感
![朱熹观书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ef02933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67.png)
朱熹观书有感朱熹,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尤其是他的理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至今仍然深远。
朱熹有一篇“观书有感”,至今也被广泛传阅和学习,我也读过这篇文章,感触颇深,现在,我想谈谈我的体悟。
作为一名学生,我非常喜欢读书,无论是红楼梦、西游记、金瓶梅还是霍乱时期的爱情等,我都会把书读得非常认真。
但是,在读完一遍后,我往往会发现自己对书中的意义没有完全理解,这很有可能是因为我没有用心去体味书中的情感和细节。
而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有一个重要看法:“凡读书不须借助讲说解释,或疑或似,见未真味,不如勿读。
”这句话我理解为,读书不应该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行为,而应该是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我应该认真思考每个字、每个句子、每个段落,去寻找它们所蕴含的内涵。
在我看来,读书不同于学习,学习往往只是在课本上死记硬背一些内容,而不要求真正理解,而读书则是需要我们真正去理解和领悟文字的意义。
不仅如此,读书还需要我们保持一种谦虚和自省的态度,随时准备批判自己的思想和认知。
如今,“快餐文化”已经非常流行,人们更喜欢追求快速的信息获取和娱乐,而不是真正的思考和体味。
但我认为,快速获取信息不能代替深入理解和领悟。
读书需要有耐心,需要有时间和空间,需要有一颗渴求知识、思考和探索的心。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还提到道:“孟子云:‘盖有心者,悉以身听之;有耳者,听其言而已。
’有心者,能够以心去理解和领悟文字的含义,而没有心的人可能只是看到了文字,却没有真正理解它们的意义。
我们需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而不是一味地固守自己的观念。
”总结来说,朱熹《观书有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阅读不仅仅是为了填充一些知识,更是为了拓展我们的思想和认知能力。
读书需要有耐心、时间和空间,需要有一颗渴求知识、思考和探索的心。
真正的学习和理解,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读书的过程中去探索和领悟文字的意义。
观书有感朱熹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朱熹观书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5ce8cef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58.png)
观书有感朱熹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是宋代学者朱熹的组诗作品,共有两首。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是因为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读书的独特见解,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和方法。
同时,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诗四首》之《观书有感》赏析
![宋诗四首》之《观书有感》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223f972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6c.png)
《宋诗四首》之《观书有感》赏析(其一)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其二)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观书有感 朱熹其一其二优秀4篇
![观书有感 朱熹其一其二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886000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39.png)
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其二优秀4篇观书有感朱熹篇一表面上看,是朱熹朱夫子在春天郊游时写的游春观感,但是一句“泗水之滨”却来了问题,泗水之滨在山东哎,当时,这些地方已经被金国占领,南宋的时候,朱熹肯定没有去过那个地方,他去都没有去过那个地方,他怎么可能到泗水边去游春呢?所以朱夫子写的不是他游春时眼中的春天,而是他学习过程中心中追求理想过程中他心中的春天。
所以朱熹写的春日不是他眼中的春日而是他心中的春日。
他说的“胜日寻芳泗水滨”说自己正当青春好年华的时候,不光是他自己了,天下学子都应该这样啊,要师法孔圣人。
因为孔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
所以泗水就暗喻孔门暗喻儒家,寻芳那就是追求圣人之道,圣人之道是大道,所以说“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所谓春风化雨,东风其实指的就是教育教化。
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化成天下”的结果当然就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了。
你看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春天的风景,其实他说的是教育,说理想。
说道与理。
朱熹是理学大师,儒家讲“文以载道”,道理道理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朱熹的这首《春日》也好,包括他的《观书有感》也好,典型的体现了宋诗的特点。
宋诗大的特点是说理。
唐诗言情,宋诗说理,这是后代诗学研究中一个比较公认的唐宋诗的风格划分,但宋诗说理不枯燥,不刻板,不呆板,非常生动有趣,都是从眼前景身边事说起。
所以朱熹的《春日》其实说的儒学大道,春风化雨,教化之功。
观书有感朱熹篇二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读朱熹《观书有感》
![读朱熹《观书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46a186b4b307e87100f69674.png)
读朱熹《观书有感》读朱熹《观书有感》1近读朱熹的一组诗作《观书有感》,其中一首是这样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字平实,写的是门前那口小小的池塘,似乎是读书之余,偶一抬头,见塘水宜人,波荡影摇,怡情洗心,便出此作.然而再看这组诗的总体,我们便会发现作者隐含在诗中的深意.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撇开功过不谈,他不失为一个大学问家.而这首诗,恰是关于如何〝治学〞的.在诗中,我们能品味出的作者的第一层喻意是:好的书是一个人思想的源头活水.一个人的思想要丰富.深刻.明晰,必须博览群书.作者仿佛面对着一本好书,在惊喜地赞叹:这就是我的源头活水呀!脑海中一片开朗,浮想联翩,真所谓〝天光云影共徘徊〞了.的确,读一本好书,不仅是人生的最高享受之一,也是一个人发展自己思想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天天到图书馆研读大量著作,终于有了震古烁今的发现,但这种打破旧思想桎梏的崭新论断,如果没有对前人著述的研究分析,又怎么能建立起来呢?读书,学习,批判,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试想,一个人如果不读书,怎么可能具有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洞见!越是博览群书——当然要在有自己批评借鉴的基础上——才越能成其学业.谚语云〝厚积薄发〞,唯有〝积〞之深厚,方得〝发〞之喷薄.细吟全诗,我们还能发现作者的寓意并不止于此.作为一个著述家,朱熹当然会很注意古人的写作中可取的方法.长处.〝半亩方塘〞也可以是指古人的著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以理解为灵活的思路,发展.更新思想,来源于社会生活这股〝活水〞.许多同学常感到作文时笔头艰涩,无物可言.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文章便是生活,有了生活才能有文章.什么叫〝有了生活〞呢?我们每个人不都在〝生活〞着吗?如果把这里的生活仍理解为日常琐事就错了.〝有了生活〞,指的是对生活进行观察.化验.思考,而后有所得.这〝所得〞,便是你的生活;这〝所得〞,再经过你的大脑的加工,就充实了你的文章.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注意周围的事物,以其作为写作的〝源头活水〞.从广义上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问〞,而要想学有所长,必须时时注意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这学问,也便如一个小小的池塘,若常有新水注入,能明澈如镜;若是断了源头活水,便会发臭了.生活,便是我们最重要的源头活水.如果我们既能不倦地从书本中汲取养料,又注意在生活中不断扩大学识,〝源头活水〞定会汇成〝不尽长江〞滚滚注入〝浩瀚大海〞.这首短短的小诗中孕蓄的哲理是多么富有启迪呵!读朱熹《观书有感》2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读朱熹《观书有感》3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观书有感朱熹》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从以‘巨舰大船’作比喻,可能是朱熹所品评的是榜书大字的创作.此诗的寓意也很深,以水涨船高则能够行驶自在,形象地比喻书法艺术创作一旦灵感勃发,则能够使书写一下子变得流畅自如,这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一个本质过程,也是一般艺术创作的重要本质.当然,该诗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即朱熹看见书法作品的技艺精炼且生动流畅,品味出熟能生巧的艺术道理.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这有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它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胜的.(枚乘《七发》正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古今诗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哲理诗.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观书有感》二诗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读朱熹《观书有感》3篇。
朱熹的观书有感
![朱熹的观书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39e42914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fb.png)
朱熹的观书有感
在繁盛的宋代,朱熹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宋代四大家的首领。
他的晚年,朱熹经常在家中与朋友讨论理论问题,也经常观看书籍。
在一次与朋友讨论完毕之后,朱熹惊奇地发现他早已藏书了三十多年,但依然没有看破其本质,也没有得到其中的奥妙。
为了深入观看和鉴赏书籍,朱熹特意挑选了其中一本书,然后把它放在石凳上,聚精会神地观看。
朱熹发现,书中每一处墨迹都包含着作者深藏的思想,每一行文字都具有不尽相同的意义,他细细品读,逐一体会,慢慢地就把书中的道理弄明白了。
朱熹由此对书有了了一种独特的鉴赏,他把书当作一个神秘的宇宙,里面充满了神奇的奥秘,这个神秘的宇宙中,有着自己的计划、规律、秩序,以及神秘的奥秘,它们就像是一个美好的太空般,让人内心沉静。
通过观书,朱熹把学习和理论研究融为一体,他发现书本里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作者对世界的深刻思索,书中的道理也可以用来指导生活。
不仅如此,书的阅读还可以调节思想,读书能够使人的思想更加开阔,更加深刻,更加坚定不移,而且也能够帮助人们把握人生方向,改造自己,发展自我,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朱熹从观书中获得了非常多的收获,他对人生获得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深知人生路上有很多艰辛,但也需要勇往直前,勇气去做,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以上便是朱熹观书的感受,他的观书思想由此而得以传承,正如朱熹所说:“做人活着,要读书为先”,让我们深思,学会读书,用读书来引导思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完整而有意义。
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
![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6e930464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cf.png)
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朱熹是中国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和文化大师,他的学术思想对宋代及后世影响深远。
朱熹一生著述众多,其中《观书有感》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记录了他在读书过程中的思考和体验,通过观察书籍的内容和风格,抒发了他对文学与人生的思考。
《观书有感》一文开篇,便写到“古人云:观书有病”。
朱熹以此为引子,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与批评。
他认为,读书的过程可以增长人的见识、开拓人的思维,并且寄托了朱熹追求真理的决心。
他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认为读书是提高自己修养的途径。
接着,朱熹详细描述了他读书时的感受和情绪。
他以“既吾心中予盈智者空尽饥者之状”来形容他在读书时的饥渴之感,对于新的知识和思想,他总是渴求着去探索和领悟。
这种饥渴心态,正是朱熹坚持不懈钻研学术的动力所在。
朱熹通过《观书有感》也对古籍的重要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强调了古籍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古籍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通过研读古籍,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和人类的思想发展。
面对古籍中繁复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朱熹充满了敬畏之情,把古籍视为灵感的源泉和思考的根基。
在《观书有感》的后半部分,朱熹提出了他对文学的苦思与评论。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当思考人生的真谛,而非满足于表面的享受。
他倡导读书的时候应该严肃认真,而不是轻率和随意。
他指出了文学作品应当具备的品质和内涵,这包括深入思考、富有真情实感、反映社会和人性等。
朱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展示了他在文学领域的造诣和才华。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还谈到了个人的阅读理念。
他写道:“清净无为,应悟所守”。
这句话展示了他的求真精神和对内心世界的呼唤。
朱熹强调了阅读过程中的专注和宁静,他主张探索文字背后的意义,并追求自我的升华与净化。
总的来说,朱熹的《观书有感》一文充满了对知识与思想的探索和追求。
他通过观察书籍、发表自己的思考,展示了他对文学、古籍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这篇文章不仅体现了朱熹对于学问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更深化了人们对于读书与人生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解读《观书有感》
![解读《观书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24b3853967ec102de2bd89f9.png)
解读《观书有感》《观书有感一》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一》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本文选自《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朱熹(1130~1200),儒家称朱子,字元晦,江西婺源(现在属江西省)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
在中国古代对方形的蓄水坑,称塘;对圆形的蓄水坑称池。
)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
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因为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写出了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
问渠(渠:它,指水塘。
)那(那:同“哪”,怎么。
)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
)为(为:因为。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
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说《观书有感》的故事
![说《观书有感》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44e9bc181c758f5f61f67c2.png)
说《观书有感》的故事
六年级上册我们学了一首诗,名《观书有感》是南宋教育家朱熹写的。
这首诗是由读书生发的感想。
这篇诗通篇以暗喻的手法,将读书后的感想化为生动隽永的形象,既富于理趣,又充满诗情。
夜深了,轻风抚摸着方塘边到竹林。
朱熹步行来到了方塘边,凝视着只有半亩大的方塘,但水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他想;池塘里的水为何如此清澈呢?他仔细观察,终于发现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源头,正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想到这里,朱熹情不自禁地吟出一首小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是呀!自己的心智不就像明镜般的方塘一样,清澈明净。
人需要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六年级:胡芯蕊
【拓展阅读】
淡然休止
学问学问
鲁宾逊漂流记
珍惜时间
我长大了
读《培育核心价值,刘墉散文集
林清玄散文集
张小娴散文集
徐志摩散文集
周作人散文集
丰子恺散文集
史铁生散文集
施蛰存散文集
王安忆散文集
严歌苓散文集
闻一多散文集
张晓风散文集
纪伯伦散文集
梅芷散文集
中华百年散文。
小学语文-古诗背后的故事《观书有感(一)》
![小学语文-古诗背后的故事《观书有感(一)》](https://img.taocdn.com/s3/m/c23a1400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05.png)
小学语文-古诗背后的故事《观书有感(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快乐赏析】这是一首哲理诗。
以池塘活水做比,强调读书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由于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小小的池塘才如此的清澈明净,如一面镜子,映照着绚丽多彩、变化无穷的蓝天白云。
读书学习也应该如此,经常吸收新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使思想知识不致僵化。
诗借助于生动的形象和巧妙的比喻,富于理趣,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
【趣味贴士】背诵的大学问家杨时年轻时十分勤奋好学。
有次和朋友一同去拜访当时著名的大学问家程颐。
他们到程家时,碰巧程颐正在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
这时,天开始下雪,但二人求师心切,便恭敬的站在门外等待。
等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厚,杨时和朋友都成了雪人。
正是这种好学的精神,后来杨时成了国内知名的学者,而且这种精神也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名诗链接】观书有感(二)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https://img.taocdn.com/s3/m/189d262b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78.png)
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就像两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我们求知和思考的大门。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你看啊,这小小的半亩方塘就像一本书,那清澈得能像镜子一样映照出天光云影的塘水,不就如同书中蕴含的智慧吗?这智慧是如此澄澈,如此丰富,能让我们看到世间万象,思考各种哲理。
可这智慧从哪里来的呢?就像这方塘有源头活水注入才这般清澈一样,书里的智慧也是来自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脑子比作这方塘,要是不读书,不学习新东西,那这脑子就像一潭死水,浑浊不堪,啥也映照不出来。
难道我们想让自己的脑子变成那样吗?肯定不想啊!这就告诉我们得不停地读书,就像那源头的水一直注入方塘一样,让知识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
再看“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就更有趣了。
江边的春水涨起来的时候,那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样轻巧。
以前费了好大的劲儿想让船动起来都不行,现在呢,水涨起来了,船就自在地航行在江中。
这大船就好比我们在学习或者做事情时遇到的困难啊。
有时候我们在没有足够知识储备或者没有找到正确方法的时候,想要推动这个“大船”,那简直是难如登天,白费力气。
可一旦我们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就像江水涨起来了一样,那这些困难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这就警示我们啊,在学习和生活中,可不能急于求成,要先好好积累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不然只能是干着急,做无用功。
在生活中,我就有这样的经历。
以前我想学习一门新的编程语言,刚开始的时候,我连基础的语法都看不懂,就像在没有水的江里推那大船一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一知半解。
我当时特别沮丧,觉得自己是不是太笨了。
可是我没有放弃,我开始一点点地看书,看教程,不断地学习各种概念和算法,这就像是在给我的知识“江水”注水。
慢慢地,我发现那些以前觉得难如登天的代码逻辑,现在看起来变得简单多了。
就像那江水涨起来后,大船可以自在航行一样,我在编写程序的时候也变得得心应手了。
观书有感讲解
![观书有感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cea96025192e45361066f593.png)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朱熹的《观书有感》这首诗. 朱熹,南宋人,祖籍古徽州婺源县,出生于今天的福建省尤溪县.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远大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更是一位高产的诗人.朱熹的父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代的人,。
小时候朱熹跟随父亲朱松学习知识。
14岁父亲去世后,父亲的朋友刘子羽把他们母子接到武夷山下的五府里居住,并找来好的老师来教他.五年后,即19岁时朱熹考中进士,相当于如今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观书有感》这首诗,就写的是武夷山下的五府里的那个小池塘.这首诗的全文是:观书有感(南宋)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中第一句”半亩方塘一鉴开”, 讲的半亩方塘,其中的半亩,形容池塘之小,方塘是说方形的水塘。
一鉴开”指的是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
古时候,镜子用布盖上,照镜子时才打开。
此句将书暗喻半亩方塘,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第二句”天光云影共徘徊。
”天光:天空中明亮的光色。
云影:云的影子。
徘徊:来回走动。
这句的意思是说,天空中明亮的光色和云的影子在水面上来回走动.第三句”问渠哪得清如许?”渠:它,指方塘里的水。
那得:怎么会有。
清如许:这样清澈。
意思是说,问池塘里的水怎么这么清澈?第四句”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因为。
活水:指流动不息的水。
这句是回答前句的“问”。
说是池塘水如此清澈,能映照万物,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整首诗的意思就是: 小小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仿佛悠闲自在地在水面上来回游荡。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发源处不断地有活水流进来。
正如读书一样,要想能够清晰明确地领悟,也要长期不断地开卷。
我认为这首诗写的很好,好在两个地方,一是好在对景色的描写:首句将半亩方塘比喻为明镜,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第二句用拟人写天光云影映照在水中,不住地晃动,好像与天上的光色云影在一道徘徊一样来侧面表现塘水的清澈。
二是好在诗歌包含有含深刻的哲理.这首诗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诗,实际上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写读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观书有感(宋)朱熹
![观书有感(宋)朱熹](https://img.taocdn.com/s3/m/85d2e824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b3.png)
观书有感(宋)朱熹宋代的朱熹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化名人,他不仅是一位儒家学者和思想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
朱熹的许多著作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是朱熹在他的读书心得和感悟基础上写成的一篇散文,通过对不同类型书籍和读书心得的探讨,展示了他对书籍价值和文化修养的认识和见解。
本文深入分析《观书有感》,旨在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
首先,《观书有感》中展现出的价值观即重视自我修养和思想的培养。
朱熹在文中提到:“读书在我,所好虽不必限于古书,而所喜助于读史者多矣。
”他通过阅读历史书籍,不仅可以增长见识,了解过去的人物和事物,还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的智慧和经验。
朱熹认为读书不仅是为了广泛的学识,更是为了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品德修养。
其次,《观书有感》中体现出的是朱熹对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传承。
朱熹在文中提到:“语文工书之难,莫如约有法。
凡书家,虽微一辞句,或望而生异,或终而思深。
”他强调书籍中的每一个字句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组合的,应该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法则去学习和运用。
朱熹认为,只有通过对古代文化和经典的研究和学习,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和精神,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再次,《观书有感》中呈现出的是朱熹对心灵和人性的关注。
朱熹在文中写道:“人之于书,亦犹钟鸣鼓吹之对也。
”他将读书比作音乐乐器的演奏,认为读书可以使人的内心受到启发和触动,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和思考。
朱熹把读书视为心灵的滋养和抚慰,他相信通过读书,人们可以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观书有感》中也展现了朱熹对社会和人生的关怀。
朱熹在文中写道:“以以所见之书,而告人知之,乃足以启迪其心志矣。
”他认为读书应当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修养,还应当把所学之书用于社会实践,用于启迪他人。
朱熹希望通过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感悟,来影响和启发更多的人,让他们对人生和社会有更多的思考和认知。
朱熹观书有感
![朱熹观书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7f7be54f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86.png)
朱熹观书有感
沉吟片刻,读读朱熹的观书,心中几种感触共涌现,朱熹的文字功底之深,恐怖的发掘着中国明代文学作品的典籍,其中触及了古人智慧浓郁的深奥,乃至对比中国文化具有深刻意义。
他客观公正地思考,让读者在阅读中懂得思考,妙语洒脱,让读者在陶醉中激起思考;看似简单的文字中,却暗藏奥义深意,让读者思量内心乘风破浪。
朱熹尊重古人,崇尚文人精神,尊重时代文化向古代进行发令,处处赞赏,且对辩护和非议都深思,让读者体会到其中的深刻思想,充满学识能量的文章竟如经典吟诵般的响彻心头,感悟古人的智慧恒久之远,令人叹服!
时至今日,仍受到不少人的崇敬,真可谓先知先觉。
朱熹观书未仅可以传达智慧,更可以教会人们尊重古文,尊重历史,尊重经典,放眼未来,发挥学习之用,唤醒人们思考之智慧。
朱熹观书,一部经典之作,肃穆而深邃,高贵而庄重;读它不但可以扩大视野,更可以提升素养;我也谨体会朱熹的文字与思想,弘扬古文朴素,平实朴诚之技艺,以智慧帮助人们改变命运,传承永恒的经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轶事典故
相传朱熹的父亲朱松曾求人算命。
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
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后延平府今南平市),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熹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
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他师承当时的洛学一脉“南剑三先生”李侗的教诲,开创闽学,集理学之大成,与“南剑三先生”并称为“延平四贤”。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
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
”朱熹则问:“天的上方有什么?”其父大惊。
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不若是,非人也。
”朱熹十岁时父亲去世,其父好友刘子、刘勉子、胡宪三人皆是道学家。
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
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
绍兴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
主考官蔡兹还对人说:“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