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玉器盐碱古沁的特征等鉴别三篇
浅谈红山文化玉器特点及鉴定方法
![浅谈红山文化玉器特点及鉴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9526a09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5a.png)
浅谈红山文化玉器特点及鉴定方法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独具特色。
玉器的鉴定方法一直是建筑学专家关注的话题,下面就来浅谈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和鉴定方法。
一、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1、制作工艺红山文化玉器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工匠在制作过程中都会规划好每一步的操作,以达到精美的效果。
因此,红山文化玉器的雕刻韵律感极强,包括玉石的声音、纹路和形状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2、材料选用红山文化玉器制作所用的原材料是优秀的玉石。
这些玉石质地致密,质地坚实,呈现出极高的透明度和纯净度。
这种玉石不仅有极高的价值,而且被广泛认为是玉器制作的上品。
3、题材特点红山文化玉器的题材十分丰富,除了宗教信仰和动物图案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题材。
例如,食物、精神和爱情等。
二、红山文化玉器的鉴定方法1、观察玉石的外观在红山文化玉器鉴定过程中,观察玉石的外观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仔细观察玉石的质地、颜色、纹路和形状等,以判断玉石的真伪。
2、检测玉石的质地检测玉石的质地也是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的重要步骤之一。
质地坚硬的玉石通常是真品,而玉石质地软的则可能是仿品。
3、比较题材和时代鉴定红山文化玉器还需要根据题材和时代的知识来判断。
因为红山文化玉器有着特定的时期和常见的题材,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来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的真实性。
4、测量尺寸最后,在鉴定红山文化玉器时,我们还需要测量玉器的尺寸,以便确定它们的大小和形状是否符合红山文化玉器制作的特点。
三、总结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材料选用和题材特点方面。
为了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真实性,我们需要从玉石外观、质地、题材和尺寸等方面入手,并综合以上几方面的因素来确定。
总的来说,红山文化玉器的鉴定对于建筑学专家来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只要我们掌握了一定的鉴定技巧和知识,就能够准确判断出红山文化玉器的真实与否,真正保护好千年古文化的珍贵遗产。
红山文化玉器鉴别
![红山文化玉器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f04f7c02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86.png)
红山文化玉器鉴别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距今约5000至6000年,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
玉器后期抛光因为手工和机械的关系,也会呈现不同:手工抛光玉器的阴槽里和光面的线比较乱,有深有浅、有长有短,有点状的、有断续的,现代机械抛光的痕迹是非常的细密均等。
“真品红山玉十分难求,目前已知的存世量还不到200件。
”据说,1996年就有一件红山玉器以253万元人民币拍卖成交。
目前市场上大量出现赝品红山玉和其中的暴利有关,是真品和赝品间的巨大价格差异直接导致了造假者的蜂拥。
“专家对红山玉的了解程度不够,对是否有砣加工才能称玉的业内争议不断,这两方面的原因给了制假者以理论和技术上的空间,不少赝品被当成真品出现才成了可能。
”目前这些赝品已经源源不断地流入古玩市场。
一件价值在几十到几百元的新料青白玉,经过一定浓度的氢氟酸溶液浸泡,然后打孔、打磨、抛光后,几周内就能变成一块似乎是埋于地底数千年的红山古玉。
造假者一旦出手,其价格往往高至几十万元。
因为红山古玉的器型非常简单,其材料也很容易寻找,所以在古玩市场里,红山古玉的仿制品数不胜数。
而这些赝品的仿制水平、真实度之高让行内人士甚至包括专家都难分辨。
记者了解到,近5年来,浙江的各大拍卖公司都没有拍过红山古玉,有部分拍卖行甚至拒绝接受红山玉拍品。
“仿制的水平太高,加上又没有太多的真实样品作参考,拍卖行都不敢拍红山玉。
”拍卖业内一人士说,不用说拍卖行的鉴定师,连专业机构的人员都会频频走眼。
民间玉猪龙收藏者捧出稀世“天下第一龙”有人对红山古玉的鉴别分为12个字来鉴定,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方法,他们是“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净”,玩过古玉的人都知道,玉出土是干净的,老玉出土要吐浆,要吐白浆、要吐黏浆、要吐灰。
它为什么干净呢?玉埋在土里会发生变化,它会吸收土壤中的元素,它遇水遇汗也会发生变化。
它会和它周围的东西结合,会生成二次生成的次生物,我这个方法也叫次生物之说。
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
![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c6d989b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5.png)
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时间:2015-05-23 14:44:28 来源:作者:一起玩收藏红山文化古玉,往往被泛指东北、内蒙、外蒙古、冀北出土的特殊形态的新石器古玉,覆盖地域比较广、时间跨度比较长,所以其器形、风格、大小、沁色等方面都会有所差别。
本文主要以考古发掘实物为例分析红山文化古玉的器形,请欣赏《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
一、几何造型的红山文化玉器几何造型类玉器的器体呈立体或平面的几何造型,主要有玦、管与管珠、斧、筒形器、刃边形器、环、璜形器、三孔器、瓦沟纹臂饰等。
块、管、斧等玉器主要承袭了兴隆洼文化的形制,在制作上进一步规范化,主要见于红山文化早期;刃边形器则是在吸纳吉黑地区同类玉器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发扬;而筒形器、环、三孔器、瓦沟纹臂饰等器型较大,制作工艺成熟,是红山文化晚期玉器的代表性器型。
一是红山文化玉玦玦是近年来学术界对一种环状或管状而带有缺口形状玉器的通称,最近有学者考证这种玉器应为古代文献中所谓的“珥”。
从出土位置看,它是佩戴在耳部的玉饰,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沿用至春秋战国时期。
新石器时代玉玦的共同特征是均光素无纹,断面较厚,有的外缘、内孔及缺口的断面不规则,形制厚拙古朴。
在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都发现了玦,东北地区主要出土于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前期和黑龙江的小南山文化,在红山文化后期基本不见这种器型。
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年左右,是中国较早制作和使用玉器的时期,这里出土的玉器有的比较规整,有的则非常古朴,说明当时制作玉器的技术还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
在赵宝沟、洪格力图和查海遗址出土的玦,圆环形外廓相对规整一些。
但在这些遗址中也有一些较粗糙的作品,较小的玦和管式玦磨工较差,直接裸露切割痕。
晚于兴隆洼文化而早于红山文化的赵宝沟文化出土的块,形制更加规整。
在阿鲁科尔沁旗塔本套勒盖和克什克腾旗南台子出土的红山文化早期的玦,与兴隆洼文化的块相比,红山文化早期的玦制作技术有很大进步,都是由规矩的圆环切口而成,肉部较窄,中央的孔较大,缺口处虽为线具切割,但已经比较平整。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42f5433283c4bb4cf7ecd158.png)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物理现象)(1)盘磨一般来说,收藏家都会盘带古玉,而古玉也会在盘带后发生各种物理变化,有的可能还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据有关研究表明,人体本身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场,比如温度场、磁场、电场,从而形成一个“生物信息场”。
这个“生物信息场”会产生一种相应波谱,被称为“生物波”。
“生物波”可产生生物电,它有一种奇特的效应,即光电效应。
同样,经科学仪器测试,玉石也具有这种特殊的“光电效应”,在略施加压力、切削以及精加工的打磨过程中会使这种效应聚蓄,能形成一个“电磁场”并放射出一种能被人体吸收的远红外线波,进而诱发人体内细胞水分子的强烈共振,使之轻微按摸,改善微循环系统,从而使人体血液循环加快和新陈代谢提升,活化细胞组织,调节经络气血的精确运转,增强快速反应,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故有中医说:“有的病吃药并不能医好,而经常佩带玉器却能治好”,道理或许就在于此。
我们可能说得比较玄虚了一些,但是,这种场的影响加上人体的温度、湿度以及人体气味和汗水中的物质,也会对佩带在身上的玉器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的综合作用,就会使玉器,特别是受沁的玉器发生颜色和质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缓慢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是培养玉器爱好者心情的十分有效的办法,也是盘磨玉器的有效办法。
读者完全没有必要天天观察玉器的变化,往往几个月或者半年以后,玉器自会产生令人惊奇的变化,这时,你的心情一定会十分的舒畅。
所以说,养玉其实是在养人。
(2)气味这是一个很难用文字和图案来表达的鉴定方法,但却是不少玉器收藏家经常使用的鉴定方法。
我们在这里列上一个特殊的红山文化玉龙,这是一件被沁成鸡骨白的玉龙,在其上翘的长鬃旁边还露出原先的玉色,就在这个还露出玉色的钻孔内,用鼻深呼吸,还能闻到一股呛人的土腥味,其味道,就如出土不久的陶器,喷上水所散发出的腥味一样。
另外,在下面介绍的玉璜的处理中,也就是把一些出坑不久的玉器放在水中煮,时间一长,如果玉器中散发出一种尸臭的味道,那么,这种玉器应该是一件出土的真品。
浅谈红山文化玉器鉴定知识
![浅谈红山文化玉器鉴定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eafa934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d0.png)
浅谈红山文化玉器鉴定知识1,如在树皮上划一刀或人的皮肤划破后,都会有胶原物质溢出来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结合成结晶体,修复伤口,形成包浆状。
这种现象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也许是几乎所有的文物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都不同程度会有包浆的原因,如铜器、木器、瓷器、牙器等都是如此。
天然包浆摸着温润,手感好,光线晶亮柔和而不耀眼,用水煮几小时或用喷焰式火机烧5~10秒钟,不褪色不走光。
2,由于红山文化玉器的工痕直接取决于所使用的工具,利用现代工具无论如何也仿不出古代工艺痕迹,“钻孔”是红山文化玉器鉴识中又一重“点”所在,不可忽视。
3,了解和认识玉石材料的基本特性以后,便不难理解玉石的腐蚀受沁的形成,以及应该从哪些方面掌握真品老化特征的标准。
要从受浸蚀方面辨别真伪,首先要经过对上万件实物进行大量的考查,用对玉石材料基本特性的了解,确定真品的特征标准和证据。
4,红山文化玉器的仿制主要由以下几个特点:1:仿制的红山文化玉器多是以市面上十分罕见的器型为主。
2:制作工艺十分的粗糙 (包括材料,雕工和沁色),制造的数量十分泛滥。
3:仿制红山文化玉器的玉料都是使用质地很差的玉料进行以次充好!4:仿制红山文化玉器的器型,纹饰和款识多数是仿制者自己杜撰出来的,如果熟悉红山文化玉器所处年代的器形特征就能够对红山文化玉器做一个初步的判断(比如:从战国到汉的玉璜的结构布局都是为中轴对称。
)。
5:仿制红山文化玉器的皮色都是通过人工进行染色或者做旧方式做出来的,所以这也是一个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的主要手段之一。
5,通过蚀斑断真假红山文化玉器蚀斑的形成一般需要上千年的时间,这就是蚀斑多出现在唐代以前的红山文化玉器上、宋代以后的红山文化玉器蚀斑很少见的原因。
携带蚀斑的红山文化玉器是红山文化玉器器的象征,但并不是所有带蚀斑的红山文化玉器都是真的红山文化玉器器,首先要区分是天然蚀斑还是人为仿造蚀斑。
天然蚀斑是红山文化玉器或玉石长时间受环境的腐蚀发生溃烂并受微生物侵蚀后形成的自然斑点或溃洞。
浅谈红山玉器鉴定
![浅谈红山玉器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fc4f6526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f8.png)
浅谈红山玉器鉴定红山玉器是中国史前文化中的重要遗产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使得其成为了中国玉器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而对于红山玉器的鉴定工作,则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保证红山玉器的真伪,保护文物的安全,同时也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准确的资料。
本文将就红山玉器鉴定的相关知识进行一番浅谈。
一、红山玉器的特点红山玉器主要出土于中国北方地区,尤以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为主要分布区域。
其制作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约70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属于中国史前青铜文化的前身。
红山玉器包括玉琮、玉璧、玉璋等多种器物,其造型多为几何图形或抽象形象,线条简练,极富艺术美感。
而在红山玉器的材质上,通常以石英、燧石、蛇纹石等为原料,因此其色彩多为红色或棕色,有的还带有斑状或褐色的色彩。
而在纹饰方面,常见的有凹凸棱纹、虎纹、网纹、阂如纹等不同的纹饰图案,这些纹饰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象征。
二、红山玉器鉴定的方法1.构造特征鉴定红山玉器的构造特征是鉴别真假的重要依据之一。
首先要对器物的整体外形、内部结构、纹饰安排等方面进行仔细观察,了解其制作工艺和特点。
红山玉器的制作工艺多为磨削、琢磨和打磨,所以在器物表面通常会留下明显的磨痕和痕迹。
也要观察器物的纹饰是否与红山玉器的特点相符,是否有明显的断裂和修补痕迹等。
2.材质鉴定红山玉器的原料多为石英、燧石、蛇纹石等多种矿物质,而在鉴定材质时,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进行鉴别。
首先可以通过目测和手感进行初步的判断,真品红山玉器的质地紧密、光洁,手感温润;而假冒品则往往材质较软,表面粗糙。
其次可以通过化学方法,使用硬度计、透射光学等仪器对红山玉器的材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鉴别。
硬度计可以用来测试其硬度,石英硬度为7,燧石硬度为6-7,因此可以通过硬度计来进行初步的判断。
3.纹饰和图案鉴定红山玉器的纹饰和图案是其独特之处,而在鉴定纹饰和图案时,要仔细观察其纹饰的线条、色彩、图案等方面,并与真品进行对比,了解其纹饰的风格和特点。
红山文化玉器的特征以及鉴赏
![红山文化玉器的特征以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f336e68f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b0.png)
红山文化玉器的特征以及鉴赏1,鉴定的思路和方法错了,路子也就偏了。
“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正是这个道理。
若观念不转变,恐难以走出鉴定的误区。
我所说的鉴定鉴定问题,主要是针对民间散落文物的真赝进行的一个判定,博物馆等文管部门的藏品几乎不存在真赝的问题,自然谈不上鉴定甄别。
2,古时雕刻红山文化玉器都是用坨具人工打磨,特点是所有的阴刻线边缘整齐,刀锋干脆尖锐,如同用斧子瞬间劈下去似的。
现代红山文化玉器制作都是电动工具雕刻,电动雕刻刀转速快,阴刻线边缘会有不同程度的崩口,不会像红山文化玉器这么干脆完整。
因为坨具只能雕刻直线,所以环状的阴刻线都是由几条直线拼揍而成的圆形,在每一刀之间有明显的接刀痕。
3,色质是玉的自然属性。
一块红山文化玉器,无论是“传世古”还是“出土古”,经过岁月的抚摸和水土的侵蚀,必然会留下种种色质的印记,从而为鉴别红山文化玉器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
这里所谓的“色质”,色即沁色,质指玉质,而沁色通常会成为一块红山文化玉器的重要鉴定标准。
4,红山文化玉器是出自古人之手,反映古人心声的玉雕。
不是你、我、他想像出来的或理论出来的。
现代玉雕和仿红山文化玉器雕就不具备这个特征。
玉玩的是文化含量,越古越好。
仿品多,长眼哪!5,传世红山文化玉器生成包浆很快,有二三十年变可显现。
入土生成包浆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红山文化玉器在地下永远也不出包浆。
玉生包浆,年代越久,包浆就越厚。
6,红山文化玉器阴阳面受沁不一,阴面受沁程度,沁色变化较阳面厉害。
这说明阴面受地温、地湿影响大,红山文化玉器分子结构变化大。
假货沁色则两面一样,无明显变化。
7,世界三大红山文化玉器产地之一的中国是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自古以来中国人崇玉、尚玉、爱玉、藏玉的文化传统经久不衰,玉文化成为社会主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山文化玉器的珍稀及高贵品质,象征着贵族权力、地位、品德。
唐朝以后,红山文化玉器进入民间,并深入社会各个阶层。
快速教你鉴定红山文化玉器!
![快速教你鉴定红山文化玉器!](https://img.taocdn.com/s3/m/a4a1a23c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c3.png)
快速教你鉴定红山文化玉器!
1,很多红山文化玉器鉴定高手都有自己独到的经验和方法,往往看似轻描淡写间就能一语中的、切中要害,这种令人艳羡不已的高超眼力,让每一个爱玉朋友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2,另一方面“心态”则代表勇于否定自己的态度,红山文化玉器鉴定中的经验积累,其实正是对自己不断否定的一个过程,只有从容面对自己的失误,端正心态勇于改正,才能够不断进步。
3,红山文化玉器的艺术价值:红山文化玉器大多数都是官玉,标志着官员的身份和方位,每一件红山文化玉器作品都有着很强的艺术性,代表着汉代从前的文明艺术。
4,赝品伪造这种裂缝的受沁,采用的是高温高压的强化染色技术,这种强化染色的线条,显现的是一条红线,没有向纵深渗透的颜色过渡,裂缝没有腐蚀形成的锯齿形残痕,特别是裂缝中有粘性的沉积物。
5,斑块沁。
斑块色沁一般需要200年以上;斑块水沁需要400年;斑块土沁需要700年;斑块水银沁至少需要1300年。
6,薄膜沁。
不一定布满整器,但已经大面积形成较厚的膜状,使红山文化玉器不再有原来的光泽。
这种膜多由石灰和污泥所沁。
时间大约需要200年以上。
7,红山文化玉器的钙化过程,是一个物理的变化过程。
变化的过程中,仅仅是玉质内部的分子晶状结构排列和微量元素发生了变化,其化学性质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
所以,在盘玩时,红山文化玉器会慢慢恢复其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它的物理特征会慢慢发生变化,逐步恢复到趋向于原来的面貌。
这就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奥妙所在,也是众多玩玉人对红山文化玉器趋之若鹜的原因之一。
红山文化玉器沁象特征辨别真伪
![红山文化玉器沁象特征辨别真伪](https://img.taocdn.com/s3/m/93d8fb2e3169a4517723a388.png)
7、石化:由于土壤中多种原素对其长时期浸蚀而发生的玉石质变。质变后的玉石松软,土浆随之浸入,使之呈半透明的玉石不再透明,状如石头。这种石化玉器其色极不易仿制。目前也未见仿制者。
关键词: 红山文化玉器
6 、白化:又被称为钙化,是玉器受生石灰浸蚀而形成。白化了的玉器,因玉质遭受严重破坏,变得疏松、脆弱。白化呈两种情况,一种为玉器的局部白化,另一种为整体白化。玉器的整体白化较易仿制,而局部白化不易仿制。因为局部白化,应可见玉器表面所反映出的明显白化过程,就是我们所说沁象的过渡性。它是沁象缓慢完成过程的真实展示,沁象鲜活、灵动而不呆板。 目前所掌握玉器白化做伪有这样几种方法:一种为,将制作完成的玉器包裹生石灰在压力锅或高压釜内通过高温烧烤使其迅速白化。这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温度和时间过高过长,玉器表面则出现烧裂,通常我们称之为“火劫纹”。整体作白化多为中小型较厚和圆雕玉器,而不适用于板状或片状玉器。另一种是将大块玉原石切割成板块状,或将较小块玉石放入高压釜内高温烧烤,使其白化逐渐深入玉理,然后再根据玉器制作需要,将这些玉石进行切割,多制作簿板状和片状类玉器。经过烧烤已白化了的玉石切割后因为白化深浅程度不同,看起来似有明显的白化过渡变化,对不明真象的人来说,多以为自然白化所成,所以常常被此所蒙蔽。以此法所制作白化玉器,白化处多连成大片,而且白化化多在玉器边缘,器中心处白化较轻微。认真观察,缺少细微过渡变化。除以上两种方法外,还有将制作好的玉器埋置于生石灰土坑中,让其慢慢发生玉质变化。以这种办法作伪需要较长时间,而短时间效果不大,白化程度较浅簿,所以目前已不多用。
目前所见仿制古玉包浆多用浸蜡方法,将制作好的玉器浸泡在热蜡中,待凉却后再将蜡除去,以降低和消除玉器表面光亮度。但浸过蜡的玉器表面手感滞涩,缺少润滑感,经过一段时间盘化,或以温水烫之,光亮依然恢复如初,露出本来面目。还有以酸、碱性化学品对新制玉器表面进行退光处理者,退光后的玉器尽管看起来有些与真包浆相接近,但往往在玉器孔洞和背角处留下不易除去的白灰,嗅之有刺鼻的化学品气味。有些被长时期把玩过的新制玉器,由于油、汗的浸入,经过冷热不同温度的变化,可以出现较簿包浆。本人曾做过实验,将含有一定水分的新制玉器放在电褥子下,经过一个冬天不间断的冷热变化后,玉器表面则出现包浆。但这种人为制造出来的包浆非常簿,经不起长时间盘化,就会逐渐退去。从仿制红山文化古玉情况来看,单纯为玉器制造包浆者较少,而大部分与做伪沁同步进行,并且不是十分重视包浆与其真实性。正因为包浆形成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特殊的条件,对于急功近利的做伪者来说,望尘莫及。 凡无包浆玉器,皆为赝品。凡真品古玉器皆有较厚包浆,看起来有一种熟透了的感觉。所以包浆的存在与否,包浆的真实性已成为我们鉴定真伪古玉器的重要依据。
红山文化玉器鉴别要点简析
![红山文化玉器鉴别要点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4dfae2cb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2.png)
红山文化玉器鉴别要点简析下面把一位行里真正的高手所总结出来的对红山文化玉器的鉴定的要点与大家在此分享,希望能对有所帮助!鉴赏要点一、玉料由于红山文化(民间习惯把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査海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泛指为红山文化)时间是跨度比较长,跨度近4000年(距今7800年兴隆洼文化玉珏的出现到距今4000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的范围比较广(辽、吉、黑、内蒙古、外蒙、河北北部等地),再结合红山先人对玉的解读(石之美者为玉),乃至当时交通工具、运输工具现状,应该能够说明以下几点问题:A:基本为就地取材。
B:用玉范围广泛、品种众多。
C:(红山文化晚期)二、工痕由于缺乏考古资料,至今也没有红山玉器加工的工具实物出土。
因此探寻红山玉器加工的技巧和工艺许多都是在红山玉器痕迹的表象结合传统工艺的手法来推测的。
又由于泛指的红山文化期时间跨度上下近4000年,所以就切割玉器的方法、磨制玉器的工艺、钻孔工艺一定是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也一定是一脉相承、逐渐延续、逐步发展的。
切割痕:很多红山文化玉器上残留着制作此件玉器时的切割痕迹,而且特征明显。
磨制痕: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打磨痕迹:错落有致、深浅不一(深一脚,浅一脚),但顺理成章。
三、包浆包浆是鉴别红山玉器真伪非常重要的一点,初学者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玉器的熟润程度,但是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红山玉器的包浆,就是这件红山文化玉器几千年的埋藏过程中经受了一个缓慢的酸碱腐蚀、缓慢的氧化、钙化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的表象。
(对于初学者而言确实是很难准确掌握的)四、沁色红山文化玉器沁由心生,如行云流水,不呆板、不做作、不拘一格,与仿制品的最大区别就是一生一死。
仿制品的“沁色”多为料子皮色或人工做色,多成团出现、呆板做作、死气沉沉。
真品沁色五、光泽红山文化玉器的光泽温润、稳重、浑厚,有主动与您牵手的感觉,具有超强的亲合力。
真品光泽以下是仿品的光气六、孔道掌握要点:对钻、螺旋纹、线切割。
触目惊心仿红山文化玉器-真假区分篇
![触目惊心仿红山文化玉器-真假区分篇](https://img.taocdn.com/s3/m/0775cd3a4b35eefdc8d333c6.png)
触目惊心仿红山文化玉器-真假区分篇仿古玉最为猖獗的数仿制红山文化,仿制泛红山文化,因为其工艺,线条相对简单得多,造假技术日新月异,造假者会利用老坑料,原料表皮,原料自带质变等来模仿其自然态质变,多看这些仿品,作为参考警示,以后玉友们遇到类似的可以多个心眼,避免上当。
此篇帖子上半部分仿制红山文化玉器篇,下半部分红山文化真品赏析对比篇。
下面这种这种白色杂质的确很能迷惑人。
但用这种料做的仿品,往往感觉发“生”,发干。
离真古玉次生失透失色后,产生的诸如净熟、水融、减缩、浆感与包裹态等,尚有相当大的差距。
只要我们认真学习,仔细观察,应当不难甄别。
土斑仿出来了,可是没有对应质色变,经过打磨或酸腐,无自然态,坑洞变型,断沁,无自然态特征。
不回避问題,人才能进步!快腐酸咬形成的弧形面。
非自然态。
仿品白化“鸡骨白”先做白化表皮后再工,残留在凹处会显现如“受沁”点。
细观察,白斑点上常会出现工痕纹。
即与“工上自然态”正好相反意义的“工下态”(仿像)。
比方一块双色软糖斜切一刀,断面能看到双色交接线,双色也变形了!红山真品玉器,因多呈圆弧状,所以这一教学帖子是警告大家,现在的仿品也是在仿自然态,已经仿的很象了。
【土斑仿出来了】不能只看玉器上土斑这一表象、尽而认为是真品了,要结合弧面上的表象及成因是否自然再加以认证。
【弧面是死穴】所谓的弧面、也就是看一件玉器的整体(因真品红山玉器多呈圆弧状),弧面上的表象在有土斑的同时,多观察土门下的色质变化及过度是否自然?多观察玉器上弧面的失质失色是否自然?多观察弧面上裂的成因是否自然?多观察玉器成型后、弧面上是否有断色、断裂等。
利用老坑岫岩料(河磨玉)和原料自带质加上后期抛光处理变做出的仿品,光气接近真东西,很容易迷惑人。
非常值得再关注与学习体会,一定要多注意质变区、次生区的宏观微观的完整度。
真器上的变化是通过长时间长出来的。
真花各有不同,假花千篇一律。
仿自然态红山古玉件,不要认为玉件表面有几处自然态特征就是老件。
红山文化玉器真伪特征(一)
![红山文化玉器真伪特征(一)](https://img.taocdn.com/s3/m/c1a70d49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56.png)
红山文化玉器真伪特征(一)
从<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一书中,这件红山文化卷龙照片,所表现的直观效果,能够学习到一些真品的特征标准。
因为这本书的照片质量非常好,方便我们能够对这些特征进行科学的解读。
我们能够比较清楚的发现,玉器的亮度和表面,受到浸蚀后,会有一些不平滑的质感。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玉器反光度不强的糙面,是一种毛亮感。
玉器在原始状态下的光亮度,一定比现在照片上表现的亮度要高,这是符合自然演变规律的。
这件玉器在当时磨制完成以后,表面不但亮度高,而且表面磨制的也干净光滑。
现在看到的光度,是经过千年的浸蚀、氧化造成的。
这个道理如同我们买到一辆汽车,新车的漆,光滑而且很亮,当我们使用多年以后,经过风吹日晒,漆的表面会慢慢老化失亮。
也像有些鹅卵石表面的那种糙面。
只是玉器表面的这种糙面要比普通石头表面细腻的多,只有通过放大镜才能够看到。
玉器也是这样,只不过硬度、密度高,抗浸蚀性强。
而且地下环境与地上环境和条件不同,玉器经过地下酸碱土质的长期浸蚀,慢慢的也必然会失去原始时期的亮度。
这种亮度的减弱是受浸蚀造成的脱层,但脱层极薄且细腻。
但是赝品却伪造的不一样,他们为了模仿这种真品的表面特征和效果,只能采取化学腐蚀的手段,把玉器表面用酸腐蚀成脱皮,再磨光处理。
人为用酸腐蚀极难掌握轻重,如果腐蚀重了就像蚧皮状,腐蚀轻了会出现光亮度不均匀。
我们只要用放大鏡,发現表面有明显高光亮点的,无疑是赝品。
图中真品无此特征。
玉出红山第三辑,学会看玉质老熟,对鉴定红山古玉来说,至关重要
![玉出红山第三辑,学会看玉质老熟,对鉴定红山古玉来说,至关重要](https://img.taocdn.com/s3/m/1d954707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ad.png)
玉出红山第三辑,学会看玉质老熟,对鉴定红山古玉来说,至
关重要
红山古玉的熟,是五千多年埋藏的结果,受很多因素影响。
学会看熟,一针见血。
一、静熟
这种熟透,非常干净,有一种肥腻感,如同煮熟的萝卜。
皮壳打磨抛光十分精细,有明显的岁月摩挲痕。
这种熟感,在岫岩闪石玉制作的红山古玉上,表现十分显著。
换句话说,这是精工美玉历经岁月磨砺的结果。
这种材质跟皮壳的美玉,也是行家最喜欢的一种,盘起来手感绝佳。
这种熟透的古玉,散发出幽幽的宝光,魅力十足。
仔细观察,熟透的皮壳,间或呈现不规则打磨痕,杂乱无章,然而老化痕迹明显,与调动工痕迥异。
二、深熟
这种熟透,常常成鸡骨白。
多为地方玉,由于埋藏坑口较差,受沁严重,整体白化或被土咬,玉质出现明显熟透感。
深度熟透的高古玉,往往光气较差,表面土蚀明显。
上手后,整体感觉不太好,玉性降低。
深熟的古玉,尽量不要盘玩,保持原状收藏即可。
红山古玉由于年代久远,较容易出现白化现象,但由于北方降水较少,所以严重鸡骨白也比较少见,当为精品。
静熟和深熟都是古玉深埋地下的熟透感,只是玉质跟受沁程度不同。
学会感受熟,是我们鉴定古玉的重要技能。
红山文化玉器真伪特征(二)
![红山文化玉器真伪特征(二)](https://img.taocdn.com/s3/m/f6104ae9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a2.png)
红山文化玉器真伪特征(二)
我们能够从照片上看到,玉卷龙的表面出现一些不规则的腐蚀、老化,形成的坑点、坑斑,这些坑斑的结构,就像太空中月亮表面的月球坑的样子。
或者像似芦沟桥的石栏杆,这些石头经过长期的自然风化,出现大小不均匀的坑斑。
而且坑斑不尖利、不刮手。
玉器有的坑斑里面残留很细的土浆,通过放大观察,土浆非常的细腻,并且很难清洗掉。
这说明土浆经过千年的沉积、老化,已经附着在一起了。
北方出土的玉,坑斑较多、较明显,这可能是由于北方沙土粒的挤压,以及玉石材料表面的一些黑点,白花的杂质,被腐蚀以后形成的坑斑。
通过对民间或官方资料的实物考查,南方良渚文化的玉器,比北方红山文化玉器的坑斑相对较少。
这与埋藏的土质;干湿度;材料的质量有关。
就目前官方博物馆资料比对,出土红山玉器其玉表一定有坑斑特征,这是真品的重要特征和标准。
而赝品伪造这种特征,只能采取酸腐蚀的手段。
但是酸腐蚀的坑斑结构,呈尖利的坑洞,坑洞内呈现的相似于天然水晶破碎的结晶状。
有的造假索性只是把表面磨光磨亮,与真品相似的欺骗效果。
我们要警惕表面光滑,没有不规则坑斑的,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因为赝品没有真品埋藏千年形成的斑坑的过程。
凡是斑坑内有沙粒的都要注意,因为真品都是沉积土浆。
这是一项真伪重要的区别要领。
牛河梁出土的两件红山玉器来说说红山的鉴别
![牛河梁出土的两件红山玉器来说说红山的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f1174837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d2.png)
牛河梁出土的两件红山玉器来说说红山的鉴别冼奕儒
玉凤是表现孵化状态下的神态:
1、工艺这图可以看到表面打磨的痕迹,细小的短弧线痕。
2、尤其是眼部的打洼似坡且边缘圆润没有棱角也是工艺造成的。
3,内裂,是长时间内应力变化造成的,不是选材时就有的。
4、沁色,轻重自然,边缘雾化,这种情况才是天然的沁色。
5,包浆,珍珠般的光泽是时间氧化的结果,盘后一定油润
古人惜玉,即便断裂也要打孔链接,表面土沁也是自然,沁上也有包浆。
长期佩戴阴线内几乎看不到打磨的痕迹,再看包浆吧,不是出土的都是脏乎乎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浅谈红山玉器鉴定
![浅谈红山玉器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93c59d30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48.png)
浅谈红山玉器鉴定一、外观特征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红山玉器的外观特征来进行初步的鉴定。
红山玉器多为雕刻精美的器物,有小的如玉环、玉管,也有大的如玉琮、玉斧等。
红山玉器形态多样,以珠、环、管、镗最为常见,同时也有以人、兽、鸟、虫等为装饰主题的雕刻品。
在鉴定时,可以根据器物的形状、大小、造型、雕刻方式等多个方面综合分析,特别是在雕刻品上,观察器物的表面和纹理细节是非常重要的。
二、款识、纹饰其次,红山玉器通常会有款识和纹饰,这些也是鉴定的重要依据。
一般来说,红山玉器上的款识较少,它们通常很简单,只写有器物的使用者、制作年代、所属部落或氏族等基本信息。
考虑到古代时代背景和制作工艺限制,许多红山玉器并没有款识,需要通过其纹饰进行鉴定。
红山玉器的纹饰丰富多样,例如纹刻有心形、菊花、蛇形、螺旋线等花纹,也有类似于祖母绿纹饰和斑鱼纹饰等一些风格独特的纹饰。
在鉴定时,可以根据红山玉器上的纹饰进行比对,从而确定器物制作的年代和地域,同时也可以查找历史文献资料,进一步加深对其款识、纹饰的了解。
三、材质、质地红山玉器的材质和质地同样也是鉴定的重要依据。
红山玉器的材质多为硬玉,在树干孔心部位采制而成,硬玉购取于环节状累层岩石中,因其润滑耐磨、打磨难度小,成了古代器物制作的高品质原料。
而红山玉器的质地也各异,有些质地较为干燥,具有高度的晶体度和高亮粉面,而有些则有润滑的感觉。
鉴定时,可以通过取样分析的方法对红山玉器材质成分进行分析,并通过电子显微镜、能谱、Raman等技术加以验证,从而有效掌握其材料与加工工艺特征。
总之,红山玉器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代表,其鉴定是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途径。
在鉴定时,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分析,才能准确地鉴定出红山玉器的年代、地域和制作工艺等信息。
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了解新的鉴定方法和技术,为红山玉器的鉴定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红山文化玉器的沁象
![红山文化玉器的沁象](https://img.taocdn.com/s3/m/d2073c16a216147917112838.png)
5 、玉石的特性:红山文化玉器的用材除极少数松石、玛瑙、水晶外,绝大多数为常见软玉。从分类看,主要为透闪石和蛇纹石。透闪石,致密度较高,玉理结构坚密,络、棉、瑕相对较少,因此可以有效抵御来自土壤中各种微量元素的浸蚀,让有害物质无孔可入。所以这类质地玉器沁象不十分明显,而且沁色多浮于器表,不易深入玉理之中。蛇纹石类玉器,由于玉理结构松散,坚密度较差,自我保护能力远不及透闪石,所以有害物质可以长驱直入,迅速漫延玉器全身。因沁象较为明显,并因此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鉴定依据。
我们所说的规律性,是玉器受沁的自然科学规律,这一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违背规律性则脱离历史现实,脱离科学轨道。对于这一问题我们万不可忽视。
2 、完整性:这里所说古玉器沁象的完整性,并非玉器沁象通体绝对的完整与统一。而是玉器受沁后,发生某些细微变化的沁象整体相对的完整。
红山文化历经数千年,由于墓穴简易,透水,距地表较浅等客观原因,决定了玉器被土壤埋没的可能性与长期性。这些长期被埋入土下或裸露于地表的玉器,无论自身的移动或者土壤的流动,皆能够造成对玉器的全面侵害。因此,玉器的沁象应该是完整的。在完整的沁象中包含着它的相一致性和连续性特征。并从这些特征中看到玉器表面所呈现出的轻重、深浅、颜色之变化。
红山文化玉器的浅表特征
![红山文化玉器的浅表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a154087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28.png)
红山文化玉器的浅表特征对红山文化玉器的肤浅认知红山文化从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到5500年左右的牛河梁文化---再到3000年左右的夏家店文化---期间经历了近5000年的历史变迁,为今天的我们留存了一大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其中, 玉制作品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精华。
现就红山文化的玉制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做工特点以及岁月烙印,谈一下自己的感悟.。
1. 外形特征:神韵、简约红山玉器特有神韵,几分形似几分神似,绝非写实,寥寥几刀或几砣,就能把所要表现的对象的大致轮廓和神韵充分地显现出来。
器物的边缘几乎不见直线,器物的表面也几乎不见平面,而大多数器物以弧线或略呈弧线或弧面或略呈弧面的形式来表现,且边缘大多成唇状或耳轮状。
人物的嘴唇较为性感。
以曲线和写意为美,是红山文化的艺术精髓。
2 加工特征:做工原始,即用线或绳、皮条或硬木条或动物的牙或特殊部位的骨头或用带尖刃状的天然玛瑙或经过加工了的细石器等为工具,和着水或动物的血及解玉沙,对原始玉石进行切割和琢磨,使之成器。
体现在器物上就是:1、瓦沟纹:打洼的地方及转折处柔和、光洁自然、通畅决不生硬。
瓦沟纹的底部略成u型且底部留有长短不一、曲直不一、粗细不一、方向不一的砣痕[但个别器物的瓦沟槽的底部也没有跎痕]。
2、钻孔:体现在片状玉件上,不论是是两面钻孔还是一面钻孔[含一面对钻象鼻穿] 都是孔口外大里小,呈喇叭孔,且孔的起点处沿某一方向有一定的倾斜度;又其对钻孔,一面大一面略小,体现在较厚料的玉件上,就是对钻两面孔皆成大喇叭口状,且在两面对钻的交汇处,有明显的规则或不规则的台阶痕。
所有钻孔都非常通透纯熟,若是小孔,有小中见大的感觉[迎着光看]。
有的钻孔内可见螺旋纹[越往里越是较为清晰、越往外越是较为模糊直至没有]。
孔内的沁色和包浆与孔外表面的沁色和包浆基本一致。
3、岁月烙印。
一、沁色:沁色是岁月的结晶。
沁色的形成较为复杂,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
红山文化玉器的那些事儿
![红山文化玉器的那些事儿](https://img.taocdn.com/s3/m/963a9633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a4.png)
红山文化玉器的那些事儿红山文化玉器的那些事儿1,凡鸡骨白色红山红山文化玉器真品的沁裂内,多有玉中年久的酱色“沁浆钙化物”,把沁裂、沁孔“封闭”,呈现出重色凝固条纹,人工钙化的伪品则没有此现象。
新出土的红山红山文化玉器孔洞深处偶有水油状物质泌出而除不净者,均为真品。
凡红山红山文化玉器盘玩后即光亮、温润,停盘数日即灰暗乌光,再盘即亮者均为真品,说明年久红山文化玉器吸收的地下异物微量元素在继续排出。
玩玉之人称:佩带红山文化玉器可吸收体内有害成分,可能这就是红山文化玉器的独特功能。
此传说目前尚无科学论证。
红山红山文化玉器,凡玉件表里呈现过渡型半钙化半透明者多为真品。
真品玉质变化发自肌里,而伪品经人工处理附着于表。
这就是新石器时期不同文化遗址远红山文化玉器器的“共性”。
2,红山文化玉器的受沁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人为的染色有着本质的区别。
经验是一种感知,真与假的认知,天然沁色应当是产生于偶然的。
而在这种偶然产生的自然色中,我们却发现了一种偶然的色彩构成(这种色彩构成又有别于纯天然的色彩构成,因为它是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不可分的,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人为造成的)——就是这种发现令人惊讶和愉悦。
(图17)但是反之,对于一块具有相近色彩的人工染色的仿红山文化玉器,(图18)在审美上就不会令我们产生同样的惊叹与愉悦,反而让人生厌——因为在我们看来,它的色彩和形式是经过人工设计和加工的,它应当如此,因此是理所当然的。
3,现在文物界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有一个普遍认识:只要是研究某领域或专题文物的理论和文化方面的大专家,就一定也是鉴定家。
我们不怀疑文物理论研究有助于文物鉴定,也有一少部分学者既是理论大家又有实践鉴定经验。
但事实上,文物学研究和文物鉴定是两个概念。
文物研究,如玉文化研究可以坐在室内借助文献进行研究,这不妨碍他著书立说。
但他不一定是一个鉴定真伪的专家,鉴定真伪是实践之学,是市场经验、收藏经验的积累,是那些夜以继日对实物研究、痴迷的收藏家所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山玉器盐碱古沁的特征等鉴别三篇红山玉器盐碱古沁的特征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古玉专家,研究古玉十分细致深入,深知盐碱对玉质的腐蚀力度。
古玉受侵,土沁较普遍,盐碱沁较少。
清代陈性在《玉纪》中说,:“沿东海一代出盐之处,谓之碱土。
玉在其中不过百年,已腐烂不堪矣。
”此言虽说盐碱腐蚀过甚,还不至于百年就腐烂不堪,但的确腐蚀性极强。
刘大同在《古玉辨》中说:“出自碱卤地者,多腐烂。
”红山玉器的高仿者,深知当代强酸对玉质的腐蚀效果,有近似盐碱古蚀之处,所以大批仿品无处不在,无处不见。
红山玉器的盐碱沁,与人为强酸腐蚀的仿品,有本质区别。
现在以本文的插图《青白玉猪龙神与变形勾形龙组合器》为例,剖析红山玉器盐碱沁的特征。
此器由猪龙神与变形勾形龙两件玉器组成,应该是红山玉器中的奇品奇观。
赤峰市博物馆所藏小河沿文化(前红山文化)异型玉佩饰,玉蜻蜓或玉蜜蜂,就是一件组合器。
此件玉猪龙神,猪首,人身,坐姿。
双手牵扶龙鬃,坐骑在龙背上,双足并立于龙脊(猪龙神臀下有深槽,以夹卡龙脊)。
变形勾形龙,是无足的勾形龙化育后而生出四足,变为弯頸,弓背,卷尾(尾端出现卷涡纹)。
此形龙应是成龙,勾形龙应是龙之幼子。
成龙则是猪龙神升天的坐骑或乘具,猪龙神则是成龙的御手或主宰。
此器可证,在红山时代诸种玉龙中,猪龙(玦)或兽首龙(玦)的品位,应当高于勾形龙。
红山玉器的盐碱沁,是随着玉器所埋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由于积水,水中含有盐碱物质。
积水经过旱涝变化,盐碱浓淡亦发生变化,其腐蚀力的强弱亦随之变化。
红山玉器,几千年中必然经受过若干次环境的大变化,几百年几十年中亦经受过若干次环境的小变化。
所以研究红山玉器的盐碱沁,与研究其他沁状一样,就是要研究其自然状态,研究其自然状态中的不同层次。
此件《青白玉猪龙神与变形勾形龙组合器》,出土于滦河沙滩,应是祭器。
经过二十余年的观察与研究,红山玉器盐碱沁的特征如下:一、玉器表面有较为平展的腐蚀层,腐蚀层的高度一致,沁凹却有深有浅;腐蚀层面原始的刮磨痕迹,其痕受侵而变形(或深或浅或宽或窄);腐蚀层上有沁坑、沁孔、沁沟,重处底部蚀空,上部相连,似核桃皮状;腐蚀较轻处,玉表有较轻浅的沁凹或其他形式的沁迹。
二、玉器表层的原始玉质受侵而异化为新的盐碱类,色白似盐碱层。
此层上亦有原始的刮磨痕迹,证明是原始玉质的异化层,而非盐碱的沉淀层。
三、沁入玉内的盐碱,不断向玉表分泌,凝聚为面状、醭状、絮状,此状不大可能人为仿造。
四、玉表上的微黄色,是泥沙颗粒,而非人为的胶状黄色涂抹物。
人为的泥沙涂抹,必须掺合胶质,其状可辨。
五、玉表上的泥沙层,与盐碱异化层已经形成一种共生共融状态,而非单摆浮擱状态。
六、最值得关注的是脱去腐蚀层(即脱皮)之处,这是研究红山玉器盐碱沁(以及脱皮沁)特征的重要区域。
此区自然沁的各种特征鲜明而集中,许多迹象与人为迹象迥然不同。
(1)脱去腐蚀层之处,包浆足处,其亮泽,非器磨之亮,非手盘之亮,非人为包浆之亮,而是油汪汪的,淌油一般的亮。
(2)其浆白中泛青,透明晶莹纯净,重叠堆积状,其上绝无磨痕。
(3)浆体向未脱皮处浸润,交融处呈滋润状,色深泛青,其状自然而然,仿品上绝无此状。
(4)脱皮处的大小沁坑均呈土咬坑之状,即沙粒咬出的圆坑状;沁孔均为大肚状,孔口为薄壳状。
人工钻孔为柱状,或喇叭状。
而人工仿制盐碱沁,则是另一副状态,主要是运用酸蚀。
我国北方许多地方有盐碱土,却没有发现过酸性土。
1)人工仿品,先在玉表钻凿大小深浅不一的坑疤。
因其钻凿有深浅轻重,玉表棱面的高度不一致。
2)然后染色,其色红紫黄不一,视市场需求而定。
人们崇尚鸡血红,2002年以后鸡血红红山高仿玉器便覆盖海内外。
染色深透,许多人不知当代染色技术之高超,亦不知高仿玉器盘后染色能够晕散之状态,误为自然沁色。
3)运用强酸咬蚀,使其棱角弱化,并产生盐碱腐蚀的效果。
有的磨钝棱角,但磨痕容易露出伪造破绽。
4)强酸咬蚀的玉表,也有化学反应后(异化)的新的盐类物质产生,玉表上结有白醭、白膜、白色或黄色的玉质结块(酸蚀后的残块);但白色物比较薄淡,也有泛出的现象。
这与红山玉器真品上的盐碱物质的状态,有明显区别。
亦有加厚人造的白色包浆,其涂抹物、人造物容易辨别。
5)最使人迷惑不解的高仿品,就是上述仿品流入市场之后,经过盘玩流传,改变了原初的模样;更有甚者,近年来从南方至北方,玉玩界掀起一种职业性地全国大盘高仿红山玉器的热潮,使玉表产生显著变化,棱角变成平疤(所谓桔皮纹),染色晕散,亮泽温润,未见识过红山熟坑真品者,便误为真品。
于是乎红山玉器真品就遭遇了假亦真来真亦假的境遇,于是乎高仿品就赢得了红山珍品文物的评价与鉴定的惊世殊荣(高仿品盘后之状态,另有专述,此不赘言)。
作者声明:本人自发表《红山玉器纵横谈》系列文章与《红山玉器鉴定之要》等文章以来,全国有百十家网站转载,但有的网站不注明作者姓名与出处。
再发生此事,将追究侵权责任。
神秘的红山文化玉人(曹楠2005.11.10)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2年、2003年两度对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进行考古发掘,发现6座红山文化墓葬,其中4号墓的发掘最引人注目。
这座墓选址在遗址最中心部位的山梁主脊上,直接将墓穴开凿于山体最坚硬的变质花岗岩的岩脉上。
墓南北长3.9米,东西宽3.1米,深4.68米,墓底距地表深5.33米。
墓主人为一成年男性,年龄45~50岁,仰身直肢葬。
随葬有玉器6件,计玉凤1件、斜口箍形器1件、玉镯1件、玉人1件、玉环2件。
其中以玉人、玉凤最为重要,为红山文化玉器中新发现的器类。
玉人出土在左侧骨盆外侧面下,淡青色软玉,体形圆厚。
裸体,瘦身,五官清晰;眉头紧皱,双6艮半合,嘴巴半张,俨然一副神灵附体的痴迷状态。
双臂曲肘扶干胸前,双腿并立,额间凹陷,肚脐凸鼓,雕刻线条宽短而概略。
背面在颈两侧及颈的后部对钻三孔呈三通状,通高1 8.5厘米。
这件玉人怎么使用、具有什么意义呢?在红山文化分布的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地区,曾经出土过多件类似的石或玉质人面形制品。
例如,内蒙巴林右旗那日斯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1件人面形石饰,高1.7厘米,宽2.2厘米,厚0.2厘米。
用薄石片磨光加工制成椭圆形,中间钻有并列的小圆形孔,似为双目,下端外凸齿状纹。
背面还保留原有的石片毛面痕迹,应是佩带或镶嵌物。
查干诺尔洪格力图积石冢出土2件人面形石饰,高2.7厘米、宽2.5厘米、厚1.4厘米。
面饰呈扁圆形,面部外鼓,目、眉、鼻、嘴等五官雕琢成型,两条弯浓眉连接于中央,双目呈圆形,鼻部钻一圆孔,嘴刻一道横凹沟槽。
背面略凹素面,钻有3个小孔,首顶钻2个圆孔对穿于背面上端2个孔,下颌斜钻一圆孔对穿背面的下端圆孔。
巴林右旗博物馆收藏两件人面形玉饰,其中一件是巴彦塔拉苏达勒遗址西南侧一座墓葬出土人面形玉饰。
人面高4.2厘米,宽3.8厘米,厚1.1厘米。
人面饰呈扁平状,正面近似圆形,6艮微凸呈椭圆形,用阴线刻出双眼轮廓,眉浓重,鼻呈三角形隆起,嘴不前凸,面部用阴线刻划边缘轮廓,顶部有一凹槽。
背面无纹,对穿透孔。
同时,在长江流域的凌家滩、石家河文化中也发现类似的玉人。
安徽含山县凌家滩墓地年代距今4500~4000年左右,出土玉人3件,其中两件残碎,一件完整。
玉人通高9.6厘米,为灰白色,方脸,五官清晰。
头戴扁冠,冠上饰两排方格纹,冠中间有三角形小尖顶。
脑后刻四条横线,似与冠饰有关。
两臂弯曲,十指张开置于胸前。
腰部饰一周宽3厘米的斜线纹,似表示腰带。
背部钻一对隧孔。
直立,赤双足。
其形象应是江淮地区土著民族古淮夷族文化遗存。
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出土玉人头像共7件。
其中一件头像长3.7厘米,雕成三棱形,反面内凹,无纹,正面棱形。
人像头戴浅冠,头两侧上方有弯角形装饰,角下方有两道略向上卷的飞棱。
梭形眼,宽鼻梁,耳下戴大环。
口略开,口内隐露四颗牙齿,口的两侧各有·对獠牙。
从头顶到颈底有一纵向隧孔(图4)。
以上的玉石人像都有如下特点:人物面部勾勒简黾,只求神似。
面部表情怪异、痛苦、恍惚,似乎进入痴迷状态。
双手附于胸前,好像要拥抱什么。
背面都有穿孔以便于穿绳悬挂或缝缀。
这些特点使人联想到目前依然存在的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
萨满教是西伯利亚和乌拉尔——阿尔泰民族所特有的一种宗教现象。
萨满是一个“专家”,被认为能直接与精灵世界交往,因而有能力为人治病和占卜。
萨满能自行昏迷,被相信能够与神灵交往,即其灵魂离开形体到精灵世界,或作为精灵的喉舌,像个中间人,在进入昏迷状态时会使用一些法器和神偶。
萨满服饰和法器是萨满的标志物,它们的产生、定型都经过萨满之手。
服饰包括萨满服和饰物。
一般来说,经过几千年的埋藏,丝织物已腐烂,其他质地的饰物如玉、石等法器仍然保存下来。
萨满的服饰、器具为祭祀场合带来了肃穆、虔诚、火爆、热烈的宗教气氛。
玉雕巫人即是对当时常见的祭祀高潮时神灵附体状态的真实记录。
萨满在作法时佩带此玉人,希望能增强法力,让神灵能尽快附体。
神偶即是法器之一。
神偶的形态最丰富,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因难而生,因灾而生,因喜而生,因梦而生。
虽然神偶的成因多种,但是许多神偶的具体神形,却是萨满经特定的仪式、在特殊的环境中获得的。
随后,在主祭萨满的率领下,朝暮献牲、焚香、磕头,并最终完成神偶定型。
这期间无不渗透着萨满的智慧和心血,也经历了艰苦的磨砺。
制作神偶也有严格的规定,不得有悖。
萨满在承做前代传承下来的神偶时,要力求保持原形,制作新偶时要恪守梦中求得的形态,忠实无讹地予以形象化。
所选原料也要谨遵神授,不许用他料代替,不许以次充好。
原料采自何地,也按神意行之,或山上,或水浜,或林中,不可偷懒自欺。
原料采到后,萨满要精心制作。
雕刻神偶力求突出崇拜物的特征,重神似而不求形似,不过细雕琢。
神形或蹲或立或卧,棚棚如生,尤着力刻划眼、口、鼻。
神偶是萨满教神灵世界的形体化身,它使观念成为形象可视的具象。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神偶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
作为一种表象,一个神偶就是一个神灵的替身和代表,体现着某种崇拜观念。
神偶的形态不同,各有特点,也往往象征其他神灵所具有的某些特征。
因此,牛河梁遗址4号墓的墓主人即是通神的萨满,腰间悬挂的玉人即是萨满作法时使用的法器神偶,目的在于制造庄严肃穆的气氛,增强法力,使神灵尽快附体,沟通人神。
红山文化源于兴隆洼文化。
在内蒙古赤峰兴隆洼文化中,曾发现最早的石人面和人头盖骨牌饰。
最早的石雕人像出土于距今8000年的内蒙古敖汉旗的兴隆沟遗址中。
兴隆洼文化人头盖骨牌饰出土干7号居室墓葬,墓主胸部和右腕部各出土1件人头盖骨牌饰。
牌饰为圆形,边缘呈连弧状,并钻有一周细密的小孔。
佩带人头盖骨牌饰的习俗在兴隆洼文化中属首次发现。
7号居室墓主在兴隆沟聚落中可能具有较高的地位和身份,死后被埋在室内,成为生者崇拜和祭祀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