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昆虫学——二化螟

合集下载

二化螟基本知识介绍

二化螟基本知识介绍

二化螟基本知识介绍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名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等,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二化螟除危害水稻外,还能危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蚕豆、麦类以及芦苇、稗、李氏禾等杂草。

一、危害症状危害分孽期水稻,造成枯鞘和枯心苗;为害孕穗、抽穗期水稻,造成枯孕穗和白穗;为害灌浆、乳熟期水稻,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一般年份减产3%~5%,严重时减产在3成以上.枯心苗白穗二、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5毫米,翅展20-31毫米。

雌蛾前翅近长方形,灰黄至淡褐色,外缘有七个小黑点;雄蛾体稍小,翅色较深,中央有三个紫黑色斑,斜行排列,后翅白色。

卵:扁椭圆形,排列成长方形鱼鳞状卵块,上盖透明胶质。

幼虫:老熟时体长20~30毫米,头淡褐色,体灰白色,背面有五条紫褐色纵线,最外侧纵线从气门通过,腹足趾钩双序全环或缺环,由内向外渐短渐稀。

蛹:长约10-13毫米,淡棕色,前期背面尚可见五条褐色纵线,中间三条较明显,后期逐渐模糊,足伸至翅芽末端。

成虫蛹幼虫卵三、地理分布全国稻区均有二化螟,根据地形、耕作制度等因素,全国稻区可分为以下5个发生区:1、长江流域发生区:主要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湘东北、江西、安徽、江苏、浙北、上海等,是我国水稻主产区,二化螟以3代为主,部分地区时有4代发生。

2、南岭发生区:包括广西、广东、湘南、福建、浙东南等地区。

3、云贵高原发生区:以云南、贵州为代表,由于山区立体气候以及相应的农业结构,螟虫种类多样。

4、海南热带发生区:以海南岛为代表,系热带型气候,发生代次多.5、三北温带发生区:包括华北、东北和西北三大稻作区.国内各稻区均有分布,较三化螟和大螟分布广,但主要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发生较重,在中国分布北达黑龙江克山县,南至海南岛。

四、生活史和习性螟蛾白天潜伏于稻丛基部及杂草中,夜间活动,趋光性强。

喜欢在叶宽、秆粗及生长嫩绿的稻田里产卵,苗期时多产在叶片上,圆秆拔节后大多产在叶鞘上。

二化螟文档

二化螟文档

二化螟1. 简介二化螟(学名:Helicoverpa armigera),又称为普通棉铃虫,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属于鳞翅目昆虫。

其幼虫主要以棉花、玉米、大豆和蔬菜等植物为食,造成了严重的农业损失。

本文将对二化螟的分类、生命周期、危害以及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2. 分类二化螟属于鳞翅目昆虫,是蛾科二化螟属(Helicoverpa)中的一个重要物种。

该属包括了几个与二化螟相似的种类,如棉铃虫(Helicoverpa zea)和玉米螟(Helicoverpa armigera)。

这些物种的外貌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因此经常被误认为同一个种。

3. 生命周期二化螟总共经历四个发育阶段,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期。

3.1 卵二化螟的卵是半圆形的,约为0.5mm大小,呈黄色或淡绿色。

成虫一般会选择寄生在幼果或嫩叶的下方,以保护卵的安全。

卵期一般为5-7天。

3.2 幼虫二化螟的幼虫是最为具有危害性的阶段。

幼虫的身体是呈蛇状的,有色彩鲜明的纵纹。

其食量较大,喜欢吃植物的嫩叶和水果。

幼虫期一般为15-21天。

3.3 蛹二化螟的蛹是幼虫期之后的阶段,蛹通常是把自己包裹在叶片或土壤中,以保护自己。

蛹期一般为9-12天。

3.4 成虫二化螟的成虫是蛾的阶段,成虫会在夜间活动并寻找交配的机会。

成虫阶段的寿命很短,通常只有1-2周。

4. 危害二化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的食害。

幼虫期的二化螟是最具破坏性的阶段,它们会大量食用农作物的嫩叶和果实,导致植株生长受阻甚至死亡。

此外,二化螟也可以传播一些植物病毒,使病害的传播速度加快,并加剧病情。

5. 防治措施5.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方法,可以有效控制二化螟的数量。

常用的生物防治措施包括释放天敌、应用病毒杀虫剂和利用生物农药等。

5.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的防治方法,可以迅速有效地控制二化螟的数量。

常用的化学防治措施包括喷洒农药、撒布化学诱杀剂和使用化学陷阱等。

用2%阿维菌素否可以防治二化螟虫

用2%阿维菌素否可以防治二化螟虫
在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中推广
阿维菌素作为一种生物农药,适用于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中,有助 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科学使用
在使用阿维菌素时,农民需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确保用药安全和 有效性。
进一步探索作用机制
深入研究阿维菌素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发现更多生物农药,为未来 农业的发展提供新的选择。
THANKS
05
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论
阿维菌素对二化螟虫有较 好的防治效果
使用2%阿维菌素可以有效地控制二化螟虫 的数量,减少其为害。
生物防治的优势
阿维菌素是一种生物农药,相较于化学农药,具有 环保、安全、可持续等优点,适合在绿色农业和有 机农业中使用。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在使用阿维菌素时,需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 ,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药效表现:2%阿维菌素对二化螟虫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通过在害虫繁殖季节前使用,能有效降低虫 口密度,减轻作物损失。
此外,阿维菌素与其他杀虫剂无交互抗性,因此可以作为轮换使用药物的首选药剂之一。同时,由于其 作用机制独特,对常规杀虫剂已产生抗性的害虫仍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03
实验设计与方法
实验材料与方法
2%阿维菌素具有广谱、高效、低毒、安全等优点, 对哺乳动物和鱼类无毒,对环境友好,适合在农业生 产中推广应用。
与现有防治方法的比较
与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相比,2%阿维菌素的防治效果 更为显著,同时具有更低的毒性和更少的环境污染。
与生物防治方法相比,2%阿维菌素的防治速度更快, 效果更明显。但是,生物防治方法具有更长的持效期 和更好的环境保护性能。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 将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达到更 好的防治效果和环境保护效果。

二化螟

二化螟

二化螟
二化螟:学名Chilo supperssalis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

属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形态;
卵块
幼虫

成虫
二化螟危害特点:
二化螟螟蚁孵化后,先群集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造成枯鞘,2龄后开始分散转株蛀人稻茎为害。

幼虫钻蛀稻株,因为害部位和水稻生育时期的不同而表现不同;分蘖期造成枯鞘、枯心,孕穗期造成枯孕穗或虫伤株,
抽穗期造成白穗或虫伤株;幼虫常群集为害,一根稻秆中常有多头幼虫,多者可达数十头,秆内虫粪较多。

三化螟 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 ,属鳞翅目,螟蛾科;
属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形态;
卵幼虫
蛹成虫
三化螟危害特点:
三化螟和二化螟为害都是钻蛀水稻茎秆,在苗期和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在孕穗初期侵入,造成枯孕穗,在孕穗末期和抽穗初期侵入,咬断穗颈,造成白穗或虫伤株。

三化螟为害的水稻,一般每株有一条幼虫,株内虫粪较少,粪粒清晰,蛀孔整齐、圆形。

三化螟与其他螟虫相比有一显著不同特征——幼虫钻入之后在茎节上部将心叶或稻茎维管组织环切、咬断,切口颇整齐,形似“断环”。

二化螟防治措施

二化螟防治措施

二化螟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主要危害棉花、玉米、高粱、大豆等作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二化螟防治措施:
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对二化螟进行控制,如放养捕食性昆虫如瓢虫、蜈蚣等,或者使用苏云金杆菌等微生物制剂。

2. 化学防治:在二化螟幼虫孵化初期喷洒杀虫剂,如辛硫磷、敌百虫等。

3. 物理防治:如设置黄板、蓝板等诱捕器,利用二化螟的趋光性进行防治。

4. 农业措施:合理安排作物种植时间和布局,避免二化螟的繁殖和传播。

5. 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清洁,及时清除枯萎植株和杂草,减少二化螟的栖息和繁殖场所。

6. 抗性品种选择:选择对二化螟有抗性的品种进行种植,降低其危害程度。

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区别

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区别

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区别很多人不知道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区别,它们都称为钻心虫,是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会蚕食水稻秸秆,造成枯心和白穗,导致水稻严重减产。

接下来,就来介绍一下两种害虫的有关知识。

一、二化螟和三化螟的介绍两种害虫都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为害的作物是水稻,它们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的水稻种植区域,北达黑龙江克山县,南至海南岛。

二化螟幼虫为害禾本科植物,也取食十字花科蔬菜和各种杂草。

幼虫蛀食茎秆,造成枯心。

造成水稻枯鞘、枯心、半枯穗、死孕穗、白穗或虫伤株。

三化螟食性单一,专食水稻,以幼虫蛀茎为害,分蘖期形成枯心,孕穗至抽穗期,形成枯孕穗和白穗,转株为害还形成虫伤株。

“枯心苗”及“白穗”是两种害虫为害后稻株主要症状。

以发生时间长、防治难度大、产量损失重而成为夺取水稻丰收的主要障碍。

二、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区别1.外形二化螟形状扁平,呈椭圆形,比三化螟形态较大。

前翅近长方形,后翅白色,外缘有小黑点七个,幼虫背面有暗褐色纵线5条。

三化螟中室下角有一不很明显的黑斑,一龄前期头黑色,胸腹淡黑色。

2.产卵二化螟卵块鱼鳞状不规则排列,在秧苗,分蘖期,卵产在叶正面离叶尖3--7CM处,分蘖后期,产在离水面6CM 以上的叶鞘上。

三化螟卵块有三层,状如半粒黄豆,多产于叶片上,次产于叶鞘上。

出穗后,很少产卵,仅限于产在青绿的剑叶上。

3.为害作物三化螟只为害水稻;二化螟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茭白、玉米、甘蔗、芦苇及其他禾本科杂草。

4.为害程度二化螟侵蛀水稻能力比三化螟强,一年发生3代。

以幼虫在稻根、稻草、茭白等处越冬。

春夏之交5~6月第1代蛾盛发,7月第2代蛾盛发,8~9月第3代蛾盛发。

三化螟则发生完全4代,越冬幼虫在4月开始化蛹,盛发期第1代在5月,第2代在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第3代在8月,第4代在9月中下旬。

三、如何防治二化螟防治使用较多的药剂品种有杀虫双、杀虫单、三唑磷等,一般每667米2用78%精虫杀手可溶性粉剂40~50克或80%杀虫单粉剂35~40克或25%杀虫双水剂200~250毫升或2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兑水40~50升喷雾,或兑水200升泼浇或400升大水量泼浇。

实验室二化螟的养殖方法

实验室二化螟的养殖方法

二化螟的饲养技术一.水稻的种植1.浸种我们选择的是扬稻6号,根据虫量大小和水稻的生长状况,适时适量的选择将水稻种子放入容器内,冲入能没过水稻种的自来水,将浮起的秕谷和烂谷滤掉。

浸泡2-4天,每天换水。

2.盖种将露白的种子放在托盘上,用纱布盖住2天左右,注意保湿。

挑出发霉的种子和米粒,避免水稻苗的污染霉变,影响虫子的饲养。

3.播种盖种后,视种子的发芽状况,准备播种。

在玻璃缸内铺一层滤纸,喷上冷水,将种子均匀撒在滤纸上,此时喷水可以稍大量些,减少喷施次数,但必须确保滤纸是湿的。

4.移虫稻苗长到5cm左右的高度就可以放虫进去饲养,每天都需要浇水,以滤纸保持是湿的为标准。

二.虫子的饲养1.卵块的处理剪出的卵块放置在培养皿中,每天观察卵块的状况。

卵块发黑时,需要放在蜡纸折成的凹槽上,然后放入有水稻苗的玻璃缸内。

2.幼虫的饲养(1-3龄)卵块放入后,很快就会出虫,幼虫会爬入缸子内取食水稻。

此时注意保持缸内水分,但要控制好水量,以倾斜时缸底没有积水,但滤纸湿润为标准。

因为有积水的话,幼虫很可能会淹死,最好每天喷两次水,少量多次。

3.幼虫的饲养(3龄以上)三龄以上的幼虫抵抗力较强,此时可以适当多喷些水。

虫子进入暴食期后,若缸子底部被吃的很厉害,只要喷入少许水就好。

如果水稻被取食的颜色发黄,虫子都往缸顶上爬,即可为虫子换苗。

4.换苗先将缸壁上的虫子用毛笔或镊子放入新苗的缸子,然后将旧稻苗分次取出少部分放在托盘中,寻找虫子放入新苗缸。

最后将旧稻苗放在一个空缸子内两天,每天观察有无虫子出现,并将发现的虫子放入新苗缸内。

如果没有再发现虫子即可倒掉。

5.化蛹如果虫子出现吐丝、穿孔,且在缸底有苗可吃的状态下,虫子往上爬(一般为6龄虫),表明虫子快要化蛹。

抽取几张面巾纸放在缸内稻苗上,给虫子化蛹,面巾纸的量可根据缸内虫量进行适当选择。

6.蛹的处理每天检查缸中面巾纸,如果有蛹出现要取出来,分雌雄放置在两个培养皿中,记下日期并放入一个湿棉球保持湿度。

水稻二化螟防治方法

水稻二化螟防治方法

水稻二化螟防治方法
水稻二化螟是一种危害水稻的害虫,主要为害水稻叶片、茎和穗部,造成叶片黄化、枯萎、穗减少甚至全失,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以下是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加强水稻种植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枯死叶和杂草,保持土壤湿润,避免积水。

选择适合水稻生长习性的农药,如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农药等,喷雾防治。

2. 药剂防治:根据二化螟的生物学特性和危害症状,选择适当的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常用的药剂有:阿维菌素、氟虫胺、甲氨基阿维菌素、四氟乙烯、嘧啶核苷酸等。

在使用药剂时,要注意合理用药时间、用药量、用药方式等,避免过度用药和产生不良反应。

3. 虫口控制:利用灯光或药剂进行虫口控制,减少二化螟的种群数量。

灯光防治是利用水稻灯光吸引二化螟,然后利用药剂将其杀死。

药剂防治可以使用含有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成分的喷雾剂,如嘧啶核苷酸、阿维菌素等。

4. 物理防治:利用天敌进行防治,如鸮鸟类、蜘蛛、蚂蚁等。

在水稻生长期间,可以通过捕捉、捕杀等方式控制这些天敌种群数量,从而减少二化螟的发生。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农业防治、药剂防治、虫口控制和物理防治等方法,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水稻种植情况,选择最合适的防治方法。

同时,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过度用药和产生不良反应,保障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二化螟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二化螟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二化螟的识别与防治技术二化螟是我市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常年中等偏重至大发生,对水稻为害较重,一般损失在5%左右,比较严重的达20%左右,甚至高达40%以上。

二化螟的识别和为害症状。

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

成虫雌蛾体长14.8-16.5毫米,翅展23-26毫米。

头小,触角丝状,复眼半圆形,黑褐色。

体灰黄褐色,前翅灰黄色,呈长方形,沿外缘有个小黑点,后翅白色,略呈三角形。

腹部为纺锤形,被灰白色鳞毛,末端不生丛毛。

雄蛾较小,体长13-15毫升,翅展21-23毫米。

卵粒为扁平椭圆形,常十粒至一、二百粒相集成块,扁平,呈鳞状。

幼虫一般有6龄。

其中1龄约1.6-3.3毫米,2龄约3.3-6.6毫米,3龄约6.6-10毫米,4龄约10-14.9毫米,5龄约15-20毫米,6龄约20毫米以上。

幼虫初孵时为淡褐色,背部有5条棕色条纹,以后棕色条纹渐次明显。

蛹长约10-13毫米。

分6级(一级复眼同体色;二级复眼淡褐色;三级复眼红棕色;四级复眼乌黑色;五级复眼黑有膜,六级翅的外缘黑点出)。

初化蛹时米黄色,腹部背面有5条纵纹,经时稍久,体色逐渐变为淡黄褐色,褐色,因而纵纹隐没。

将羽化时为金黄色。

二化螟除为害水稻外,尚又能为害玉米、高粱、油菜以及稗等杂草。

以幼虫在寄主植物的根茬和茎杆中越冬,绝大部分稻桩和稻草中越冬,也有少数在土内越冬。

第二年春季,土温到7℃时,幼虫开始爬出稻桩,钻进土面稻桩和大麦、小麦等茎杆中。

土温上升到10-15℃时,为转移盛期,大部分转移到冬季作物茎杆中。

幼虫在稻桩小麦、油菜等冬季作物的茎杆中陆续化蛹羽化。

成虫有趋光性,交配后1-2日即产卵,以晚上产卵最多。

第一代多产在秧叶上,以基部2-3叶最多。

卵多于上午6-12时孵化,孵化为幼虫后,即从叶上爬至茎杆,或吐丝下垂至茎杆,咬孔侵入。

先集中叶鞘内侧为害,造成枯鞘,2龄以后,开始分散转移为害,造成枯心苗。

二化螟也能转株为害,一头可造成数株枯心苗。

我市由于营养条件较好,发生较早,每年双季稻区能发生四代(年平均温度超过20℃的地方每年发生四代)。

二化螟防治措施

二化螟防治措施

二化螟防治措施
二化螟是水稻等农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有效的防治措施包括以下几种:
1. 生物防治:引入天敌或寄生性昆虫,如牛眼蜂、蚜小蜂等,来控制二化螟的数量。

2. 化学防治:使用合适的农药喷洒,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二化螟的密度选择有效的农药,进行定期喷洒。

3. 土壤管理:采用深翻土壤和彻底清除残茬等措施,减少二化螟的滋生和繁殖条件。

4. 轮作和间种:合理进行轮作和间种,避免连作和单作,减少二化螟的滋生和传播途径。

5. 发生预测和监测:及早发现二化螟的发生情况,进行准确的监测和预测,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6. 化学调控:根据二化螟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理特点,使用合适的药剂和喷药方法进行化学调控,如使用性别信息素等。

7. 机械防治:采用捕捉器具和陷阱等机械装置,吸引并捕杀二化螟。

8. 加强农田管理:合理施肥,加强农田排水和灌溉管理,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减少二化螟的发生和危害。

需要注意的是,防治二化螟时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二化螟的种类选择适合的防治措施,并且要遵守环境保护和农药使用的相关法规。

为害水稻的钻蛀性螟虫有哪几种及识别

为害水稻的钻蛀性螟虫有哪几种及识别

为害水稻的钻蛀性螟虫有哪几种?如何区别它们?水稻螟虫的幼虫能钻蛀稻株,取食叶鞘组织、穗花和稻茎内壁,形成多种为害状,其中最明显的和最重要的是枯心和白穗。

“枯心”是在水稻苗期、分蘖期和圆秆拔节期被稻螟幼虫咬断稻心而造成;“白穗”是在水稻抽穗期被稻螟幼虫咬断穗轴而造成。

为害水稻的螟虫有四种:三化螟、二化螟、台湾稻螟和大螟,广东发生最多、最严重的是三化螟。

虽然它们都造成枯心和白穗,但各种害虫的为害症状还是有区别的。

三化螟:俗称“白翼仔”。

幼虫取食时有两个与其他稻螟不同的特点:一是仅取食叶鞘幼嫩而白色的组织,或穗苞内的花粉和柱头,或茎杆内壁,基本上不吃有叶绿素的部分,二是蚁螟蛀入后在大量取食之前,必先在叶鞘和茎节间适当部位作环状切断,把大部分维管束咬断,切口颇整齐,被称为“断环”,幼虫在断环上部取食。

断环形成后,由于水分和养分不能流通,稻株几天内就表现出青枯或白穗等被害状。

二化螟的幼虫侵蛀水稻的能力要比三化螟强,从秧苗期到水稻乳熟期均可侵蛀为害。

在本田期,蚁螟孵化后首先群集在叶鞘内为害,蛀食叶鞘内部组织,1个叶鞘内有虫几头到百余头,被害叶鞘成水渍状枯黄,幼虫2龄以后才咬断稻心造成枯心苗。

台湾稻螟的初孵幼虫亦喜欢群集为害叶鞘组织,其后才钻到心叶或拔节后的茎秆内,在茎秆取食内壁组织。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稻螟幼虫,特别是高龄幼虫的食量大,被害处组织损伤很厉害,被害株穿孔很多,且穿孔处往往排出大量黄白色虫粪和被害组织的混合物,有强烈的臭味。

大螟属夜蛾科,其初孵幼虫在叶鞘内群居取食。

其最大的特点是幼虫蛀食不过节,一节食尽即爬出转株。

大螟在田间为害的特点是靠近田埂5—6行水稻,虫口密度最大,为害严重,稻田中央虫口密度小。

为害水稻的钻蛀性螟虫有哪几种?如何区别它们?为害水稻的钻蛀性螟虫主要有4种。

属螟蛾科的有3种:三化螟、台湾稻螟和二化螟。

属夜蛾科的有大螟。

它们的主要形态特征如下:关于成虫:三化螟雌成虫前翅近中央有1个极明显的黑斑,雄虫前翅这一黑斑不很明显,但从顶角有一条褐色斜纹走向后缘,外缘有一列7—9个小黑点。

水稻二化螟防控

水稻二化螟防控

水稻二化螟防控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营养素,它的危害非常严重,也是农民们防治的重点。

本文将介绍水稻二化螟的生命周期、危害和防治措施。

一、生命周期水稻二化螟名为螟蛾科二化螟,也叫作水稻螟蛾,其生命周期一般为一个月左右。

在高温季节,发育期缩短,成虫数量大。

一般来说,雌虫较多,寿命较长,大量孵化后,雄虫数量就会增加。

二、危害1.幼虫吞噬叶片水稻二化螟的幼虫主要通过吞噬水稻叶片来进食。

由于幼虫的吞食力极强,会导致叶片受损,降低叶片的光合作用,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

2.寄生虫危害水稻二化螟还是一种重要寄生虫的宿主,对水稻产量把控有很大的影响,导致水稻的产量下降,影响农民的收益。

三、防治措施1.药物防范水稻二化螟主要是在春季和夏季出现,可以通过喷洒农药防治。

常用的农药有防止螟蛾、飞爪螨和咪唑酰等多种产品。

2.生物防治除了传统的农药防治,农民可以选择利用蜘蛛和寄生昆虫等生保方式进行防治。

蜘蛛是主要的捕食者,对二化螟的控制效果很好。

3.农业生态措施采用科学管理库,适时施肥、保温保湿,配合整地、整水、除草等复合技术控制病害。

还要注意环境清洁卫生,不同深耕、深翻,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病害发生。

4.化学管理应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规格,选择合适比例的农药种类,用农机等器具统一喷洒。

在密度和实效管理上,要注意防风,减择化性污染。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防治水稻二化螟,必须采取多种防治措施,综合施策,加强产业链顶端的监管管理,同时提高农民的技术和专业水平,增强农民的防治病虫害的意识,才可以有效控制二化螟的危害,保障农民的经济收益。

2023年二化螟防控技术方案

2023年二化螟防控技术方案

2023年二化螟防控技术方案
2023年二化螟防控技术方案
介绍
•二化螟是一种对农作物具有严重危害的害虫
•为了有效防控二化螟,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我们制定了以下方案
方案目标
•减少二化螟的繁殖和造成的损失
•降低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方案措施
1. 综合防控措施
•强调农田的卫生管理,清除二化螟的寄主植物和遗留物
•采用轮作、合作作业等措施阻断二化螟的传播
•加强农田的管理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二化螟的危害
2. 生物防治技术
•增加天敌数量,利用天敌捕食二化螟
•发展和利用杀虫真菌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推广使用性别引诱剂和光陷阱等生物陷阱
3. 化学防治技术
•在发生高发期,采用合理的防治农药进行喷洒
•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量,避免过度使用和滥用
•强调农药的安全使用,遵守使用说明和防护措施
4. 技术培训与推广
•通过培训和技术推广,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术水平
•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和技术示范
•制作相关宣传资料,加强信息传播和技术交流
方案成果评估
•对农田进行定期监测,统计二化螟的发生情况和损失程度
•比较不同防治措施的效果,评估方案的实施效果
•收集农民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方案
结论
•通过综合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防控二化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方案的推广应与农业部门、专家和农民共同合作,共同为农作物安全生产而努力
以上为2023年二化螟防控技术方案的相关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茭白二化螟虫防治

茭白二化螟虫防治

茭白二化螟虫防治
二化螟是茭白的重要害虫。

幼虫蛀茎或食害心叶,造成枯心苗、枯茎,减少基本苗数。

结茭期蛀入肉质茎为害,产生枯茎和虫蛀茭,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往往盲目使用高毒农药,不但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反而造成部分茭白的农药残留超标。

因此,有必要对茭白螟虫进行无害化治理。

1、茭白采收后到越冬幼虫活动转移前,火烧茭墩和枯叶残株,或齐泥割掉茭白残株。

在幼虫转移为害前,铲除田埂、田边杂草,消灭各代幼虫。

2、灌深水灭蛹。

在幼虫化蛹前,排干田水,使幼虫化蛹位置降低,待化蛹高峰期灌深水10-15cm,过3-5天后排水,可杀死蛹。

3、药剂防治。

亩用5%锐劲特悬浮剂40ml,在卵孵高峰期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持效期长达25天,一个代次只需用药一次,即可达到理想的控害、保苗效果。

4、用锐劲特防治茭白螟虫单次使用亩成本相对较高,但用其他药剂防治,至少需2次用药,加上工本,成本远胜锐劲特,而防治效果远不如锐劲特。

因此,推广应用锐劲特可减少甚至避免高毒、高残留农药在茭白上的使用,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农药残留。

二化螟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二化螟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二化螟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1年第4期佟国繁水稻二化螟自2003年在我县发生以来,呈逐年扩大加重发生的趋势,该虫害的发生对水稻生产危害极大,因其蛀茎危害,被害株基本绝产。

从影响二化螟的发生因素看,今年发生危害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为了有效地控制二化螟发生危害,必须了解掌握其相关知识,下面重点介绍一下二化螟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一、形态特征成虫:前翅黄褐或淡黄色、褐点很少,外缘有7个小黑点。

后翅白色。

卵:卵块由数十至200粒排成鱼鳞状,乳白色至黄白色或灰黄褐色。

幼虫:共6-7龄。

末龄幼虫头部淡红褐色或淡褐色,胴部淡褐色,前胸背板豆黄色,自中胸至第9腹节有暗褐色纵线5条。

二、发生规律及习性1、二化螟的生活习性二化螟越冬环境复杂,越冬幼虫化蛹、羽化时间很不整齐,常持续两个月左右,二化螟成虫白天潜伏于稻丛基部及杂草中,夜间活动,趋光性强。

黑光灯(波长3000-4000埃)灯下诱得的虫数雌蛾比雄蛾多,而雌蛾多是未产过卵或未产完卵的。

成虫羽化后当晚或次晚交配产卵。

雌蛾喜在叶色浓绿及粗壮高大的稻株上产卵。

故晚熟水稻的受害程度重于常规品种。

每雌蛾产2-3个卵块,每1卵块有卵40-80粒左右,每雌能产卵100-200多粒。

成虫产卵多产于叶片的下半部,产卵叶位和在叶上的位置因世代和水稻生育期的不同而有变化,水稻生育程度愈高,产卵叶位相应升高,如分蘖期产于1-3叶,圆杆以后产于2-5叶;插秧晚的,六月份还插秧的地块,苗期叶正面卵分布多,以后叶背面卵分布渐多。

二化螟幼虫多为6龄。

越冬代老熟幼虫在稻桩和稻草中2、二化螟发生与危害规律在我县,二化螟一年发生一代。

化蛹盛期在6月上、中旬,蛹期平均10.9天。

成虫羽化盛期在6月中、下旬,成虫寿命平均为2-7天。

产卵盛期在6月下旬,卵期约为5-7天。

幼虫孵化盛期(卵块由淡黄色变为紫黑色,初孵幼虫为淡褐色)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田间测报调查一直可持续到7月中旬。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1. 引言1.1 水稻二化螟简介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和穗部。

水稻二化螟的学名为Chilo suppressalis,属于蛾科昆虫。

成虫体长约1.5厘米,翅展约3厘米,体色呈暗褐色,前翅具有深褐色纵纹和数个白色椭圆斑。

幼虫体白色或淡黄色,头部较宽大,体侧有黑色斑点。

水稻二化螟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和穗部,造成植株生长迟缓,叶片出现褐化斑点、半透明斑点和黄白色线条,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黄、干枯,穗部受害则影响水稻的结实和产量。

水稻二化螟以幼虫为害虫,在水稻生长季节内,幼虫在叶片、叶鞘和穗部内取食,造成植株养分丧失和机械破坏。

水稻二化螟的繁殖力强,一年可发生多代,且在水稻种植区域普遍存在。

及时有效地防治水稻二化螟对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在正文部分将介绍水稻二化螟的生命周期、发生现状以及防治方法,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1.2 水稻二化螟的危害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危害水稻叶片:水稻二化螟主要取食水稻叶片的叶肉,造成叶片出现黄斑、褐斑及枯黄病斑等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叶片的营养供给,导致水稻生长受阻,减产甚至绝产。

2. 危害水稻茎秆:水稻二化螟也会在水稻茎秆上产卵孵化,幼虫取食茎秆内部,导致茎秆虚弱易折断,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严重时会导致倒伏现象发生。

3. 危害水稻籽粒:水稻二化螟成虫也会吸食水稻籽粒上的汁液,导致籽粒变形、发育不全,降低籽粒的品质和产量。

水稻二化螟的危害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水稻二化螟的生命周期水稻二化螟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首先是卵,水稻二化螟雌虫在水稻植株上产卵,卵呈淡黄色到深黄色,椭圆形,表面有细微纵向的网状纹理。

卵一般在7-10天内孵化,孵化后为幼虫。

【茭白病虫害防治】茭白如何防治二化螟?

【茭白病虫害防治】茭白如何防治二化螟?

【茭白病虫害防治】茭白如何防治二化螟?
二化螟对茭白有哪些危害?茭白二化螟一般在什么时候发生?茭白用什么农药可以防治二化螟?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二化螟对茭白的危害二化螟又叫蛀心虫、蛀秆虫、枯心虫,以幼虫蛀食茭白植株的叶鞘、茎和肉,严重影响了茭白的产量和品质。

二、茭白二化螟发生规律1、二化螟在长江流域年发生2~3代,华南4代,海南岛5代。

2、绝大多数二化螟以老熟幼虫在茭白残茬薹管中越冬,极少数在叶鞘中越冬。

因薹管为活体,越冬幼虫能继续取食,并在不同节间转移。

越冬幼虫以六龄幼虫为主。

3、于3月底4月初开始有少量越冬幼虫化蛹,4月中、下旬为化蛹高峰期,至5月上旬末结束化蛹。

化蛹期约10天。

4月中旬初,有少量蛹开始羽化,至4月中旬末、下旬初进入羽化高峰期。

羽化高峰期持续至5月初,5月上旬尚有少量蛹羽化。

4、二化螟的成虫趋光性不强,二化螟在茭白植株上产卵部位以叶片为主,大多数产于叶片背面,少数产于叶鞘上。

叶片上的卵块高度与叶枕距离在30cm。

5、二化螟的初龄幼虫有群集性,长大后逐渐分散,从叶腋蛀入茎中。

三、茭白防治二化螟方法1、在二化螟严重发生区,可在冬季或早春齐泥割掉茭白残株,并铲除田边杂草,消灭越冬螟虫。

2、于蚁螟盛孵期用药防治,可选用杀虫双、三唑磷、倍硫磷、丙硫磷、苏云金秆菌(Bt9201)菌剂等。

幼虫2龄期喷1.1%百部·楝·烟乳油(绿浪)1 000
倍液。

如您有更好的建议和方法请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农学专升本 阳雁 章鲁闽 2012年4月16日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河北石家庄
水稻的主要害虫主要有:
132(大螟、三化螟、二化螟)
褐灰白(褐飞虱、灰飞虱、白被飞虱)
稻纵卷叶螟 黑尾夜蝉 稻蓟马
二化螟的概述 二化螟的分类地位 二化螟的形态特征 二化螟的生活史与习性 二化螟的为害状 二化螟的预测及防治方法
产卵叶位和叶上的位置因水稻发育
期和昆虫世代而发生变化
枯心 枯孕穗
白穗
半白穗
生育期
秧田期 分蘖期
危害结果
形成枯心,减少茎数 形成枯心,减少茎数
产量影响
+ ++
拔节孕穗期
形成枯心,枯孕穗,减 少茎数 穗末期至乳熟期 白穗,减少穗数
乳熟期至黄熟期 半白穗
+++
+++ ++
防枯心两查两定
查苗情、虫情,定防治对象田。 查卵孵化进度,定孵化日期。 防白穗的两查两定 查孕穗情况,定防治对象田。 查破口露穗情况,定用药日期。
消灭越冬虫源,压低虫口基数。 调整水稻布局,改进栽培技术。
人工设置诱杀田
保护天敌 微生物农药的利用(e.g.:杀螟杆菌) 化学药剂的防治
杀虫双、杀虫单、三唑磷
卵块为扁
平的卵粒 排列成鱼 鳞状 卵块颜色 白色→茶褐 色→黑色
老熟幼虫,体长
20—30mm,体 背有5条棕红色的 纵线。 腹足较发达,趾 沟约51-56个, 为1行3序环形。 (识别和分类最 主要的方式)
形状:圆筒
形 颜色变化
白色→黄色→棕色
第十节末端
近方形 前期,背面 可见5条纵线
雌前翅长方形,翅面有 褐色不规则小点,外缘 有七个小点。后翅白色 ,有绢丝般反光。 雄前翅中央有一个灰黑 色的小点,下面有三个 同色斑点,翅面布满不 规则小点,外缘有七个 小点,后翅白色。

1.发生代数 二化螟在国内由北向南发生世代依 次增加为1-5代。 在地势复杂的云南、贵州高原地带 因气温及海拔的影响发生2-4代。

福建南靖土楼之怀远楼
(预计讲解10-15mins)
国外分布:东南亚、印度、埃及等 国内分布:国内广泛分布 食性:属于杂食性昆虫 寄主: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等 属于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

二化螟拉丁名:
Chilo
suppressalis Dudgeon
属鳞翅目,螟蛾科
成虫→卵→幼虫→蛹
2.越冬 二化螟以4-6龄幼虫在稻桩、稻草、 茭白、杂草中越冬 化蛹温度低,春季11摄氏度,越冬幼 虫开始化蛹。 影响化蛹进度的不是虫龄分布,而是 气候条件。 由于越冬代发蛾期很不整齐,从而形 成多次
转主危害性
产卵于叶下部或者基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