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教案)第一节遗传教学设计
生物21.1《生物的遗传》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
第21章遗传信息的延续性第一节生物的遗传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说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明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理解生男生女的问题,学会分析色盲病的遗传方式,举例说出人类主要的遗传病,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和遗传病的预防。
2、能力目标:尝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推导出其包含的生物学本质,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逻辑思维方法。
尝试运用逆向推导法,探讨基因的传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尝试运用遗传学解释一些遗传现象,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激发学生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影响周围人们的旧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性状的概念,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基因的传递过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难点:基因与性状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传递过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课前准备课前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
调查表见书本:调查前教师应注意: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
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引言:在了解生物界的丰富多彩之后,有些同学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
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1.遗传的现象: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
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虎父无犬子;一代没好妻,三代没好子;种下的黄瓜不会成为葫芦;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
八年级生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
八年级生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一、知识目标1.了解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理解基因、染色体、基因型、表现型的含义;3.能够应用孟德尔遗传规律解决简单遗传问题;4.掌握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原理和方法;5.理解突变及其在进化中的作用。
二、授课内容1. 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生物遗传是指生物体的基因在遗传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生物遗传主要包括基因的传递、基因的变异、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的修饰。
变异是指在基因传递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出现的基因的不稳定性和随机性的变化现象。
变异是生物种群中产生新基因型的重要手段。
2. 基因、染色体、基因型、表现型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是位于染色体上的具有遗传功能的DNA分子。
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所有生物体细胞内的DNA分子都是通过染色体来传递的。
基因型是指生物体细胞内所拥有的基因的总和。
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呈现出来的表现形态。
3. 孟德尔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是指在杂交实验中,同一个个体的两个基因分离并随机组合,遗传因子的单独性和分离性,以及基因的配对分离和重新组合。
孟德尔遗传规律包括单性质遗传规律、二性状遗传规律和自交系法则。
这些规律在生物遗传研究中至关重要,尤其对人类遗传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最基本的两种选择方式。
自然选择是生物个体适应环境而生存繁殖的过程,只有适应性强的个体才能够优胜留下,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则被淘汰。
人工选择是人类根据需要选择某些生物个体进行繁殖,从而根据人类的需要选育出更高产、更有用的生物。
5. 突变和进化突变是指基因发生了随机性变异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突变产生的新基因型经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能够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进行超越性的发展。
进化是生命只要经过长期的变异和选择,就能够不断地产生新物种、新品种,进化丰富了生命的种类和形式。
三、课堂教学1.对于遗传和变异这一主题可以采取实验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利用透明玻璃的捏合性与大小、颜色等特征强烈的珠子,进行配对杂交观察,培养学生对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直观感受。
八年级生物上册《人类的遗传》教案、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学会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遗传这一章节的内容充满好奇心,但可能对遗传规律的抽象性和复杂性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遗传现象,如“为什么子女会长得像父母?”“为什么有些疾病会在家族中遗传?”等,引发学生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对遗传现象的了解和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3.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遗传物质、基因、染色体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基本遗传知识框架。
八年级生物上册《人类的遗传》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包括遗传物质、基因、染色体等;
2.掌握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如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3.认识到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一些常见遗传病的成因;
4.学会使用遗传图谱,进行家系遗传分析;
5.能够运用所学的遗传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导入生活中的遗传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遗传的奥秘;
2.利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形象生动地展示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设计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初中遗传的概念教案
教案:初中遗传的概念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遗传物质的传递过程;3. 能够举例说明遗传现象在自然界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遗传的概念和特点;2. 遗传物质的传递过程。
教学难点:1. 遗传物质的传递过程的理解;2. 遗传现象在自然界中的应用的举例。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图片和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如细胞、DNA等;2.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遗传?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遗传的概念和特点;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遗传的概念:遗传是指生物体将其基因传递给后代的过程;2. 讲解遗传的特点:遗传是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可变性;3. 讲解遗传物质的传递过程:DNA通过染色体传递给子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4. 举例说明遗传现象在自然界中的应用:如育种、克隆等。
四、课堂讨论(5分钟)1. 提问:你们认为遗传现象在人类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思考遗传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遗传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了遗传物质的传递过程,并能举例说明遗传现象在自然界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生物的遗传》教案
初中《生物的遗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遗传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基因的显性和隐性;3. 能够分析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遗传的概念和原理;2.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3. 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教学难点:1.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2. 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图片和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生物的基本概念,如细胞、DNA、基因等;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遗传吗?为什么我们会继承父母的某些特征?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遗传的原理;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遗传的概念和原理,如DNA的复制和分离;2. 讲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用图片和案例进行解释;3. 讲解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如双眼皮和单眼皮的遗传。
四、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一些常见的遗传现象,如身高、眼皮等;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遗传的概念、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2. 强调基因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互动和练习,使学生了解了遗传的概念和原理,掌握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能够分析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遗传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堂上,对于一些学生的疑问,解答不够详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解答和引导。
第四章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掌握遗传物质DNA的结构特点及基因的概念。
2.学习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及其与遗传特征的关系。
3.通过实验探究,掌握DNA的提取、观察和简单分析技巧。
4.能够运用遗传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遗传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通过对遗传现象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遗传问题,培养责任感。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遗传的物质基础”为主题,紧密结合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内容,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旨在使学生掌握遗传学基础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验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遗传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提高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方法。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字迹清晰,内容完整。
2.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实验方案,深入思考遗传学问题。
3.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整理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八年级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模板5篇
八年级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模板5篇八年级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模板5篇作为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下面为大家分享了《生物优秀教案课件五篇》,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八年级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学校年级要求,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新大纲新考纲为扶手,学习领会并贯彻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充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信挖掘学生潜力,坚持“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以昌乐二中模式为基础,以杜郎口中学措施为途径,以x二中效果为目标,全力构建高效课堂模式。
二、工作目标根据本校实际,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是生物必修一《分子细胞》,本模块有六章内容,主要包括组成细胞分子细胞基本结构功能以细胞生命历程。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在生物教学中贯彻执行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老师是学习帮助者精神,全面培育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本学期主要任务如下坚持贯彻“抓中间,促两头,面向全体夯实基础”战略思想。
注重“双基”,踏踏实实地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并做到时反馈巩固,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基础;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前提下,逐步通过有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科能力。
教师要在备课导学案编制作业批改考试分析等各个环节上做更细更实,做精做优。
三、学情分析本学期我带高一__等x个班生物教学。
其中x班x班为强化班,是年级中精华,基础好,反应快,一点就通,因此对该班学生需要高标准高质量,在夯实基础知识前提下,有意识地向高考挺进,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8班为实验班,重点是抓双基促养成。
而17班为普通班,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大部分人自我管理控制能力差,所以对于这部分学生应该以抓养成教育为主,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同时注重双基教育。
初中生物初二生物上册《遗传和变异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内在动力,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举例、实验演示等,降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遗传和变异现象的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重难点: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高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师将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5.多元评价,提高效果:采用课堂问答、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6.课后拓展,提升素养:布置与遗传和变异现象相关的课后任务,如查阅资料、研究性学习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关注。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些家庭照片,如父母和子女的合影,让学生观察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似之处。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会长得像我们的父母?有没有哪些地方与父母不同?”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和变异现象。
3.情感态度重难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和责任感。
-学生需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现象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产等方面的重要性,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2.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的能力,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3.学生在情感态度上的需求,激发他们对遗传学领域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结合生活实例,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c.遗传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练习
为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我将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1.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题:针对本节课的重要概念,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结合教材内容,介绍遗传学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此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b.遗传信息是如何在生物体中传递的?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遗传的物质基础,理解基因、DNA和染色体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明确基因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如近亲结婚、遗传病等,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学会使用生物学实验方法,如显微镜观察、实验操作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第20章第1节遗传和变异现象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4. 社会责任:通过学习遗传和变异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技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关注生物科学发展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及其在生物中的应用。
展示一些关于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简短介绍遗传和变异的定义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遗传和变异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
过程:
讲解遗传和变异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类型和特点。
详细介绍遗传和变异的类型、特点和作用,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6. 互动环节:准备一些与遗传和变异现象相关的问题和案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互动讨论和思考。
7. 教学反馈:准备一份教学反馈表,用于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 引起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遗传和变异吗?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七、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堂纪律等。评估学生对遗传和变异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参与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主动性。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关注学生对遗传和变异案例的分析深度,以及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实际可行性。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八年级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教案范文
八年级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教案范文八年级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教案范文八年级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教案篇1一、教材简析:《遗传和变异现象》是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一节,教材主要从三方面:1、通过比拟个体间性状的差异,使学生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2、通过欣赏和评价两幅19世纪的漫画,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的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3、通过课后的性状调查和考虑与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领悟;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遗传与变异的概念,从而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世界遗传的多样性,为今后学习生物的进化打下根底。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从未学习过遗传学的相关知识。
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相关内容或观察过此类现象。
只是未能上升到理论的层次。
这已经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的根底。
而且,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解、判断、推理的才能。
老师应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这些才能,引导学生进展探究和总结。
三、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和变异的概念;2、能列举和区分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以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3、观察并描绘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才能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调查、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才能及理论才能。
情感目的:通过观察并描绘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使学生理解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名词。
2、能解释并举例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现象。
教学难点:1、理解相对性状指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2、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幻灯片展示:2组同学们熟悉的明星照片,请同学们观察照片中的人物在外貌特征上有什么共同点,以此导入新课:遗传和变异现象。
二、新课。
知识点一:性状和相对性状1、性状1〕小游戏:①猜一猜:这分别是谁的眼睛?〔引知名词——形态特征〕②猜一猜:这是谁的声音?〔引知名词——生理特性〕由以上两个小游戏引出:性状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都称为性状。
八年级上册生物遗传学教案
八年级上册生物遗传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掌握遗传图解的绘制方法。
2. 让学生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理解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遗传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及类型2.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3. 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遗传图解的绘制方法,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2. 教学难点: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遗传图解的绘制过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运用生物遗传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1 提问: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1.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 讲解遗传图解的绘制方法2.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遗传图解的绘制过程。
2.2 讲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3. 案例分析3.1 出示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遗传现象。
3.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4. 小组讨论4.1 提出讨论问题: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4.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与拓展5.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5.2 出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六、课后作业1. 绘制一个遗传图解。
2. 举例说明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第一章生物的遗传与进化第一节生物的遗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的遗传现象,理解基因的概念及其在遗传中的作用。
掌握遗传规律,能够运用遗传规律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遗传现象,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遗传现象的好奇心,培养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遗传现象、基因的概念及其在遗传中的作用、遗传规律。
2.教学难点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遗传现象,如父母与子女的相似之处,引发学生对遗传现象的好奇心。
2.知识讲解(1)讲解遗传现象: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行为方式等特征的传递现象。
(2)讲解基因的概念: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位于染色体上。
(3)讲解遗传规律: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包括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遗传规律的应用。
如分析某家庭中孩子的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
4.小组讨论(1)遗传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如何利用遗传规律进行优生优育。
四、课后作业1.请列举生活中的遗传现象,并解释其遗传规律。
2.根据遗传规律,预测某家庭中孩子的基因型与表现型。
第二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理解自然选择学说。
掌握生物进化的证据,能够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生物化石,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好奇心,培养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物进化的历程、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的证据。
2.教学难点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化石,引发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好奇心。
八年级生物上册《遗传和变异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遗传和变异现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结合实例,运用图表、模型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
-设计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重点强调:强调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物多样性,关注遗传和变异现象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4.鼓励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遗传和变异的研究进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作业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认真查阅资料,确保所提供的信息准确可靠。
2.作业内容要条理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注意书写规范。
3.实验报告和调查报告要注重实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避免空洞无物。
4.小组研究报告和科普文章要注重团队合作,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特长。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观察、分析,发现遗传和变异现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
3.设计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强调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遗传和变异知识。
5.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八年级生物第21章第1节生物的遗传教案第1课时-20120205-李志永
八年级生物第21章第1节《生物的遗传》教案课时:第1课时(共4课时)主备人:李志永上课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2.举例说明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3.说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4.说出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解释生男生女的问题;5.学会分析色盲病的遗传方式。
举例说出人类主要的遗传病;6.知道近亲结婚的危害和遗传病的预防。
能力目标:1.尝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推导出其包含的生物学本质,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逻辑方法;2.尝试运用逆向推导法,探讨基因的传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尝试运用遗传学知识解释一些遗传现象,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激发学生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爱;2.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3.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4.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影响周围人们的旧观念。
【教学重点】:1.性状的概念、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2.基因的传递过程;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4.解释人的性别决定。
【教学难点】:1.性状的概念、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2.基因的传递过程;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自主讨论探究法、演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试验式教学法、总结归纳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及分组合作讨论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了解生物界的丰富多彩之后,有些同学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
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生物界的一种什么现象?我们再来看成龙和他的儿子的图片,会发现他们长的很像,为什么呢?这些主要和生物的遗传有关系。
遗传的教案7篇
遗传的教案7篇遗传的教案篇1课程分析:本课是在生物中找出不同的地方,认识生物不仅有遗传还有变异现象。
教材是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变异现象,沿袭上一课的思维形式。
首先从我们自己身上突破,让学生从家人、从同学中找差异,感知变异现象就在我们身边,像遗传现象一样是生物的一个特性。
接着对动物的观察,进一步拓宽深度。
最后,从植物身上加深对变异现象的理解,并引向更深层次,为下一课研究做好铺垫。
针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遗传现象能够有深刻的认识,变异现象也不难理解,方法和思维都是相同的。
当然方法还是观察-分析-判断。
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在比较辨别中,完成特定的活动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将学习所需要的信息筛选出来,从而认识变异的一般特征。
通过对植物的资料查找,更深刻地理解变异的两种特性:可遗传性变异,不可遗传性变异。
这样较好的达到课标提出的以下目标:通过观察现象,搜集整理信息,知道生物比仅有遗传的特性还有变异的特性。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并能对同一现象作不同探索。
从科普资料中吸收各种信息。
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同时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关注身边的科学技术,形成积极的科学热情。
从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看,对生物世界中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观察、分析,从而认识生物的变异现象,并能对一些变异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为重点。
关于遗传与变异在生物中的应用的了解为难点。
关于应用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
也许由于上一节课的教学,学生还沉浸在生物的遗传中,甚至还在各种动植物中寻找生物的遗传信息,忽然这节课就提出一个相对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有些不适应,怎样让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这个差异,需要我们注意。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和辨认活动,认识遗传的一般特点;●通过有针对性的探讨活动,加深学生对生物变异特性的感知和理解;●通过资料获取相关的信息。
●通过观察和推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生物教案遗传
初中生物教案遗传
目标:掌握基因与遗传的基本概念,并了解遗传规律。
重点:掌握基因与遗传的基本概念,了解遗传规律。
难点:深入理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掌握遗传规律的应用。
教学工作安排:
第一课时:基因的概念和结构
1. 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了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基因的特点和重要性。
第二课时:遗传的规律
1. 教师向学生介绍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基本原理;
2. 学生通过实验或案例分析,理解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应用;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其他遗传规律的特点和应用。
第三课时:基因突变与遗传变异
1. 教师向学生介绍基因突变的原因和影响;
2. 学生通过实验或案例分析,理解基因突变对遗传的影响;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遗传变异的特点和影响。
第四课时:基因工程与遗传改良
1. 教师向学生介绍基因工程的概念和应用;
2. 学生通过实例或案例分析,了解基因工程与遗传改良的重要性;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基因工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基因与遗传的基本概念,还能理解遗传规律的应用,提高了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加深对基因和遗传的理解,为未来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八年级生物上册《性状的遗传》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会长得像我们的父母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能解答这个疑问。”接着,我会讲述一个关于家族遗传特征的实例,例如:“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双眼皮,母亲是单眼皮,他们的孩子既有双眼皮的,也有单眼皮的。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个故事,引发学生对性状遗传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遗传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5.注重课堂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1.导入新课:以一个家族遗传特征的实例作为导入,引发学生对性状遗传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知识讲解:通过讲解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遗传规律。结合实例,帮助学生掌握显性、隐性等遗传规律。
4.遗传与环境:阐述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性状表现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1.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遗传现象,讨论遗传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分析遗传图解,探讨遗传病的发生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2.学生在分析实际遗传问题时,可能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需要教师通过实例分析、指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可能对遗传病等问题存在误解,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遗传图解的绘制和解读感到困惑,教师应耐心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目标】1.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遗传信息中心是细胞核。
2.遗传、基因的概念。
3.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通过对伞藻移接实验的分析,归纳出遗传信息中心是细胞核。
2.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课件、视频、图片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名话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生物现象?“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又是说的什么现象?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伞藻移接实验说明了什么?阅读并讨论:4人一组,阅读教材p32-33的材料伞藻移接实验观看PPT演示结果:“移接体”长出了伞形的帽伞藻细胞核中具有控制性状的遗传信息遗传信息的中心是细胞核人们通常将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叫做遗传。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其他科学家也做了很多实验,结果都证明: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细胞核中。
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对于生物的传宗接代有着重要的作用。
1、在各种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和存在方式具有什么规律?结论1.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特别注意:在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一般成单存在)2.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内含有数目相同且形态相似的染色体;不同种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和形态有所不同。
(即每种生物体内的染色体数目是固定不变的)2、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具有什么意义?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生物的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非常重要!人的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变异可以导致遗传病的发生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实,起遗传作用的是DNA分子。
每条染色体上一般只有一个DNA分子。
DNA分子结构:从结构上看,DNA分子由两条长链组成,它们就像旋转的楼梯一样,相互盘绕,构成了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一个DNA分子上包含多个基因,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初中生物初二生物上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遗传规律,特别是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应用。
2.识别和解释生物变异的类型及其原因,理解其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3.能够运用遗传图解分析复杂的遗传现象,进行合理的预测。
4.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3.多元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a.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难题。
b.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c.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如问答、小组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实践活动,加深理解: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如观察植物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遗传和变异现象,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设计一道关于遗传和变异的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作业中展示解题过程。题目如下:
某家庭中,父亲为A型血,母亲为O型血,请预测他们的孩子可能的血型,并解释原因。
3.收集有关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遗传育种、基因治疗等,整理成一份资料,不少于500字。要求学生关注生物科技的发展,了解遗传和变异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举例说明遗传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b.分析生物变异的原因及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c.如何运用遗传规律来预测后代的遗传特征?
2.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点,纠正错误理解。
(四)课堂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突破:引导学生多讨论发言,通过相互补充和评价,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知识链”中这一问题的解决打下基础。在“知识链”中,教师结合图片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自制的彩绳,相关图片
1课时
(一)导入
教师应该多举一些关于相对性状的例子,比如:人有无耳垂、直发与卷发、拇指能否弯曲、中指长于无名指与短语无名指等等,让学生自己检查自己属于哪种类型,并请学生讲述自己那里与妈妈长得像,哪里与爸爸长得像,借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这些性状的例子引出“性状”的概念。以及“遗传”的定义。指出后代长得像妈妈或者像爸爸的现象就是遗传现象。
讨论
谷子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的不同,会导致谷穗的形状不同,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第一节遗传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教案
人体的每一个形态特征或者生理特征,叫做性状。人体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基因是遗传物质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单位。遗传物质(dna)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课本是通过由“性状的认识”到“基因对性状控制的认识”进行编排的,符合初中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通过对“探究竟”三个步骤的逐步研究,学生会逐步认识到“性状→染色体控制性状→染色体承载着遗传物质(dna)→基因是dna上的功能单位”。
知识目标
1.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阐明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控制生物性状物质的分析,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实际用”中关于中国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材料,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重点:(1)染色体、遗传物质和基因的概念;(2)染色体、遗传物质、基因和性状的关系。
然后,教师在学生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小组研究“大家谈”的问题。在学生得出“基因是遗传物质基本单位”的结论以后,教师讲解“知识链”的内容,着重把握(1)染色体、遗传物质和基因的概念;(2)染色体、遗传物质、基因和性状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一条绳子上染上不同的颜色,每一种颜色的片段就代表一个基因,以示基因和dna之间的关系。教师还可以补充dna和蛋白质是怎样超螺旋形成染色体的?
每种生物所繁殖的新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上都和自己的亲代相似,这种现象叫遗传。
长臂猿母子的眼睛都是圆的。眼睛的形状就是一个性状.父子的嘴形状很相,嘴的形状也是一个性状。
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探究2:
仔细观察一组谷穗照片。分析它们的形状为什么各不相同?
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因为它们体内的染色体不同。染色体导致生物的性状不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自己的身上的相对性状属于哪种类型。(学生积极发言)
(二)讲授新课
探究1:
仔细观察“长臂猿”,“父子情深”图片。描述亲代和子代之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
可能回答:
学生1:眼睛长得很相。
学生2:嘴得相。
学生3:手长得也相………等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对照能力。
归纳总结
遗传的概念。
阅读“小辞典”,根据上图举例说出几个生物的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