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的解剖
肠壁解剖分层
肠壁解剖分层
肠壁是由内向外分为四层,从内到外分别是:黏膜层、粘膜下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
1. 黏膜层(mucosa):黏膜层是肠壁最内层,它由三部分组成:内皮层、结缔组织层和平滑肌层。
内皮层主要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细胞负责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并分泌消化酶和黏液。
结缔组织层富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为黏膜提供支持。
平滑肌层主要负责黏膜的蠕动。
2. 黏膜下层(submucosa):黏膜下层是位于黏膜层和肌层之间的一层结缔组织层。
它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供应黏膜和肌层。
3. 肌层(muscularis):肌层由两层肌肉组成,内圆周肌和外纵行肌。
内圆周肌和外纵行肌协同收缩,使肠壁产生蠕动,促进食物的推进和混合。
4. 浆膜层(serosa):浆膜层是肠壁的最外层,由薄层的结缔组织和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它覆盖在肠壁表面,保护和支持肠道。
消化道正常影像解剖之--大肠
涡阳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李栋斌
消化道正常影像解剖之——大肠
大肠为消化道的下段,包括盲肠、阑尾、结肠 直肠和肛管。结肠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 状结肠四部分。成人大肠全长约1.5 米,起自回肠,全程形似方框, 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大 肠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吸收水 分和电解质,形成、贮存和排 泄粪便。一般服钡剂后6小时可 达肝区,12小时达脾区,24-48 小时排空。
横结肠肝曲 脾曲
降结肠 盲肠 乙状结肠
阑尾
直肠
结肠充钡时显示特 征性的结肠袋,呈双侧大 致对称的袋状突出,肠袋 之间由半月皱襞形成不完 全的间隔。其数目、大小、 深浅因人而异。横结肠以 前明显,降结肠以下逐渐 变浅,至乙状结肠接近消 失,直肠则无结肠袋。 钡剂排空后,结肠 粘膜皱襞呈纵、横、斜三
种方向交错的不规则纹理, 可随蠕动而改变。
在回盲口,由回肠末端突入盲肠而形成的上、下 两个半月形的瓣称回盲瓣,有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 入大肠和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的作用。
回盲瓣
阑尾
第一节 结肠解剖
第六章结肠第一节结肠的解剖及生理一、结肠的解剖结肠(largeintestine)起于右侧髂窝内续于回肠末端,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呈M6-7cm,图6-12、3、肠脂垂:100-500志。
盲肠(cecum):位于右侧髂窝,是大肠的起始部,也是最粗,最短、通路最多的一段,长6-8cm;其下端膨大的是盲端,左侧(内侧)有回肠末端突入盲肠,开口处粘膜形成上、下两襞称为回盲瓣,可防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吸收,亦可防止盲肠内容物返流到回肠。
在回盲瓣下方约2-3cm处有阑尾的开口。
盲肠为腹膜内位器官,但没有系膜,故有一定的活动度,高位时可达肝右叶下方,低位时可伸入小骨盆内;小儿盲肠位置较成人高。
(二)升结肠(ascendingcolon):起于盲肠,长约12-20cm,肠管沿右侧腹后壁上行至肝右叶下方转向左前下方形成结肠肝曲,又称为结肠右区,再急转向左移行于横结肠。
结肠肝曲内侧靠近十二指肠球部。
升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后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贴,活动性小,当升结肠病变时常累计腹膜后间隙。
升结肠内侧为右肠系膜窦及回肠肠袢;外侧与腹壁见形成右结肠旁沟;上通肝下间隙(肝肾隐窝),下达髂窝或盆腔。
下与(五)乙状结肠(sigmoidcolon):平左髂嵴处与降结肠相连,沿左髂窝下行穿过左侧髂腰肌、髂血管、精索内血管及输尿管前方降入盆腔,呈乙字形弯曲,平第3骶椎延续为直肠。
上段较短,称髂结肠,下段较长,称盆结肠,其长度差异较大,长约20-70cm。
乙状结肠属腹膜内器官,有较长的同名系膜连于盆骨侧壁,活动性大,有时可发生肠扭转。
二、结肠的组织结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
在结肠袋之间横沟处的结肠壁内面有半月形邹襞。
结肠肠壁由内向依次为粘膜层、粘膜肌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
1、粘膜层:结肠粘膜向肠腔内形成较高的半环形邹襞,因不形成绒毛,故粘膜层表面较光滑。
十二指肠解剖要点
十二指肠解剖要点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十二指肠的解剖结构
2.十二指肠的临床意义
3.十二指肠的血液供应
正文
十二指肠是人体消化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位于胃和空肠之间,是小肠中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部分。
它呈 c 型包绕
胰头,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分。
十二指肠上部是起自幽门的一段肠管,长度约为 5cm,近幽门处的一段肠管壁薄内面光滑,环状襞少,称为十二指肠球。
这一部分是十二指肠溃疡及其穿孔的好发部位。
十二指肠降部是指从幽门转折向下至胆囊颈后下方的部分。
它的后内侧壁上有胆总管和胰腺管的共同开口,胆汁和胰液由此流入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水平部是指肠系膜上动脉与肠系膜上静脉紧贴此部前面下
行的部分。
十二指肠升部是指从水平部向上转折至空肠处的部分,也叫做十二指肠空肠曲,由十二指肠悬肌连于膈右脚。
在临床中,十二指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是食物消化的重要场所,而且还是胆汁和胰液流入小肠的必经之路。
因此,十二指肠的病变会严重影响到人体的消化功能。
十二指肠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及胰十二指肠下动脉。
这些动脉在十二指肠的各个部位都有分布,保证了十二指肠的正常功能。
总的来说,十二指肠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人体解剖学中的肠道解剖学名称
contents
目录
• 肠道的概述 • 小肠的解剖学名称 • 大肠的解剖学名称
01
肠道的概述
肠道的定义
01
肠道: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组 成部分,包括小肠、大肠和直肠 等部分。
02
肠道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 所,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之 一。
肠道的功能
01
02
03
空肠和回肠通过一系列的皱襞和绒毛 结构来增加肠道的表面积,有助于食 物的消化和吸收。
03
大肠起始部分,位于 右下腹部,与小肠相连接。
盲肠内有盲肠门,是回盲瓣, 具有控制回流的作用,可以防 止小肠内容物过快进入大肠。
盲肠是大肠中最短的部分,长 度约为6-8厘米。
结肠
1
感谢观看
消化食物
肠道通过分泌消化酶和胃 酸等物质,将食物分解为 小分子物质,便于身体吸 收利用。
吸收营养
肠道通过绒毛和微绒毛等 结构,吸收食物中的营养 成分,如氨基酸、葡萄糖 、脂肪酸等。
排泄废物
肠道将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和废物排出体外,保持身 体内环境的稳定。
肠道的解剖结构
小肠
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 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 主要场所。
结肠是大肠的主要部分,位于盲肠和直肠之间。
2
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 个部分,长度约为1.5米。
3
结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
直肠
直肠是大肠的末端部 分,位于骨盆内,与 乙状结肠相连。
直肠内有肛门括约肌 ,可以控制排便。
直肠的主要功能是储 存粪便和排泄粪便。
THANKS
大肠
包括盲肠、阑尾、结肠和 直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 分和形成粪便。
第一节 结肠解剖
第六章结肠第一节结肠得解剖及生理一、结肠得解剖结肠(largeintestine)起于右侧髂窝内续于回肠末端,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与乙状结肠、成人结肠全长平均约150cm(120—200cm)、其功能就是吸收水分,分泌粘液,使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盲肠、结肠、乙状结肠位于腹腔内。
结肠上起自右侧髂窝与回肠相连,呈M形将空、回肠环绕在内,下与乙状结肠相连。
结肠各部位管径不一,盲肠最粗,管径约6—7cm,逐渐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约2、5cm,这就是结肠肠腔最狭窄部位、图6-1 结肠得区域分布图6-2大肠得解剖在盲肠与结肠得肠壁有三个特征:1、结肠带:为肠壁纵行平滑肌集中形成三条肉眼可辨与肠壁纵轴平行得狭窄纵行。
在盲肠、升结肠及横结肠较为清楚,降结肠至乙状结肠逐渐不明显;2、结肠袋:因结肠带短于肠管六分之一,而牵拉肠壁形成节段性得囊状膨出,称为结肠袋;3、肠脂垂:由结肠带两侧浆膜下脂肪组织聚集而成得大小不等小突起,悬挂在结肠袋侧缘;整个大肠约有100-500个肠脂垂,主要位于乙状结肠与盲肠附近;以上三个特征性结构就是区别大小肠得重要标志。
(一)盲肠:盲肠(cecum):位于右侧髂窝,就是大肠得起始部,也就是最粗,最短、通路最多得一段,长6—8cm;其下端膨大得就是盲端,左侧(内侧)有回肠末端突入盲肠,开口处粘膜形成上、下两襞称为回盲瓣,可防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吸收,亦可防止盲肠内容物返流到回肠、在回盲瓣下方约2-3cm处有阑尾得开口。
盲肠为腹膜内位器官,但没有系膜,故有一定得活动度,高位时可达肝右叶下方,低位时可伸入小骨盆内;小儿盲肠位置较成人高。
(二)升结肠(ascending colon):起于盲肠,长约12—20cm,肠管沿右侧腹后壁上行至肝右叶下方转向左前下方形成结肠肝曲,又称为结肠右区,再急转向左移行于横结肠、结肠肝曲内侧靠近十二指肠球部。
升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 后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贴,活动性小,当升结肠病变时常累计腹膜后间隙。
大肠解剖的知识点总结
大肠解剖的知识点总结一、大肠的位置和形态大肠位于腹腔内,是人体中相对较宽的一段消化道。
它的主要位置是在小肠的下方和直肠的上方。
大肠的形态呈现出弯曲的S形,呈“长S”状,由于其蠕动变化,有时也可能形成环状、回旋状等不同形式。
同时,大肠的长度也较长,平均约1.5米左右。
大肠的位置和形态为其后续的生理功能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与条件。
二、大肠的解剖结构大肠的解剖结构主要包括直肠、结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等多个组成部分。
在这些部分中,结肠是最为重要的部位,包括右半结肠和左半结肠两个部分。
其中,右半结肠主要包括盲肠、升结肠和横结肠,而左半结肠主要包括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这些组成部分构成了大肠的整体框架,使得其具有了丰富的生理功能。
1. 盲肠盲肠是结肠的起始部分,位于右下腹的盲肠区。
其最大的特点是有一段被称为阑尾的附属器官。
盲肠主要负责接收小肠的内容物,进行初步的制备和贮存。
2. 升结肠升结肠是进化的结肠部分,连接盲肠和横结肠。
升结肠主要负责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同时也起到了调节水分、盐分的功能。
3. 横结肠横结肠位于腹腔的上方,是大肠的一部分。
它连接升结肠和降结肠,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继续的水分吸收、食物消化与排泄。
4. 降结肠降结肠是大肠中最后一段直肠之前的部位,是进一步消化、排泄废物和吸收水分的重要部分。
5. 直肠直肠是大肠的最末端部分,它直接连接到肛门。
直肠的主要功能是贮存排泄物,然后通过肛门排出人体。
以上就是大肠解剖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们之间相互连接,起到了交通、贮存、消化、排泄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共同维持了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
三、大肠的生理功能大肠在人体内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
其主要功能包括:1. 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大肠对于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大肠内,水分和电解质可以通过管壁的渗透而得到吸收,保持体内水分的稳定。
2. 凝结和贮存:大肠是食物消化的最后一道关卡,它对于食物的凝结和贮存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肠解剖及临床PPT课件
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选择能够缓解症状的药物,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
预防复发
药物治疗应注重预防疾病的复发,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 的调整,降低复发风险。
常用药物介绍
抗生素
用于治疗小肠感染性疾 病,如小肠结肠炎等。
抗炎药
用于缓解小肠炎症引起 的疼痛和肿胀等症状, 如5-氨基水杨酸等。
止泻药
营养补充剂
用于治疗小肠功能紊乱 引起的腹泻,如洛哌丁
胺等。
对于小肠吸收不良的患 者,可适当补充维生素、
矿物质等营养素。
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遵循医嘱01Fra bibliotek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处方,按时按量服药,避免自行增减
剂量或更换药物。
注意药物副作用
02
药物治疗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头痛、恶心、皮疹等,如
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手术方法与技巧
技巧 精细操作,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器官。
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避免感染。 充分暴露手术视野,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术后护理与康复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 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
定期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观察引流 液的颜色、量和性质,及时发现并处 理异常情况。
02 小肠疾病的分类与特点
炎症性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
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以 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 变为主要症状,无器质性 病变。
感染性肠炎
由细菌、病毒、真菌等感 染引起的肠道炎症,常见 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 热等。
克罗恩病
一种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可累及全消化道,以腹痛、 腹泻、体重下降为主要症 状。
肿瘤性疾病
小肠癌
结、直肠与肛管解剖生理概要
齿状线
(二)直肠
侧面观 直肠的位置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比邻关系 • 前有膀胱、前列腺或子宫和阴道 • 后有骶骨 • 两侧有支配性功能和排尿的神经及重要血管
直肠的位置
(二)直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直肠系膜 是指在中下段直肠的后方和两侧包裹着直 肠的、行成半圈1.5~2.0cm厚的结缔组织, 内含动脉、静脉、淋巴组织及大量脂肪组 织,上自第3骶椎前方,下达盆膈
Thanks
直肠系膜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二)直肠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 为当前直肠癌根治术金标 准
(二)直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直肠切除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二)直肠
肛垫 位于直肠末端,在齿状线上1.5cm宽的环形海绵状组织带,是诱发排便的感觉中心。现 在认为,肛垫松弛下移是痔形成的基础
横结肠及其系膜将腹腔分 为结肠上和结肠下
降结肠 乙状结肠
阑尾
盲肠
腹膜间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易扭转
长约40cm 分为固定段和活动段
易扭转
回盲瓣,调节食糜进入盲 肠速度,防止返流
(一)结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结肠组织学结构
(二)直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直肠解剖结构
• 长约12~15cm • 以腹膜反折为界分为上段直肠和下段直肠 • 外科临床工作中亦有将直肠分为上、中、下段
内痔 淋巴引流向上 至腹主动脉周围 或髂内淋巴结 植物神经支配
肠道的结构功能与微生态课件
肠道微生物的功能
消化食物
肠道微生物通过分解食物中的复
杂成分,如纤维素、糖类等,为
宿主提供营养。
01
合成维生素
02 肠道微生物能够合成一些人体无
法自身合成的维生素,如维生素K
、维生素B12等。
促进肠道蠕动
肠道微生物能够刺激肠道蠕动, 促进肠道排空和排便。 03
其他生活方式对肠道健康的影响
精神压力
长期的精神压力可能导致肠道问题,如肠易激综 合征。
睡眠质量
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改善消化 问题。
环境因素
环境污染、食品添加剂等可能对肠道健康产生不 良影响。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其他措施
如定期进行肠道检查、保持个 人卫生等也有助于维护肠道微
生态平衡。
05
肠道疾病与肠道微生态
肠道疾病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
肠道微生物群落对肠道健康的影响
肠道微生物群落与肠道健康密切相关,许多肠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肠道微生 物群落的失衡有关。
肠道微生物群落对肠道免疫系统的影响
肠道微生物群落对肠道免疫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功能 ,从而影响肠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免疫调节
04 肠道微生物能够调节肠道免疫系 合理饮食是维护肠道微生态平 衡的重要措施,应保证膳食纤 维的摄入,增加益生菌的摄入
等。
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 、适量运动等,有助于维护肠 道微生态平衡。
药物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 药物治疗来维护肠道微生态平 衡,如抗生素治疗等。
食物选择
高纤维、低脂肪、低糖、高蛋白质 的食物有助于肠道健康。
大体解剖-肠道
肠道—系统解剖(图文)一、小肠小肠(small intestine)为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肠盘曲在腹腔的中、下部,上接幽门,下续盲肠,成人全长约5~7m。
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3部分。
(一)十二指肠十二指肠(duodenum)为小肠的首段,上接胃的幽门,下续空肠,长约25cm。
除起始部和终端外,其余部分都紧贴腹后壁。
十二指肠呈“C”字形从右侧包绕胰头,全长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4部分。
1.上部(superior part)又称球部,于第1腰椎的右侧起自幽门,行向右后方,至肝门下方,胆囊颈附近,急转向下续为降部,转折处称十二指肠上曲(superior duodenal flexure)。
上部靠近幽门约2.5cm的一段肠管,肠壁较薄,粘膜多较平滑,称十二指肠壶腹又称十二指肠球(duodenal bulb)。
2.降部(descending part)十二指肠上曲沿第1~3腰椎体的右侧下降,至第3腰椎水平,急转向左连接水平部,转折处称十二指肠下曲(inferior duodenal flexure)。
降部的粘膜形成许多环形襞,在其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的粘膜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longitudianl fold of duodenum)。
纵襞的下端有一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major duodenal papilla),是胆总管和胰管共同开口之处。
在大乳头上方1~2cm处有时可见有十二指肠小乳头,是副胰管的开口部位。
3.水平部(horizontal part)自十二指肠下曲水平向左横行,越过下腔静脉、腹主动脉的前方,于第3腰椎的左侧移行为升部。
4.升部(ascending part)自第3腰椎的左侧接水平部,斜向左前上方至第2腰椎体左侧,再向前下方弯曲续于空肠,此弯曲称十二指肠空肠曲。
此曲被十二指肠悬肌固定于腹后壁。
十二指肠悬肌和其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 of duodenum),又称Treitz韧带,是确认空肠起始端的标志。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建议收藏)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2011—01-13 19:49:43|分类:解剖|标签:大小肠|字号大中小订阅盲肠大肠large intestine是消化管的下段,全长约1。
5cm,分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除直肠、肛管以及阑尾外,结肠和盲肠具有三种特征性结构,即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肢垂。
结肠带colicbands由肠壁的纵行肌增厚而成,有三条,沿肠的纵轴排列,三条结肠带均汇集于阑尾根部。
结肠袋haustraofcolon的形成是由于结肠带较肠管短,使后者皱摺成结肠袋,结肠袋为由横沟隔开向外膨出的囊状突起,当结肠袋被钡剂充盈时,具有特征性的X线象:结肠的阴影呈边缘整齐的串珠状。
肠肢垂epiploicae ap-pendices为沿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多小突起,由浆膜及其所包含的脂肪组织形成.在结肠的内面,相当于结肠袋间的横沟处,环行肌增厚,肠粘膜皱摺成结肠半月襞.一、盲肠盲肠caecum是大肠的起始部,下端为膨大的盲端,左侧与回肠末端相连,上续升结肠,以回盲瓣与升结肠及回肠为界。
回盲瓣是由回肠末端突入盲肠所形成的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瓣.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
盲肠位于右骼窝内,高位盲肠可在骼窝上方, 甚至到达肝右叶下方,低位盲肠可到达小骨盆内。
阑尾阑尾vermiform appendix的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游离,平均长度6~8cm。
儿童的阑尾与其身高相比,相对较成人为长。
中年以后逐渐萎缩变小.阑尾的外径介于0.5—1.0cm之间,管腔狭小,经阑尾孔开口于盲肠后内侧壁。
阑尾的位置因人而异,它可位于回肠末端的前面或后面,或位于盲肠后方或下方,也可越过骨盆缘进入盆腔内。
根据国内体质调查资料,阑尾以回肠后位和盲肠后位为多,盆位次之,再次为盲肠下位和回肠前位.此外,还可有肝下位和左下腹位等,虽属少见,但在急腹症的诊断过程中,应考虑到。
第一节 小肠解剖和生理概要
第一节小肠解剖和生理概要小肠的解剖小肠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十二指肠起自胃幽门,回肠末端连接盲肠,并具回盲瓣。
在正常人体内成人小肠全长约3-5. 5 m,但个体差异甚大。
十二指肠长约25~30 cm;空肠与回肠间并无明确的解剖标志,小肠上段2/5为空肠,下段3/5为回肠。
十二指肠和空肠交界处为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所固定。
空肠和回肠全部在腹腔内,活动性甚大,仅通过小肠系膜从左上向右下附着于腹后壁。
空肠粘膜有高而密的环状皱璧,愈向下则皱璧愈低而稀,至回肠远端常消失,故肠壁由上而下逐渐变薄。
另外,肠管也逐渐变细。
空肠和回肠血液供应来自肠系膜上动脉,该动脉从腹主动脉分出,在胰腺颈部下缘穿出,跨过十二指肠横部,进入小肠系膜根部;分出胰十二指肠下动脉、中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回结肠动脉和12-16支空肠、回肠动脉;各支相互吻合形成动脉弓,最后分出直支到达肠壁。
近端小肠的动脉仅有初级动脉弓,直支较长,故系膜血管稠密,肠系膜的脂肪也较少。
愈向远端则可有声级和4级动脉弓,因而分出的直支较短,且肠系膜脂肪较多。
这也有助于从外观上判断空肠和回肠。
小肠的静脉分布与动脉相似,最后集合成肠系膜上静脉,而与脾静脉汇合成为门静脉干。
空肠粘膜下有散在性孤立淋巴小结,至回肠则有许多淋巴集结(Peyer集结)。
小肠淋巴管起始于粘膜绒毛中央的乳糜管,淋巴液汇集于肠系膜根部的淋巴结,再经肠系膜上动脉周围淋巴结,腹主动脉前的腹腔淋巴结而至乳糜池。
小肠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来自腹腔神经丛和肠系膜上神经丛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和迷走神经的节前纤维,沿肠系膜血管分布至肠壁。
交感神经兴奋使小肠蠕动减弱,血管收缩,迷走神经兴奋使肠蠕动和肠腺分泌增加。
小肠的痛觉由内脏神经的传人纤维传导。
小肠的生理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除了来自肝和胰腺的消化液外,小肠粘膜分泌含有多种酶的碱性肠液。
食糜在小肠内经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半乳糖、果糖、氨基酸、二肤、三肤、脂肪酸、单酸甘油醋后,即由小肠粘膜吸收。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大肠与小肠解剖图2011-01-13 19:49:43| 分类:解剖| 标签:大小肠|字号大中小订阅盲肠大肠large intestine是消化管的下段,全长约1.5cm,分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除直肠、肛管以及阑尾外,结肠和盲肠具有三种特征性结构,即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肢垂。
结肠带colic bands由肠壁的纵行肌增厚而成,有三条,沿肠的纵轴排列,三条结肠带均汇集于阑尾根部。
结肠袋haustraof colon的形成是由于结肠带较肠管短,使后者皱摺成结肠袋,结肠袋为由横沟隔开向外膨出的囊状突起,当结肠袋被钡剂充盈时,具有特征性的X线象:结肠的阴影呈边缘整齐的串珠状。
肠肢垂epiploicae ap-pendices为沿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多小突起,由浆膜及其所包含的脂肪组织形成。
在结肠的内面,相当于结肠袋间的横沟处,环行肌增厚,肠粘膜皱摺成结肠半月襞。
一、盲肠盲肠caecum是大肠的起始部,下端为膨大的盲端,左侧与回肠末端相连,上续升结肠,以回盲瓣与升结肠及回肠为界。
回盲瓣是由回肠末端突入盲肠所形成的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瓣。
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
盲肠位于右骼窝内,高位盲肠可在骼窝上方,甚至到达肝右叶下方,低位盲肠可到达小骨盆内。
阑尾阑尾vermiform appendix的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游离,平均长度6~8cm。
儿童的阑尾与其身高相比,相对较成人为长。
中年以后逐渐萎缩变小。
阑尾的外径介于0.5—1.0cm之间,管腔狭小,经阑尾孔开口于盲肠后内侧壁。
阑尾的位置因人而异,它可位于回肠末端的前面或后面,或位于盲肠后方或下方,也可越过骨盆缘进入盆腔内。
根据国内体质调查资料,阑尾以回肠后位和盲肠后位为多,盆位次之,再次为盲肠下位和回肠前位。
此外,还可有肝下位和左下腹位等,虽属少见,但在急腹症的诊断过程中,应考虑到。
解剖肠子知识点总结
解剖肠子知识点总结一、肠子的解剖结构1.小肠小肠是在胃的下方,连接着大肠。
它主要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十二指肠位于胃和空肠之间,其内壁有大量绒毛,用于吸收养分。
空肠是最长的一部分,它与十二指肠相连,其内壁上也有很多绒毛。
回肠是最后一部分,它连接着大肠,起着吸收水分和细菌等作用。
2.大肠大肠是连接在小肠后面的一部分,主要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五部分。
盲肠位于回肠末端,它的右下方有一个附着着阑门,内有一些盲管。
盲肠末端形成了一个盲囊,叫作阑门曲。
横结肠连接在升结肠后面,它的左下方有一些附着在腹膜上的脂肪,叫做网状脂肪。
降结肠连接在横结肠后面,其下端部分形成了S状弯曲。
乙状结肠连接在降结肠后面,其内有一些固结着的附属结肠。
二、肠子的生理功能1.吸收养分小肠主要通过肠壁上的绒毛来吸收食物中的养分,如碳水化合物、脂肪酸和氨基酸等。
在小肠中,这些养分被分解和吸收到血液循环中,然后被输送到全身各器官中。
2.吸收水分在大肠中,水分的吸收是非常重要的。
大肠通过对食物中的水分的吸收,帮助排出排泄物,维持体内的水平衡。
3.排泄废物最后,肠子的一个主要功能是排泄废物。
在食物中的残渣经过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过程后,变为排泄物,最终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三、与肠子相关的常见疾病1.胃肠炎胃肠炎指的是胃和肠的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
常见的症状有腹痛、腹泻等。
2.肠胃溃疡肠胃溃疡是在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上发生的溃疡化病变。
常见的症状是腹痛、便血等。
3.胃肠道肿瘤胃肠道肿瘤是指发生在胃和肠黏膜上的恶性肿瘤。
常见的症状有消瘦、腹胀、便血等。
4.肠易激综合症肠易激综合症主要是以腹泻、腹痛和腹胀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总结:肠子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结构和功能都非常复杂。
了解肠子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同时,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定期体检也是保护肠子健康的重要措施。
小肠的应用解剖
小肠的应用解剖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空肠的起始标志为十二指肠悬韧带,空肠、回肠从十二指肠空肠曲延伸至回盲部与盲肠相接。
成人绝对的空回肠长度约为7m,但在正常人体内由于肠管持续肌张力的存在,小肠长度明显缩短,测量时仅约3m。
空回肠位于腹膜腔内,表面腹膜包被,因此空回肠属于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包被肠管后形成小肠系膜,附着于腹后壁,附着处为系膜根部。
系膜根部起自第2腰椎左侧,然后向右下斜行于又骶髂关节前方,长约15cm。
此长度远较小肠长度为短,中部较长,最长约为25cm。
系膜有多数折叠,是小肠形成多个肠袢,并有高度活动性。
空肠和回肠的形态结构并不完全一致,但二者间常无明显解剖学标志,变化是逐渐发生的,一般将近段2/5的小肠成为空肠,主要是位于上腹;远端3/5的小肠称回肠,主要分布于下腹及骨盆腔。
空肠虽然较短,但由于其内的黏膜皱襞远较回肠高而密,黏膜表面积远大于回肠,是消化系统的主要部位。
靠近起始处的空肠与靠近末端的回肠在形态上有许多区别,空肠由于黏膜皱襞高而密,故壁厚,而回肠则相反。
小肠的肠腔有十二指肠至回肠逐渐变小。
空、回肠的肠系膜及其血管供应在形态上也有很大差别,空肠的肠系膜内脂肪少,其分布多局限于靠近系膜根处,故靠近肠壁处系膜内的血管袢清晰可见,血管弓大而疏,分级少,从系膜根到肠壁只有1-2级血管弓,从级末弓发出的直血管较长;回肠的肠系膜相反,从根部到肠壁均有脂肪,故系膜内的血管弓不易见,透过光线可见血管弓小而密,从根至肠壁有3-4级,直血管较短。
空肠回肠的血液供应来自肠系膜上动脉,该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约在腹腔动脉干开口处下方1cm处分出,向下行越过胰钩突及十二指肠横部前方进入小肠系膜,再向右斜行至右髂窝部,在该处与自身的分支回结肠动脉相吻合。
自肠系膜上动脉左侧发出10-20个小肠动脉支,这些动脉支在小肠系膜内再分支,彼此吻合形成动脉弓,自动脉弓再发出直支到达肠壁。
空肠回肠的淋巴管起始于小肠绒毛的中央乳糜管,当小肠对食物进行消化时,其中含有乳白色的乳糜液。
大肠解剖结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大肠的解剖观察,了解大肠的形态结构、内部结构和连续关系,以及各部分的功能特点。
二、实验物品1. 大肠解剖模型2. 大肠解剖标本3. 解剖显微镜4. 解剖镊5. 解剖刀6. 解剖针7. 生理盐水8. 实验记录本三、实验步骤1. 观察大肠整体形态首先,观察大肠的整体形态,注意其长度、直径、颜色和表面结构。
大肠全长约1.5m,呈蚯蚓状,直径较小肠粗,颜色呈粉红色。
大肠表面光滑,无环状皱襞。
2. 解剖大肠各部分(1)盲肠:盲肠位于右髂窝内,是大肠的起始部,下端呈盲囊状,上与升结肠相续。
观察盲肠的形态、大小、颜色和表面结构。
(2)阑尾:阑尾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游离,一般长6~8cm。
观察阑尾的形态、大小、颜色和表面结构。
(3)升结肠:升结肠起自盲肠,沿右侧腹壁上升,至肝右叶下方转向左,形成横结肠。
观察升结肠的形态、大小、颜色和表面结构。
(4)横结肠:横结肠起自升结肠,横过腹部中部,至脾脏下方转向下,形成降结肠。
观察横结肠的形态、大小、颜色和表面结构。
(5)降结肠:降结肠起自横结肠,沿左侧腹壁下降,至左髂窝处转向下,形成乙状结肠。
观察降结肠的形态、大小、颜色和表面结构。
(6)乙状结肠:乙状结肠起自降结肠,呈S形弯曲,至左髂窝处形成直肠。
观察乙状结肠的形态、大小、颜色和表面结构。
(7)直肠:直肠全长约16cm,位于小骨盆腔的后部,骶骨的前方。
观察直肠的形态、大小、颜色和表面结构。
(8)肛管:肛管全长约4cm,上续直肠,末端止于肛门。
观察肛管的形态、大小、颜色和表面结构。
3. 观察大肠内部结构使用解剖显微镜观察大肠的内部结构,包括肠壁的层次、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等。
4. 观察大肠的连续关系观察大肠各部分之间的连续关系,如盲肠与升结肠、升结肠与横结肠、横结肠与降结肠、降结肠与乙状结肠、乙状结肠与直肠、直肠与肛管等。
四、实验结果1. 大肠整体形态:大肠全长约1.5m,呈蚯蚓状,直径较小肠粗,颜色呈粉红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直肠
直肠(rectum)位于骨盆腔内,在第3骶椎水平接乙 状结肠,向下沿第4~5骶椎和尾骨前面下降,穿过盆 膈移行为肛管,全长约lO~14cm。直肠并非笔直,在 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直肠骶曲(sacral flexure of rectum)凸向后,与骶、尾骨前面弯曲一致,距肛门 约7~9cm;直肠会阴曲(perineal flexure of rectum) 凸向前,距肛门约3~5cm,是直肠绕过尾骨尖形成的 弯曲(图3-31)。临床上进行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时, 应注意这些弯曲,以免损伤肠壁。
(一)盲肠
盲肠位于右髂窝内,呈囊袋状,长6~8cm。盲肠上续 结肠,左接回肠。回肠在盲肠的开口处,形成唇状皱 襞,称回盲瓣。此瓣可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 又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在盲肠后内侧壁上 的蚓状盲管称阑尾。其末端游离,一般长6~8cm。末 端的位置个体间变化较大,但根部的位置较恒定。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 外1/3交点处,此点称为麦氏点,急性阑尾炎时,此处 常有明显的压痛。
(二)结肠
结肠在右髂窝内起于盲肠,呈方框围绕在空、回肠的周围。结肠 按部位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分。升结肠 是盲肠的直接延续,在右腹外侧区上升至肝右叶下方,弯向左前 方移行于横结肠,弯曲部称结肠右曲,又称肝曲。横结肠向左行 至左季肋区,在脾的下方,以锐角与降结肠相连,弯曲部称结肠 左曲,又称脾曲,其位置比结肠左曲要高,接近脾和胰尾,故左 曲的位置较高较深。横结肠的活动度较大,常下垂成弓形,其最 低点可达脐平面或脐下方。降结肠在左腹外侧区下降,至左髂嵴 处续于乙状结肠。乙状结肠呈乙字形弯曲,活动度较大,向下至 第3骶椎平面,移行于直肠。
(四)肛管
肛管在盆膈平面与直肠相接,终止于会阴部的 肛门,长约4~5cm,为肛管。 谢谢Fra bibliotek肠的解剖
吕颖
一、小肠
小肠为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消化吸收的 主要场所。小肠盘曲在腹腔的中、下部,上接 幽门,下续盲肠,成人全长约5~7m。分为: 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3部分
二、大肠
大肠起始段在右髂窝处与回肠相接,末端终于肛门, 长约1.5m,分为盲肠、结肠、直肠和肛管4部分。 盲肠和结肠在外形上有3个特征:结肠带是肠壁的纵 行肌聚集而成的带状结构,共3条,起于兰尾根部, 沿肠管的表面纵行排列,止于乙状结肠末端 ;结肠袋 位于相邻两条结肠带之间,由肠壁呈袋状向外膨出而 成,在X线平片上可借此区别大、小肠;肠脂垂附于 结肠带的边缘,是脂肪组织及浆膜聚集成的大小不等 形状各异的突起。上3种结构是肉眼区别结肠和小肠 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