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大学生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指导.doc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概要.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概要.《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含部分考研题目)一、名词概念部分:土地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土地利用级差地租土地利用规划小康水平吉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开发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分区土地质量土地质量评价城镇化建筑密度城镇体系交通密度建筑容积率农地整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保护土地人口承载力城市规模土地整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二、简答题部分:(一)总论部分1、简述土地的特性2、简述规划的功能和作用?3、简述土地利用的含义4、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类型?5、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是什么?6、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7、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8、如何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并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
9、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0、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区域规划关系11、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关系12、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区划关系13、任何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方法)14、编制土地利用规划需要收集哪些基础资料?15、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16、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有哪些?17、简述地租地价理论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联系18、如何运用区位理论来编制土地利用规划?19、简述人地协调理论主要内容?20、简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部分1、何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何特点?2、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3、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4、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5、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6、简述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层次体系?7、小康指标体系中包括哪些指标?如何量化?8、如何进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9、土地需求量预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基础数据预测)10、如何进行耕地需求量预测?(预测方法)11、如何进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预测?(预测方法)12、怎样预测总人口和城市人口?(预测方法)13、常用的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有哪几种14、简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和内容?15、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指标的计算)16、简述土地质量评价的内容17、如何进行土地供需平衡分析?18、简述拟定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原则和编制方法?19、如何理解公众参与原则?20、土地利用分区模式有哪些?21、土地利用分区的主要方法有哪些?22、什么是土地利用布局?常用的分析方法和指标有哪些?23、如何填写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24、简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数量方法?25、配置居民点用地的要求有哪些?26、配置工业用地的要求有哪些?(三)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部分1、何谓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有何特性?如何分类?2、简述居民点的概念和居民点分类?3、何谓城镇化?怎样预测城镇化?4、简述居民点布局的形式和原则?5、怎样选择居民点用地?6、简述城镇体系规划的概念和内涵?7、简述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8、按《城市规划法》,我国城市大致分那几级?9、简述交通运输的方式和结构?10、如何确定公路的等级?11、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有哪些?12、如何进行公路选线?(概念和原则)13、如何概算交通线占线面积?14、简述水利工程用地的类型和分级?15、不同类型的水资源有什么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16、供水工程用地的一般要求是什么?17、如何规划灌排工程用地?18、简述耕地田块配置的主要内容?19、简述选择田块方向的一般要求?20、如何综合考虑田、沟、路、林、渠相互结合配置方式?21、简述果园配置的内容?22、茶园和桑园规划有何特点?23、如何配置各类林地?(四)土地利用专项规划部分1、何谓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有何特性?如何分类?2、何谓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有何特点?3、简述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编制程序?4、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编制原则。
土地利用与规划 复习
1、土地的功能:1、养育功能由于土地位于地球表面大气圈、水圈和陆地表层交汇处,是地球表面物质循环、合成、交汇以及生命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特别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及产生氧气,土壤的矿质营养支持植物生长发育,支撑整个地球和人类的生命和活动的生态系统。
2、承载功能。
土地的地质力学承载力的基础及不可移动、不可展延的稳定空间,成为人类活动、城市与工业建筑的空间3、仓储功能,矿产资源主要来自地壳,是地壳中具有开采价值的物质,如铜铁石油煤等,这些矿产资源均蕴藏在地下,视土地为其仓库。
4、景观功能。
景观意义上的土地是一种环境资源,风景旅游地就是土地景观功能得以发挥的土地利用方式,既没有在物质上利用土地,也没有在消耗意义上利用土地。
2、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3、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指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其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生产地的距离。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首次用“区位因素”这一概念。
克里斯塔勒认为空间中的事物从中心向外扩散,区域的中心地点即为区域的核心,叫城镇廖什,在杜能、韦伯理论基础上,从工业配置寻求市场最大角度,从总体均衡的角度来揭示整个系统地配置问题,以利润来判明企业配置的方向,并且把利润的原则同产品的销售范围联系起来。
4、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5、土地利用规划原则: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不同的土地利用环境不仅反映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而且反映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对土地的改造能力和利用程度,因此,土地利用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3、综合效益原则,土地利用所追求的效益绝对不是单项效益而是融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效益4、逐级控制原则,遵循逐级控制原则,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质,是将规划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和活动落实于特定的空间。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提纲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保护区、建筑密度、土地利用分区、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耕地复种指数、土地用途区、土地利用潜力、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调整;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土地潜力、公路、土地利用目标、土地利用基本方针、重点建设项目。
二、问答1、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分类体系、土地总适宜性等级的判定方法以及步骤。
2、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主体、期限;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比例尺。
3、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技术方法、特点。
4、如何实施土地利用计划。
5、居民点规模的构成;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方法。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核心层次(县级)、期限、特性.7、确定土地利用目标的主要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最终依据、研究对象.8、土地利用分区的基本原则与常用方法;土地用途区划分的原则;9、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方法、一般步骤。
10、土地整理的类型、土地整理规划的程序11、土地利用规划的分类、性质12、城镇化水平预测方法;人口预测方法13、拟定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原则14、土地的属性、土地利用潜力的估算方法15、土地质量评价的概念及分类16、土地利用规划的成果资料组成;县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和说明书内容。
1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编制步骤。
18、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当遵循的原则;19、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式有哪两种。
20、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理论基础。
21、人口与土地需求量预测常用的方法;建设用地的预测方法22、我国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哪四种,分别有何特点。
23、城市化水平的五种预测方法。
24、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方法、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内容。
25、中国1:1000000土地资源分类系统的构成;26、耕地规划涉及的五要素。
27、2007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分类;2002年过渡时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大纲(2010-12-06)简(精选五篇)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大纲(2010-12-06)简(精选五篇)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大纲(2010-12-06)简1、土地的功能2、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3、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4、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5、土地利用规划任务6、土地利用规划应包含内容7、土地利用规划原则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阶段程序13、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14、规划后评价的原则15、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概念16、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内容17、土地质量评价概念18、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19、土地适宜性评价程序20、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21、土地利用结构概念22、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拟定原则23、土地利用用地分区时应遵循原则24、建设用地的配置中选择居民点用地时应考虑的要求25、工业企业选址要求26、基本农田概念27、基本农田保护区概念28、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具体目标为29、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原则30、土地整理概念31、土地整理的特性32、土地整理规划的基本内容33、农用地开发规划包括内容34、城镇土地开发规划包括内容35、水土保持林分类36、梯田的断面形式分类37、自然保护区内分区38、城镇体系概念39、城镇体系规划概念40、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41、居民点辐射规模系概念42、居民点四种布局形式43、居民点布局的原则44、居民点用地总体布局概念45、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46、计算行车速度概念47、停车视距概念48、公路选线原则49、港址选择要求50、水利工程用地的类型51、地下水利用特点52、水土资源平衡概念53、水土资源平衡的重要作用54、水库用地要求55、有效库容概念56、骨干渠道输水工程用地要求57、明渠方式下田间灌排渠系的配置一般要求58、田间灌排渠系的布置形式59、田间道路配置要求60、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的内容第二篇: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具有多功能性,土地功能集中表现为土地的有用性。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整理最终版
土地利用规划一、名词解释:1、土地利用规划:是人们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土地所采取的经济、技术、工程等综合措施而进行的长期的土地组织与配置.2、外部性理论:按照传统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
3、资源禀赋理论:资源禀赋,就是大自然赋予某国家或地区资源含量。
1、不同的区域的资源禀赋不一样; 2、不同的资源禀赋也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应该不一样; 3、土地利用规划就是要按照资源禀赋承担应该承担的社会和生态保护责任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范围和规划期限内,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制定土地利用目标,调整确定的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5、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建立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础上的,对土地资源系统进行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程度与效益以及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与评价.6、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即通过对土地的鉴定,以确定具体地块对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或者对于若干用途方面指出其适用范围和限制范围。
7、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的方法通常有粮食生产计算法、农业生态区法、系统动力学法等).8、人口自然增长法:此法是根定据基期年的人口数直接推算未来人口数。
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规划区域的人口数基本上按照一定比例增长,并假定该地区人口今后仍按此平均增长率继续增长下去,这样即可利用几何级数求末项的公式。
又称复利公式,推算规划年的人口数。
此外,还要预测机械增长。
人后自然增长法的计算公式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两个部分。
11、劳动平衡法:此法是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的基础上,以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为依据来预测未来人口数。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单选(10*2)名词解释(6*5)问答(3*10)论述(2*15)一、绪论1、土地(网上找的):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空间的某些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原意: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扩展概念: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利用:是人类为了生产和生活的目的而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或经济活动。
3、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门研究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规律、有效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有关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在时空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合理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正确的和各项建设工程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相结合,从而制定最优的土地利用方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同时,又为将来而保护好土地资源,以达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4、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分配土地,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调整结构、合理布局的土地利用战略性和控制性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为了特定目的而制定的部门或跨行政区界限的区域性专项规划或单项规划。
)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一个区、一个村或一个企业对其内部一定时期的土地利用空间所作的具体安排和技术设计。
包括其空间布局、利用分区、具体建设项目的设计,以及施工方案和搬迁计划等。
(包括)确立和调整各级土地利用范围,消除土地利用缺点;进行农田水利和农村主干道规划设计;耕地内部规划设计;园地内部规划设计;林地内部规划设计;水面养殖规划设计;牧草地内部规划设计;居民点内部规划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土地利用规划总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土地概念由地球表面扩大至地球表层,由平面扩展至立体,形成了土地的立体观。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土地利用:就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土地利用途径:一是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二是向土地利用深度挖潜土地利用规划定义: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地租和地价理论意义:1、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①应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规划用做高价用地,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把其他类型用地,如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段上。
②对于农用地而言,应把集约经营用地,如果品、蔬菜等产品生产用地,规划在城市近郊区,而将粗放经营用地,如大田作物生产用地等,规划在远离城市的地段上。
2、土地利用规划条件是影响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土地使用种类与地价高低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商业用地的地价最高,农业用地的地价最低。
3、另外,不同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土地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规定土地用途对土地价格有着重大的影响。
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孤立国)、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人地协调理论: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地球上就已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
第一章1.解释土地: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有固定的位置和一定的水平、垂直范围;是由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兼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土地的特性是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
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相联系的各类用地的空间分布。
土地利用结构:一个地区范围内各种用途的土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
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的具体形式和方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2.土地特性: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3.土地功能:养育(生产)功能;承载功能;仓储(资源)功能;景观功能。
4.举例说明外部经济与不经济。
外部经济:曹妃甸港口建设中尽量合理使用水深,深水深用,浅水浅用,使得货物在港时间缩短,有效利用后方堆场,缩小堆场面积;尽可能的使用高桩结构,将停泊区向前延伸,扩大陆域使用面积;各个业主码头的公用设施尽量集中统一建设,减少辅助设施土地占用;货物分类堆存,集中疏港,减少积压,减少占地;建设人工岛,学习洋山建设经验,向海里要土地和岸线。
外部不经济:银川市土地不合理的利用,过度樵采和滥挖(采)药材,草地过度农垦造成的沙化。
6.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主要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DOC)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1.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进一步讲:1、一定区域范围内,一定时段内。
2、在数量上,对区域所有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预测。
3、在空间上,对区域内所有土地做出合理布局。
4、在实施上,根据数量优化、空间优化配置,合理安排实施时段与管理措施。
5、实质是:土地利用规划是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在供给与需求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2.居名点用地的选址要求1.组织生产与生活的要求:a.位置适中,对外联系方便,b.与高等级公路保持距离(150m),c.水源水质条件好2.建筑要求:a.地形朝向b.水文地质条件c.土质条件d.安全条件e.节约用地条件3.卫生保健要求:a.通风舒适的环境b.位置较高c.上风上游d.处理好与其他建筑的关系4.兽医防疫要求:畜牧场和居民点位置保持适当的距离3.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程序县级规划编制应依照一下程序:1、准备工作2、现行规划实施评价3、基础研究4、编制规划大纲5、编制规划成果6、征求公众意见7、规划报批8、规划成果应用4.农村居民点布局形式卫星式、带状式、多边式、自由式5.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6.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将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大战略。
7.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的集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末复习资料一、工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孤立国模式)1.农业区位论(孤立国模式)P11屠能农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其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之间的距离——杜能圈。
将孤立国分为6个同心农业圈(从内到外依次是):自由农作圈、林业圈、轮作农业圈、谷草轮作圈、三圃式农作圈、畜牧圈孤立国模式:(1)在一片肥沃的平原中央存放着一个城市,平原上没有任何可通航的运河和河流;(2)平原上任何地方的土壤肥沃程度都是一样的,都适宜耕作;(3)城市向全国提供工业品,同时从其周围的土地上获得粮食等产品;(4)把平原上各个点和城市联系起来的唯一工具是马车,马车运费的多少与距离市场的远近成比例;(5)农业经营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6)在距离城市较远的地方,农业用地的四周为荒野所包围,这一片只供狩猎之用的荒野把孤立国和世界上的其他地区隔绝开来。
2.工业区位论 P13韦伯的工业区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三者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是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为前提的,寻求的是在原材料和消费中心一定的情况下,各种区位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吸引作用。
运费、劳动力和集聚效益三要素:(1)第一阶段——运费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2)第二阶段——劳动费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3)第三阶段——集聚与分散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二、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耕地复种指数等相关概念1.土地利用率:在一定区域内已利用的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数量指标。
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反映土地开发程度及种植业发展程度。
3.耕地复种指数:指一定区域内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反映耕地的利用程度。
P56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分类体系、土地总适宜性等级的判定方法、步骤? P681.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分类体系:①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1)土地适宜性纲2)土地适宜性级3)土地适宜性亚级4)土地适宜性单元②我国1:1000000土地资源图分类系统1)土地潜力区2)土地适宜类3)土地质量等4)土地限制型5)土地资源单位2.土地总适宜性等级的判定方法、步骤:①两步法:第一步将评价单元的有关土地性质的数值与参评因子等级表相比较,采用对号入座的办法,得出参评因子单项适宜性等级;第二步把各单项土地适宜性等级综合成所评价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总适宜性等级。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
CH1绪论1.土地规划的客观必要性:(1)土地是一种生产不可缺少且无法替代的生产资料;(2)农业生产的最根本特点是经济生产与自然生产相结合;(3)使一切具有自然肥力的土地通过规划得到最合理的应用。
2.土地规划概念(研究对象):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规划的特点:目的性、阶级性、变化性。
4.土地规划的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具体任务:①土地供需综合平衡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③土地利用宏观布局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5.土地规划的工作程序: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想、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
&CH3居民点布局1.居民点的概念与类型: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是人们聚居和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场所。
类型:城市:【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和小城市(<20万人)】、城镇【县城和集镇(建制镇和乡(场)镇)】、乡村【中心村、基层村和村落】。
2.小城镇的作用: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城镇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调查农村居民点建设。
3.目前我国居民点的现状:(1)居民点按居住密度分为五级;(2)居民点规模小、居住分散;(3)村镇规划滞后、用地松散、人均地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4)建筑密度大、容积率低、不利于内部结构优化;(5)用地面积大、扩展迅速;(6)生产生活双重性,不利于用地分区。
4.居民点布局形式及各自优缺点:(1)卫星式:优点:是小居民点向大城市过渡的阶段,是城市化的过程;缺点:占地较多。
(2)带状式:优点:沿交通要道设立,通达度好,发展迅速;缺点:发展带状受限制。
农民大学生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指导.doc
期末复习指导一、考核对象木课程的考核对象为注册学习教育部”农民大学牛培养项口〃《土地利用规划》课程的学生。
二、考试方式、时限及依据本课程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
时间长度是60分钟。
考试主要以文字教材为依据,木课程文字教材:土地利用规划,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三、木课程复习重点难点(一)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及特性。
1.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而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口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2.特性。
政策性;整体性;兼容性;折衷性;动态性。
(-)土地资源的功能与保护。
1. 土地资源的功能主耍有三项:植物生产功能、建设承载功能和生态功能。
2•保护。
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土地特性和气候的关系。
1.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
强光冇利于作物繁殖器官的发育,相对的弱光却有利于营养生氏。
太阳辐射强度还对作物品质有影响。
住宅的朝向主要与日照的吋间、太阳辐射强度、常年主导风向、地形等因素有关。
2.温度条件与十•地利用。
以温度为指标,可把全球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带,在不同的气候带,植被类型、土壤和适种作物不同。
3.降水与土地利用和保护。
有植物覆盖的土表,因植物遮荫,白天土表温度较低,土壤蒸发比裸露土壤小。
但是,土壤水分为植物根系吸收,然后通过植物的蒸腾转变为水气进入空气中,故土壤水分的总散失量比裸地多。
4.风的影响。
风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如防风、通风、工程的抗风设让等。
(四)土地特性和地形地貌的关系。
1.地形。
地形通过对地面物质与能量的空间再分配,而间接地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差异。
对于人类居住,因为阳坡光照好、温暖而成为建房筑屋的良好场所,阴坡因光照差、气温低、阴湿,不适于居住。
2•地貌。
(1)山地丘陵区。
山地与丘陵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在利用管理上首要重视的是水土保持措施,山地丘陵土壤还具有土层薄、土壤粗骨性的特点,一般不宜种植需要耕作的作物,而宜于林业或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复习指导
一、考核对象本课程的考核对象为注册学习教育部〃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土地利用规划》课程的学生。
二、考试方式、时限及依据
本课程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
时间长度是60分钟。
考试主要以文字教材为依据,本课程文字教材:土地利用规划,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三、本课程复习重点难点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及特性。
1.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2.特性。
政策性;整体性;兼容性;折衷性;动态性。
(二)土地资源的功能与保护。
1. 土地资源的功能主要有三项:植物生产功能、建设承载功能和生态功能。
2.保护。
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土地特性和气候的关系。
1.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
强光有利于作物繁殖器官的发育,相对的弱光却有利于营养生长。
太阳辐射强度还对作物品质有影响。
住宅的朝向主要与日照的时间、太阳辐射强度、常年主导风向、地形等因素有关。
2.温度条件与土地利用。
以温度为指标,可把全球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带,在不同的气候带,植被类型、土壤和适种作物不同。
3.降水与土地利用和保护。
有植物覆盖的土表,因植物遮荫,白天土表温度较低,土壤蒸发比裸露土壤小。
但是,土壤水分为植物根系吸收,然后通过植物的蒸腾转变为水气进入空气中,故土壤水分的总散失量比裸地多。
4.风的影响。
风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如防风、通风、工程的抗风设计等。
(四)土地特性和地形地貌的关系。
1.地形。
地形通过对地面物质与能量的空间再分配,而间接地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差异。
对于人类居住,因为阳坡光照好、温暖而成为建房筑屋的良好场所,阴坡因光照差、气温低、阴湿,不适于居住° 2.地貌。
(1)山地丘陵区。
山地与丘陵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在利用管理上首要重视的是水土保持措施,山地丘.陵土壤还具有土层薄、土壤粗骨性的特点,-般不宜种植需要耕作的作物,而宜于林业或牧业。
(2)平原。
平原的共同特点是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因此,平原区的土地肥沃,农田基本建设方便,是良好的发展农业的地区。
平原交通方便,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投入较少,也是建设用地的良好场所°
(五)土地利士总体规划。
1.性质。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资源配置的战略性规划;(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社会总体利益的要求;(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调自上而下,逐级控制;(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因地制宜,合理配
置土地资源。
2.内容。
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能不同,地域空间尺度不同,各级政府负责编制和实施本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也不尽相同。
总的来看,国家、省、市、县、乡五级规划体系中,从上至下,规划任务和内容由宏观逐渐向中观,进而向微观转变。
(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一般可分为准备、编制、审批三个阶段。
1.编制规划的基本原则。
.综合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系统性原则;灵活性与动态性的原则;珍惜土地,保护耕地的原则;.统筹兼顾, 全面安排的原则;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部门和公众参与的原则;以供给能力调控用地需求的原则。
2.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
在我国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中,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是基础。
包括任务、土地供需分析、确定土地利用目标与基本方针、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等。
3.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在我国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中,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处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的最低层,属实施型规划,因此其土地用途分区及分区管制用途更加具体。
规划成果也更重视定位落实,以规划图为主,图件比例尺1:1万,图上除保留主要基础设施及重要地物、主要风景旅游资源、文物古迹, 蓄洪区、滞洪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等高线等土地利用现状要素外,还须划出土地用途区范围界线,城镇和村镇建设用地区近期建设用地范围界线、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位置和范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范围等。
4.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内容。
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是基本农田保护方案的编制和保护区的划定;其次是落实规划方案;最后是制定保护措施。
(七)耕地利用规划。
1.基本思路。
〃山、水、田、林、路〃综合协调,最大限度地开发土地生产力,方便生产,保护土地资源与环境。
2.耕地利用单元的规划。
耕地利用单元自身要素的规划设计,包括田块方向、边长、形状等;耕地利用单元内的田间工程设施的规划设计,如灌渠、排水沟、防护林带、田间道路等。
3. 田间灌排渠道的规划设计。
灌排渠系一般分干、支、斗、农四级,较大的灌区多于四级,尚有总干、分干、分支各级,较小的灌(排)区可以少于四级。
4.防护林带布置。
要注意解决林带方向、林带结构、林带间距、林带宽度等。
5.田间道路规划。
分三级,村间路、村内路和田间路。
原则:路要短而直;选在平坦开阔和土质坚硬的地方;与沟渠、林带、田块和村庄布局结合;充分利用现有道路、桥梁、涵洞和堤坝等工程建筑物。
6.耕地规划设计的程序。
(1)在平原干旱地区,主要是解决干旱进行灌溉和为机械作业创造方便条件,所以往往以渠路为骨架进行规划。
(2)在地形复杂的条件下,主要是防止水土流失和减少地表径流,同时考虑机械作业。
(八)果园用地规划设计。
主要有果园内各树种的分区配置、耕作小区设计、灌排渠系、道路网、防护林的设计、附属设施配置和果树的行列配置。
(九)牧草地利用规划。
1.牧草地规划管理的策略。
(1)确定合理载畜量(注意不同年份、季节的差异);(2)加强冬春饲草贮藏,减少家畜冷季损失(建立人工、半人工草地);(3)发展季节性草地畜牧业(当年育肥出售);(4)加强草地的保护、改良和建设(补播、封育、浅耕翻、灌溉、施肥,修建围栏等);(5)依法治草,落实有偿承包责任制。
2.轮牧小区设计和割草地规划。
(十)人工鱼塘的规划设计。
包括场地选择、鱼塘规格、布局、鱼塘设计。
(十一)基塘生态系统。
是珠江三角洲的兼顾作物生产和水产养殖的生态系统。
基面上种植甘蔗、香蕉、桑、草和花等作物,塘内养殖鲤、蜩L蛟和鲤四大淡水鱼。
形成人工控制的立体的水陆兼备的农业生态系统。
(十二)山地土地开发规划。
1.丘陵区土地开发规划。
包括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的规划设计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规划设计。
2.风沙地区的水地开发保护规划。
包括风沙地治理的生物措施规划、风沙地治理的工程措施规划和风沙地的水土管理规划。
3.沼泽地开发规划。
分为工程措施(排除地面水、重力水)、生物措施(林业措施调节水分并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技术措施(土壤中水的调节)。
4.盐土的开发规划。
开发利用原则:系统治理;改良与利用结合;水利工程措施与农业生物措施结合;土壤除盐与土壤培肥结合。
盐土改良的水利工程规划:排水沟(深沟、浅沟、沟汕条田、暗管排水、扬水排水、深沟河网)、水井、渠道。
盐土改良的生物措施规划:植树造林、种稻改良等。
农业耕作措施改良:平整土地、深翻改土、晒堡养坷垃、适期播种、选育耐盐品种、土壤培肥、植物覆盖等。
(十三)土地复垦规划。
1. 土地复垦规划的程序。
勘测和综合调查;适宜性评价;复垦规划;实施。
2.土地复垦规划的原则。
因地制宜;系统工程,统筹考虑; 土地复垦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复垦规划与土地整理相结合。
四、考试题型本课程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识记、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
本课程期末考试满分为100分,题型由四部分组成,主要包括:
1.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2小题,共10分)
2.填空(每空4分,5个空,共20分)
3.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10小题,共30分)
4.简答题(第一小题15分,第二小题25分,2小题,共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