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地名的学问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家乡地名调查》教案
标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家乡地名调查》教案引言:《家乡地名调查》是一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自己家乡的地名文化,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本次活动将通过调查、讨论、制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们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家乡地名的历史文化价值,学会从小事做起,为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对家乡文化的初步认识,对于家乡地名调查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往往喜欢通过亲手实践来了解自己的家乡,但缺乏系统的调查方法和对家乡地名文化的深入理解。
因此,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将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掌握调查方法,深入了解家乡地名文化,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地名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创新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乡地名的历史文化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素材;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如调查表、地图等)。
2. 学生准备:自带笔记本和笔;准备一些与家乡地名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3. 教学环境:校园内或其他适合的场所。
4. 教学时间:本活动计划用时8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家乡地名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们关注家乡地名文化,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家乡的地名有哪些吗?它们有什么历史和文化背景吗?”通过导入新课让学生们对即将开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1. 讲解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调查前的准备工作、调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调查后的整理和分析等。
地名文化 研学活动
地名文化研学活动地名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地理、民族和地域特色信息。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地名文化,各类研学活动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地名文化的内涵与价值、研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实践案例以及活动成果与反思四个方面,详细介绍地名文化研学活动。
一、引言地名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劳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它既有物质层面的表现,如地名的命名与演变,也有精神层面的内涵,如地名背后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
地名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历史、地理、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重要线索。
研学活动则是以实践性、探究性、体验性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地理观念。
二、地名文化的内涵与价值1.地名与历史文化的关系地名是历史的见证,很多地名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地名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融合和地域文化的传承。
通过对地名的研究,可以揭示历史变迁、民族文化传承等地域文化发展规律。
2.地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名往往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如山、水、森林等地名,反映了地形地貌、自然资源等特点。
地名的地理环境内涵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区域发展特征。
3.地名中的民族文化与地域特色地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很多地名都体现了民族习俗、宗教信仰和地域特色。
如某些地名反映了少数民族的语言、宗教和传统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地名的地域特色则表现为不同地区地名风格的差异,如南方地名多以水、山为特点,北方地名则多以草原、森林为特点。
三、研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1.活动主题与内容设计地名文化研学活动应以传承、弘扬地名文化为主题,结合地域特色,设计具有实践性、探究性和体验性的活动内容。
如组织学生参观地名文化博物馆、开展地名调研、采访当地居民等。
2.活动对象与参与人数活动对象可定为中小学生、大学生和社会公众,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参与人数,确保活动效果。
3.活动时间与地点安排活动时间可根据学校假期、周末等时间安排,地点选择具有地名文化特色的地区或地名文化设施,如地名博物馆、历史文化街区等。
四年级语文《地名》((综合实践活动课) )
四年级语文《地名》((综合实践活动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进一步明白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也是人们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
2. 通过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活动,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体会其中的文化,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 在收集、介绍地名的过程中,用自己获得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
教学重点:
1. 课前师生充分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
2. 通过了解地名的来历及变化,懂得地名蕴含的文化,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1. 地名的变化与历史、社会制度的变化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距离,让他们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 掌握更多相关地名的知识,学会整理信息,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家乡地图。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中国地图,了解祖国的基本情况:
二、检查前节课所学知识。
三、第一关:猜城市名称,编地名谜语。
四、第二关:找一找诗里的地名。
五、第三关:抢答,说地名:
六、第四关:填成语,找朋友,组地名(完成自主学习第3题)。
七、第五关:给地名归类。
北峰石狮南京铜陵马甲鲤城铁岭青阳金谷青海东海兴安岭
八、第六关:回答问题(完成导学案探究知识一、二题)。
九、知识拓展(有趣的地名)完成自主学习材料中的当堂检测及巩固提升内容。
十、课后作业。
地名综合实践活动
一、活动背景地名,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信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名变迁现象日益普遍。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地名的历史、文化和地理背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校决定开展地名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名的历史、文化和地理背景,增强学生对地名的认识。
2.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活动内容1. 地名知识讲座邀请地名专家或当地历史文化专家为学生进行地名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名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地理特点。
2. 地名调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地名调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地名,了解其历史变迁、文化内涵和地理背景。
调查内容可包括:(1)地名由来及变迁(2)地名背后的历史故事(3)地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4)地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 地名资料收集与整理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络等途径收集地名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关于所选地名的调查报告。
4. 地名文化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地名文化展示,包括:(1)制作地名文化展板(2)举办地名知识竞赛(3)进行地名文化演讲5. 地名保护宣传引导学生关注地名保护问题,了解地名保护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开展地名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地名保护的意识。
四、活动实施1. 活动前期准备(1)成立活动筹备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协调等工作。
(2)邀请专家进行地名知识讲座。
(3)制定活动方案,明确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等。
2. 活动实施阶段(1)组织学生进行地名调查,收集资料。
(2)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进行地名文化展示。
(3)开展地名保护宣传活动。
3. 活动总结阶段(1)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总结,分享活动成果。
(2)评选优秀调查报告、优秀展板、优秀演讲等。
晋科版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地方特色 家乡地名调查》教学设计
晋科版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方特色家乡地名调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晋科版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地方特色家乡地名调查”。
本课通过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的地名,了解地名的来历、含义以及与当地文化、历史、地理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操作,适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调查和研究能力,对家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调查家乡地名时,可能对地名的来历、含义以及与当地文化、历史、地理的关系的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帮助学生建立地名与文化、历史、地理的联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名的来历、含义以及与当地文化、历史、地理的关系;学会调查、研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名与当地文化、历史、地理的关系。
2.难点:如何进行地名的调查和研究。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名的来历、含义以及与当地文化、历史、地理的关系。
2.调查法:学生分组进行家乡地名的调查。
3.研究法:学生通过调查,分析地名的来历、含义以及与当地文化、历史、地理的关系。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调查成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了解学生家乡的地名,准备相关的资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分组,每组选定一个家乡地名进行调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介绍地名的来历、含义以及与当地文化、历史、地理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分组呈现自己家乡的地名调查结果,包括地名的来历、含义以及与当地文化、历史、地理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名的调查和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家乡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一、活动背景家乡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它承载着我们的记忆、情感和责任。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和社会,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特设计本次家乡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和社会,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意识。
4. 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三、活动内容1. 家乡历史与文化探索(1)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如古城墙、古寺庙、古村落等,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脉络。
(2)采访当地老一辈,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化。
(3)学习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剪纸、刺绣、皮影戏等,传承家乡文化。
2. 家乡自然与生态考察(1)参观家乡的自然景观,如山川、湖泊、森林等,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2)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清理垃圾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调查家乡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等,提出解决方案。
3. 家乡社会与经济发展调研(1)参观家乡的工业园区、农业基地等,了解家乡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现状。
(2)采访当地政府、企业、农民等,了解家乡的政策法规、经济发展情况。
(3)调查家乡的社会问题,如贫困、教育、医疗等,提出改善建议。
4. 家乡未来发展规划与展望(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针对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社会等方面,提出家乡未来的发展规划。
(2)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点评,完善家乡发展规划。
(3)撰写家乡发展规划报告,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
四、活动实施1. 活动前期准备(1)成立活动策划小组,负责活动的整体规划、组织协调和后勤保障。
(2)邀请专家、学者、教师、家长等参与活动指导。
(3)制定活动方案,明确活动流程、时间安排、安全保障等。
2. 活动实施过程(1)活动前期,对学生进行培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我的家乡,综合实践教案
我的家乡,综合实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提高学生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2. 家乡的人文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著名人物等。
3. 家乡的发展变化: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的进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发展变化。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家乡的特色和亮点,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址等。
2. 访谈调研:引导学生深入社区,采访家乡的老人、企业家等,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
3. 小组合作:分组让学生针对家乡的某一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共同完成研究报告。
4. 成果展示: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示家乡的特色和魅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家乡的自然环境,让学生初步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
2. 第二课时:介绍家乡的人文环境,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
3. 第三课时:介绍家乡的发展变化,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的进步。
4. 第四课时: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访谈调研等。
5. 第五课时:小组合作,让学生针对家乡的某一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6. 第六课时:成果展示,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示家乡的特色和魅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发展变化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对家乡特色和亮点的挖掘能力,以及研究成果的展示效果。
七、教学资源:1. 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发展变化的资料。
2. 实地考察所需的交通工具、安全防护用品等。
3. 访谈调研所需的录音设备、笔记本等。
4. 成果展示所需的展示平台、展示材料等。
八、教学准备:1. 教师提前搜集和整理家乡的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第三单元 地方特色 家乡地名调查 晋科版
3、地方特色家乡地名调查一、学情分析家乡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在那里生活;陌生是因为他们对家乡的历史并不太了解。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家乡的物产风光等有一定的了解,从大人口中也获得了某些地名的来历,但对详细内容不甚了解。
他们对家乡的认知大多是零散的、表面的。
二、教学目标1、知道“山西”名称的由来,能说出太原曾经叫过的名字的来历。
2、通过读书交流,能说出两三个地名的命名方式。
3、体会家乡丰富的文化,增进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名称,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一样。
能不能说一说你叫什么名字?你的名字有什么来历?生:我叫苗思雨。
我姓苗,爸爸妈妈希望我这颗小苗能在雨水的滋润下快乐的成长。
生:我叫姜润泽,爸爸妈妈希望我讷讷更有雨露的滋润,永远不干枯,以后能取得成功。
生:我叫刘玉莹。
以前不叫这个名字,后来因为那个名字不好听,又改过好几个,家人希望我能长得漂漂亮亮的,所以就改名为刘玉莹了。
师: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名字都有一定的意义,有的是出于家人美好的期望,有的出于某种特定的含义。
人名如此,地名也一样。
我们的家乡也有许多地名,他们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板书:家乡名称的来历)(二)、探究“太原”名称的来历师:我们的家乡叫什么?一起说生齐:太原师:你还知道太原的哪些名称啊?生:我知道太原以前叫“晋阳”,后来改名叫太原的。
师:看来你课前收集资料了,但老师问的是太原的名称,注意听清老师的问题。
谁再来说说?生:略师:还有许多同学想说,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知道的地名,还要说清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小组交流师:好了。
刚才老师听见同学们说了许多地名,课前老师还给每个人发了一张太原市地图。
能不能试着把刚刚小组内提到的地名在地图上找一找圈画出来呢?试试看。
生:圈画师:有些地名可能这张地图中没有,如果感兴趣的话课后再去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
小学综合实践家乡教案模板
年级:三年级学科:综合实践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地理、民俗等方面的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调查、表达、合作等综合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愿望。
教学重点:1. 家乡的历史、文化特点。
2. 家乡的自然地理、民俗风情。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调查、表达等活动。
2. 如何将家乡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家乡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
2. 学生准备:提前了解家乡的相关知识,收集家乡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了解。
二、分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家乡的方面进行探究,如历史、文化、地理、民俗等。
2.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收集资料,确定探究方向。
三、实地考察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博物馆、古迹、特色景点等。
2. 学生观察、记录,感受家乡的魅力。
四、交流分享1. 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展示家乡的特色。
2. 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再次思考家乡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地考察中的所见所闻。
二、小组合作1. 教师分配任务,要求各小组设计一个以家乡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2.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宣传海报、PPT、视频等。
三、展示交流1. 各小组展示宣传成果,分享设计思路和创意。
2. 学生互相评价,提出建议。
四、总结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如观察、调查、表达、合作等。
3.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加家乡的文化活动,如民俗表演、民间艺术等。
2. 鼓励学生参与家乡的建设,如植树造林、环境保护等。
家乡实践活动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学校决定开展“家乡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社会发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活动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社会发展状况。
- 掌握一定的调查方法和实践技能。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三、活动内容1. 前期准备-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6人,选出组长。
- 每组确定一个调研主题,如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社会发展等。
- 搜集相关资料,如书籍、网络、访谈等。
2. 实地调研- 学生分组前往家乡的各个调研点,如博物馆、古迹、自然保护区、企业等。
- 进行实地观察、采访、拍照、记录等。
- 每组撰写调研报告,包括调研目的、方法、过程、结果和结论。
3. 成果展示- 各组进行成果展示,包括PPT演示、视频播放、实物展示等形式。
- 邀请家长、教师、社区代表等参与活动,并进行评价。
4. 总结反思- 学生进行个人和小组总结,反思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
-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四、活动实施步骤1. 准备阶段- 教师讲解活动背景、目标和内容,明确活动要求。
- 学生分组,确定调研主题,搜集资料。
2. 实施阶段- 学生进行实地调研,教师进行指导和监督。
- 学生撰写调研报告,准备成果展示。
3. 展示阶段- 各组进行成果展示,其他组进行观摩和评价。
- 家长、教师、社区代表进行评价。
4. 总结阶段- 学生进行个人和小组总结,反思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
-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五、活动评价1. 学生评价- 活动参与度: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活动,完成调研任务。
地名文化 研学活动
地名文化研学活动以地名文化研学活动为题,我们来探索一下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
地名是一个地区的重要标志,它既反映了地理环境的特点,也蕴含着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研学活动,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地名的意义,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地名文化的意义地名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和表达,它不仅具有指示方向、定位的功能,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民俗的瑰宝。
地名文化研学活动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地名的解读和探索,让学生们了解和感受这些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地名文化的研学活动1. 澄清概念,认识地名的特点在活动一开始,我们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澄清概念,让学生们了解地名的基本特点。
比如,让学生们猜测某个地名的含义,从而引导他们思考地名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关系。
2. 考察地名的历史背景通过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古迹等,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当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
在这个环节,我们可以请专家或导游为学生们讲解当地的历史沿革,让学生们了解地名与历史的渊源。
3. 探索地名的文化内涵在这个环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实地考察,探索地名的文化内涵。
比如,带领学生们参观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建筑、民俗活动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当地的文化特色。
同时,可以请当地的文化专家为学生们解读地名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故事。
4. 制作地名文化手册在活动的最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制作地名文化手册。
手册中可以包括地名的含义、起源、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内容,让学生们通过制作手册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且可以与其他学生互相交流分享。
三、地名文化研学活动的意义地名文化研学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活动的参与,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地名背后的文化魅力,增长见识,提升综合素质。
地名文化研学活动是一种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地名的意义,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地名”有学问----卞和琢玉(教案)2022-2023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 全国通用
“地名”有学问——卞和琢玉活动目标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使六年级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名文化,并深入研究“卞和琢玉”这一地名的起源及背后的故事,提高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学科知识本次活动涉及多个学科知识,如语文、历史等。
主要内容包括:•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地名的起源和文化含义•卞和琢玉的来历和故事活动流程第一步:了解汉字起源和发展在授课中,教师将介绍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并引导学生从汉字学的角度去认识地名文化。
第二步:探究地名的起源和文化含义教师将介绍地名是一种有文化意义的名称,它既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
通过地名的起源和文化含义的探究,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
第三步:阅读《卞和琢玉》并进行分析学生将阅读《卞和琢玉》,并回顾前面所学的汉字和地名文化知识,分析其中卞和琢玉这一地名的来历和文化含义,加深对地名文化的理解。
第四步:制作“卞和琢玉”的介绍海报学生将根据所学知识,制作介绍“卞和琢玉”的海报,体现出对地名文化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第五步:展示和分享学生将会场上展示自己的海报,并与同学分享制作海报的过程和思路,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学习成果通过本次活动的学习,学生将会达到以下成果:1.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2.理解地名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3.掌握“卞和琢玉”这一地名的来历和文化含义4.提高语文表达和交流能力,增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活动评价活动后,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案,并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将在活动后,总结活动的优缺点,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质量。
小学综合实践地方特色家乡地名调查教案活动
小学综合实践地方特色家乡地名调查教案活动地方特色家乡地名调查教案活动旨在让小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了解家乡地名的来源、含义以及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将拓宽眼界,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以下是对这个教案活动的详细描述。
一、活动目标:1.了解家乡地名的来源和发展历史,探究不同地名的意义和背后文化内涵;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地理认识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3.培养学生的观察、调研和整理能力;4.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二、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工作:(1)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地名进行详细介绍和研究,准备相关资料;(2)拟定调查表格,用于记录学生所调查的地名信息;(3)提前联系家长和社区,寻求他们对活动的支持和协助;(4)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辅助教材。
2.学生准备工作:(1)带一张白纸和一支笔。
三、活动流程:1.活动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短的介绍引入活动的主题,并将学生分成小组。
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成员来负责记录。
2.学生准备(10分钟)学生在白纸上,按照教师的引导,列出家乡的地名。
可以是村庄、街道、河流、山脉等等。
学生可以从自己家附近出发,逐渐扩大范围。
在列出地名的同时,学生要思考这些地名的由来以及可能的含义。
3.实地考察(40分钟)学生在家长或教师的陪同下,到家乡的地名所在地进行实地考察。
学生在考察过程中,要注意周围的环境和地理特点,并与地名联系起来,尝试找出地名的来源和涵义。
4.整理与交流(40分钟)学生返回教室,小组成员之间共享彼此的调查结果和见闻。
每组选出一名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所考察到的有趣和有意义的地名,并对其进行解释。
5.实践活动(30分钟)根据所了解到的地名,学生可以运用创造力,设计一些与地名相关的作品。
比如,他们可以用绘画、手工等形式,创作一幅以地名为主题的画作。
这样的实践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家乡地名所蕴含的文化。
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地名(2篇)
第1篇一、前言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校组织了一次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同学们走进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开封。
此次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亲身感受开封的历史文化底蕴,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活动背景开封,古称汴京,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开封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如龙亭、大相国寺、铁塔等。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参观游览,深入了解开封的历史文化,感受古都的风采。
三、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开封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四、活动内容1. 龙亭公园游览龙亭公园是开封的标志性景点,有着“天下第一座”的美誉。
在导游的带领下,同学们首先参观了龙亭公园的景点,如龙亭大殿、御花园等。
在游览过程中,同学们认真聆听导游的讲解,了解了龙亭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大相国寺参观大相国寺是开封的佛教圣地,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同学们在大相国寺参观了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了解了佛教文化。
在导游的引导下,同学们还参观了壁画、佛像等,感受到了佛教艺术的魅力。
3. 铁塔公园游览铁塔公园是开封的另一座著名景点,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同学们在铁塔公园游览了铁塔、八角亭等景点,了解了铁塔的历史和传说。
4. 开封府参观开封府是北宋时期的官府,如今已成为一座历史文化景区。
同学们在开封府参观了勤政殿、司马光铜像等景点,了解了北宋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
5. 文化交流在游览过程中,同学们还与当地居民进行了交流,了解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通过交流,同学们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
五、活动总结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收获颇丰。
他们不仅了解了开封的历史文化,还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协作。
以下是部分同学的感悟:1. 小明: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古都的风采,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2021-2022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 《地名有学问-卞和琢玉》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地名有学问-卞和琢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名有学问-卞和琢玉》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著名的美玉-和氏璧,以及发现和氏璧的人-卞和。
通过卞和琢玉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玉器制作的历史,感受玉文化的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地名的文化内涵,激发他们对地理、历史文化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历史知识,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和氏璧、卞和琢玉的故事以及地名的文化内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探究等方式,深入了解和氏璧、卞和琢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发现地名的文化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氏璧、卞和琢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发现地名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玉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地理、历史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和氏璧、卞和琢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发现地名的文化内涵。
2.难点:深入理解卞和琢玉的故事,感受玉文化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自主获取知识。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和氏璧、卞和琢玉的文化价值,发现地名的文化内涵。
3.案例分析:分析卞和琢玉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玉文化的魅力。
4.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地名有学问-卞和琢玉》2.参考资料:和氏璧、卞和琢玉的相关资料3.教学工具:PPT、黑板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和氏璧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氏璧的美观和珍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卞和琢玉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地名有学问-卞和琢玉》,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阅读结束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学习心得。
2021-2022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地名有学问-卞和琢玉》说课稿
2021-2022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地名有学问-卞和琢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名有学问-卞和琢玉》是六年级上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本节课通过讲述卞和琢玉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地名的由来、含义以及与当地文化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文化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以故事为主线,融入了地理、历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为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名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学生对故事情节感兴趣,通过故事讲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此外,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查阅资料、小组合作、表达交流等学习方法,有利于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卞和琢玉的故事,知道地名的由来和含义,了解地名与当地文化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名的由来、含义以及与当地文化的联系。
2.难点:地名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如何将地理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故事导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资料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卞和琢玉的故事为主线,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新课导入:讲述卞和琢玉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地名的由来和含义。
3.小组合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分析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
4.讨论交流:各小组分享研究成果,讨论地名与当地文化的联系。
5.案例分析:分析其他地名的由来和含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名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家乡地名的学问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家乡地名的学问》综合实践活动方案陈萍活动目标1、搜集并熟悉家乡的地名,了解这些地名的由来、趣闻、历史变迁等。
2、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查询资料等形式掌握确切材料,了解地名知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及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在活动的各个阶段注重展示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4、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主动关注周围事务,关注城市变化。
5、通过了解地名而了解家乡的历史,激发学生无比的自豪感,促进学生更加爱学习,用更好的知识和本领建设家乡。
活动准备1、组织策划: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主题,制订活动方案。
2、分组活动:通过图书阅览、上网搜寻(浏览专题学习网站)、人物专访、实地考察等方式获取所需资料。
3、资料整理:引导学生根据各自主题整理资料,根据资料的内容确定合适的交流表达形式,如表演、讲述、竞赛等。
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记录活动体验和感受,如绘画、习作、小制作、排练节目等。
活动难点:培养学生调查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的能力。
活动时间:2周活动过程:第一阶段: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步骤: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了几个谜语来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出示谜面:猜一个城市名:两个胖子合着睡(合肥);两个节日一起庆祝(重庆);东、西、北都不通(南通)生猜谜语师:这就是地名的有趣性!今天我们来了解了解地名这一生活知识。
(板书:家乡地名的学问)二、集思广益,确定主题。
1、生开火车说自己所在村名或者当地小名,师相机提示说说地名的来历,地名的变迁等等。
2、学生思考后回答:我想了解家乡地名的……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预设:家乡地名的来历(地貌、人名、历史事件)家乡地名的历史变迁家乡地名变迁的小故事家乡地名的分类家乡的行政区域3、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归类,确定活动主题。
“地名”有学问----卞和琢玉(说课稿)2022-2023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 全国通用
地名有学问——卞和琢玉一、话题引入大家好,我今天分享的是地理这个话题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地名”。
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名字,这些地名的起源和变迁,都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风、自然地理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是我国江苏省常州市的一处风景区——卞和琢玉。
二、卞和琢玉的基本信息卞和琢玉,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北部的天华山脉之中,总面积约1500公顷,是常州市重点风景区之一。
景区主要由卞和山和琢玉湖两部分组成,是集自然风光、古迹、人文景观、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三、卞和的由来在中国古代,有一个熟知的故事:《房玄龄集》中载有:“卞和者,姑苏名人也。
年七八十,老形徒然,素善琢玉。
每以天暑夜,自起洞庭,逆水行千六七百里,入太湖中,独泛小舟,披发胜冠,提璧于前,口为念咒,坐船中,犹探琢龟玉状。
驳驳七日,得珠于太湖中,颜色如鸟翅之鲜艳。
”这里的卞和,便是卞和山和琢玉湖得名的由来。
四、琢玉湖的由来琢玉湖,拥有600多年历史,是明朝时期为兽王庙打造的池塘。
据记载,兽王庙原来是明代苏州知府王松林的祖宅,王松林精通文墨和书法,其一手书法被誉为“三朝书碑第一人”。
书法名家王羲之的七世孙女王悦书过一副描绘琢玉湖花开的“四绝图”,此后,琢玉湖的名声逐渐传播开来,成为苏州著名景点之一。
五、卞和琢玉的开发利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卞和琢玉被开发为周末旅游、度假休闲好去处,游客可观赏天然的景观,感受悠久的历史文化,尽享清新的自然气息。
景区内有一条长达20公里的步道,穿越森林、古迹、草原、田园、村落等多种自然景观,让人置身于自然界的怀抱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
六、小结本次分享介绍了卞和琢玉这一著名景点的由来、历史、文化和开发利用情况。
作为一处集自然风光、古迹、人文景观、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卞和琢玉既吸引了很多游客的目光,也传承着传统文化的韵味。
相信通过本次分享,大家对于本地区的地理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希望这能够激发大家对于地理、文化和旅游的兴趣,去探索更多美丽的地方。
探索家乡地名--乡土活动单元设计
探索家鄉地名--鄉土活動單元設計
一、前言:
家鄉是我們出生、成長、居住的地方,也是我們的根源地。
古人說:「飲水思源,吃果子拜樹頭。
」每個人均應該對自己的鄉土環境有深入的了解,透過對家鄉的認識與了解(認知),進而激發學生愛護家鄉、關懷家鄉的情操(情義),最終能認同家鄉。
二、設計理念:
1、仔細觀察家鄉的地圖,會發現圖上有許多地名。
這些地名大多是家鄉
先民在開墾土地、建立家園時所取的;有些和自然環境有關,有些則與居民活動有關。
因此,希望透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探索家鄉地名的興趣。
2、由於資訊之傳達已經無遠佛界,本活動希望透過網際網路與圖書館的
運用,使學生學習如何運用科技和其他資源,且結合九年一貫資訊教育議題。
3、由學習型態上觀察,中年級的學生正值群我概念的分化,藉由小組合
作學習增進其正向發展,也同時可結合九年一貫兩性教育議題。
4、藉由社會資源,讓學生更能了解我們所居住的家鄉。
三、參考資料
1、康軒社會科教學指引
2、地名解說集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乡地名的学问》综合实践活动
方案
陈萍
活动目标
1、搜集并熟悉家乡的地名,了解这些地名的由来、趣闻、历史变迁等。
2、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查询资料等形式掌握确切材料,了解地名知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及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在活动的各个阶段注重展示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4、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主动关注周围事务,关注城市变化。
5、通过了解地名而了解家乡的历史,激发学生无比的自豪感,促进学生更加爱学习,用更好的知识和本领建设家乡。
活动准备
1、组织策划: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主题,制订活动方案。
2、分组活动:通过图书阅览、上网搜寻(浏览专题学习网站)、人物专访、实地考察等方式获取所需资料。
3、资料整理:引导学生根据各自主题整理资料,根据资料的内容确定合适的交流表达形式,如表演、讲述、竞赛等。
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记录活动体验和感受,如绘画、习作、小制作、排练节目等。
活动难点:培养学生调查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的能力。
活动时间:2周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步骤: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了几个谜语来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出示谜面:
猜一个城市名:两个胖子合着睡(合肥);两个节日一起庆祝(重庆);东、西、北都不通(南通)
生猜谜语
师:这就是地名的有趣性!今天我们来了解了解地名这一生活知识。
(板书:家乡地名的学问)
二、集思广益,确定主题。
1、生开火车说自己所在村名或者当地小名,师相机提示说说地名的来历,地名的变迁等等。
2、学生思考后回答:我想了解家乡地名的……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预设:家乡地名的来历(地貌、人名、历史事件)家乡地名的历史变迁家乡地名变迁的小故事家乡地名的分类家乡的行政区域
3、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归类,确定活动主题。
三、小组合作,制定方案。
1、要开展好活动,必须有个活动计划,这就是活动方案。
引导学生了解活动方案的内容及制作,出示一份活动方案:
灵通组活动方案组长:
活动主题:家乡地名的来历
活动任务:调查了解家乡5个地名的来历
活动方式:调查访问(调查表)
活动地点:家里、居民点、街头
时间安排:放学后
小组分工:XX(可以是几个人)访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了解家乡地名的来历,XX访问街坊邻居了解家乡地名的来历。
XX负责汇总,XX负责全组统筹。
(翻开书79-80了解活动的方法)
2、将学生分成10个小组,小组合作设计活动方案。
3、全班交流,完善活动方案。
四、阶段小结,明确任务。
有了活动方案,我们的活动就有了方向和保证,请同学们放学后分头实施吧,不过大家别忘了——(读83页特别提示),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汇报我们的收获吧。
第二阶段:收集处理信息
分组调查访问收集整理记录
第三阶段:汇报交流
第四阶段:拓展提升
组活动方案组长:
活动主题:
活动任务:
活动方式:
活动地点:
时间安排:
小组分工:
《家乡地名的学问》综合实践活动
说课
说教材
《家乡地名的学问》是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第10课,地名是一个地方的历史纪念册,一个地名也许就是一个古老的故事,或者有一段感人的历史,或者昭示着一个杰出人物,或者蕴含着某种意义。
因此,一个地名,有着这个地方特殊信息系统和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作为我们的下一代,应该了解家乡地名的历史。
那么如何让这些体现特色的老地名为更多人了解?如何凸现这些老地名背后的文化底蕴?这次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又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爱家乡的热情。
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通过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活动基础,学生的课外收集整理信息能力也有所增加,为本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但由于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调查访问、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尚待进一步形成,学生在学习中还需要提高整合、运用的水平,较缺乏综合性的学习方法,因此老师的指导必不可少。
学生普遍存在对于家乡行政区域缺乏了解,相应的地理知识也比较匮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
说教法和学法
谈话法、示范引领法、小组合作等
说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内容主要是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
分四步完成: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二、集思广益,确定主题。
1、开火车说自己所在村名或者当地小名,师相机提示说说地名的来历,地名的变迁等为后面的确定主题做铺垫。
2、学生思考后回答:我想了解家乡地名的……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点拨,力争全面。
3、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归类,确定活动主题。
三、小组合作,制定方案。
由于学生对活动方案比较陌生,此时选择示范一个活动方案,引导学生了解制定方案的方法。
接着将学生分成10个小组,小组合作设计活动方案。
考虑到自由组队比较费时间,所以选择教师固定小组人员,小组内自由选择活动主题的形式。
最后,全班交流,完善活动方案。
四、阶段小结,明确任务。
说预期效果
地名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活动的主题、方案类的俗语学生可能
不是很熟悉,教师要适时点拨,最终应该能完成第一阶段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