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数学评课稿-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人教新课标2014【小学学科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评课稿

今天向顾老师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一课。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直观认识了对称轴。本课时内容主要通过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且通过直接画出一些图形的对称轴,研究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以及设计轴对称图形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对称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渗透数学中“无限”的思想。

教学重点是经历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的过程,并准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是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设计折一折,画一画,找一找,说一说等一系列有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听了顾老师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一课,结合放假在家查阅的资料,主要有以下三点感受:

一、通透教材是把握重难点的关键

三年级下册有《轴对称图形》的内容,四年级也有《轴对称图形》的内容,同样的课题,重点是什么?难点会有何区别?带着这样的疑问翻阅了三、四年级教参,关注到:三年级是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识别是否对称;四年级是要求找出图形的所有对称轴并能在平面图形上画出对称轴。同样的课题,不一样的内容,决定学的广度及深度。每每历经相同主题而又螺旋式上升的教学目标,都会不禁感叹:若教上一次大循环就好了。当然,若没能执教过这个年级,教参就是最好的老师,她会启示你旧知与新知的彼岸,便于你寻找知识的生长点,搭建联系与转化间的桥梁。

二、在美的熏陶中感受对称。

顾老师在教学中用多媒体展示了各种美丽的对称图形,如庄严肃穆的天坛、国徽、京剧脸谱、海上日出风景图等。是啊,美丽的画面,优美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美,使得轴对称图形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理解了对称美的价值。

数学美无处不在,数学美的魅力是诱人的,数学美的力量是巨大的,数学美的思想是神奇的。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地把数学美反映出来,表现出各种数学美,以期不断地感染学生,改变学生对数学枯燥无味的成见,让学

生学习数学不再枯燥,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在美的意境中受到感染,熏陶。美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中体验知识的内在美,从而主动地去追求美的事物。所以教师要认真体会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涵美,从审美角度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欣赏、表现、创造数学美。

三、离开讲台成就了最美的瞬间

孩子走上讲台演示、讲解如何在平面图形中画对称轴的不同策略时,顾老师可以侧着身子离开讲台,适当的时候再加以点拨或请其他同学补充修正。是呀,课堂的主人原本就是孩子,可在我们老师不放心让他们讲、让他们做的同时也剥夺了他们想的权利,留下的只有教师的“不断地讲”,而且是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的讲”,这是否就是形象的“灌”……

世上最难的事是让教师闭嘴。是的,教师要善于说,也要善于不说。我们的教育就是相信生命,敬仰生命,是每个生命体以其自然之伟力来绽放,让学生自己学的教育。教师应是在孩子自由习得知识、生长过程中的一位“放牧者”、“关注者”,而非“喂养者”,那我们的位置就不要固定、无需一直在前,把阵地留给孩子们,他们的交流、他们的碰撞会震撼出意想不到的世外天空,其间的质疑、相互间的辩论就是他们最需要补给的成长养分。

如何做得到这些?我想,需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整合教材,设计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情境,植一棵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牛顿树,保持一颗敬畏生命的心去等待……这将成为我以后每每备课前反复提醒自己的一句话。

顾老师这节课还有有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1.学生折、画对称轴,花费时间太多,导致时间不足,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想某些教学环节是不是可以做些改动,使整个教学环节更紧凑流畅。

2.教师语言还应再精炼准确一些。

3.让学生自主研究、交流,老师作为热心的旁观者,把展示和表达的机会更多的给与孩子,让孩子质疑,教师做引导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