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间力和氢键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分子间的力范德华力和氢键

分子间的力范德华力和氢键

分子间的力范德华力和氢键分子间的力:范德华力和氢键分子间的力是指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其中范德华力和氢键是两种常见的分子间力。

本文将对这两种力进行介绍和解析。

一、范德华力范德华力(van der Waals force)是一种相互吸引的力,起因于分子内部电荷分布的不均匀性。

它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弱的分散力(London力)、较强的取向力和最强的诱导力。

1. 分散力(London力)分散力是最弱的一种范德华力,主要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之间。

分子内由于电子云的运动造成瞬时偶极矩的形成,进而引发相邻分子的极化作用,使它们之间发生吸引。

这种吸引力是瞬时性的,范德华力是由于瞬时偶极矩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2. 取向力取向力是存在于极性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是由于分子内的极性键引起的。

它是根据分子极性键的方向而产生的相互作用,类似于磁铁的N极和S极之间的吸引力。

3. 诱导力诱导力是范德华力中最强的一种类型,是由于一种分子的极化而诱发另一种分子的极化。

当一个非极性分子接近一个由极性键组成的分子时,它会被诱导成有临时极性,这样会引发两种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

总结:范德华力是一种微弱但广泛存在的分子间作用力,它对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二、氢键氢键(hydrogen bond)是分子间的一种特殊强力相互作用,主要存在于带有氢原子的分子中。

氢键可以发生在分子中的氢与另一个带有电负性原子(如氮、氧和氟)之间的相互作用。

氢键的形成是通过氢原子与接受者原子形成一个氢和一个共价键,同时将电子密度极大地转移到接受者原子上。

氢键通常是可逆的,并且在分子之间形成临时的化学键,类似于范德华力的诱导力。

氢键的强度通常比较大,可以影响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

三、范德华力与氢键的区别范德华力和氢键虽然都属于分子间作用力,但是它们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1. 强度不同:范德华力相对较弱,而氢键相对较强。

2. 形成条件不同:范德华力主要由于分子内电荷的不均匀性形成,而氢键则是通过氢原子和电负性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

基础化学教学课件:1.6 分子间力与氢键

基础化学教学课件:1.6 分子间力与氢键
分子间力与氢键
分子间力与氢键
共价键的极性 分子的极性 分子间作用力
氢键
共价键的极性
非极性键
H
H
氢气(H2)
极性键
H
Cl
氯化氢(HCl)
H
H
非极性键
H
Cl
极性键
同种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一定 是非极性键。
不同种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一 定是极性键。
共价键的极性
根据电荷分布是否均匀
共价键有非极性和极性之分
饱和性
共价键H原子通常只能形成1个氢键
方向性
以H原子为中心的3个原子X-H···Y尽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③ 使物质有较高的熔沸点,更易溶于水;
④ 解释一些反常现象(冰的密度比水小)。
谢谢
研究分子极性的意义
体系的分类
研究分子极性的意义
1.影响溶解性
“相似相溶”原理
极性分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溶剂 非极性分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溶剂中
体系的分类
研究分子极性的意义
2.影响熔沸点 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分子,分子的极 性越强,分子间的范德华力越大,物 质的熔沸点越高。
范德华力
体系的分类
范德华力
氢键
氢键
同族元素的氢化物的沸点和熔点一般随相对分子 质量的增大而增高。
HF 的沸点和熔点比HCl的沸点和熔点高
HF分子之间存在范德华力和氢键两种作用力
氢键
形成条件
氢原子与原子半径较小,电负性大的原子 (N、O、F)形成氢键。
表示方法
X—H…Y—H
氢键
氢键的特点
① 比化学键弱,但比范德华力强;
② 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分子间作用力的关系

氢键课件ppt

氢键课件ppt
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存在着将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 用力,这种作用力称为分子间作用力.常见 的为范德华力和氢键
二、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范德华力的特点
(1)广泛存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2)作用力弱、是短程力 (3)主要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熔沸点)
由分子构成的
化学键与范德华力的比较
21.14 431.8
23.11 366
26.00 298.7
范德华力很弱,约比化学键能小1-2数量级
二、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 范德华力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分子
HCl HBr
HI
相对分子 质量
范德华力 (kJ/mol)
36.5 21.14
81 23.11
128 26.00
结构相似,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 华力越大
六、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含氧酸的强度取决于中心原子的电 负性、原子半径、氧化数。
当中心原子的电负性大、原子半径 小、氧化数高时,使O-H键减弱,酸 性增强。
无机含氧酸强度的变化规律
同周期的含氧酸,自左至右,随 中心原子原子序数增大 ,酸性增强。
同一族的含氧酸,自上而下,随 中心原子原子序数增大 ,酸性减弱。
2.表示: X—H…Y (X、Y为N、O、F)
F
F
H
H
H
H
F
F
3.氢键的形成条件: (1)在X—H…Y表示的氢键中,H原子位于X、Y间 (2)X、Y所属元素具有很强的电负性,很小的原子半
径,如N、O、F等。 4.键参数:键长指X和Y的距离
键能指X—H…Y分解为X—H 和Y所需要的能量
为什么冰会浮 在水面上呢?

第二章分子结构和分子间力、氢键

第二章分子结构和分子间力、氢键
通式:X—H…Y X, Y = F, O, N (电负性大、半径小、含 孤对电子)
键能:< 40 kJ· mol-1
2019年4月8日3 时28分
二、氢键的特点 1、有方向性 2、有饱和性 3、氢键的强弱与电负性有关 氢键不仅存在于同种分子间,还可存在于不同分子间
2019年4月8日3 时28分
三、 氢键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小结
sp杂化: 2个 sp杂化轨道
2杂化: 3个sp2杂化轨道 sp sp等性杂化
空间构型 直线形
实例 BeCl2
平面三角形 BF3
sp3杂化: 4个sp3杂化轨道 正四面体
s-p型
CH4
空间构型 含一孤电子对 三角锥 sp3不等性杂化 4个sp3杂化轨道
含二孤电子对 V字型

2019年4月8日3 时28分
结论:具有自旋相反的单电子的原子轨道相互靠拢能 2019年4月8日3 重叠形成稳定的共价键
时28分
2-1-2 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①当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电子相互靠近时,两核间的 电子云密度增大,可以配对形成稳定的共价键。 例:A原子与B原子各有1个电子,且自旋相反,则可配 对形成稳定的共价单键 。A︰B 实例:HCl 若两个原子各有两个或三个单电子,则自旋相反的单电 子可以配对,形成共价双键和叁键。 A ∷B 和 A≡B 实例:O2 和 N2
2019年4月8日3 时28分
小 结
分子间力的本质是静电引力,包括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 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 诱导力、色散力。 非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 色散力。
2019年4月8日3 时28分
2019年4月8日3 时28分

中学化学 分子间力、氢键王 课件

中学化学  分子间力、氢键王  课件

4、分子变形性: ➢由于外电场的作用,会使分子中的电子和原子核发生 相对位移,使分子发生变形,分子中原有的正负电荷中 心发生改变,分子的极性也随之改变,这种过程称分子 的极化。 ➢即分子中因电子与原子核发生相对位移而使分子外形 发生变化的性质,叫做分子的变形性。 ➢分子变形性的大小可用极化率来衡量。
分子极性的判断: ➢同原子组成的双原子分子—非极性分子。 ➢异原子组成的分子: •双原子分子—必是极性分子 •多原子分子—取决于分子构型。如NH3是极性分子,而 BF3是非极性分子。
多原子分子的极性与构型
分子 杂化形式 分子构型 分子极性 示例
AB
线形
极性
AB2 sp
线形
非极性
AB3 sp2
平面三角 非极性
角形 四面体 直线形
O3
1.67 角形
HF
6.47 直线形
HCl 3.60 直线形
HBr 2.60 直线形
HI
1.27 直线形
BF3
0 平面正
三角形
二.分子的极化和变形
q
+-
μ= 0 极性分子
d
μ=q·d
1、固有偶极矩:极性分子在没有外电场作用下所具有的 偶极。只有极性分子才有固有偶极矩。(也称永久偶极)
▪若分子的电偶极矩为0,分子为非极性分子,若大于 0,分子为极性分子,电偶极矩越大,极性越大,电 偶极矩还可以判断分子的空间构型 。
如:
NH3, μ>0,三角锥型; BCl3, μ=0,平面三角形;
CO2, μ=0,直线形;
SO2, μ>0,V型。
测定分子电偶极矩是确定分子构型的一种重要实验 方法,德拜因此而获得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
非极性分子

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 高二化学课件(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 高二化学课件(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O—H … N O—H … F N—H … O
F—H … O
4、特点: ①氢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方向性:A—H…B—总是尽可能在同一直线上。 饱和性:每个裸露的氢原子核只能形成一个氢键
每个孤电子对也只能形成一个氢键。
②氢键比化学键的键能小1~2个数量级,不属于化学键,也是一
种分子间的作用力。以冰晶体为例:共价键>氢键 >范德华力
因氢键而相互缔合,形成所谓的缔合分子。
课堂练习3:下列有关水的叙述中,不能用氢键的知识来解释的是( D)
A、 0℃时,水的密度比冰大
B、水的熔沸点比硫化氢的高
C、测得H2O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8
D、水比硫化氢气体稳定
③氢键对溶解度的影响
与水分子间能形成氢键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
氨气极易溶于水、乙醇、乙醛、乙酸与水互溶而乙烷不溶于水
共价键的键能(KJ•mol-1) 范德华力(KJ•mol-1) 氢键(KJ•mol-1)
467
11
18.8
5、类别: ① 分子间氢键 分子间氢键存在于如HF、H2O、NH3 、C2H5OH、
CH3COOH 等同种分子之间,也存在于它们相互之间
② 分子内氢键
对羟基苯甲醛不能形
成分子内氢键
邻羟基苯甲醛
降温加压时气体会液化,降温时液体会凝固,这些事实表明,分子之间 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
一、 范德华力
1、概念:
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称为范德华力
实质: 分子间的一种静电作用
2、特点:
①范德华力很弱,比化学键的键能小1~2数量级
分子
HCl HBr HI
范德华力(kJ/mol) 21.14 23.11 26.00

分子间力和氢键

分子间力和氢键
(CCl4)溶剂中,而难溶于水。
上页 下页 返回 帮助
§1–6 分子间力和氢键
三、氢键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实例分析】如表1-6所示,多数卤素氢化物的熔、沸点 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升高,但HF的熔、沸点却反常高。
表1-6 卤化氢的熔、沸点
卤化氢 熔点/K 沸点/K
HF 190 293
HCl 159 188
上页 下页 返回 帮助
§1–6 分子间力和氢键
(3)色散力 见图1-19。
± ±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由瞬时偶极之间的作用而产生的分子间力。
+-
+-
图1-19 非极性分子相互作用示意图
色散力是普遍存在于各类分子之间的一种分子间力, 除强极性的水分子之间以取向力为主外,其余分子均以色 散力为主。
2.分子间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AB3
五原子分子 AB4 AB3C
三角锥形
正四面体 四面体
极性
非极性 极性
NH3,NF3,PCl3,PH3
CH4,CCl4,SiH4,SnCl4 CH3Cl,CHCl3
上页
下页
返回
帮助
§1–6 分子间力和氢键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分子的极性可用偶极矩衡量。偶极分子正电荷重心的 电量(q)与正、负电荷重心距离(d)的乘积,称为偶极 矩(μ)。即
这种已经和电负性很大的原子形成共价键的H原子,
又与另一电负性很大,且含有孤对电子的原子之间较强的 静电吸引作用,称为氢键。 氢键形成示意:X-H…Y。X、Y可以相同,也可不同。
上页 下页 返回 帮助
§1–6 分子间力和氢键
如图1-21所示
H H O H F

分子间力和氢键

分子间力和氢键
1.5
分子间力和氢键
1.5.1 分子的极性 分子间力—Van der Waals力
1.5.2
1.5.3
氢键
1.5.1 分子的极性
电荷重心: 不重合时→偶极→极性分子 重合时→不具有偶极→非极性分子
+ + -
非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
分子的极性 键矩 例:C=O C-H O-H N-H 0 偶极矩=
4
氢键
氢键是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其作用力远 大于范德华力,但小于共价键作用,只有在特 殊的条件下才能存在,通常单独讨论。
(1)形成的条件 (2)氢键的类型
(3) 氢键的键能
(4)氢键的性质
(5)氢键对物性的影响
(1)形成的条件
H与电负性极强的元素相结合时,共用电子 对强烈偏向于高电负性原子,使H原子几乎成了 不带电子、半径极小的带正电的核,进而对电 子对表现出较强的吸引力,这种作用力就是氢 键。一般与H结合的元素应具有下列两个条件: 电负性差异大 原子半径小(F、O、N等)
分子
H2 Ar Xe CO HCl HBr HI NH3 H2O
色散能
0.17 8.49 17.41 8.74 16.82 28.45 60 0.00 0.008 1.10 0.71 0.31 1.55 1.92
取向能
0.00 0.00 0.00 0.003 3.30 1.09 0.59 13.30 36.36
分子中所含电子多,分子变形性增大,色散力所占 比例增大。
1. 2.
3.
对于分子晶体,晶体质点之间的作用力为分子间力. 而一般分子,分子量越大,分子体积越大,则变形性也越大,分子 间的色散力也会越大,即分子间作用力也越大,所以分子晶体的 熔沸点就会越高. 至于分子的溶解度符合"相似相溶"原则.即极性物质易溶于极 性溶剂中,非极性物质易溶于非极性溶剂中.

第四讲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第四讲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 共价键有非极性键与极性键之分。由共价键构 建的分子有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分。 度量分子极性大小的物理量叫做偶极矩(m)。偶 极矩是偶极子的电量q和偶极子两极的距离l的乘积 (m=qXl)。
q+
l
q_
偶极子与偶极矩(m=qXl)
偶极矩m=0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偶极矩 m≠0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偶极矩m=0的分子叫做 非极性分子;偶极矩m≠0的分子叫做极性分子。
在细胞内合成蛋白质过程中, 先是在细胞核中以DNA为模板,
通过“氢键”的“牵引”合成
RNA,然后由RNA在细胞质中 又通过“氢键”的“牵引”由 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一级结 构——多肽链。
蛋白质变性与分子内氢键
蛋白质变性与分子内氢键分不开。煮熟的鸡蛋孵不出 小鸡,这是蛋白质变性而失去生物活性的结果。蛋白质凭
范德华力和氢键是两类最常见的分子间力 化学键能: H–H 436 kJ/mol F–F 155 kJ/mol
O=O 708 kJ/mol
NN 945 kJ/mol >200kJ/mol 分子间作用力 <10 kJ/mol 氢键 10 –30 kJ/mol
Cl–Cl
243 kJ/mol
300 ~500pm
_ _ O O + O m=0 D
H
H C +
N _
m= D
色散力 相对于电子,分子中原子的位置相对固定,而分子 中的电子却围绕整个分子快速运动着。
于是,分子的正电荷重心 与负电荷重心时时刻刻不重合, 非极性分子 产生瞬时偶极。分子相互靠拢 _ _ 时,它们的瞬时偶极矩之间会 + + 产生电性引力,这就是色散力。 产生瞬时 色散力不仅是所有分子都有的 偶极 最普遍存在的范德华力,而且 _ + _ + 经常是范德华力的主要构成。

分子间力及氢键

分子间力及氢键

(5)分类: 分子间氢键: 分子内氢键: (6)存在
NaHCO3固体中的氢键 邻硝基苯酚 邻羟基苯甲醛 固体(HF)n中的氢键
氢键存在广泛,如蛋白质分子、H2O、NH3、HF、DNA、醇、 羧酸分子及结晶水合物等分子之间。 (7)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①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间形成氢键, 溶解度骤增。如氨气极易溶于水;②分子间氢键的存在,使物 质的熔沸点升高。③有些有机物分子可形成分子内氢键,则此 时的氢键不能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 例:NH3、H2O、HF中由于存在氢键,使得它们的沸点比同族 其他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反常地高。
分子间作用力
概念 物质分子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相 互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
氢键
由已经与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形成 共价键的氢原子与另一个分子中 电负性很强的原子之间的作用力
共价键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 的相互作用
分类 特征 作用 微粒 强度 比较 影响 强度 的因 ①随着分子极性和相对分子质量 的增大而增大②组成和结构相似 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 无方向性、无饱和性 分子或原子(稀有气体)
I2 > Br2 > Cl2 > F2。
2.氢键 (1)定义:氢键是一种既可以存在于分子之间又可以存在于分子 内部的作用力。它比化学键 弱 ,比范德华力 稍强 。当氢 原子与电负性大的原子X以共价键结合时,H原子能够跟另一个 电负性大的原子Y之间形成氢键。 (2)形成条件 ①化合物中有氢原子,即氢原子处在X—H„Y其间。 ②氢只有跟电负性很大且其原子半径较小的元素化合后,才有 较强的氢键,像这样的元素有N、O、F等。 (3)氢键基本上还是属于静电作用,它既有 方向 性,又有 饱和 性。 (4)通常用X—H„Y表示氢键,其中X—H表示氢原子和X原子 以共价键相结合。氢键的键能是指X—H„Y分解为X—H和Y所 需要的能量。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我们已讨论了三类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它们都是分子内部原子间的作用力。

原子通过这些化学键组合成各种分子和晶体。

除此之外,分子与分子之间还存在着一种较弱的相互作用,大约只有几个到几十个KJ·mol-1,比化学键小一、二个数量级,这种分子间的作用力称为范德华尔力。

它是决定物质熔点、沸点、溶解度等物理化学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分子的极性】分子极性的强弱,可以用偶极矩(μ)表示。

分子偶极矩定义为:偶极长(极性分子正负电荷之重心间的距离d与偶极电荷q的乘积,即:μ=q ×d◆分子的偶极矩是个矢量,正偶极子指向负偶极子。

对双原子分子而言,分子偶极矩等于键的偶极矩;对多原子分子而言,分子偶极矩则等于各个键的偶极矩的矢量和。

◆多原子分子的极性不但取决于键的极性,而且取决于分子的几何形状,例如:SO2、CO2中S=O键、C=O都是极性键,但因为CO2是直线型结构,键的极性相互抵消,正负电荷重心重叠,所以,CO2是非极性分子。

相反,SO2为V 型结构,正负电荷重心不能重合,因而SO2是极性分子。

◆具有对称结构(直线型、平面三角形、正四面体)的多原子分子,偶极矩为零,为非极性分子;结构不对称(V型、四面体、三角锥型)的多原子分子,偶极矩不为零,为极性分子◆单质分子的偶极距不一定为0,如O3◆键的偶极长不是核间距,HF、HCl、HBr、HI的偶极长降低(两原子电负性差值越大,键的偶极长越大)◆CO分子中,C原子有一个空的2p z轨道,接受了O原子的一对电子,从而使分子的负电重心移向了C原子因为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4.8×10-10静电单位,而偶极长d相当于原子间距离,其数量级为10-8 cm。

通常把10-18厘米·静电单位作为偶极矩μ的单位,称为“德拜”(Debye)用D表示。

偶极矩是一个矢量,可以通过实验测得。

偶极矩越大,分子极性越大,偶极矩μ=0,它是非极性分子。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ppt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ppt
分子间力具有以下特性:
(1)它是存在于分子间的一种电性作用力。 (2)作用能的大小只有几个千卡/摩尔,比化学键 能(约为30-150千卡/摩尔)小一二个数量级。 (3)作用力的范围很小。三种分子间力都与分子间 距离的七次方成反比,即当分子稍为远离时,分 子间力迅速减弱。 (4)一般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5)在三种作用力中,色散力是主要的,诱导力通 常很小,只有少数极性较大(如水、氨)的分子之 间,取向力才占一定的比例或占优势。
CH4
NH3 H2O
化学键与物质结构
分子间力和氢键
化学键与物质结构
分子的极性
由于共价键分为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给共 价型分子带来了性质上的差别。
当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重合时,这种分 子叫做非极性分子。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的 分子叫做极性分子或偶极分子。
CO2
H2O
化学键与物质结构
分子极性和键极性的关系
间可以形成分子间氢键,则溶质的溶解度增大。 例如,氨、丙酮和乙酸等溶质分子中有电负
性较大的原子N或O等,可以和水中的O-H形 成氢键,这些物质都易溶于水。
如,一体积的水在20 ℃时能够溶解700体积 的氨。
11:34
化学键与物质结构
氢键的形成对物质的溶解度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溶质分子能够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在极
离子间极化越强,核间距缩短 离子间极化越强,物质熔点、沸 点就越低 离子间极化越强,物质颜色越深
化学键与物质结构
晶体
内部的原子、分子、离子等质点有规则排列的一 类固体物质统称为晶体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 晶 体
分子晶体
金属晶体
化学键与物质结构
晶体
一般而言:三种晶体在熔点、沸点、硬度上有: 原子晶体 > 离子晶体 > 分子晶体

分子结构和分子间力、氢键

分子结构和分子间力、氢键

04 结论
对分子结构和分子间力的理解的重要性
分子结构和分子间力是物质性质和行为的 基础,理解它们有助于深入了解化学反应 、物质性质以及物质在环境中的行为。
分子结构和分子间力的理解有助于解 决环境问题,例如污染控制、能源利 用和气候变化等。
分子结构和分子间力的理解有助于设 计新的化学物质,优化现有物质的性 能,以及开发新的化学和生物技术。
水的结构与性质
水分子间的氢键使其具有较高的熔点和较低的沸点,使得水成为地球上最常见的溶 剂,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氢键的存在使得水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能够在多种化学反应中作为 介质。
水分子间的氢键使得水具有较好的粘滞性和表面张力,对水在生物体内的运输和表 面张力等物理性质有影响。
分子结构和分子间力、氢键
目 录
• 分子结构 • 分子间力 • 氢键在化学和生物学中的应用 • 结论
01 分子结构
共价键
共价键的形成
原子之间通过共享电子来形成共价键, 这种键合方式使得原子之间能够稳定 地结合在一起。
共价键的类型
共价键的强度
共价键的强度取决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 、原子半径和电子云的分布情况。电负 性和原子半径越大,共价键越强。
氢键的形成
概念
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主要是由于氢原子与电负性 较强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特点
氢键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选择性,通常在特定条件下形成,如水分子 之间的氢键。
影响
氢键对物质的物理性质有显著影响,如熔点、沸点、溶解度和粘度等。 在化学反应中,氢键的形成可以影响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
根据电子云的偏移程度,共价键可以分为非 极性键和极性键。非极性键中电子云分布均 匀,而极性键中电子云偏向一个原子。

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
H
E错
H:‥‥cH·+
H
F错
解题策略:先判断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
温馨提示:化合物的类型与化学键类型的关系 1.离子化合物一定含有离子键,也可能同时含共价键。
(极性键或非极性键)。如NaOH NH4Cl Na2O2 FeS2等。
2.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 3. 酸类物质均属于共价化合物,强碱均属于离子化合物, 大多数盐类物质属于离子化合物(但AlCl3、BeCl2等例外,它 们属于共价化合物)。
练习2:下列变化时,需克服的作用力不属于化学键的是( B ) A . HCl溶于水 B. I2升华 C. H2O电解 D. 烧碱熔化
物质在电离时要克服对应的化学键,所以A克服共价键、D 克服离子键;C是化学变化,必定发生旧的化学键的断裂和 新的化学键的形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三态的变化,只 克服分子间作用力,不克服化学键。
溶解性),不能影响化学性质。而化学健主要影响化
学性质,但也会影响物理性质。
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熔沸点越高。
物质中微粒间作用力的类型与物质性质有密切关系。请思 考下列问题,加深对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的认识。
1.氯化钠在熔化状态或水溶液中具有导电性,而液 态氯化氢不具有导电性,溶于水能导电。此事实说明 了什么问题?
1.根据构成化合物的微粒间是离子键还是共价键判断: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2.根据化合物的类型判断:
最常见判断方法
多数金属氧化物、金属过氧化物、强碱、多数盐、活 泼金属的氢化物属于离子化合物。
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氢化物、含氧酸、多数有 机物、极少数盐属于共价化合物。
3. 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的形状发生变化,这种性质叫分子的
变形性。
μ(诱导)=α· E
E — 电场强度
+_
+_
_
+
α— 极化率 (单位场强产生的诱导偶极)
E 一定时,α越大,分子变形性越大。
2020/12/2
10
极性分子的极化
+
_+
_
固有偶极
取向
变形
(永久偶极) (定向极化)
(变形极化)
极性分子本身是个微电场,因诱而导,偶极
色散力:分子的极化率越大, 色散力越强。
2020/12/2
19
分子间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α×10-40 熔点 沸点 一般来溶说解,度结构 C·m2·V-1 ℃ ℃ 相H2似O 的乙同醇系列丙物酮
He 0.225 -272.2 -268.9 0质.1,37相0对.59分9 子0.质684 Ne 0.436 -248.67-245.9 0量.1越74大0,.8分57子变1.15 Ar 1.813 -189.2 -185.7 0形.4性14越6大.5,4分子8.间09 Kr 2.737 -156.0 -152.7 0力.8越88强,-熔、沸- Xe 4.451 -111.9 -107 点1.9越4高。- -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2020/12/2
16
分子间力的特点
是一种电性作用力。
作用距离短,作用范围仅为几百皮米(pm)。 作用能小,一般为几到几十千焦每摩尔。 比键能小 1~2个数量级。
无饱和性和方向性。
对大多数分子来说,以色散力为主(除极 性很大且存在氢键的分子,如H2O外)
2020/12/2
17
分子
E(取向) (kJ·mol-1)
HX
HF HCl HBr HI
μ/(10-30如C·m)CS62.4μ0=0 则3.6为1直线2形.63分子 1.27
分子极性
2020/12/2
SO2
μ=5.33
依则次为减V弱形分子
9
分子的变形性
非极性分子在电场作用下,电子云与核发
生相对位移(分子极化),分子变形,并出
现偶极,这种偶极称为诱导偶极。
1. 极性分子相互靠近时,发生定向极化。 因固有偶极取向而产生的作用力称为取向力.
+
பைடு நூலகம்
_+
_
2. 极性分子定向极化后,会进一步产生诱 导偶极,存在诱导力。
20320./12存/2 在色散力。
15
分子类型
分子间力种类
非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
色散力
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 色散力、诱导力
极性分子-极性分子
色散力、诱导力、 取向力
例 即H2对 双原子分子:HCl 分子的H极性取决H 于键的极H性; Cl 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反之, 极性+_分子一定含有极性键+。_
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负电荷中心比
正电荷中心更偏向电负性大的原子,使
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为极性分子。
2020/12/2
6
多原子分子 分子的极性
键的极性 分子的几何构型
E(诱导) E(色散) E(总) (kJ·mol-1) (kJ·mol-1)(kJ·mol-1)
Ar 0.000 0.000 8.49 8.49
CO 0.003 0.008 8.74 8.75
HI 0.025 0.113 25.8 25.9
HBr 0.686 0.502 21.9 23.1
HCl 3.30 1.00 16.8 21.1
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 分子极的性偶分极子=与固非有极偶性极分+子诱之导间偶,极也会
发生极化作用。
2020/12/2
11
分子间力
分子具有偶极矩和变形性是分子间 具有作用力的根本原因。
分子间力的种类 色散力
诱导力
取向力
2020/12/2
12
分子间力的产生
非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
非极性分子正负电荷中心重合,分子没有 极色性散。力但—电—子分在子运间动由,于原瞬子时核偶也极在所不产停生地 振动。使原子的核作与用电力子。云之间发生瞬时的 相非对极位性移分。子正与、非负极电性荷分中子心之暂间时存不在重色合散, 产间力生极。瞬短时,偶但极电子。和这原种子瞬核时总偶在极不尽停管地存运在动时, 瞬时偶极不断的出现。
几何构型 直线 直线 V形 直线 正三角形 四面体
分子极性非极性极性 极性非极性 非极性 极性
2020/12/2
8
偶极矩(μ) — 描述分子极性大小
分子中电荷中心的电荷量(q)与正、负电
荷中心距离(l)的乘积。 μ=q ·l
+q
_q
l—偶极长度; μ—库·米(C·m) μ=0 非极性分子
l
μ≠根0据极μ可性以分推子断,μ某越些大分,子分的子几极何性构越型强。
分子间力和氢键
2020/12/2
1
分子间力 (Molecular Interaction)
气体液化成液体,液体凝固成固体。 表明在物质分子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称为分子间力, 或叫范德华力。
分子间力是决定物质的沸点、熔点、 气化热、熔化热、溶解度、表面张力、 粘度等性质的主要因素。
2020/12/2
例 H2O
H
H
CO2
2020/12/2
_+
O
+_ _ _+
极性分子
O
_+
C
O
+
+ _ 非极性分子
7
小节: 键的极性取决于成键原子间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离. 分子的极性取决于分子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
分子类型 + _
+_
+_
离子型 极性 非极性
分子 Br2 NO H2S CS2 BF3 CHCl3 键的极性非极性极性 极性 极性 极性 极性
NH3 H O 20220/12/2
13.3 36.3
1.55 1.92
14.9 8.99
29.8 47.2
18
分子间力的影响因素
分子间距离:分子间距离越大,分子间 力越弱。
取向力:分子的偶极矩越大, 取向力越强。
温度越高,取向力越弱。 诱导力: 极性分子的偶极矩越大 诱导力越强 非极性分子的极化率越大
2020/12/2
13
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
1. 由于电子与原子核的相对运动,极性 分子也会出现瞬时偶极,所以非极性分子 与极性分子之间也存在色散力。
2. 非极性分子在极性分子固有偶极作用 下,发生变形,产生诱导偶极,诱导偶极 与固有偶极之间的作用力称为诱导力。
+_
2020/12/2
14
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
4
分子的极性和变形性
分子的极性
产生: 每个分子都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
负电的电子组成,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 等。所以整个分子是电中性的。
电荷中心——正电荷或负电荷的集中点.
如果分子的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 在同一点上,那么分子就具有极性。
2020/12/2
5
双原子分子
两个相同原子组成的分子,正、负电荷 中心重合,不具有极性,为非极性分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