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五节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提出,亚非会议之成功举行讲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意义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不能忽略通过提升软实力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影响力、感召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作为当今国际间关系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倡导者,在今天深入挖掘这笔可贵的政治遗产的内涵,无疑会有助于我们给世界人民留下的良好印象,消除一些“中国理念”提出时的障碍,并促进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1.1直接原因五项原则的精神内核由来已久,但将其形成规范的说法是在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时。
中印关于西藏问题的争端是一个历史问题,印度独立后没有站在第三世界新解放的兄弟国家一边而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要求保留在英国与旧中国之间关于西藏问题达成的不平等的协议和条约,甚至妄图策反西藏独立。
对印度的这一做法,中国予以了坚决的回击。
1953年9月,尼赫鲁总理提出谈判要求,周恩来总理复电尼赫鲁九、十月间的三次电报,建议12月在北京谈判,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以印度大使赖嘉文为团长的代表团。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保障谈判顺利进行,就需要一个有说服力的、公正的谈判标准。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周总理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
”随后的谈判中印双方奉行这一原则,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日内瓦会议的休会期间,周总理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扩大,三国领导人共同向世界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这一倡议得到了亚洲国家的广泛认同,在万隆会议上通过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宣言,列举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实际上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
它的影响扩大到了非洲。
从60年代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扩展到了阿拉伯和非洲民族独立国家,70年代,又扩展到拉丁美洲。
1972年,中美两国在五项原则基础上建交。
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2015年4月22日,雅加达)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尊敬的佐科总统,
尊敬的各位同事,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亚非国家领导人汇聚在美丽的雅加达,共同纪念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共商亚非友好合作和发展振兴大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我谨向佐科总统和印度尼西亚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大家转达中国人民的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
第一,深化亚非合作。亚非两大洲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人口总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三,国家数量超过联合国会员国的一半,亚非合作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全球意义。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亚非国家要坚持安危与共、守望相助,把握机遇、共迎挑战,提高亚非合作水平,继续做休戚与共、同甘共苦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
非洲有句谚语,“一根原木盖不起一幢房屋”。中国也有句古话,“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亚非国家加强互利合作,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积极效应。我们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对接发展战略,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工业、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等各领域务实合作,打造绿色能源、环保、电子商务等合作新亮点,把亚非经济互补性转化为发展互助力。要深化区域和跨区域合作,用好现有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机制,适时建立新的合作平台,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构建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亚非合作新格局。
60年后的今天,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各国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时,应该看到,世界还很不太平,局部动荡此起彼伏,恐怖主义、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不断增多,南北差距依然悬殊,亚非国家的主权安全、团结合作、共同发展依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新形势下,万隆精神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我们要大力弘扬万隆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造福亚非人民及其他地区人民。为此,我愿提出如下倡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背景及其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背景及其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5年4月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外交政策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了指导和基础。
该原则的提出背景是国际社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面临严重的国际紧张局势和冷战的威胁,中国政府希望通过这一原则来构建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
本文将详细探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背景以及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背景可以追溯到1954年的亚非会议。
亚非会议是亚洲和非洲国家代表团于同年四月和五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议,是一次全球南方国家为争取新兴国家权益进行集体行动的重要起点。
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与许多国家代表进行了广泛的沟通和交流,促成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在亚非会议后的中国外交政策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现在对待国际关系的规划和促进中。
这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通过这五项原则,中国政府试图保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同时维护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以此促进全球稳定和国际合作。
在提出这些原则时,中国处于一个危险的国际环境之中。
冷战期间,世界被分裂成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国际关系逐渐恶化。
中国在周边地区面临着日益增加的安全威胁,如台湾、朝鲜等的问题。
而且,中国的国际地位尚未得到充分承认,需要通过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来增加国家的影响力。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为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了准则。
这五项原则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有助于和平和稳定的框架。
国家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和平共处是维持国际秩序的基本前提,没有和平共处,就没有国际稳定和合作。
这一原则的提出使得各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能够依照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维持国际秩序的稳定。
其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增加了国际舞台上的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通过提出这一原则,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外交智慧和和平发展的承诺。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倡导公正的国际秩序,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国际关系复习备考资料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国际关系复习备考资料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两国应该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国的友好关系。
”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1954年4月29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在国际文件中出现。
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
五项原则措辞的两次变动:
——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渊源
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
斯大林的三大矛盾学说;
中国近代以来建立平等的国际秩序的追求。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
首先,新中国外交包含着与生俱来的过渡性;
其次,国内经济建设迫切需要和平的周边环境;
第三,中国领导人对有关问题的重新认识。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为处理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而提出的,但它提出之后很快就彼中国领导人当作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普遍准则。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考纲重点
• • • • •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新中国成立之初所采取的外交方针 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基础落实
3、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材料一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 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 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 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 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 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 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人民日报》1955年4月21日 1)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会议的特点 2)材料一与会国存在的“同”和“异”分别是什么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重点检测
(2010年·福建卷)照片是“看得见”的历 史。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 活动,他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
图7 A.睦邻友好 C.另起炉灶
图8 B.战略结盟 D.求同存异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本课小结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重点突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材料二 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好 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 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 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周恩来选集》下卷 1)材料二中的“原则”是指什么原则?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几个问题

第60卷第1期Vol60No1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21年1月Jan(2021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几个问题孙泽学(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学术界普遍认为,周恩来在1953年12月31日接见印度来华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考诸文本,周恩来当时只是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并未提出这一概念。
从概念的使用看,1954年8月12日,周恩来在为接待英国工党访华代表团的一次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概念;在外事活动中明确使用是他在同年10月20日欢迎印度总理尼赫鲁之时;在国际会议场合使用则是在1955年亚非会议上。
中国虽然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一切国家,但从外交实践看,主要用于处理中国与非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中使用过这一概念,却是强调在社会主义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适用;1956年底中国曾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袖上,但为时不久就没再提及。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定型有一个过程,其第一项、第四项措辞有过修改,在表述中也有反复。
关键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毛泽东;周恩来;中国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概念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提出以来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①$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概念源于何时何处,学界普遍认为是周恩来1953年12月31日在会见印度来华代表团时的讲话中提出的②,继而写进了翌年4月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下称《通商和交通协定》)之中,并将1954年6月28日中印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公报定为纪念日③$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而言,是没有问题的,但从概念来说,上述三个节点并未明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概念$下面,我们拟对这一概念提出的过程以时间为序作一历史梳理,以澄清这一流传已久的说法$ (-)周恩来在国务活动中使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五项原则”概念的基本情况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以“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中印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面临险恶的 国际环境,列宁认为世界历史上必 然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 国家“共存”阶段。他说“今后我 们将用一切力量来维护和平,我们 将不惜做出巨大的让步和牺牲来保 住和平。”因此他提出两种不同社 会制度国家应和平共处的思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一 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成为资本主义 列强瓜分和压迫的对象,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社会性质使得独立自主的国家 主权受到空前挑战。新民主主义革命 运动的胜利实现了百年来中国人民渴 望国家独立统一的愿望,而孕育于这 场革命中强烈的国家独立意识影响着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二是美国在亚太地区实行全面军事部署; 周边国家认为,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 输出会威胁自身利益,纷纷采取敌对 政策,使中国周边环境严重恶化。中 国迫切需要建立稳定、和平的国际环 境以巩固政治、经济的发展。这也是 五项原则最早出现在处理中印、中缅 边界问题过程中的原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 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 既适用于发展中国 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 既适用于国家间 的政治关系, 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有利于国家间关系和平发展。当今全球面 临一系列问题,打击恐怖主义、保护环境、 控制传染性疾病、防范金融风险,都需要 国家间密切合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 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协 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 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 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是主要的外交方针。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注意到国 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使中国的外交方针必须 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转变到“走出 去” 他说:。“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 看来是关不了的!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 苏联也很希望国能参加国际事务,有欲 关不能之势。”毛泽东十分同意这个看法, 说:“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 出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十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十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于1954年4月29日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成为指导中印,以及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后来渐渐发展成为指导中国与多国关系的处理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取得的最重要成就,主要体现在《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中提出的作为有关国家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基础的十项原则。
这十项原则是:
一、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二、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三、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
四、不过问或干涉他国内政。
五、尊重每一国家按照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
六、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
七、不以侵略行为或侵略威胁,或使用武力来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八、按照联合国宪章,通过如谈判、调停、仲裁或司法解决等和平手段以及有关方面自己选择的任何其他和平手段来解决一切国际纠纷。
九、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
十、尊重正义和国际义务。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知识点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知识点
1.提出: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背景:
①国内: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就与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苏联第一个与中国建交)
②国际: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3.具体表现: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同印度就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首次提出。
②推广: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③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核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政治保证),平等互利(实施条件),和平共处(目标)
④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求同存异”方针
①提出:1955年 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②性质: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会议)
③方针:“求同存异“(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提出)
④“同”的含义:A保卫和平B争取民族独立C发展民族经济
“异”的含义:A社会制度不同B建设道路不同
⑤意义:A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B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⑥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
4.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5.与周恩来相关的事件:黄埔军校的建立、南昌起义、西安事变、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优秀教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16课内容,围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展开,主要学习两部分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打开外交局面,我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国注重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在此过程中与印、缅等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在万隆会议上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协作。
通过全面介绍这些内容,为学生展现五十年代时新中国的外交情况。
这也为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做了铺垫。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认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通过学习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及其作用,认识中国的外交努力,以及在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3.通过学习周恩来在国际会议中展现的外交才能,认识他对我国外交发展做出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的史料研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认识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的广泛的积极影响,认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树立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意识;2.通过学习,了解外交政策和重要人物所起的作用,养成关心国家和国际大事的习惯,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教学难点】“求同存异”方针的内涵理解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和周恩来有关的外交小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四张图片,学生确定主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学生各抒己见,和屈辱、侵略有关即可)①《南京条约》签订图②火烧圆明园屈辱③《时局图》侵略④《辛丑条约》签订图与他国关系2、出示材料:“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周恩来”,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设计意图】四张图片,一张材料,通过这些资料与学生思考,使学生回忆八年级上册的所学知识,即中国的近代外交是极其不平等、极其屈辱毫无国家主权可言的,由此引入今日学习的内容,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开启了一条新的外交之路。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_知识拓展: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的谈话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设想。
1954年4月,在中印两国政府签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序言中,第一次规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家关系的基矗同年6月,中英中缅两国总理在《联合声明》中重申并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关系的指导原则,并强调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国家之间,而且也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
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再次重申了这些原则,并写进了《关于促进和平与合作的宣言》。
从此,中国和其他国家签定的双边条约和协议中,都规定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基础,我国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定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40多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现在已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被国际组织所确认,成为当代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英国学者布朗利曾指出,许多国家都接受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把它同《联合国宪章》和《巴黎非战公约》相提并论或者作其补充。
美国杂志也载文评论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为世界上许多政府所接受,成为现代国际社会最受称颂的概念之一。
(以上均转引自端木正《国际法》,第53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主要是因为它不仅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完全一致,而且充实和丰富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内容,正确而深刻地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的现实,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五项原则中,前四项都用了“互”字,第五项用了“共”字,体现并坚持了国家间双边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平等和一致性,体现并坚持了当代国际关系中各国地位的平等性,因而必然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欢迎和接受。
一、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这项原则包括国家主权原则和领土完整原则两项内容。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_经典演讲:尼赫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一切国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一切国家(1954年6月26日)【印度】尼赫鲁贾瓦哈拉尔·尼赫鲁(1889-1964),印度伟大的政治家。
由他和周恩来共同制定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本篇是他1954年第一次访问新中国时所作的演讲。
15年前,我去过中国并希望在那里停留一个月或者更多一些的时间。
我特别希望会见一些人,其中就有周恩来先生。
但是不久,在欧洲爆发了后来发展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
我不得不匆忙赶回我的国家。
遗憾的是,那一次我没有会见周恩来先生。
现在,在过了动乱不安的、紧张多变的15年后,我的夙愿实现了。
我很高兴能会见我们邻国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我尤其高兴的是能会见一个伟大民族的卓越的代表。
我们是以个人的身会晤的,但是我们也是以印度和中国两个有着光辉的过去和有着伟大的前途的伟大国家的代表的身分会晤的。
这两个国家彼此如何相处,它们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幸福能够进行什么程度的合作,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各意义重大的问题,不仅对我们两国如此,而且对亚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也是如此。
过去的两千年是我们的相互关系的见证。
在这样长的时期里,我们一直是邻国,我们一直是彼此交流思想和文化并和其他邻国交流思想和文化的重要国家。
我们的人民在许多地方建立了接触,特别是在东南亚;而历史上还不曾有过我们两国发生战争的记录。
这是一个关于长期交流思想、宗教、艺术和文化的记录。
中国和印度各自有特殊的历史背景。
它们各有自己的特殊的文化传统。
它们在许多方面各不相同,它们是按照自己的特征成长起来的。
但是,虽然有这些不同,我们一直是和睦的邻居,是朋友,在这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彼此之间从未发生过冲突。
这是历史的见证,而现在,因为我们处在我们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里的当前这个时刻,我们可以从过去获得教训而对我们的现在和将来有所助益。
我们两国不久前已经获得自由和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我们命运的机会。
我们是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方法获得自由的。
我们的伟大领袖和导师甘地用和平的方法领导我们通过艰难困苦得到了自由。
第一章第五节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提出,亚非会议之成功举行

1954年6月28日和29日,中印中缅相继发表联合声明,三 国领导人共同向全世界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 际关系的普遍准则
二1、朝鲜战争期间中国增进了同锡兰、巴基斯、坦印尼 等国贸易关系,对打破美国的禁运有重要意义
1951年1月1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对中国和朝鲜实行禁运 的决议。45个国家对中国实行程度不同的禁运。 1953年起,中国和锡兰进行大米橡胶贸易。 ——“中国对锡兰平等相待,并在贸易条件上如此照顾,这与西方国 家以殖民地对待锡兰形成强烈对照。” ——“锡兰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同中国签定贸易协定做得 很对。至于美国给锡兰满意条件,我们已经等了一年多,美 国现在才准备给满意条件,太迟了。即使能够获得两倍于我 们从中国获得的利益,或者给我们500吨黄金,为了荣誉和尊 严,锡兰也不能那样做。” 1953年3月,中巴签定棉花贸易合同。 1953年11月,中国印尼贸易协定。
万隆会议途中周恩来与邓颖超的信
“这次蒋贼是蓄意决下毒手施行暗害的,他并从各方面的可能着手。 因此往返途中停留时,飞机着陆后严加封锁,起飞前的严密检查, 是必须而不可疏忽的。在逗留地区对所用交通工具,亦应请看守与 检查。你出外活动,必须严密警惕,仔细机警。为了人民的利益, 为了人类进步崇高的事业,为了你能做更多的工作,你必须善于保 卫你自己,在这方面,亦必须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的。我衷心地嘱 咐你胜利平安地归来。” ——1955年4月10日,邓颖超致周恩来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7.23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相关史料解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关史料解读1.中苏结盟材料一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双方并宣布,愿以忠诚的合作精神,参加所有以确保世界和平与安全为目的之国际活动,并为此目的之迅速实现充分贡献其力量。
……第三条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
第四条缔约国双方根据巩固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
第五条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材料二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是巩固革命胜利的两个基本条件。
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
──《毛泽东外交文选》材料三五年来的事实证明,中苏两大国的友好同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中苏两国一贯奉行的和平政策,得到了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由于中苏两国和其他爱好和平国家的努力,在朝鲜和印度支那的战争停止了,远东的紧张局势有了一定的和缓。
──《周恩来外交文选》【解读】苏联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49年10月2日,在新中国成立第二天,苏联政府致电表示决定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同时宣布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两国正式建交。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率团访问苏联。
1950年2月14日,周恩来同苏联外长维辛斯基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友好互助条约》(以下简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课件

(2)万隆会的主要议题?会议出现了分歧周恩来提出什么方 针?起到什么作用?周恩来在讲话中说“应该求同存异”,你 认为亚非各国有何共同经济。方针:“求同存异”
作用:有力推动亚非会议取得成功。
亚非国家有共同的经历:即受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还有共同 的愿望,就是要解除殖民主义的奴役和灾难。
同
①共同的经历:
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异
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 生活习惯等
②共同的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 济的任务;
③共同的愿望: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一个美国记者在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 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 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总结归纳、理解识记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1、 苏联等17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3、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提高国际声誉。 4、 参加万隆会议,促成会议圆满成功。
巩固识记、夯实基础
对子组抽题互考
教 师 抽 查 识 记 效 果
1、亚非会议何时召开?这次会议有何特点?
(3)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阐明了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
基本准则,得到了与会者的赞同和拥护。基本准则主要有哪些? 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分钟
提纲引领、自主学习
“求同存异”
同
①共同的经历: ②共同的任务:
异
③共同的愿望:
点 拨疑难 “求同存异”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跪倒在地外交
周 总 理 出 席 万 隆 会 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件知识点2_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典型例题】
诗歌中的形象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物、景色、事 物。其中人物形象是诗歌的主题。人物又分作品中人物形 象和抒情主人公。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 即诗人自己。 叙事诗或有叙事成分的诗多以塑造人物形象 为主,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 抒情诗大多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梦游天 姥吟留别〉中,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描绘了一个神游无 极的形象。
【答案】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解析】
材料中“人类怎么为人处世,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 仇”,其中所指是处理国际国内事务的技巧,在此方面周 恩来的主要贡献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求同存异则是五 项原则的具体应用,邓小平教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主 要是处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一国两 制上,故B项正确;四项基本原则适用国内,不具备普适应, 故A项错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不能解决人类恩怨,故C 项错误;解决人类恩怨更多的是政治问题,而市场经济理 论用于解决经济问题,故D项错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知识点解析】
1.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 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
符合该材料主题的理论或政策分别是
( A.求同存异、四项基本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D.求同存异、市场经济理论
中国与印度、缅甸等新兴民族国家在近代饱受西方列强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不独立,领土不完整,经济发展滞后,所以它 们在独立后就特别强调国家主权的独立,领土的完整,经
济上平等往来、互惠互利。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恰好考虑到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外交要求,且撇 开了双方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所以受到印度和缅甸等国 家的欢迎。)
岳麓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优秀ppt课件(微课)

和平共处
侵犯
互不干 涉内政
从修改和适用范围而言,你发现五项原则有何特点?
三、突破束缚——五项原则的意义 1. 转变:放松外交的“紧箍咒”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 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 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一、风云变幻——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
1949-1955年大事年表 中国大事 1949 新中国成立 1950《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3开始国家经济建设:第一个 五年计划 1953——195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时间 1949 1955 世界大事 1947 冷战兴起 1950—1953朝鲜战争 1953 斯大林去世 1954 日内瓦会议 1955 万隆会议
中国新建交国家数量变化趋势
20 15 10 建交国数量 5 0 1949 -5 1952 1955 1958 1961 1964 1967 1970 1973 1976 1979
——据中国外交部网站
一种莫名的恐惧
“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 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 ——缅甸总理吴努
二、龙象共舞——五项原则的提出
专机接人 10万人欢迎 六次正式 会谈 图:尼赫鲁迎接周恩来 图:美国记者所拍 的54年周恩来访印
二、龙象共舞——五项原则的提出
图:1954年6月下旬,周恩来访问印度同 印度总统普拉沙德(右一)、副总统拉达 克里希南(右三)、总理尼赫鲁合影
图:周恩来总理修改 的《中印两国总理联 合申明中方草案》
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和内容
互相尊重 主权和领 土完整 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原则 平等 互利 互不
提出:1953年周恩来会见 印度代表团时 修改:1954年周恩来访 问印度、缅甸时, “平 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完善:1954年10月,中苏 政府联合声明,将 “互相 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 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高三历史备考之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高三历史备考之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同学们,假期既是休闲、放松的时候,又是学习提高的佳期,善学的学生,总会合理利用假期,给自己充电,为自己的下学期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为了帮助同学们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高考频道特地准备了一些假期学习套餐,希望同学们依时完成,同时,也希望家长能督促子女完成。
祝大家节日快乐!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1.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和和缅甸,两国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实践:①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
②1955年的万隆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4.意义: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因为它是在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下提出的,既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莫定了基础。
②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时间成就意义1949.10—1950.10 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内亚阿集团的出现
二、中国同印、缅等国关系的增进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之提出
三、亚非会议之举行和中国代表团为谋求会议达成协议 作出贡献 四、亚非会议期间中国增进同民族主义国家关系的努力
一、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内亚阿集团的出现
——摘自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三6、亚非会议的意义
亚非会议是战后亚非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亚非会议自始至终贯穿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这一精神为解决国际间 的分歧树立了可遵循的准则。 在亚非会议的启迪和影响下,形成了“万隆精神”,即反对帝国主 义和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促进亚非各国友好、团结、合作以 及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进行斗争的精神。 亚非会议为各国提供了难得相聚的机会,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之 间的相互了解,为中国发展同这些国家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1954年6月28日和29日,中印中缅相继发表联合声明,三 国领导人共同向全世界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 际关系的普遍准则
二1、朝鲜战争期间中国增进了同锡兰、巴基斯、坦印尼 等国贸易关系,对打破美国的禁运有重要意义
1951 年 1 月 18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对中国和朝鲜实行禁运 的决议。45个国家对中国实行程度不同的禁运。 1953年起,中国和锡兰进行大米橡胶贸易。 ——“中国对锡兰平等相待,并在贸易条件上如此照顾,这与西方国 家以殖民地对待锡兰形成强烈对照。” ——“锡兰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同中国签定贸易协定做得 很对。至于美国给锡兰满意条件,我们已经等了一年多,美 国现在才准备给满意条件,太迟了。即使能够获得两倍于我 们从中国获得的利益,或者给我们500吨黄金,为了荣誉和尊 严,锡兰也不能那样做。” 1953年3月,中巴签定棉花贸易合同。 1953年11月,中国印尼贸易协定。
三4、“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1955年4月11日,中国代表团包租的印度航空公司飞机“克什米尔 公主号”飞离香港启德机场后约5小时,在南中国海上空爆炸坠毁。 中国和越南代表团工作人员以及随同前往的中外记者11人遇难。
2004年7月,外交部将首批解密档案中的关于“克什米尔公主号” 事件的近 80份档案的主要内容:国民党“保密局”的“香港情报 站”策划了这次谋杀,主谋叫赵斌成,直接指挥者是金建夫,具 体执行者是地勤人员周驹。定时炸弹是“四川号”上叫张祖顺的 海员从基隆秘密运到香港的。 2003年3月,曾任台湾“侦防组组长”的谷正文接受香港《凤凰周 刊》独家专访,透露当年暗杀周恩来总理的台前幕后。
三1、召开的背景
到50年代中期,亚非独立国家已达到30多个。 1953年8月,印度尼西亚总理阿里· 沙斯特罗阿米佐约于建 议召开亚非国家会议。 1954 年 12 月缅甸、锡兰(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 亚和巴基斯坦五国总理就召开亚非会议达成一致,定于 1955年4月最后一周在印度尼西亚举行。 根据亚洲和非洲具有独立政府的国家都应当被邀请的基 本原则,1955年1月15日,印度尼西亚总理阿里· 沙斯特罗 阿米佐约向中国政府发出邀请。2月10日,周恩来总理代 表中国政府复电,同意参加会议。
“现在中国强起来了,有的国家就会从中挑拨,说你们这样的大国, 有一千多万华侨呆在国外,是不是想搞颠覆活动?我们政府可以说明, 我们绝不干这种事情。……这是一个涉及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不论从我们国家的对外政策上,还是从消除误会、解除怀疑、改善我 们两国的关系上,都应该解决这个问题。” ——周恩来接见华侨时的讲话 1955年4月22日,中国和印尼签定了《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为 亚洲和非洲各国之间以友好协商的精神解决繁难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 的范例。
三3、中国与会的目的
“现在总的形势就是美国人相当孤立。这个东南亚的问题——印 度支那问题解决之后,估计它的孤立会要继续发展。” “我们要对许多国家,比如英国、法国、加拿大这一类国家,比 如印度、缅甸这一类国家,凡是有可能的,都要进行工作。甚至 像泰国这样的国家,它在我国附近,也是怕我们的,也要进行工 作。” ——1954年7月7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 讲话 参加会议的总方针:争取扩大世界和平统一战线,促进民
第一次亚非会议
1955年4月,周恩来总 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 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 亚非会议。这是历史上 首次由亚非国家自主召 开、没有西方殖民国家 参加的会议。会议期间, 周总理倡导“求同存 异”,以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作为不同社会制度 国家之间建立友好合作 关系的基础,促成了万 隆十项原则的产生。图 为周总理在会议上发言。
三2、中国西藏地方同印度的通商和交通协定
(1)· 印度主动提出要和中国谈判 (2)· 双方对谈判中是否应该涉及边界问题的不 同看法 (3)· 印度方面主动提出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 入协定 (4)· 印度为何同意放弃在西藏的特权?
二3、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 的普遍准则
“两国应该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 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国的友好关系。”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
1954年4月29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在国际文件中出现。
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
五项原则措辞的两次变动: ——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1953年12月,中国 和印度开始就中印关 于中国西藏与印度之 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 进行谈判。周恩来总 理首次提出了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经双方 同意,五项原则被载 入了该协定。图为 1954年4月外交部副 部长章汉夫与印驻华 大使赖嘉文在北京签 署上述协定。宋庆龄、 董必武等中国领导人 出席签字仪式。
/world.files/jp.htm
三5、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
求同存异的外交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 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 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 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 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是存在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 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没有求同的基 础呢?”
四、亚非会议期间 中国增进同民族主义国家关系的努力
与印尼谈判解决双重国籍问题
参加八国代表团团长会议并发表重要声明
争取与各国代表团会晤加强了解增进友谊
四1、与印尼谈判解决双重国籍问题
当时中国在海外的华侨有 1200多万人,不少亚洲国家如菲律宾、缅甸、 印度等都有华侨。印尼有209万华侨。在中国和印尼的双边关系中,华 侨问题显得尤其突出。
意义: ——联合国历史上空前的现象:亚阿国家以集体的名 义,独立地提出自己关于和平的见解。
一2、中国的反应
中国政府的反应: ---对亚阿国家的和平积极性予以充分肯定 ---对其建议中有益的成分予以吸收 ---坚决拒绝其中完全可被美国利用的部分,但予头针 对美国而不针对亚阿国家
意义及影响: ---反映了战后世界的一个重大历史潮流 ---在朝鲜战争结束后,把发展与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 作为外交重点
三5、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
求同存异的外交
“有的,那就是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 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 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出共同基础,我 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 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 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 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问的主要问题。”
1954年6月, 周恩来总理 访问印度和 缅甸期间, 同印、缅两 国总理共同 倡导将和平 共处五项原 则作为处理 国际关系的 准则。图为 周总理访印 时在机场受 到尼赫鲁总
理的欢迎
三、亚非会议之举行和中国代表团为谋求 会议达成协议作出贡献
1、召开的背景 2、印尼作为会议倡导国的原因 3、中国与会的目的 4、“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5、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求同存异的外交 6、亚非会议的意义
——西哈努克回忆录《甜蜜与辛酸的回忆》
日本高崎达之助 埃及总理纳赛尔
三2、印尼作为会议倡导国的原因
1945年8月印尼独立,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荷兰对印尼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在联合国的干预下, 荷兰被迫于1948年1月签定了《伦维尔协定》,同意罢 兵。但同年 12 月又大举进攻,遭到印尼武装力量坚决 的反击,引起许多国家的关注。 1949 年初, 20 个亚洲和非洲国家在印度新德里聚会商 讨印尼问题,表示支持印尼人民的正义斗争,反对荷 兰的殖民统治。 1949年8月荷兰在海牙圆桌会议上签字同意退出印尼。
万隆会议途中周恩来与邓颖超的信
“这次蒋贼是蓄意决下毒手施行暗害的,他并从各方面的可能着手。 因此往返途中停留时,飞机着陆后严加封锁,起飞前的严密检查, 是必须而不可疏忽的。在逗留地区对所用交通工具,亦应请看守与 检查。你出外活动,必须严密警惕,仔细机警。为了人民的利益, 为了人类进步崇高的事业,为了你能做更多的工作,你必须善于保 卫你自己,在这方面,亦必须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的。我衷心地嘱 咐你胜利平安地归来。” ——1955年4月10日,邓颖超致周恩来信
族独立运动,并为建立和加强我国同若干亚非国家的 关系创造条件。
Hale Waihona Puke 最高方案和最低方案
争取缔结亚非国家和平公约或和平宣 言,主要内容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反对殖民主义、要求和平、反对战争。
争取发表一个带公约性质的公报,作 为亚非会议的具体成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