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
贰练习题姓名学号成绩一、填空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或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秦,始盛于汉,极盛于__清代____;训诂之为学是由__《尔雅》____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__黄侃_____。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诗故训传_______》;“训诂”复语在__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_______解释具体义_____________;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_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_所以___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__声训_____。
5、《说文》:“天,颠也。
”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__声训_____,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__直训(语词式)_____。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__训诂_____;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__________论其法式,明其义例__________,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淮南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训诂学复习资料全
贰练习题学号成绩一、填空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或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始盛于汉,极盛于__清代____;训诂之为学是由__《尔雅》____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__黄侃_____。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诗故训传_______》;“训诂”复语在__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_______解释具体义_____________;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_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_所以___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__声训_____。
5、《说文》:“天,颠也。
”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__声训_____,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__直训(语词式)_____。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__训诂_____;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__________论其法式,明其义例__________,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训诂学复习资料
贰练习题姓名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 成绩一、填空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_或_ 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秦,始盛于汉,极盛于—清代_____ ;训诂之为学是由—《尔雅》_________ 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黄侃________ 。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______ 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______ 诗故训传 ________ 》;“训诂”复语在—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 _________ 解释具体义 ________________ ;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犹―”;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所以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声训___________ 。
5、《说文》:“天,颠也。
”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声训 _______ ,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直训(语词式)____________ 。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训诂________ ;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 _________ 论其法式,明其义例 ______________ ,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鼻、足、至卜•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倒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对文______________ ;《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变文____________ ;《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淮南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 ___________ 变文_____ ;《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复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训诂学期末复习资料
训诂学期末复习资料训诂学是研究文字的发音、义理和用法的学科,是汉字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汉字的学习中,训诂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大家进行训诂学的复习和提高,本文将从训诂学的定义和目标、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训诂学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一、训诂学的定义和目标训诂学是对文字进行解释和研究的学科,它的主要目标是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文字。
在古代,文字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准确地理解文字的含义对于有效沟通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训诂学的目标就是通过对文字的发音、义理和用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为正确理解和使用文字提供理论依据。
二、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字义的辨析、音韵的考证和文献的整理等。
字义辨析是训诂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它通过对文字的用法和语境进行分析,准确理解文字的具体含义。
音韵考证是训诂学的另一重要方法,它通过对文字的音韵演变和变异进行研究,揭示文字在声音上的演变规律。
文献整理是训诂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揭示文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
三、训诂学的应用训诂学在古代主要应用于文字的翻译和解释,为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现代,训诂学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首先,训诂学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文字,提高语文水平。
其次,在文化传媒领域,训诂学可以为文字的传播和交流提供理论指导,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传达效果。
此外,在文化产业中,训诂学可以为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提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总结起来,训诂学作为研究汉字发音、义理和用法的学科,在汉字学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训诂学的定义和目标、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应用领域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训诂学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希望本文的资料能够对大家进行训诂学的复习和提高提供一些帮助。
如果你有兴趣和需求,建议深入学习相关的教材和参考文献,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训诂学水平。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doc资料
2、谓 被释词放在释词之前,往往以具体释抽象, 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使用。
3、言、之言、之为言
“言”一般用来串讲文意,解释篇章大意, 有“说明”的意思。
《诗经》:“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 痡矣,云何吁矣 。”
郑笺:“此章言臣既勤劳于外,仆马皆病 而今云何乎!其亦忧矣深闵之辞。”
7、疏、义、义疏、正义
《说文》:“疏,通也。”即疏通之意。
疏,又叫“义”、“义疏”、“正义”, 是唐宋以后训诂学者注解古书常用的名称。 其特点不仅注解古书正文,而且往往要给 前人的注解作注。
8、章句
是汉代流行的以分章析句来说解古书的一 种注解书。
(二)释词用语类
1、曰、为、谓之、之谓、之为、是谓 使用这几个术语的时候,被释词放在说解 词之后,其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 意义的转变。
9、统言(浑言、通言)、析言(对言、对 文)
训诂学上常用的一对代表不同释词方法和 辨析同义、近义词细微差别的术语。一般 前者指的是概括义,后者指的是词的具体 义。
《说文》:“走,趋也。”
《段注》:“《释名》,徐行曰步,疾行 曰趋,疾趋曰走。此析言之,许浑言则不 别也。”
(1)同义为训:用同义词说解词义 《诗经》:“硕鼠硕鼠,无食我黍பைடு நூலகம்”
鄭箋曰:“硕,大也。”
(2)反义为训:用反义词来解释词语。 《尚书》:“乱而敬。”
《史记》:“治而敬。”
(3)递相为训:几个字辗转训释,意义相 同。
《庄子》:“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 也;通也者,得也。”
三、训诂学中常用的说解词义的方式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14汉语言文学田昭波一、填空题1.“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享所作的《毛诗训诂传》。
2.音韵学汉末受佛学声明的影响,发明了反切注音法。
3.语音学,语义学,语法学是由王力先生提出来的。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号称“五经无双”的许慎编写的。
5.王圣美提出“右文说”的观点。
6.清代戴震提出义理之学、文章之学、考核之学。
7.第一部方言词汇著作是西汉杨雄撰写的《方言》。
8.上古音是指先秦两汉。
9.章太炎先生提出“国学”。
10.黄侃(章太炎学生)亦曾留学日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和经学。
二、名词解释1.声训:声训又称音训。
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推求词义的来源,以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就声音关系而言,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2.集解:集解是由注释者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解释,权衡取舍,间出已意。
3.注;“注,灌也。
”注书一义由灌注之义引申而来,注也是对经籍的解说。
4.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或:疏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5.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6.章句: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是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7.正义:正义又名“疏”,也称“注疏”、“义疏”,即“正前人之疏义”的意思,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
8.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
“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三、音形义分类音形义精髓:因声求义,以形索义,音近意通。
文字学上:音(字音),形(字形),义(字义),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
也就是:音:读音形:写法义:意思音,是指一个字的发音,如“铱”发音为“yi1”.一个字至少有一种发音,也可以有多种发音.有的字虽然只有一种发音(如“啊a”),但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变音.例:在句子“你啊!”中,“啊”发“呀ya”音。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
填空单选题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才,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人前言也。
3.《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4.古代注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毛诗诂训传》。
5.古代辞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6.黄侃对“训诂”的总称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7.训诂学的核心是解释字词。
8.解释语义的专著分为三类:①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②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或《毛雅》③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经传释词》《方言》。
9.音义兼注的专著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0.《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1.《十三经注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12.萧统的《文选》在唐代的注本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13.关于注音,早期一般用直音法,反切注音。
14.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15.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16.凡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使用的术语是当为(当作)17.使用之言(之为言)这个术语时,表示的是声训。
18.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与区别的术语是浑言、析言。
19.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的术语是辞(词)。
20.《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辞,指虚词。
21.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22.下列著作属于俞樾的是《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23.《读书杂志(记)》作者王念孙。
24.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25.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26.经常使用的训诂方法是以形索义。
训诂学集锦
《训诂学》复习资料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当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
也称作”。
6、句读:我国古代文章断句的符号和方法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标点符号的作用。
7、断章取义:,此赋诗不泥其本义,而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8、连类并称:指两个字或词的义类相因而牵连之,但所指只取其中一词之义。
9、反义词对举:则是连用词义对立,矛盾的两个词,但只强调矛盾的一个方面。
10、章句:汉代注释家解释古书体例,往往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计文章大意,这种解说方法叫章句。
(流传到现在的以“章句”为名的注释书,有后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
11、以形说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
12、通假:就是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取另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13、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14、道形貌: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15、注释工作: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
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
16 、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17、考证工作:考释和证明的合称。
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18、训诂原理: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19、训诂: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20、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21、再度注释:所谓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训诂学复习资料(整理)
五 、 训 诂 学 与语 言学 是什么 样的关 系? 洪诚先生 说 :“训 诂学是 为阅 读古代 书面语 服务的 一门 学科。 阅读古 书, 必须综 合运用 文字 、词汇 、语音 、语 法、修辞 、逻 辑、篇 章结构 等知识 ,因 此训诂 学与研 究汉语 的文字 词汇 、语音 语法、修辞等 各门学 科均有 密切的 关
有翻译则 能使 别国如 乡邻, 有训 诂则能 使古今 如旦 暮,所 谓通之 也,训 诂之 功大矣 哉!
Hale Waihona Puke 刘师培《 中国 文学教 科书》 第三 十二课 :“ 言语之 迁变 有数端 ,有随 时代 而殊者 ,„„ 若欲 通古言 ,必须 以今 语释古语 ,有随 方俗而 殊者,若欲通 方言,必须以 雅言释 方言;通俗之 文与文 言之文 有别,则书籍 所用之 文又必 以 通俗之文解之。”
张永言《 训诂 学简论 》:“ 按照近 代科学 系统 来说, 训诂学 可以 说是语 言学(philology) 的一个部分 ,是主 要从 语文的角 度研 究古代 文献的 一门 学科。 它跟语 文学 的各个 部门(如 文字学 、校勘 学) 和语 言学(Linguistics) 的各个 分科( 如词汇 学、音 韵学、 语法学 、修辞 学)以及其 他一些 人文 科学(如历 史学、 考古学 、民族 学) 都有密 切的联 系。 它需要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华中工学院,1985 年,20 页)同时,训诂 学的发展也必然促进这些分支学科的 发展。
训诂学参考资料
训诂学参考资料(仅供参考)1 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总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词都放在“谓”的前面。
“谓”这个术语,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使用,相当于现代汉语“指”。
2如字一种注音法。
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叫如字。
3析言_如果对同类事物细加分别,辨析异同,另加别名,那就是“析言”。
统言——也叫浑言、通言、散言。
同析言相对。
训诂学中分析同义词的术语,用以说明词的共同意义,而不计较其细微差别。
4形训汉语训诂学术语,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左传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最原始的象形字是用笔画简单的图形、记号来代替语言中的一个词,字的形体结构和造字时词的本义或常用义是一致的。
后来造字的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局限于象形、指事,出现了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即所谓六书)。
商周以后,以记录语音为主的形声字逐步占了统治地位,但汉字至今仍未发展成为表音文字,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仍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许慎所谓:“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会意者,比类合宜,…”此三者不是象形,就是象意,都有象可寻。
至于形声字,它的声符,往往是字义的承担者,它的形符则指出字义的归属,凡此种种都说明字形与字义有密切的联系。
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来寻求字义。
这就是形训的理论依据。
5声训的性质声训释义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
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声训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
汉代应用较广,刘熙的《释名》就是声训的专书。
当时的声训,有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
直到清代,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训诂学复习资料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注释方法的学科,是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注释是学者们进行研究和传承的基础,因此训诂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介绍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一些常用的训诂学方法。
一、训诂学的基本概念训诂学,简单来说,就是对文献进行解释和注释的学问。
它主要研究古代文献的语言、文字、词义、句法等方面的问题,帮助读者理解文献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训诂学的目的是还原文献的原貌,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的意义。
二、训诂学的发展历程训诂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研究。
最早的训诂学方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传》和《公羊传》。
这些传注是对《春秋》的注释和解释,对后世的经典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训诂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三、常用的训诂学方法1. 字义研究:字义研究是训诂学的基础,它主要研究文字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对古代文字的解释和比较,可以帮助读者准确理解文献中的字词。
2. 句法分析:句法分析是训诂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主要研究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
通过对句子的分析,可以揭示文献中的逻辑关系和修辞手法,帮助读者理解文献的意义。
3. 文字考证:文字考证是训诂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主要研究文献的版本和流传情况。
通过对文献的比较和整理,可以还原文献的原貌,避免因版本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4. 注释编撰:注释编撰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它主要研究如何对文献进行注释和解释。
通过对文献的细致研究和理解,可以为读者提供准确的注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献的意义。
四、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作用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读者准确理解文献的意义,避免对文献的误解和曲解。
其次,它可以揭示文献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观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最后,它可以为后世的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推动古代文献的传承和发展。
【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资料
训诂学概论复习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1、《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本意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
(P1)2、“训诂”当属同义连文,指对古语作解释。
(P1)3、训诂、训故、诂训、训古意思相同,兼有动词和名词的两重性:作动词时,指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时,指对古语所做的解释。
(P2)4、训诂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A、传文对经文的解释B、引前代典籍而释义C、解释本书词语(P4)5、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训诂实践和理论的一门学科,是对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和系统把握,用以指导训诂实践、使之规范化、条理化、科学化。
(P7)6、训诂学的任务:训诂学是汉语言文学的一个分支,任务是对零散的、感性的训诂现象做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揭示规律、阐述义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训诂实践。
(P8)7、互文:一种修辞现象,它是指上下相对的两句或同一句的前后两部分参忽见义,以使行文简洁而富有变化。
也称互言、互辞、互文见义。
(P17)第三章训诂著作(上)·古书注解1、现存最早的古书注解著作是撰于西汉的《毛诗故训传》(P53)2、两汉时期是古书注解的创始阶段,作注的主要对象是经书。
(P54)3、东汉是古书注解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出现很多经学大师和注解古书的巨匠,代表人物有贾逵、马融、服虔、许慎等。
(P55)4、郑玄:汉末著名学者,世称“后郑”注解有《京氏易》、《公羊传》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P57)5、章句:是通过分章析句来注解古书的一种著作体。
除了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6、我国现存最早的自成系统的注疏著作是《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
(P58)7、传文是《毛传》的主体部分,包括一下内容:a、解释字词b、串讲句意c、说明语法修辞d、引據典宝。
(P58)8、经书注释方面,魏晋时期主要有魏王弼、韩康伯《周易注》;何晏《论语集解》;郭璞《尔雅注》。
训诂学的内容
姓氏 种 解 区 盖 覃 尉迟 洗
读chóng 读xiè 读ōu 读gě 读qí n “尉”读yù 读 xiǎn
官名 洗 马 仆 射 可 汗 閼 氏 休 屠 谷 蠡
“洗”读xiān 汉官名 “射”读yè 汉官名 读kèhán 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君主称号 “氏”读zhī 匈奴王后号 读 xiúchù 匈奴王号 “谷”读lù 匈奴官名
训诂的内容
训诂的内容
一、正确标点; 二、慎加校勘; 三、释词; 四、注音; 五、解释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 六、说明修辞手段; 七、解释典章制度; 八、释典故; 九、发凡起例; 十、解释书名、篇名与介绍作者。
第一节 正确的标点
标点是训诂工作的第一步。 所谓标点,就是给所要注释的古书加上标点符号。 诸如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问号、感叹 号、引号、括号等都要加得正确,才能保证训诂正 确。 《礼记· 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注云: “离经,断句绝也。”即离析经书文理,使章句断 绝。这是关于句读的最早记载。
不明古代职官制度而致误之例
寇公在长安走马,承受奏其僭侈,
真宗以问王魏公旦。(《旧闻证 误》12页)
寇公在长安,走马承受奏其僭侈,
真宗以问王魏公旦。
不通语法逻辑而致误之例。
《孟子· 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
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
《孟子· 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
4、反切法,就是用两个字拼出一个音来。反切上 字取其声母,反切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合成 被切字的读音。如《广韵· 平声· 东韵》:“东, 德红切。” 《汉书· 张良传》:“鲰生说我距关。”服虔 曰:“鲰,音七垢反。鲰,小人也。” 《汉书· 地理志》“广汉郡”引应劭注:“南 入垫江。垫,音徒浃反。”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
2021年4月自考 模拟题:论述训 诂学在语言教学 中的重要性
训诂学实践与应用
第五章
文献整理与校勘
文献整理:对古代文献进行分类、编目、校勘等工作,以便更好地研究和 利用。
校勘:通过对比不同版本或不同来源的文献,发现并纠正其中的错别字、 脱漏、衍文等错误,以保证文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践应用:在校勘过程中,需要运用训诂学的知识,对文献中的语言现象 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断,以深入理解文献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对训诂学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献的内涵和价值,为学术研究 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训诂学在语言学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 化以及辞书编纂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
通过对训诂学的学习,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语言水平,对于个人成 长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训诂学基本方法
第二章
学术价值:文献整理与校勘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对于推动学术研 究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辞书编纂与修订
辞书编纂的原则: 准确、简明、实 用
辞书修订的意义: 保持辞书的时效 性和准确性
辞书编纂的方法: 收集资料、整理 分类、编写条目、 审查校对
辞书修订的过程: 发现问题、收集意 见、修订条目、重 新审查、发布新版
重要平台。
论文集:由专 家学者编撰的 论文合集,涉 及领域广泛, 是学习和研究 的重要参考资
料。
训诂学自考重点与难点
第四章
重点知识点梳理
训诂学基本概念:解释其定义、性质和作用 训诂学研究方法:介绍传统与现代的研究方法 训诂学与文献学的关系:阐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训诂学在语言学中的地位:分析其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训诂学文献资料
第三章
训诂学复习参考资料
一、名词解释1.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2.训诂学: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式、条例,解释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3.训诂体式:即训诂的体制和形式。
包括,驸经的注疏、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通释语义的专著和考订书中的训诂。
其中,以注疏和专著为主。
4.疏:兼取疏通与疏记的意思。
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作“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5.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
音义本以释音释义为本,但也往往从事校勘。
6.章句:章句之名,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
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二、其他1.注疏的内容(P44~60)(出一段古注疏的文字,要求说出分别是哪种或哪些注疏内容)( 1 .)解释词义( 2 .)串讲文意( 3 .)分析句读( 4 .)校勘文字( 5 .)阐述语法( 6 .)说明修辞手段( 7 .)诠解成语典故( 8 .)考证古音古义( 9 .)叙事考史(10.)记述山川(11.)发凡起例(12.)释义和叙事2.记住随文释义的注疏每一种最著名的著作(P34~43)例如:传,《毛诗故训传》;解,《春秋公羊解诂》何林,《春秋谷梁传集解》范宁;校:《战国策校注》【宋】鲍彪;音义:《经典释文》陆德明(所包含的意义)3.单释语义的专著,根据释义对象又分为几类?并结合后面的知识,记住相关著作的作者。
分为5类。
(1.)总释群书语义的:《尔雅》(秦汉之间的人所作)、《小尔雅》(无撰人名氏)、《释名》【汗】刘熙+刘珍、《广雅》【魏】张揖、《广雅疏证》【清】王念孙、《拾雅》【清】夏味堂、《比雅》【清洪亮吉】、《经籍纂诂》【清】阮元、《故训汇纂》(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转语》【清】戴震、《文始》(章炳麟)、《读书杂志》【清】王念孙、《经义述闻》【清】王引之、《群经评议》+《诸子评议》【清】俞樾(2.)只释一书语义的:《毛诗传义类》【清】陈奂、《说雅》【清】朱骏声、《选雅》【清】程先甲(3.)解释部分词语的:《通俗文》、《训俗文字略》【北齐】颜之推、《恒言录》【清】钱大昕、《通俗编》【清】瞿灏、《常用字训》【晋】殷仲堪、《难字》+《错误字》【魏】张揖、《杂字解故》【魏】周氏、《异字》【梁】朱育、《雅》【宋】陆佃、《尔雅翼》【宋】罗愿、《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三国吴】陆玑、《石药尔雅》【唐】梅彪、《本草尔雅》【北宋】、《骈雅》【明】朱谋玮、《叠雅》【清】史梦兰、《别雅》【清】吴玉搢、《辞通》(近人朱起凤)、《果裸转语记》【清】程瑶田、《释大》【清】王念孙、《语助》【元】卢以纬、《虚字说》【清】袁仁林、《助字辨略》【清】刘淇、《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词诠》(杨树达)、《古书虚字集释》(裴学海)、《文言虚字》(吕叔湘)、《虚词历时词典》(何金松)(4.)解释方言的:《方言》【汉】扬雄、《续方言》【清】杭世骏、《新方言》章炳麟、《蜀方言》、《吴下方言考》【清】胡文英(5.)解释少数民族语言或外国语言的:《羌尔雅》+《番尔雅》(已亡佚)、《佛尔雅》【清】周春4.《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四部书的基本情况(1.)《尔雅》传说为周公或孔子及其门人所为作,后经考证,是秦汉之间的人编成的。
训诂学复习整理参考资料
训诂学复习整理一、训诂学简介阅读书目:杨伯峻:《论语译注》许慎:《说文解字》陆宗达:《训诂简论》张永言:《训诂学简论》郭在贻:《训诂学》许威汉:《训诂学导论》齐佩瑢:《训诂学概论》鲁迅1934年12月20日《致杨霁云》的信中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胡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
”这句话里的“齐天太圣”,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注释为“原作‘齐天大圣’,即孙悟空。
”这个注释有无问题?查看鲁迅手稿,本来就是写作“齐天太圣”,注释者所谓“原作”的说法,并无依据。
“太”和“大”是今字和古字的关系,“太”后来表示“大之极”“尊于大”,鲁迅这里是戏称“齐天太圣”,表示比“齐天大圣”还大,大到真的能翻出如来掌心的程度。
由此可以推究,“太庙”“太上皇”“太学”“太子”“太孙”“太叔”“太弟”……一、训诂和训诂学1.”训诂”的提出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文字小学音韵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训诂在这三方面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文字方面首推《说文解字》——同时它也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训诂方面比较早的是《尔雅》,音韵方面的《切韵》《广韵》等等。
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我们知道,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这些研究更多的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古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与西方的研究接轨。
名称改变的同时,方法理论也进步了。
2.”训诂”的含义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22、训诂术语“谓”与“谓之”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
这个术语的用法与上组相同,不同的是上组术语是被释词在解释词后,而它是被释词在前,如《尔雅。
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谓,这个术语主要用来说明被释词在句中特指某一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此指”。
《左传·僖公三十年》:“君尝为晋君赐矣。
”杜注:“晋君谓惠公也。
”《离骚》:“美人之迟暮。
”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有时也用于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共名释别名。
如:使用这个术语时,总是被释词放在前面,训释词放在后面,其位置正好与“谓之”相反。
《论语阳货》:“君子学道则爱人。
”孔安国注:“道谓礼乐也。
”《左传·隐公元年》:“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杜预注:“厚将谓土地扩大。
”《礼记·曲礼》:“君无故玉不去身。
”孔颖达疏:“玉谓佩也。
”有时候,古人也偶尔用“谓”来辨析同义词。
《诗经·邶风·谷风》:“既然生既然春,比予于毒。
”毛传:“生谓财业也,育谓长老也。
”“谓”还可用来串讲句意,说明语句的言外之意。
相当于现代汉语“说(的是)。
”《诗经·小雅·伐林》“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郑玄笺:“谓〖FJF〗乡(响)〖FJJ〗时之鸟,出从深谷,今移处高木。
”置正好与“曰”、“为”、“谓之”相反。
3、使用训诂术语“犹”一般是什么情况?犹,主要用来解词,使用这个术语,其用法有五(1)解释同义词近义词。
相当于“就是。
”《诗·小雅·四月》:“冬日烈烈。
”郑笺::“烈烈犹栗烈也。
”(2)用引申义来解释本字释词和被释不是同一含义,只是某一方面词义相当,或引申可能,即段玉裁所说的“义隔而通之”可译为“某相当于某。
”《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请见,其乡人曰:“又何间焉?杜注:“间犹与也。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诂学总论1、从新注、旧注、方俗词解三方面例析了一些些语言现象的训释问题。
一是新注错了,影响了对文艺论述的正确理解;二是旧注错了,影响了对古代历史事实、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的正确了解;三是常用语的本义不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觉地驾驭语言。
2、训诂学的任务主要有三项:一是“释古今这异言。
”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二是“通方俗之殊语。
”用通语释方言。
三是“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3、训诂学的根本任务:一是加强对训诂学史和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二是总结训诂实践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这、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等。
4、解释语义的专著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总释群书语义。
二是专释一书语义。
三是解释部分词语。
5、训诂学从客观现实出以,至少要注意三点:一是以今释古、以易释难。
二是以已知释未知。
三是为“今世”服务。
6、训诂的内容有一是解释字词二是解释文句三是分析篇章四是分析表达方式五是分析时空关系7、训诂实践形式有一是解释语义的专著二是音义兼注的专著三是注释书四是形音义合解的专著8、在坚持训诂的现实原则时,应注意的问题有一是要注意以今释古,以易释难二是要注意以已知释未知三是要注意为“今世”服务100、训诂的原则有一解释古语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情况,所以说,从事训诂必须有发展的观点二语言是社会现象,语义和语言其他诸要素一样,是约定俗成的三对于前人训诂,我们既要尊重,又不能盲从。
9、训诂学的用途有一用来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与教学二用来指导古籍的整理工作三用来指导字典辞书的编篡工作四用来帮助历史学、医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
10、训诂学关于“互文”作用一用互文说明上下文有互相交错的情况二用互文就必须把上下文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完整三用互文就合有关的词语互相辉映、暗示从而使意义表达得更全面四用互文可收到意义全面而行文简洁的效果五用互文说明上下文有互相补充的情况。
11、词义的引申的类型有一理性的引申二形比的引申三礼俗的引申12、词义的理性的引申包括一因果的引申二时空的引申三反正的引申四虚实的引申13、词的感情色彩变化的社会因素包括一政治观点的进步二艺术思想的变化三科学技术的发达14、词的感情色彩变化的语言因素包括一词义的变迁二修辞手法的影响三上下文的感染15《尔雅》中解释百科名词的大类有一释人事的名称二释天文的名称三释地理的名称四释植物的名称五释动物的名称16、从内容上看,《方言》中包括一不含地域性普通话里二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三纵的方面,语言新旧生灭交替之际所残留的古今语四横的方面,语言因地域,语言因地域的差别而发生变异的各地方言五兼包纵横两面,因声音转变而发生的方国殊语17、《方言》所释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里包括一四方之通语二四方异语而通者三某某之间通语四某地通语18、《方言》的价值及影响一它保存了两汉相当丰富的口语词汇二为我们研究汉代方言通语的异同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三可以让我们从它收集的词汇里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四能让我们知道今天的口语中还有不少古代词汇成分19、《释名》与《尔雅》不同之处有一《释名》为音训之书,间有义训;《尔雅》为义训之书,间有音训二《释名》重音训,故少类聚为训;《尔雅》重义训,故多类聚为训三《尔雅》仅是训诂之记载,《释名》则必求推究事物命名的由来四《尔雅》之篇目少,《释名》的篇目多20、《说文》价值和作用有一编写目的在于探讨字源,说明字体的结构和本义二它保持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资料三它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四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分析文字的理论五给后代字典辞书的编以很大的影响。
21、《说文》局限性的表述有:一有些解说显示了作者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二有时宣扬了敬天、信神、尊君和男尊女卑的思想三对文字的解释常有穿凿附会之处四部首繁细而不够科学五字的查检不便22、段玉裁《说文字注》的成就表现在。
一许多见解能与甲骨文金文暗合二关于同义词的的辨析很具特色三阐发了许书的体例四考定了传本的讹误28据裴松之自己归纳,他的《三国志注》注文内容着重四个方面,有那四方面。
一应载而未载的史事,加以增补二同是一事,说法歧异,则采录异闻三对错误的记载予发纠正四对史事和陈寿的不正确看法进行评论30两汉训诂兴盛的原因有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有较大的发展二语言文字的变化比较大三去古渐远,古音古义不为一般人了解四纸的发明31两汉训诂兴盛表现有一注释书大批也现二通释语义的训诂学专著开始出现32训诂保守期指的是魏—唐时期。
这一时期训诂学的发展表现有一训诂实践的范围扩大了二训诂的内容扩展了三训诂的方法改进了33保守期训诂内容的变化有一注释中充实史料二注释中阐发哲理三注意汇集众说网罗异义四注意考证故实用典34王力认为清代训诂学蓬勃发展原因有一资本主义的萌芽二西学的东渐三汉学的师承四优良的学风35清代训诂学蓬勃发展的原因还有一政治的稳定二经济的繁荣三语音学的进步四语法学的进步36清代训诂学的复兴表现在一清儒所作的多得难以列举的注疏二清需所作的数量远远超越前代、体例更加完备地专著三清人所作的研究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著作37清代训诂质量显著提高的体现是一善于因声求义二采用了综合比较的方法,择善而从三清具有的朴素的历史观念四清人具备的实事求是精神38清代训诂不足之处是一滥用通转,附会穿凿二仍为经学的附庸三轻视唐发后的新词俗语40吸收训诂学的历史经验有一诸子关于“名”的理论二训诂的方式方法三训诂的术语四训诂的要籍五训诂学的发展史41清代训诂的研究,我们应该肯定并可以借鉴的长处有一能比较充分地占有有资料二能比较注意古今差别三能重视有声语言与概念的直接关系四能比较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和语言内部的系统性42《说文解字》常引经书之文,其引用是一用来证释字形的二是用来证明字音的三用来证释字义的43清代的训诂学家分为三派一纂集派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是阮元的《经籍纂诂》二注释派训诂学家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三发明派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是章炳麟的《文始》、《新方言》。
第一章1、通观俞氏全书,所谈虚词情况大致有三:一是点示某个虚词具体用法;二是综说一类虚词大要;三是从修辞角度叙述虚词用法。
古人讲虚词有二派:一是训诂派旨在释义;二为修辞派为了行文。
2、《古汉语语法精讲》谈语序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提法:一是前置,意思是说它本来就是这样的顺序;二是提前,意思是说为适应表达需要,把某成分提前来说,也就是所渭倒装说法;三是不说前置和提前,表明古汉语语法的特殊性不便也不需要跟现代汉语多比较。
3、俞著成功之旅,可资借鉴一是占有资料,画龙点睛;二是扣合中心,兼及边缘;三是方法论纳入科学轨道;四是不为成习胶固;4、余(俞)论的特点。
一是多家校补可谓俞著功臣,今后尚应有新起点;二是俞书有所不足,亟应更上一层楼;三是俞书体例有谓另也他书,迹近攘善,未可信从。
第二章1、朱宗莱《文字学形篇。
训诂举要》中列举了“七类训诂之法”:一形训,二音训,三义训,四以共名释别名,五以雅言释方言,六以今释古,七以此况彼。
2、形训方法谈到的几个问题。
一文字形体与词义的关系。
二古文字与训诂三笔意与笔势四防止望文生训3、依唐兰的说法,古文字分为四系:一殷商系文字二两周系文字三六国系文字四秦系文字4、“望文生训”是古书注释中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择要例析如下:一因不明古义而望文生训。
二因不明通借而望文生训。
5、从语音的实际考察,可以发现音义关系有以下一些特性:一音义关系的隅然性。
二音义关系的约定性。
三音义关系的回授性。
四音义关系的延展性。
五音义关系的类聚性。
六音义关系的多元性。
6、传统音韵学著作却很难懂,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汉字是表意制度的文字,而传统单间学用汉字来代表声类和韵部的读音,当汉字读音变迁以后,前人所注的声类和韵部的读音也就难以确定了;二传统音韵学有许多含混的术语,分析声韵又多不合语音学原理。
7、据文证义——语言环境的利用一语境与词义的关系。
二紧扣本句三结合邻文四联系成片语言8、析词审义必须分清的关系一分清词与词组二分清单纯词与合成词三分清合成词的合义与偏义四分清词素结合的固定与自由五分清词素组合的结构方式六其它缩略、用典、转化、连类而及第三章1、关于反训有以下四种说法一是事物本身包含好坏两面内容,表示某一事物总体的词也就包含好坏两种相反意义,可用于好的方面,也可用于坏的方面,于是产生“美恶同辞”的情况。
二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和受事者相对立而又相依存,表示某一动作行为的词由于在实现动作行为的过程中所处地位不同而有正反两义,于是有时产生“施受同辞”的情况。
三是词所表示的概念自身具有程度相对性,随着意义的引申而产生了反义。
四是词义引申向对立面转化而产生反义。
第四章1、理性的引申包括以下几种:一因果的引申二时空的引申三反正的引申四虚实的引申2、词义的褒贬一社会因素(1)政治观点的进步(2)艺术思想的变化(3)科学的发达二语言因素(1)词义的变迁(2)上下文的感染(3)修辞手法的影响3、训释方俗词义往往会遇到重重困难。
其原因在于:一可以作为引证的材料很缺乏,几乎没有合适的字书、词典可查。
二记录当时口语的文字往往有多种写法,而且抄写的人和刻印的人文化水平较低,错别字不少。
三中古、近古双音结构的语言单位占多数,但是又没有固定下来,某一语言单位是词还是词组,有时会使人捉摸不定;有时合成词的两个词素的次序不固定,有时出现不规则的缩语,都使人难以确定词义。
四有些少数民族的借词,还没有成为汉语词汇的部分,需要从少数民族语的古代文献中去找对音的词。
第七章1、黄侃并说这十种书的前六种又可分为四类:一《尔雅》解释群经之义,无此则不能明一切训诂。
二《说文》解释文字之原,无此则不能得一切文字之由来。
三《方言》解释时地不同之语,无此则不能通异时异地之语言四《释名》解释文字得音之原,无此则不知声音相贯通之理。
2、关于《尔雅》的名称与性质,黄侃归纳为三点:一《尔雅》是诸夏的公言。
二《尔雅》是经典的常语。
三《尔雅》是训诂的正义。
3、《方言》所录包括古今言词汇和当时通行的普通话词汇成分,其解说对这些都有专称,沈兼士将它们条分五类加以例析:一不含地域性的普通话。
二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
三纵的方面,语言新旧生灭交替之际所残留的古今语四横的方面,语言因地域的差别而发生变异的各地方言五兼包纵横两面,因声音转变而发生的方国殊语。
4、《经典释文》的优点是:一正读音二正衍文三存异文四存佚文五兼采众本六兼备众说七兼载异音《经典释文》的缺点是:一偏颇二是非莫辨三误解5、裴松之自己归纳,注文内容着重四个方面:一应载而未载的史事,加以增补。
二同是一事,说法歧异,则采录异闻,三对错误的记载予以纠正。
四对史事和陈寿的不正确看法进行评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