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德国政治制度与具有独特性的现代化进程

合集下载

德国的政治制度

德国的政治制度

德国的政治制度德国政党和政党制度前言:政党制度通常指有关政体的制度,即政权的组织形式。

广义指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的管理形式以及政党、选举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制度。

德国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

关键词:德国政治制度议会共和制正文:一、政治制度的基础德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于1949年5月生效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

《基本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外交、国防、货币、海关、航空、邮电属联邦管辖。

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

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

联邦总理为政府首脑。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根本大法《基本法》的制定,奠定了西德以及后来统一的联邦德国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一部治国大法。

《基本法》第20条规定了国家政治制度的五项基本原则:共和制、民主制、联邦制、法治国家和福利国家。

二、德国的政党制度1、联邦德国政党的法律地位《基本法》认识到,在议会民主制之中,要形成国家的政治意志,政党是国家与人民之间不可或缺的“居间者”,公开承认政党的基本功能和作用,第一次使政党宪法化、合法化。

1967年7月,联邦德国第一部试图解决政党政治的问题的法律——《政党法》终于在联邦议员获得通过。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政党法,目的是贯彻《基本法》第21条对政党规范的精神,对政党的法律地位、组织结构、政党使命以及党员的义务作了规定,是所有政党的行为准则。

2、联邦德国的主要政党联邦议院中的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简称基民盟或CDU、基督教社会联盟简称基社盟或CSU、德国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或SPD、自由民主党简称自由党或FDP、绿党-联盟90简称绿党、右翼党简称LNK。

联邦议院外的政党:德国民族民主党(NPD)、共和党(REP)、德国人民联盟(DVU)3、德国的多党制德国实行的是多党制,由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的一个或多个政党单独或者联合执政,而1949年至1998年,德国历届政府均为联合政府。

绿党和民社党的崛起使联邦议员出现五党并存的局面,尽管联盟党和社民党两大党的地位没有改变,大三他们与第三党结盟的选择范围由此扩大了。

德国的行政现代化_循序渐进

德国的行政现代化_循序渐进

德 国是 一 个 联 邦 制的 国 家 国 家 的权 力 属 于 联 邦 管理 其 余 由联 邦 和 州 共 同管 理 或 由
州 自治 国 家 政 体 为 议 会 共 和 制 联 邦 议 院 由选 民 直 接 选 举 产 生 是 国 家最高 权 力 机 关 司 法 机 关 独 立 行 使权 力 和镇


是 德 国 联 邦 共 和 国 的 社 团 建 设 和 公 共 职 能 系 统化 初

例 如 职 能 分解计 划 和 雇 佣 体 制 的 建 立
,
第 二 阶 段 ( 自六 十年代 中期 )
, ,
.
在联 邦 层 次 和 区 域 层 次 改 革 项 目预 算 体制
.
.
在地 方政

府 层 次 的 区 域性 改 革 完成 但 是 根 本性 的 改革措 施 未能 实行 第 三 阶 段 (几 乎 与 第二 阶 段平 行 )
,
.
其 次 对 于 计 划 决 策 层 次 来 说 行政 机 构 的 管 理 是 主 要 议 题

,
,
,
.
公 共管 理 者 们所 考 虑 的


重 要 问 题是 运 用 一 种 特 殊 的改 革 模 式 还 是 采用 一 种 务 实的 试 验 与 失 误 的 改 革 方 式
,
.

际上 在 德 国 行 政 现 代 化 的初 期 已 经 运 用 了 多 种 改 革 模 式 而 且 那 些 改革 的 卖践 家 们 仍 然 在 通 过 各 种 实 践去 寻 求 他 们各 自的 实 现 地方 自 治的途 径 在 这 个 层 次 上 私 人 咨 询 公 司
、 、 、 . 。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德国近代资本主义政体的演变历程完美版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德国近代资本主义政体的演变历程完美版

民族国家的统⼀之路——德国近代资本主义政体的演变历程完美版民族国家的统⼀之路——德国近代资本主义政体的演变历程杨镇⼀中董⽟玲课标要求1、知道《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较德意志君主⽴宪制度和英国君主⽴宪制度的异同。

2、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政治发展中的作⽤。

⼀、教学⽬标1、知识与能⼒:(1)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产⽣的背景。

(2)分析《德意志帝国宪法》主要内容,理解德意志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分析问题的能⼒。

(3)知道《魏玛宪法》和法西斯专政,认识德国民主历程的曲折性。

(4)知识延伸:⼆战后对德国的民主化改造,德国对历史的反省,德国最终确⽴民主政治。

补充资料、拓展学⽣的视野。

2、过程与⽅法:(1)利⽤图⽚资料和视频资料创设历史情景,提⾼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

(2)分组讨论:将同是君主⽴宪制政体的德意志帝国同英国进⾏⽐较、分析,认识德意志帝国政体的特殊性及对德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养成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德国政治体制的学习,认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是⼈类⽂明进步的⼤敌,理解⼀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国情对近代民主政治建设产⽣的影响,从⽽认识到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德意志帝国的宪法及德意志政体的特点。

德国君主⽴宪制度是西⽅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种具体表现,既是本单元的核⼼知识的体现,也是课标的要求。

所以应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德国君主⽴宪与英国君主⽴宪制的不同⽐较;德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对德国历史的影响。

⾼⼀年级学⽣的认知⽔平⼤多还停留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较弱,⽽组织历史教学中⽐较、影响问题的答案,对学⽣概括能⼒、表达能⼒、思维能⼒要求都⽐较⾼,学⽣较难把握,所以应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段和⽅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讲授与探究结合四、教学过程(⼀)导⼊设计:(幻灯显⽰)图⽚:勃兰登堡门、驾着四车⼆轮战车的和平⼥神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两幅图⽚,左边的图⽚是德国的象征勃兰登堡门,右边的图⽚是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神,她见证了德意志的分裂、统⼀,再分裂、再统⼀的历史。

德意志政治制度

德意志政治制度

联邦议会 国会 (参众两院) 帝国国会 专制、军国主联邦、分权制 义;皇帝权重衡、人民民主
1.都有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实行代议制 2.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 3、都实行政党政治
英国:维多利亚18岁成为立宪君主,女王学会了如 何心平气和的与首相共事,尊重政府的决策,哪怕 她从心底里讨厌这个首相。 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 外孙。在领导德意志统一的过程当中,首相俾斯麦成 为整个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1890年,因为与 威廉二世在外交政策上发生分歧,俾斯麦虽然一肚子 委屈但还是被威廉二世解除首相职务。
联邦议会 (上院) 帝国国会 (下院)
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颁布:1871年4月 (2)内容: 联邦制和(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 皇帝
(专权) 有权 召集 和 任命
首相
负责
没有 (行政权)
任何 监督
解散
议会

议会
(立法权)
(3)意义:
积极:历史进步;国家统一;社会发展 局限:保留传统;引起不满;一战罪魁
反映了德意志帝国延续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色彩。
3.德意志帝国的宪法
颁布时间:1871年4月
德意志帝国宪法 1.帝国是一个“永久性联邦”。各邦保有一些民政自治权,而 军事、外交、海关、货币、民法、刑法等权力均归中央政府。 2.普鲁士国王是世袭的联邦主席,并享有“德意志皇帝”的称 号。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 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 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均由皇帝任命。 3.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首相是 帝国唯一的大臣,首相之下不设立各部。
(德意志)这个巨型怪物成 为一个软如海绵的无抵抗能力 的联合体。

德国政体分析

德国政体分析

德国政体分析德国政治形成背景二战后,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使民主政治制度在德国真正运行和巩固,在盟国的主导之下,德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政治文化重建。

首先是政府在新的联邦共和国框架内运行, 以其民主和法治的施政原则和方式影响和引导民众政治意识的转变。

其次是学校教育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学校中,政治教育开始被视为系统地学习民主的重要途径,而民主不仅被理解为政府的组成和运作形式,更被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每个公民都必须去认知、掌握和实践的。

再次是大众传媒在肃清纳粹余毒方面发挥了史无前例的作用,通过报纸、杂志和广播将纳粹的罪行公诸于世,使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们都认识和了解了纳粹极权统治的真相,更引发德国人自身的反思。

在这一发展时期,特别是经历了1967 /1968年被称为西方文化大革命的学生运动,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受到了洗礼。

经过两个阶段的艰苦努力,德国成功的完成了政治文化的转型,民主政治制度的稳定和巩固也促进了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德国走出了战争的废墟,成为经济强大的西方民主阵营中的重要一员。

历史发展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对德国实行分区军事占领和管制。

根据波茨坦协定,德国“暂不设立”中央政府,但“应尽速恢复地方自治”。

1947年1月~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先后合并,统称西部占领区。

1948年9月在美、英、法三国支持下,西占区各州议会代表组成协商会议,着手起草宪法。

1949年5月8日,协商会议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

5月23日,《基本法》公布生效,正式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同年8月,根据《基本法》举行联邦议院大选。

同年9月20日,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同年10月7日,苏占区也正式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联邦德国成立初期,美、英、法三国仍根据1949年4月颁布的“占领法规”以及所成立的“盟国高级专员公署”继续实行控制。

事实上,公署是居于联邦政府之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试论近代德国的政治现代化

试论近代德国的政治现代化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试论近代德国的政治现代化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世界史指导教师:***20050401中文摘要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转变的客观过程。

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萌芽于18世纪中叶的开明专制,经历19世纪初施泰因——哈登堡改革、1848年欧洲革命及革命后普鲁土改革、19世纪60、70年代俾斯麦改革及统一运动,到19世纪晚期,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基本完成。

本文试图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出发,对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的萌芽、正式开始、重要进展、到基本完成作一下宏观的叙述和分析,对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选择渐进式改革之路的成因从历史传统、阶级、思想文化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粗浅的分析和探讨,并简要论述了对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的理解和认识。

全文共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部分。

简要介绍了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的大致情况和目前的写作意义。

第二部分:粗略叙述了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的大致过程。

第三部分:简要分析和探讨了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选择渐进式改革之路的成因。

第四部分:结合近代德国的历史实际简要论述了对德国政治现代化的理解和认识。

第五部分:结语部分。

简要总结了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的历程,分析了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推进政治现代化的昭示作用。

关键词:德国,政治现代化,容克,改革ABSlRAGlPoliticalmodernizationisanimportantpartofmodernizat—ionwhichreferstoatransitionalstagefromtraditionalpoliticstomodernpoliticsGermanpoliticalmodernizationinmoderntimebeginswithEnlightenedDespotismoftheeighteenthcentury,experiencingStein’SandHardenberg’SReformoftheearlynineteenthtentury,theRevolutionof1848andPrussianReform,Bismarck7sReformandUnificationMovement.Tillthelatenineteenthcentury,Germanpoliticalmoderniz—ationhadfinishedinmoderntimes.ThethesistriestoanalyzethemacroscopicprocessesofGermanpoliticalmodernizationincludingtheembryoticperiod,beginningperiod,improvementandaccomplishmentperiodandattemptstoanalyzethereasonofthepoliticalmodernizationwhyGermanychoosesthewayofreformgraduallyfromhistorical,rankedandCulturalfacts·The.themSiSmainlydividedintofiveparts.PartI:Instructions.Mainlyintroducingthebackgroundanddevelopmentofthethesis,themeaningofresearch.PartII:RoughlyanalyzingtheexperiencingtheprocessofGermanpoliticalmodernizationinmoderntime.PartIII:AnalyzingthereasonofpoliticalmodernizationwhyGermanchoosesthewayofreformgradually.PartⅣ:RoughlyanalyzingthecomprehensionaboutGermanp01iticalmodernizationreferstothehistoryofGermanyinnmoderntimes.PartV:Conclutions.RoughlysummarizingtheprocessofGermanpoliticalmodernizationandemphasizingthe1essonsthatthethirddevelopingcountriesshoulddrawfromtheGermanpoliticalmodernizationinmoderntime.Keywords:Germany,PoliticalModernization,Junker,ReformⅢ引言和文献综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的“发展热”把现代化研究一再推向学术理论的前沿。

浅析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几个特点

浅析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几个特点

浅析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几个特点作者:郭志恩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5期河北保定大学历史学院071002摘要:现代化是各国发展的必然阶段和结果,每个国家因为条件和环境的不同,现代化的道路不尽相同,德国作为一个后起到强国,其现代化的道路明显不同于英、法、美等国,呈现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现代化容克普鲁士国家统一【中图分类号】I2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5-0060-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长河中,从封建时代向近代工业时代的过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它可与人类诞生、文明出现并称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三大变革。

对于这一阶段我们称之为现代化。

但是因为各国的条件不同,所以各国的现代化进程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德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强国,它的现代化过程,也是一个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德国的现代化呈现出了自身的一些特征。

一、容克和普鲁士是德国工业化的领导力量在世界近代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一般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下进行和完成的。

但是,德国由于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相对落后性,使其领导权为容克和普鲁士所掌握。

传统阶级容克之所以能够成为德国工业化的推动力量,这主要是因为发展工业和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与容克的经济政治利益存在一致之处。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土地贵族的部分成员有能力抗衡其中反动分子的意志,为赶超其他国家而掀起一场工业化运动。

①这种现象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德国工业化就是一个鲜明的写照。

工业化与普鲁士富国强兵要求一致,正是普鲁士容克起初大力支持工业化的主要原因。

17-18世纪,普鲁士政府就有通过国家政府促进工商业发展的传统。

19世纪普鲁士进行了一系列适应潮流的改革。

19世纪后的改革,在促进容克资产阶级化的同时,也给普鲁士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普鲁士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而关税同盟的组建进一步确立了它在德意志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和政治生活中的新形象。

德国政体分析及其形成背景

德国政体分析及其形成背景

德国政体分析及其形成背景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其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民具有极高的生活水平。

下面是本人分享的德国政体分析及其形成背景,一起来看看吧。

德国政治体制分析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以“三权分立”的议会内阁制为政权组织形式,以联邦制为国家结构形式,实行多党制。

沿革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对德国实行分区军事占领和管制。

根据波茨坦协定,德国“暂不设立”中央政府,但“应尽速恢复地方自治”。

1947年1月~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先后合并,统称西部占领区。

1948年9月在美、英、法三国支持下,西占区各州议会代表组成协商会议,着手起草宪法。

1949年5月8日,协商会议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

5月23日,《基本法》公布生效,正式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同年8月,根据《基本法》举行联邦议院大选。

同年9月20日,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同年10月7日,苏占区也正式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联邦德国成立初期,美、英、法三国仍根据1949年4月颁布的“占领法规”以及所成立的“盟国高级专员公署”继续实行控制。

事实上,公署是居于联邦政府之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当时,联邦政府不能设置国防部和外交部,也不能与外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5年美、英、法与联邦德国签订的《巴黎协定》生效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终于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1990年10月3日,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所属全部5个州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实现统一。

政权组织形式联邦德国采取“三权分立”的议会内阁制。

设立联邦议会、联邦政府和联邦司法机关,分别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衡。

国家元首根据魏玛共和国二元行政体制的教训,《基本法》设联邦总统为虚位元首。

总统由各政党提名,经联邦议院全体议员与同等人数的各州议会代表组成的联邦大会不经讨论选举产生;任期5年,连选可连任1次。

总统不是联邦政府的成员,不拥有实际行政权力。

德国制度规定

德国制度规定

德国制度1. 引言德国是欧洲大陆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力量。

德国的制度在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个人权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德国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社会制度,并分析其对德国的稳定和发展产生的影响。

2. 政治制度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政治制度基于宪法法律。

德国联邦政府由联邦总统、联邦议会和联邦参议院三个主要机构组成。

联邦总统是国家元首,担任象征性的职务,其职责包括签署法律和国际条约、代表国家参与外交活动等。

联邦议会由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负责立法和监督政府工作。

联邦参议院由各州政府指定的代表组成,主要负责代表各州利益、协调联邦与各州之间的事务。

德国的政治制度注重民主和权力分立原则,政府机构相互制衡,以确保政府行使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政党在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各个党派通过选举竞争争取政权,并通过联合组成联合政府。

3. 法律制度德国的法律制度以法治为基础,确保社会秩序和个人权利的尊重。

德国的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由联邦和各州的宪法、法典、法律条例等构成。

德国的法律体系以正义、公正、平等为核心价值观,并以法院作为法律实施的机构。

德国的司法机构独立于行政和立法机构,确保了司法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德国的法庭分为行政法庭、刑事法庭和民事法庭等,根据具体案件的性质进行审判。

德国的法庭系统注重法官的专业素养和司法独立,以确保审判的公正和合法性。

4. 社会制度德国的社会制度注重社会福利和公平,为公民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和服务。

德国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

德国政府还致力于推动教育、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提高公民的素质和国家的竞争力。

德国也注重公民参与和社会组织的发展。

公民具有大量的权利和自由,包括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宗教自由等。

社会组织如工会、协会等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代表公民利益并参与社会治理。

德国现代化道路进程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德国现代化道路进程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德国现代化道路进程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姓名:学号:院系: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封建时代向近代工业时代过渡的时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而这一阶段就称为现代化。

因为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发展条件各不相同,所以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德国作为一个二战中的战败国,可现在的经济却如此腾飞,这值得我们深思。

德国这一后起之强,它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个向发达国家学习,追赶着发达国家,不断的靠近发达国家并超越它们的过程。

因为德国敢于超越,才有现在的超越,我们中国应该学习德国的这种好胜心,不断借鉴其他国家好的地方,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德国的现代化道路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个是普鲁士道路,一个是法西斯统治阶段以及当代德国。

普鲁士改革的内容包括废除农奴制,建立近代国家政治体制,建立近代的军事制度和教育制度。

这次改革虽然保留了容克地主的特权,但却促使普鲁士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被称为“普鲁士道路”。

这次改革促进了普鲁士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军事能力大大增强,成为德意志诸邦实力最强的邦,为统一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

普鲁士皇帝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麦把统一德国作为国家的根本政策,有着强烈的统一愿望。

经过三次王朝战争,普鲁士正式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

德国的统一使得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成为了欧洲的强国。

由于德国军事和政治生活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军国主义传统和封建残余,缺乏民主政治的深厚根基,纳粹党利用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心理,进行欺骗性的宣传,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希特勒上台后着手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使得纳粹党成为了唯一的政党。

在经济上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不断发展军事工业;在民族政策上,宣扬种族优劣,疯狂破坏犹太人;在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压制进步思想。

同时,撕毁了《凡尔赛和约》,与意大利建立钢铁联盟,吞并了奥地利,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波兰,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当代德国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

德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德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德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普鲁士传统的影响:德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深受普鲁士传统的影响,强调纪律、秩序和军事化。

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德国政府。

议会制度的完善:德国议会制度逐渐完善,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玛共和国时期,议会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但在战后的联邦共和国中,议会的权力得到了恢复和加强。

总统制的引入:1990,德国政治制度发生了重要变化,总统制被引入。

此后,德国总统成为了国家元首,并承担了一些行政职能。

默克尔时代:自2000年以来,德国总理默克尔领导的联盟党(CDU/CSU)一直处于执政地位。

这标志着德国政治制度的一次重要转变,即一个女性领袖掌握了国家政权。

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德国政治制度对权力的行使进行了制约与平衡。

联邦议院和联邦总统之间的权力平衡和协商
是德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同时,还有三个分立的部门(行政、立法、司法)来监督和平衡彼此的权力。

德国宪政民主的发展

德国宪政民主的发展

德国宪政民主发展的研究报告与其他几个欧洲国家相比,德国宪政民主制度的发展历程要曲折复杂得多,这是与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曲折复杂性以及德国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的兴衰相联系的。

当英、法、西、荷等国已纷纷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开始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和近代宪政民主政体的时候,德意志却依然处于邦国林立的封建割据状态,经济政治发展十分落后。

直到1871年,随着俾斯麦王朝战争的胜利,才第一次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德意志帝国,即第二帝国。

《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和实施,宣告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宪政民主政体的产生。

这是一种“德国式”的二元制君主立宪政体。

19世纪末,随着德国军国主义的泛滥,这一立宪政体大大受到削弱,终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瓦解。

一战后建立的魏玛共和国及其政治体制,曾被视为西方宪政民主制度的典范,但随着德国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和掌权,这一政体便很快为法西斯独裁统治所取代,最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可耻失败。

二战后,德国逐渐分裂为两个政治制度完全不同的国家,它们在此后的40多年中各自探索和建立了性质完全不同的宪政民主政体。

1990年10月两德统一后,德国的宪政民主制度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说到德国的民主宪政宪政发展,我们必须要了解马克思对此的主张。

他主张向本国的中央集权统治制度开火。

他曾说:“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对象,正像一个低于做人的水平的罪犯,依然是刽子手的对象一样。

……它不是要驳倒这个敌人,而是要消灭这个敌人,因为这种制度的精神已经被驳倒。

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

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它的主要工作是揭露。

”马克思认为,生活在中央集权统治德国的真正爱国者首先是要争取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在德国,只要资产阶级采取革命的行动,共产党就同它一起去反对专制君主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市民的反动性。

德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

德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

德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首先,从政治角度来看,德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国家统一的进程。

在19世纪初,德国是由一系列小国家和城邦组成的,经历了长期的分裂状态。

然而,通过普鲁士的领导和奥地利的排除,德意志帝国于1871年成功统一。

这一统一进程在德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德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其次,经济发展也是德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显著特点。

德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迅速崛起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之一。

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在铁路、煤炭、钢铁和化学工业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此外,德国还在科学、技术和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社会变革也是德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经历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加速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工人阶级的崛起和工会运动的兴起对德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妇女权益的争取、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以及教育和文化领域的改革也是德国社会变革的重要方面。

最后,文化领域的发展也是德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显著特点。

德国以其丰富的文化传统而闻名于世。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文化经历了繁荣的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家、音乐家、哲学家和艺术家。

例如,文学家歌德和席勒、音乐家贝多芬和巴赫、哲学家康德和尼采等都是德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此外,德国还在建筑、绘画和电影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综上所述,德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等方面。

这些特点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德国近代历史的丰富多样性。

现成的范本德国政治制度评述

现成的范本德国政治制度评述

现成的范本德国政治制度评述第一篇:现成的范本德国政治制度评述现成的范本——德国政治制度评述德国政治结构与运行规则图示序言:笔者之前大量介绍了英国宪政的演进历程,也写了一些关于英美政治传统的文章。

认为英国开创了近代人类政治文明的先河,为当今人类政治文明体系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但是英国的制度是经过几百年的政治演进而达成的政治形态,在这个演进过程中除确立了一些落在文字上以制定法形式存在的制度外,还存在大量的以非制定法形式存在的惯例作为补充,这个国家甚至至今都没有一份完整的成文宪法。

其他国家很难完全效仿英美,只能在掌握英美宪政精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宪政民主制度,完成自身的政治现代化转型。

但是如果要问当今世界众多国家中,有没有哪个国家的制度可以被我们拿来就能用的,我个人认为还真的至少有一个,那就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在笔者看来,德国现行政治制度公平合理,很好地平衡了人权与州权、选人与选党、民主与集中、制衡与效率、从贤与从众等关系。

并且德国与我国同属大陆法系国家,法律以成文的制定法为主,德国法律以严谨周详著称,这个特点也反映在他们的政治制度方面,如果要效仿德国,拿过他们的相关的成文法仔细研究便可基本掌握其政治制度的架构与运行。

并且相对来说,德国作为宪政民主的学习者,其制定相关法律时不仅参考了英美政治规则,而且也体现了时代的进步特征。

因此,笔者在此向大家简单介绍德国政治制度中比较突出的优秀之处,主要包括:议会制的有效性及其在德国的特殊稳定性、议会两院之间合理的权力划分、合理有效的选举制度、内阁的决策及工作机制、合理有效的纵向分权、高度专业化的法院体系等,但愿能为我们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一、议会制的有效性德国的政体为议会制(也叫议会内阁制、责任内阁制、议会民主制),为西欧国家通行的政治制度,笔者个人认为议会制有诸多优点,使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很高的行政效率,原因如下:1、合法性一元化,议会制下议会是唯一合法的代表民意的最高权力机关。

德国政治体制转型特点

德国政治体制转型特点

德国政治体制转型特点摘要:德国的政治体制转型是从二战结束后开始的,是从一个昔日专制纳粹国家转变为一个正常的欧洲民主制国家。

德国的政治经济特点与其它的西方民主国家存在着明显不同。

本文尝试从政治文化和经济基础的因素出发,分析德国在二战后如何成功地实现政治体制转型以及其转型特点。

本文主要从两方面阐述德国政治体制转型的特点,第一,政治文化观念的转变如何通过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推动新政治模式的有效运作;第二,战后德国建立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如何通过其竞争和经济民主与公正原则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观念, 促进民主政治体制的稳固。

使我国在转型过程中从德国的转型的中学到成功的经验。

关键字:政治体制转型政治文化经济体制1德国政治体制转型的历程1、1在政治文化方面变化1945- 1966年被称为重新确立议会民主的阶段。

二战后,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使民主政治制度在德国真正运行和巩固,在盟国的主导之下,德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政治文化重建。

重建运动首先从反省纳粹的罪行入手,在此基础上对公民进行民主政治意识的再教育。

首先是政府在新的联邦共和国框架内运行, 以其民主和法治的施政原则和方式影响和引导民众政治意识的转变。

其次是学校教育在再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学校中,政治教育开始被视为系统地学习民主的重要途径,而民主不仅被理解为政府的组成和运作形式,更被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每个公民都必须去认知、掌握和实践的。

再次是大众传媒在肃清纳粹余毒方面发挥了史无前例的作用,通过报纸、杂志和广播将纳粹的罪行公诸于世,使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们都认识和了解了纳粹极权统治的真相,更引发德国人自身的反思。

为了使大众传媒不再像纳粹时期那样成为独裁统治的宣传机器,战后德国对媒体也进行了改造,开始建立公法广播电视,使其摆脱受制于政府的地位和命运。

通过向民众征收广播电视税来保障其资金来源,维持其运营,在管理方面也保证其独立性,但由政府和社会各利益团体共同组成的理事会对其进行监理,这样媒体就得以保持其中立立场,从而保障了充分的资讯自由,使媒体真正成为一个公开和透明的平台,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观念的交流,形成公众意见,监督并影响政治生活。

德意志分裂为多个公爵国家为何仍会使德意志迈向现代化国家进程?

德意志分裂为多个公爵国家为何仍会使德意志迈向现代化国家进程?

德意志分裂为多个公爵国家为何仍会使德意志迈向现代化国家进程?14世纪后,西欧的封建国家进行改革后开始向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方向发展,而同一时期的德意志却没有像西欧国家那样确立其绝对主义的政治体制,多贵族统治形成统治分裂,造成长期无政府状态。

无政府状态时期各贵族划分自己的领地,出现多个独立的小国家,《金玺诏书》肯定了这些分邦国家的合法性。

这不是封建国家形态的继承,而是具有政治自治的现代国家,对德国联邦制形成有重要作用。

一、法国东部的传统氏族贵族势力得到完整保留,大贵族反抗国王权威导致德意志出现长期无法解决的无政府状态分邦制的出现与德意志的早期政治形态相关,中世纪早期的德意志政治就与英法有着差异。

法兰克王国的东西部发展有着很大差别,西部的采邑制和庄园制发展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而东部则是后来征服的地区,传统的贵族家族制度完整的保留了下来,甚至近代的贵族家族都是这一时期的。

公元9世纪中期,法兰克王国分裂成为东部日耳曼尼亚、西部法兰尼亚和中部洛林。

分裂后的东部有五个贵族公爵,他们有着很强的独立性,在对抗外敌时联合抗争并在911年选举出新国王。

“被选中的国王是完全意义的德意志国王,统治着真正的德意志。

”国王的选举使德意志替代东法兰克王国,代表了的一致的诞生。

这一时期的德意志由东部五大公国联合构成,五个公国政治地位相同,联合政体形成了德意志的发展特点。

奥托王朝后国王为平衡公国的政治力量,任命其他四位公爵担任王室的四个最高官职。

虽然德意志存在着国王,但四位公爵担任王宫要职,决定了王国各方面事务。

公爵虽然是国王的臣民,但在自己的领地中有着完全的独立性,国王与公爵之间不存在采邑制中的依附关系,采邑制的松弛让传统贵族势力完整保存,导致公爵频繁的反叛国王。

为制约公爵力量,国王授予大主教与公爵同等的权力。

国王用这种权力发展了教会的势力,德意志国王也成为了皇帝。

教会改革使教皇的权力增强,罗马教会和德意志皇帝因权威发生冲突,最终德意志贵族与教皇结盟,皇帝只能在贵族与教会之间进行妥协,皇权被不断削弱,教会和贵族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

近代德国政治制度与具有独特性的现代化进程

近代德国政治制度与具有独特性的现代化进程

近代德国政治制度与具有独特性的现代化进程近代德国政治制度与具有独特性的现代化进程摘要:在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中,近代德国迅速崛起而其现代化过程有明显区别于其它发达国家的独特性———崛起在“现代化与传统”之间。

德国农业资本主义的确立是通过“普鲁士道路”实现的。

农业资本主义的“普鲁士道路”为德国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工业革命与英、法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后来居上,工业生产很快超过了英、法,在20世纪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工业强国。

在经济方面,近代德国以铁路和重工业建设为契机,迅速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展示出强劲的现代性;在政治方面,近代德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缓慢,政治体制相对滞后,附带着明显的传统性。

这样具有传统性的政治体制,正是德国飞速现代化不可忽略的推动力。

关键词:近代德国现代化独特性一、德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1)德意志联邦时期的政治制度843年凡尔登条约,形成了独立国家;11世纪末开始使用德意志这个名称。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德国的分裂割据更加严重;1815年组成松散的联合体;1849年《法兰克福宪法》宣称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的联邦制的政治制度,但未实现。

(2)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俾斯麦通过1864年丹麦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史称“第二帝国”。

1871年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实际上是一个军事专制的国家。

(3)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9--1933年间的德国。

1919年通过《德意志联邦法》,第一任总统艾伯特。

明确主权在民的原则,开创了德国共和政体的历史。

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宪法,理论上确立了议会民主制政体。

(4)第三帝国的独裁统治又称纳粹德国。

指1933--1945年间的德国。

意识形态是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变体)。

希特勒解散国会,实行独裁统治,并取缔了纳粹党外的所有政党。

德国近代民主发展进程

德国近代民主发展进程

进 步 意 义
(3)保留了普鲁士专制主义与军 国主义传统
局 限 性
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1.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 (1)时间 1871年 A、帝国是一个永久性联邦
(2)内容
B、皇帝 C、首相 D、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3)意义: 标志德国君主宪制确立.
(4)特点和实质:
君主专制主义
小 君 主 立 宪 制 1871 民 主 共 和 制
结 法 西 斯 专 制 民 主 共 和 制 1949
君 主 专 制
1919 1933
附:
联邦总统 联邦内阁(总理)
荣誉权力 行政权
立法权
监督法 律执行
议会
联邦宪法法院 (院长) 联邦参议院 (议长)
司 法 权
联邦议院 (议长)
2.希特勒上台和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德意志第三帝国:1933-1945年) 考一考:希特勒为什么能上台?
1、希特勒上台原因 (1)普鲁士专制主义与军国主义传统深厚 (历史根源)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客观) (3)希特勒欺骗宣传,骗取部分群众支持 (民族复仇情绪) (4)垄断资产阶级扶史影响: 1939年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990年德国统一)
民主共和制 (资)
一、德意志国家统一
1、背景 (1)政治上:小邦林立,长 期处于封建割 据状态 (2)经济上: 德国各地经济 连成一体 (3) 普鲁士经济军事实力强大,有 能力完成统一 封建割 据严重 阻碍了 德国工 业革命 和资本 主义的 发展
2.统一过程
神圣罗马帝国
(德意志第一帝国) 奥托一世
德意志帝国
君主立宪制
(德意志第二帝国) 1871年 魏玛共和国 (1919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德国政治制度与具有独特性的现代化进程摘要:在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中,近代德国迅速崛起而其现代化过程有明显区别于其它发达国家的独特性———崛起在“现代化与传统”之间。

德国农业资本主义的确立是通过“普鲁士道路”实现的。

农业资本主义的“普鲁士道路”为德国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工业革命与英、法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后来居上,工业生产很快超过了英、法,在20世纪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工业强国。

在经济方面,近代德国以铁路和重工业建设为契机,迅速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展示出强劲的现代性;在政治方面,近代德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缓慢,政治体制相对滞后,附带着明显的传统性。

这样具有传统性的政治体制,正是德国飞速现代化不可忽略的推动力。

关键词:近代德国现代化独特性一、德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1)德意志联邦时期的政治制度843年凡尔登条约,形成了独立国家;11世纪末开始使用德意志这个名称。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德国的分裂割据更加严重;1815年组成松散的联合体;1849年《法兰克福宪法》宣称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的联邦制的政治制度,但未实现。

(2)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俾斯麦通过1864年丹麦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史称“第二帝国”。

1871年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实际上是一个军事专制的国家。

(3)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9--1933年间的德国。

1919年通过《德意志联邦法》,第一任总统艾伯特。

明确主权在民的原则,开创了德国共和政体的历史。

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宪法,理论上确立了议会民主制政体。

(4)第三帝国的独裁统治又称纳粹德国。

指1933--1945年间的德国。

意识形态是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变体)。

希特勒解散国会,实行独裁统治,并取缔了纳粹党外的所有政党。

本文着眼的是第二帝国时期至第三帝国时期。

二、科技方面的辉煌成就在德意志帝国时期( 1871- 1918) , 德意志民族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后来居上,很快赶上并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

据统计, 1901至1914年间42个自然科学诺贝尔奖中有14 个, 也就是三分之一是颁发给德国人的1。

现在全世界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如普朗克(Max Planck)、伦琴(Wilhelm R!ntgen)、冯·劳厄( Max von Laue) 、奥斯特瓦尔德(Wilhelm Ostwald)、科赫(Robert Koch)、埃尔利希(Paul Ehrlich)、费歇尔(Emil Fischer)、冯·贝耶尔(Adolf von Baeyer)以及哈伯(Fritz Haber) 等人就是在德意志帝国时期获得他们惊人的成就的。

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在来到柏林后两三年内就做出了广义相对论的重大发现。

尽管他对德意志军国主义深恶痛绝, 但当时处于鼎盛时期的德国科学界无疑还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

毫无疑问, 德意志帝国时期的科技现代化, 与其经济现代化一样, 是非常成功的。

三、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的独特性——传统性政治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社会在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在政治领域的要求和反映,即“从专制制度向民主制度的转化程”。

2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萌芽于18世纪中叶的开明专制,经历19世纪初斯泰因—哈登堡改革、1848年欧洲革命及革命后普鲁士改革、19世纪六七时年代像斯麦改革及统一运动,到19世纪晚期,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基本完成。

然而纵观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不难发现:与西方的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其政治现代化具有明显的独特性。

其最主要特征在于政治与经济的不同步发展,政治长期滞后于经济。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当德国在经济上己经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时,政治上却仍然是传统容克阶级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只是通过没有实权的帝国议会在“参与”意义上加入了统治阶级行列。

3四、政治制度的滞后没有阻碍科技与经济的现代化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否适合该国的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之一是其经济与科技方面的发展状况的话, 那么我们在德意志帝国突飞猛进的经济与科技现代化的事实面前必须承认,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在相当程度上是合适当时德国的社会发展的。

夸张一点可以说, 正是那种备受批评的政治制度造就了科技和经济方面的成就。

起码可以说, 这种政治制度没有阻碍经济与科技的发展。

从具体史实出发, 我们也可以找出许多足以证明帝国统治阶级与政治制度推动德国科技发展的例子。

德意志帝国继承并发扬了德意志国家积极推动与发展教育与科学研究的优良传统。

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国改变了德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确立了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的联合统治,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环境。

虽然德意志帝国还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但政府在对内对外政策中都采取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

就政治秩序而言,像斯麦所建立的帝国是“资产阶级社会”在德国的一个变种,资产阶级在他们所真正看重的领域还是相当自由的。

4在德意志帝国时期,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非常迅猛。

1870- 1914 年综合大学学生人数从1.4万达到6 万, 增长率为325%。

如果再加上其他高校的学生, 则增加了346%, 达8 万人。

1Karl Erich Born, Von der ReichsgründungbiszumErstenWeltkrieg, GebhardtHandbuch der deutschenGeschichte, Band 16, München 1999 (1970), S. 69.2钱承旦、陈意新.走向现代国家之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3邢来顺.论德国政治现代化初期的“防御性”特征史学理论研究,2006, (1): 74-854Wolfgang J.Mommsen, Imperial Germany 1867—1918:polities,Culture, and Society in an AuthoritarianState[M].Edward Amold,London, 1995.大学教授从1864 年的1364 人增加到1914 年的3124 人。

大学数量增长不算多, 从1870 年的19 所发展到1914 年的22 所, 但新建技术高多达12个。

德国大学属于国际一流, 德国的高等教育的发达为德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宽广的舞台。

也正因为如此, 德国大学是美、法、日大学争相效仿的榜样。

另外, 德意志帝国还建立了一系列大规模研究机构, 如1876 年成立的柏林皇家卫生局( KaiserlichesGesundheitsamt Berlin, 科赫在那里发现了结核与霍乱病菌) ,1887 年成立的帝国物理技术研究所( Physikalische-TechnischeReichesanstalt) 、1905 年成立的帝国农林生物研究所(BiologischeReichesanstalt für Land- undForstwissenschaft)。

尤为有名的是1911 年成立的“威廉皇帝科学促进学会”( 简称“威廉皇帝学会”) 。

它由历史学家哈纳克( Adolf von Harnack) 倡议建立, 由大资本家出钱, 科学家独立管理, 至1914年已有四个研究所5。

二战后, 它改名为马克斯·普朗克学会( Max Planck Gesellschaft, 简称马普学会) 。

即使是常受人嘲讽的威廉二世( Kaiser Wilhelm II) 也对德国科学发展做出过不小的贡献。

他本人对现代科学十分感兴趣, 不仅为现代科学的发展与普及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而且在大型研究机构的建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经济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改革。

由于第二帝国的统治者支持、保护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也就放弃了政权上的要求,“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迅速发展经济生活上”6。

因而,自从德意志民族实现统一后,资本主义自由经济迅速进入快车道,出现了突飞猛进的飞跃,至80年代初就完成了工业革命。

20世纪初,德国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超过了英、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工业强国。

德国被迅速建成为一个以重、化工业为主导、技术先进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将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高效率的工业国,成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佼佼者。

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是重视重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钢铁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另一个特点是垄断程度高,在20世纪初垄断组织已成为德国经济生活的基础,德国也完成了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

尽管因为政治制度的落后,使得纳粹得以轻易崛起,再次将德国推入战争的深渊,但毋庸置疑的是,第二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对德国的的经济与科技现代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1.《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45年前德国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特点及政治与经济的不同步性吴友法2.《科学文化评论》第3 卷第1 期( 2006) 不可拯救的帝国(兼论1871- 1918 年间德国的科技与政治现代化)景德祥3.《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第15卷第3期浅论近代德国现代化的独特性袁征4.Karl Erich Born, Von der ReichsgründungbiszumErstenWeltkrieg, GebhardtHandbuch der deutschenGeschichte, Band 16, München 1999 (1970), S. 69.5钱承旦、陈意新.走向现代国家之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6.邢来顺.论德国政治现代化初期的“防御性”特征史学理论研究,2006, (1): 74-857.Wolfgang J.Mommsen, Imperial Germany 1867—1918:polities,Culture, and Society in an Authoritarian State[M].Edward Amold,London, 1995.8.Hans-Ulrich Wehler, Deutsche Gesellschaftsgeschichte, Band III, S. 1210, S. 1223- 32, S.1279- 83.9.科佩尔·5.平森:《德国近现代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7年中译版5Hans-Ulrich Wehler, Deutsche Gesellschaftsgeschichte, Band III, S. 1210, S. 1223- 32, S.1279- 83.6科佩尔·5.平森:《德国近现代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7年中译版,第18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