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20201109151808)

合集下载

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22张PPT)

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22张PPT)
核心要点:本文巧妙地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阐明了“义”重于 “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孟子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鱼我所欲也
优厚的俸禄。
同“辨”,辨别。
同“欤”,语气词。
同“德”,感恩、感激。
侍奉。
有什么益处。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动词,做。
没有。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通过这种方法。
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
这种心。
不丧失。
【译文】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失去它罢了。
大义。
舍弃、放弃。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一)文章概述《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

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

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二)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被元朝追封为“亚圣”,尊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三)三行对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欲:想要、希望。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而:表顺承。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而:表顺承。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翻译句子)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翻译句子)甚:超过。

于:比。

为:做。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厌恶。

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翻译句子)如使:假如,假使。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中考短文阅读真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中考短文阅读真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中考短文阅读真题及答案一、《鱼我所欲也》阅读及答案(2018 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9.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亦我所欲也是进亦忧( 范仲淹《岳阳楼记》 )..B.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 ( 陶渊明《桃花源记》 )..C.所恶有甚于死者于厅事之东北角 ( 林嗣环《口技》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狼得骨止 ( 蒲松龄《狼》 ).20.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2 分)A. 故不为苟得也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B. 贤者能勿丧耳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C.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吃喝着给他D.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邻因害怕死亡而不接受21.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①”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②。

(4 分)22.下表对本文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共同特点进行了梳理,请在空缺处填写相应内容。

(4 分 )篇名| 示例| 项目列举事例运用排比运用对比乞人不屑“蹴尔”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把“①”与“②”在《鱼我所欲也》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食的事例财富数量上作对比而为之《得道多助,失道寡 守城方得“地利”却域民不以封疆之把“多助”与“寡 界 威天下不以兵助》“ ③ ”的事例助”的结果作对比革之利答案:19.A 【解析】 A. “亦”都是“也”的意思; B. 动词,舍弃 / 名词,住所、房间; C. 介词,比/ 介词,在; D.动词,感激 / 动词,得到。

【初中文言文阅读】人教版九下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鱼我所欲也》

【初中文言文阅读】人教版九下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鱼我所欲也》

【初中文言文阅读】人教版九下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想要的;熊掌是我想要的。

你不能两者兼得。

它也是一个放弃鱼,拿走熊掌的人。

生活就是我想要的;正义是我想要的。

你不能两者兼得。

它也是一个放弃生命,追求正义的人。

生活也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不仅仅是生活,所以我不想要它。

死亡也是我所憎恨的,我所憎恨的比死人还多,所以有点不对劲。

如果一个人只想要生命,为什么不使用任何能活着的人呢?让人比死人更邪恶,那么为什么不做任何可以阻止病人的事情呢?从对到错,没有必要,从对到错,没有必要。

因此,欲望大于活人,邪恶大于死人。

不仅圣人有一颗心,每个人都有。

智者不能失去他的耳朵。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生词鞘(d)ān)粗曲汤(g)ēNG)我恨死(吴)二、重点词解释1.原始思维:自然,善良2。

灾难:灾难,灾难3。

开放:避免和避免4、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5、蹴:用脚踢。

6.德:同德,格蕾丝,这里的意思是感恩7、乡:通向,从前8、何加,有什么好处。

9、恶:厌恶。

10.辩论:一般歧视,歧视。

11.正义:正义或仁慈。

12.不要哀悼:不要失去,哀悼:失去13万个时钟:这里指的是高职位和高薪。

圣人: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关键句翻译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道德的人有这种信仰,而且每个人都有,但道德的人不能失去它。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丰厚的薪水,如果我没有问他是否礼貌就接受了,那么丰厚的薪水对我有什么好处?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初中文言文阅读】人教版九下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鱼我所欲也》

【初中文言文阅读】人教版九下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鱼我所欲也》

【初中文言文阅读】人教版九下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后生,弗得则死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到;蹴尔而与之,乞人轻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到之,万钟于我何加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尊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就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掉其本心。

一、生字箪(dān)蹴(cu)羹(gēng)死亦我所恶(wu)二、重点词表述1、本心:天性,天良2、患:祸患,灾难3、辟:通避,躲避4、箪:古代三餐用的圆竹器。

5、蹴:用脚踢。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7、乡:通向,从前8、何加,存有什么好处。

9、恶人:憎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丧:遗失13、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获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就是只以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1、非独贤者存有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够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到之,万钟与我何加矣。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3、二者不可得兼,大义而取意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教育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教育教学课件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通过鱼和熊掌的比喻,阐述了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文章指出,当生命和大义不能兼得时,应舍弃生命而选择大义。文中进一步论述了这种选择的原因,即存在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也存在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事情。孟子强调,不仅贤人具备这种明辨是非、勇于取舍的本性,普通人也有,只是贤人能够坚守不失。通过一箪食、一豆羹的比喻,文章展示了对待生命和道义的态度,并批判了那些为了私欲而丧失道义的行为。最后,孟子提醒人们,不应因外界的诱惑而违背自己的本心,失去对道义的坚守。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19课鱼我所欲也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19课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原文翻译: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

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

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

2020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9 鱼我所欲也

2020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9 鱼我所欲也

9鱼我所欲也【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第1课时一、导语设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们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1.“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章句上》)(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孟子·告子上》)(4)本性也需要“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孟子·告子上》)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

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文章概述《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

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

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二)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被元朝追封为“亚圣”,尊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三)三行对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欲:想要、希望。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而:表顺承。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而:表顺承。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翻译句子)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翻译句子)甚:超过。

于:比。

为:做。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厌恶。

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翻译句子)如使:假如,假使。

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可打印

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可打印

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可打印《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仅供参考。

鱼我所欲也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是九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一篇重要课文。文章以鱼和熊掌的取舍作比,引出了生与义的抉择,阐述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作者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通过本文深入探讨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并倡导人们在面对生死与道义的选择时,应坚守正义,不惜牺牲面和反面多个角度阐述了“舍生取义”的必要性。他强调,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但贤者能够坚守并不丧失这种本心。通过“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坚守道义的重要性。最后,孟子呼吁人们要珍视并坚守自己的“本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等善心,这是每个人内在的道德准则和力量源泉。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不仅能够理解孟子的思想精髓,更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如何面对抉择,坚守道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教案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
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 .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 教学重点] :
1 .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2 .质疑法3 .鉴赏法
[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1.“性善论”的要点:
(1) “善”是人的本性。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2) 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3) 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富岁子弟多赖、懒。

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 本性也需要“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 •《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捧) 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 .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 .教师点评。

字音:
(1) 不为苟得也(w e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 e i w⑥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 u) 停顿及重音,
(1)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 是/亦不可以已乎
4 .学生齐读课文。

5 •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 .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 .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 .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2) 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若干名同学回答
明确:(1)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2) 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去卩。

于:比;对。

(3)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
吃。

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
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 •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 •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 •教师出示背诵练习。

帮助学生背诵。

4 •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