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疹

合集下载

药疹(Drug Eruption)

药疹(Drug  Eruption)

轻型药疹
(一) 固定型药疹 (二) 荨麻疹型药疹 (三) 麻疹样或猩红热型药疹 (四) 紫癜型药疹 (五) 湿疹型药疹 (六) 痤疮样药疹 (七) 光感性药疹
重型药疹
(1) 多形红斑型药疹 (2)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3)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4)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一)固定型药疹 (Fixed Drug Eruption)
4 引起药物 :解热止痛类、巴比妥类、青霉素 类、链 霉素及磺胺类等药物引起。
(四)多形红斑型药疹(Erythema Multiform Drug
Eruption )
1 皮损特点: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丘 疹,境界清楚,中心呈紫红色或有水疱, 似“虹膜样”;
2 部位:多对称分布四肢伸侧、躯干。常 累及口腔,口唇及外生殖器粘膜;
易发生中毒性反应,如甲氨蝶呤等常引起口 腔溃疡、出血性皮疹及白细胞减少等。
用药剂量过大引起的药疹称为中毒性药疹。
3 蓄积作用 有些药物排泄较慢,或患者有肝肾功能
障碍,或者药物剂量虽然不大,但用药时间 过久,均可造成药物蓄积而诱发药疹,如碘 化物所引起的痤疮 样皮损。
4 体内酶的缺陷
临床表现
(inical manifestation)
(三)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Morbilliform
Drug Eruption and Scarlatiform Drug Eruption)
1、皮疹特点 :为散在或密集、针头至米粒大、 对称分布的红色斑疹或斑丘疹 ,融合成片或 弥漫性,类似麻疹或猩红热;
2、部位:全身泛发,对称分布;
3 自觉症状 :瘙痒、灼热,或发热全身症状;
(3)早期损害为全身弥漫性潮红、肿胀, 可有糜烂、渗液、结痂;

药疹演示ppt课件

药疹演示ppt课件
在用药前应仔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避免使 用可能引起药疹的药物。
早期识别与处理
药疹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医务人员应提 高警惕,及时识别并处理。
B
C
避免过度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避免过度使用抗过敏药物或糖皮质激素等 。
误区提示
部分患者认为药疹是“排毒”现象,不需要 治疗,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药疹是一种药物 过敏反应,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导致严
可伴有发热、头痛、乏力 等。
常见药物
解热镇痛类、磺胺类、巴 比妥类等。
固定性红斑型药疹
皮疹特点
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 ,边界清楚,重者红斑中 央形成水疱。
发生部位
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 如口周、生殖器部位等。
常见药物
解热镇痛类、磺胺类、四 环素类等。
多形红斑型药疹
皮疹特点
豌豆至蚕豆大圆形或椭圆形水肿 性红斑、丘疹,中心呈紫红色或
倡导合理用药文化
倡导全社会形成合理用药的文化氛围,减少药疹等药品不良反应的 发生。
05 药疹的临床案例分析与讨论
案例一:典型荨麻疹型药疹
症状描述
患者服药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风团样皮疹,瘙痒明显, 可伴有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皮疹多形性,可融合成 片,消退后不留痕迹。
诊断依据
根据服药史、皮疹特点及伴随症状,可诊断为典型荨麻疹 型药疹。
药疹
汇报人:XXX 2024-01-19
目录
• 药疹概述 • 常见药疹类型及特点 • 药疹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 药疹的预防措施与健康教育 • 药疹的临床案例分析与讨论 • 总结与展望
01
药疹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 口服、外用和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而 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的反应。

药疹教学ppt课件

药疹教学ppt课件
42
n 本病的治疗方案,总的治疗原则同药疹包括 脱离过敏药物,促进药物在体内排泄,治疗 临床症状,及预防并发症,加强支持疗法等
n 1) 一般治疗 主要是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 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预防和治疗感 染等
n 2) 局部治疗 n 3) 全身治疗:及早使用激素、加强支持疗法

43
n 本病患者在使用甲基强的松龙120m g/d静 脉滴注,同时加强支持治疗,外用药物护 理,并未使用抗感染治疗,症状逐渐得到 控制,热退,全身皮肤的潮红、肿胀还消 退,皮质类固醇激素经逐渐减量,1周后皮 肤出现片状及糠秕状脱屑。
保护眼睛 (氢化可的松眼药水或4%硼酸眼膏) ;
注意口腔清洁 (2%小苏打水或1/8000P.P水漱
口) 。
32
n 五、预防:
n 1、用药前要了解有无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已知 n 过敏或结构相似的药物,。
n 2、用药有的放矢,尽量选用致敏性较低的药物, n 治疗中应注意药疹的早期症状。 n 3、应用青霉素、链霉素、TAT、普鲁卡因要做皮
药 疹 drug eruption
一、概述:
n 1、定义:
n 药疹又名药物性皮炎 (dermatitis medicamentosa), 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如吸入、内服、注射、灌肠、 栓剂、破损皮肤等)进入人体,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 炎症性反应,严重时可累及内脏系统。
1
n 2、病因 n (1) 个体因素 n (2) 药物因素
4
n ③ 有一定的潜伏期:初次4~20天 (多数7~8天) , 已致敏重复用药时,数分钟~24h.
n ④ 皮疹形态各种各样,很少有特异性。
n 一个人对同一药在不同时期可发生相同或不相同 药疹;
n 一种药对不同人引起不同类型药疹; n 同一类型药疹可由不同药物引起。

药疹

药疹
除上述的一些类型外,药物还可以引起其它形态的皮损,如避孕药可致黄褐斑;冬眠灵及马利兰可致色素沉着;脱苯达嗪、普鲁卡因酰胺、异烟肼和苯妥英钠可致系统性红斑狼疮样反应等。 D-青霉胺可引起天疱疮样皮损,苯妥英钠可引起假性淋巴瘤综合征。
诊断 药疹的诊断可依据:患者有明确助服药史,有一定的潜伏期,皮疹突然发生,除固定型药疹及荨麻疹外,多对称分布并进展较快, 1—2日至 5—6日遍布全身,可类似猩红热或麻疹等传染病的皮疹,但更为鲜红及瘙痒缅全身症状可较轻,且缺少传染病应有的其它症状和体征,如麻疹的 KOplik斑、猩红热的草莓样舌等。如患者服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准确判断致敏药物将更为困难。应根据患者过去服药史,有无药疹史,此次用药与发病的关系,以及所发疹型最常由何种药物引起等加以分析。例如固定性药疹常由磺胺类、巴比妥类和镇痛剂等引起。芝麻疹型药物多见于使用青霉素,呋哺唑酮和血清制品。剥脱性皮炎多见于使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及保泰松等。
(八)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为严重型药疹。多由巴比妥类、磺胺、苯妥英钠、保泰松、对氨水杨酸钠、青霉素、链霉素等药引起。多数病倒是长期用药后发生。首次发病者潜伏期约20天左右。有的病例是在已发药疹的基础上,继续用药所致。起病急,常伴高热、寒战。皮损初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剧,融合成全身弥漫性红肿,尤以面部及手足为重,可有糜烂、丘疱疹或小疱,破裂后渗液结痂。至2周左右,全身皮肤脱屑呈鳞片状或落叶状,手足部则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以后头发、指(趾)甲可脱落(病愈可再生)。口唇和口腔粘膜潮红、肿胀或发生水疱和糜烂,影响进食。眼结膜充血、水肿、畏光、分泌物增多,重时可发生角膜溃疡。全身浅表淋巴结常肿大,可伴有支气管肺炎、中毒性肝炎、白细胞数显著增高或降低,甚至粒细胞缺乏。如未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皮肤剥脱可持续2~3月或更久,重者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出现药疹了要怎样去治疗呢

出现药疹了要怎样去治疗呢

出现药疹了要怎样去治疗呢
一、概述
药疹在大家生活中并不陌生,它还有一个名字,又叫药物性皮炎,就是患者通过口服或者外用注射等途径,进入了患者的体内,从而引起的皮肤开始起皮疹的一种反应。

其实,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有可能引起皮炎,但最常见的有解热镇痛药、安眠药热镇痛药、安眠药类以及青霉素、链霉素等,服药过量或者怎么都会引起药疹,那么出现了药疹该怎么治疗呢?
二、步骤/方法:
1、药疹也分轻重,如果患者朋友出的药疹比较轻,患者可以自行去诊所拿一些涂抹用的药膏之类进行涂抹,并且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看看如果自己身体没有加其他的症状,那么就只涂抹药膏就行了。

2、如果患者身体出现的药疹比较严重,那么就要留心了,患者朋友就必须去医院参加治疗输液,以加快体内过敏药物的排出,患者记得要多喝水,因为过敏的药物也可以通过尿液进行外排。

3、再出现药疹的一段时间里,患者尽量不要去吃一些发物,比如海鲜鱼虾之类的,以免加重病情,除了发物也尽量不要吃刺激性比较强的食物,比如,辣椒,辣制品,火锅,麻辣烫等等之类的食物。

三、注意事项:
患者可以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和新鲜的水果蔬菜,以促进体内药
物的排除,平时注意多休息,多喝水,还有良好的心理,这些都会帮助患者的身体恢复健康的。

药疹(药物性皮炎)

药疹(药物性皮炎)
口腔护理每日两次,可用碳酸氢钠漱口,溃 疡或结痴部分可外用金霉素甘油
厚痂护理
可以选择用石蜡油软 化后清除,也可选择用 生理盐水或高锰酸钾
溶液进行清洗
由于患者渗血、渗液较多,外用 药膏容易引起厚痂,而痂皮下有 较多的渗液及分泌物,有恶臭,而
且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08 小结
小结
1
能引起药疹(药物性皮炎)的药物种类较多
直接杀死靶细胞
单个核细胞活化、浸润
过敏反应:局部组织损伤
3.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只发生于少 数过敏体质

抗过敏药和 糖皮质激素
有效
病情的轻重≠药 物的药理及毒 理作用、剂量
有交叉过敏或 多价过敏现象
3.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临床表现复杂,皮 损形态各异,同种 药物致敏同一患者 在不同时期可发生
不同类型药疹
安全性高准确性低。
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 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 组胺游离试验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试验 药物诱导淋巴细胞刺激试验 琼脂弥散试验
05 诊断
诊断
02
潜伏期
01
用药史
03
典型临床表现
06 治疗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局部护理
系统药物治疗
其他治疗
治疗目的与关键
人血丙种免疫球蛋白、免疫吸附、血浆 置换。
07 护理
护理诊断
1 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疾病所致的皮肤破损有关 2 体温过高 与感染和药物热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发热、表皮剥脱
3
消耗增加及食欲下降有关 4 知识缺乏 缺乏药物致敏知识 5 有感染的危险 与皮损面广、表皮脱落、机抵抗力下降有关
非甾体抗炎 镇痛药

药疹(Drug Eruption)

药疹(Drug  Eruption)

3 引起药物
多由青霉素、头 孢菌素、痢特灵及血 清制品
(三)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
(Morbilliform Drug Eruption and Scarlatiform
Drug Eruption)
1、皮疹特点
为散在或密集、针头 至米粒大、对称分布的 红色斑疹或斑丘疹 ,融 合成片或弥漫性,类似 麻疹或猩红热;
较少情况下也可由别嘌呤、米诺环素、 钙通道抑制剂及雷尼替丁等引起。
• 临床特征为发热、皮损、淋巴结肿大、 血液学异常及器官受累。
• 早期皮损可表现为面部、躯干上部及 上肢的麻疹样皮损,可演变为剥脱性 皮炎样皮损,因毛囊水肿明显而导致 皮损浸润变硬。面部水肿具特征性, 真皮浅层水肿可导致水疱形成,也可 出现无菌性脓疱及紫癜。
(一)固定型药疹 (Fixed Drug Eruption)
1 皮疹特点
为圆形水肿 性紫 红色斑疹,边 界清
楚,单个或数个常
为一个;
固定型药疹
2 部位
口唇、外生殖器等 皮肤粘膜交界处,手 足背及躯干也常发生;
3 自觉症状
瘙痒
固定型药疹
4 皮疹消退后遗留 色素沉着,不易 消退;
5 再用相同 药物 则在原部位发生 同样皮疹;
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 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 体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治疗(Treatment)
1 治疗原则 停、排、抗、支、 防
(1)停用一切可疑致病药物; (2)加速体内药物排泄; (3)抗过敏; (4)加强支持疗法; (5)防止继发感染和治疗并发症。
2 轻型药疹
(1) 5%葡萄糖
500m1
维生素C
2、部位:
全身泛发,对称分布;
2 自觉症状 瘙痒、皮肤灼热、或发热全身症状;

药疹的健康教育简版

药疹的健康教育简版

药疹的健康教育标题:药疹的健康教育引言概述:药疹是指由于药物引起的皮肤或黏膜的异常反应,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

药疹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

因此,对于药疹的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药疹的健康教育。

正文内容:1. 药疹的定义和病因1.1 药疹的定义药疹是指由于药物引起的皮肤或黏膜的异常反应,其症状包括皮疹、瘙痒、水肿等。

1.2 药疹的病因药疹的发生与药物的种类、剂量、使用时间以及个体的过敏反应有关。

药物过敏反应主要包括免疫介导的和非免疫介导的两种类型。

2. 药疹的症状和分类2.1 药疹的症状药疹的症状包括皮疹、瘙痒、水肿、发热、关节痛等。

严重的药疹还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等危险状况。

2.2 药疹的分类药疹可以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药物热型疹、药物光敏疹、药物过敏性紫癜等。

3. 预防药疹的措施3.1 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使用药物前,应详细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特别是对于易引起药疹的药物,应避免使用或谨慎使用。

3.2 遵医嘱正确用药正确用药是预防药疹的重要措施之一。

患者应遵医嘱使用药物,不可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3.3 注意过敏史和个体差异患者应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以便医生根据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药物。

4. 处理药疹的方法4.1 及时停药一旦出现药疹症状,患者应立即停止使用引起药疹的药物,并告知医生。

4.2 寻求医生帮助患者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过敏药物、激素或其他治疗方法。

4.3 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如果患者确定某种药物引起了药疹,应避免再次接触该药物或类似药物。

5. 药疹的预后和注意事项5.1 药疹的预后大多数药疹在停药后会逐渐消退,但有些药疹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药疹伴发的过敏性休克等。

5.2 注意事项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同时,患者在使用药物时应密切关注自身的反应,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药疹讲义

药疹讲义

第一节药疹药疹(drug eruption)是药物通过口服、吸入、注射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粘膜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可累及机体其他系统,又称为药物性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

由药物引起的非治疗性反应,称为药物反应或不良反应,药疹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病因及发病机制】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多,药疹的发生率逐渐增长。

临床上易引起药疹的药物有:①抗生素类,包括半合成青霉素(如羟氨苄青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②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保泰松、扑热息痛等;③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如苯巴比妥、卡马西平等;④抗痛风药:如别嘌呤醇;⑤血清制剂及疫苗:如狂犬病疫苗等。

此外,中草药引起者也有报道。

个体因素不同个体对药物反应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原因包括遗传因素(过敏体质)、某些酶的缺陷、机体病理或生理状态的影响等。

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对药物的敏感性也可不相同。

药疹的发病机制复杂,可通过变态反应或非变态反应性机制发生。

1.变态反应多数药疹由变态反应机制引起。

有些药物是大分子物质,为完全抗原,如血清、疫苗及生物制品等。

但更多的药物为低分子量化合物,为半抗原,必须与机体内的载体蛋白等共价结合后才能成为完全抗原,才具有抗原性来激发免疫反应。

一般变态反应性药疹的发生机制有四种类型,不同类型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表19-1 不同类型药疹临床表现药物原形、药物代谢产物和药物中的赋形剂及杂质均可引起变态反应,并且药物的免疫性反应相当复杂,因此,常常一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变态反应,出现不同的皮疹和症状;不同的药物亦可引起同一类型的变态反应,出现相同的皮疹和症状。

变态反应性药疹的共同特点有:①仅少数具有过敏体质者发生,多数人不发生反应;②病情轻重与药物的药理及毒理作用、剂量无关,小剂量的药物即可引起药疹;③有潜伏期,初次用药约4~20天后出现临床症状,已致敏者如再次服药,则数小时内即可发生;④临床表现复杂,皮损多样,但对于某一患者而言常以一种表现为主;⑤存在交叉过敏及多价过敏;⑥停止使用致敏药物后病情常好转,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药 疹(drug eruption)

药  疹(drug eruption)

2.非变态反应 (drug eruption of noallergy)
发病机制有
❖ ① 药理作用:免疫效应途径的非免疫活化: 某些药物可直接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 引起荨麻疹。如烟酸可引起血管扩张、面部潮 红,抗凝药可引起紫癜。 阿司匹林可诱导肥 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引起荨麻疹。
❖ ②过量反应与蓄积作用:
②可用0.1%肾上腺素0.5ml~1ml肌注,以减轻呼吸道粘膜水 肿及平滑肌痉挛,并可升高血压;亦可加入50%葡萄糖溶 液40ml内静注;
③可先用地塞米松5mg~10mg肌注或静注,然后,可将氢化 可的松200mg~4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 1000ml内静脉滴注;
④上述处理后,收缩压仍低于80mmHg 时,可给升压药; ⑤支气管痉挛严重时,可静注0.25g氨茶碱;喉头水肿呼吸受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诊断依据:
❖ 1.皮损 ❖ 2.血液学异常: 嗜酸性粒细胞≥1000/L或异
形淋巴细胞阳性。 ❖ 3.系统受累: 淋巴结肿大 直径≥2cm 肝炎、
间质性肾炎、间质性肺炎、心肌炎。 同时符合以上三条诊断标准的病例可确诊。
七、预防(prevetion)
(1)药物过敏史 (2)皮试: (3)合理用药 (4)停药 (5)禁忌卡
(drug-induced exfoliative dermatitis)
9.痤疮样药疹(acneiform ) 10.光感性药疹 (photosensitive drug eruption) 药物:多由于使用冬眠灵、磺胺类、四环素类、 灰黄霉素、补骨脂、喹诺酮类、吩噻嗪类及避 孕药等后经日光或紫外线照射而发病。 ①光毒反应性药疹
过量反应:如甲氨蝶吟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非 常接近,常可引起口腔溃疡、出血性皮损及白 细胞减少等。多见于老年人、肾功能不全者。

药疹

药疹

• (二)荨麻疹型药疹(urticarial drug eruption)
• 较常见,多由血清制品、痢特灵、青霉素等引起; • 临床表现与急性荨麻疹相似,但持续时间较长,同时 可伴有血清病样症状(如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肿 大甚至蛋白尿等); • 若致敏药物排泄缓慢或因不断接触微量致敏原,则可 表现为慢性荨麻疹。
• (九)痤疮型药疹(acneiform drug eruption)
• 多由于长期应用碘剂、溴剂、糖皮质激素和避孕药等 引起; • 皮损表现为毛囊性丘疹、丘脓疱疹等痤疮样皮损; • 多见于面部及胸背部; • 病程进展缓慢。
• (十)光感性药疹(photosensitive drug eruption)
• (七)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druginduced bullosa epidermolysis)
• 重型药疹之一,常由磺胺类、解热镇痛类、抗生素、 巴比妥类等引起; • 起病急骤,部分患者开始时表现为多形红斑型或固定 型药疹,皮损迅速波及全身并出现大小不等的松弛性 水疱或大疱,尼氏征阳性,稍受外力即形成糜烂面, 出现大量渗出,可形成大面积表皮坏死松解,表现类 似浅表二度烫伤; • 触痛明显。口腔、眼、呼吸道、胃肠道黏膜也可累及, 全身中毒症状较重,伴高热、乏力、恶心、呕吐、腹 泻等全身症状; • 严重者常因继发感染、肝肾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 内脏出血等而死亡。
• 皮损初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逐渐加重并融合成 全身弥漫性潮红、肿胀,尤以面部及手足为重, 可出现丘疱疹或水疱,伴糜烂和少量渗出; • 2~3周后皮肤红肿渐消退,全身出现大量鳞片状 或落叶状脱屑,手足部则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 头发、指(趾)甲可脱落(病愈后可再生); • 可累及口腔黏膜和眼结膜; • 全身浅表淋巴结常肿大; • 可伴有支气管肺炎、药物性肝炎,外周血白细胞 可显著增高或降低,甚至出现粒细胞缺乏; • 病程较长,如不及时治疗,严重者常因全身衰竭 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药疹

药疹
Drug Eruption
definition:药疹(drug eruption),又称药物性皮 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是药物通过内服、 注射、灌注、外用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在皮肤 粘膜上引起的炎症反应。由药物引起的非治疗 性反应,统称为药物反应或不良反应。
药疹的认识
• 易引起药疹的药物:抗生素、解热镇痛类、镇 静催眠及抗癫痫药、抗痛风药物、异种血清制 剂及疫苗、中药。
发病机制及表现
• 变态反应:多数药疹属此类反应。药物原形、降解
或代谢产物、赋性剂及杂质——引起免疫反应的物质。 • 光变态反应性药疹:某些药物进入机体后,在光线诱
导下转变为抗原性物质而引起。 • IgE依赖型变态反应(Ⅰ型):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及
• 自觉症状:瘙痒明显。瘙痒重,全身症状轻。
• 病程:1~2周,皮损消退后可伴糠状脱屑脱屑。
• 常见致敏药物:青霉素、解热镇痛类、磺胺类及巴比 妥类药,尤其是半合成青霉素(如氨卞青霉素和羟氨 卞青霉素)。
Drug Eruption
•四、湿疹型药疹(eczematous eruption):
•皮疹特点:表现同湿疹。病程较长。
高敏状态下,甚至极小剂量的药物亦可导致极严重的 药疹; • 3.有一定的潜伏期。初次4~20日,再次用药数分钟至 24h发生反应; • 4.临床表现复杂,皮疹可呈多种类型。但对于某一患者 而言常以一种为主; • 5.存在交叉、多价过敏现象 • 6.病程一定程度上有自限性,停用致敏药物病情常好转, 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二、荨麻疹型药疹(urticarial drug eruption):
• 皮疹特点:表现为急性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 风团颜色鲜艳,消退较慢,部分可伴有血清病 样反应,如发热、关节痛、淋巴结肿大、蛋白 尿等。

药疹ppt课件

药疹ppt课件
11
皮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多见于口唇、口 周、龟头、肛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手足背 及躯干也常发生.只发生阴部者占1/5,阴部、 口唇,同时发生者1/4。
12
荨麻疹型药疹
常由青霉素,血清制品,(如破伤风抗 毒素等),痢特灵及水杨酸盐类。 症状与急性荨麻疹相似,可同时伴有血 清病样症状,如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 肿大,血管性水肿甚至蛋白尿等,过敏性 休克。
5、药疹治愈后,如再用与致敏药物化学 结构近似的药物常能再发药疹,称交叉过敏。 在药疹的高潮时,甚至对一些结构不同的药 物也诱发过敏称多价过敏。 6、抗过敏药物如皮质炎固醇激素治疗常 有效。
7
二、非变态反应性 (1)药理及毒性作用 阿斯匹林、吗啡、可侍因→为组胺释放 剂。 可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嗜碱细胞颗粒 →释放组胺,引起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 2、过量反应:用药剂量过大引起的药疹 称为中毒性药疹,如白血宁,氨甲蝶呤引起 口腔溃疡,紫癜、白细胞下降。
14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
多由解热止痛类、巴比妥、青霉素、链霉 素及碘胺类药物引起。 发病多突然,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 状。 麻疹样药疹,为散在或密集,红色帽针头 至米粒大的斑丘疹,对称分布,可泛发全身, 以躯干为主,类似麻疹。
15
猩红热样药疹 初起为小片红斑,从面、颈、上肢、躯干 向下发展,于2~3日内可遍布全身,并相互融 合。达到高潮时,全身遍布红斑,面部四肢肿 胀,酷似猩红热皮疹。 本型药疹,酷似麻疹及猩红热,但无麻疹 或猩红热的其他症状,全身症状较麻疹及猩红 热轻。 停药后1~2周病情好转,体温逐渐下降, 皮疹颜色变淡,继以糠状或大片脱屑,病程一 般较短。 但若未即时发现病因及停药,则可向重型 药疹发展。
19
[治疗] 治疗原则: 1、停用一切可疑药物 2、加速致敏药的排泄

药疹Drug Eruption

药疹Drug  Eruption
中医辨证及治疗
《疡医大全·解中药毒》:“《脉诀》曰人中百药毒伤,其脉洪大者生,微细者死。又曰洪大而迟者生,微细而数者死。凡解药毒汤剂,不可热服,宜凉饮之,盖毒得热则势愈盛也。”“解百药毒,绿豆研末,甘草同煎服。”
中医辨证及治疗
血热风热证皮损:鲜红色风团、丘疹、斑丘疹,多发于上半身,瘙痒剧烈,伴发热、口渴,舌质红,苔薄,脉数。治法:清热凉血解毒祛风方剂:犀角地黄汤合消风散加减
为重症药疹多由巴比妥类、磺胺制剂、解热镇痛剂或巴比妥药引起全身皮肤脱屑呈鳞片状或落叶状手足呈套状脱屑
痤疮样药疹
长期服用碘剂、溴剂、皮质类固醇、避孕药所致
治 疗 ( treatment )
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及结构近似药物多饮水注意交叉过敏及多元过敏轻症药疹: 抗组胺药、维生素 C 口服,必要时口服中等量强的松(30-60 mg/d)。局部治疗: 可用粉剂或洗剂
药 疹
Drug Eruption
中药毒
中医文献中把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统称为“中(zhòng)药毒”。的含义很广。
明《证治准绳·疡医》中把服用丹石刚剂引起的皮肤发疹称为:“丹毒发疽”、“面游风毒”,清《外科大成》称为“丹毒发”。现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规范病名为“药毒”。
现代医学定义
重症药疹的治疗
及早应用激素: 氢化可的松200~400 mg + 5%葡萄糖液静脉点滴或甲基强的松40 mg IV drop加强支持疗法,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治疗合并症局部治疗中药治疗
药疹的预防
用药前询问药物过敏史用药时有的放矢,尽量选用致敏性较低的药物,注意药疹的早期症状皮肤试验 青霉素、血清、普鲁卡因致敏药物记入病历并嘱病人牢记
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好发,给药5-30分钟内发生症状:先为面红,胸闷、气憋、头晕、 心悸,然后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治疗:0.1%肾上腺素 0.5-1 ml im;支气管痉挛可用氨茶碱 0.25 iv

药疹护理查房

药疹护理查房

避免抓挠
叮嘱患者不要抓挠患处,以免 导致皮肤破损和感染。
调整饮食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易过敏 食物,保持饮食清淡。
遵医嘱用药
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抗过敏药 物和外用药膏等治疗措施。
中度药疹的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药疹发展情况 ,记录药疹的范围、颜色、肿
胀程度等。
调整饮食
根据医生的建议适当调整饮食 ,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建立良好沟通
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患者的 需求和问题,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注意饮食调整
避免刺激性食物
药疹患者的饮食应避免刺激性食 物,如辛辣、油腻、海鲜等,以
免加重皮肤症状。
增加维生素摄入
药疹患者应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 食物,如水果、蔬菜等,有助于
促进皮肤修复。
控制饮食温度
饮食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以免 刺激皮肤或引起胃肠道不适。
1. 药物治疗:根据药疹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医生会给予 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抗过敏药物、激素等。
4. 饮食调理: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多食用富含维生 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病例三:药疹患者的心理疏导实践
总结词:心理疏导对药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需 要医护人员和家属的共同参与。
1. 医护人员的参与:医护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预防感染
保持患者身体清洁,预防感染。同时 要避免抓挠患处,以免导致皮肤破损 和感染。
04
药疹的康复指导
做好心理疏导
减轻焦虑情绪
药疹可能导致患者皮肤出现红斑、瘙痒等症状,给患者带 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医护人员应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给 予安慰和鼓励,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情绪。

药疹

药疹

药疹[临床表现]
四、湿疹型药疹
1. 致敏药物 : 青霉素 、 链霉素 、 磺胺 、 汞 、 致敏药物:青霉素、链霉素、磺胺、 奎宁等。先局部外用过敏(接触性皮炎) 奎宁等 。 先局部外用过敏 ( 接触性皮炎 ) 再口服后起药疹 2. 发生部位:全身 发生部位: 3. 皮疹特点 : 同湿疹 ( 多形皮疹 , 有渗出倾 皮疹特点:同湿疹(多形皮疹, 向) 4. 全身症状:较轻,偶畏寒发烧 全身症状:较轻, 5. 转归:停药后好转 转归:
治疗] 药疹[治疗 治疗
二、内用治疗 1. 轻型药疹
抗组织胺药 维生素C 维生素 中等量激素(氢考30-60毫克每天) 毫克每天) 中等量激素(氢考 毫克每天
治疗] 药疹[治疗 治疗
2. 重型药疹 1) 激素:早期、足量、依病情减量 激素:早期、足量、 2) 加强支持疗法:输新鲜血或 加强支持疗法:输新鲜血或AP 3) 纠正水电平衡:补液、K、Na 纠正水电平衡:补液、 、 4) 防治合并症: 防治合并症:
药疹[预防]
1. 用药前追问过敏史 2. 尽量少用药,可用可不用的药尽量不用, 尽量少用药,可用可不用的药尽量不用, 用药过程中注意以察有无药疹症状 3. 需做皮试的药物,必须按规定皮试 需做皮试的药物, 4. 已确定的过敏药物,应该入病历并嘱病 已确定的过敏药物, 人牢记
过敏性休克
1. 致敏药物:青霉素等抗生素 致敏药物: 2. 发生时间: 注射过程或皮试中 , 一般 发生时间 : 注射过程或皮试中, 5—30分钟内发病 分钟内发病 3. 临床特征: 临床特征:
4. 全身症状 : 显著 , 有高热 、 咽痛 、 呕吐等全身中 全身症状: 显著, 有高热、 咽痛、 毒症状, 毒症状,可伴蛋白尿及氮质血症 5. 转归:50%因继发感染、肝肾功能障碍而死亡 转归: 因继发感染、 因继发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表;或火毒炽盛,燔灼营血,外发于皮 肤、内攻于脏腑,久而阴液耗竭、阳元所 附,浮越于外,病重而危殆。
病因病机
西医学认为 发病机理较为复杂。一般分为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两
类。 引起本病的药物较多,但常见以下几类: 1.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磺胺增效剂; 2.解热镇痛类:如去痛片、消炎痛、氨基比林; 3.抗生素类:如青霉素、链霉素、头孢类药物; 4.巴比妥类:如催眠、抗癫痫药物; 5.抗毒素或血清制品:如破伤风抗毒血清; 6.中草药:如地龙、板兰根、双黄连、六神丸、含汞
荨麻疹样型 为大 小不等、形态不一 的风团,色泽红艳, 分布广泛,持续时 间长,伴剧烈瘙痒。
此型多见于青霉素、 磺胺类(痢特灵)、 血清制品引起的过 敏。
诊断要点
多形红斑样型 皮疹 为豌豆至蚕豆大的圆 形或椰圆形水肿性红 斑或丘疹,中央有水 疱,周围有红晕,多 见于四肢,对称分布, 自觉瘙痒。
诊断要点
固定性红斑型 为局 限性水肿性红斑,呈 圆形或椰圆形,色鲜 红或紫红,边缘清楚, 炎症明显者,中央可 形成水疱,一个或数 个不等。愈后留有色 素沉着。
诊断要点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 病急剧,皮损常于腋窝、 腹股沟部位初现,为弥漫性紫红色斑片,自觉 灼痛。后迅速增多,扩大融合,1~2日内可遍 及全身,并出现松弛性水疱,相互融合,疱壁 极薄,内含黄色透明液体或呈血性。尼氏征呈 阳性。
外治
1.潮红期 选用清黛散扑粉、炉甘石洗剂、三黄洗剂 外搽。
2.有渗出者 选用3%硼酸液、生理盐水、中药洗剂湿 敷。
3.急性炎症消退期 3%糠馏油、5~10%硫磺、10%黑 豆馏油等配入锌油膏或洗剂;或青黛散以麻油调敷。
4.重症(剥脱、表皮松解) 以暴露皮损、保持创面 干燥为宜,可置于温度适宜而干燥的红外线灯罩下, 以0.2%硝酸银液、紫草油或含有地塞米松、有效抗生 素的气溶胶喷洒。
的发热、瘙痒、出疹,早期诊断,及时处理。 患处忌用水洗和搔抓。 患者须多饮开水、流质食物,忌腥发之品。注 意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大便通畅。 重症护理:保持室温,注意消毒、无菌,保护 口腔粘膜,防止褥疮。
做出诊断 中医分型 治疗原则 药物
思考题
做出诊断 中医分型 治疗原则 药物
思考题
药物性皮炎
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概述
含义:指药物经口服、注射、吸入或皮肤 粘膜直接用药等途径,进入人体内所引起 的皮肤、粘膜的炎性反应。
临床特征:发病前有用药史,有一定潜伏 期,皮损形态多样,泛发或限于局部,皮 疹形态与用药有关为特征,故又称为药疹。 中医的药毒、中药毒属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识: 总由禀赋不耐,邪毒内侵所致。 或风热之邪侵袭腠理; 或湿热蕴蒸,郁于肌肤; 或外邪郁久化热(火),血热妄行,溢于
此型虽发病率较低,但为本病最严重的一种。
多见于磺胺类、解热镇痛类药物引起的过敏。
诊断要点
剥脱性皮炎型 多发生于用药时间较长者。初 次发病潜伏期常在20天以上,皮疹初表现为麻 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很快扩大融合,至全身 弥漫性潮红、肿胀。自觉灼热奇痒。同时粘膜 受累可见充血、水肿、糜烂。皮疹于2周左右开 始消退,全身呈片状脱屑。手足呈手套或袜套 样剥脱,重者毛发、指甲脱落。脱屑可反复发 生,持续月余或更长。严重者肝、肾易受损, 并可因继发感染或全身衰竭而死亡。
做出诊断 中医分型 治疗原则 药物
思考题
治疗
中医内治 1.湿毒蕴肤:清热解毒利湿,方选用萆薢渗湿
汤。 2.热毒入营:清营解毒,方选用清营汤。 3.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清热,方选用增液汤。
治疗
西药治疗 1.抗过敏:选择抗组织胺药物如扑尔敏、赛庚
啶、特非那丁口服;钙剂如葡萄糖酸钙、硫代 硫酸钠静脉推注。 2.皮质类固醇激素:选用强的松口服或氢化可 的松、地塞米松静脉滴注。 3.对重金属药物引起的药疹:应及早使用如二 硫基丁二酸纳或二硫基丙醇。 4.对重症和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型: 一经确诊,立即抢救。可采用输液、输血、抗 过敏、大剂量激素、抗生素治疗。 5.支持疗法:
此型多见于磺胺类、 解热镇痛类、青霉素 等药物引起的过敏。
诊断要点
麻疹样型或猩红热样型 皮肤焮红灼热,皮损为 针尖至米粒大小丘疹或 斑丘疹,分散或密集, 色鲜红,有自上而下的 发疹顺序,以躯干为多, 可扩展至四肢,对称分 布。自觉瘙痒或剧痒。
此型多见于青霉素、链 霉素、巴比妥类、解热 镇痛类药物引起的过敏。
辨证分型
气阴两虚 皮疹消退, 伴低热,口渴、乏力、 气短,大便干,尿黄。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
治疗原则:立即停止一切可疑药物以及与其 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
促进体内致敏药物的排泄(饮水、输液、利尿 剂、泻剂);
应用抗过敏药或解毒药; 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抗生素); 支持疗法; 避免使用刺激性外用药。
此型发病率亦较低,但较为严重。多见于链霉 素、鲁米那及抗癫痫药物引起的过敏。
Hale Waihona Puke 诊断要点湿疹皮炎样型 急性者有红斑、丘疹、小疱、脓 疱等;慢性者有皮肤干燥、浸润肥厚等,类似于 急慢性湿疹,自觉剧烈瘙痒。常因致敏的外用药 物引起局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后,导致机体敏感 性增高,皮损可扩延。如继续内服、注射同一药 物或化学结构相类似的药物,即可出现全身扩散 性湿疹样发疹。全身症状较轻,停药后消失较快。
此型较少见。多因抗生素软膏、青霉素、金霉素、 阿司匹林、磺胺类、汞剂等药物引起。
辨证分型
湿毒蕴肤 皮损红斑、 水疱、甚则糜烂渗液, 表皮剥脱。伴剧痒, 烦躁口干
大便燥结,小便黄赤, 或有发热。舌红,苔 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辨证分型
热毒入营 皮疹鲜红 或紫红,甚则紫斑、 血疱,高热神志不清, 口唇焦躁,口渴不欲 饮,大便干,小便短 赤。舌绛,苔少湖镜 面舌,脉洪数。
5.眼结膜损害者 选用生理盐水冲洗,定期交替使用 氢化可的松眼药水、碌霉素眼药水,晚上涂金霉素眼 药膏。
6.口腔损害者 选用0.1%利凡诺液、2%碳酸氢钠液或 多贝尔液漱口,凡纱敷唇;口腔溃疡选用口腔溃疡膏、 锡类散、珠黄散。
预防与调摄
不滥用药物。有过敏史者,不用化学结构相似 的药物。
严格药物过敏试验。建立过敏卡。 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用药反应,若有不明原因
的丹药等
临床特点
1.有一定潜伏期,一般首次用药后4--20天, 重复用药可在数分钟至24小时内发病;
2.痊愈后再用该药,极微量亦可复发; 3.临床表现与药理性质无关、与药物剂量不
平行; 4.应用与致敏药物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可出
现交叉反应; 5.抗过敏药物(如皮质类固醇)常有效。
诊断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