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CTA评价

合集下载

640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诊断价值

640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诊断价值

般不够明显,仅少部分患者脑组织出现囊变或者坏死,肿瘤对大脑侵犯的范围较,患者受肿瘤侵袭范围在脑半球两脑叶及以上,当中、晚期时,患者在MRI中会出现占位效,同时当灶侧重一侧时前现占位效。

临床上神经胶瘤指起源神胶细胞的肿瘤,包括星形细胞起源肿瘤、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室管膜起源肿瘤以及络丛起源肿瘤。

星形细胞起源肿瘤包括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弥漫性星形细胞瘤、间性星形细胞瘤及胶母细胞瘤,弥漫性星性细胞瘤主要发部位为脑半球白,发发人群为20~40岁,T i Wl中表现为等低信者低信,在T2WI中表现为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强化,少数现,极少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强化情,在临床诊断中要与血管母细胞瘤及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中血管母细胞瘤发发人群为成年人群,表现为明显;毛细胞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为肿瘤与附节呈现均匀或不均匀性显著;间性型星形细胞瘤亦呈弥漫浸润生,好发40~60,表现为大脑半球白不匀信号影,坏死,有时血,围肿明显,呈不;胶质母细胞瘤呈弥漫性生,通对侧半球,好发50以上,肿瘤血坏死!瘤肿明显!呈明显不匀;络丛瘤为型及成人型!发生侧脑室!成人发生脑室!肿瘤为叶!扫描呈,,要注与脑膜瘤,边缘,脑膜瘤主要发群为成年人;室管膜起源肿瘤分为□级和皿级,低级别室管膜瘤以四脑室最常见,T i WI 呈低信,T2WI呈中信号,扫描呈轻度,间变型室管膜瘤!当位上脑时为囊性,实性成分强化显著,且肿瘤易出血;少突胶质细胞瘤位叶,T i WI呈低信号,T2WI呈信号,70%,扫描为度,要与低星形细胞瘤,者主要发部位在脑部,灶较,在瘤明显强化、水肿情况(4)&上,肿瘤病理类型与脑胶质瘤强化程度、囊变形态以及类型之间在,MRI能够有效诊断,在临床诊断中值&参考文献[1]廖明朗,文宠佩,林志东.脑胶质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20):4901-4903.[2],荆彦平,,等.脑胶质瘤并出血与单纯性脑出血的成像诊断及诊断[J].医学影像杂志,2019,20(3):282-284.[3]标,郭瑁,梁倩雯,等.弥漫性中线胶质瘤伴H3K27M突变的MRI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9,53(7):545-548.[4],,,等.定位及诊断影像与定位CT融合的精准性比较[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9,39(11):827-832.(收稿12:2020-08-12)640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诊断价值刘瑞曾茗王保奇魏田华蒋涛杨洋颈动脉狭窄患者极容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能够明确斑块位置、狭窄程度以及稳定性等,对临床诊断、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多层螺旋CT在颈部动脉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在颈部动脉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之 ,颈部动脉 MSCT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 ,随 着多 层 CT技术 不 断进 步 ,造 影 剂用 量 及 患 者 扫描 过 程接受射线剂量也明显降低 ,可 以成为临床颈部动脉 粥样 硬 化病 变 的有效 检查 方法 。
参 考 文 献
[1] Homburg PJ,Rozie S,van Gils MJ,et a1.Association be-
颈动脉斑块性 质及 成分 ,但 是其 空 间分辨力 较低 。 IVUS探头较大,不能通过较小分支及严重狭窄段 血 管 ,无法观察病变远端细节;IVUS也属创伤性检查 。 MRI成像技术不断发展 ,线圈技术 的改进 ,使 图像的 信噪 比、时间分辨力、空间分辨力提 高,使颈部 MRA 成像 成 为可能 。有 学 者 通 过 颈 动 脉斑 块 的病 理研 究 与 MRI获得各种成分 的信号特征进行对 比,结果 显 示 MRI可 以 分 辨 颈 动 脉 斑 块 成 分 ,判 定 斑 块 性 质 。但是 ,MRI扫描时间较长 ,伪影较多 ,而在血 管钙 化严 重 或 明显 狭 窄 时 流动 伪 影 而 导致 对 斑 块 性 质及血管狭窄程度判定 不准确 ,常常会夸大病 变程 度 ,另有部分病人不适宜进行 MRA检查。
tween carotid artery plaque ulceration and plaque composi-
tion evaluated with muhidetector CT angiography[J]. Stroke,2011,42(2):367—372. [2] Saba L,Sanfilippo R,Pirisi R,et a1.Muhidetector-lOW CT an舀。鲫 hy in the study of atherosclelOtie carotid arteries [J].Neuroradiology,2007,49(8):623—637. [3] 李 有忠 ,胡爱 云 ,单 秀琴 .颈 动脉 粥样硬 化与 脑梗死 的 关系 [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8,14(10):25—27. [4] Porsche C,Walker L,Mendelow AD,et a1.Assessment of

CTA下颈动脉斑块负荷与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远期复发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CTA下颈动脉斑块负荷与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远期复发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CTA下颈动脉斑块负荷与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远期复发事件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远期卒中事件和CT血管(CT Angiography,CTA)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分析106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利用CTA影像测量斑块体积、狭窄程度、重塑指数及脂质核心体积等。

随访3年后记录其远期缺血性脑卒中事件。

利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特征与终点事件的相关性。

结果106例患者中,向心性斑块64例(60.38%),离心性斑块32例(30.19%),斑块体积为(41.02±19.39)mm3,脂质核心体积为(24.17±21.52)mm3;共有32次缺血性脑卒中事件。

脂质核心体积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最重要的预测因素,脂质核心越大,随访期出现终点事件的可能性越大(OR=1.07,P<0.01)。

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CTA影像可用于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多种特征,并用于远期卒中事件风险的预测,有利于制定合理的二级预防策略。

标签:急性脑梗死;CT血管成像;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是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判断是否需要手术干预治疗的重要指标[1]。

然而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破裂也是脑卒中复发的重要原因[2],多层螺旋CT的出现开拓了CT血管成像的新领域。

重组的CT三维立体血管图像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与不同层面来观测,避免了结构重叠。

其空间解析度高,不仅可以观察管腔狭窄的程度、确定斑块的位置,还可通过常规薄层轴位图像对动脉斑块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如斑块的面积、形状、体积及成分(坏死脂质核、纤维帽、钙化及斑块内出血)等[3],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本研究拟筛选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从CTA影像对颈动脉斑块各种特征进行评估,分析其远期脑卒中事件和粥样硬化斑块影像学改变的相关性。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

cta和MR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

cta和MR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

万方数据
塞垣耋生匿堂!!!!生!!旦筮!!鲞筮!塑堕堕睦亟坐:旦!!!翌鲢!!Q!Q:!型:丝:№:垒
453
为74.3%和97.6%,CE—MRA为 97.1%和95.2%,3支完全闭塞血 管CTA和CE—MRA均完全评价准 确。对重度狭窄者在CE—MRA上 仅有1例狭窄为70%者低估为 65%,CTA上有9例被低估;对中度 狭窄CE.MRA有2例66%~67% 的过度评估为70%~75%,CTA上 有7例过度评估;在有斑块溃疡的 5例中,CE—MRA完全检出,而CTA 仅检出其中的3例。
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时,CTA主要应用的重组技术包括 多平面重组(muhiplanar reforllla- 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 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容 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 MPR显示软斑块较MIP和VR方 法优越,同时MPR可以分辨动脉管 腔和动脉内支架的情况;MPR的不 足是缺乏整体感。MIP评价颈动脉 狭窄有一定的限度。MIP图像上颈 动脉狭窄被判断错误的主要原因 是:(1)动脉壁钙化的存在,阻碍了 狭窄处残留血管腔的显示;(2)MIP 在显示动脉软斑块方面的能力有 限。与MPR、MIP相比,VR具有一 定的优势:(1)图像数据利用充分; (2)通过调节不同的参数使得狭窄 显示得更加清晰;(3)空间解剖关 系清楚,可将病变更清晰地显示出 来。研究表明,即使有严重的钙化 存在,VR也能精确评价颈动脉病 变,对发现颈动脉斑块内溃疡有一
我国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 的发生率较高,约70%~80%…, 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 卒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颈动脉粥样 硬化所致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狭窄的 严重性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有 密切关系。颈内动脉狭窄越显著, 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越高,重度狭 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 70%一90%【l引。粥样斑块的性质、 状态和动脉内膜表面的情况与缺血 性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通常认为 当纤维帽很薄、不完整,有溃疡或炎 性细胞浸润,坏死脂核较大或有斑

颈动脉斑块大小的评估及药物应用详解

颈动脉斑块大小的评估及药物应用详解

颈动脉斑块大小的评估及药物应用详解门诊经常看到这样的检查报告,那么这样的检查是否必要,这样的结果该如何处理?图. 颈动脉超声报告1、颈动脉斑块筛查是否必要?2015 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脑卒中是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首位死因,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卒中占 80% 左右,其中 25%~30% 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约占 90% 以上。

因此 2014 年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和《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共同发布了《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将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筛查体检人群心血管病风险的推荐项目。

我国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中也将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心血管高危人群筛查项目。

2、颈动脉斑块筛查方法颈动脉斑块筛查方法包括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磁共振、CTA 等,虽然血管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但颈动脉超声检查属无创性检查,成本低、敏感度高、便捷、可重复性好,其可作为筛查首选的检查方法。

通过超声可以诊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和程度并判断斑块的稳定性。

01. 颈动脉狭窄超声评价标准注:PSV 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EDV 舒张末期血流速度;PSVICA/PSVCCA 颈内动脉PSV 与颈总动脉PSV 的比值02. 颈动脉斑块的测定在颈动脉分叉处近心端 1.0~1.5 cm 处,避开颈动脉斑块,测量内膜前缘到外膜前缘的垂直距离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

颈动脉IMT ≥ 1.0 mm 或分叉处IMT ≥ 1.2 mm 为内中膜增厚;当IMT 局限性≥ 1.5 mm,大于周围正常IMT 值至少0.5 mm,或大于周围正常IMT 值50% 以上,且凸向管腔的局部结构变化,可定义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图.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测量方法(颈动脉血管腔内膜面的前缘到中膜-外膜面的前缘垂直距离)图. 斑块的测量方法(图 4A 为纵切面、图 4B 为横切面)03.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测定通过斑块的形态、内部回声、表面纤维帽完整性等评估斑块是否稳定。

CTA检查与动脉彩超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病变的效果对比

CTA检查与动脉彩超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病变的效果对比

144《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 2021年第19卷 第7期 •检测与诊断■与MAP 患者相比,SAP 患者血清CRP 的水平和血WBC 的 水平均更高,P <0.05。

详见表2。

表1三组研究对象进行联合检测结果的比较(元±S )注:*与对照组相比,P <0.05 ; #与非AP 组相比,P <0.05。

组别例数血清AMY 的平血清CRP 的平血WBC 的平均水均水平(U/L )均水平(mg/L )平(x 109/L )AP 组68825.24±98.63*#122.87±25.16*18.16±3.24*非AP 组72180.35±97.56*118.13±36.57*17.56±3.15*对照组7065.24±30.764.02±1.186.02±1.89表2 SAP 患者与MAP 患者血清AMY 的水平、血清CRP 的水平和WBC 水平的比较(X ± S )疾病类型例数血清 AMY 的平血清 CRP 的平均血 WBC 的平均均水平(U/L )水平(mg/L )水平(x 109/L )MAP 27874.86±158.0465.21±18.7911.26±4.04SAP41882.55 ±185.10154.11±32.69*19.71±3.96*注:*与MAP 患者相比,P <0.05。

2.3 对68例AP 患者进行联合检测与进行单项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的比较与进行血清AMY 、血清CRP 和血WCB 的单项检测相 比,对这68例AP 患者进行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 诊断的符合率均更高,P <0.05。

详见表3。

表3对68例AP 患者进行联合检测与进行单项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的比较(%)检测项目例数敏感度特异度诊断的符合率血清AMY 检测6878.2516.0481.03血清 CRP 检测6876.1245.2565.34血 WBC 检测6865.3435.1771.66联合检测6897.26*75.68*98.15*注:*与血清AMY 检测、血清CRP 检测和血WCB 检测相比,P < 0.05。

浅析联合颈部血管彩超及DSA评估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关联性的意义

浅析联合颈部血管彩超及DSA评估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关联性的意义

浅析联合颈部血管彩超及DSA评估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关联性的意义发表时间:2019-05-17T15:08:04.99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2月上第3期作者:赵秀丽[导读] 因为不稳定斑块是造成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应积极干预,故积极联合二者是评价颈动脉斑块的可靠方法。

哈尔滨市普宁医院 150027【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颈部血管彩超及DS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入住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12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患者组,75例未发生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经颈部血管彩超及DSA检查。

结果二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例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及椎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81%,对照组仅有13%。

颈动脉斑块最常见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动脉颅内段,椎动脉以起始段多见,其次为基底动脉分布,多以病灶同侧多见,易形成血管狭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病存在关联性:联合颈部血管彩超与DSA能早期准确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了解斑块的狭窄率,对预防或治疗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颈部血管彩超;DSA;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颈动脉狭窄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neck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and DSA in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infarction.Method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was to choose the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of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5 to October 2017.The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nd 120 patients with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treated as patients and 75 patients without cerebral infarction as the control group,with cervical vascular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and DSA examination.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n the twopatients.Among the 12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the incidence of carotid and vertebral atherosclerotic plaque was 81%,and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only 13%.The carotid artery plaque is the most common carotid artery bifurcation,followed by the carotid artery,the vertebral artery is more common in the initial segment,followed by the basilar artery distribution,mostly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lesion,and easy to form vascular stenosis and hemodynamic changes.Conclusion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incid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combined cervical vascular color Doppler and DSA can accurately detect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and understand the stenosis rate of plaque early,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eventing or treating cerebral infarction.[keyword] carotid arter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DSA;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carotid stenosis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我国常见致死性疾病之一,各种原因导致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是中国人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理基础,而积极预防和干预是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应用弓上CTA成像评估缺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应用弓上CTA成像评估缺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关 键 词 计 算 机 断 层 扫 描 C T血 管 成 像 颈 动 脉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斑 块
A C l i n i c a l S t u d y o f C a r o t i d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P l a q u e s i n I s c h e mi c P a i f e n  ̄ Us i n g C T An g i o g r a p h y . S u i B i n b i n,G a o P e i y i ,L i n Y a n,J i n g
隋滨 滨 高培毅 林 燕 荆 利娜 薛 静 顾卫彬
摘 要 目的 评 价 缺血 性患 者颈 动脉 粥样 硬 化斑 块 C T A成像 特 点 以及 C T A 成 像 在 临 床 中 的 应 用 价 值 。 方 法 收
集 3 7例 存 在 颈 动 脉 斑 块 的 缺 血 症 状 患 者 , 年龄 4 8~8 6岁 , 平均年龄 6 4 . 4±8 . 6岁 ; 男性 3 0例 , 女 性 7例 。 C T血 管 成 像 ( C T a n g i o g r a p h y , C T A)应 用 宝 石 能 谱 C T, 所 得 原 始 图像 应 用 三 维 重 建 技 术 分 析 。 测 量 血 管 狭 窄 率 、 斑块 C T密 度 , 评 估 斑 块 钙 化 程 度 和 表 面 形 态 。 结 果 3 7例 患 者 共 有 6 7支 血 管 于 颈动 脉分 叉 部 发 现 斑 块 , 斑 块 平 均 密度 C T值 约 为 5 3 . 4± 1 9 . 4 HU, 最 大密度 平 均值 约为 6 9 . 7±2 0 . 2 H U, 最 小 密 度 平 均值 约 为 4 1 . 4±2 2 . 5 HU。斑 块 无 钙 化 者 9支 ,I级 钙 化 2 6 支, Ⅱ级 钙 化 2 3支 , Ⅲ级 钙 化 9支 。斑 块 表 面 形 态 呈 光 滑 型 3 7支 , 表面 不规则 型 2 0支 , 表面 溃疡 型 1 0支 。 责 任 侧 与 非 责 任侧 血管 组 比较 , 血 管狭 窄率 ( P= 0 . 0 3 9 ) 、 斑块 平均 密度 值 ( P =0 . 0 4 0) 及斑 块 最小 密 度值 ( P=0 . 0 3 7 ) 之 间 差 异 存 在 统 计学 意义 。两 组 间斑块 钙化 分级 存在 统计 学差 异 ( P=0 . 0 3 3 ) , 斑块 表 面形 态 未见 明显统 计 学差 异 ( P =0 . 1 2 5 ) 。 结 论 C T血 管 成 像 在 检 测 和 评 估 颈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斑 块 方 面 存 在 重 要 的 临 床 应 用 价 值 。 缺 血 责 任 侧 血 管 与 非 责 任 侧 血 管 之 间 的 狭窄 率 、 斑 块性 质之 间存 在一 定 的差别 。

219408658_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

219408658_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

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效果分析吴莹刘亚玲(江西省宜春市中医院超声科,宜春 336000)摘 要 目的:分析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脑血管疾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患者78例,均行三维超声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

三维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灰阶中位数(GSM)和斑块总体积、表面积、回声类型、均质性及新生血管,并以CTA检查为金标准,对比三维超声和CTA检查结果。

结果:经CTA检查,78例患者中47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31例不稳定。

经三维超声检查,78例中42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36例不稳定。

三维超声检查的准确率为85.90%(67/78),敏感性为82.98%(39/47),特异性为90.32%(28/31),阳性预测值为92.86%(39/42),阴性预测值为77.78%(28/36),kappa=0.713,一致性优。

稳定与不稳定患者间的三维超声影像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不稳定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IMT、斑块总体积均大于稳定患者;GSM低于稳定患者;斑块回声不连续、斑内低回声、新生血管、形态不规则的检出率高于稳定患者(P<0.05)。

稳定与不稳定患者的斑块面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三维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准确率高,操作简单,可重复性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筛查较佳的检查方法,对制定患者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斑块稳定性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3)12-0034-04引用本文吴莹, 刘亚玲. 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效果分析[J]. 上海医药, 2023, 44(12): 34-37.Analysis of the evaluation effect of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vascular plaqu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echnique on the stability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WU Ying, LIU Yaling(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of Yichu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ichun, Jiangxi 336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valuation effect of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vascular plaqu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echnique(VPQ) on the stability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Methods: Seventy-eight patients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20 to May 2022 were selected, all patients underwent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and CT angiography(CTA) examination. The degree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 median gray scale(GSM) and total plaque volume, surface area, echo type, homogeneity and neovascularization of the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and CTA examination was used as the gold standard to compare the diagnostic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and CTA examination. Results: After CTA inspection, among 78 patients, 47 had stable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and 31 patients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were unstable. After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examination, among 78 patients, 42 had stable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and 36 had unstable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The accuracy rate of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examination was 85.90%(67/78), the sensitivity was 82.98%(39/47), the specificity was 90.32%(28/31),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was 92.86%(39/42),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was 77.78%(28/36), kappa=0.713, with good consistency.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通信作者:吴莹。

cta颈动脉重度狭窄诊断标准

cta颈动脉重度狭窄诊断标准

CTA(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血管成像技术,用于检查血管狭窄或堵塞等异常情况。

对于颈动脉重度狭窄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CTA图像上的具体表现来综合判断。

以下是一些参考的CTA诊断标准,用于判断颈动脉重度狭窄:
1. 血管直径减少:根据北美放射学会的标准,当血管直径减少到小于或等于50%时,可认为是重度狭窄。

2. 血流速度增加:通过测量收缩期和舒张期的血流速度,可以评估血管狭窄的程度。

通常,当收缩期血流速度超过230cm/s,舒张期血流速度超过100cm/s 时,可能表明血管狭窄较为严重。

3. 斑块形态和血管壁变化:斑块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以及血管壁的光滑程度和厚度,都可以提供关于狭窄严重程度的信息。

4. 侧枝循环的形成:在重度狭窄的情况下,可能会形成侧枝循环以补偿主要的血流不足。

5. 血管重建:有时,狭窄可能导致血管内部的重建,如斑块移位或血管壁的增厚。

6. 对比剂充盈:在CTA图像上,对比剂的充盈情况可以反映血管的通畅程度。

重度狭窄的血管可能表现为对比剂充盈不均或减少。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例如,即使血管狭窄程度未达到50%,但如果患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眩晕、视力模糊等,也可能被诊断为重度狭窄。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会根据专业经验和所在地区的研究共识来解读CTA图像,并做出诊断。

256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后处理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疾病的应用

256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后处理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疾病的应用

256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后处理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疾病的应用[摘要] 目的探讨飞利浦256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后处理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方法纳入2021-2022年我院120例接受头颈部CTA检查患者,对比四种后处理技术(MPR、CPR、VR、MIP)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显示。

结果 120例受试者中,正常者19例,动脉粥样硬化者77例,粥样斑块的性质可由MPR、CPR全部准确诊断并明确,较VR、MIP更优;动脉瘤患者34例,均可经VR显示,较其他三种后处理技术更优;动静脉畸形患者2例,均可由4种后处理技术显示,较其他三种,VR对血管整体的显示更优。

结论联合应用飞利浦256排螺旋CTA四种后处理技术,能够大幅提升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精确率。

[关键词] 飞利浦5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后处理技术;头颈部血管疾病前言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为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特征。

同时,脑血管疾病还是脑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恶化的高危独立因素[1]。

目前,临床已经在广泛使用飞利浦256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头颈部血管病变。

基于此,文章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飞利浦256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后处理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2021-2022年我院120例接受头颈部CTA检查患者,其中,男性70例,女性50例,年龄范围35-75岁,均值(55.39±2.17)岁,全部患者及其家属均对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其中伴严重精神疾病者;伴严重感染性疾病者;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研究所用造影剂过敏者。

1.2方法扫描方法:仪器:飞利浦256层CT禁食头颈部CTA检查,参数:120KV,300mA,层厚0.625mm;对比剂:碘帕醇370mgI/ml,50ml,高压注射器团注于静脉内,追加注射生理盐水30ml,注射速率4.5ml/s;使用跟踪触发扫描技术,触发阈值为120HU,扫描启动条件为降主动脉CT检测值达到所设定的阈值;扫描范围自身主动脉根部到颅顶。

颈动脉彩超联合CTA评估脑梗死发生危险度预测意义研究

颈动脉彩超联合CTA评估脑梗死发生危险度预测意义研究

·7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MAY. 2024, Vol.22, No.5 Total No.175【通讯作者】徐燕红S i g n i f i ca n ce o f C a rot i d8·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5月 第22卷 第5期 总第175期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轻度狭窄:P S V <125c m /s ,E D V <40cm/s,PSV1/PSV2<2,狭窄率为0%~49%;中度狭窄:125≤PSV<230cm/s,40≤EDV<100cm/s,2≤PSV1/PSV2<4,狭窄率为50%~69%;重度狭窄:PSV≥230cm/s,EDV≥100cm/s,PSV1/PSV2≥4,狭窄率为70%~100%。

斑块性质评估:经颈动脉超声显示,软斑:CT值<50HU,低回声;硬斑:CT值>120HU,强回声伴声影;混合斑块:CT值为50~119HU,回声强弱不定。

斑块总积分(Crouse积分):排除斑块长度影响,将孤立性斑块最大厚度相加,获取两侧颈动脉斑块厚度和,即为Crouse积分,如IMT厚度均小于1.2mm,则Crouse积分为0。

1.3 观察指标 (1)两组一般资料;(2)两组颈动脉彩超、CTA检查结果;(3)分析脑梗死发生的相关因素;(4)分析颈动脉彩超、CTA 对脑梗死发生危险度的评估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χ-±s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两组间比较行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评估价值分析采用ROC曲线,随机森林图模型分析脑梗死发生危险度变量的重要性排序,R语言绘制脑梗死发生危险度的列线图,DCA曲线评价列线图的临床效用,默认双侧检验,α=0.05。

2 结 果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吸烟、饮酒资料比较均衡可比(P >0.05)。

对比观察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效果

对比观察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效果

对比观察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效果发布时间:2021-09-16T06:30:24.374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4期作者:杨涛[导读] 目的对比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效果杨涛山东省临沂市中心医院山东省临沂市 276400【摘要】目的对比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效果。

方法将35例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脑血管疾病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CT与MR检查,并对比诊断结果。

结果 CT检查对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MR检查,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T与MR均可明确显示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详情,但就诊断符合率来说CT检查更高,有助于脑血管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粥样硬化斑块;脑血管疾病;多排螺旋CT;MR【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iagnostic effect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and MR in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nd atherosclerotic plaque.Methods 35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20 to March 2021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ll patients received CT and MR examinations, and the diagnosis result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of CT examination for atherosclerotic plaque and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R examination, but the contras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Both CT and MR can clearly show the details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n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but CT examination is higher in terms of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which is helpful for "early detection, early diagnosis and early treatment"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Keywords]carotid artery stenosis;atherosclerotic plaqu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multi-slice spiral CT; MR颈动脉狭窄是由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所致,小于50%的狭窄没有太大影响,大于50%以上的狭窄,会引起脑部供血不良,导致出血头晕、头疼、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VascuCAP软件量化评估CTA颈动脉斑块特性

VascuCAP软件量化评估CTA颈动脉斑块特性

VascuCAP软件量化评估CTA颈动脉斑块特性孙勇;王立强;刘晓丰;王大维;王连明;秦岭;张颖超;王春梅;朱光明【摘要】目的利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血管分析软件VascuCAP,对比人工定性与软件定量评估之间的差异.方法按入选排除标准筛选病例,对颈动脉CTA图像进行人工定性及软件半自动定量评估,记录斑块脂质核心、钙化、斑块内出血及动脉狭窄程度等参数.按人工定性标准将评测动脉分组,对比定量评估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共计人组121例病例,测得465条动脉数据,按有无钙化或有无狭窄分组后,VascuCAP测得的钙化程度与血管狭窄相关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有无脂质核心分组后,两组的最大脂质核心区域面积和最大脂质核心区域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VascuCAP软件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定量研究,省时准确且高效,与人工评估有较好的一致性.【期刊名称】《心脑血管病防治》【年(卷),期】2018(018)005【总页数】4页(P364-366,封3)【关键词】VascuCAP;颈动脉斑块;CT血管成像【作者】孙勇;王立强;刘晓丰;王大维;王连明;秦岭;张颖超;王春梅;朱光明【作者单位】065201 河北省三河市燕郊人民医院神经内科;065201 河北省三河市燕郊人民医院神经内科;065201 河北省三河市燕郊人民医院神经内科;065201 河北省三河市燕郊人民医院神经内科;065201 河北省三河市燕郊人民医院神经内科;065201 河北省三河市燕郊人民医院神经内科;065201 河北省三河市燕郊人民医院神经内科;065201 河北省三河市燕郊人民医院神经内科;065201 河北省三河市燕郊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4;R814.42颈动脉斑块表面形态学特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的研究受到国际国内极大的关注[1]。

颈动脉及椎动脉cta狭窄的评估标准

颈动脉及椎动脉cta狭窄的评估标准

颈动脉及椎动脉cta狭窄的评估标准When it comes to the assessment criteria for stenosis of the 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ies using CTA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there are several key factors that are considered. These factors include the degree of stenosis, presence of plaque, and any associated clinical symptoms.The degree of stenosi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evaluating 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y diseases. It refers to the percentage of blockage or narrowing in the blood vessels. Typically, stenosis is categorized into mild (<50%), moderate (50-69%), severe (70-99%), or total occlusion (100%). This classification assists clinicians in determining the potential risk and appropriate treatment options for patients.Plaque formation within the 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ies is another significant indicator when assessing stenosis. The presence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 can lead to arterial narrowing and increase the risk of stroke or other vascularevents. The morphology of the plaque is crucial in making treatment decisions as well. Plaqu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ulceration, calcification, and lipid content can influence the seve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stenosis.Apart from considering anatomical factors, clinical symptoms play a vital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significance of 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Symptoms can vary depending on which artery is affected but may include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TIAs), strokes, dizziness, or even asymptomatic presentation. Evaluating these symptoms helps clinicians better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arterial stenosis on patient health.In summary, when evaluating 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using CTA,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take into account factors such as degree of stenosis, presence of plaques, and related clinical symptoms.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factors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determining treatment strategies based on individual patient needs.关于使用CTA评估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的评估标准,有几个关键因素需要考虑。

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硬化程度与MSCTA评估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及联合预测价值

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硬化程度与MSCTA评估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及联合预测价值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MAY. 2024, Vol.22, No.5 Total No.175 and Joint Predictive Value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5月 第22卷 第5期 总第175期分别对左、右冠脉血管进行多体位投照,记录左、右冠脉影像,用造影检查辅助软件测量冠脉是否发生粥样硬化及狭窄程度。

1.2.2 MSCTA检查 采用256排螺旋CT扫描机(GE公司,美国)进行扫描,增强扫描参数设置:迭代权重因子ASIR-V:60%窗宽:WindowWidth:600,窗位:WindowLevel:200,噪声指数Noiseindex:15.6,扫描野SFOV:CardiacLarge,重建野DFOV:20.0cm,心电图和门控ECG&Gating:自动门控 Auto Gating:UnlinkPhase,相位类型Type:SmartPhase(快速冻结) Snap Shot Freeze:onkV:120kV,mA:AutomA200~600;扫描类型scan type:Cardiac Table Positions:one 探测器覆盖范围:160mm旋转时间:0.28s.总曝光时间:0.87s,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A管为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普罗胺370mgl/mL,B管为生理盐水,加热至接近人体温度37℃,经肘静脉以4.5~5.5mL/s的流速分别注入造影剂和生理盐水。

实施造影剂追踪法,将气管隆突水平降主动脉作为靶兴趣区。

常规屏气扫描方法:在注入造影剂后8s后以1.3s/层的频率对靶兴趣主动脉进行连续扫描,当靶兴趣主动脉CT值高于150HU后,延迟5s设备自动启动曝光扫描(期间提示患者深吸气后屏气)。

扫描完成之后,对图像进行重建和后处理。

1.2.3 超声检查 采用GE Vivid E9 彩色多普勒超声,指导患者以仰卧位卧于床上,操作者位于患者右侧,探头频率为10-12MHz,从锁骨内侧至颈动脉处不断查找并确定颈动脉是否发生粥样硬化斑块,并观察记录其数量及体积等。

CTA_识别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放射组学研究

CTA_识别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放射组学研究

CTA识别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放射组学研究薛丽丽1,王灵杰2,石彩云2,张倩2,乔英2,张华2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的放射组学研究对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识别价值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1日 2021年12月31日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头颈部CTA检查的170例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临床资料㊂按7ʒ3随机将病人分为训练集(119例)和测试集(51例)㊂根据影像和临床症状将病人分为有症状组(105例)与无症状组(65例),比较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病人的临床资料㊂基于CTA提取并筛选最优放射组学特征并计算放射组学评分Rad-score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独立预测变量㊂在R软件中分别构建Rad-score模型和联合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识别效能,并将联合模型可视化为列线图,绘制校准曲线评估其校准度㊂结果: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㊁高血压与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独立相关㊂在测试集中,Rad-score模型识别症状性斑块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与联合模型的效能(AUC=0.8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校准曲线显示联合模型校准度良好㊂结论:基于CTA成像的放射组学方法可有效识别症状性颈动脉斑块㊂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性颈动脉斑块;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放射组学模型;列线图;校准曲线d o i:10.12102/j.i s s n.1672-1349.2023.11.032我国为脑卒中终身患病风险最高和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1]㊂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研究显示,症状性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2]㊂临床主要通过超声㊁磁共振成像㊁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ghy angiography,CTA)等无创检查技术来评估动脉粥样硬化,在这些成像方式中,颈动脉斑块的特征和分类,特别是症状和无症状性斑块决定了颈动脉的血管内治疗方案[3-4]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使斑块物质和血栓栓塞远端动脉而引起脑卒中的发生[5]㊂因此,识别易破裂斑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至关重要㊂粥样硬化斑块内部结构复杂且异质性较大,而传统的影像学技术提供的斑块风险分层的信息有限㊂放射组学打破了传统视觉影像的评价模式,其可以通过复杂的计算过程,从图像中获得大量称为 放射组学特征 的定量参数,可结合当前的风险分层工具估计病人发生结局事件的风险[6]㊂CTA技术具有无创㊁操作简单㊁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等特点,可进行多平面重建以充分评估血管,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重要评估手段[7-8]㊂目前,已有研究采用CTA放射组学的方法来评估颈动脉斑块的成分特征和性质[9-13],也有研究系统地评估了颈动脉CTA放射组学分析的稳健基金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研究项目(No.20210302123253㊁20210302123256)作者单位 1.山西医科大学(太原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太原030001)通讯作者张华,E-mail:136****************引用信息薛丽丽,王灵杰,石彩云,等.CTA识别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放射组学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11):2083-2088.性和可重复性及其在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中识别罪犯颈动脉的能力[14]㊂本研究旨在开发并验证一种能够区分症状性颈动脉斑块和无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CTA放射组学预测模型,以期为临床常规实践中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风险分层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1日 2021年12月31日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头颈部CTA 检查的170例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近期是否有该颈动脉供血区域的缺血性脑卒中表现[15]分为有症状组(105例)和无症状组(65例),有症状组,男86例,女19例,年龄35~85(63.8ʃ9.1)岁;无症状组,男55例,女10例,年龄39~92(62.9ʃ11.9)岁㊂本研究通过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No.2018K008)㊂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颈动脉斑块厚度> 1.5mm(钙化成分<50%)㊂排除标准:心源性栓塞㊁其他已确定病因的脑卒中及病因未明确的脑卒中;放射治疗等其他原因引起的颈动脉狭窄;脑出血㊁肿瘤等颅内其他疾病;既往曾行颈动脉血管内治疗(支架或内膜剥脱术);资料不全及图像伪影重者㊂1.3方法1.3.1一般资料的收集回顾临床电子病历,记录病人包括性别㊁年龄㊁体质指数及是否有高血压[有明确高血压病史或入院后连续3次非同日测量血压收缩压ȡ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ȡ90 mmHg]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15μmol/L)㊁糖尿病(空腹血糖ȡ7.0mmol/L和/或餐后2h血糖ȡ11.1mmol/L或在本次检查前确诊为糖尿病,服用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㊁高脂血症(总胆固醇> 5.7mmol/L,三酰甘油>1.7mmol/L)㊁吸烟史(过去6个月中每天至少吸烟1支或每周至少吸烟7支)㊁饮酒史(过去6个月中每周至少有过1次酒精摄入)等一般资料,并按二分类变量赋值: 否 赋值为0, 是 赋值为1㊂1.3.2CTA扫描方案采用第三代双源CT扫描仪(SOMATOM Force,Siemens)与双能量扫描模式下进行头颈部CTA检查,经肘前静脉以4~5mL/s的流速注射30~40mL碘普罗胺(370mg I/mL)后以4~5 mL/s的流速注射生理盐水30~40mL㊂扫描参数:高能量球管电压Sn150kV,低能量球管电压90kV,高能量球管电流100~180mAs,低能量球管电流130~ 330mAs,球管旋转时间为每转0.28s,重建层厚为0.75mm,层间距为0.5mm,螺距为0.7㊂1.4放射组学特征数据转化1.4.1斑块分割及放射组学特征提取两名分别有3年和5年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利用3D-Slicer(版本4.2.10)在CTA横断面图像上逐层勾画斑块并生成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见图1)㊂在python(版本3.7)pyradiomics(版本3.0)平台上提取放射组学特征㊂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估从2名医师勾画的ROI中提取的放射组学特征的稳定性㊂图1ROI人工分割示例(A㊁B为同一病人,男,67岁,双下肢无力3d余,头颅MRI示多发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CTA分别显示了其左颈内动脉球部斑块的原始图像和分割图像㊂C㊁D为同一病人左颈内动脉球部斑块的CTA原始图像和分割图像,女,71岁,1d后MRI-DWI示左侧额㊁岛叶㊁侧脑室旁亚急性腔隙性脑梗死)1.4.2放射组学特征筛选使用Python(版本3.7)和Scikit-learn库实现以下步骤:①保留稳定性较好的特征(ICC>0.75),剔除斯皮尔曼相关系数(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ȡ0.9的冗余特征,使筛选的特征不具有高度相似性;②通过套索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进一步筛选特征;③采用5折交叉验证法确定LASSO 分析中的调优参数(lambda),用最优参数选择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非零系数特征;④基于放射组学特征及LASSO中的回归系数计算每个病人的放射组学评分(radiomics score,Rad-score)㊂1.5模型的构建及效能的评估在R软件(版本4.2.1)上将所有病人按7ʒ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 119)和测试集(n=51),并基于训练集中临床危险因素和Rad-score,分别构建Rad-score模型和联合模型,并以联合模型包含的特征构建列线图,绘制校准曲线以评价模型的校准度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模型的识别效能,通过DeLong检验进行比较㊂1.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㊂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中位数或四分位间距[M(Q1,Q3)]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㊂定性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独立预测因子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放射组学特征提取㊁筛选使用Python (版本3.7)和Scikit-learn库实现,预测模型构建㊁评估在R软件(版本4.2.1)上基于rms㊁foreign㊁pROC等程序包完成㊂2结果2.1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临床资料比较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㊁高血压病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5.045,95%CI(2.359,10.792), P<0.001]㊁高血压[OR=3.389,95%CI(1.347,8.526),P=0.010]与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独立相关㊂详见表1㊁表2㊂表1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临床资料比较项目无症状组(n=65)有症状组(n=105)统计值P男[例(%)]55(84.6)86(81.9)χ2=0.2080.648年龄(岁)63.80ʃ11.8563.66ʃ9.06t=0.5550.580吸烟[例(%)]32(49.2)53(50.0)χ2=0.0090.922饮酒[例(%)]12(18.5)20(19.0)χ2=0.0090.924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例(%)]23(35.4)73(69.5)χ2=19.035<0.001糖尿病[例(%)]26(40.0)39(37.1)χ2=0.1390.710高血压[例(%)]43(66.2)84(80.0)χ2=4.0730.044高脂血症[例(%)]22(33.8)45(42.9)χ2=1.3650.243总胆固醇(mmol/L) 3.94(3.24,4.61) 4.03(3.20,5.13)Z=-0.3500.727三酰甘油(mmol/L) 1.42(0.98,1.89) 1.48(1.04,2.20)Z=-1.0360.300高密度脂蛋白(mmol/L) 1.00(0.92,1.20) 1.01(0.85,1.17)Z=-0.8500.395低密度脂蛋白(mmol/L) 2.47(1.93,2.91) 2.51(1.86,3.38)Z=-1.0340.301体重指数(kg/m2)24.12(22.49,26.01)24.22(22.42,26.36)Z=-0.4590.647表2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因素回归系数标准误Waldχ2值P OR值95%CI高血压 1.2200.471 6.7230.010 3.389[1.347,8.52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1.6980.44014.902<0.001 5.461[2.306,12.929] Rad-score14.051 2.39743.348<0.0011265315.234[11520.376,138973127.300]2.2最优放射组学特征在每例病人的颈动脉ROI 中提取到1649个放射组学特征,剔除488个稳定性较差的特征,通过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㊁LASSO法和5折交叉验证对剩余的特征逐步降维(见图2㊁图3)㊂当调优参数lambda为0.633267时获得12个最优放射组学特征(见图4)㊂图2LASSO回归模型中均方误差随5折交叉验证法确定的调优参数lambda的变化趋势图3LASSO回归系数随lambda的变化趋势图4LASSO回归模型中的重要放射组学特征及其相应回归系数2.3Rad-score模型㊁联合模型的识别效能在训练集中,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高于Rad-score模型(AUC为0.90与0.83,Z=2.36,P=0.02);在测试集中,联合模型的AUC值㊁敏感度㊁特异度㊁准确度分别为0.88,0.61,1.00,0.82,Rad-score模型的AUC值㊁敏感度㊁特异度㊁准确度分别为0.83,0.72,0.84,0.80(见图5㊁图6);两个模型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列线图模型直观地显示了临床与CTA放射组学特征对结局的影响程度(见图7),训练集及测试集中的校准曲线接近理想曲线,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023和0.035(见图8㊁图9)㊂图5训练集中Rad-score模型、联合模型预测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ROC曲线图6测试集中Rad-score模型、联合模型预测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ROC 曲线图7联合模型的可视化图8训练集中联合模型的校准曲线(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平均绝对误差为0.023)图9测试集中联合模型的校准曲线(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平均绝对误差为0.035)3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多项临床特征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高血压与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独立相关,同既往研究结论一致[16-17]㊂血压升高会增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促进斑块形成[18],而高血压病人由于长期的高速血流对血管壁的冲击容易导致斑块发生破裂,增加斑块脱落风险[19],血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可引起一系列生化反应来增强血小板聚集㊁血管收缩,从而促进血管平滑肌增殖,加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20-21]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病人颈动脉斑块负荷㊁斑块不稳定性及急性脑梗死密切相关[22-23]㊂因此,不难推测本研究有症状组的病人斑块脆弱性会增高,提示临床应强化同型半胱氨酸和高血压病人的管理㊂为了识别症状性颈动脉斑块,本研究从上千个CTA放射组学特征中筛选特征,并结合高同型半胱氨酸和高血压分别建立了Rad-score模型和联合模型,结果表明,Rad-score模型能有效识别症状性颈动脉斑块,在测试集中的诊断效能可达0.83㊂既往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CTA放射组学研究涉及以下几个方面:Cilla等[9]利用CTA放射组学特征建立了区分颈动脉硬斑块和软斑块的二分类模型,该模型诊断准确率㊁精准率㊁召回率及F值分别为86.7%㊁92.9%㊁81.3%㊁86.7%;Zhang等[12]探究了放射组学方法区分颈动脉斑块有无斑块内出血的能力,放射组学标签模型在外部验证集获得良好的诊断效能,AUC为0.725㊂以上研究在于用放射组学方法表征斑块的具体特征,而本研究直接构建了与缺血性脑卒中高风险相关的斑块的预测模型,与Dong等[13]的研究结论相似㊂另研究基于CT纹理特征的放射组学分析,强调了CT纹理特征作为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病人的价值[10],但这项研究是从斑块最大层面上获取的放射组学特征值,是二维图像转化的数据,本研究逐层勾画了斑块,获得了较完整的斑块信息㊂但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未来需要多机构㊁大量数据来验证该模型长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ROI是手动勾画获得,耗时长且可能存在参数值差异,自动分割可能会提高效率和参数稳定性,提高将放射组学分析应用于更大数据集的可行性;本研究没有对病人进行规律随访,无症状斑块也可能在后期演变为高风险斑块,动态性研究可能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㊂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CTA的放射组学模型,可以有效区分症状性颈动脉斑块,放射组学有望成为辅助颈动脉斑块风险分层的一种有力工具㊂参考文献:[1]MA Q F,LI R,WANG L J,et al.Temporal trend and attributable riskfactors of stroke burden in China,1990-2019:an analysis for the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2019[J].The Lancet PublicHealth,2021,6(12):e897-e906.[2]BARRETT K M,BROTT T G.Stroke caused by extracranialdisease[J].Circulation Research,2017,120(3):496-501. [3]NARDI V,BENSON J C,LARSON A S,et al.Carotid arteryendarterectomy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non-stenotic carotidartery disease[J].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2022,7(3):251-257.[4]BONATI L H,KAKKOS S,BERKEFELD J,et al.European StrokeOrganisation guideline on endarterectomy and stenting forcarotid artery stenosis[J].European Stroke Journal,2021,6(2):1. [5]PELISEK J,ECKSTEIN H H,ZERNECKE A.Pathophysiologicalmechanisms of carotid plaque vulnerability:impact on ischemicstroke[J].Archivum Immunologiae et Therapiae Experimentalis,2012,60(6):431-442.[6]GILLIES R J,KINAHAN P E,HRICAK H.Radiomics:images aremore than pictures,they are data[J].Radiology,2016,278(2):563-577.[7]BARADARAN H,GUPTA A.Carotid vessel wall Imaging on CTA[J].AJNR Am J Neuroradiol,2020,41(3):380-386.[8]RAJIAH P.Updates in vascular computed tomography[J].RadiolClin North Am,2020,58(4):671-691.[9]CILLA S,MACCHIA G,LENKOWICZ J,et al.CT angiography-based radiomics as a tool for carotid plaque characterization:apilot study[J].La Radiologia Medica,2022,127(7):743-753.[10]ZACCAGNA F,GANESHAN B,ARCA M,et al.CT texture-basedradiomics analysis of carotid arteries identifies vulnerablepatients:a preliminary outcome study[J].Neuroradiology,2021,63(7):1043-1052.[11]CHENG X Q,DONG Z,LIU J,et al.Prediction of carotid In-stentrestenosis b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arotid plaque-based radiomics[J].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2022,11(11):3234.[12]ZHANG S,GAO L,KANG B,et al.Radiomics assessment of carotidintraplaque hemorrhage:detecting the vulnerable patients[J].Insights into Imaging,2022,13(1):200.[13]DONG Z,ZHOU C S,LI H X,et al.Radiomics versus conventionalassessment to identify symptomatic participants at carotid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J].CerebrovascularDiseases,2022,51(5):647-654.[14]LE E P V,RUNDO L,TARKIN J M,et al.Assessing robustness ofcarotid artery CT angiography radiomic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culprit lesions in cerebrovascular events[J].Scientific Reports,2021,11(1):3499.[15]彭斌,刘鸣,崔丽英.与时俱进的新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解读[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16]LI D Y,QIAO H Y,YANG X Q,et al.Co-existing hypertension andhyperhomocysteinemia increases the risk of carotid vulnerableplaque and subsequent vascular event:an MR vessel wallimaging study[J].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2022,9:858066.[17]LIU C,SUN X,LIN H,et al.Association betweenhyperhomocysteinemia and metabolic syndrome with early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middle-agedChinese population[J].Nutrition,2018,53:115-119. [18]陈润霖,何土凤,陶俐均,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对颈动脉内中膜进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3(14):1709-1715. [19]GASECKI D,KWARCIANY M,KOWALCZYK K,et al.Bloodpressure management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CurrentHypertension Reports,2020,23(1):3.[20]BAKOYIANNIS C,KARAOLANIS G,MORIS D,et al.Homocysteineas a risk factor of restenosis after carotid endarterectomy[J].International Angiology:a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Angiology,2015,34(2):166-171.[21]白显树,王海丽.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12):2481-2484. [22]KAPLAN P,TATARKOVA Z,SIVONOVA M K,et al.Homocysteineand mitochondria in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syst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2020,21(20):7698.[23]武晓玲,郝智军,杨金水,等.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21(12):1249-1252.(收稿日期:2023-03-17)(本文编辑邹丽)。

CTA靶重建技术在30例颈动脉斑块诊断中的应用

CTA靶重建技术在30例颈动脉斑块诊断中的应用

CTA靶重建技术在30例颈动脉斑块诊断中的应用吴晓莉;饶刚;杨华;何晓荣;张知贵【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靶重建技术在颈动脉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CTA)患者双侧颈动脉窦部进行靶重建,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图像进行独立分析,并与常规重建方法比较;计算软斑块、硬斑块及混合性斑块的数量;以靶重建为标准,计算常规重建对3种斑块检出的敏感度、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靶重建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均优于常规重建,能更敏感地检出颈动脉窦部斑块(P<0.05),能更清楚地显示细小钙化及混合性斑块的内部情况.结论靶重建技术可以作为颈动脉CTA检查的必要补充.【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0(039)019【总页数】3页(P2586-2587,2590)【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颈部动脉;血管造影;重建【作者】吴晓莉;饶刚;杨华;何晓荣;张知贵【作者单位】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放射科,401320;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放射科,401320;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放射科,重庆,400037;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放射科,401320;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放射科,4013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4.42;R743.33颈动脉斑块分为硬斑块、软斑块及混合性斑块,明确显示斑块的细微结构对斑块的定性诊断及治疗措施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1-2]。

多层螺旋CT靶重建技术对常规螺旋扫描数据感兴趣区进行小视野、薄层重建,能提高小病变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其中在内耳及肺结节的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3-4]。

本研究采用靶重建技术来显示颈动脉斑块的内部结构,并与常规图像进行对比,探讨靶重建技术在颈动脉斑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30例行颈部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患者的CT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 19例,女11例;年龄40~82岁,平均 59.3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 以往
血管狭窄程度与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TIA或缺血性脑卒中 密切相关;且为手术适应症制定的重要依据;
➢ 但是
1、部分颈动脉狭窄病人从斑块开始形成到管腔闭塞全过 程均未出现TIA或缺血性脑卒中的症状; 2、部分颈动脉“轻度狭窄”的病人即出现TIA或缺血性 脑 卒中的症状;
5
狭窄 =? 事件
• 血管狭窄程度并非为解释症状的唯一指标,认为狭窄处斑 块的性质与血管狭窄程度同样具有诊断价值。
硬斑块:
1.CT值≥130HU; 2.斑块以钙化为主 仅有少许软组织成 分;
16
狭窄程度测量与分级:NASCET
狭窄最严重处残腔直径(a),狭窄远端血管直径(b), 狭窄率=(b-a)/b ×1 0 0 %。
狭窄程度分级:轻度狭窄(<30%)、中度狭窄(30%~ 69%)、重度狭窄(70%~99%)及完全闭塞100%
• ③斑块所致动脉狭窄引起供血区脑组织呈低灌注状态,易 形成边缘带脑梗死。
10
• 斑块好发部位:
• 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血管的开口、分叉及弯曲部; • 在颈总动脉分叉部和颈内动脉起始部
11
CTA
• 长期以来DSA一直作为诊断颈动脉病变的金标准广泛应用 于临床。但DSA也有其不尽如人意之处,检查费用高,辐 射剂量大,且为有创检查,部分受检者会出现副作用。
17
VR
18
19
正常颈动脉CTA表现
RICA RECA
RVA RCA
LICA LECA LVA LCA
20
多角度、多方位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stenos
32
33
34
35
36
①VR图像显示左侧颈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起始部局限狭窄;②CPR图像 显示狭窄部混合斑块;③为原始轴位图像。
13
• CTA概念:
• 即CT血管成像,经静脉注入对比剂,利用多层螺旋CT在 受检者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高峰期时进行扫描采集原始数 据,运用工作站后处理功能,重组靶血管影像。
• 价值:
• MSCTA在提供血管形态学资料的同时,还可以通过高级 血管分析软件对患者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范围进行评估, 同时能够清楚的显示管腔内的斑块并初步评估斑块的稳定 性,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
37
左颈总动脉近分叉处狭窄性病变, 管腔明显变细, 血管壁软斑块
38
CPR
左侧颈动脉分叉部后壁斑 块,表面不规则(图); 斑块内点状钙化及出血 (图、)
MPR
血管分析伪彩图
39
图示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软斑块(箭头所示),局部管腔中度狭窄。 ①MIP像;②VR图像;③CPR图像。
40
颈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起始部钙化斑块(箭头所示)。①MIP像; ②VR图像;③ CPR图像。
41
左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伴钙化, 最狭窄处狭窄比例为83%
42
①、②双侧颈动脉分叉部斑块,③同一患者双侧放射冠层面多发皮质下
腔隙性脑梗死;④、⑤左侧颈动脉分叉部软斑块,表面溃疡形成,⑥同 一患者左侧放射冠区腔隙性脑梗死。
43
意义、优点、不足
• 意义:
• 早期识别斑块的特性,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与高危人 群的风险评估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DSA在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方面也有不足之处:
• ①可能会低估血管狭窄程度; • ②显示斑块表面溃疡的敏感性较差; • ③无法显示斑块内部构成;
12
MSCTA
高空间分辨率
极大改善了CTA图像质量
高时间分辨率
扫描速度快,扫描时间短
卓越的图像后处理
准确清晰的显示动脉病变
对于颈部动脉病变的诊断作用已经得到医学界广泛的认可
45
结论
• 综上所述,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重要的 病因之一,可通过CTA来进行早期诊断。为临床采取进一 步的干预措施,预防动脉硬化性脑卒中的发生提供客观依 据。
14
• 常用后处理技术:
• 1.最大密度投影(MIP):了解管壁钙化情况; • 2.多平面重建(MPR):从不同角度观察血管; • 3.容积显示(VR):直观,立体感强; • 4.曲面重建(CPR):显示腔内结构;
15
CT值、钙化、形态
易损斑块:
1.富脂斑块CT值 ≤50HU 以纤维成分为主斑块 CT值50~130HU; 2.散在斑点状钙化; 3.斑块表面不规则, 可有溃疡形成
内容提要
• 前言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表现 • CTA优势与不足
1
前言
• 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世界范围 内公认的致残率、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包括出血性脑 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
•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占80%,多为非致命性,但致残 率很高,存活的患者中70-80%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 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 势,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
2

• 流行病学研究:
• 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2000万 • 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的病例; • 每年死亡人数150万;
3
动脉粥样硬化:ICVD主要病因
25% 30%
70%
15% 20% Others 10%
• 优点:
① 扫描速度快,无创性,密度分别率高; ② 对钙化显示敏感性高; ③ 识别斑块溃疡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高(大于90%); ④ 根据其CT值,可以区别斑块内组织成分;
44
• 不足:
• ①在对重度狭窄的血管进行测量时,其结果往往大于实际 值;
• ②CT检查有辐射; • ③碘过敏的患者不宜进行此项检查; • ④只能观察血管解剖而不能了解血流情况。
6
• 1989年,Muller等提出了“易损斑块”的概念,即具有 破裂倾向的粥样硬化斑块,并指出此类斑块通常具有大的 脂质核心、薄纤维帽及巨噬细胞浸润。
• 2003年,Naghavi等完善了易损斑块的定义,将其定义为 具有血栓形成倾向或极有可能快速进展 的“罪犯斑块” , 涵盖了各类具有形成血栓和/或快速进展风险斑块的形态 学特征。
7
病理特点:
• ●脂质核心(>40%) ●薄壁纤维帽
• ●斑块内出血
●散在钙化
• ●炎性细胞浸润 ●新生血管化
• ●表面溃疡
●血栓形成

8
9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ICVD的主要机制:
• ①表面有溃疡的斑块易合并血栓形成,使斑块体积增大, 阻塞管腔,从而引起急性脑缺血症状;
• ②斑块破裂、脱落形成微栓子,这种微栓子被血流冲击到 远端颅内小动脉,导致动脉栓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