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庸》《大学》经典语录
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4fd8d115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1.png)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 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 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 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惶恐,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 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 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 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 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 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2)《大学之道》 节选自《礼记·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 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 作,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南宋朱熹将《大学》与 《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 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 影响。《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 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 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 诗、书、礼、乐、易、 经》(即《尚书》)《仪礼》
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 战火,只剩下五经。
《易经》(即《周易》)《乐 经》《春秋》。
①古代指礼(礼仪)、 乐(音乐)、射(射 箭)、御(驾车)、 书(识字)、数(计 算)等六种科目。
② 古代指《诗》、 《书》、《礼》、 《乐》、《易》、 《春秋》六种儒家 经书。
(二)《大学之道》 2.诵读全文并尝试口头翻译,重点解释下面加颜色词语。 (1)大学之道(根本原则),在明明(彰明/美好的 )德,在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在止(达到)于至善。知止(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而后有定( 坚定不移), 定而后能静,静(心不妄动)而后能安(性情安和 ),安而后能虑,虑( 思虑 精详)而后能得(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论语》中的四书五经
![《论语》中的四书五经](https://img.taocdn.com/s3/m/c7a681c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a.png)
论语中的四书五经《论语》是中国古代先哲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和实践经验。
四书五经则是指儒家经典中最为重要和广泛传播的五部著作,其中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一. 《大学》1.1 内容概述《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它主要阐述了人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该书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并相应地影响天下的重要性。
1.2 主要思想•始于明道:人们应该首先认识到"道"的存在,并从此追求真理。
•志道存心: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坚持正义与善良,并注重内心修养。
•务本达末:强调修身齐家治国为达到社会和谐所必须的道德要求。
二. 《中庸》2.1 内容概述《中庸》是一部儒家经典,讲述了中庸之道与人的修养之间的关系。
该书主张平衡、稳定和适度的生活态度。
•敬天爱人:凡事都应恭敬地顺应天命,并关心他人。
•思行合一:合理思考并将其转化为正确行动,以实现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
•克己复礼: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同时遵循社会规范与道德准则。
三. 《论语》3.1 内容概述《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并探讨了如何成为一个有品德和才干的人。
3.2 主要思想•学而优则仕: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温故而知新:重视对传统文化和知识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当代问题。
•君子克己:君子应该修身齐家治国,树立榜样。
四. 《孟子》4.1 内容概述《孟子》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详细介绍了孟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该书主要围绕道德伦理、政治和社会问题展开。
•天人合一:人与天地之间存在一种联系,要遵循自然法则并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
•性善不败:强调人性本善,并提倡培养良好的品德与价值观。
•水火争讼:通过以柔克刚、善意沟通来解决矛盾和争议。
《中庸》《大学》原文及译注
![《中庸》《大学》原文及译注](https://img.taocdn.com/s3/m/ac571a6758fafab069dc0257.png)
1 【《中庸》原文及译注】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https://img.taocdn.com/s3/m/8053a773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aa.png)
四书五经:⼤学、中庸、论语、孟⼦、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学》、《中庸》、《论语》、《孟⼦》。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传》、《⾕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四书五经:⼤学、中庸、论语、孟⼦、诗、书、礼、易、春秋 《⼤学》、《中庸》、《论语》、《孟⼦》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百年来,“四书”在我国⼴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的格⾔警句。
其中,《论语》、《孟⼦》分别是孔⼦、孟⼦及其学⽣的⾔论集,《⼤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次把它们编在⼀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经⼤⼒提倡这⼏部书了。
他们认为,《⼤学》是孔⼦讲授“初学⼊德之门”的要籍,经曾⼦整理成⽂;《中庸》是“孔门传授⼼法”之书,是孔⼦的孙⼦⼦思“笔之⼦书,以授孟⼦”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物孔⼦、孟⼦、曾参、⼦思,所以称为“四⼦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的注释因为引⽤他⼈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学》、《论语》、《孟⼦》、《中庸》,是按照由浅⼊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因为《⼤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便,⽽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前年通⾏的《⼤学》《中庸》《论语》《孟⼦》顺序。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的学说,⼜有他⾃⼰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
学传统文化名著 诵《论语》经典名句 史继伟 潍坊十中
![学传统文化名著 诵《论语》经典名句 史继伟 潍坊十中](https://img.taocdn.com/s3/m/0631a4f5941ea76e58fa04d0.png)
学而不思则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令色,鲜矣仁。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论 语 》
不 亦 乐 乎 ?
有 朋 自 远 方 来 ,
——
学 传统文化名著 诵《论语》经典名句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 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 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 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 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 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既来之,则安之。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中庸》名句经典语录大全
![《中庸》名句经典语录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d7dc11b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c6.png)
【导语】《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修养境界的⼀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原是《礼记》第三⼗⼀篇,相传为战国时期⼦思所作。
下⾯是分享的《中庸》名句经典语录⼤全。
欢迎阅读参考! 篇⼀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君⼦慎其独也。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皆中节,谓之和。
4.君⼦之中庸也,君⼦⽽时中;⼩⼈之中庸也,⼩⼈⽽⽆忌惮也。
5.⼈莫不饮⾷也,鲜能知味也。
6.君⼦依乎中庸,循世不见知⽽不悔,惟圣者能之。
7.君⼦之道,费⽽隐。
8.君⼦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也,察乎天地。
9.⼦⽈:道其不⾏矣夫! 10.君⼦遵道⽽⾏。
篇⼆ 1.⼦⽈:道不远⼈。
⼈之为道⽽远⼈,不可以为道。
2.忠恕,违道不远,施诸⼰⽽不愿,亦勿施于⼈。
3.君⼦⽆⼊⽽不⾃得焉。
4.君⼦之道,辟如⾏远,必⾃迩,辟如登⾼,必⾃卑。
5.⼤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6.君⼦居易以俟命,⼩⼈⾏险以侥幸。
7.⼤德者必受命。
8.诚者,不勉⽽中,不思⽽得,从容中道,圣⼈也。
9.诚之者,择善⽽固执之者也。
10.夫孝者,善继⼈之志,善述⼈之事者也。
11.仁者,⼈也,亲亲为⼤;义者,宜也,尊贤为⼤。
1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之。
13.惟天下⾄诚,为能尽其性。
14.⾄诚如神。
⾄诚⽆息。
15.天地之道,可⼀⾔⽽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物不测。
扩展阅读: 中庸(中国古代儒家经典)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修养境界的⼀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原是《礼记》第三⼗⼀篇,相传为战国时期⼦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为的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诚”则达到⼈⽣的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法。
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学》《论语》《孟⼦》合为“四书”。
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了极⼤的影响。
《中庸》20句经典语录,为人处世之道
![《中庸》20句经典语录,为人处世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c5cf70f7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88.png)
《中庸》20句经典语录,为⼈处世之道《中庸》是⼀篇论述儒家⼈性修养的散⽂,原是《礼记》第三⼗⼀篇,相传为⼦思所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学》、《论语》、《孟⼦》并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了极⼤的影响。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修”、“⾄诚尽性”等内容,对为⼈处事,⼈性修养有重要影响,能指导形成正确的⼈⽣观及价值观。
⼩编,今⽇精选《中庸》20句,与⼤家共赏共读。
1. 是故君⼦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慎其独也。
【释义】所以,品德⾼尚的⼈在没有⼈看见的地⽅也是谨慎的,在没有⼈听见的地⽅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隐蔽的地⽅就越容易显露,越细微的事情就越容易彰显。
所以品德⾼尚的⼈在⼀个⼈独处独知之时,更要谨慎。
2.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释义】喜怒哀乐些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露出来能够做到适度⽽不过分,叫做“和”。
“中”是⼈⼈都有的本性;“和”是天下要普遍遵循的原则,极尽“中和”之道,天地便各在其位,万物便⽣长繁育。
3. 君⼦中庸,⼩⼈反中庸,君⼦之中庸也,君⼦⽽时中;⼩⼈之中庸也,⼩⼈⽽⽆忌惮也。
【释义】君⼦的⾔⾏符合中庸之道,⼩⼈的⾔⾏违背中庸之道,君⼦之所以符合中庸,是因为君⼦能在变动不居中做得适度;⼩⼈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肆⽆忌惮,专⾛极端。
4. 故君⼦和⽽不流,强哉矫!中⽴⽽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道,⾄死不变,强哉矫!【释义】所以,品德⾼尚的⼈和顺⽽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困窘时的操守,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5.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不愿,亦勿施于⼈。
[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https://img.taocdn.com/s3/m/deb51007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c8.png)
[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篇一: 《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编著的集注,1983年在中华书局出版。
该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它的刊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始被称为“四书”,与“五经”一起成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四书集注》“致,推极也;知,犹识也。
格,至也;物,犹事也。
”推尽吾之知识,穷致事物之理,是为”格物致知”《四书集注》是《四书章句集注》的简称,作者是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
《四书集注》是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
有《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14卷。
朱熹是一位学问渊博的经学家,一生为编撰《四书集注》倾注了大量心血。
他自称从三十岁起便开始对《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下功夫。
隆兴元年,他曾取二程及其门人朋友数家之说撰成《论语要义》。
后又作《论语训蒙口义》,以便于童子习学。
乾道八年,朱熹又取二程、张载、范祖禹、吕希哲、吕大临等几家之说,加工荟萃,条疏整理,编成《论语精义》和《孟子精义》,后改名为《集义》。
在以上两书的基础上,又进1步修改加工,于淳熙四年完成了《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
因在注释《论语》、《孟子》时,大量引用了二程及他人的说法,故以《集注》命名。
《大学》与《中庸》原是《礼记》中的篇章,至宋代时被单独抽出。
朱熹对二书加以注释,并都加了”序”、”序引”,每章之后都进行总括。
尤其是《大学》一书,朱熹以程颐的《改正大学》为底本,将《大学》分为”经”1章,传10章,重新编排了章节。
为了阐释理学思想,还按照自己的意思编撰了一篇”格物传”补入《大学》中。
朱熹对《大学》、《中庸》的注释以直抒己见为主,故名之为《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完成时间是淳熙十六年。
朱熹用毕生精力撰写和反复修改《四书集注》,前后凡40年。
直至临死前仍在修改《大学章句》中”诚意”章的注。
真可谓孜孜矻矻,死而后已。
论语 孟子 中庸 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 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b837866be45c3b3567ec8b7c.png)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论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温故知新)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子曰: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子曰: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
”——《论语·八佾》(尽善尽美)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已。
——《论语·卫灵公》子曰: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论语·卫灵公》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里被人们曲解的名言
![《论语》里被人们曲解的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a540c522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11.png)
《论语》里被人们曲解的名言大家都知道四书五经这个称呼,其中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诗经》)、书(《尚书》)、礼(《礼记》)、易(《周易》)、《春秋》,分别代表五部书,一直以来,大家都对这些名言的解读过多而常被人误解,甚至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那么下面就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常被人误解的名句吧。
下面我们就来举几个例子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其实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倡导者。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
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讲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
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遭到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再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这句话是说: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不是教给人们要自私。
二、以德报怨误解:这句话出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恩怨,其实“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一生经典语录大全,受益无穷_名人名言
![孔子一生经典语录大全,受益无穷_名人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87f770dfe009581b6bd9ebe0.png)
孔子一生经典语录大全,受益无穷_ 名人名言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孔子《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孔子《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孔子《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摘孔子《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孔子《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
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摘孔子《中庸》(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摘孔子《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摘孔子《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摘孔子《中庸》(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四书五经》100句经典名句
![《四书五经》100句经典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3a9fb0c8227916888586d71d.png)
《四书五经》100句经典名句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大学》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释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探讨修身养性之道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探讨修身养性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e257480b941ea76e59fa04a4.png)
•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 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 到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
依托《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人皆有 不忍之心》探讨修身养性
之道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三篇文章。 2.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孟子、戴圣的生平经历,《论 语》、《礼记》、《孟子》的文学地位。 3.通过小组合作,梳理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疏通文意。
预习反馈
《人皆有不忍之 心》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人 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 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第一部分: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 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第二部分: “四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 第三部分:“四端”:仁、义、礼、 智
文章逻辑性强,很有 说服力; 文章善于运用论证手 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六则》翻译赏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六则》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a973045a8102d277a22f03.png)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六则》翻译赏析论语六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④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⑥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但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
《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尚书》《易经》《老子》《左传》《史记》《说苑》11部国学经典
![《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尚书》《易经》《老子》《左传》《史记》《说苑》11部国学经典](https://img.taocdn.com/s3/m/d5b6c66fc8d376eeafaa3110.png)
《诗经》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2.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3.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周南·汉广》4.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5.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6.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7.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8.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9.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诗经·小雅·斯干》10.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1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1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13.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1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15.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论语》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四书一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
![四书一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https://img.taocdn.com/s3/m/38d17b2e69eae009591bec42.png)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四书五经》名句50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书五经》名句50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https://img.taocdn.com/s3/m/33aae3b0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a4.png)
《四书五经》名句50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 孟子曰:“道不远人,人远道。
”4.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5. 孟子曰:“人之君子,于人也谓之仁。
行义以仁,行义以仁,使民无有怨心。
”6. 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 孟子曰:“人皆有不已之心,而未之有也。
”8. 孟子曰:“人皆有才,我不如人之才,我有志,人皆有志,我不如人之志。
”9. 《大学》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 《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11. 《中庸》曰:“为政不以苛,政民以德,与之怨。
”12. 《中庸》曰:“中庸之道,日用而不知,日用而不知,即为中庸,中庸即可乐也。
”13. 《中庸》曰:“人不知而不愠,时不行焉,虽曷的之、关雎之类,不得於心。
”14. 《中庸》曰:“小人未知,阅之使止。
”15. 《中庸》曰:“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道生,则德修,德修,则茂,茂则覆。
视之楼然天下。
”16. 《中庸》曰:“未知,莫若炳,未知,莫若炳,炳而后知止,知止所以容,容所以久。
”17. 《中庸》曰:“言听律而立,得其天也,得天,啬哉?为天下立,什为而设?为利也。
”18.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19. 《论语》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20. 《论语》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有鬼神。
”21. 《论语》曰:“未能信,焉能治?”22. 《论语》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3. 《论语》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4. 《论语》曰:“政在我也,不能宽,多难责也。
”25. 《论语》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26. 《论语》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27. 《论语》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经典孔子的名言100句
![经典孔子的名言100句](https://img.taocdn.com/s3/m/b1693d14b307e87101f6969f.png)
经典孔子的名言100句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境界。
)2、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孔子《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财富能够修饰房屋,道德能够修饰身心,心胸宽广能够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孔子《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孔子《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摘孔子《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孔子《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
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摘孔子《中庸》(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论语孔子经典语录荟萃
![论语孔子经典语录荟萃](https://img.taocdn.com/s3/m/f7b6c32f647d27284b735147.png)
中国5000年历史沉积下来的三千精华语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中庸)3.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礼记)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6.苛政猛于虎。
(礼记)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8.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9.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书经)1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家经)11.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12.知耻近乎勇。
(礼记)13.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礼记)1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远。
(易经)15.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书经)16.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
(礼记)17.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冠子)18.放之四海而皆准。
(礼记)19.皇皇不可终日。
(礼记)2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书经)21.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
(礼记)2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25.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26.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2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28.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29.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3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31.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32.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33.季孙之忧,不在?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34.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孔子)35.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孔子)3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3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38.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3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40.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41.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孔子)42.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4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庸》《大学》经典语录*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摘《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 禾苗的茂盛。
)氐自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一《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 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雇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 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
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 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网^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摘《中庸》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大、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大学》 学》 (自己有善德,(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F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一一摘《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摘《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摘《中庸》(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苛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摘《中庸》(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
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絡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摘《中庸》(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
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
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M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一摘《论语》(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节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论语》(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閤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摘《论语》(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
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权&17、礼之用,和为贵。
摘《论语》(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点18、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摘《论语》(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B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一一摘《论语》(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摘《论语》(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
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 思无邪摘《论语》(《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
一一摘《论语》(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 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 了。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 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 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S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摘《论语》鼻;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语》摘《论 浊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语》 摘《论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论语》(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T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论语》(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一口29、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摘《论语》(《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3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一一摘《论语》(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必3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摘《论语》(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3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摘《论语》(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
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尾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摘《论语》(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卩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一一摘《论语》(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3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一一摘《论语》(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念36、朽木不可雕也。
——摘《论语》(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一一摘《论语》(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空叩;3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摘《论语》(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就3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一一摘《论语》(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
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摘《论语》(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ci」4i、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摘《论语》(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4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摘《论语》(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
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4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摘《论语》(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庆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获4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一一摘《论语》(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4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摘《论语》(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4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摘《论语》(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 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9管4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一一摘《论语》(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
)4^4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摘《论语》(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
)4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摘《论语》(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7^5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论语》(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
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5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52、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摘《论语》(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间又好象在后面。
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开阔我的视野,又用礼法来约束我的行为。
)5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摘《论语》(孔子站在岸上指看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5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摘《论语》(我还没有见过喜爱德行象喜爱美色那样的人。
)5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摘《论语》(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5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摘《论语》(战斗中,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俘虏,但一个普通人的意志却不能被迫改变的。
)5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摘《论语》(只有到了气候寒冷的时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独立的品格。
)5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一一摘《论语》(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59、死生有命,富贵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