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

合集下载

文言文常考句式翻译

文言文常考句式翻译

一、判断句1.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 原文:师说:“彼童子之才,吾无以教之。

”翻译:老师说:“那个小孩的才华,我无法教诲。

”二、被动句1. 原文: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翻译:我学习的是道理,难道我能知道他的年龄是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吗?2. 原文: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翻译:楚国人一把火,可惜化为焦土。

三、倒装句1. 原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翻译:因为他无礼于晋国,而且还背叛了楚国。

2. 原文: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翻译:生死也是大事,难道不痛苦吗?四、省略句1. 原文:吾欲之南海,何如?翻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2.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五、宾语前置句1. 原文:吾欲之南海,何如?翻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2. 原文: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总是忧愁。

”六、定语后置句1. 原文:吾友孟尝君,其人风流倜傥,才子也。

翻译:我的朋友孟尝君,他这个人风流倜傥,是个才子。

2. 原文: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翻译:他学习道理比我早。

七、状语后置句1. 原文:吾欲之南海,何如?翻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2.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以上文言文常考句式及其翻译,仅为冰山一角。

学习文言文,还需深入研究,才能领悟其博大精深。

文言文翻译加注释摘抄

文言文翻译加注释摘抄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仁者,国之宝也;礼者,国之基也。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注释:1.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去见梁惠王。

2. 王何必曰利:王何必只说利益?3. 亦有仁义而已矣:也有仁义就可以了。

4. 王曰何以利吾国:王问如何使我国得利。

5.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大夫问如何使我家得利。

6.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士人和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得利。

7. 上下交征利:上下都追求利益。

8. 国危矣:国家就危险了。

9. 夫仁者,国之宝也:仁是国家的珍宝。

10. 礼者,国之基也:礼是国家的基石。

11. 入则孝,出则弟: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兄长。

12. 谨而信:谨慎而且诚信。

13. 泛爱众,而亲仁:广泛地爱众人,亲近仁人。

14.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行为不能达到目的,都要反过来寻求自己的原因。

15.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仅仅是贤人有这样的心。

16. 贤者能勿丧耳:贤人能够不失去这样的心。

译文: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难道不是有什么利于我国的事情要告诉我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说利益呢?也有仁义啊。

大王问如何使我国得利,大夫问如何使我家得利,士人和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得利,上下都追求利益,这样国家就危险了。

仁是国家的珍宝,礼是国家的基石。

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兄长,谨慎诚信,广泛地爱众人,亲近仁人。

行为不能达到目的,都要反过来寻求自己的原因。

不仅仅是贤人有这样的心,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失去这样的心罢了。

”摘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夫仁者,国之宝也;礼者,国之基也。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文言文好句字词翻译

文言文好句字词翻译

一、原文: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翻译:山上有树木,树木有枝叶,我心欢喜地喜欢你,而你却不知道。

二、原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翻译:那青青的衣领,牵动我悠悠的情怀。

三、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翻译: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理想中的伴侣。

四、原文: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翻译:那青青的佩带,牵动我悠悠的思念。

五、原文: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翻译:生死相依,与你约定白头。

握住你的手,与你共度一生。

六、原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翻译:经历过沧海的波澜壮阔,其他的江河难以与之相比。

除了巫山的云彩,其他的云朵不再美丽。

七、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翻译:海上升起明亮的月亮,天涯海角的人们共同欣赏这美景。

八、原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但愿人们长久相伴,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皎洁的月亮。

九、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翻译:月亮落下,乌鸦啼叫,霜冻满天,江边的枫树与渔火相对,我在愁绪中入眠。

十、原文: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翻译: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却不及汪伦送我之情深。

以上文言文好句,既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又富含哲理和美感。

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能领略到古文的美感。

古代汉语标点及翻译

古代汉语标点及翻译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①。

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译文】谢安和客人下围棋,一会儿谢玄从泥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信,默不作声,又慢慢地下起棋来。

客人问他战场上的胜败情况,谢安回答说:“孩子们大破贼兵。

”说话间,神色、举动和平时没有两样。

《列子说符第八》昔齐人有欲金者①,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②。

吏捕得之,间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③?”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译文】过去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上衣服戴好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了卖金子的地方,趁机拿了金子就走。

官吏抓到了他,问道:“人都在那儿,你为什么要拿别人的金子呢?”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看不见人,只看见了金子。

”《程敏政夜度两关记》予告谒南归[1],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2],抵大柳树驿时[3],日过午矣,不欲但已,问驿吏,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4]。

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5],颇险恶多虎。

心识之[6]。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7],挟铜钲束燎以行[8]。

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9],仰视不极[10]。

石栈岖崟[11],悉下马,累肩而上[12],仍相约,有警,即前呼噪为应。

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

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

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

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

予默计此关,乃赵点检破南唐擒其二将处[13]。

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

夜二鼓[14],抵滁阳[15]。

【译文】我请假探亲回南方,在成化十四年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到达大柳树驿站。

当时时间已经过了正午,不想就此停下来,向驿站的小吏打听,小吏胡乱地说:“等天黑就能赶到滁州。

”骑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到随从有人说:“前面有处清流关,非常险要可怕,老虎多。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

句子翻译: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郑伯克段于鄢》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

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齐桓公伐楚》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齐桓公伐楚》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齐桓公伐楚》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齐桓公伐楚》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谏假道》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

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

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宫之奇谏假道》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宫之奇谏假道》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宫之奇谏假道》皇天无亲,维德是辅。

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

——————《宫之奇谏假道》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烛之武退秦师》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文言文短句及翻译注释

文言文短句及翻译注释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注释: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注释:学习知识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注释: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注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5. 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注释: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如去实践它的人,去实践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注释: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要加以改正。

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翻译注释:宇宙不停运转,君子应该不断地自我加强修养。

8.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翻译注释:言行谨慎,诚实可信,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注释: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注释: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1. 谁谓秦无人?翻译注释:谁说秦国没有人?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注释: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翻译注释:不合礼的事情不要看,不合礼的事情不要听,不合礼的事情不要说,不合礼的事情不要做。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注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注释: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6.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翻译注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7.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注释:学习知识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8.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文言文翻译短句带重点词

文言文翻译短句带重点词

重点词:学、时习、说、朋、远方、乐、人、愠、君子。

翻译:孔子言:“学之,时习之,不亦悦乎?有友自远方来,不亦喜乎?人不知己,而不怒,不亦君子矣乎?”
解释:
1. 学:学习,研究。

此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应当持之以恒,不断复习。

2. 时习:按时复习,温故知新。

强调学习要注重复习,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3. 说:同“悦”,愉快。

此句表示学习时能按时复习,心中自然会感到愉快。

4. 朋:朋友。

此句指出,当有朋友从远方来时,心中也会感到喜悦。

5. 远方:指远离自己所在之地。

此句强调友谊无远弗届,不论距离远近,都能感
受到朋友的珍贵。

6. 乐:快乐。

此句表示有朋友从远方来,会让人感到快乐。

7. 人:别人。

此句指出,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自己不因此而生气。

8. 愠:生气,发怒。

此句强调在别人不了解自己时,要保持冷静,不因别人的无
知而生气。

9. 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

此句认为,在别人不了解自己时,不生气的人是有道
德修养的君子。

综上所述,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友谊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应当持之以恒,按时复习,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同时,友谊无远弗届,不论距离远近,都能感受到朋友的珍贵;在别人不了解自己时,要保持冷静,不因别人的无知而生气,这样的人才是有道德修养的君子。

这句话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提醒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要注重修养,保持良好的心态。

古汉语复习重点语句翻译

古汉语复习重点语句翻译

古汉语复习重点语句翻译古汉语复习重点语句翻译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于是:在这个时候。

佐:执掌。

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治戎:治理兵戎之事,指开战。

俘馘:偏义复词,偏义为俘。

馘,聝:取人首级,耳朵以记功。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衅鼓:祭鼓。

即:接受。

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纾:减轻人民负担。

惩:止,克制。

宥:原谅。

两释累囚:双方都释放战俘。

累囚:并列见义,俘虏。

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任,受并列见义:承受。

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之以:以之,之,代知英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嗣:承继。

宗职:宗子之事。

次:按次序。

偏师:非主力部队。

脩封疆:治理边疆范宣子亲数诸朝。

数:数落,责备。

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

不腆之田:不多的丰厚的田地。

盖言语漏洩,则职女之由。

职女之由:主要由于你。

职:主。

女之由:由女,之,助词,宾语前置。

诘朝之事:参与朝政之事。

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无是翦弃。

蠲:显示。

四岳四方部落首领。

裔胄:后代。

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

南鄙:南边边远的地方。

嗥:号叫。

秦人窃与郑盟而舍舍戍焉,于是乎有肴之师。

舍:安置。

戍:戍守的人。

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

角:抓住角。

掎:拉住退。

踣:向前扑倒,使倒下。

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肴志也,岂敢离逷?相继于时:不断地。

志:意愿。

令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

官:晋国执政。

阙:失误。

无乃:莫非。

携:携二心,使??生离心,使??叛离。

不与于会,亦无瞢焉。

瞢:忧虑。

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

辞:道歉。

恺悌:和易近人。

定王使单襄公聘于宋。

聘:专指国与国之间的邦交访问。

古代汉语标点并翻译

古代汉语标点并翻译

古代汉语标点并翻译:①、《诸子散文选读》:昔者卫灵公将之晋,至濮水之上,税车而放马,设舍以宿。

夜分,而闻鼓新声者而说之。

他人问左右,尽报弗闻。

乃召师涓而告之,曰:“有鼓新声者,使人问左右,尽报弗闻。

其状似鬼神,子为我听而写之。

”师涓曰:“诺。

”因静坐抚琴而写之。

师涓明日报曰:“臣得之矣,而未习也,请复一宿习之。

”灵公曰:“诺。

”因复留宿。

明日而习之,遂去之晋。

翻译:过去卫灵公将到晋国,来到濮水边,卸车放马,布置住处准备夜宿。

夜半,听见有人弹奏新的乐调,很是喜欢。

叫人问近侍,都回答没听见。

就召来师涓并告诉他说:“有人在弹奏新的乐调,叫人问近侍,都说不曾听见。

音调好像出自鬼神,你替我听着把它录写下来。

”师涓说:“好吧。

”就静坐弹琴把它录写下来。

师涓第二天回报说:“我录写好了,但还不熟悉,请让我再用一晚上熟悉它。

”灵公说:“好吧。

”就又留宿一晚。

第二天,已经熟悉了,就离开濮水去晋国。

②、晋文公逐麋:晋文公逐麋而失之,问农夫老古曰:“吾麋何在?”老古以足指曰:“如是往。

”公曰:“寡人问子,子以足指,何也?”老古振衣而起曰:“一不意人君如此也,虎豹之居也,厌闲而近人,故得;鱼鳖之居也,厌深而之浅,故得;诸侯之居也,厌众而远游,故亡其国。

诗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君放不归,人将君之。

”于是文公恐,归遇栾武子。

栾武子曰:“猎得兽乎?而有悦色!”文公曰:“寡人逐麋而失之,得善言,故有悦色。

”栾武子曰:“其人安在乎?”曰:“吾未与来也。

”栾武子曰:“居上位而不恤其下,骄也;缓令急诛,暴也;取人之善言而弃其身,盗也。

”文公曰:“善。

”还载老古,与俱归。

翻译:晋文公追猎一只麋鹿却跟丢了,便问(路边的)农夫老古说:“我的麋鹿在哪?”老古(跪着)用脚指路说:“往这边去了。

”晋文公说:“我问先生,先生却用脚指路,是什么(原因)呢?老古抖干净衣服(上的尘土)站起来说:“想不到我们的君王竟然这样(愚笨)啊,虎豹居住的地方,(因为)离开偏远之地而靠近人类(栖居),所以(才会)被人猎到;鱼鳖居住的地方,(因为)离开深水处而到浅水来,所以(才会)被人捉住;诸侯居住的地方,(因为)离开他的民众而(外出)远游,所以才会亡国。

语文文言文必备翻译句子

语文文言文必备翻译句子

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翻译:人们终究会死去,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却比鸿毛还要轻。

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翻译:千里的远行,都是从脚下开始。

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习并时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翻译:道路漫漫而又漫长,我将不断地努力寻找。

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翻译:天下的兴衰,每个普通人都应该承担起责任。

九、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翻译:不必担心物资的匮乏,而要担心分配的不公平;不必担心贫穷,而要担心生活的不安定。

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翻译:在贫穷的时候,只关心自己的品德修养;在富贵的时候,要关心天下百姓的福祉。

以上这些翻译句子,都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经典语句,它们既具有深刻的哲理,又富有诗意。

掌握这些句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领略其中的韵味。

同时,这些句子也富含智慧,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学习和欣赏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运用这些句子,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人生境界。

总之,掌握文言文必备翻译句子,对于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积累,多读多背,逐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还要学会将这些句子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人生品质。

相信在不断地努力下,我们都能在文言文的海洋中畅游,领略到其中的无穷魅力。

《古代汉语》重点原文及翻译

《古代汉语》重点原文及翻译

《燕昭王求士》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燕昭王收回燕国后即位,降低身份用贵重的礼物来召集贤能之士,想依靠他们来报仇。

故往见郭隗先生曰:所以去拜见郭隗(wei三声)先生说:“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

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

“齐国凭借我国的动乱而偷袭击破燕国,我十分知道燕国国小力少,不足够报仇。

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然而如果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来一雪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

冒昧请问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郭隗先生对答说:“成就帝业的人把贤士当做老师与之相处,成就王业的国君把他们当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做朋友相处,成就霸业的国君把他们当做臣相处,亡国之君把他们当做奴役相处。

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

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杖,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若恣睢奋击,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

此古服道致之法也。

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

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方法啊。

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三年不能得。

古代汉语文选重点句翻译

古代汉语文选重点句翻译

古代汉语文‎选重点句翻‎译(一)《左传》亟請於武公‎,公弗許。

译:屡次向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译:国都的城墙‎超过百雉,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译:不久太叔使‎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

译:太叔修葺城‎墙聚集百姓‎,制造铠甲和‎兵器,备好步兵和‎兵车,即将袭击郑‎国。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

译文:古指有品德‎修養的人。

这里是作者‎的假托,是《左传》习用的发表‎评论的方式‎。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译:齐国的诸侯‎率领各国军‎队侵袭了蔡‎国。

師進,次於陘。

译:军队行进,临时驻扎在‎陉这个地方‎。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译:您若是用武‎力强攻,楚国把方城‎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即使我们人‎多,也没有用它‎的地方啊!公曰:“吾享祀豐絜‎,神必據我。

”虞公说:”我把食物献‎给神明,祭品丰盛清‎洁,神明一定会‎保佑我.”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译:假如晋国消‎灭了虞国,用黍稷向神‎敬献来使德‎明,神难道会不‎食所祭之物‎吗?師還,館于虞。

译:从京师回来‎后,住在虞国.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译: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以南.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译: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为邻(晋)国增加土地‎呢?邻(晋)国的国土扩‎大了,您的却缩小‎了.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译:假如(舍弃)不灭掉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外交使节往‎来,为其供应馆‎舍资粮等不‎足,对您而言也‎没有害处.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译:削弱秦国的‎力量来有利‎于晋国,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以亂易整,不武。

译:用无秩序代‎替有秩序,用攻晋代替‎秦晋友好,这是不明智‎不道德的.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译:使军队很疲‎劳去袭击远‎方,不是我所听‎到过的事.其南陵,夏后之墓也‎;译:南陵是夏君‎主皋的陵墓‎.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文言文课内重点句子翻译

文言文课内重点句子翻译

1. “郑伯克段于鄢,段不恭,故不言即位。

”翻译: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段,段不守臣子之礼,所以不记载他即位的事。

2.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人请和。

”翻译:楚国人攻打宋国来救援郑国,宋国请求和平。

3. “吾闻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

”翻译:我听说君子的恩泽,传到五世就会断绝;小人的恩泽,传到五世也会断绝。

4.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翻译:士人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女子为了取悦自己的人而打扮。

5.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翻译: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打算,必定会有近期的忧患。

”6. “赵孟曰:‘子以为善,则为之;若不善,则止。

’”翻译:赵孟说:“你认为这是好事,就去做;如果不好,就停止。

”7. “吾闻之:‘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翻译:我听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8. “齐侯曰:‘彼竭我盈,可以往矣。

’”翻译:齐桓公说:“他们的士气已经衰竭,我们的士气正旺盛,可以进攻了。

”9. “晋侯曰:‘吾其还也。

’”翻译:晋献公说:“我们还是回去吧。

”10. “秦伯曰:‘吾闻晋君幼弱,未有所立,吾将试之。

’”翻译:秦穆公说:“我听说晋国国君年幼,尚未有所作为,我要试探试探他。

”这些句子是《左传》中的经典语句,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寓意。

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翻译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韵味和内涵,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素养。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积累,多读多背,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才能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文言文里字词翻译

文言文里字词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孔子说:“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3.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4.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5.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6.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7. 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局限于一种器物。

”8.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9.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翻译:孔子说:“不担心物资少而担心分配不均,不担心贫穷而担心不安定。

”10.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孔子说:“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11.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则经常忧虑。

”12.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孔子说:“到了严寒的冬天,才知道松柏之后的凋零。

”13.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翻译: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美德,不参与别人的恶行。

”14. 子曰:“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翻译:孔子说:“学习好了就去从政,从政好了再去学习。

”15.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不义而富有、尊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通过以上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字词含义,从而领悟孔子的思想精髓。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古代汉语片段翻译

古代汉语片段翻译

颜渊死【译文】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想请求孔子把他的车让出来去给颜渊做外棺。

孔子说:“不管有才还是无才,但各人总是向着自己的儿子。

(我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只有棺材而没有外棺,我没有让自己天天走路而把车子拿去给他做外棺。

因为我好歹也是一个大夫品级,是不能天天徒步走路的。

”卫人迎新妇【译文】卫国有人迎娶新娘,新娘上车后,就问:“两边拉套的马是谁家的马?”车夫说:“借来的。

”新娘对仆人说:“鞭打两边拉套的马,中间驾辕的马也跑,可以免受鞭打之苦。

”车到了新郎家门口,扶新娘下车时,她又对送新娘的老妇说:“把灶火灭了,以防失火。

”进了新房,看见舂米的左臼,说:“把它搬到窗户下面,免得妨碍室内往来的人。

”主人觉得她可笑。

新娘这几次说的话,都是切中要害的话,然而不免被人笑话,这是因为新娘刚过门,就说这些,失之过早了。

晋侯赏从亡者【译文】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

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

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

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

”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

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盲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

”他的母亲说:“能够象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

”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

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梗阳人有狱【译文】有个梗阳人与别人打官司,眼看就要败讼,于是就向魏献子纳贿托情,魏献子打算答应下来。

常见的文言文重点翻译

常见的文言文重点翻译

一、重点词汇1. 于是:表示因此、于是,引出结果。

例句:于是,天下大乱。

2. 而:表示转折、递进、并列等关系。

例句:而百姓苦。

3. 也: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

例句:吾闻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4. 以:表示原因、手段、方式等。

例句:以其不伐功,故能久。

5. 之:代词,表示所指的人或事物。

例句: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6. 者也:用于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例句:此乃吾师也。

7. 焉:表示疑问、感叹等语气。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8. 故:表示原因、结果等。

例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9. 何:表示疑问、感叹等语气。

例句:何人能为?10. 宜:表示应该、适宜等。

例句:吾以为宜速去。

二、重点句式1. 主谓结构:主语+谓语。

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主谓宾结构:主语+谓语+宾语。

例句:子路曰:“吾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

”3. 主谓宾补结构:主语+谓语+宾语+补语。

例句: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4. 判断句:主语+谓语+也。

例句: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5. 疑问句:以疑问词开头或结尾。

例句: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6. 感叹句:以感叹词开头或结尾。

例句:孔子曰:“吾叹夫后世之学者,不学无术,无术无德。

”7. 并列句:以“而”、“与”、“及”等连词连接两个或多个并列成分。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 转折句:以“而”、“然”、“虽”等转折词连接两个或多个转折成分。

例句:孟子曰:“吾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

而小人则反是。

”9. 假设句:以“若”、“如”、“似”等假设词引导。

例句:孔子曰:“若有人兮山之阿,被发文身,会稽之民。

”10. 条件句:以“则”、“若”、“苟”等条件词引导。

例句: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通过对这些文言文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领略先贤的智慧。

文言文重点句式翻译

文言文重点句式翻译

译:昔日,孔子游历至匡地,匡地之人欲加害于他。

孔子说:“我听说,仁者无敌人。

”于是,孔子在匡地居住了三个月,匡地之人不敢再加害。

孔子退居之后说:“我知道自己为何能免于祸难了。

”仁者,心灵之正道,因此能够用德行来使人服从。

德者,为人所敬重,因此能够以敬人之心获得他人的尊敬。

因此,仁者无敌人,德者无怨恨。

孔子曰:“君子之道,淡以明,温以和,宽以容,严以敬。

”此四者,君子之所以立也。

淡以明,非淡而无味也,盖淡而能明其道;温以和,非温而无情也,盖温而能和其德;宽以容,非宽而失其度也,盖宽而能容其过;严以敬,非严而无礼也,盖严而能敬其人。

故君子之道,无适而非道,无适而非仁,无适而非德,无适而非敬。

译:孔子说:“君子的道德,淡泊而显明,温和而和谐,宽容而容纳,严肃而敬重。

”这四者,是君子之所以能够立身处世的根本。

淡泊而显明,并非淡而无味,而是淡泊中能显明其道德;温和而和谐,并非温和而无情,而是温和中能和谐其德行;宽容而容纳,并非宽容而失去法度,而是宽容中能容纳他人的过失;严肃而敬重,并非严肃而无礼,而是严肃中能敬重他人。

因此,君子的道德,无处不是道德,无处不是仁,无处不是德,无处不是敬。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此言道之重也。

道者,天下之公道,非一人之私道。

公道者,天下之所共守,非一人之所独守。

故有道者,天下归之;失道者,天下去之。

是以,道者,天下之至宝也,得之者昌,失之者亡。

译:孟子说:“得道的人多有援助,失道的人少有援助。

”这是说道德的重要性。

道,是天下的公道,不是个人的私道。

公道,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不是个人独自守护的。

因此,得道的人,天下的人都会归附他;失道的人,天下的人都会离开他。

所以,道,是天下的至宝,得到它的人会昌盛,失去它的人会灭亡。

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此言贫富之患也。

寡与均,贫与富,人之所患也。

患寡而不患均,患贫而不患安,盖患不均之害大于患寡,患不安之害大于患贫。

常考文言文初中句子翻译

常考文言文初中句子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2. 随师北征,至于中山,舍于郭门外。

翻译:跟随老师北征,到达中山,住在城外。

3.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无可置者。

翻译:项脊轩,是以前的南阁子。

室内面积仅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

这是一座百年的老屋,尘土和泥水渗透、下滴;每次移动书桌,环顾四周,没有可以放置的地方。

4.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闻之,肃然起立。

翻译:到了考试的时候,官吏叫到史公的名字,史公听到后,严肃地站起来。

5. 乃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翻译:于是提出疑问,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6.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翻译: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7.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死,室人哀苦,绝食丧志,遂成废疾。

翻译:我写下这篇志向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去世,家中的仆人悲伤痛苦,绝食丧志,最终成为废人。

8.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翻译:父母对子女的爱,就会为他们考虑得长远。

9.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翻译:所以不积累半步,就没有办法走到千里之外;不积累小河流,就没有办法成为大江大海。

1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学习不思考就会一无所获,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以上这些句子都是初中阶段常考的文言文句子,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翻译,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表达方式,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典文言文及注释及翻译

经典文言文及注释及翻译

《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1. 子曰:孔子说。

2. 为政:治理国家。

3. 以德:用道德来治理。

4. 譬如:比如。

5. 北辰:北极星,位于天空的北方,常用来比喻最高的地位。

6. 居其所:居于它的位置。

7. 众星共之:所有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居于自己的位置,所有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原文】《孟子·离娄上》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注释:1. 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

2. 得道:行得正道。

3. 多助:得到许多帮助。

4. 失道:偏离正道。

5. 寡助:少帮助。

6. 至:极点。

7. 亲戚畔之:亲戚都背叛他。

8. 天下顺之:天下的人都顺从他。

【译文】孟子说:“行得正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偏离正道的人则会得到很少的帮助。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整个天下都会顺从他。

”【原文】《庄子·逍遥游》庄子曰:“逍遥游于无穷之境,而无所待。

”注释:1. 庄子: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家。

2. 逍遥游:自由自在地游历。

3. 无穷之境:无尽的境界。

4. 无所待:无所依赖,不依赖任何外界条件。

【译文】庄子说:“自由自在地在无尽的境界中游历,不依赖任何外界条件。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子翻译: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郑伯克段于鄢》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

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齐桓公伐楚》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齐桓公伐楚》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齐桓公伐楚》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齐桓公伐楚》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谏假道》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

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

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宫之奇谏假道》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宫之奇谏假道》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宫之奇谏假道》皇天无亲,维德是辅。

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

——————《宫之奇谏假道》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烛之武退秦师》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放弃灭郑,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就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而言,也没什么害处。

—————《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关秦,将焉取之?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往西扩大疆域。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烛之武退秦师》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蹇叔哭师》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蹇叔哭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

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

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

”—————《蹇叔哭师》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

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谏。

————《晋灵公不君》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

—————《晋灵公不君》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

—————《晋灵公不君》初,宣子田于首山(26),舍于翳桑(27)。

见灵辄饿(28),问其病。

曰:“不食三日矣!”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

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晕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

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晋灵公不君》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不介马而驰之。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齐侯说:“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

”不给马披上甲就驱马奔驰(之:指驾车的马)。

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到了鞋上,没有中断擂鼓。

————《齐晋鞌之战》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

————《齐晋鞌之战》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赦之,以劝事君者。

”乃免之。

郤克说,“一个人不畏惧用死来使他的国君免于祸患,我杀了他不吉利。

赦免他,用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

”于是赦免了逢丑父。

————《齐晋鞌之战》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⑻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两国都为自己的国家考虑,设法解除人民的痛苦。

各自抑止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两边都释放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

————《楚归晋知罃》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够带着这把骨头回到晋国,寡君如果加以诛戮,死而不朽。

——---《楚归晋知罃》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如果得不道寡君杀我的命令,而让下臣继承宗子的地位,按次序承担晋国的军事,率领偏师(自己军队的谦称)以治理边疆,即使碰到君王的文武官员,我也不会躲避。

————《楚归晋知罃》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

《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其祁奚之谓矣。

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

推举仇人,不算是诌媚;拥立儿子,不是出于偏爱;推荐直属的下级,不是为了袒护。

商书说:“没有偏爱,没有结党,王道坦坦荡荡,公正无私。

”说的就是祁奚了。

解狐被举荐,祁午接任、羊舌赤任职:立了一个中军尉而作成了三件好事,真是能举荐贤人啊。

—————《祁奚荐贤》其善者,吾则行之;其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认为不好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能堵住怨恨。

难道不能很快的制止(这些怨恨)吗?但是就像堵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所造成的灾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让河流通畅,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并且把它当做良药。

—————《子产不毁乡校》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旁边的人认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就让他吃粗劣的饭菜。

——-——《冯谖客孟尝君》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地说:“孟尝君待我为上等门客。

”—————《冯谖客孟尝君》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现在您不过有块小小的薛地,如果不抚爱百姓,视民如子,而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

————《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在孟尝君做齐国相国的几十年时间里,“无纤介之祸”,是与冯谖的精心谋划分不开的。

——————《冯谖客孟尝君》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

前不久,在国外损失了四十万大军,而今,秦军打到国内围困邯郸,又不能使之退兵。

魏王派客籍将军新垣衍让赵国尊奉秦昭王称帝,眼下,那个人还在这儿。

——-——《鲁仲连义不帝秦》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

”魏国的客人新垣衍在哪儿?我替您去责问他并且让他回去。

”平原君说:“我愿为您介绍,让他跟先生相见。

”————-《鲁仲连义不帝秦》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中而不去也?我看留在这座围城中的,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而今,我看先生的尊容,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为什么还长久地留在这围城之中而不离去呢?-—————《鲁仲连义不帝秦》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那秦国,是个抛弃礼仪而只崇尚战功的国家,用权诈之术对待士卒,像对待奴隶一样役使百姓。

——————《鲁仲连义不帝秦》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新垣衍说:“先生难道没见过奴仆吗?十个奴仆侍奉一个主人,难道是力气赶不上、才智比不上他吗?————————《鲁仲连义不帝秦》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

仲连不忍为也。

杰出之士之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为他们能替人排除祸患,消释灾难,解决纠纷而不取报酬。

如果收取酬劳,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为,我鲁仲连是不忍心那样做的。

——-——《鲁仲连义不帝秦》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对老年人,使他们安稳,对平辈的人,使他们能信任我,对少年人,使他们归依我。

——————《论语·公冶长》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当时只能算中等国家,处于大国之中不得伸展,有(别国)军队来侵略他,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的司仪。

——————《论语·先进》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桓公多次会合各诸侯,不凭借武力,这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

——————《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

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

————《论语·宪问》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从古至今,有德行之人,没有为了求生而损害仁德的,只有通过死亡来成就仁德的。

————-《论语·卫灵公》段落翻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五亩住宅的场地,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

鸡狗和猪等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不耽误它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