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毒.ppt1

合集下载

植物病虫害防治PPT课件

植物病虫害防治PPT课件

灯光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 等诱杀害虫。Fra bibliotek色彩诱杀
利用害虫对特定色彩的趋性,设 置色板诱杀害虫。
高温闷棚
在夏季高温季节,通过密闭大棚 提高棚内温度,杀死棚内及土壤
中的病菌和害虫。
2024/1/28
20
化学防治技术
选择性用药
根据病虫害种类和发生程度,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 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物理防治
采用灯光诱杀、色板诱杀、防虫网 阻隔等物理方法,对病虫害进行诱 杀或阻隔。物理防治方法简单、易 行、无污染。
化学防治
在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可选用高效 、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进行应 急防治。但需注意科学用药,避免 药害和农药残留问题。
6
02
植物常见病害及防治
2024/1/28
7
真菌性病害
01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 管理、实行轮作、药剂防 治(如农用链霉素、新植 霉素等)
9
病毒类病害
症状
变色、畸形、坏死,复合 侵染症状更复杂
2024/1/28
常见种类
花叶病毒病、蕨类病毒病 等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防治传毒 媒介(如蚜虫)、药剂防 治(如病毒A、植病灵等 )
10
线虫类病害
症状
根结线虫使根部形成根瘤,胞囊线虫使根部形成 胞囊
2024/1/28
5
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农业防治
通过选用抗病、抗虫品种,调整播 种期、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措施 ,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减少病虫
害的发生。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昆虫病原线虫、昆虫病 原细菌等生物制剂或天敌昆虫控制 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生物防治具 有安全、环保、持效期长等优点。

第四章 植物病毒_PPT幻灯片

第四章 植物病毒_PPT幻灯片

(4)单链DNA(ssDNA)
联体病毒科(Geminiviridae)病毒含有这种类型基因组,复制时单链 DNA先合成双链DNA,再以常规途径转录生成mRNA。
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方面:
▲引起人类疾病(天花、爱滋病、非典型肺炎、肝炎、流 感、小儿麻痺等)。
▲引起畜禽疾病(狂犬病、口蹄疫、猪瘟、牛瘟、鸡瘟、 鸭瘟)。
▲引起植物病害。
有益方面:
▲用作基因工程的载体或元件。 ▲有害生物控制(害虫、真菌及杂草生防)。 ▲环境保护(利用藻类病毒消除水面藻类污染)。 ▲花卉增色(金心黄杨、金边瑞香、杂色郁金香)。
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多数为核糖核酸(RNA),少数为脱氧核糖核
酸(DNA)。根据核酸性质及功能,可将植物病毒基因组分为下列5 种类型:
(1)正单链RNA(+ssRNA)
单链RNA具有侵染性,可以直接翻译蛋白,起mRNA的作用。大 部分重要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属这一类型。占70%以上,如TMV, CMV,PVY;多分体病毒等。
2、对病毒本质的认识(病毒理化特性)
◆ 1935年,美国的斯坦利(Stanley)提纯TMV结晶,于1946年获诺贝 尔化学奖。
◆ 1936年,英国的鲍登(Bawden)发现TMV含有95%的蛋白质和5% 的RNA。
◆ 1939年,美国的凯奇(Kausche)获得第一张TMV电镜照片。 ◆ 1944年,美国的斯克诺定尔(Schrodinger)发表了“What is Life?”
(2)负单链RNA(-ssRNA)
病毒粒体中的单链RNA不具侵染性,必需先转录成互补链,才能 翻译蛋白。植物弹状病毒的基因组属这一类型。如小麦丛矮病毒。
(3)双链RNA(dsRNA)

常见植物病虫害及其防治ppt课件

常见植物病虫害及其防治ppt课件
26
第一部分 常见植物病害
(三)常见植物病害防治方法
6.病毒病类
防治方法
(1)拨出病株集中销毁; (2)减少蚜虫及其寄主,减少侵染源。 (3)对于发现的病株,要及时拔除,再喷施甲基托不津或25%的多 菌灵或普力克,杀毒矾,草木灰加石来(8:2)混合均匀撒在幼苗 的基部。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研制出了很多对花卉病毒病有 效的药剂,如NS—83增抗剂、植病灵、菌毒清、病毒A、病毒灵、 912钝化剂、抗毒剂1号等,效果较好。
(三)常见植物病害防治方法
1.白粉病类
防治方法 (1).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芽和病叶,减少侵染源; (2)休眠期喷施2—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消灭越冬菌体。 (3)适当密植,通风透光,多施磷、钾肥等,增强植株抗病 能力。 (4)使用三唑铜、本菌灵等可湿性粉剂防治。 (5)用生物农药BO—10、抗霉菌素120等防治。
桂花褐斑病
17
月季赤斑病
樱花褐斑穿孔病
第一部分 常见植物病害
(三)常见植物病害防治方法 3.叶斑病类
紫荆角斑病
18
茶花灰斑病
茶花藻斑病
第一部分 常见植物病害
(三)常见植物病害防治方法 3.叶斑病类
紫薇褐斑病 有二种,一种症状以近圆形为 主,病斑上生有灰黑色霉点。 一种带角形,病斑上有黑色小 点。病斑都是浅黑褐色至黑褐 色,叶上有数个病斑时,叶色 变黄,提前脱落。
(三)常见植物病害防治方法 5.霜霉病类
马蹄金白绢病
初期地坪出现叶色变黄绿,植株 稀疏病块直径约5—10cm,扩大 后病块近圆形,中间植株倒伏变 褐色,边缘黄色,条件适宜时迅 速扩大,可相互联合,引起马蹄 筋大面积死亡,潮湿时病株间产 生乳白色絮丝状菌丝,并形成菜 籽状菌核,菌核初乳白色,逐渐 加深至褐色。

常见植物病虫害及其防治ppt课件

常见植物病虫害及其防治ppt课件
常见植物病虫害及 其防治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常见植物病害 • 常见植物虫害 • 病虫害防治原则与方法 • 常见病虫害防治实践 • 病虫害防治的挑战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了解植物病虫害的种 类和危害程度
提高对植物保护和农 业生产的认识
掌握病虫害防治的基 本方法和措施
病虫害对植物的影响
食性昆虫等进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可使用辛硫磷、毒死蜱等药剂灌根
或拌种处理。
04
CATALOGUE
病虫害防治原则与方法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1 2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性强、适应性好的品种,是预防病虫害 的根本措施。
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浇水、修剪等,增强植物抗病能力。
3
消灭越冬虫源和病源 清除杂草、落叶等,减少病虫害越冬场所。
曲、畸形,影响植物生长。
发生规律
蚜虫繁殖迅速,每年可发生多代, 春秋两季是危害高峰期。
防治方法
清除杂草,减少虫源;利用天敌 如瓢虫、草蛉等进行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可采用吡虫啉、啶虫脒
等药剂。
蚧壳虫类害虫
种类与危害
蚧壳虫如粉蚧、蜡蚧等,附着在植物枝叶上吸食汁液,导致植物生 长不良,甚至死亡。
发生规律
线虫病害
根结线虫病
主要危害根部,形成大小不等的 瘤状物或根结,影响根系吸收功
能。
胞囊线虫病
在根部形成胞囊,胞囊内充满线虫 卵,造成植株生长不良、黄化。
滑刃线虫病
线虫寄生于植物组织内,造成组织 病变、畸形。
03
CATALOGUE
常见植物虫害
蚜虫类害虫
种类与危害
蚜虫种类繁多,如棉蚜、桃蚜等, 它们刺吸植物汁液,造成叶片卷

植物病理学)5植物病毒知识介绍

植物病理学)5植物病毒知识介绍

病毒会影响植物内部营养物质 的合成和分布,导致果实营养 成分含量降低或比例失调。
病毒侵染还会影响植物的香气 和口感等品质性状,降低农产 品的品质和商业价值。
03
植物病毒的检测与鉴定
症状观察
总结词
通过观察植物的异常症状,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感染病毒。
详细描述
植物感染病毒后,通常会出现变色、畸形、坏死等症状,如 叶片黄化、花斑、皱缩等。通过观察这些症状,可以初步判 断植物是否感染病毒。
植物病毒的分类
根据遗传物质分类
植物病毒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 毒两类。
根据传播方式分类
植物病毒可分为虫传病毒、土传病毒 和气传病毒等。
植物病毒的传播方式
虫传
气传
通过昆虫(如蚜虫、粉虱等)传播, 昆虫在感染植物上吸取汁液时将病毒 带入,再传播给其他健康植物。
通过空气中的病毒颗粒传播,主要通 过花粉、风和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
植物病毒生态学研究还涉及到病毒与其他生物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例如, 昆虫介体在病毒传播中的作用、土壤微生物对病毒存活和传播的影响等。这些研 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病毒的生态学特征,为防治植物病毒病提供更多策略。
THANKS
感谢观看
土传
通过土壤中的真菌或细菌传播,病毒 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通过根部接触 感染。
02
植物病毒的危害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植物病毒会破坏植物的细胞结构,导致植物生长受阻,表现为生长缓慢、矮化、叶 片变形等症状。
病毒侵染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导致植物生理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 生长过程。
病毒还会影响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和运输,导致植物营养不足,生长不良。
利用微生物的寄生和竞争作用 来降低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含量

第五章 植物病毒.ppt

第五章  植物病毒.ppt

(一)形态:基本形态有棒状(杆状和线状)、球状 (多面体或十二面体)和弹状三种。
(二)组分
植物病毒
蛋白质(60~90%):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 核酸(5~40%)——病毒的核心:主要是RNA,
少数为DNA 其它组分:水、碳水化合物、多胺、金属离子
Ca2+、Na+、Mg2+)
(三)核酸的多分体现象和多分体病毒
体外保毒期:是指病株汁液,保存在20-22℃ 的温度下,保持其侵染能力的最长时间。试验 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体外保毒期是30天以上, 黄瓜花叶病毒的体外保毒期是3-4天。
对一般化学物质的稳定性:病毒对一般消毒或 杀菌剂如升汞、酒精、甲醛、硫酸铜及5%的 石炭酸等的抵抗能力很强,但肥皂、去污粉等 除垢剂却很容易使它失去活性,所以常用这些 物质做为病毒的消毒剂。
五、植物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一)分类依据 1、结构病毒基因组的核酸类型(DNA 或RNA); 2、核酸是单链还是双链; 3、病毒粒体是否存在脂蛋白包膜; 4、病毒形态; 5、核酸分段情况(多分体现象等)。
(二)命名
采用得最多的是英文俗名法: 寄主植物+症状(不采用斜体,常使用缩写)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 黄 瓜 花 叶 病 毒 ( Cucumber mosaic virus , CMV) 有的按照发现的先后给予命名,如马铃薯X病 毒(Potato virus X,PVX)和马铃薯Y病毒 (Potato virus Y,PVY)等。
科、目的名称分别以-viridae和-virales为结尾, 均采用斜体书写。
六、重要植物病毒及所致病害
主要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TMV) 黄瓜花叶病毒 (CMV)

植物病理学:第五章 植物病原病毒-2植物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植物病理学:第五章 植物病原病毒-2植物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 1998年,经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批准,由 Mayo等公布了新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
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41条)
• 一、一般规则(7条) • 二、关于分类单元的命名规则(13条) • 三、关于种的规则(5条) • 四、关于属的规则(3条) • 五、关于亚科的规则(2条) • 六、关于科的规则(2条) • 七、关于目的规则(2条) • 八、关于亚病毒因子的规则(4条) • 九、关于书写的规则(3条)
•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经过长期的探索、研 讨,迄今已有较大的进展,但现阶段的病 毒分类还很不完善,且不涉及病毒的进化 或系统发生。
1. 病毒分类与命名发展的四个时期
• 1961年以前:各自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提出 或建立一些分类系统,进展缓慢,且缺乏 国际间的协作。
• 1962-1966年:借助1966年在莫斯科召开 的国际微生物学学术会议,建立起国际病 毒命名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Nomenclature of Viruses, 简称ICNV)。
❖ 植物病毒的分类工作由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ICTV)植物病毒分会负责。
❖ 到2012年,ICTV先后发表《病毒分类与命名》报告9次, 从第六次报告开始,植物病毒与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一 样实现了按科、属、种分类。
书写方式
目、科、亚科、属和种名均应写成斜体
目、科、亚科、属的第一个字母应大写
种的第一单词之第一字母应大写,如遇专有名 词,则该名词亦应大写,如:Cassava African mosaic virus
暂定种不必用斜体,但第一单词的第一字母要 大写
形容某物或指物的实体,无需斜体,首字也不 大 写 , 如 : the tobacco mosaic virus polymerase, particle of potato virus Y

植物病原细菌 ppt课件

植物病原细菌 ppt课件

传播
1 非介体
雨水飞溅:雨水可以冲刷、分散粘液状细菌, 使细菌便于流动,同时使植物充水,使植物体 内外形成一个连续的水膜,为细菌通过自然孔 口、伤口及侵入后的扩展提供了条件。雨水是 植物病原细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四)侵染来源
病害的发生一定程度取决于接种体的 数量,由于病原细菌繁殖速率极快,少量的 细菌很可能在短期内造成病害的大流行。植 物病原细菌不产生休眠孢子,但可以在种子、 土壤、多年生寄主植物、植物残体、昆虫等 上存活。
多年生木本植物:病原细菌在枝条或树 干上越冬,成为下年初侵染来源。
一年生草本植物:
2)酶
果胶酶:分解细胞壁组织,引起崩解,引起的 症状多半是腐烂。
蛋白酶:使寄主细胞失活,造成细胞坏死,引 起坏死症状。
水解酶:分解碳水化合物造成细胞死亡,引起 斑点。
3)多糖类物质 许多细菌可产生高分子量的多糖物质,
阻塞导管,引起萎蔫。
4)激素 引起畸形,癌肿。
侵染
植物病原细菌不象真菌那样直接穿过角质层或 从表皮侵入。 一)侵入途径 1 自然孔口(气孔、水孔、皮孔、蜜腺) 气孔:如棉花角斑病。 水孔:如水稻白叶枯病和甘蓝黑腐病的病原细菌。 蜜腺:梨火疫病。
细胞质中,无核膜包被,仅形成一个圆形或 椭圆形的核区的单细胞微生物,包括细菌、 放线菌、蓝细菌和菌原体等。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比较
大小(m) 染色体数目
核膜 呼吸作用场所
核糖体 肽葡聚糖
DNA 繁殖
原核生物 1-10 1 -
原生质膜 70S + 环状
无丝分裂
真核生物 〉10 〉1 + 线粒体
80S -
3.病株残体:是田间重要的来源,许多病原 细菌可以在残体组织中长期存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病毒也有可利用的价值,特别在开发基因工程的载体、 转基因植物研究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植物病毒学研究历史
1886年梅耶尔(Mayer)证明了烟草花叶病害的摩擦 传染性;
1892年伊凡诺夫斯基(Ivanowski)发现了烟草花叶病 的病原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
1898年伯吉林克(Beijeincku)又发现该病原不是微生 物,而是一种传染性活液 ( contagium vivum fluidum ),这就是Virus一词的来源;
生长和分裂
原生 生 物




线粒体和叶绿体



染色体、原质体含核酸 -



独立进化 + - - - - -
独立的生命体 + - - - - -
综上所述,认为病毒是有机物,而不是生物。
第一节 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组分
一、植物病毒的形态
观察需要电子显微镜,度量尺度为纳米(nm)。 植物病毒的基本形态为球状、杆状和线条状。 球状病毒的直径大多在20一35nm,少数可以达到70-80nm,球状
三、植物病毒的组分
植物病毒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核酸 在内部,外部由蛋白质包被,称为外壳,有的 病毒粒体中还含有少量的糖蛋白或脂类。
构成病毒的成分:核酸5-40%,蛋白质60-95%,还 有水分和矿物质等。
类病毒和拟病毒无蛋白衣壳,无专化性血清学反 应,真病毒有专化性血清反应。
(一)蛋白质
一般植物病毒RNA基因组的翻译产物只有4~7种, 最多12种,这些产物包括病毒的衣壳蛋白,复制酶, 运动蛋白、传播辅助蛋白、蛋白酶等。蛋白多肽链 经过三维折叠形成衣壳的基本结构单位,称为蛋白 质亚基,进而形成壳基。壳基是一种形态单位,主要 表现在球形病毒上,多数壳基形成衣壳。 植物病毒衣壳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特性,能刺激动物 产生抗体,并和抗原发生反应,是血清学方法鉴定病 毒的依据。
(三)其它组分
水分、糖蛋白或脂类、精胺和亚精胺 金属离子
第二节 植物病毒的复制和增殖
DNA---RNA---蛋白质,按中心法则进行,由于病毒结构简单, 因此,增殖不同于普通细胞。主要是进行复制,转录和翻译。
遗传:病毒侵入后,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分开,核酸利用寄主 细胞的物质和能量合成负模板,再利用负模板拷贝出大量DNA, 再转录成mRNA, 再翻译成蛋白质衣壳,最后组装成病毒粒子。
第三节植物病毒病的症状特点
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可抑制或改变症状的表现。 (1)温度:〉35℃或〈10℃病害症状轻微,特别是对于花叶病, 如油菜花叶病和TMV。 隐症:已经表现病毒病症状的植株,由于环境条件改变,症状 消失的现象。这种隐症在条件合适时又可重新表现症状。
隐症:条件不同。 潜伏侵染:寄主不同。 (2)光照:过强、过弱都会影响症状的表现。多数在光弱时花叶 病症状容易表现,接种易成功。
1956年Gierrer 证明去掉蛋白质的RNA起重要侵 染和增殖作用;
1971年Diener 发现了很小的RNA(250-400bps) 称为类病毒(viroid);
1982年发现仅有蛋白质的朊病毒
植物病毒学研究历史
1981年,A.Lwoff在巴黎举行的第五届病毒学大会上, 这一法国病毒研究 所所长阿尔.沃夫,认为病毒不是生物,他的观点如下:
1935年,美国科学家斯坦利(Stanley)获得了烟草 花叶病毒的蛋白结晶,认为病毒是可在活细胞内增殖 的蛋白(1946年获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植物病毒学研究历史
1936年英国科学家鲍登(Bawden)证明提纯的 TMV中含有核酸;
l939年Kausch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植物病毒 的形态;
双分体病毒:烟草脆裂病毒和蠕传病毒
三分体病毒:CMV,有四条核酸链,但包被在三个或四个病 毒粒体中。
4.卫星RNA
在某些多分体病毒中发现了小分量的RNA 其与病毒RNA无同源性,单独不具有侵染 性,要依赖病毒的核酸才能侵染和增殖这 种核酸称为卫星RNA(sRNA),其依赖的 病毒称为辅助病毒;它们包被在同一衣壳 内,并抑制辅助病毒的复制,降低其浓度, 并改变其致病力,可利用生物防治及基因 工程病育种。
如:番茄花叶病毒 轻微斑驳
> 番茄
坏死
马铃薯X病毒 轻微斑驳
第三节植物病毒病的症状特点
2. 寄主因素: ①一种病毒在不同寄主上可表现不同症状。
如: TMV 普通烟──全株型花叶症状
心叶烟──局部性坏死枯斑
②潜伏侵染:一种病毒感染某些植物后,可以侵染但不表现症状 的现象。 如:小麦黄矮病毒在除小麦之外的禾本科作物上不表现 症状。 ③同一种病毒侵染同种寄主的不同品种上表现不同: a.抗病品种:产生局部枯斑反应。TMV──心叶烟。 b.高抗或免疫品种:病毒侵入后增殖量很少或不能增殖。 c.耐病品种:侵染寄主后可大量繁殖,但表现症状很轻微,这与 真菌耐病性不同。
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结构,存在于细胞质或细胞核中,在显微镜下 可以观察到。分为不定型内含体X-体和结晶体。
结晶体:有六角型、长条型、正四面体型等,个别的还有 皿状,无色透明,主要是由病毒粒体和寄主的蛋白质有规则地排 列形成。
第三节植物病毒病的症状特点
X-体:无一定形状,半透明,通常外有一层膜,也是由病 毒粒体和寄主物质构成。
(二)核酸
核酸是病毒的核心,组成了病毒的遗传信息库基因组决定病毒的增殖、遗传、变异、和致病性
1.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 (1)正单链RNA(+ssRNA).其单链RNA可以直 接翻译蛋白质,起mRNA的作用 TMV、PVX、 PVY (2)负单链RNA病毒(-ssRNA)。不能起RNA 的作用,必须先转录成互补链。WRDV (3)双链RNA( dsRNA) MRDV (4)单链DNA(ssRNA)单链先合成双链,以常 规途径转录mRNA (5)双链DNA(dsDNA)CaMV花椰菜病毒
内含体的作用: ①植物患病毒病后才有,因此,可作为一种诊断的指标。 ②但并不是所有的病毒病都有内含体,有些必须发育到一定 阶段才形成,同时一种病毒还可有多种形态的内含体,因此,单 靠内含体诊断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三节植物病毒病的症状特点
三、患病植物的生理变化: 表现为:
①病毒侵染后呼吸强度先上升,后下降。 ②碳水化合物含量下降。 ③淀粉在叶部积累引起黄化。 ④多酚氧化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增强,使植物细胞中毒坏 死。 ⑤光合作用下降,破坏了寄主的叶绿素。 ⑥植物内源激素水平失去平衡,造成畸形。
第三节植物病毒病的症状特点
四.症状变化:
一种病毒引起的症状可因病毒、寄主和环境三方面的因素而改 变。 1.病毒本身:
①病毒的株系(Strain):同一种病毒在致病性上也有差异,也称
为病毒的生理小种,为了便于与真菌生理小种的区别,称为株系。
有强株系(症状表现明显,危害较大)和弱株系(症状不太明显)。
植物病毒的危害及作用
病毒引起的病害在数量上占植物病害的第二位。由植物病毒 引起的植物病害的植物有:禾本科、茄科、豆科、十字花科 和葫芦科等。在鲁西北引起毁灭性的植物病毒病有番茄蕨叶 病毒病,花叶病毒病,辣椒花叶病毒病和烟草脉坏死病毒病 等。
生产上危害较大的植物病毒病害有:烟草花叶病、黄瓜花叶 病、马铃薯病毒病、玉米矮花叶病等。
二、植物病毒的结构
中间核酸,外为蛋白质衣壳,由许多蛋白质亚 基组成,核酸和蛋白质亚基均呈螺旋状排列。杆状 或条状病毒的粒体是空心的。
TMV为棒状,CMV球状的。 球状病毒:20面体,蛋白质亚基为60个或60的 倍数,蛋白质亚基在每个面上不呈螺旋状排列,镶 嵌在表面,粒体中心也是空的。核酸链排列还不清 楚。
如:TMV(弱株系)
番茄
花叶或斑驳
TMV番茄条斑株系(强株系)
坏死,条斑
TMV弱株系侵染烟草引起轻微斑驳,强株系则引起严重花叶。
第三节植物病毒病的症状特点
②交互保护作用(cross protection):同一种病毒的弱 株系先接种植物后,就可以保护寄主免受病毒强株系的 严重伤害,即先侵染的病毒可以保护植物不再受亲缘关 系较近的另一种病毒的侵染。
第四章 植物病毒
植物病毒概述
病毒(virus)是一种由核酸、蛋白或其复合体构成的,可以 增殖、传染和寄生在其他生物体上的非细胞形态分子生物
病毒区别于其它生物的主要特征是: 1.病毒是个体微小的分子寄生物,其结构简单; 2.专性寄生物,其繁殖需要寄主提供原料和场所。
按寄主的性质不同,病毒分为寄生植物的植物病毒(Plant virus)、寄生动物的动物病毒以及寄生细菌的噬菌体等。
如果两种病毒无亲缘关系则没有这种保护作用。
第三节植物病毒病的症状特点
③拮抗作用和协生作用:
拮抗作用:一种病毒侵染寄主植物后,可抑制另一种病毒再 对植物的侵染。如烟草蚀纹病毒可抑制天仙子花叶病毒和马铃薯 Y病毒对烟草的侵染。
协生作用:两种病毒侵染一种寄主植物后,可使症状比单独 侵染时更为严重,加剧为害。
变异:病毒每个变异类群称为一个株系,是病毒种以下的分 类单位。自然界中病毒的株系有自然发生突变和人工诱变的两类, X射线,Υ射线,高温,亚硝酸等均可引起变异。
第三节、植物病毒病的症状特点
一、外部症状(Symptom): 病毒病害在症状表现上多为系统发病,表现为变色、畸形 少数引起坏死、腐烂,萎蔫极少发生。 变色:花叶(mosaic),黄化(yellow)。 坏死(negrosis):也称作枯斑反应,如TMV侵染心叶烟表现为坏死枯斑,
液接触传播、嫁接传播和花粉传播。病毒随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传带 而扩大分布的情况则是—种非介体传播。 传播实验是鉴定病毒的必要手段,因为要证实一种病害确由某种病毒 引起或某种病毒确实存在,即证实侵染性,须使健株感染病毒,同时, 了解病毒的传播规律也是病害防治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