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

合集下载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商鞅变法是该政策的首倡者,秦统一后将“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定为基本国策,刻在琅琊台上,从此,“重农抑商”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并发展。

中国古代坚持重农抑商的原因有:第一,根本原因是由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决定的。

农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主要的生产部门,也是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重视和发展农业,既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保证社会安定,又可为封建王朝提供稳定的土地税等财政收入。

所以,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秩序,历来重视农业,认为“农,天下之本也”。

第二,思想原因是受到传统思想文化中“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孔子曰:“义者,宜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曰:“何必曰利,惟有仁义而已矣。

”作为封建王朝统治思想的儒家“重义轻利”的观念为推行重农抑商提供了思想基础。

在中国古代,农为国家之大利,为国家之最适宜者,故亦为国家之大义,重农即国家“重义”也。

商为私人之利,为国家之大害,抑商乃国家“轻利”也。

重农抑商之“重农”一般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为本,商为末,奖励耕作。

商鞅最早把农业定为“本业”,其他行业为“末业”,宣扬“事本”而“禁末”。

秦始皇实行“上农除末”国策,朱元璋也认为“农桑衣食之本”,应“崇本而祛末”。

第二,轻徭薄赋。

第三,采取均田、限田等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稳定农业生产。

第四,加强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从思想观念、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来“抑商”。

在思想观念上“贬商”,将商业定为“末业”,春秋四民为“士农工商”,商为末,已有“贬商”之意。

在经济上“困商”,打击商人的经济势力。

第一,实行官府专卖、专营制度,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如齐国管仲“管山海之利”,商鞅“壹山泽”,“使商人无得粜,农无得籴”(即禁止商人经营粮食买卖)。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此后历代王朝官府经营范围不断扩大。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经济和政治基础 3、影响:
初期: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权; 明清以后: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义萌芽发展
二、历朝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
秦:统一度量衡、货币
汉初: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盐铁官营
关津之税 市肆之税
三、“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1、概念: 严禁中国人、限制外国人 仅有广州十三行
(实为官方垄断贸易商行)
2、实行于明清时期
(鸦片战争前)
3、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
“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3、影响:
扼杀对外贸易, 顺治年间强迫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 35至 50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导致极端保守封闭, 落后世界。 唐朝对外政策
画面二: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 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 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 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画面三: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 而神经错落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 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画面四:当我们还沉浸在男耕女织的“幸福” 时,西方的蒸汽机船肆无忌惮横行于世界各地 , 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 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 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 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 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 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出现:明中后期江南地区丝织业 2、方式:&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中国历代抑商政策

中国历代抑商政策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实行平籴政策,秦国的粮食专卖制,商鞅改“六法”为“六律”,六律之一的“关市律”就是对市场、商业的管理规定,苛刻非常。

齐国严格控制粮食和货币,管仲实行“官山海”的政策,大力发展官营工商业,实行了盐铁专卖。

加上官府对市场的价格和税收的管理,无疑使工商业者又受到了一层限制。

秦、汉代至隋、唐——重农抑商理论法律化阶段:秦始皇颁布的七科谪戍条例,“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尝有市籍者,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其中有四种人就是商贾及商贾的后代。

法律规定的市籍制度,产生于秦朝,沿用于汉,延续几千年重农抑商是从汉代才开始大力推行和制度化法律化的。

首先,在大力推行抑商政策和贱商措施。

表现之一:宣扬“商业害国论”,汉代一些思想家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关于“事末作”则“国贫”的传统,进一步宣扬,全盘否定商业。

表现之二,贬低商人地位,并加以各种形式的人身侮辱。

除了继续实行秦朝的七科谪戍和市籍制度外,还用了一些侮辱性的办法来贬抑商人,《史记》曰:“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操兵,乘骑马。

”再有商人及其子孙不得仕宦为官,“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 “贾人皆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

”将商人及其子孙拒于统治阶级大门之外。

表现之三:经济上抑商。

1.对商人“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公布按人头进行收税的法令,对商人及其家族中妇女的税额加倍征收。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发布对商人征收车船税的法令。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公布“告缗令”,规定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囤积货物者、运输业者,不论有无市籍,一律算缗,按其货物估价申报纳税,每两千钱纳一算,一算一百二十钱,加重加倍征税。

2.颁布经济法令,对利润丰厚的盐、铁行业实行官营垄断的“禁榷”制度,从富商大贾手中夺回盐铁和贸易的控制权,挤兑、缩减商人的经营范围。

还颁布均输法和平准法,设立平准、均输机构控制全国的商品。

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

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

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偶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做根本性的大事来抓,才去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统治者认为,发展商业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还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治国主张。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中国宋代、明代中后期都不重农抑商,所以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国家财政收入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此时,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的政策,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业与农业的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这虽然有利于国家稳定统一,巩固中央集权,却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因此也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24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

24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

24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

与此同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1、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因为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

?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2、古代管理农业的机构中国古代国家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历代设立了一系列管理农业的机构:如秦九卿中的“治粟内史”(掌管农政财物、租税、赋税、财政收入和支出)、“少府”(主管皇室财政);西汉改秦“治粟内史”为“大司农”,东汉及其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沿设大司农(或改称司农寺)、“少府”等。

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户部即类似于今天的财政部和农业部,以后历经宋、元、明、清,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而存留,其中元世祖还设立负责水利和农业的大司农司。

3、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上的主要特色古代王朝十分重视科技兴农,如西汉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东汉时推行“区田法”,从而基本解决了旱作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春旱多风与春种的矛盾。

我国很早就开辟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两条发展农业的途径。

在此基础上,人们有开辟了以复种技术争取全年总产量增加的第三条途径。

4、重农抑商政策的概念和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所以历封建政府在经济上采取得具体政策尽管不尽相同,但最基本的政策都是重农抑商。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摘要】: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它不是一项单纯的经济政策,之所以能被中国古代帝制王朝推行两千多年,是因为它在道德、财政、政治、经济诸方面维护着王朝统治的稳定。

本文将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及各方面的均衡利益等多种因素来分析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发展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诸多影响。

【关键字】: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经济基础传统农业文化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中国宋代、明代中期后都不重农抑商,所以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改朝换代后,资本主义萌芽消失了,重新开始了重农抑商。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国家财政收入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而在这时,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这虽有利于国家稳定统一,巩固中央政权,却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

农业政策的演变

农业政策的演变


二、我国农业政策的演变 1、古代中国农业政策 夏商西周时期,工商业和农业置于同样的地位, 王朝国家既重农, 又重工商主张农、工、商业各专 其业, 共同发展,。 “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 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日趋发展壮大, 商 品经济活跃, 引发了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重农抑商政策逐步成为当时传统社会的政策选择。



这种轻农政策主要原因: 现代化范式下的农业发展的核心观念是 以工业化为中心,农业服务于工业; 农业是落后产业、农民是落后群体的错 误观念,造成了农业、农村和农民被社会 所忽视。 其严重的问题是形成了工业中心和农业 边缘、城市中心和农村边缘的社会生存状 态,农民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被边缘化了。



1997—2006年,我国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占 当年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平均为9· 6%。 发达 国家的这一水平在30% ~50%,巴基斯坦、泰 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约为10% ~20% 。 可见,我国财政支农投入总量不足,财政支 农力度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 国家。说明我国还是实行的是轻农政策。
2)、20世纪60年代农业调整政策 1962年 5月,中共中央开始实施农业调整政策。 (1)、以人民公社为单位的经济核算制度调整 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生产队为单位的经 济核算制度。 (2)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3)恢复自留地和副业生产,开放集市贸易。 (4)清理“一平二调”的资金和物资。



农业生产大跃进及其高指标大都是通过 两本账的方法,层层拔高的。 措施:农业增产措施除水利外,就是深 翻改土、合理密植、工具改革和养猪积肥 等“土、肥、水、种、密、保、管、工” 等农业八字宪法。 干劲: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 农业“大跃进”是以严重的浮夸为其显 著特征的。

汉代抑商政策内容

汉代抑商政策内容

汉代抑商政策内容
汉代的抑商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重农抑商:汉代政府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对商业活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打压。

商人的地位低下,被社会歧视。

2. 高额税收:汉代对商人征收高额的税收,以此来抑制商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通过各种手段,如提高商业税率、限制商业活动等,来进一步压制商人。

3. 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汉代的法律明确规定,商人不能担任官职,不能进入士人阶层,不能参与政治活动。

这使得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非常低下。

4. 限制商业活动:汉代政府对商业活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如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规定商人的交易时间等。

此外,政府还通过各种手段,如设立市场管理机构、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等,来进一步控制商业活动。

5. 打击走私活动:汉代政府对走私活动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对走私者处以极刑。

这使得商业活动更加困难,进一步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一)含义:中国历代王朝采用的基本经济政策,主张重视农业,限制和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作为“末”业。

(二)演变商周时期: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后来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和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出现重农抑商思想。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

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

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

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战作用:增强秦国的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的封建制度,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2、西汉:汉武帝大规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西汉初经过长期战乱,民生凋敝,而商人却囤积牟利。

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汉朝政府规定商人的地位低于一般的编户齐民,凡从事商业者需向政府登记,并缴纳市租,其专门的户籍称为市籍,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措施: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作用:这些政策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经济造成阻碍。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促进西汉国力的强盛。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同时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但是商人实际上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4、宋代:商人遭歧视开始转变(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宋朝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繁荣,统治者改变了西汉以来的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富商地位显赫,官吏兼营商业者很多,促使了商业的繁荣。

唐代安史之乱后,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相继崛起,隔断了宋朝与国外的陆路联系,东南海路成了宋朝对外贸易的唯一通道,海路贸易更加兴盛,促进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代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的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古已有之。

封建统治者一直强调农业的地位和农民的生产,以此来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在这个政策的框架下,商人和手工业者被贬低成为次等阶层,受到各种限制和歧视。

这种政策不仅对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同时也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

在古代社会里,农民是经济生产的支柱,政府扶持农业生产也可以使政府掌握更多的粮食和资源,从而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由于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了封建社会,重农抑商也成为了封建秩序的基石之一。

在封建社会里,商人和手工业者被视为无产者,受到各种限制和歧视。

他们不能够参与政府决策,不能拥有土地和房产,不能嫁接官僚阶层或贵族,更不能与农民婚姻联姻。

这些限制逐渐催生出商人和手工业者的一个独特社会群体——“庸商”,他们以贩卖日用品、小规模手工生产为主要资本积累手段,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阶层之一。

庸商群体的成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当地经济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的存在使得商业和手工业不能大规模发展。

商人虽然想要发展贸易,而手工业者则希望发展手工业。

然而,他们都面临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首先,国家颁布了各种禁令和政策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其次,社会风气重农轻商,商人和手工业者没有社会地位,缺少社会支持。

最后,由于农民人口多而市场需求低,限制了商人的市场开拓空间。

重农抑商政策的负面影响不仅体现在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同时致使中国整体经济落后于西方国家。

由于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西方国家在抛弃过时的思想后开始重视商业和手工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工业化进程,这使得西方国家先于中国做出了经济现代化的尝试。

而中国则长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限制恶性循环,导致经济迟缓,生产手段滞后,人民生活贫困。

综上所述,封建社会下的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对中国整体经济的落后起到了关键作用。

论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论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目录1.引言 (1)2. “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过程 (1)2.1 战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 (1)2.2 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发展成熟 (2)2.3 明朝起“重农抑商”政策走向衰落 (2)3.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分析 (2)3.1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需求 (2)3.2政治上,巩固国家统治和稳定社会的客观需要 (3)3.3 文化上,儒家文化的影响 (3)4.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3)4.1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积极影响 (3)4.1.1 有助于巩固封建统治 (3)4.1.2 符合当时经济运行的规律 (3)4.1.3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4)4.1.4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繁荣 (4)4.2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影响 (4)4.2.1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4.2.2 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4)5. “重农抑商”政策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4)6. 结语 (5)参考文献 (6)论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摘要:“重农抑商”政策是古代中国封建统治者一贯奉行的治国安邦之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在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体制下,重农抑商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各个朝代都会采取不同程度的重农抑商政策,这种政策至今还会在某些程度上影响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本文首先论述了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与其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发展历程,并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了我国古代推行该政策的影响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重农抑商;发展过程;政策影响;启示;1.引言在两千余年封建历史中,“农本商末”观念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主调,由此形成的“重农抑商”政治方针是古代统治者惯行的基本治国之策。

重农是指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业为社会经济的“根本”,视农业为“本业”;抑商是抑制民间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与壮大,以民间私营工商业为社会的“支末”,视其为“末业”。

从战国时形成的“奖耕战”、“抑商贾”政策始,秦汉后“重农抑商”、“崇本抑末”渐成国策,到宋元“专卖”法乃至明清“海禁”,均是重农抑商政策之表现。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表现、成因及启示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表现、成因及启示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表现、成因及启示【摘要】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一种重视农业而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

在这一政策下,重农得到优待,而商人受到限制。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支持农业发展,如减税减赋,赏赐土地等,同时对商人实行高额税收和行业禁令。

这种政策导致了农业相对繁荣,但却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影响了经济的整体发展。

这种政策的成因主要是当时社会对商业的不信任和对农业的重视。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重视农业的同时也要注重商业的发展,保持平衡,才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这一政策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启示是要重视商业的作用,给予商人更多的支持和发展空间。

而在当代,也可以借鉴这一历史教训,实行合理的政策来促进农业和商业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关键词】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表现、优待、限制、实施、影响、成因、经济、启示、借鉴、背景、定义、研究意义、当代、古代经济。

1. 引言1.1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背景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背景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出现了农商矛盾。

农业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而商业则被视为不务正业,甚至被贬为“居市者”,被看作“贪财、心利之徒”。

这种农商矛盾导致了政府出台“重农抑商”的政策。

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政府主要由贵族、地主和农民组成,他们更倾向于支持农业,因为农业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础。

商人则被视为小人,他们通过贸易等方式获取财富,而不通过辛勤劳动。

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政策来限制商人的发展,同时优待农民,保障农业生产。

这种“重农抑商”的政策背景,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影响了农民和商人的地位,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政治经济体系,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

1.2 重农抑商的定义"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政策,其核心思想是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浅议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浅议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浅议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学习中,重农抑商政策是一个重点、难点,好多同学在理解这一政策时有一些欠缺。

为此笔者试从重农抑商政策的概念、主要表现、发展历程,中国封建王朝采用该政策的原因及如何评价这一政策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抛砖引玉,提出问题,就教方家,得释疑惑,以求共鸣。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推行的基本经济政策,为维护王朝财政利益和王朝政治统治服务。

这一政策包括重农政策和抑商政策,并将两者统一起来。

重农是指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业为社会经济的“根本”,视农业为“本业”,又称为“重本”;抑商是指抑制民间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与壮大,以民间私营工商业为社会经济的“支末”,视其为“末业”,又称为“抑末”。

所以,重农抑商又称为重本抑末,重农抑商政策又称为重本抑末政策。

农为“本”,工商为“末”,在政策定位上有着明确的主次之分,在经济结构构成的认识上也有着明确的轻重之别。

重农抑商政策,把重农政策和抑商政策统一起来,主张要实现重农就必须抑商,或者说必须实施抑商才能实现重农,抑商服务于重农。

作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重农抑商其主要表现在:第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强化本末意识,抹黑商人的形象,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服饰、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不许商人“名田”,即购买土地,“犯者以律论”,凡土地和奴婢超过法定数额则没入官府。

第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不许商人“名田”,即购买土地,“犯者以律论”,凡土地和奴婢超过法定数额则没入官府。

第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第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一是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推择为吏”,即不许商人及其子孙到官府去做官,“犯者以律论”;二是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如西汉商人的算赋加倍;“重租税以困辱之”,法律规定,“贾人与奴婢倍算”,商人所纳算赋比一般老百姓要增加一倍;三是对暴利行业采取官营(史称“官山海”),直接由国家垄断经销,不许商人染指,中国历朝历代主要是实行盐铁官营,因为这类商品需求量大且无价格弹性,官商以垄断价格取代其市场价格,人民的财富被源源不断的搜括掉却毫不知觉,人民的血汗流入国库百姓却感受不出痛苦,反而认为是君主关心民瘼,为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而对其感恩戴德。

北宋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

北宋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

北宋时期,重农抑商是政府的主要政策之一。

此政策旨在维护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并限制商业活动的发展。

为了实施这一政策,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以及对商业活动的限制。

首先,北宋政府通过土地政策来重视农业。

他们实行了均田制,即按照农民家庭的人口数量来分配土地。

这样一来,农民们能够获得相对公平的土地分配,从而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官田和国家农业实验田,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障农民的利益,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其次,北宋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来抑制商业的发展。

他们实行了重农抑商的税收政策,即对农业征收较低的税收,而对商业征收较高的税收。

这样一来,农民的负担相对较轻,而商人则需要承担更多的税收压力。

这种税收政策的实施,使得农业成为社会经济的支柱,而商业活动则受到限制。

此外,北宋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限制商业活动的措施。

他们限制商人的行动自由,规定商人不能随意迁徙或扩大经营范围。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行会制度,对商人进行管理和监督。

这些措施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并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北宋时期重农抑商的主要措施,旨在维护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

通过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以及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北宋政府努力保障农民的权益,并限制商业的发展。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也限制了商业的繁荣。

然而,正是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北宋时期的经济得以相对稳定地发展。

新疆喀什二中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练习题

新疆喀什二中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练习题

某某喀什二中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练习题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2、后世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搐是在A、母系氏族繁荣时期B、父系氏族时期C、夏朝D、商周时期3、明朝时我国农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2)题:(1)甘薯、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由国外引进后首先种植的地区是A、东南沿海地区B、长江流域地区C、西北边疆地区D、南方内陆地区(2)明朝初年,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三”,甚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形成的关键因素是A、松江地区的自然环境更适合于植棉B、明朝政府推广植棉C、元朝松江已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D、松江地区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4、与唐朝时期相比。

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其原因是A、封建生产方式向南方扩展B、对外贸易以南方海路为主C、南方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较快D、新兴手工业部门出现于南方5、下列诗句中,能够反映隋唐农业发展特点的有①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②海将盐作雪,山用火耕田③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④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麇林鹤是交游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棉、桑、茶、油料等经济作物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是在A、唐朝B、宋元时期C、明朝D、清代前期7、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①养活了众多人口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8、汉初,统治者持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其核心是A、为发展农业创造条件B、减免租税。

提倡节险C、解放劳动力,增加人手D、创造宽松环境利于经济发展9、商靶主X“重农抑商”,黄宗曦主X“工商皆本”。

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A、社会性质的差异B、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C、阶级立场不同D、政治主X的不同10、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其造成的后果中不包括A、市场狭小B、原料不足C、劳动力缺乏D、资金短缺11、“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产生的最终后果是A、促进了农业的发展B、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导致工商业的落后C、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社会安定D、不利于农业的发展12、清初一百多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增加了40%,但也隐藏着经济衰退的迹象,其主要原因有①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②人口大量增加③限制海外贸易④耕作技术落后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诸州长者,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某某州郡给之”。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基本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原因:第一,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第二,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第三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保证财政收入。

这一政策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中的体现:①商鞅变法规定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西汉禁止商人做官、拥有土地、穿丝织品;③唐朝限制市的规模,不能随意扩大;④明清时期封建关卡林立,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⑤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

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因此,重农、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治国主张。

传统的重农思想,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根本思想。

这一思想开始于战国,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后来一直延续至明清。

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主要起积极作用,如商鞅变法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的提高,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商朝的经济制度和特点

商朝的经济制度和特点

商朝的经济制度和特点商朝的经济制度和特点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

在其建立之后,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社会进步。

在奴隶制经济制度下,农业和商业被置于一个显著的地位。

1、实行井田制。

根据《史记。

殷本纪》记载,商代的生产关系与西周不同,它采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则。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以此来确保农业劳动的稳定性。

所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是每天太阳出来的时候就去田间劳作,夕阳西下的时候就回家休息。

这种劳作方式的基础是原始社会末期的公有制,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青铜器的使用,这种生产关系已经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

2、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是商代最主要的经济政策。

当时对农业的管理比较严格,统治者认为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轻视农业就等于放弃了统治天下的基础。

同时,重视商业就会导致民心背离。

因此,商代的统治者一方面大力鼓励和提倡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又施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不允许随意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和农民的身份,严禁人口买卖。

只有那些长期在某地从事农业的人,才有资格获得贵族称号。

而且对贵族阶层还进行世袭制。

因为周人是善于治水的,这就使得他们在灭夏的过程中,遇到很多自然灾害。

相对的,商王朝则非常重视农业,非常注重气象,祭祀神灵,为的是趋吉避凶,最终完成大业。

可见,商王朝的灭亡,归根结底是由于国力衰竭。

商王朝在位期间,经历了两次迁都:一次是从亳迁到嚣(今河南省汤阴县),一次是从嚣迁到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

前者是将都城由外转向内,后者是由内转向外。

二、商朝的农业生产技术3、农牧业并举,农耕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商代农业的主要收获是粮食。

在商代,粮食作物的品种十分丰富,如黍、稷、稻、粱、麦、菽、麻等等。

畜牧业也有发展,甲骨文上已有绵羊的形象。

畜牧业以饲养羊、猪、牛、马、鸡等为主。

狩猎业以捕获野兽为主,种类很多,主要有鹿、兔、犬、雉、鹰等等。

商代已掌握人工栽培水稻技术,所种植的水稻,颗粒很大,每穗数粒,已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农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 专题提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华民族自古有重视农业的传统。中学历史教材对农业发展史的介绍最为详细,如重农抑商政策、农具的改进、技术的进步、水利的兴修、荒地的开垦、农作物品种的增多、产量的提高、地区的扩大和经济中心的转移等。农业史是中国古代史复习的重点。 知识梳理 (一)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3)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免除若干年徭役;战争期间逃亡的人回家,恢复原有的田宅;把因饥饿卖身为奴的人释放为平民;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文景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励农耕。 (4)东汉九次下达释奴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5)三国曹操实行过屯田,重视保护农桑;魏建国后,统治者继续重视农业和兴修水利;蜀汉诸葛亮实施减轻赋税、奖励农耕的政策。 (6)北朝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 (7)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8)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作物交流。 (9)金:金世宗推行一些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利用黄河故道屯田;减免受灾地区租税。 (10)明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 (11)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二)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 (1)原始社会:元谋人、北京人已学会制造和使用石器工具(旧石器朝代)。山顶洞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钻孔技术。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河姆渡遗址出土有石凿、石斧和大量的骨制耒、耜,还发现了木器遗迹。半坡遗址发现了石斧、石锄、石铲,还有弓箭。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良渚文化生产工具更加进步,骨、石器种类有锄、镰、镞、矛等多种,并出现了小型铜器。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时期铁农具已广泛使用。 (3)封建社会:A.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B.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C.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普遍使用牛耕、马耕;出现犁耕法,赵过发明耧车。D.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E.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三)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引进 (1)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河姆渡人学会了种植水稻。半坡人已经掌握了种植粟的技术,还种植蔬菜和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对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3)两汉稻麦种植推广,北方主要农作物冬小麦,也开始种稻;南方普遍种稻,东汉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的种植方法,一年两熟。 (4)北宋在全国范围调剂农作物品种,粟麦菽豆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北方。茶树栽培进一步扩大。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5)元朝农作物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西瓜、同蒿开始引种。 (6)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番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清代前期,棉花、苎麻、茶叶、烟草、甘蔗、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同步导学 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及其意义: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中国古代史教材详细叙述了各时期生产工具的发展进步。首先是生产工具量的增长,包括数量增多和品种增加,又指某种生产工具自身的不断完善,如从战国时期的“司南”的制作到北宋时期指南针的发明,西汉时直辕犁的应用到唐时改造为曲辕犁等。生产工具的进步更表现为质的飞跃,即旧质工具的淘汰和新质工具的诞生。学习时要注意以新旧工具的交替来说明各个时期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特征。例如,第一件最粗糙石器的制造,标志着猿变成了人;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使用,划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并分别以北京人和半坡氏族为代表。夏朝使用铜器,说明中原地区已进入文明时代〈阶级社会〉。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则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奴隶制的崩溃。只有搞清了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才能真正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才能真正认识到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例如汉唐时期都曾出现一些太平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如汉初高祖在位时期实行一些宽舒政策:士兵复员,释奴为民,减轻田租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提倡节俭,废除肉刑等。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汉初经济发展起来,并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像东汉、唐、明、清各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与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系列好的经济政策有关。▲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再如汉唐两朝都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改革,汉朝普遍使用耦犁和犁耕法,发明了耧车,唐代制成曲辕犁,发明了筒车等。▲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使中国古代的经济得到发展。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如推广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掌握农时,分配土地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督促和鼓励农民勉力生产等。与此同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的改革内容中有所体现,随后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以此作为大力推行农战方针的基本内容付诸实施。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典范。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封建统治者为什么不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在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土地兼并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土地兼并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剧了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使一些王朝走向灭亡。经济上,对农民来讲,造成农民的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对地主来讲,封建地租较重,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当时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对土地兼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由于国家占有小农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国力的强弱,而土地兼并与封建政府的矛盾恰恰在于同国家争夺财源。因此历代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长久统治都曾实行过一系列抑制兼并的政策。例如西汉末年王莽实行王田制、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等。这些措施对于抑制土地兼并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王莽的王田制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均田制是建立在国家掌握大量荒田的基础上的,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损害了大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最后也走向失败。土地兼并之所以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国家的任何抵抗政策都不可使之逆转,其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可以自由购买土地,而人们所以热衷于购买土地,又是由于在封建时代只有土地才是“不忧水火,不忧盗贼”的财富之本,只有土地才是各种形态财富的最后归宿。而封建国家往往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权的条件下,去争取延缓土地兼并的形势,因此它只能缓和这种形势,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被统治阶级农民在起义过程中提出过“均田免粮”,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近代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纲领,但由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这种阶级的局限性,使他们也不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完成废除封建制度的任务,实现劳动人民的解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