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介绍传统工具教案
幼儿园传统手工艺教育教案:葫芦丝制作
幼儿园传统手工艺教育教案:葫芦丝制作一、教学目标:1.了解葫芦丝的基本知识及其制作过程。
2.锻炼幼儿的手工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幼儿对传统手工艺的爱好,增强其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葫芦丝的基本知识。
2.葫芦丝的制作过程。
三、教学重点:1.葫芦丝的制作过程。
2.培养幼儿对传统手工艺的爱好。
四、教学难点:1.幼儿制作葫芦丝时的手工操作技能。
2.幼儿对葫芦丝制作过程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方法。
2.示范教学方法。
3.实践操作方法。
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让幼儿观察和体验葫芦丝,了解葫芦丝的外形和组成部分。
2.讲解葫芦丝的制作过程2.1.选购葫芦:教师给出观察葫芦的要点,引导幼儿自己选择葫芦。
2.2.掏葫芦: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工具掏空葫芦,让幼儿了解掏葫芦的方法。
2.3.打葫芦孔:教师示范在葫芦上打孔的方法,让幼儿了解打孔的技巧。
2.4.固定葫芦嘴:教师示范如何用木头或竹子固定葫芦嘴,让幼儿学习固定嘴的方法。
2.5.制作葫芦丝:根据孔的位置和大小,幼儿选择适合的笛子,用打孔工具打孔,将笛子安放于孔口处,让其稳定固定。
并用调音器检查哪些孔可以发出声音,哪些发不出声音,教师及时给出指导意见。
3.实践操作3.1.选购葫芦:让幼儿自己选择葫芦。
3.2.掏葫芦:让幼儿用掏葫芦工具掏空葫芦。
3.3.打葫芦孔:让幼儿在葫芦上打孔。
3.4.固定葫芦嘴:让幼儿用木头或竹子固定葫芦嘴。
3.5.制作葫芦丝:幼儿根据打好的孔,选择适合的笛子,安放于孔口处。
4.结束环节引导幼儿欣赏葫芦丝的音乐,让幼儿知道葫芦丝的音乐文化意义,并鼓励他们继续从事传统手工制作。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让幼儿了解了葫芦丝的基本知识,掌握了葫芦丝的制作方法,培养了幼儿对传统手工艺的爱好,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了其文化自信心。
同时在实践操作中,我及时给出指导意见,更好地帮助他们制作葫芦丝,使幼儿制作出的葫芦丝具有较高的质量和美观度。
幼儿园小班教案《筷子夹物》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教案《筷子夹物》含反思教案:筷子夹物教学目标:1.了解使用筷子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工具。
2.培育幼儿的手眼协调本领和操作本领。
3.学习借助筷子来夹取物品。
教学内容:1.文化背景:简单介绍筷子的历史和在中国文化中的紧要性。
2.筷子操作:通过磨合筷子和夹物,提高幼儿的筷子使用技能。
3.小游戏:抓物品,进行夹物游戏。
教学准备:1.修长筷子3根;2.夹物6个(例如糖果、小球等易于夹取的物品);3.桌子和椅子等日常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前期准备1.老师介绍筷子的历史与文化,引导幼儿了解筷子的文化背景;2.老师向幼儿呈现修长筷子,教授使用方法;3.老师放置六个夹物于桌面上,让幼儿先用手夹取一下,呈现夹物的不同形态和大小。
二、筷子操作1. 分别拿出筷子和夹物,对着夹物,老师演示怎么用筷子夹住物品2.让幼儿磨合筷子,练习筷子的基本夹动作3.导出本次活动的目的:通过筷子夹物,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本领和协调本领。
三、小游戏1.让幼儿分组,两人一组,比赛夹起六个夹物谁最快;2.当幼儿练习夹物的本领渐渐提高,可以选择不同难度的挑战,例如加添夹物数量、夹物的形状更加多而杂等等。
四、示范1.活动结束后,老师可进行筷子夹菜的示范。
2.家长要求教孩子如何使用筷子时,幼儿便能独立用筷子夹菜。
五、反思本教案针对幼儿的生活习惯,重视运用实操教育的方式,更好地把活动带入生活中。
不过,在操作过程中,有些幼儿发觉夹不起任何东西,对此,我需要更多耐性和引导,帮忙他们克服困难,提高筷子的使用技巧。
同时,我会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更关注幼儿的反馈,并针对他们的表现作出适时调整改进。
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教案:认识传统手工艺
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教案:认识传统手工艺
教学目标
1. 认识传统手工艺,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2. 练习幼儿的手工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其动手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3. 增强幼儿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
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包括折纸、编织、刻画、剪纸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老师播放一段有关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视频,并让幼儿看一些传统手工艺品的图片。
引导幼儿了解传统手工艺品。
二、呈现
老师向幼儿们展示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如折纸、编织、刻画、剪纸等,并对这些手工艺品进行简单的介绍。
三、操作
1. 折纸:老师为幼儿们展示如何折纸,并让他们尝试制作折纸。
2. 编织:老师为幼儿们介绍编织的方法,分配编织材料和工具,让幼儿尝试编织。
3. 刻画:老师为幼儿们展示如何刻画,分配刻画工具和材料,引导幼儿进行刻画。
4. 剪纸:老师为幼儿们讲解剪纸的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分配剪刀和纸,引导幼儿进行剪纸制作。
四、总结
老师让幼儿们展示他们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向幼儿们介绍这些手工艺品的文化背景,引导幼儿们思考传统手工艺品的重要性。
五、拓展
老师鼓励幼儿们将所学手工艺品制作成小礼物,送给家长或亲戚,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价
本次教学通过呈现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幼儿们深入了解传统手工艺品,学习到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的技能和方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还能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是一次优秀的社会活动教学。
我认识的老物件幼儿教案
我认识的老物件幼儿教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和老物件的价值,认为这些物件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
在幼儿教育领域,老物件也被引入到教学中,以帮助幼儿了解历史文化、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同时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认识的一些老物件幼儿教案,并探讨它们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我认识的一种老物件幼儿教案是关于古代书法的。
这个教案通过展示古代的毛笔、墨汁和纸张等书法用具,让幼儿了解古代书法的工具和技巧。
同时,教师还会给幼儿讲解古代书法的历史和发展,让他们了解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幼儿们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使用毛笔和墨汁进行书法练习,体验古人的书写方式。
这样的教案不仅让幼儿了解传统文化,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另外一个我认识的老物件幼儿教案是关于传统民俗游戏的。
在这个教案中,教师会向幼儿介绍一些传统的民俗游戏,比如踢毽子、跳绳、飞鸽等。
教师会带着幼儿一起玩这些游戏,让他们亲身体验传统游戏的乐趣。
同时,教师还会向幼儿讲解这些游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他们了解这些游戏在古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的教案,幼儿不仅能够了解传统文化,还能够锻炼身体,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除了以上两种教案,我还认识一种关于古代器物的教案。
在这个教案中,教师会向幼儿展示一些古代的器物,比如青铜器、陶器、铜镜等。
教师会向幼儿讲解这些器物的用途和制作工艺,让他们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水平。
随后,幼儿们会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模仿古代器物的样式,体验古人的智慧和技艺。
这样的教案不仅让幼儿了解传统文化,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老物件幼儿教案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这些教案可以让幼儿了解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这些教案可以锻炼幼儿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让他们学会从老物件中获取信息,进行思考和推理。
最后,这些教案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通过模仿和实践,体验古人的智慧和技艺。
幼儿园非遗文化剪纸教案
幼儿园非遗文化剪纸教案教学目标:1. 引导幼儿了解非遗文化,了解剪纸的历史和基本技巧。
2. 学习传统剪纸文化,培养幼儿的艺术、手工制作能力。
3. 提高幼儿的创意思维和动手能力,锻炼幼儿的耐心和专注力。
教学内容:1. 了解剪纸的历史和基本技巧:讲解剪纸的历史、材料、工具等。
2. 传统剪纸文化的学习:介绍传统剪纸图案及其含义,让幼儿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剪纸制作示范:老师给出剪纸的样本和示范,引导幼儿进行自行剪纸。
教学步骤:1. 引入活动:播放与剪纸有关的视频,引导幼儿了解剪纸的历史和基本技巧。
2. 传统剪纸文化的学习:老师向幼儿展示传统剪纸图案,并讲解其含义,比如中国结、四季花、金鱼等。
通过展示和讲解传统剪纸图案,引导幼儿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剪纸制作示范:老师给出剪纸的样本,并且在黑板上画出剪纸的形状,引导幼儿进行自行剪纸。
4. 剪纸制作实践:老师发放剪纸工具和纸张,并布置相应的剪纸任务,让孩子们进行自行剪纸。
老师要注意提醒幼儿要小心使用剪刀。
5. 剪纸制作总结:在孩子们完成绘画后,老师可以让孩子逐一展示自己的作品。
老师可以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指出孩子剪纸中存在的错误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重点:1. 了解剪纸的历史和基本技巧。
2. 学习传统剪纸文化,了解其含义和特点。
3. 剪纸制作实践,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耐心。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幼儿理解传统剪纸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2. 如何引导幼儿在制作剪纸过程中减少浪费并保持耐心。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实践教学手段:黑板、投影仪、剪纸工具、纸张教学评估:1. 班级评估:班级负责人根据幼儿完成的剪纸作品进行评估,评估标准包括作品质量和幼儿合作和表现等方面。
2. 个人评估:老师根据幼儿剪纸作品进行评估,评估标准包括作品质量和幼儿剪纸的技巧和动手能力。
教学后记:通过本次非遗文化剪纸教学活动,幼儿们了解了剪纸的历史和基本技巧,并学习了传统剪纸文化,培养了幼儿的艺术、手工制作能力,提高了幼儿的创意思维和动手能力,锻炼了幼儿的耐心和专注力,并且让幼儿们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理解。
幼儿园传统工艺教育教案——手工织布
幼儿园传统工艺教育教案——手工织布幼儿园传统工艺教育教案——手工织布引言:手工织布作为一项传统工艺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手工织布的过程,幼儿不仅能够感受到传统技艺带来的乐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耐心、专注力和合作精神。
本文将以从简到繁的方式,逐渐深入探讨幼儿园手工织布的教育教案。
一、初步认识手工织布(200字)1.1 介绍手工织布的背景和意义手工织布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手工织布的过程,幼儿可以了解到纺织的基本原理,培养对材料的感知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1.2 活动设置设置适合幼儿参与的手工织布活动,例如使用简易的织布工具,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如棉线、毛线等,并准备好合适的绘画工具,鼓励幼儿在织布上进行创作。
二、织布的基本技巧(600字)2.1 认识织布工具和材料介绍织布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如织布机、织布针、纱线等。
要与幼儿一起观察和比较不同工具和材料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
2.2 学习基本的织布技巧引导幼儿学习如何正确使用织布工具,并逐步掌握织布的基本技巧,如纱线的穿插、编排等。
通过多次练习,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3 探索不同的织布花样鼓励幼儿在织布过程中进行创作,尝试不同的编织方式和花样。
提供一些简单的图案和指导,引导幼儿尝试更多的创作可能性,并对他们的作品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三、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800字)3.1 了解传统工艺的文化意义通过介绍手工织布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帮助幼儿了解传统工艺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引导幼儿思考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性。
3.2 创新传统工艺的方式鼓励幼儿在织布活动中进行创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独具个性的作品。
通过引导孩子们思考和尝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3 制作展示和分享组织幼儿展示和分享自己的织布作品,让他们互相欣赏和学习。
幼儿园专业教案之小木匠学手艺
幼儿园专业教案之小木匠学手艺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小木匠学手艺作为一种传统手工技能,通过制作简单的木制品能够让幼儿感受到成就感和自豪感。
本教案旨在通过小木匠学手艺活动,激发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耐心和想象力。
二、教育目标1.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自理能力。
三、教学内容1.介绍木匠及其工作内容;2.介绍木工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3.示范如何制作简单的木制品(如小房子、动物模型等);4.让幼儿动手实践,制作自己的木制品。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介绍木匠及木工工具•通过图片或简单的故事向幼儿介绍木匠及其工作内容;•展示木工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如锯子、锤子、木条等。
第二步:示范制作木制品•示范如何使用木工工具,如如何锯木条、如何打钉等;•示范制作一个简单的木制品,让幼儿了解制作过程。
第三步:让幼儿实践制作•分组让幼儿动手制作木制品,老师在旁辅导指导;•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可以自由发挥创造。
五、教学评估根据幼儿的制作成果和表现,进行教学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1.制作木制品的完成度和质量;2.幼儿合作的态度和团队精神;3.幼儿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六、延伸活动1.室外探索:带领幼儿到校园或公园收集有趣的树叶、小枝等自然材料,制作原始的小手工作品;2.室内美术:让幼儿用彩色纸板、毛线等材料进行纸艺手工创作,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七、总结小木匠学手艺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通过这样的手工活动,幼儿不仅可以感受到成就感,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细心和耐心。
希望通过本教案的实施,能够让更多的幼儿受益,成为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小木匠。
幼儿园编织教案(5篇)
幼儿园编织教案(5篇)如果您还不了解“幼儿园编织教案”的话建议阅读一下本文,希望您喜欢这篇文章一起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
教案是帮助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
幼儿园编织教案篇1幼儿园中班劳技课编织中国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结的起源和意义,培养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兴趣。
2. 学习基础编织技巧,提高动手能力和耐心。
3. 培养幼儿团队合作意识,提升社交能力。
二、教学准备1. 经编有线绳、五颜六色的丝线。
2. 彩色纸、剪刀、胶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色彩和款式的中国结作品,引发幼儿兴趣,让他们猜测中国结的用途。
2. 介绍(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结的起源和意义,如中国结代表了团结和美好的愿望,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之一。
3. 示范(15分钟)教师先用纸条做一个简单的中国结示范,让幼儿观察并模仿。
然后,教师示范编织简单的方形中国结,讲解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
4. 实践(30分钟)幼儿自己动手编织中国结,教师辅助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鼓励幼儿相互帮助,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5. 创作(15分钟)幼儿在编织好的中国结上,用丝线串珠或彩色纸条进行装饰,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或颜色。
教师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意,创建独特的作品。
6. 展示(10分钟)每位幼儿展示自己编织的中国结作品,并分享创作心得和感受。
教师从中选取几个作品进行赞赏,鼓励幼儿保持对手工艺品的热爱和创造力。
四、教学延伸1. 继续编织中国结,鼓励幼儿尝试更复杂的款式和测试不同颜色的搭配效果。
2. 制作中国结手链或挂饰,增加实用性和装饰性。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的编织中国结活动,幼儿了解了中国结的起源和意义,培养了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兴趣,并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耐心。
同时,通过在团队合作中展示和分享作品,幼儿的社交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这些能力和品质的培养将对幼儿的未来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幼儿园传统文化优秀教案(通用6篇)
幼儿园传统文化优秀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传统文化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传统文化优秀教案1活动目标(1)了解中国结的编结工具与制作材料,尝试学编最简单的十字结。
(2)体验编结活动的快乐,发展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小铜钱、红丝线等材料,活动过程一、认识制作材料和工具1、小朋友都说中国结非常漂亮,那我们今天也来动手做一款中国结,好吗?2、那你们想想制作中国结需要些什么材料呢?师生共同讨论3、幼儿先看看、摸摸、讲讲制作中国结的材料和工具二、幼儿尝试操作1、知道为什么叫中国结吗?结是什么呢?2、观察并讨论老师制作的中国结(十字结)是什么样的?3、老师示范讲解。
4、幼儿尝试编十字结,教师观察,进行个别指导5、幼儿说说自己尝试编结的感受。
二、引导评价1、彼此欣赏各自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2、把自己编织的中国结送给同伴或小班的弟弟妹妹并说说其中含的祝愿。
延伸活动:陈列各色中国结及其他民间工艺品实物或资料。
幼儿园传统文化优秀教案2设计意图茶是我国的传统饮料,在我国,茶的品种繁多,制茶的工艺各种各样,“饮茶”的方式各不相同,可以说“茶”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本活动通过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茶饮料,收集有关茶的知识并将其分类整理,使幼儿在为祖国文化自豪的同时,锻炼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活动目标1、认识,了解几种生活中常见的茶叶。
2、通过品茶,初步认识到茶叶是一种解渴的好饮料。
3、引发制作“茶饮料”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4、通过对茶文化的了解,激发幼儿对祖国文化的自豪和热爱。
活动准备1、幼儿在家品尝家长泡的茶叶,并让他们在品尝的过程中了解各种茶的名称并从家里带自己喜欢喝的茶叶到幼儿园。
2、绿茶、红茶等:茉莉花、菊花、玫瑰花等分别放在小盘子里,每个小盘子一把小勺、孩子自己的喝水杯一个。
幼儿园传统文化手工教案
幼儿园传统文化手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和魅力。
2、学习制作传统文化手工作品,增加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培养幼儿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为几种中国传统文化手工制品:1、剪纸2、中华结3、年画三、教学步骤1、引入环节放映一些我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引导幼儿感受和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
2、展示环节老师展示几个自己制作的传统文化手工制品,介绍相关传统文化。
3、教学具体内容3.1、剪纸3.1.1、准备工具:彩纸、剪刀、笔3.1.2、教学方法:(1)讲解和演示如何折多层纸(2)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在中间一层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3)按照画出来的图案用剪子将纸剪出来3.2、中华结3.2.1、准备工具:彩绳3.2.2、教学方法:(1)从两个方向拉绳子,将绳子的中心位置找到(2)将两根绳子错交结成一个环(3)左右分别取两根别的绳子,在工作绳子中间穿过,并将工作绳子穿过两根别的绳子(4)接着用另一侧绳子重复刚刚的动作,一直绕着绳子做下去,到达想要的盘结位置就停止3.3、年画3.3.1、准备工具:彩笔、彩纸3.3.2、教学方法:(1)将彩纸剪成一样大小的块(2)用彩笔画出自己想要的图案(3)用彩笔装饰年画(4)将画好的年画贴在墙壁上四、教学要点1、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2、教师要注意调动幼儿的情绪,使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到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3、教师要注意幼儿的安全,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幼儿注意安全防护。
五、教学评价1、制作的传统文化手工制品,用幼儿自己的话来介绍自己的双手创作。
2、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制作的文化手工作品,让幼儿表达自己的心得和感受。
3、听取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了解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
六、教学延伸可以组织相关的活动,鼓励幼儿在课余时间多了解和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感性认知,进一步激发其艺术潜力和创作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创造能力。
幼儿园非遗文化教育教案
幼儿园非遗文化教育教案教案一:传统剪纸艺术主题:传统剪纸艺术的传承与进展年龄:3-5岁幼儿时间:2周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传统剪纸艺术的起源、进展和特点。
2. 培育幼儿对传统非遗文化的爱好和观赏力量。
3. 培育幼儿的动手力量和制造力。
教学预备:1. 传统剪纸艺术的图片和实物呈现。
2. 剪纸工具和材料。
3. 彩色纸张。
4. 幼儿平安剪刀。
第1页/共5页教学内容和活动支配:第一天:介绍传统剪纸艺术1. 使用图片和实物呈现,向幼儿介绍传统剪纸艺术的起源和进展。
2. 和幼儿一起观赏传统剪纸作品,让幼儿感受剪纸的美。
其次天:剪纸实践1. 给每位幼儿发放纸张和剪刀,让他们尝试剪纸。
2. 引导幼儿剪出一些简洁的图案,如星星、花朵等。
第三天:传统剪纸玩耍1. 通过玩耍的形式,让幼儿更深化地了解传统剪纸艺术。
2. 组织幼儿参与剪纸竞赛,鼓舞他们呈现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
第四天:传统剪纸创作1. 给每个幼儿发放剪纸工具和材料,让他们自由发挥制造力进行剪纸创作。
2. 鼓舞幼儿尝试不同的剪纸技法和图案,呈现自己的共性和才华。
第五天:剪纸呈现与评价1. 将幼儿的剪纸作品呈现出来,让幼儿相互观赏和评价。
2. 对幼儿的剪纸作品进行评价和鼓舞,激发他们连续学习和创作的爱好。
教学评估:1. 观看幼儿参与剪纸活动的乐观性和制造力。
2. 评估幼儿对传统剪纸艺术的理解和观赏力量。
总结和延长:1. 总结传统剪纸艺术的特点和意义。
2. 连续其他与传统非遗文化相关的教育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传统绘画等。
教案二:传统民间音乐观赏主题:传统民间音乐的魅力年龄:3-5岁幼儿时间:2周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传统民间音乐的起源和进展。
2. 培育幼儿对传统非遗文化音乐的观赏力量和爱好。
第3页/共5页3. 培育幼儿的音乐表达力量和节奏感。
教学预备:1. 传统民间音乐的音频和视频资料。
2. 乐器,如口弦、古筝等。
3. 音乐节奏打击乐器,如小鼓、木鱼等。
幼儿园留香传统手工——挂面教案
幼儿园留香传统手工——挂面教案教案主题:幼儿园留香传统手工——挂面教案教案要求:1. 初步认知挂面的制作原料和制作过程。
2. 掌握挂面制作的基本技巧,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独立制作。
3.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创意意识和合作意识。
4. 体验传统手工制作的乐趣与美妙。
教学准备:1. 面粉、水、鸡蛋和色素等制作原材料。
2. 面板、刷子、细线等制作工具。
3. 教学课件和图片等。
课程内容:一、教师引导幼儿认知制作原料。
教学重点:1. 物品的名称。
2. 物品的颜色、形状和质感。
3. 物品的用途和制作过程。
教学过程:1. 展示制作原料并进行简单介绍,使幼儿了解原料的来源和基本特征,让幼儿对制作挂面产生兴趣。
2. 教师与幼儿一起完成原材料的分组,让幼儿亲手感受制作原材料的特性。
3. 制作原料的使用:面粉、鸡蛋、水的使用及比例;色素的使用和调制。
4. 教师示范面粉和水的比例,并向幼儿介绍食物的量词,帮助幼儿理解制作过程。
二、教师指导幼儿制作挂面。
教学重点:1. 掌握面团的匀称性。
2. 掌握挂面的制作方法。
3. 培养幼儿的耐心和毅力。
教学过程:1. 教师为幼儿示范制作面团,并向幼儿解释制作面团的操作步骤。
2. 幼儿亲手制作面团,教师辅助幼儿完成过程。
3. 幼儿使用面板、刷子、线等工具制作干面。
4. 幼儿自由发挥,将干面制作成不同的形状和颜色。
5. 教师引导幼儿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和体验。
三、教师带领幼儿品尝挂面。
教学重点:1. 体验挂面香味的魅力。
2. 加深幼儿对传统手工制品的认知。
教学过程:1. 教师将制作好的挂面加水煮熟,煮好后向幼儿解释煮面的过程和细节。
2. 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品尝挂面的味道,体验传统手工制品的美味。
3. 教师指导幼儿回忆、总结这次制作挂面的经历和感受。
四、教师引导幼儿制作挂面拼图。
教学重点:1. 掌握拼图的基本规则。
2. 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1. 教师制作好挂面拼图,向幼儿解释拼图的规则。
认识农耕工具中班教案
认识农耕工具中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手册》中班第五章“我们的农村”,具体内容为“认识农耕工具”。
通过本章的学习,幼儿将了解传统农耕文化,认识常见的农耕工具,并理解这些工具在农业生产中的用途。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能够识别并说出至少三种常见的农耕工具名称,了解它们的基本用途。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或实物,描述农耕工具的特点。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兴趣,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农耕工具的用途,并能够正确说出各种工具的名称。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践和互动,让幼儿深入认识农耕工具,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展示常见的农耕工具图片,实物展示农耕工具(如锄头、镰刀、簸箕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等,用于课堂实践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农村的景象,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农民伯伯在田里用什么工具吗?”让幼儿分享自己见过的农耕工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PPT,展示并讲解锄头、镰刀、簸箕等农耕工具的名称和用途。
邀请幼儿上台演示,加深对农耕工具的认识。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观察,让幼儿用手触摸实物农耕工具,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用途。
老师巡回指导,纠正幼儿的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实践活动(10分钟):让幼儿用画笔、彩泥等学具,模仿农耕工具的样子进行创作。
老师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邀请部分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认识农耕工具2. 内容:常见农耕工具图片农耕工具名称和用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和家长一起,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农耕工具,画出它们的样子,并注明名称和用途。
2. 答案示例:工具名称:锄头用途:用于翻土、除草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互动等多种形式,让幼儿深入认识了农耕工具。
幼儿园竹编教育教案
幼儿园竹编教育教案幼儿园竹编教育教案1. 简介竹编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技术,利用竹子编织成各种形状和图案的工艺。
在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中,竹编作为一项手工艺活动,不仅可以提供孩子们亲手制作的机会,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耐心等素质。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有效地应用竹编活动。
2. 综合目标2.1 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通过竹编活动,让孩子们学习使用简单的编织工具,培养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小肌肉运动控制能力。
2.2 增强孩子们的创造力:鼓励孩子们在编织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3 培养孩子们的耐心和集中注意力:竹编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这项活动,帮助孩子们培养耐心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2.4 培养孩子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竹编可以成为一项团体活动,在小组或整个班级合作完成编织作品,培养孩子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教学步骤3.1 准备工作3.1.1 确定竹编活动的主题: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竹编主题,如动物、植物、交通工具等。
3.1.2 准备材料:准备竹子、剪刀、细绳等编织工具,并确保安全和易于操作。
3.1.3 创造活动环境:在教室内设置编织区域,提供舒适的座位和充足的工作空间,以满足孩子们的需要。
3.2 引导孩子们了解竹编3.2.1 介绍竹编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图片、故事和视频等形式,向孩子们介绍竹编的起源、传统价值和当代应用。
3.2.2 示范简单的编织技巧:向孩子们展示如何使用竹子进行编织,演示基本的编织手法和结实的方法。
3.3 开展竹编活动3.3.1 分发材料和工具:将竹子、剪刀和细绳等材料分发给每个孩子,确保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工具。
3.3.2 引导孩子们进行编织:根据所选主题,鼓励孩子们使用竹子编织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或形状。
3.3.3 提供指导和帮助:在编织过程中,给孩子们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工具和解决遇到的问题。
幼儿园非遗创作课程教案
幼儿园非遗创作课程教案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非遗创作,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非遗传承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介绍非遗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通过简单有趣的游戏,让幼儿了解非遗项目的多样性。
3.引导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非遗项目,并进行创作。
4.学习制作非遗项目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5.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让他们在小组中完成非遗创作。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通过简单的问答游戏,向幼儿介绍非遗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可以提问一些问题,如“你知道什么是非遗吗?”、“非遗有哪些项目?”等,激发幼儿的思考和参与。
第二步:了解非遗项目通过观看非遗项目短片或幻灯片,向幼儿展示非遗项目的多样性和特点。
让幼儿注意观察,讨论他们感兴趣的非遗项目。
第三步:选择非遗创作项目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非遗项目进行创作。
可以提供一些常见的非遗项目选择,如剪纸、面塑、草编等,也可以鼓励幼儿自己提出其他的创作项目。
第四步:学习制作技巧根据幼儿选择的非遗项目,向他们介绍制作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并讲解基本的制作技巧。
可以进行简单的示范,让幼儿了解制作的过程和方法。
第五步:创作过程组织幼儿进行非遗创作,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进行分组,让他们在小组中共同完成创作。
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六步:展示和分享在创作完成后,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可以安排小组内互相分享,也可以组织全班或全园的展示活动。
通过展示和分享,让幼儿互相欣赏和学习他人的创作,增强他们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第七步:总结与反思引导幼儿回顾整个创作过程,让他们表达对非遗创作的感受和体会。
可以提问一些问题,如“你觉得非遗创作有什么意义?”、“你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等,促进幼儿思考和反思。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非遗创作过程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可以根据幼儿的创作成果、参与度和互动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筷子的发展历程幼儿园教案
筷子的发展历程幼儿园教案一、背景知识1. 筷子的定义和作用筷子是一种传统的用餐工具,主要用于夹取食物。
在中国,筷子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筷子也是非常常见的用餐工具。
2. 筷子的材质筷子的材质有很多种,其中包括木质、竹质、塑料、金属、玻璃等。
3. 筷子的用法使用筷子时,需要将两根筷子握在手中,用其中的一端夹取食物。
如果使用不当,会影响用餐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筷子的历史和发展。
2.能够正确使用筷子。
3.能够了解筷子的种类和材质。
三、教学内容1. 筷子的历史和发展介绍筷子的起源、发展和变化,并了解不同地区使用筷子的传统和历史。
2. 如何正确使用筷子引导幼儿正确握住筷子并练习夹取小物件。
子指、中指、无名指放在一起,向中指方向用手心用力使得两个筷子连成一片,食指和拇指夹住一个筷子。
这样三只手指控制一个筷子,拇指和食指控制另一个筷子。
3. 筷子的种类和材质介绍筷子的不同种类和材质,并引导幼儿观察认识。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幼儿对比观察不同种类和材质的筷子。
2. 体验法让幼儿亲自使用筷子,动手体验并掌握正确使用方法。
3. 讲解法以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筷子的发展历程,帮助幼儿理解筷子的重要性。
五、教学资源1. 筷子准备不同种类和材质的筷子,供幼儿观察和体验。
2. 活动道具准备小物件,如米饭、豆子等,帮助幼儿练习夹取。
六、实施步骤1. 教师引导通过讲解、示范、指导等合适的方式,引导幼儿认识筷子。
2. 筷子体验让幼儿使用筷子进行练习,体验筷子在用餐中的作用。
3. 资源观察展示不同材质和种类的筷子,并引导幼儿对比观察。
4. 总结归纳帮助幼儿总结筷子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作用,促进对筷子的理解和认知。
七、教学评价通过对幼儿的使用筷子的情况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并给出帮助和指导,提升幼儿使用筷子的技巧和水平。
八、延伸活动1.与幼儿一起制作筷子筒和盒子,让幼儿体验制作的乐趣。
2.观察外国的用餐习惯,了解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
认识扳手教案幼儿园
认识扳手教案幼儿园
前言
扳手是一种常用的手工工具,它可以用于拧螺丝、松卡扣等多种操作。
在幼儿园教育中,沟通和传统手工技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扳手教学可以帮助幼儿发展这些技能。
教学目的
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幼儿将会学会以下内容:
•认识扳手并了解扳手的作用;
•学会正确的握扳手方式;
•学会使用扳手拧开螺丝。
教学准备
•扳手(数量足够,最好每个幼儿都能拥有一把);
•螺丝(数量足够);
•手工工具箱(可以存放扳手和螺丝);
•教具(如图片或手绘图)以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扳手。
教学步骤
第一步:认识扳手
首先,让幼儿观察一些扳手以帮助他们了解扳手。
通过教具,幼儿可以学习扳手的几何形状、材质等基本特征,并了解它们的作用是拧动螺丝或螺母。
第二步:正确握扳手方式
再次加强手指和握扳手的方法的联系,(老师可以对幼儿说明“拿”的过程),要求幼儿将扳手握在一只手上。
老师应该引导他们正确地将手握在手柄的中央或稍微向后的位置,并强调用力应该在修正扳手中心的位置上。
第三步:使用扳手拧开螺丝
幼儿现在应该学会使用扳手拧开螺丝,因此,老师可以提供一些螺母和扳手进行实践操作。
应该强调,不要用力过大,以免将螺丝弄坏。
教学扩展
•让幼儿使用扳手拧开其他固定或旋转部件;
•让幼儿尝试使用扳手修复他们的童车或玩具等。
结束语
通过本次扳手教育,幼儿不仅能够了解扳手的基本特征和作用,还能够学会正确的握扳手方式以及使用扳手拧开螺丝。
在扳手教育中,幼儿不仅可以开发他们的手动技能,还可以帮助他们进行创造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介绍传统工具教案
介绍传统工具教案时间:班级:任教老师:教学内容:农耕的工具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了解当地耕地工具的演变历史。
2通过探究和讨论,使学生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加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了解当地农耕工具的样变过程。
三、活动准备:实物:铁锨镢头单铧犁及图片。
四、活动流程:㈠了解农耕工具的演变1 引入我们都生长在农村,谁能说一说劳动人民是怎样在土壤里生产出粮食来的?2农耕工具的演变商周的青铜制工具春秋战国的铁制工具隋唐的曲辕犁此时以牛力代替人力的耕作方式开始出现。
近代的机械化耕作工具①让学生观察图片(初步了解从古到今人们是怎样耕作及耕作方式)。
②让学生交流说说从图片中到从古到今是怎样耕作的。
③教师引导学生模拟体验各种农耕方式。
a 用手刨土b 用铁锨镢刨土c 用单铧犁耕地(介绍牛拉单铧犁及相关用具如牛套三牛担牛鞭子等)d 拖拉机耕地(学生自由交流现在农耕方式)㈡感悟认识拓展提升1 思考:从古到今耕作方式不同,工作效率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啊?(学生交流讨论)2小结:教师结合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用科学教育。
3我的发现:从古到今农耕方式有几种?4我的体会:了解从古到今农作方式后你想说点什么?㈢结束活动。
时间:班级:任教老师:教学内容: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了解古代农业的演变历史。
2通过探究和讨论,使学生认识一些古代、现代的生产工具。
3加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了解古代、现代的农耕工具。
三、活动准备实物:铁锨镢头犁。
四、活动流程㈠导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一起了解。
㈡介绍1、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法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的过程。
2、我国古代传统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3、小农经济是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
幼儿园传统手工艺制作教案
幼儿园传统手工艺制作教案教学目标:1、让幼儿认识传统手工艺,并初步掌握相关的制作技能,培养其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
2、通过手工制作让孩子了解到工艺的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促使其热爱传统文化。
3、通过手工制作让幼儿体验乐趣,增强自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基本材料和常见工具。
2、掌握基本的制作手法和注意事项。
3、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制作过程,培养细心认真的态度。
教学难点:1、正确使用制作工具并遵守注意事项。
2、根据不同的手工制作方式,积极思考并合理设计手工作品。
教学准备:1、材料和工具:纸张,剪刀,胶水,彩笔、彩色毛线、布等。
2、手工制作的样板或模板。
3、教师需提前了解手工艺中的相关文化知识。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1、可以通过图片、影像等多样化形式向幼儿展示一些充满文化特色的手工作品,帮助幼儿理解手工艺的内涵,从而培养对它的热爱。
2、老师可以向孩子介绍手工艺的特点和文化价值。
例如传统手工技艺的历史渊源、民间工艺品的材料和工具、手工艺的民俗风情等等。
3、老师可以利用幼儿已经掌握的知识概念,让孩子通过故事的方式快速介绍手工艺的相关知识,同时鼓励孩子自由发表对手工艺的认识。
二、教学方法1、示范法父母只会许多垃圾,最终只有被丢掉的命运,但孩子们可以从这些被丢掉的垃圾中学到各种有趣的技巧。
之后老师可以向孩子展示已经完成的手工制品的外观和过程,然后引导孩子一起尝试制作。
教师示范制作之后设置时间,让孩子独立操作从而提升自信和动手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孩子分成小组共同制作同一种类型的手工艺品;或者是以“配对教学法” 找到一个伙伴,共同探究制作方法,共同完成产品。
有利于促进孩子之间的协作,互相帮助和分享知识的情感交流,从而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三、教学点拨1、手工制作工具的使用在进行手工制作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强调的是如何使用手工制作的工具比如剪刀、胶水等等。
同时老师也要教孩子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如切割时,要将工具垂直或斜45度,注意不要向自己或别人伸出手指。
幼儿园大花轿教案
幼儿园大花轿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婚礼文化中大花轿的含义和作用。
2.学会制作小型大花轿。
3.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1.材料:彩纸、布料、剪刀、胶带、彩笔等。
2.工具:备有复印纸的打印机。
三、教学内容1.通过课堂讲解,让幼儿认识传统婚礼文化中大花轿的含义和作用。
引导幼儿能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老师向幼儿展示制作小型大花轿的步骤,并逐步教会幼儿制作小型大花轿。
具体步骤为:–步骤一:准备材料•幼儿需要准备彩纸、布料、剪刀、胶带、彩笔等制作材料。
–步骤二:制作花轿架•幼儿用复印纸模板把彩纸剪成相应的零件,剪好后用胶带粘成花轿架。
–步骤三:装饰花轿•幼儿使用布料、彩纸等装饰花轿,营造出传统大花轿的风格。
3.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在制作小型大花轿的过程中,分工合作,积极体验和创造,增强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4.最后,幼儿将刚制作好的小型大花轿带回家,可以跟家人分享自己的制作经验和过程。
四、教学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现场制作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让幼儿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鼓励幼儿积极动手,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多样性、创造性和互动性,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五、教学效果评估1.手工制作小型大花轿的过程中,观察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表现。
2.课后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和自我感受。
六、教学过程时间安排1.课堂讲解:20分钟。
2.现场制作小型大花轿:60分钟。
3.实践操作和创造:40分钟。
4.评估:5分钟。
七、注意事项1.进行实际制作时,要注意相应的安全措施。
2.幼儿们需要注意保持严肃的态度,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
3.在制作过程中要看到每个幼儿的不同,积极引导幼儿,保证教学质量。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幼儿们不仅掌握了制作小型大花轿的基本技能,还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促进了创造力的提高。
但是,在制作过程中,一些幼儿还存在着不耐烦、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绍传统工具教案时间:班级:任教老师:教学内容:农耕的工具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了解当地耕地工具的演变历史。
2通过探究和讨论,使学生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加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了解当地农耕工具的样变过程。
三、活动准备:实物:铁锨镢头单铧犁及图片。
四、活动流程:㈠了解农耕工具的演变1 引入我们都生长在农村,谁能说一说劳动人民是怎样在土壤里生产出粮食来的?2农耕工具的演变商周的青铜制工具春秋战国的铁制工具隋唐的曲辕犁此时以牛力代替人力的耕作方式开始出现。
近代的机械化耕作工具①让学生观察图片(初步了解从古到今人们是怎样耕作及耕作方式)。
②让学生交流说说从图片中到从古到今是怎样耕作的。
③教师引导学生模拟体验各种农耕方式。
a 用手刨土b 用铁锨镢刨土c 用单铧犁耕地(介绍牛拉单铧犁及相关用具如牛套三牛担牛鞭子等)d 拖拉机耕地(学生自由交流现在农耕方式)㈡感悟认识拓展提升1 思考:从古到今耕作方式不同,工作效率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啊?(学生交流讨论)2小结:教师结合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用科学教育。
3我的发现:从古到今农耕方式有几种?4我的体会:了解从古到今农作方式后你想说点什么?㈢结束活动。
时间:班级:任教老师:教学内容: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了解古代农业的演变历史。
2通过探究和讨论,使学生认识一些古代、现代的生产工具。
3加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了解古代、现代的农耕工具。
三、活动准备实物:铁锨镢头犁。
四、活动流程㈠导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一起了解。
㈡介绍1、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法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的过程。
2、我国古代传统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3、小农经济是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
㈢观赏(展厅里的工具):⑴你见过哪一种?你认识哪一种?说一说?⑵你能说说他名字吗?⑶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吗?例如:木犁:以牛牵引用于翻土,犁铧、犁壁为铁制,余皆木制。
80年代后,平原多以机耕,山区尚有少量使用。
用于农田或旱地的耕作。
2000多年以前西汉的农具图谱,便有的犁的记载。
那时中国农民制造的木犁,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高水平。
一张犁铧,由犁尖、犁镜、犁床、犁托、犁柱等多部件组成,再配上一个横8形的犁辕,无论是入土角度,还是翻土曲线的牵引点的选择,完全符合力学原则。
当今,世界各国制造了几百种机引犁,而它们的主要结构、基本设计,也跳不出西汉木犁的基本原理。
木犁一般分旱犁和水犁两种,旱犁的俗名为“箭犁”,粗大牢固,有一个形状为“箭”的构件,因此而得名;水犁的构造简单、轻便,俗名叫“独犁”。
铁耙:耙(bà)是农业生产中传统的翻地农具,曾经是农家必备的农具之一。
也是中国武术器械之一,由农具演化而来。
铁齿钉耙,耙齿锋利似钉,攻击性强,也兼有兵器的作用。
因耙可击,可耙,一度成为军中最利的武器之一。
耙的击法有“推牵”、“扁身杀”、“倒头打”、“大斜压”等;防法有“对打对揭”、“直起磕”、“扁身中拦”等。
武术单练套路有“九齿钉耙”和“荷叶耙”;对练有“耙进枪”和“耙战刀牌”等。
耒:古代的一种翻土、开沟渠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周易·系辞》说神农氏“揉木为耒”,而《世本》则以为黄帝时“始作耒”。
现在所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已发现有保留于黄土上的耒痕。
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刻画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
双齿之上有一横木,表明使用时以脚踏之,以利于耒齿扎入土中,也即古人所说的“跖耒而耕”。
耒在战国文献中也很常见,据《考工记》,耒通高为六尺六寸,合今1.4米左右。
青铜耒是从木耒发展而来的,后来又发展到铁耒,并演化到犁。
㈣结束活动。
时间:班级:任教老师:教学内容:介绍石磨一、活动目的:1、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制作豆浆,探究了解各种工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解决制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能用语言、图表表达交流制作的过程。
2、体验、分享制作豆浆的快乐,感爱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锻炼幼儿的小肌肉,提高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和力量。
二、活动准备:1、物质准备:石臼、石磨、电动粉碎机;黄豆、花生、杯子、勺子、抹布;幼儿记录表(可以园内准备也可以与家长共同准备)2、经验准备:①在点心环节喝豆浆,了解豆浆与黄豆的关系,并与幼儿一起浸泡黄豆放在观察角,鼓励幼儿观察黄豆的变化情况。
②在区域中投入上述工具,认识工具名称,探究石臼、石磨的使用方法。
三、活动过程:活动一:认识工具石磨1、活动形式:①安排参观食堂叔叔制作豆浆的过程。
②讨论:用什么工具使豆子变碎、变细?③集中介绍工具名称及安全要求,之后投放探索区,幼儿自由进区实践,充分体验感知每种工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指导要点:①了解工具的名称及特征。
②在操作工具中了解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功能。
3、观察与推进:幼儿参观了食堂叔叔用渣浆分离机制作豆浆,用锅煮豆浆的过程并懂得了要用泡过的黄豆做豆浆。
于是,他们产生了自己做豆浆的愿望。
“小朋友可以用什么工具来做豆浆”。
带着这个问题,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有的到花鸟市场买来了石磨,有的从家里带来了石臼、电动粉碎机。
在区域活动时间晨,幼儿开始尝试将老师投放的材料如:米、地瓜粉、花生等用石磨、石臼或粉碎机来磨碎、磨细。
通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幼儿对带来的这些工具有了基本的了解。
幼儿通过多次操作工具,对工具的使用越来越熟练,操作的动作和方法也更正确了,下一步,可以让他们开始尝试制作豆浆了。
活动二:制作豆浆1、活动形式:分小组活动形式和区域活动形式投入材料,让有兴趣或体验不够的幼儿继续尝试、体验、感知。
2、指导要点:①鼓励幼儿自选工具制作豆浆,并仔细观察自己使用的工具做出来的豆浆是什么样的?②支持、帮助和引导幼儿发现和解决制作豆浆过程的问题。
③在尝尝自己做的豆浆时,引导幼儿思考有渣的豆浆喝起来感觉怎样?怎样才能喝到平时幼儿园里喝到的没渣的豆浆?3、观察与推进:幼儿对操作工具制作豆浆兴趣浓厚,三种工具都有若干幼儿选用。
幼儿在操作中发现:不管用什么工具做豆浆都要加水才行。
同时,他们还不断交流自己的发现的体验,①大石臼很快就能舂出豆浆,小石臼的锤子小,豆子一直舂不烂;②用石磨做豆浆时,豆子卡在洞洞里可以用小勺的柄把它们捅下去;③而用电动粉碎机时要把黄豆加到有刀的小罐子里,还得盖紧盖子,才能磨出豆浆。
他们还发现石臼、石磨做出的豆浆是渣、浆混合的,味道口感粗涩。
幼儿想到了一些过滤工具来过滤豆渣,如:水果网、鱼网、过滤杯、纱布、各种篮子,捞勺,甚至有幼儿说在纸盒上戳上几个洞来做过滤器。
下一步活动中,可引导幼儿在制作豆浆来验证自己的方法。
活动三、比较工具1、活动形式:以区域活动的形式开展。
2、指导要点:给幼儿提供记录四种工具使用情况的比较记录表,引导幼儿2-3人使用制作豆浆,并对每种工具的使用状况进行记录。
3、观察与推进: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进行制作豆浆并对操作工具的省力情况,快捷情况、渣浆分离情况,卫生情况几个方面进行的比较,并在图表上用符号记录。
经过一段时间比较工具的探索,每个幼儿对每种工具都体验过,并记录自己的操作情况。
有了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再加上图表的记录帮助他们进一步意识到不同工具的速度和效率的差异,有的幼儿对老师说:我发现电动粉碎机做豆浆又快又干净,石磨、石臼做豆浆很麻烦。
我们认为幼儿有了这一轮工具比较的经验,下一步可以呈现“全自动豆浆机”引发幼儿对工具演变的思考和感知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的认识上。
活动四:了解工具的演变。
1、活动形式:以集中活动形式进行。
2、指导要点:通过图表的比较及品尝教师使用“全自动豆浆机”做豆浆进一步帮助幼儿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工具的演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3、观察与推进:幼儿在展示板前相互交流各自的记录表,并在集体谈话时描述了自己的记录和体会。
为了进一步让幼儿感知工具演变的过程,教师结合图表,帮助幼儿比较梳理有关经验并简要小结,同时也为了增强幼儿的认识,教师演示了用“全自动豆浆机”做豆浆的过程并让幼儿品尝使幼儿切身感到“全自动豆浆机”省力、快速、口感好、又卫生,是现在做豆浆的首选工具。
时间:班级:任教老师:教学内容:介绍锯的来源一、活动目标:1、情感引入启发幼儿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获得现实生活中仿生现象的有关经验。
2、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引起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
二、活动准备:1、每组一份操作材料:带锯齿的茅草,放大镜。
2、锯子几把。
(实物)3、幼儿操作的匹配图片每组一份(鱼网、蜘蛛网;变色龙、迷彩服;育婴袋、袋鼠;蝙蝠、雷达)。
三、活动过程:(一)、探索操作,说说自己的发现(感知茅草有锯齿的特点)。
1、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玩玩、议议。
2、师生谈话。
师:刚才你们玩的是什么东西?(幼儿:草、放大镜)师:你们说到的草它有个名字叫茅草。
你们玩后有什么要告诉大家的吗?(引导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告诉大家)师小结。
(着重点在茅草上。
如:老师听见小朋友说,茅草的边缘扎手;还有的说用放大镜可以清楚地看到茅草的边缘有一排小锯齿。
是这样的吗?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一下,好吗?3、幼儿再次观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引导幼儿观察茅草边缘锋利的小锯齿。
4、刚才你们都发现了,茅草很特别的地方,真聪明。
古时候有一个叫鲁班的人他也非常的聪明。
(二)、比较观察,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
(根据幼儿认识程度选择以下内容)1、让幼儿看、听故事《鲁班造锯》(利用教学课件辅助)。
2、幼儿和老师共同讨论。
如:鲁班发明了什么?(出示锯子)锯子有什么用呢?鲁班受到什么的启发发明了锯子?(出示茅草)锯子和茅草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出示茅草--锯子放大的画面)小结:鲁班受到茅草的启发、发明了比茅草更锋利的锯子。
事实上,我们今天见到的许多机器和工具也是受到一些动物或植物的启发才制造出来的。
不信,我们来看看。
3、出示鱼的图片师:鱼为什么有时能游到水底下,有时又能浮出水面呢?那你们想想仿照鱼的这种特点能发明什么呢?鱼和潜水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小结:你们瞧,鱼儿能自由地生活在水中,人们仿照他们的特点,制造出了对我们人类非常有用的潜水艇。
还有哪些的东西是受到动物的启发而发明的呢?让我们来找找看。
4、通过匹配游戏,找出有共同特征的两种物体。
①幼儿分成4组,每组一份匹配材料。
动物图片:蜘蛛网、变色龙、袋鼠、蝙蝠;人造物图片:渔网、迷彩服、育婴袋、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