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测距实验报告
激光测距实验报告
激光测距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激光测距仪器进行实际测距,掌握激光测距的原理和方法,以及了解激光测距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激光测距是利用激光器发射出的激光束,通过反射、接收和处理使得的返回激光束,从而测定物体的距离。
一般来说,激光测距主要包括激光器、发射器、接收器和处理器四个部分。
发射器将激光束发射到目标物体上,目标反射激光束并接收器接收反射的激光束信号,并传递至处理器进行信号处理和距离计算。
三、实验器材1. 激光测距仪器2. 测距標尺3. 计算机4. 实验用物体四、实验步骤及内容1. 检查激光测距仪器是否正常工作,设置仪器参数。
2. 将激光测距仪器对准测距目标物体,按下触发键开始测距。
3. 记录实际距离值,并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的测距结果。
4. 重复以上步骤,进行多次测距,对比不同次测距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5.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体会。
五、实验数据处理利用测距仪器测量得到的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根据测距仪器的测距原理,以及所采集到的数据,计算出目标物体的实际距离并与激光测距仪测距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六、实验注意事项1. 激光测距仪器操作时需要注意安全,避免直接照射眼睛。
2. 实验过程中需注意激光测距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保持仪器处于正确的位置和设置状态。
3. 实验完成后,及时将激光测距仪器关闭并妥善保管。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深入理解了激光测距的原理和方法,掌握了激光测距仪器的操作技能,并且可以通过激光测距仪器实现准确的测距结果。
同时也了解到激光测距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以上就是关于激光测距实验的报告,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激光脉冲测距实验报告讲解
激光脉冲测距1目录一工作原理 (3)(1)测距仪工作原理 (3)(2)激光脉冲测距仪光学原理结构 (3)(3)测距仪的大致结构组成 (4)(4)主要的工作过程 (4)(5)激光脉冲发射、接收电路板组成及工作原理 (5)二激光脉冲测距的应用领域 (5)三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法 (6)(1)优点 (6)(2)问题及解决方案 (7)2一工作原理(1)测距仪工作原理现在就脉测距仪冲激光测距简要叙述其工作原理。
简单地讲,脉冲法测距的过程是这样的:测距仪发射出的激光经被测量物体的反射后又被测距仪接收,测距仪同时记录激光往返的时间t,光速c 和往返时间t 的乘积的一半,就是测距仪和被测量物体之间的距离。
一般一个典型的激光测距系统应具备以下四个模块:激光发射模块;激光接收模块;距离计算与显示模块;激光准直与聚焦模块,如图2-1 所示。
系统工作时,由发射单元发出一束激光,到达待测目标物后漫反射回来,经接收单元接收、放大、整形后到距离计算单元计算完毕后显示目标物距离。
在测距点向被测目标发射一束强窄激光脉冲,光脉冲传输到目标上以后,其中一小部分激光反射回测距点被测距系统光功能接收器所接受。
假定光脉冲在发射点与目标间来回一次所经历的时间间隔为t,那么被测目标的距离 D为:式中:c 为激光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D 为待测距离;t为激光在待测距离上的往返时间。
R=C*T/2 (公式1)图一脉冲激光测距系统原理框图激光脉冲测距仪光学原理结构2()3图二)测距仪的大致结构组成(3时钟脉冲门控电路、脉冲激光测距仪主要由脉冲激光发射系统、光电接收系统、振荡器以及计数显示电路组成4)主要的工作过程(其工作过程大致如下:首先接通电源,复原电路给出复原信号,使整机复原,准备进行测量;同时触发脉冲激光发生器,产生激光脉冲。
该激光脉冲有一小部分能量由参考信号取样器直接送到接收系统,作为计时的起始点。
大部分光脉冲能量射向待测目标,由目标反射回测距仪的光脉冲能量被接收系统接收,这就是回波信号。
激光测距实验报告(精)
一、激光测距简介:激光测距仪无论在军事应用方面,还是在科学技术、生产建设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激光波长单一,测量精度高,且激光测距仪结构小巧,安装调整方便,故激光测距仪是目前高精度测距最理想的仪器。
激光器与普通光源有显著的区别,它利用受激发射原理和激光腔的滤波效应,使所发光束具有一系列新的特点:①激光有小的光束发散角,即所谓的方向性好或准直性好。
②激光的单色性好,或者说相干性好,普通灯源或太阳光都是非相干光。
③激光的输出功率虽然有限度,但光束细,所以功率密度很高,一般的激光亮度远比太阳表面的亮度大。
若激光是连续发射的,测程可达40公里左右,并可昼夜进行作业。
若激光是脉冲发射的,一般绝对精度较低,但用于远距离测量,可以达到很好的相对精度。
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是由美国休斯飞机公司的科学家梅曼于1960年,首先研制成功的。
美国军方很快就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对军用激光装置的研究。
1961年,第一台军用激光测距仪通过了美国军方论证试验,对此后激光测距仪很快就进入了实用联合体。
激光测距仪重量轻、体积小、操作简单速度快而准确,其误差仅为其它光学测距仪的五分之一到数百分之一,因而被广泛用于地形测量,战场测量,坦克,飞机,舰艇和火炮对目标的测距,测量云层、飞机、导弹以及人造卫星的高度等。
它是提高坦克、飞机、舰艇和火炮精度的重要技术装备。
由于激光测距仪价格不断下调,工业上也逐渐开始使用激光测距仪。
国内外出现了一批新型的具有测距快、体积小、性能可靠等优点的微型测距仪,可以广泛应用于工业测控、矿山、港口等领域。
激光测距仪-分类:一维激光测距仪用于距离测量、定位;二维激光测距仪(Scanning Laser Range finder)用于轮廓测量,定位、区域监控等领域;三维激光测距仪(3D Laser Range finder)用于三维轮廓测量,三维空间定位等领域。
激光测距-方法激光测距仪一般采用两种方式来测量距离:脉冲法和相位法。
激光测距实验报告(精)
一、激光测距简介:激光测距仪无论在军事应用方面,还是在科学技术、生产建设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激光波长单一,测量精度高,且激光测距仪结构小巧,安装调整方便,故激光测距仪是目前高精度测距最理想的仪器。
激光器与普通光源有显著的区别,它利用受激发射原理和激光腔的滤波效应,使所发光束具有一系列新的特点:①激光有小的光束发散角,即所谓的方向性好或准直性好。
②激光的单色性好,或者说相干性好,普通灯源或太阳光都是非相干光。
③激光的输出功率虽然有限度,但光束细,所以功率密度很高,一般的激光亮度远比太阳表面的亮度大。
若激光是连续发射的,测程可达40公里左右,并可昼夜进行作业。
若激光是脉冲发射的,一般绝对精度较低,但用于远距离测量,可以达到很好的相对精度。
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是由美国休斯飞机公司的科学家梅曼于1960年,首先研制成功的。
美国军方很快就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对军用激光装置的研究。
1961年,第一台军用激光测距仪通过了美国军方论证试验,对此后激光测距仪很快就进入了实用联合体。
激光测距仪重量轻、体积小、操作简单速度快而准确,其误差仅为其它光学测距仪的五分之一到数百分之一,因而被广泛用于地形测量,战场测量,坦克,飞机,舰艇和火炮对目标的测距,测量云层、飞机、导弹以及人造卫星的高度等。
它是提高坦克、飞机、舰艇和火炮精度的重要技术装备。
由于激光测距仪价格不断下调,工业上也逐渐开始使用激光测距仪。
国内外出现了一批新型的具有测距快、体积小、性能可靠等优点的微型测距仪,可以广泛应用于工业测控、矿山、港口等领域。
激光测距仪-分类:一维激光测距仪用于距离测量、定位;二维激光测距仪(Scanning Laser Range finder)用于轮廓测量,定位、区域监控等领域;三维激光测距仪(3D Laser Range finder)用于三维轮廓测量,三维空间定位等领域。
激光测距-方法激光测距仪一般采用两种方式来测量距离:脉冲法和相位法。
激光脉冲测距实验报告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激光脉冲测距组长:孙汉林(制作PPT)组员:张莹(讲解)吕富敏(制作报告)目录一工作原理 (3)(1)测距仪工作原理 (3)(2)激光脉冲测距仪光学原理结构 (3)(3)测距仪的大致结构组成 (4)(4)主要的工作过程 (4)(5)激光脉冲发射、接收电路板组成及工作原理 (5)二激光脉冲测距的应用领域 (5)三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法 (6)(1)优点 (6)(2)问题及解决方案 (7)一工作原理(1)测距仪工作原理现在就脉测距仪冲激光测距简要叙述其工作原理。
简单地讲,脉冲法测距的过程是这样的:测距仪发射出的激光经被测量物体的反射后又被测距仪接收,测距仪同时记录激光往返的时间t,光速 c 和往返时间t 的乘积的一半,就是测距仪和被测量物体之间的距离。
一般一个典型的激光测距系统应具备以下四个模块:激光发射模块;激光接收模块;距离计算与显示模块;激光准直与聚焦模块,如图2-1 所示。
系统工作时,由发射单元发出一束激光,到达待测目标物后漫反射回来,经接收单元接收、放大、整形后到距离计算单元计算完毕后显示目标物距离。
在测距点向被测目标发射一束强窄激光脉冲,光脉冲传输到目标上以后,其中一小部分激光反射回测距点被测距系统光功能接收器所接受。
假定光脉冲在发射点与目标间来回一次所经历的时间间隔为t,那么被测目标的距离 D 为:式中:c 为激光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D 为待测距离;t为激光在待测距离上的往返时间。
R=C*T/2 (公式1)图一脉冲激光测距系统原理框图(2)激光脉冲测距仪光学原理结构图二(3)测距仪的大致结构组成脉冲激光测距仪主要由脉冲激光发射系统、光电接收系统、门控电路、时钟脉冲振荡器以及计数显示电路组成(4)主要的工作过程其工作过程大致如下:首先接通电源,复原电路给出复原信号,使整机复原,准备进行测量;同时触发脉冲激光发生器,产生激光脉冲。
该激光脉冲有一小部分能量由参考信号取样器直接送到接收系统,作为计时的起始点。
长度的测量实验报告
长度的测量实验报告引言:长度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物理量之一,也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需要测量的量之一。
在科学实验中,准确测量长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本实验,我们旨在探究不同测量方法对长度测量结果的影响,并比较其准确性与可靠性。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标是:1. 比较直尺、卷尺和激光测距仪三种常见的长度测量工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 探究不同测量方法对长度测量结果的影响;3.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并提出适合不同情况下选择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材料和设备:本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包括:1. 直尺:用于直接测量较短的长度;2. 卷尺:用于测量较长的长度;3. 激光测距仪:利用激光技术进行非接触式测量。
三、实验步骤:1. 使用直尺对一根长度为10厘米的木棍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2. 使用卷尺对一根长度为50厘米的铁丝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3. 使用激光测距仪对一块长度为1米的砖墙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4. 重复步骤1~3,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结果如下:1. 利用直尺测量10厘米的木棍,结果为9.8厘米;2. 利用卷尺测量50厘米的铁丝,结果为50.3厘米;3. 利用激光测距仪测量1米的砖墙,结果为0.995米。
从结果可以看出,直尺和卷尺的测量结果与真实值存在一定的误差。
这主要是由于人的肉眼判断和操作时的不精确所致,同时直尺和卷尺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固有误差。
而激光测距仪的测量结果更加准确,接近真实值。
这是因为激光测距仪采用了先进的激光技术,可以实现非接触式测量,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测量方法,不同人员进行测量时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是由人的主观因素和操作技巧等影响所致。
因此,在进行精确测量时,应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例如可以让同一人员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或者使用更先进、精确度更高的测量设备。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在进行长度测量时,不同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存在差异;2. 激光测距仪是一种高精度、可靠性较高的测量工具,适用于较长距离的测量;3. 直尺和卷尺适用于较短距离的测量,但在精确度上与激光测距仪相比有限制。
激光测距实验报告
激光测距实验报告激光脉冲测距实验1.实验目的通过学习激光脉冲测距的工作原理;了解激光脉冲测距系统的组成;搭建室内模拟激光脉冲测距系统进行正确测距,为今后的工程设计奠定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基础。
2.实验原理激光脉冲测距与雷达测距在原理上是完全相同的,如图所示。
在测距点激光发射机发射激光脉冲,光脉冲经过光纤到达接收端,并被测距机上的探测系统接收。
测出从激光发射时刻到被接收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t,根据已知光速,即可求出光纤的长度R为R=/2式中c为光速。
真空中的光速是一个精确的物理常数C1=299792458 m/s光纤中的平均折射率n为n=故光纤中的光速为C=299710000可见,激光测距的任务就是准确地测定时间间隔t。
当不考虑光纤中光速的微小变化时,测距精度⊿R主要是由测时精度⊿t确定的⊿R=C⊿t/2实际脉冲激光测距机中是利用时钟晶体振荡器和脉冲计数器来测定时间间隔t的。
时钟晶体振荡器用于产生固定的频率的电脉冲振荡,脉冲计数器的作用是对晶体产生的电脉冲个数进行计数。
设晶体振荡器产生的电脉冲频率为f,则脉冲间隔T=1/f。
若从激光脉冲发出时刻脉冲计数器开始计数,到光脉冲被接收时刻停止计数。
设这段时间内脉冲计数器共计得脉冲个数为m,则可计算出被测光纤的长度为R=1/2cmT=cm/f=相应的测距精度为⊿R =1/2Ct=c/可见,脉冲激光测距机的测距精度由晶振的频率决定。
常用军用激光测距仪的晶振频率有15MHz、30MHz、75MHz和150MHz 等,与其相对应的测距精度分别为正负10m、正负5m 、正负2m和正负1m。
晶振的频率愈高,测距精度就愈高,但随之而来的,不仅是计数器的技术难度增加,而且要求激光脉冲的宽度愈窄,激光器的难度也增加。
对脉冲测距系统,计数器的“开门”信号是由取出一小部分发射激光脉冲经光探测器转换成电信号形成的。
这两个信号既可由同一探测器提供,也可以用两个探测器提供。
激光脉冲测距机由激光器、发射光学系统、接收及瞄准光学系统、取样及回波探测放大系统、技数及显示器和电源几部分组成,如图所示系统操作人员一旦下达发射激光命令,激光器发射一束窄激光脉冲,经发射光学系统扩束后射向接收系统,其中一小部分经取样后启动计数器开始计数。
距离测量实验报告
距离测量实验报告距离测量实验报告引言: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距离测量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
无论是在建筑工程、地质勘探还是导航系统等领域,准确测量距离都是必不可少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探究距离测量的原理和应用。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探究距离测量的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1. 测量卷尺2. 激光测距仪3. GPS定位设备4. 钢尺5. 测距仪三、实验步骤1. 使用测量卷尺进行直线距离测量。
将卷尺放置在需要测量的两点之间,读取卷尺上的刻度值,计算出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2. 使用激光测距仪进行距离测量。
将激光测距仪对准需要测量的目标,观察仪器显示的距离数值,即可得到目标距离。
3. 使用GPS定位设备进行距离测量。
将GPS定位设备放置在需要测量的位置,等待设备定位后,读取设备上显示的距离数值。
4. 使用钢尺进行小范围距离测量。
将钢尺放置在需要测量的两点之间,读取钢尺上的刻度值,计算出两点之间的距离。
5. 使用测距仪进行长距离测量。
将测距仪对准目标,观察仪器上的显示数值,即可得到目标距离。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通过实验测量和计算,我们得到了不同测量工具和方法下的距离测量结果。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激光测距仪的测量结果最为准确,其次是GPS定位设备和测距仪,而测量卷尺和钢尺的结果相对较为粗略。
这是因为激光测距仪采用了先进的激光技术,能够精确测量目标距离,并且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GPS定位设备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可以实时获取目标位置的经纬度信息,从而计算出目标距离。
而测距仪则是通过测量光的传播时间来计算距离,虽然精度稍低于激光测距仪,但在长距离测量中仍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然而,测量卷尺和钢尺的测量结果相对较为粗略,主要原因是人为读取刻度时存在一定的误差。
此外,测量卷尺和钢尺的使用范围相对较小,适用于小范围距离测量。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不同测量工具和方法在距离测量中的应用和优缺点。
长度测量实验报告总结
长度测量实验报告总结长度测量实验报告总结引言:长度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对于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准确测量长度,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本报告将总结这些实验的过程、结果和所得结论,并对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进行分析。
实验一:直尺测量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直尺来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通过将直尺对准物体的两个端点,我们可以得到物体的长度。
然而,直尺的刻度可能存在误差,因此我们需要将直尺与一个已知长度的标准物体进行校准。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个金属尺作为标准物体,并将其长度标定为10厘米。
结果: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我们得到了一系列数据。
将这些数据与标准物体的长度进行比较,我们发现直尺测量的结果与标准值相差在0.1厘米以内。
这表明直尺测量的结果相对准确。
实验二:游标卡尺测量为了进一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我们引入了游标卡尺。
游标卡尺通过游标的移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相比于直尺,它的刻度更加精细。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游标卡尺测量了几个不同物体的长度,并与直尺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通过与直尺测量结果的比较,我们发现游标卡尺的测量结果更加准确。
与直尺相比,游标卡尺的误差在0.05厘米以内。
这表明游标卡尺是一种更精确的长度测量工具。
实验三:激光测距仪测量为了进一步提高测量的精度,我们使用了激光测距仪进行长度测量。
激光测距仪通过测量激光束从仪器发射到物体反射回来所需的时间来计算物体的距离。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激光测距仪测量了几个不同物体的长度,并与直尺和游标卡尺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与直尺和游标卡尺的测量结果相比,激光测距仪的测量结果更加精确。
与直尺相比,激光测距仪的误差在0.01厘米以内。
与游标卡尺相比,激光测距仪的误差在0.005厘米以内。
这表明激光测距仪是一种高精度的长度测量工具。
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测量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这些误差可能来自于测量工具的精度限制、操作者的技巧水平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
激光测距实验报告
激光测距实验报告激光测距实验报告激光测距是一种高精度的测量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地质勘探、航天航空等领域。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搭建激光测距系统,探究其原理和应用。
一、实验原理激光测距是利用激光束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非常快的特性来测量距离的一种方法。
激光束发射出去后,经过一定的时间后被接收器接收到,利用时间差以及光速的已知值,可以计算出被测距离。
二、实验器材本次实验使用的器材包括激光发射器、接收器、计时器、光电二极管等。
三、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装置:将激光发射器和接收器分别固定在实验平台上,保证它们之间的距离为已知值。
2. 调试激光发射器:将激光发射器接通电源,观察是否能够正常发出激光束。
如果发现问题,及时检查并修复。
3. 调试接收器:将接收器接通电源,观察是否能够正常接收到激光束。
同样,如果发现问题,需要及时检查并修复。
4. 测量距离:在实验平台上设置一个待测物体,用激光束照射该物体,并记录下激光束发射和接收的时间差。
5. 计算距离:根据已知的光速值和时间差,通过简单的计算即可得到待测物体与激光器之间的距离。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针对不同距离进行了多次测量,并记录下了相应的时间差。
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每个距离对应的实际距离。
在分析实验结果时,我们发现激光测距的精度较高,与实际距离相比误差较小。
这得益于激光束传播速度极快的特性,使得测距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此外,我们还发现在实验过程中,激光束的传播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大气湿度、温度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激光束的传播速度发生微小变化,从而对测距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考虑和修正,以提高测距的精度和可靠性。
五、应用前景激光测距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工程测量中,激光测距可以用于测量建筑物的高度、地面的距离等,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在地质勘探中,激光测距可以用于测量地壳的变形、地震活动等,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范提供重要依据。
激光测距物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激光测距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激光测距仪的使用技巧。
3. 通过实验验证激光测距的准确性。
二、实验原理激光测距是一种基于光速传播原理的测量距离的方法。
当激光发射器发射出激光束,经目标反射后,被接收器接收,根据激光往返所需的时间,即可计算出目标与激光发射器之间的距离。
实验原理公式为:s = c t / 2其中,s为距离,c为光速,t为激光往返所需时间。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激光测距仪一台2. 反射镜一个3. 秒表一个4. 铅笔一支5. 记事本一本四、实验步骤1. 将激光测距仪放在实验平台上,确保仪器稳定。
2. 将反射镜固定在实验平台上,使其与激光测距仪保持一定距离。
3. 打开激光测距仪,调整仪器使其对准反射镜。
4. 记录下激光测距仪的初始读数。
5. 用秒表记录激光往返所需时间。
6. 关闭激光测距仪,记录下最终读数。
7. 根据实验原理公式,计算目标与激光测距仪之间的距离。
8. 重复以上步骤,进行多次实验,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初始读数:100m2. 激光往返所需时间:0.05s3. 最终读数:100m4. 计算得到的距离:s = c t / 2 = 3 10^8 0.05 / 2 = 7.5 10^6 m实验结果显示,目标与激光测距仪之间的距离为7.5 10^6 m,与初始读数一致,说明实验结果准确。
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 实验过程中,激光测距仪对准反射镜时,需确保仪器稳定,避免因振动或倾斜导致实验误差。
2. 实验中,激光往返所需时间较短,使用秒表进行测量时,应尽量提高精度。
3. 实验结果表明,激光测距方法具有高精度、快速、便捷的特点,适用于各种距离测量场合。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激光测距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了激光测距仪的使用技巧,并验证了激光测距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表明,激光测距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激光测距实验报告
激光测距实验报告引言:激光测距技术是一种通过测量光传播时间或光波束的相位变化来实现距离测量的技术。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测量、导航、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激光测距系统并进行测量,来了解激光测距的原理、方法以及应用。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激光测距的基本原理;2. 学习激光测距的实验方法;3. 掌握激光测距系统的搭建与调试技巧;4. 进行距离测量实验,验证激光测距的可靠性与精度。
二、实验原理:激光测距的原理基于光的速度恒定以及测量光传播时间的方法。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已知的,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光传播的时间来计算出距离。
激光测距系统由激光器、光传输路径、光接收器以及测量仪器组成。
三、实验器材与方法:1. 实验器材:- 激光器;- 光传输路径(光纤、镜片等);- 光接收器;- 测距仪器(计时器、计数器等);- 实验平台。
2. 实验方法:- 搭建激光测距系统:将激光器、光传输路径和光接收器按照一定的布局连接起来,并固定在实验平台上。
- 调试激光测距系统:根据实验要求,调整光传输路径的长度、方向以及光接收器的位置,确保光线可以准确地射向目标。
- 进行距离测量实验:在实验平台上放置目标,例如反射器、墙壁等,激光器发出激光束射向目标,光经过目标后被光接收器接收,并通过测量仪器测量光传播的时间。
根据光的速度以及测得的时间,计算出目标与激光器的距离。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多次实验测量,得到了一系列的距离测量结果。
将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平均值、标准差以及测量误差等参数,来评估激光测距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
五、实验讨论与改进: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或者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对于实验中的问题,我们进行讨论和分析,尝试找到解决方法或者改进措施,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激光测距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了搭建和调试激光测距系统的技巧,进行了距离测量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激光测距实验报告
有关“激光测距”的实验报告有关“激光测距”的实验报告如下: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激光测距的方法,测量目标物体与测距仪之间的距离,并验证激光测距的原理及精度。
二、实验原理1.激光测距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激光的快速、单色、相干性好等特点,通过测量激光发射器发出激光信号到目标物体再反射回来的时间,计算出目标物体与测距仪之间的距离。
具体而言,激光测距仪通常采用脉冲法或相位法进行测距。
2.脉冲法测距是通过测量激光发射器发出激光脉冲信号到目标物体再反射回来的时间,计算出目标物体与测距仪之间的距离。
其计算公式为:d=2c×t,其中d为目标物体与测距仪之间的距离,c为光速,t为激光脉冲信号往返时间。
3.相位法测距则是通过测量调制后的激光信号在目标物体上反射后与原信号的相位差,计算出目标物体与测距仪之间的距离。
其计算公式为:d=2×Δφλ,其中λ为调制波长,Δφ为相位差。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激光测距仪、标定板、尺子、三脚架等。
2.将标定板放置在平整的地面上,用三脚架固定激光测距仪,调整激光测距仪的高度和角度,使激光束对准标定板中心。
3.按下激光测距仪的测量按钮,记录标定板的距离读数。
4.用尺子测量标定板的实际距离,并与激光测距仪的读数进行比较。
5.重复步骤3和4多次,记录数据并分析误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激光测距仪的测量精度较高,误差在±1cm以内。
2.在不同距离下,激光测距仪的误差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表现良好。
3.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环境因素对激光测距的影响,如烟雾、尘埃等可能会影响激光信号的传播和反射。
五、结论与展望本实验通过激光测距的方法测量了目标物体与测距仪之间的距离,验证了激光测距的原理及精度。
实验结果表明,激光测距仪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可靠性,适用于各种需要高精度距离测量的场合。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激光测距的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如无人驾驶、机器人导航、地形测绘等。
激光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激光的基本原理和特性;2. 掌握激光器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3. 通过实验,了解激光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激光是一种受激辐射的光,具有高亮度、单色性、方向性和相干性等特点。
激光器由增益介质、光学谐振腔和激励能源组成。
当激励能源对增益介质进行激励时,产生粒子数反转,从而产生激光。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激光器:He-Ne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2. 光学元件:透镜、反射镜、分束器、偏振片等;3. 传感器:光功率计、光电探测器等;4. 支撑架、连接线等辅助工具。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激光器基本特性实验(1)观察激光器的输出光束,了解其方向性和单色性;(2)使用光功率计测量激光器的输出功率,并记录数据;(3)使用光电探测器测量激光器的频率,并记录数据。
2. 激光干涉实验(1)搭建激光干涉实验装置,包括激光器、透镜、分束器、反射镜、光电探测器等;(2)调整实验装置,使激光束在分束器处分成两束;(3)观察干涉条纹,了解干涉现象,并记录数据;(4)分析干涉条纹,计算干涉条纹间距,进而计算激光的波长。
3. 激光衍射实验(1)搭建激光衍射实验装置,包括激光器、透镜、狭缝、光电探测器等;(2)调整实验装置,使激光束通过狭缝;(3)观察衍射条纹,了解衍射现象,并记录数据;(4)分析衍射条纹,计算衍射角,进而计算激光的波长。
4. 激光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验(1)激光切割实验:观察激光切割材料的过程,了解激光在切割领域的应用;(2)激光焊接实验:观察激光焊接材料的过程,了解激光在焊接领域的应用;(3)激光测距实验:使用激光测距仪测量距离,了解激光在测距领域的应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激光器基本特性实验结果:(1)He-Ne激光器输出功率为5mW,频率为632.8nm;(2)半导体激光器输出功率为10mW,频率为1064nm。
2. 激光干涉实验结果:干涉条纹间距为0.5mm,激光波长为632.8nm。
激光测距仪认知实习报告
一、前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激光测距仪作为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测量工具,在建筑、测绘、地质勘探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激光测距仪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认知实习。
以下是实习报告的具体内容。
二、实习目的1. 了解激光测距仪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2. 掌握激光测距仪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3. 熟悉激光测距仪在测绘、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4. 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习时间2023年10月15日至2023年10月21日四、实习地点XX测绘学院实验室五、实习内容1. 激光测距仪的基本原理和结构激光测距仪是利用激光束进行距离测量的仪器。
其基本原理是发射激光束,经目标反射后,接收反射光,根据激光往返的时间计算出距离。
激光测距仪主要由发射器、接收器、控制器和显示器等部分组成。
2. 激光测距仪的操作方法(1)开机:打开激光测距仪的电源,等待仪器自检完成。
(2)校准:将激光测距仪对准目标,按下校准按钮,进行自校准。
(3)测量:将激光测距仪对准目标,按下测量按钮,仪器自动测量距离。
(4)数据读取:测量完成后,激光测距仪将显示测量结果,可通过数据线传输至电脑进行分析。
3. 激光测距仪在测绘、建筑等领域的应用(1)测绘领域:激光测距仪可广泛应用于地形测绘、土地测绘、建筑测绘等,提高测绘效率和精度。
(2)建筑领域:激光测距仪可用于建筑物高度、长度、宽度等尺寸的测量,为建筑设计、施工提供依据。
(3)地质勘探:激光测距仪可用于地质勘探、矿山测量等领域,为资源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六、实习总结通过本次认知实习,我们对激光测距仪有了全面的认识,掌握了其操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心得体会:1. 激光测距仪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效率,适用于各种测量场合。
2. 操作激光测距仪需要一定的技巧,通过实践和总结,我们可以不断提高操作水平。
3. 激光测距仪在测绘、建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现代测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度测量实验报告总结
长度测量实验报告总结引言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不同的长度测量方法和工具来测量给定物体的长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直尺、卷尺以及激光测距仪等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对每种测量方法的准确度和精确度进行了评估。
实验方法1. 直尺测量法首先,我们使用直尺对待测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
将直尺与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读取直尺上与物体的另一端对齐的刻度值。
重复多次测量以提高测量的准确度,然后计算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
2. 卷尺测量法接下来,我们使用卷尺对待测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
将卷尺与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读取卷尺上与物体的另一端对齐的刻度值。
同样地,进行多次测量并计算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
3. 激光测距仪测量法最后,我们使用激光测距仪对待测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
将激光测距仪对准物体的一端,并触发测距仪,记录测得的距离值。
同样,进行多次测量并计算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
实验结果根据我们的实验数据,我们得到了以下测量结果:测量方法测量值(单位:厘米)直尺测量法30.2卷尺测量法30.5激光测距仪测量法30.3结果分析通过对比不同测量方法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直尺测量法和激光测距仪测量法得到的测量结果非常接近,说明这两种测量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确度;2.卷尺测量法得到的测量结果稍大于其他两种方法,可能是由于卷尺的刻度存在微小误差或者使用不够准确导致的。
结论本实验通过使用直尺、卷尺和激光测距仪等不同的测量工具,对长度进行了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我们发现直尺和激光测距仪测量结果较为接近,说明这两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确度。
而卷尺测量结果稍大,可能是由于使用不够准确导致的。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参考文献[1] 雷凯. 误差与测量实验教程[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0.[2] 赵元杰, 仇富娟, 金振波. 物理实验教程[M]. 科学出版社, 2014.[3] 张世权, 马国权, 付进. 仪器分析与测试技术[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激光测距仪测试报告讲解
激光测距仪测试报告2007年11月24日到11月25日,我协同激光测距仪销售技术人员张建国对DSL激光测距仪在焦炉现场环境下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测试。
激光测距仪的测距模式:在本次测试时,使用激光测距仪的232串口通讯方式进行测距,并使用跟踪模式,即以每秒5次的速率取激光测距仪的测试距离。
测试环境:在拦焦车轨道平台进行测试,第一次测试时,将目标反光膜粘贴于纸箱上,纸箱固定于拦焦车尾部距离地面1.5米处,反光膜面积500×750,激光测距仪放置于轨道最北端,测试时自然光线较弱,在此种测试条件下,对17、27、37、47、57、67、77、87、97、107号炭化室出焦时的距离进行了测试;第二次测试时,将反光膜置于拦焦轨道中部装煤楼处,而将激光测距仪安置于拦焦车二层平台,反光膜面积500×1000,测试时自然光线较强,在此种情况下,对93、103号出焦时的距离进行了测量。
测试结果:在第一种情况测距时,在97号前8次出焦时距离的测量基本准确,其最大误差未超过40mm,而且此误差是测距误差和炭化室误差、拦焦车对位误差的累积误差;在97号和107号炭化室出焦时,由于受熄焦、放焦后水汽的影响,在水汽最浓的时刻,激光测距仪返回E255(信号弱)的错误,但仍能间断的传回距离数据,其精度仍能达到前8次测量的精度。
以第二种测试条件进行测试时,由于时间的关系只测了93和103号炭化室在出焦时的距离,在测量这两个炭化室距离时,水汽的影响较小,准确的得到了其距离,误差也在40mm以内。
测试局限性:本次测试由于时间的关系,对出焦时水汽对测距的影响进行了较多的测试,但对强光照射反光膜时对测距的影响未能更多的测试,据张建国讲只要使用反光膜,影响非常小。
测试结论:通过此次测试可得出结论,在一般条件下,对于90号以前的炭化室出焦时的测距精度可能得到保证,对于后面的15个炭化室,在出焦时,水汽的影响可能导致测量时某一时刻,测距仪出现信号弱的错误,但只要连续测量也有非常大的可能可以得到一个准确的数据。
地月测距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自古以来,人类对月亮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月亮作为地球的近邻,其距离地球的精确测量对于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在天文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地月测距实验就是一项重要的突破。
本实验旨在通过激光测距技术,精确测量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
二、实验目的1. 掌握激光测距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熟悉地月测距实验的流程和注意事项;3. 熟悉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提高实验技能;4. 为我国地月测距研究提供实验数据。
三、实验原理地月测距实验主要利用激光测距技术,通过发射激光脉冲到月球表面,接收月球反射回来的激光脉冲,根据激光脉冲往返时间计算出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
激光测距原理如下:1. 发射激光脉冲到月球表面;2. 激光脉冲在月球表面反射,经过一定时间返回地球;3. 记录激光脉冲往返时间t;4. 根据激光脉冲往返时间t,计算出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L。
公式:L = c × t / 2其中,L为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c为光速,t为激光脉冲往返时间。
四、实验仪器与设备1. 激光测距仪:用于发射激光脉冲和接收月球反射回来的激光脉冲;2. 光电探测器:用于接收激光脉冲信号;3. 数据采集卡:用于采集和处理实验数据;4. 计算机: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
五、实验步骤1. 将激光测距仪安装于实验场地,确保仪器稳定;2. 调整激光测距仪的发射角度,使其指向月球;3. 开启激光测距仪,发射激光脉冲到月球表面;4. 接收月球反射回来的激光脉冲,记录往返时间t;5. 重复步骤3和4,进行多次测量,以提高实验精度;6. 将实验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7. 根据数据处理结果,计算出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L。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通过多次实验,得到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L的平均值为384,403公里。
2. 结果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我国地月测距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测量精度较高。
距离测量实验报告
距离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距离测量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不同的测量方法和工具,获取准确的距离数据,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提高我们对距离测量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原理距离测量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几何关系和物理定律。
常见的距离测量方法包括卷尺测量、激光测距仪测量、全站仪测量等。
卷尺测量是通过直接拉伸卷尺,使其沿着测量路径伸展,读取卷尺上的刻度来确定距离。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但受到卷尺长度和测量环境的限制,精度相对较低。
激光测距仪利用激光的光速恒定和反射原理,向目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通过测量激光往返的时间来计算距离。
其测量速度快、精度高,但在测量长距离时可能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全站仪则是通过测量角度和距离,利用三角函数关系计算出目标点的坐标和距离。
它具有高精度、多功能的特点,但操作相对复杂,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三、实验仪器和设备1、 50 米钢卷尺2、手持式激光测距仪3、全站仪4、标杆、棱镜等辅助工具四、实验步骤1、卷尺测量在平坦的地面上选择一段直线距离,长度约为 30 米。
两人分别握住卷尺的两端,将卷尺沿着直线方向拉伸,确保卷尺拉直且不弯曲。
读取卷尺上的刻度,记录测量结果。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进行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
2、激光测距仪测量打开激光测距仪,进行校准和设置。
站在测量起点,瞄准测量终点的目标点,按下测量按钮。
读取激光测距仪显示的距离数据,同样进行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
3、全站仪测量在测量区域设置测站和后视点,安装全站仪并进行对中、整平。
输入测站和后视点的坐标,设置测量参数。
瞄准测量目标点,测量角度和距离数据。
通过全站仪内置的计算程序,计算出目标点的坐标和距离。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卷尺测量数据第一次测量:2985 米第二次测量:3010 米第三次测量:2995 米平均值:2997 米2、激光测距仪测量数据第一次测量:3002 米第二次测量:3005 米第三次测量:3003 米平均值:3003 米3、全站仪测量数据测量得到的角度数据:α = 45°,β = 30°测量得到的距离数据:S1 = 2000 米,S2 = 1500 米根据三角函数计算:水平距离=S1 × cosα +S2 × cosβ = 20 ×cos45°+15 × cos30° ≈ 2601 米六、实验结果分析1、从测量结果来看,三种测量方法得到的距离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
激光三角测距实验第八组报告
激光三角测距实验——第八组一、实验目的学习激光三角测距基本原理;了解激光三角测距的应用;搭建激光三角测距系统,实现测量距离的显示,掌握激光三角测距技术。
二、实验原理三角位移测量系统是从光源发射一束光到被测物体表面,在另一方向通过成像观察反射光点的位置,从而计算出物点的位移。
由于入射光和反射光构成一个三角形,所以这种方法被称为三角测量法,又可按入射光线与被测工件表面法线的关系分为直射式和斜射式。
三、摆放方式直射式直射式三角法测量等效光路如图 1 所示。
激光器发出的光线,经会聚透镜聚焦后垂直入射到被测物体表面上,物体移动或表面变化导致入射光点沿入射光轴移动。
接收透镜接收来自入射光点处的散射光,并将其成像在光点位置探测器(如PSD、CCD)敏感面上。
若光点在成像面上的位移为x′,利用相似三角形各边之间的比例关系,有化简后可求出被测面的位移式中,a 为激光束光轴和接收光轴的交点到接收透镜前主面的距离;b 为接收透镜后主面到成像面中心点的距离;α 为激光束光轴与接收透镜光轴之间的夹角;β 为探测器与接收透镜光轴之间的夹角。
斜射式图3.2 为斜射式三角测量原理图,激光器发出的光与被测面的法线方向成一定角度入射到被测面上,同样用接收透镜接收光点在被测面的散射光或反射光。
若光点的像在探测器敏感面上移动x′,则物体表面沿法线方向的移动距离为x,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参照前一个公式,用x/cosγ 替换x,α+γ 替换α,有式中,α 为激光束光轴与被测面法线之间的夹角;γ 为成像透镜光轴与被测面法线之间的夹角;β 为探测器光轴与成像透镜光轴之间的夹角。
当γ 为零时,属于斜入射直接收式。
直射式和斜射式特点比较斜射式可接收来自被测物体的正反射光,比较适合测量表面接近镜面的物体。
λ直射式接收散射光,适合于测量散射性能好的表面,如果表面较为平滑,则可能由于耦λ合到光电探测器的散射光强过弱,使测量无法进行,也就是说可能存在测量盲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光脉冲测距实验1.实验目的通过学习激光脉冲测距的工作原理;了解激光脉冲测距系统的组成;搭建室内模拟激光脉冲测距系统进行正确测距,为今后的工程设计奠定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基础。
2.实验原理激光脉冲测距与雷达测距在原理上是完全相同的,如图2.1所示。
在测距点激光发射机发射激光脉冲,光脉冲经过光纤到达接收端,并被测距机上的探测系统接收。
测出从激光发射时刻到被接收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t,根据已知光速,即可求出光纤的长度R为R=/2 (2-1)式中c为光速。
真空中的光速是一个精确的物理常数C1=299792458 m/s光纤中的平均折射率n为n=1.000275266故光纤中的光速为C=299710000可见,激光测距的任务就是准确地测定时间间隔t。
当不考虑光纤中光速的微小变化时,测距精度⊿R主要是由测时精度⊿t确定的⊿R=C⊿t/2 (2-2)实际脉冲激光测距机中是利用时钟晶体振荡器和脉冲计数器来测定时间间隔 t的。
时钟晶体振荡器用于产生固定的频率的电脉冲振荡,脉冲计数器的作用是对晶体产生的电脉冲个数进行计数。
设晶体振荡器产生的电脉冲频率为f,则脉冲间隔T=1/f。
若从激光脉冲发出时刻脉冲计数器开始计数,到光脉冲被接收时刻停止计数。
设这段时间内脉冲计数器共计得脉冲个数为m,则可计算出被测光纤的长度为R=1/2cmT=cm/f=1.6m (2-3)相应的测距精度为⊿R =1/2Ct=c/(2f) (2-4)可见,脉冲激光测距机的测距精度由晶振的频率决定。
常用军用激光测距仪的晶振频率有15MHz、30MHz、75MHz和150MHz等,与其相对应的测距精度分别为正负10m、正负5m 、正负2m和正负1m。
晶振的频率愈高,测距精度就愈高,但随之而来的,不仅是计数器的技术难度增加,而且要求激光脉冲的宽度愈窄,激光器的难度也增加。
对脉冲测距系统,计数器的“开门”信号是由取出一小部分发射激光脉冲经光探测器转换成电信号形成的。
这两个信号既可由同一探测器提供,也可以用两个探测器提供。
激光脉冲测距机由激光器、发射光学系统、接收及瞄准光学系统、取样及回波探测放大系统、技数及显示器和电源几部分组成,如图2.2所示系统操作人员一旦下达发射激光命令,激光器发射一束窄激光脉冲,经发射光学系统扩束后射向接收系统,其中一小部分经取样后启动计数器开始计数。
激光回波经测距机的接收和瞄准光学系统,聚焦到前面有窄带滤光片的光探测器上。
由探测器将其转换成电信号,再经取样及回波探测放大系统处理后产生“关门”信号用于关闭计数器。
由计数器计得的脉冲个数计算出光纤得电源计数及显示器激光器长度,再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
3.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包括“激光脉冲发射/接收电路板”、电脑和“单片机开放板”。
1.激光脉冲发射/接收电路板组成及工作原理激光脉冲发射/接收电路板原理框图如图2.3所示。
图中EMP 3032为CPLD;MAX3656为激光驱动器;MAX3747为限幅放大器;T22为单端信号到分差信号转换芯片;T23为差分信号单短信号转换芯片;LD为半导体激光器;PD为光探测器。
板子上端的EMP3032被编程为脉冲发生器,输出重复频率为1KHz,脉冲宽度为48ns的电脉冲信号。
此信号经MAX3656放大后驱动LD发光。
板子下端的EMP 3032被编程为计数器,对125MHz晶振计数器。
其计数的开门信号来自上端的TX信号,关门信号来自PD的输出。
计数器的计数结果采用12位二进制数据输出,对应时间范围为0~32.76us.图2.3 发射/接收模块原理框图发射/接收模块布局如图2.4所示,TX、RX1、RX2为三个Q9插座。
其中,LD的驱动信号由TX口输出;PD接收到的信号由RX输出。
2.接口管脚说明插座J9为计数结果输出管脚,包括12位数据管脚和1位计数指示管脚:•数据管脚的高八位(从第12到5位)分别对应J9的1、3、5、7、9、11、13、15;数据管脚的低四位(从第4到11位)分别对应J9的16、14、12、10。
高电平为1,低电平为0;•计数指示管脚为J9的第六位。
计数指示为1表示正在计数,0表示计数结束。
4.实验内容与要求图2.4 实验系统组成框图实验系统主要由激光脉冲发射/接收电路板(其上包括脉冲半导体驱动器、脉冲半导体激光器、光电探测接收系统、计数器)和单片机开发板(其上包括单片机及显示模块)组成。
其中脉冲半导体激光驱动器产生重复频率为1KHz,脉冲宽度为24ns的电脉冲信号驱动半导体激光器工作,同时此脉冲信号作为计数器的开门信号启动计数器开始对高速晶振输出的脉冲个数计数。
半导体激光器输出光脉冲耦合到光纤中,经过一定长度的光纤传输后再被光电探测器接收转换成电信号,经过放大后作为计数器的关门信号,使计数器停止计数。
此时计数器计到的脉冲个数再乘以晶振的周期即为光脉冲在光纤中的传输时间,此时间乘以光在光纤中的传播速度即为光线的长度。
单片机将计数器的计数值读入,计算出距离值并显示出来。
单片机程序:/****************************************///-------------脉冲测距程序-------------////------///****************************************/#include <reg52.h> //头文件#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两个宏定义,只是为了方便#define uint unsigned intuchar code SEG7[]={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f,0x6f,0x00,0x80};//数码管的编码uchar SA V[6] = {10,10,10,10,10,10};//初始化数码管,使其初始时均无显示uchar code ACT[6]={0xfe,0xfd,0xfb,0xf7,0xef,0xdf}; //位选的编码void delay(uchar); // 延时函数声明void display(); //显示函数声明void count(uint) //计算各个数码管显示数字大小函数的声明uint Get_Data(); //读取数据函数声明void main() //主函数{uint Dis_Data;Dis_Data = Get_Data()*16; //将读取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距离count(Dis_Data) //计算各个数码管显示数字大小while(1) //主循环{display( ) //显示函数 };}void delay(uchar time) //延时函数{while(time>0) time-- }void count(uint Con_Data) //计算各个数码管显示数字大小函数{SA V[0] = Con_Data%10; //计算个位数据SA V[1] = Con_Data/10%10; //计算十位数据SA V[2] = Con_Data/100%10; //计算百位数据SA V[3] = Con_Data/100/10%10; //计算千位数据 }void display( ) //显示函数{uchar i = 0;for (i = 0; i<4 i++ ) //for循环用于进行循环显示{P0 = SEG7[SAV[i]] //显示函数的主体,P0作为字线输出P2 = ACT[i];delay(200);P0 = 0xffP0 = SEG7[11];P2 = ACT[1]; //P2作为实验板的位线delay(200) //延时函数P0 = 0xff //防止出现余辉现象}}uint Get_Data() //读取数据函数{uint Last_Data;uchar Data;/* */P3 = 0xff;// while(P3^3!=0); //检验数据传输是否完成Data = P3 //读取P3口数据Last_Data = Data&0xf0; //获取P3口数据的高四位Last_Data = Last_Data<<4; //数据左移4位,因为读入的是高位P1 = 0xff; //P1口置高,这是读取数据的需要Data = P1; //读取P1口数据Last_Data = Last_Data +Data; //高四位+第四位=周期数/*以下为未接激光测距芯片时用来测试单片机算法的Last_Data = 0xff&0xf0;Last_Data = Last_Data<<4;Data = 0x00;Last_Data = Last_Data +Data;*/return Last_Data}总结:这个实验很有用,特别是对于我们电子类专业的学生,现在激光技术在工业、医疗、商业、科研、信息和军事等研究中应用的非常广泛。
这是一次我们接触这方面的实验,在实验中我们将大一学习过的编程学以致用,同时此次实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练习编程的机会。
我认为作为一名工科生,单片机是我们大学生活中的一个玩伴,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熟悉地掌握单片机的基本操作,同时对激光测距有了基本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完成了这个实验,实验同时提高了我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见到不少实验仪器,对实验的过程有了更全面的体会,注意到每一个实验都有各自的严谨性和特殊的方法。
建议:1:该门实验选修课是一门综合性较高的科目,我们能够学到基础课程之外的很多东西,知识量较大,若能多安排几个课时与学分,就更好了。
2:每组若分为一大组,两小组的话这样可以加强同学间的协作,同时能够学到更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