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一、写作思路
(一)基本内容: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在历史上的发展。对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晶给予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冷静客观的批判了阻碍进步的思想。全书分为十一章节,一、二章介绍文化的定义、特征,三至十章各选择了文化的一个领域进行介绍,十一章总结并畅想文化的发展,附录中介绍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二)核心观点:
1、学习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必须先从传统遗留下来最习惯的价值判断的态度中跳出来。其次要把...偏见,...好恶之情,一一暂时抛开。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逻辑的思考方式,...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出了解文化的客观态度。”韦政通先生也正是以这样客观的态度描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败兴衰,并分析了传统文化的问题所在。
2、儒释道贯穿全书始终。
韦政通先生在第三章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宗教。从对帝、天的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儒家、道教、佛教,介绍了宗教的历史演变过程。特别是在介绍儒家时,他指出,儒家也是一种宗教。因为儒家在内涵上不止有一套哲学,还有一套伦理,其次,儒家的影响范围
之广早已超越了学派,因此,从这反映出了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学派式的。
儒家重“礼”,道教求“道”,佛教尚“涅槃”。儒释道三教
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本书,也可看到,在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无一不见儒释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教对国人思想心态的养成影响很大。轻超越重现世以及人而神的宗教观,影响了中国人重主体、重直觉,天人合一,追求境界形态的哲学观念。而这些哲学观念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山水田园诗文的创作。“这类文学,读来令人悠然意远,有空灵自在之美,并富有一种宗教性的解脱精神”。同时也由于中国文化所秉持的这种哲学观念,使得中国先哲们在对待知识问题上不重视逻辑技巧的运用,没有思辨的能力;在对待宇宙问题上敬畏,却无法认知自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向善、寡欲。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哲学里有科学精神却没能继续发展的原因,从此亦可窥一斑。科学本身便是对自然的改造于利用,敬畏自然、缺乏思辨、没有改变的欲望,这些都对科学的出现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经济上,儒家经济观占据了重要地位。无论是孔子《论语》中
求均、先富后教、不重视劳力技术、谋道不某食的主张,还是《孟子》轻视商人、有恒产则有恒心、劳心劳力之分,以及《礼记》中德为本、财为末、务本节用、为富不仁、庶民安则财用足、反聚财、量入为出的观点都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社会,儒家思想稳固了中国两千余年的阶层体制。中国社会的阶层体制是“由大小权威累成的一座宝塔,越属上层的,所代表的权威越大,越属下层的,所代表的权威越小,”无论是战争、动乱,还是改朝换代,随着社会结构周期性的解体、重建,中国传统社会的阶层体制总能再回到原来的形式。这是因为什么?中国文化,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具有鲜明的家族本位的色彩。在家族中,又是以父子关系为主,由此又引申出师生、君臣、父母官与子民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说中国阶层体制的基本特质,便是“父子关系”。而“儒家的孝悌之道,三纲之制,以及礼教方面的复杂规定,都在维系这层关系,凡是有利于父权的事,就受到鼓励、赞扬,凡是有损于父权的事,就受到制裁、惩罚。”
(三)主要结构:
本书在体系上类似总-分-总。先介绍了文化的总体特征,之后又在不同领域之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介绍,在客观描述的基础上,引出问题。最后对各个领域的文化特点进行总结,并对中国文化的下一步如何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附录内容,亦是本书的点睛之笔,正文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国文化又是怎么应对的,让我们感叹传统文化内涵之丰富的同时,难免不对其受到的影响产生一丝悲凉。但是在附录中韦政通先生谈到了中国文化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让我们了解到了西方文化同样经历了我们东方文化的进击,无形之中也在为我们加油打气吧。
(四)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通过整理、提炼传统文化的各类著作和文章,本着客观公允的态度,对文化的方方面面予以系统阐述。全书随处可见大量经典古籍的引用。例如:
在宗教一章中通过引用《祭统》“祭有十伦”之说,说明祖先崇拜的功能庞大。以《荀子·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军师者,治之本也。”论述儒教的特点——天地、先祖、吾师之三祭。
在哲学中,为了求证知识之学为什么在中国不发达,韦政通先生分析了《荀子·正名》与《墨辩》古代社会少有的两篇对知识问题有所探讨的文献,发现“中国的道德哲学,纯是内向性的思考方式,政治哲学,多止于理想性原则性的肯定,皆不足以诱发对知识研究的兴趣”“讨论知识问题,必须有较高的思辨能力;较高思辨能力的培养,必须先熟习逻辑的技巧”。
艺术,从孔子:“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到孟子:“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大而化之之谓圣。”无论是晋代王羲之的《学画论》,还是民初蔡元培“美育代宗教”,无不表达了美即象征善的艺术观。
2、比较分析法: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免不了与西方进行比较。韦政通先生在本书中,除了中西比较,还运用了古今比较、儒释道之间的比较等方法,分析了传统文化兴衰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比如:
对于哲学,西方哲学以智为基础,以知识问题为主;我国哲学则是以情为基础,以人生、伦理的额问题为主。在艺术方面,中国艺术富有生活气息,注重意境、神韵的表达,而西方艺术偏重写实,这与他们重智重客观的文化态度是分不开的。
政治上,儒家主张以道德教化取代政治,将政治问题的解决,寄托于道德人格的修养上,,而法家追求“法、术”,主张“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认为“设之于官府,布之于百姓,使‘一国可使齐’的法,是处理政事、稳定社会的依据”。
(五)创新之处
韦政通先生在做序时已经说明了本书的特点,第一,体系设计新颖。从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来详细描述文化的特征,进而分析文化的问题,力图“使它能和现代教育制度中,各科知识分类的方式互相衔接”。第二,文字通俗易懂,分析深入浅出。本书在阅读上其实没有很多的问题,对于无基础的青年来说,可以在短时间了解中国文化的轮廓,对于学者来说,也可根据书中的问题分析带来许多的启发。第三,认知客观,博采众家之言。作者站在认知的立场上,本着客观的态度,分析中国的文化。在很多问题上,即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也有介绍他人的研究成果,内容十分丰富。第四,富有问题意识,韦政通先生在每一个文化领域的开篇总要先提出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有针对性的研究。比如哲学篇中“知识之学在中国为什么不发达”“近代科学未能产生于中国的原因”,以及“为什么重农儿农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