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一 第三单元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解决方案 实行三长制 汉化政策
采用汉制
俸禄制 整顿吏治 均田制 租调制
迁都洛阳
促进民族大融合
问题1:从魏晋墓葬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 状况发生怎样的改变?
图1
图2
生产方式 农耕化
促进民族大融合
材料:北魏的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
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
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
D.①③
解析:孝文帝改革的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加快 鲜卑族的封建化,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①②③④ 都有利于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
答案:C
促进民族大融合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 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辨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两次改革的相同影响较多,但最主要的是促进 政权的封建化即社会制度的变化。 答案:D
鲜卑人乐俑
促进民族大融合
何为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就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朝食 等仪式)和“乐”(伴随着“礼”进行的乐舞“做 出规定的制度。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 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度维护统治。
问题4: 从以上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 什么认识?
社会制度封建化
南梁大臣陈庆之的感叹:
促进民族大融合
手工业的活跃 丝织业的发展 制瓷业的发展
洛阳市场繁荣 对外贸易发展 北魏贵族经商
问题3: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有何作用?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生产方式的变化促使 统治者进行更加彻底的政治改革来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同时要讲 究改革的策略 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所 以改革者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争取胜利的信心 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
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 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 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 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①牧民转为农民,贵族转为封建地主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政治制度)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同时要讲究改革的策略
生活方式汉族化 与此同时,一部分汉族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华影响。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
②文学、生活融入鲜卑色彩 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和“乐”(伴随礼进行的
乐舞)作出的规定制度,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认识 ①牧民转为农民,贵族转为封建地主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鲜卑人乐俑
是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强
观察下列图片,思考北魏政权在孝 文帝改革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牧马(魏晋 墓壁砖画)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扬场图 (魏晋墓 葬壁画)
耕牛图 (魏晋墓 葬壁画)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 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 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 了怎样的改变?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答案] (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 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 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 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 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 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魏书·李冲传》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 比较:
[问题生成]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探究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以及北方民族 融合的历史。第(1)问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准 确解读回答。第(2)问结合教材知识作答。
——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 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 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 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 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4)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北方的田庄经济 日渐衰落,士族集团日益腐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扫除了 障碍。
(5)北方的民族融合日趋加强,各族人民相互借鉴其 他民族的生产经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表现 (1)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 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这一时期的整地、播种、锄草及灌溉 工具种类繁多,耕作技术强调精耕细作,注意因时、因地 制宜,在防旱保墒、良种繁殖、作物轮换等技术上,都有 新的改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课件:3.3 促进民族大融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课件:3.3 促进民族大融合
不赞同赵翼认为北魏衰落是由于孝文帝移风易俗造成的观点。 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汉化”政策有 利于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为隋 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
探究点
当堂检测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 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 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思路解析:本题通过对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比较,考查对改革 与社会转型之间关系的理解。第(1)问,要结合两次改革的背景判断 改革前商鞅和孝文帝所面临的社会矛盾是什么,再举例说明两次改 革如何解决矛盾的。第(2)问实际上是从改革的方式、作用的角度 比较两者的异同。
参考答案:合理。孝文帝改革用汉族文化取代鲜卑族的传统文化, 客观上使其丢弃了民族特色,导致了鲜卑族军事力量的衰退和统治 力量的削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孝文帝改 革推动了鲜卑族政权政治、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民族之间的融 合与交流,具有历史进步性,这是历史的主流。
探究点
当堂检测
探究点
当堂检测
参考答案:(1)评价:认为北魏发展源于孝文帝改革。原因:孝文帝改 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巩固了统 治;推动了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2)赞同赵翼认为北魏衰落是由于孝文帝移风易俗造成的观点。 北魏移风易俗,学习汉族生活方式,放弃了鲜卑族勇猛善战等传统, 使政权失去统治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 的生活环境,招致本国贵族的反抗。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教师用书:第3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教师用书:第3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治和经济的推动作用。

2.难点:孝文帝与民族融合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材整理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牧业的发展(1)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

(2)重视兴修水利,荒地得到更多的开垦,粮食产量提高。

(3)适应城市生活需要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起来。

(4)畜牧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成就(1)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瓷器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3.商业的活跃(1)洛阳大市场的繁荣。

(2)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

(3)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41“学思之窗”: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北魏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展,鲜卑族逐渐封建化。

教材整理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内容措施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孝文帝在洛阳建立孔子庙,亲自祭拜;下诏兴办太学,广招生员,教授儒家经典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孝文帝亲自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修订律令,废除一些落后的残酷刑律,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2.影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深度点拨]封建化不只包括农业化过程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

主要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其中生产方式的汉化又是农业化的过程。

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农业化;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

教材整理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1)生活习惯的汉化①鲜卑族经济生活的变化。

②鲜卑族的阶级成分的变化。

③风俗习惯也发生变化。

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教版 练习):_第三单元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3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教版 练习):_第三单元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3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基础巩固1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主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这表明当时的农民( )A.重视兴修水利B.注重改进耕作技术C.主张适时耕作D.开垦出大量的荒地,不如归去”,其意思是说在土地水分过大的时候进行耕作,会造成破坏。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北魏时期,“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这反映了下列哪一城市的商业繁荣( )A.杭州B.苏州C.无锡D.洛阳3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开篇就直接介绍了耕、耙、耱等农具,这表明( )A.北魏时期人们非常注重精耕细作B.农业生产的工具有了革命性的变革C.改进农具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D.鲜卑族与汉族的生产方式已无差异具,《齐民要术》将对这些农业生产工具的介绍放在开篇,可见精耕细作技术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4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是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的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制度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利于巩固鲜卑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由于丧失自身特色而衰落,鲜卑族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加速了鲜卑族同汉族的融合。

无论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还是社会风俗方面来看,这都是历史的进步,而不能说是鲜卑族的衰落。

5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

这充分反映出( )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C.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D.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它的大量使用表明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6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B.改革是加强民族融合最重要的方式C.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D.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高潮的到来, B项的叙述过于绝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7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大佛,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颐丰、肩宽,有雄健气概。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1 第三单元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件(31张)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1 第三单元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件(31张)

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一目是本课的重点,教学中 要抓准三个要点:(1)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2)鲜 卑族生产方式的转变;(3)鲜卑族与汉族生活习俗的交 流与融合。教师讲授时可结合教材插图说明生活方式 的相互影响,并引导学生得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以后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认识民族融合促进了孝文帝改革,反过来孝文帝改革 又促进了民族融合。
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1.孝文帝改革是民族融合潮流推动的产物 北魏统一北方时,黄河流域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 趋势。但是,鲜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 政治制度较为落后,其统治方式难以适应被征服地 区的先进文化和先进制度,必然要求进行社会改革, 从而稳固统治秩序。
2.孝文帝改革采取了许多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 (1)为适应民族融合的时代需求,孝文帝颁布均田令, 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 (2)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以更好 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3)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等。
——《商君书·垦令》
材料二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 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 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宰民之官, 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 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 如律。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新课导入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 长子,北魏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初姓拓跋, 后改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 革家。从冯太后484年主持新制改革到公元 490年孝文帝亲政以后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经过10多年的改革,北魏社会发生了怎样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共28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共28张PPT)

促进民族大融合
5.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 因果关系
A、北方实现统一 B、北方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进程 C、民族矛盾尖锐 D、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6.孝文帝时期,有利于北魏经济恢复发展的
措施有①均田制②新的租调制③三长制④重
视兴修水利⑤放松对手工业工匠的管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
促进民族大融合
7.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 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 B、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C、汉族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 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 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
材料: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 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 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 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 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 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 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 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 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 了北魏的衰亡。
坐的方 式变化
促进民族大融合
胡 床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 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 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 男子那可逢!”
促进民族大融合
2.意义:
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 巩固了封建统治; 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 奠定基础。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将其置于特定 的历史环境之下,结合其主要活动, 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意 夸大和否认历史人物的作用,不能以 偏概全。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概念解读
古代的民族融合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 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 3.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政权封建化的 过程 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融合的途径有:友好往来、民族迁徙、反抗统治者 压迫、自身改革、和亲等
(2)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 •制瓷业有很大发展,如青瓷与南方差别很大
(3)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洛阳多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货币贸易恢复; •对外贸易长足发展,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 亚以及地中海沿岸诸国有商业往来
北 魏 时 期 的 动 物 纹 锦
北魏· 鎏金镶嵌高足铜杯
三、措施: 1、经济: 实行均田制、租调制 2、政治: 整顿吏治、设三长制、迁都、废旧制改行汉制 3、社会习俗: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 通婚姻
定门第、改籍贯、
四、评价
民族大融合
概念阐述
民族融合
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 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 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 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 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 核心发生。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 是: A.均田制 C.三长制 B.宗主督护制 D.整顿吏治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 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避免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D.减少变法的阻力
3.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 是: 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4.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 确的是: 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课件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课件
(3)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1、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1)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北魏统一黄河流 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鲜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经济 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 就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 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1)特点:①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影 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②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各有侧重。前期改 革是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后期改革 是孝文帝亲自主持的,重点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学习采纳 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2)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 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的繁荣 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 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2.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 过程和现象。在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的汉化和 封建化,其实质是封建化。民族融合从本质上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 吸引力。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考查角度1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例 1 材料一 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 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初,百姓成以为不若循常, 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答案:C
3.商业活动活跃。
(1)_洛__阳___市场繁荣,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2)实物交易逐步为货__币___交__易_所代替。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三单元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共18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三单元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共18张PPT)

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
会影响,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产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实质是(
)
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一样,都是中国历史上 的重要改革。请选择下列两道题目:
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
的一项是(
)
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进展都很顺利
具体措施: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②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 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 奠定了基础。
甲:试想一下,假如要现在的中国人 全部改说英语,改英文姓名,禁止说汉语, 禁止穿有传统特色的衣服,遵从西方人的生 活方式······ 多么不可思议,多么伟大!
乙:伟大个头, 他在改革中不注意保 护自身民族特征 ,最终使强悍一时的鲜卑 民族迷失方向,完全湮灭于历史中 ,功焉, 过焉?
B、鲜卑贵族
C、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D、汉族地主阶级
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
是(
)
A、整顿吏治
B、迁都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
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2013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第三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2013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第三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 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历史上的进步现 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民族融 合的基本途径包括许多方面,其中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
族融合。
从经济角度讲,它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它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和社会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提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 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 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孝文帝改革以后,鲜卑族最终完成了封建化
进程,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 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特别是鲜卑族畜
(2)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
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 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1.阅读教材P42《鲜卑人乐俑》图片及P43《汉人胡食画像砖》
图片,并结合材料探究分析: 材料 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 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 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 (1)图中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图中哪一现象最能体现民族融合? 提示:北魏孝文帝实行移风易俗的改革。汉人使用叉子吃肉。
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传播,对北方的经济生
产起着一定的影响。
阅读教材P40第1自然段及P41三幅图片探究思考: (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 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 (2)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北魏满地施绣的佛说法图残片能说明的 问题是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 中,特别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 在北方汉人中得到传播,对北方的经济生产 起着一定的影响。孝文帝时,有诗歌描写汉 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 叠双”,无论从服饰上或从风度上,都显示 了汉人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2.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 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但从另一方 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 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鲜卑族用 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 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 并从中吸收了汉族 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 建统治。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 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1.农牧业的发展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荒地得到更多 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生产工具的改 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经济 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
发展原因一:政府政策的调整即 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 租调制;二是民族大融合的影响;三 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 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 兴修等。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
4.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生活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 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 魏政权封建化进程。
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 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统 一奠定基础。
鲜卑族经济的转型,推动着上层建筑和意 识形态封建化的加速,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 文化与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 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 人 胡 食 画 像 砖
鲜 卑 族 遗 址
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 下积极地、主动地、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 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 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 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 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 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北魏农业改革
2.手工业的成就
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在:民间、官府手工 业生产日益活跃,丝织业较大发展,北方青 瓷的出现。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农业、商业的 发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北魏绣品
敦煌 莫高 窟发 现的 满地 施绣 的佛 说法 图残 片
3.商业活动的活跃
商业的主要表现是洛阳市场繁荣,货源充 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与朝鲜半岛诸 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其原因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孝文帝铸造铜 钱,重视和支持商业的结果。北魏的贵族的大 都经商,一方面说明了商业的活跃,另一方面 说明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生活方式,民族融合 进一步加强。
课堂练习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魏内有钟鼓,开市、 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 收的官吏。全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 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北魏的许多 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 动作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 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 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 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然而 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强烈反 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 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 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 革眼光。
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统治者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如兴儒学、恢复汉族 礼乐制度、定官制、修律令等,大大加速了政权 封建化进程。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和经济、政 治的变化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密切、 交流频繁,风俗习惯逐渐趋同化,汉族的风俗习 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 有的文化精华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儒学既重外 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的自律,维护了 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教材介绍了孝 文帝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建孔庙并亲自祭拜, 起用儒家人士,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 培养人才的史实。
龙门的魏碑书法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所谓礼乐制度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 朝食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 作出规定的制度,是对宗法制和等级制的强调 和固定。孔子对礼乐制度加以系统地理论说明, 提出“仁”的理念,高扬仁爱与和谐的思想, 用以提升和深化已有的礼乐文化,使礼乐文化 进一步成为礼仪文化,历代统治者沿用这一制 度来维护统治。
1.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生活习惯的汉化
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鲜卑族的劳动 者变成农民,贵族转化为地主。生活习惯也 发生了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封建社 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
民族融合的过程是各民族间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的过程,而不是鲜卑族文化的完 全丧失。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服饰、 风俗、食物等方面证明了鲜卑族文化精华 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
鲜 卑 族 饰 品 文 物
鲜 卑 族 风 帽 俑
内 蒙 古 嘎 仙 洞 古 遗 址
课堂小结
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孝文帝改 革后的影响: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 封建化,民族地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 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孝文帝 改革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及租调制,把 农民与土地紧密结合起来,使鲜卑的牧 民转化为农民,扩大和巩固了自耕农队 伍,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 族融合。
鲜卑人乐俑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介绍了孝文帝仿汉官制,制定北魏官制。 修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 的法律,保证了汉化政策与制度的施行。
北 魏 文 官 俑
孝文帝改革适应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反过来, 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特别是 改革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 了基础。其次鲜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促使风 俗习惯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 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 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