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微型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二物理《动量定理》微课教学设计(最新5篇)

高二物理《动量定理》微课教学设计(最新5篇)

高二物理《动量定理》微课教学设计(最新5篇)高二物理《动量定理》微课教学设计篇一一、设计思想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引导→探究”模式进行教学。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下进行高效率学习,以充分体现探究的过程和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

为此本人在下面的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1.变演示实验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材上“鸡蛋落地不破”为课堂演示实验,本人在教学中将其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课前设计各种不同的方法举行“鸡蛋落地不破,看谁举得高”设计比赛,在课堂上演示。

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2.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中在讲完“动量定理”时,让学生动手做这样一个小实验,如:课本上提到的“缓冲装置的模拟”,以加深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本人在教学过程的一开始就让同学两人一组做实验:“在课桌边上放一张纸,再在纸上放一块橡皮(或钢笔套),请同学做一个实验,把纸从橡皮(或钢笔套)下拉出,但不能把橡皮(或钢笔套)拉落下。

边做边思考,怎样做才能完成这个实验,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通过实践,充分体验纸对橡皮(或钢笔套)摩擦力的作用时间对其运动状态改变的影响。

3.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感受和体验动量定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

二、课前准备课前布置思考题:一个质量为60g的鸡蛋,从3高处落到水泥地面上,要求着地后完整无损。

请你设计一种可行的方案,并能演示。

其理论依据是什么?能否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加以论证呢?三、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会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初三物理微型教案

初三物理微型教案

初三物理微型教案初三物理微型教案精选篇1学习目标:1、知道动能和势能的概念;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活动一、关于能量1、同学们,请看下面的示例:a、子弹能击穿靶,b、流水能推动竹排,c、滴水穿石,请分析和归纳它们的特征。

2、我们把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3、“能够做功”是说做功的这种本领做功。

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

练习:①高山上的静止的石块有能量吗?②任意两个物体能量的多少可以比较吗?③关于能的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B、正在运动的物体一定没有能C、没有做功的物体一定没有能D、具有能的物体不一定在做功4、能量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

活动二、关于能量的类型1、请同学们观察下列物体,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a、滚动的小球b、高挂在枝头的'苹果c、压缩变形的弹簧d、高举的重锤e、拉长变形的弓f、流动的水分析:其中a、f是;b、c、d、e是;b、d都在高处,c、f发生了形变。

我们就把b、d这样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把c、f这样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2、总结概念:动能是指。

重力势能是指。

弹性势能是指。

势能就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总称。

4、自我训练:(1)古诗文中有许多描述自然现象的优美诗句,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从物体学的角度看,滚滚奔流的长江水具有巨大的。

(2)“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流水具有。

(3)空中飞行小鸟具有。

(4)正在骑行的自行车车座具有。

(5)下列说法正确的()A、空中飞行的炮弹具有重力势能B、徐徐降落的跳伞运动员只有重力势能C、高山上不动的石头没有重力势能D、匀速升起的国旗具有动能活动三、动能大小影响因素的探究演示课本图15.4—2实验,实验可分三步: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

物理微型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物理微型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物理微型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第一篇:物理微型课教学设计《牛顿第一定律》微型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4.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体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观察生活中各种跟惯性有关的现象,了解观察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2.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4.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复习回顾教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学生: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学生早有准备,齐声回答)教师:你能举出一些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例子吗?学生:①力能使静止的木箱运动②力能使钉子钉进木板③力能使足球飞出去④力能使火车的速度大小改变,方向改变(学生七嘴八舌抢着回答)教师:可见力可以使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速度越来越快或越来越慢,运动方向改变。

二、导入新课引言: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运动和力关系的知识,叫做动力学。

动力学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本节研究牛顿第一定律。

三、讲解新课教师: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原来静止的物体,用力推它,可以使它运动起来。

持续用力推它,它将保持运动。

不推了,它将停止运动。

请问:根据这一经验,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又能总结什么规律?学生:学生回忆相关生活经验。

学生可能回答:物体为什么运动了?又为什么停止了?预期回答: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教师:肯定学生的问题和结论。

教师: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被誉为“科学天才”的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么认为的!这个观点延续了2000多年的历史。

物理初中微型课教案

物理初中微型课教案

物理初中微型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2. 让学生掌握折射定律,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生活中的折射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2. 难点: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2. 采用讲授法,讲解折射定律及其应用。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看水中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2.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光从空气进入玻璃和水中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注意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

3. 讲解折射定律:介绍折射定律的内容,即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值成正比。

讲解折射定律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折射定律的原理。

4. 应用折射定律: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凸透镜成像、眼镜的原理等。

5.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折射现象,如彩虹、海市蜃楼等,让学生了解折射现象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折射现象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生活中折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

中学物理微格教学设计7篇

中学物理微格教学设计7篇

中学物理微格教学设计7篇中学物理微格教学设计7篇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教育结构不断发生变革,时间在慢慢推演,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是时候好好写工作计划了。

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计划的写作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物理微格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环境初二(x)班,是学校招生的第一个班,人数不多,完全符合小班教学。

全班学生学习不错,生活习惯也非常好!物理作为他们的一门新学科,有挑战也有机遇!由于学生刚处于发育阶段,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这给接受物理提供了个很好的前提;但又由于学生思维维能力还不成熟、认识水平还有限、学习基础还不够扎实,还有各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一样,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我作为本班的物理老师,既看到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今后的教书生涯中一定扬长避短,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不仅让学生成才更让学生成人!二:教学目标(一)让学生懂得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会在实际生活中做到简单的应用。

(二)清楚物理学在科学技术上的重要性和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让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操作教材中的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生活和做实验的能力,能够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四)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散思维,对一些新型开拓的题目能够举一反三地进行解答。

(五)争取班级不出现不及格现象,平均分数不低于75分,出现一到两个尖子为以后的奥物打下基础。

(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三:教学措施(一)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领会物理教学的精神实质。

由于新课程目标的出现,大大的改变了以前难度高灵活性实用性差的现象,我将严格按照大纲要求不提高难度同时也不降低难度,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的能力。

(二)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将学生‘要我学’的想法变成‘我要学’,学生是学习主人时积极性就会大大的提高,会认真观察思考和实践。

教学中,鼓励和支持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适当指导并引导他们学会各种学习方法。

初中物理微型课设计教案

初中物理微型课设计教案

初中物理微型课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简单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

2. 使学生能够运用物理学知识分析和解简单的机械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简单机械的定义和分类2. 杠杆的平衡条件3. 滑轮和斜面的原理4. 简单机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简单机械的概念、分类和应用。

2. 教学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推导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简单机械的奥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采用练习法,巩固学生对简单机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简单机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简单机械的分类:介绍杠杆、滑轮、斜面等基本简单机械,并展示图片或实物。

3. 演示实验:进行现场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4.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探讨简单机械的平衡条件和工作原理。

5. 知识拓展:介绍简单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简单机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使全体学生都能在物理学习中取得进步。

初中物理微格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微格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微格课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为初中物理微格课,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微小实验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基本的物理现象和原理。

课程内容将围绕“力的作用”这一核心主题,通过一系列实践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

此外,本节课还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科学思维方法。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对物理学科已有一定的兴趣,但在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学生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各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此外,考虑到学生们的年龄特点,教学活动应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定义,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够识别常见的力的类型。

(2)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物体的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3)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并能够正确读取测力计的数据。

(4)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力的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如观察、实验、假设、验证等,进行物理现象的探究。

(3)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使其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4)通过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构建力的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认识到实验操作中的精确性和客观性。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让他们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高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通用8篇)

高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通用8篇)

高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通用8篇)高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解释速度的概念,能够概括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

(2)解释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定义并学会辨析。

(3)能够说出速率的概念并辨认速度与速率。

2.过程与方法(1)在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面、正确的关于速度的概念。

(2)通过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的过程,锻炼使用极限思维。

(3)通过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分辨,学会运用辨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速度全面正确地解释来积极培育自身科学严谨的态度。

(2)积极将自己的观点及见解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尝试体会物理学中蕴含的对立统一。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学情分析:一般而言,高一学生在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取代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能够按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利用假设思维进行学习;(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习过程更加具有目的性;(3)在某种程度下学生思维不再是“抱残守缺”,而是较为容易接受新事物;(4)学生学习动机由兴趣支撑逐渐转变为由意志支撑,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5)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关于“速度”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科学学科中所接受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与高中对于“速度”的定义截然不同,学生虽然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个基础里大部分仍然是迷思概念.如何将初中阶段所接受到的关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达到一个新的认知平衡是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前面关于“位移”、“路程”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根据初中阶段的学习积累对于“速度”难以产生正确、客观的认识,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转变;二是学生对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两个概念可能会有所混淆,教师应该利用课堂呈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区分.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引出瞬时速度。

物理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物理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物理微课的基本概念、制作方法和应用场景。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微课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三、教学内容1. 物理微课的基本概念2. 物理微课的制作方法3. 物理微课的应用场景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物理微课案例,让学生了解微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 提问:什么是物理微课?物理微课有哪些特点?(二)新授1. 物理微课的基本概念(1)解释物理微课的定义,强调其特点:短小精悍、图文并茂、互动性强。

(2)展示不同类型的物理微课,如实验微课、讲解微课、动画微课等。

2. 物理微课的制作方法(1)介绍微课制作的基本工具,如PPT、视频编辑软件等。

(2)讲解微课制作步骤:选题、设计、制作、剪辑、发布。

(3)展示微课制作实例,让学生了解具体操作过程。

3. 物理微课的应用场景(1)课前预习:学生通过微课了解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课堂讲解:教师利用微课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课后复习:学生通过微课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三)巩固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物理微课主题。

2. 每组展示微课设计方案,教师点评并给出修改建议。

(四)总结1. 回顾物理微课的基本概念、制作方法和应用场景。

2. 强调物理微课在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作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物理微课的认识程度。

2. 学生制作物理微课的能力。

3. 学生在物理微课辅助下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 微型课教案

初中物理 微型课教案

初中物理微型课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

2. 让学生掌握欧姆定律的应用,能够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

2. 欧姆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欧姆定律公式的推导过程。

2. 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计算。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电源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

2. 提问: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介绍欧姆定律的定义: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 推导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 = U/R,其中I表示电流,U表示电压,R表示电阻。

3. 讲解欧姆定律的应用:如何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

2.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运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电压和电阻。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学生总结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 教师提问:欧姆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了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在实验环节,学生能够动手操作,观察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变化,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欧姆定律公式的推导过程,避免学生只是死记硬背。

同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初中物理经典微课教案

初中物理经典微课教案

初中物理经典微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微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认识折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微课中的实验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难点】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1分钟)通过微课开头的一个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实例,如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环节二:知识讲解(3分钟)1. 通过微课讲解光的折射现象,介绍折射的定义、折射定律及其数学表达式。

2. 讲解折射现象的原因,即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导致光线路径的改变。

3. 介绍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放大镜、望远镜等。

环节三:实验演示(2分钟)1. 通过微课中的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光的折射现象。

2. 展示实验器材和步骤,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环节四:案例分析(2分钟)1. 通过微课中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折射现象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光纤通信、太阳能热利用等。

环节五:互动提问(1分钟)在微课结束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环节六:总结与拓展(1分钟)1. 对光的折射现象进行总结,强调折射定律的重要性。

2. 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四、教学评价通过微课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能够在生活中观察和分析折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得到提高,探索未知的精神得到培养。

十分钟物理微课教案初中

十分钟物理微课教案初中

十分钟物理微课教案初中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2. 光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3. 光的应用:镜子、眼镜、光纤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阳光、灯光等,引导学生关注光的现象。

2. 提问:你们对光有哪些了解?光有哪些特点?(二)光的传播(10分钟)1. 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通过实例说明光的传播过程。

2. 介绍反射和折射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反射和折射现象。

3. 分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光的传播原理进行解释。

(三)光的现象(10分钟)1. 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让学生了解影子与光的传播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光的折射现象,如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等。

3. 讲解镜子、眼镜、光纤等光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光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的重要性。

(四)光的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光的应用,如照明、通信等。

2. 讲解光纤通信的原理,让学生了解光纤通信的优势和应用领域。

3. 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概念。

2. 提问:你们认为光在生活和科技领域有哪些重要作用?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课后实践,检查学生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3. 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评估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含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概念和实例。

高中物理5分钟微课教案

高中物理5分钟微课教案

高中物理5分钟微课教案
1. 教学目标
通过5分钟的微课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某一物理概念或实验操作技巧,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并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2.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介绍力学中的牛顿第一定律。

3. 教学步骤
1. 导入(30秒)导入(30秒)
- 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力和作用力的特点。

2. 概念讲解(1分钟)概念讲解(1分钟)
- 通过简单的例子,解释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 强调物体在受力平衡时的运动状态。

3. 实验演示(2分钟)实验演示(2分钟)
- 使用一个小车和一个平滑的水平轨道。

- 将小车放在轨道上,保证小车静止。

- 用力推动轨道一段距离,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4. 讲解分析(1分钟)讲解分析(1分钟)
- 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原因。

- 结合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进行解释。

5. 总结与延伸(30秒)总结与延伸(30秒)
- 总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实验结果。

- 提出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4. 教学工具
- 小车和平滑的水平轨道
- 教师讲解板书
5. 教学评估
- 在实验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对牛顿第一定律理解的程度。

- 提问学生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问题,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6. 教学延伸
- 提供更多与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实验或例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 引导学生思考牛顿第一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高中物理微型课获奖教案

高中物理微型课获奖教案

高中物理微型课获奖教案
课题:高中物理微型课
教学内容:光的传播与反射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反射规律。

2.掌握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定律。

3.能够应用光的传播与反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光的传播方式。

2.光的反射规律。

教学难点:
1.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2.光的传播过程中的双折射现象。

教学准备:
1.投影仪、黑板、黑卡纸、透明玻璃板、橡皮渣。

2.相关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导入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如“什么是光?光是如何传播的?”
2.讲解:介绍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反射规律,重点讲解光的反射定律及其应用。

3.实验:利用透明玻璃板和光源进行实验,观察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4.分组讨论:让学生自行分组讨论光的传播与反射规律,提出问题并进行探讨。

5.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强调光的反射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作业:布置练习题以及课后作业,加深学生对光的传播与反射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光的传播与反射规律,提高了学生对光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索学科知识。

物理微课教案模板(多篇)

物理微课教案模板(多篇)

物理微课教案模板(多篇)第1篇:物理微课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设计:弹力南二中蔡东【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所有物体都能发生形变,都能产生弹力【教学重难点】1、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2、难点:压力、支持力、拉力等都是弹力【授课类型】新授课【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白板、橡皮泥、弹簧、激光笔、镜子、木条、砝码、测力计【课时安排】15分钟【教学过程】一、引入回顾: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演示:压缩橡皮泥、拉伸弹簧。

二、新课教学(一)形变问题1:橡皮泥和弹簧,它们发生了什么改变?——形状或体积发生了改变。

结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问题2:橡皮泥和弹簧,它们的形变有什么不同?——橡皮泥不能恢复原状,而弹簧可以。

结论:形变后撤去力的作用时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二)弹力学生实验:用测力计拉伸弹簧问题1:在拉伸弹簧时,测力计出现了示数?说明什么?——说明弹簧对测力计有力的作用。

问题2:旁边的同学感受到弹簧产生的力了吗?为什么?——不接触弹簧就不会受到弹簧的力。

结论: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1、直接接触;2、发生形变。

(三)常见的弹力演示:木条载重木条上放置重物时,木条受到压力而发生弹性形变,对物体产生了一个向上的弹力,这个支撑住物体的弹力就是支持力。

问题1:木条比较软,形变非常明显,那如果在木桌面上放置一个物体,桌面是否发生了形变呢?演示:结论:有些形变非常微小,用肉眼无法看清,但这些形变我们可以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来判断。

实验证明,我们身边的任何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有大有小。

桌面与物体接触,并且发生了形变,这满足了弹力产生的条件,所以桌面会对物体有一个弹力,这个就是桌面的支持力。

我们生活中的压力、支持力、拉力,其实都是弹力。

物理微课程教案初中

物理微课程教案初中

物理微课程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发生折射的现象。

2. 让学生掌握折射定律,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折射的应用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Flash动画展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现象,引导学生回顾光的传播特点。

2. 提问:光在遇到不同介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二)新课讲解1. 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观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

2. 引导学生总结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满足正弦定理。

3. 讲解折射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

(三)实例分析1. 利用图片和实例,讲解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放大镜等。

2. 引导学生分析折射现象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光纤通信、激光技术等。

(四)课堂练习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答案。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提问:光在折射时,为什么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满足正弦定理?3. 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的听课效果和理解程度。

2. 课堂练习: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和拓展程度。

五、教学资源1. Flash动画:展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现象。

2. 实验器材:进行光的折射实验。

3. 图片和实例:讲解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折射现象。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折射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物理微课教案模板范文

物理微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题:《机械运动》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掌握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匀速直线运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树立科技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匀速直线运动。

2.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匀速直线运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生活中物体运动的视频,如:行驶的汽车、奔跑的人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机械运动。

(2)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 讲解新课(1)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强调位置变化是机械运动的关键。

(2)讲解参照物的概念,举例说明参照物在判断运动和静止中的作用。

(3)讲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通过实例说明不同参照物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4)讲解匀速直线运动,强调速度不变、方向不变。

3. 实验探究(1)分组实验: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判断其运动状态,并说明所选取的参照物。

(2)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判断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4. 应用练习(1)布置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讲解练习题,引导学生思考解题思路。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匀速直线运动等概念。

(2)拓展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微课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2. 教学改进: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生活实例,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资源1. 微课视频: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匀速直线运动等。

微型课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微型课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微型课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力学的基础概念,掌握牛顿三定律以及力的和、分解等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牛顿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力的和、分解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力学基础的概念,让学生回想力的概念及作用。

2. 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会运动?什么是力的作用?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其受力合为零。

2.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3. 讲解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4. 讲解力的和与力的分解的概念及应用。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
1. 划分小组,让学生讨论并解决一些力的计算问题。

2. 比较功能相同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

四、巩固与拓展(10分钟)
1. 点名回答问题: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的作用。

2. 留下思考题:为什么有时候用力却无法让物体产生运动?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2.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为下节课做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力学基础概念,让学生对牛顿三定律有了初步了解,并进行了简单的计算练习,有助于将抽象的内容具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下节课应该更多地进行实验和案例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学中的力学概念。

高中物理微型课教程

高中物理微型课教程

高中物理微型课教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任务旨在通过设计一系列高中物理微型课程,针对物理学科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以创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将围绕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现代物理等领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2、教学对象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但对某些物理概念和原理可能仍存在模糊认识。

此外,教学对象还包括对物理学科有浓厚兴趣,希望通过微型课程拓展知识面、提高解题能力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差异,以及个体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高中物理核心知识体系,包括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现代物理等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学会运用物理公式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题技巧和速度。

(3)了解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发展历程,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4)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提高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3)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果。

(4)注重学习策略的培养,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主动探索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2)通过物理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3)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科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追求真理的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知识的力量,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努力学习。

物理微课程设计方案初中

物理微课程设计方案初中

物理微课程设计方案初中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物理微课程设计方案初中,旨在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概念,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光的基本性质,掌握光在自然界中的传播规律,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光学知识进行简单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够进行光学实验,并能够正确使用光学仪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光学知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光的基本性质、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等。

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1.光的基本性质:光的传播方式、光的速度、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

2.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传播、折射传播。

3.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反射图像、反射现象的应用。

4.光的折射:折射定律、折射现象、全反射。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光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光学现象,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光学现象。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采用《初中物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资源。

2.参考书:提供《光学原理》等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研究光学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光学知识的教学PPT,通过动画和图片等形式,生动展示光学现象。

4.实验设备:准备光学实验器材,如光源、凸透镜、玻璃板等,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在物理微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一定律》微型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4.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体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观察生活中各种跟惯性有关的现象,了解观察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2.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4.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学生: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学生早有准备,齐声回答)
教师:你能举出一些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例子吗?
学生:①力能使静止的木箱运动②力能使钉子钉进木板③力能使足球飞出去
④力能使火车的速度大小改变,方向改变(学生七嘴八舌抢着回答)教师:可见力可以使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速度越来越快或越来越慢,运动方向改变。

二、导入新课
引言: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运动和力关系的知识,叫做动力学。

动力学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本节研究牛顿第一定律。

三、讲解新课
教师: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原来静止的物体,用力推它,可以使它运动起来。

持续用力推它,它将保持运动。

不推了,它将停止运动。

请问:根据这一经验,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又能总结什么规律?
学生:学生回忆相关生活经验。

学生可能回答:物体为什么运动了?又为什么停止了?预期回答: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维持物
体运动的原因)
教师:肯定学生的问题和结论。

教师: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被誉为“科学天才”的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么认为的!这个观点延续了2000多年的历史。

但是,权威的观点就一定是真理吗?
学生:不一定!
教师:好!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品质。

接下来,我们把问题进行分解。

问题一:首先请大家思考:物体为什么由静止变为运动?
学生:因为你用力推了它。

教师:确实是推了。

但是,你用力推物体,物体就一定运动吗?
学生:不一定。

举例。

教师: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推了物体,物体就运动。

我们要从物体受力的情况进行分析。

请问,在这个过程中物体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学生:物体受到向下的重力G、向上的支持力N,水平推力F和摩擦力f。

教师:为什么能推动物体?
学生:因为水平推力F比摩擦力f要大。

教师:能推动静止的物体,是因为推力比阻力大的原因。

教师:回答了物体为什么由静止到运动的问题。

接下来,请大家思考:问题二:运动的物体一定要持续地“推”吗?
学生:不要。

举例如,使劲一推,手离开后,物体能继续向前滑行;用力踢球,球离开脚后能继续向前飞行。

教师:从此看来,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教师:但是,请大家继续思考:问题三:为什么物体又由运动变为静止了呢?
学生:可能回答:没有用力推了;因为有摩擦阻力等等。

教师:我们还是从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不推了,就是撤去了推力F,阻力有没有变化?
学生:阻力没有变化。

教师:因此,使物体停下来的真正原因是:物体受到了阻力的作用!
教师:400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提出了问题:如果没有摩擦力,结果会是怎样?
学生:预期回答,物体就不停了。

教师:我们先看一个模拟演示实验:三辆相同的小车,从三个相同的斜面,从同样相同的高度,同样由静止开始下滑。

这样,他们将
以同样的速度到达水平面。

而水平面的表面分别是毛巾、木版和玻璃。

大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过程: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滚下后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运动,每次记下小车停下时的位置。

实验记录:
实验次数表面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离
1 毛巾最大最短
2 棉布较大较长
3 玻璃较小长
实验分析:
(1)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2)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3)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4)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5)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学生:观察实验。

教师: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我们能总结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预期总结:在越光滑的表面,摩擦力越小,小车滑行的距离越远!
教师:非常好。

同学们还能想到什么?
学生:如果绝对光滑,小车将滑行无穷远!
教师:太棒了!我们同学能根据实验事实,进行科学抽象的思维了。

伽利略也根据实验事实,设计了一个理想实验。

教师:介绍理想实验并课件演示。

1)两个对接的光滑斜面,使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2)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释放的高度(3)减小第二个斜面的角度,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4)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处于水平位置,小球因为永远也到不了原来的高度,所以沿水平面将永远的运动下去。

学生:观察理想实验。

学生:总结伽利略的观点。

教师:根据实验,伽利略提出了他的观点: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原因。

设想没有摩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学生:重复并体会“理想实验”的方法。

教师:总结理想实验的方法。

伽利略理想实验将可靠的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能更深刻地反映科学规律。

二、结束语
人们对物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先是经过亚里士多德对人们近两千年的思想束缚,然后经过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才最终由牛顿总结出来的。

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贡献是:(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同学们,我们在平时学习和运用知识时,一定要多思考,多发现,多总结,在科学的山峰上不断攀登,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蓝天。

三、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