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22气压带和风带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2.2气压带和风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2.2气压带和风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2.2 气压带和风带
大气环流的概念: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 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的意义:
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 送到另一地区,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
大气环流的类型:
最典型的大气环流有三圈环流和季风 环流。
知识点回顾:
高压 上升
பைடு நூலகம்低压 下沉
低压
高压
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图,甲乙在
近地面,丙丁在高空,箭头 ②④ 分别代表空气的下沉 和上升运动,箭头① ③代表空气的水平运动。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中纬环流
盛行西 风带
副热带高 气压带
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高纬环流图,甲乙在
近地面,丙丁在高空,箭头 ②④ 分别代表空气的下沉 和上升运动,箭头① ③代表空气的水平运动。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极地与赤道间形成三圈环流, 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与六个风带。
表示太阳直射点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全球二分二至气压带和风带剖面图
小结:
大气环流
地球的球体形状
纬度不同的热力差异 (太阳辐射)
单圈环流
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受热A
B冷却
热力环流示意图
如果把A换成是赤道,而B换成是极地,结果
将会是怎样?
理想状态下形成的单圈环流
低压 高压
高压 低压
条件1:地表均一,不考虑地转偏向力。
低压 高压
300N
高压 低压
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单圈环流不会存在
条件2:
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自转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其次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教学目标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争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麦哲伦带着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

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

船队进入30°S四周海疆时,安静无风,酷热少雨。

离开该海疆后,沿途始终吹着东南风。

后来,东南风慢慢减弱,进入赤道四周海疆时,风平浪静。

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哪段航程最为轻松?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 S四周海疆时非常困难?[新课教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师:我们在学习必修一时学过的热力环流,同学们还有印象吗?现在我们要做一个假设,假设地球不发生自转,太阳直射赤道,那么赤道受热会发生什么?〔请跟热力环流联系一下〕生:赤道受热,导致气温上升,气压降低,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带,而在高空形成高气压带。

师: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说一下此时极地的状况?生:极地由于接收不到太阳辐射气温降低,气压上升,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带。

师:此时在没有任何因素的干扰之下,气流的运动是怎样的?〔赤道与极点之间〕生:在近地面,气流由极点流向赤道,在高空那么相反。

师:由此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但是这是在我们假设地球不发生自转的状况下才有可能发生的,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种状况目前是不存在的。

那么我们再说在地球自转的状况下,会有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①低纬环流:赤道四周,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热力缘由〕,所以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到了北纬30度四周由南风偏转为西南风,导致气流不能连续向南流淌,在此处气流积累,导致空气密度增加,气压上升,在高空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缘由〕。

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

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圈。

2022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课时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022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课时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气压带和风带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下图为三圈环流模式中某一环流圈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有关a、b、c、d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流a、c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B.气流b、d由高压流向低压C.a、b、c、d四气流都受地转偏向力影响D.d为东南信风带2.有关甲、乙两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形成低气压,乙处形成高气压B.甲处形成高气压,乙处形成低气压C.甲处形成极锋,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D.乙处空气遇冷收缩下沉【解析】1选B,2选A。

第1题,图示为北半球低纬环流圈,a为上升气流,原因是赤道地区气温高;b为高空的风,应从高压流向低压;c为下沉气流,动力原因形成(从赤道上空过来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风,不能继续向北流动,在30°N上空被迫下沉);d为近地面的东北信风带,从高压流向低压。

第2题,甲处由于地表气温高(热力原因),气流上升,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乙处由于动力原因,盛行下沉气流,在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2020·无锡高二检测)读图“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字母E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4.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处风带风向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3选B,4选A。

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字母E所表示的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第4题,据图可知,D位于40°~60°之间,为盛行西风带,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为西南风。

下图为“部分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P处的气压带(或风带)名称是(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东北信风带D.盛行西风带6.据图可判断此时时间为( )A.北半球的夏季B.南半球的冬季C.1月D.7月【解析】5选B,6选C。

第5题,读图可知,P地盛行下沉气流,且分布在30°附近,故图中P处的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高中地理 《2.2气压带和风带》课件一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2.2气压带和风带》课件一 新人教版必修1

受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量大小和雨期长 短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出由东南部向北、西 北部逐渐减少的趋势,因而对农业生产有重 大影响。例如,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 由于高温多雨,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一年2~3 熟。我国华北、东北以及西北地区东部,降 水较少,以旱地农业为主,农作物以小麦为 主,其次使谷子、高粱、玉米、大豆、土豆 等。
冬夏 季风 交替 控制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 热带——终年高温;亚热带——冬暖夏热 温带——冬冷夏热;寒带——终年严寒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特点?
完成教材P40活动
气候类型
4 2 1
3
气候类型的判断
以“温”定带
终年高温:热带 冷季最低温高于零度:亚热带(或温带海洋性气候) 冷季最低温低于零度:温带
地球表面均匀的情况下: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北
副极地低压带


西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东 中
南 纬
信 西
风 风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 地 东 风
极地高压带
1、大气环流的概念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
A B C
D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单圈环流
地转 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 的南北移动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副极地低压
高压 低压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
副极地低压
低压 高压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
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 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2气压带和风带(人教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1)

3-2气压带和风带(人教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1)
60°N 副极地低气压带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0° 赤道低压带
盛行西风带
相互碰 撞抬升
90°S
寒冷堆 积下沉
30°S 副热带高气压带
60°S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大气环流的组成
2.三圈环流
4)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
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每个气压带约占10个纬度, 每个风带约占20个纬度
1.单圈环流(理想状态) N
1)形成条件(假设)
①地表均匀(无海陆之别、地势 高低之分)
②地球不自传(无地转偏向力)
③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S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大气环流的组成
1.单圈环流(理想状态) 2)成因:
地表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 →大气水平运动
垂直方向 赤道地区:上升气流 两极地区:下沉气流
高空北上气流右偏成西南风 北纬30度上空
①赤道低压带 (热力原因)
②副热带高压带 (动力原因)
南风 赤道上空
形成副热带高压
③东北信风带
赤道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近地面赤道形成低压
到北纬30度 上空偏转成西 风,气流无法 北上在此堆积 (动力不足) 被 迫 下 沉
北纬30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大气环流的组成
1.三圈环流 2)中纬环流
①盛行西风带
②副极地低压带
被 迫
(动力原因)
下 沉
极 锋
被迫 爬升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冷气团 北纬60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北纬30度
近地面气流右偏成西南风——盛行西风带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教案+

教学设计1
(指导画图)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a、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b、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让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

提问: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引出热力上升的赤道地区,该地区的受热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而
通过讲解和演示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
3.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请结合P41活动对“季风环流”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

(逐步投
二、课堂总结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

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也是形成季风重要原因之一。

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
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
、(1)该图表示北半球(冬)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气压带、风带南移)。

)上图表示北半球的(夏)季,图中高、低气压的名称分别为夏威夷高压和印度低压。

A、B两处季风中,主要由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是
另一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终年温和湿润
.终年高温多雨
.终年炎热干燥
C三地中冬季气候最温和的是 A ,年降水量最少的。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含解析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本单元讲述的内容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阐明大气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本课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实际就是讲述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大气运动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本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在这里,教材着重研究大气环流的重要作用,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意义,而要分析这些内容,首先要认识大气环流的一般特点。

因此.教材第一目分析了三圈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各自闭合、彼此联系,形成了高、低空大气的运动状况和近地面的七个气压带和风带。

还有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也随着发生南北移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2、运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比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性。

3、引导学生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第一目大部分内容,通过课本讲述和两个活动,介绍全球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原因,最后通过图示说明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也随季节移动。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由于学生尚未形成空间思维能力,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例和活动内容,活动时应在课前准备好材料,讲清具体要求,指导活动全过程,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介绍其过程与方法、感想与体会。

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按照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3.2 气压带和风带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3.2 气压带和风带

2.气压带、风带的名称: A__赤__道__低__气__压__带__ , B___东__北__信__风__带___ , C_副__热__带__高__气__压__带_ , D__盛__行__西__风__带___ , E_副__极__地__低__气__压__带, F___极__地__东__风__带___ , G_极__地__高__气__压__带__。 3.三圈环流的名称: ①__低__纬__环__流____,②__中__纬 ___环__流___,③__高__纬__环__流____。
4.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做周期性 的季节移动。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 是夏季偏___北_____,冬季偏____南____。如图所示:
[归纳总结]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1)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而且气 压带、风带相间分布,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 (2)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 同。
1~2.解析:第 1 题,甲图位于北半球,由甲图中气压带的位置 可知,此时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南,北半球为冬季,该季节 30°N~40°N 受西风带控制,盛行西南风。第 2 题,由上题分析可 知,甲图表示北半球的冬季;乙图也表示北半球,图中赤道低气压 带、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偏北,表示北半球的夏季。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最新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 形成的影响。
核心素养定位 1.在示意图中指出主要的气压带、风带,并说明其分布特点。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综合思维) 3.运用示意图,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分析 其对气候形成的作用。(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人教版必修一高一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课件第1课时(共23张PPT)

人教版必修一高一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课件第1课时(共23张PPT)
极地东风带
600 900
极地高气压带
8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900 600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0
赤道低气压带
00地面
高 空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300 600 900
热力原因
热力原因 动力原因
动力原因
9
热力原因 动力原因
极地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1)写出气压带名称:C___副__热___带__高__气__压___带__________; E___副__极___地__低__气__压__带___________。 (2)A、B、C三地中,降水多的有___A_____。按照降水量的纬度 分布,C是__干__旱__少___雨___带。 (3)赤道地区全年雨量充沛,其主要原因是 ___盛__行__上__升___气__流__,__多___对__流__雨__,而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 的大部分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600
低压
300
高压
低压6 00
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请同学们绘制北半球三圈 环流图。
600
低纬
300
环流
00
7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900 600
300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带
00地面
高 空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0
盛行西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16
课堂小结

的 形 成
压 带 和 风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从容说课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学中应强调三个方面: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要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既注重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最主要的成因,更强调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

②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阐述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下,尤其是像北半球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下,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原本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破坏,变成了块状分布,形成了冬夏不同的气压中心,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我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教材以最典型的东亚气候为例说明了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以案例的形式,通过三种气候类型即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三个案例分析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本节难点较多,如:在30°纬度的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等,应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课件(共17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课件(共17张PPT)

留在海洋上。
LOGO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副极地低压
低压 副热带高高压 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 陆地形成低L压OGO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亚速尔高压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LOGO
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东北风
凉爽干燥
西南风
高温潮湿
夏季风强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我国西南地区
热带季风
LOGO
LOGO
----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冰岛
低压大 副
西
蒙极古-地-西伯低利亚气高压压
亚欧大陆
阿留申60N
带太 低压 平


30°N
一月
LOGO
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大 西
亚速尔洋
高压
60N

亚欧大陆 平
LOGO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高压副极地低低压压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形成高压 LOGO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冰岛 低压
亚洲高压(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60°附近原为副极地低压带,冬季陆地表面形
成高气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只保
副亚洲热(带印度高)气低压压
带洋夏威夷

22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22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㊳______西__南_________风
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海陆热力差异;㊴ ______气__压__带__和__风__带__的___季__节__移__动_______
易错辨析 大气环流并非单指三圈环流 大气环流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现象,除了包括三圈环流外, 还包括季风环流。在设问中出现“从大气环流角度考虑”时,要注意全面考虑。
(3) 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在成因上有何不同? [答案] 副热带高压带是由于向高纬运动的高空气流,在30°纬线附近被迫堆积 下沉形成的,为动力成因。而极地高压带为高纬地区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 为热力成因。 (4) 气压带和降水有何关系? [答案] 低压带控制的地区多阴雨天气,降水多,高压带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降水少。 (5) 由图乙所示的气压带、风带的移动状况,总结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答案]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来 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A. a为东北信风带
B. b为副热带高压带
C. c为东南信风带
D. d为极地东风带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为东南信风带,b为副热带高压带,c为西风带,d
为副极地低压带。
3. 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 副极地低压带是空气受热膨胀形成的 B. 极地高压带是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 C. 盛行西风与信风在南北纬60°相遇 D. 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固定不变 [解析] 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被抬 升,形成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是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的 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H 压__带__________ 冷,空气堆积下沉,形成高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

则③处为( D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赤道低气压带
D.盛行西风带
2、读图并思考回答:
(1)该图表示北半球 冬 季时的大气环流 状况,试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2)说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 A. 东北信风 B. 副热带高气压带 。
深入思考:
如果把“地球表面性质均一 ”这个假设也否定掉, 我们地球表面的大气应该是一种什么状况?
16、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懂得从内心欣赏别人,虽然这很多时候很难 。
17、做不了决定的时候,让时间帮你决定。如果还是无法决定,做了再说。宁愿犯错,不留遗憾! 18、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19、时间不仅让你看透别人,也让你认清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在跌跌拌拌中,我们学会了生活。 20、与其等着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东北信 风
赤 道 低 气压 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7个气压带 6个风带
夏至日 太阳位置
1. 地表性质均一 2太.太阳阳直直射射点赤南道北(移不动移动)
春秋分日
冬至日
北极圈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低气压带
南极圈
高气压带
合作学习
1.若下图是三圈环流中的中纬度环流侧视图,
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8、生活本来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课标分析知识与技能:说出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运动对气候的影响是课标的明确要求。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实际是气压带风带性质对气候的影响,为此我们首先要根据气压带气压高低与气流升降的关系,推出其少雨或易雨性质,再根据其分布纬度推出其气温状况;根据风带风向是是否有利水汽凝结,推出其少雨或易雨性质,再根据其纬度分布情况推出其气温情况。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以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形成与特征来认识单一气压带、单一风带和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地区气候的形成。

海陆气压中心季节变化是气压带风带的一种特殊表现,其作用下形成的季风气候应当予以补充,这对认识我们的气候现象非常必要。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的影响就是形成气候格局,为此必然引出气候分布模式图,它不仅是有助于构建完整知识体系,也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气候规律的工具(用以判断气候分布、说明气候特征和成因、规范气候名称)。

但是课标并不要求全面掌握有关气候特征、成因和分布,所以我们不提出气候模式图,而只要求学生根据某地位置,对照气压带风带或季风区位置,说出其气候主要特点(冷热、干湿及季节配合),并通过比较找出对应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而对气候名称和特点及分布按了解层次要求。

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判读限于在比较中认识其气温和降水状况,对描述气候特征不作要求,也不引出判断气候类型的主要指标和程序。

本节课过多不涉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不需要对某种气候特殊分布作多要素的综合分析。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充分利用规律认识分析具体气候的成因和主要特点,突出了知识的实用功能。

具体分析过程相对抽象,需要紧密联系前面所学的许多知识,所以需要利用地理图标叠加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方法。

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是表示气候特征的方法,读这种图的方法和步骤也需要学生掌握。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相关分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地理是探索规律和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从而改变对地理学科的错误认识,改变地理学习的方法。

第二章 第2节 气压带和风带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 第2节 气压带和风带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3课气压带和风带学习目标1、大气环流;2、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名称、位置、成因3、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及气候特征。

4、掌握几种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

重点1、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难点1、三圈环流所形成的气压带、风带的原因。

2、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的原因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意义(1)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2)意义:①调整了全球的分布;②是各地变化和形成的重要因素。

2、单圈环流(1)假定条件:。

(2)形成因素。

高低纬间的不均;(3)形成:(画图)赤道地区暖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形成气压带,极地地区冷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形成气压带。

在高空,赤道地区形成气压,极地地区形成气压,这样在北半球的赤道和极地之间,就形成了闭合的单圈环流。

(4)思考。

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实际上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在不停的着。

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会发生。

北半球偏,南半球偏,赤道上偏。

3、三圈环流(1)赤道地区近地面空气 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形成 (注:热力原因形成的低压。

)(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 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 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 ,从而使近地面形成 高气压。

(注: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3)30°N 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信风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 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4)自30°N 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暖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冷空气相比较; 在60°N 附近(副极地)相遇后,形成极锋。

因此在60°N 附近近地面形成 低气压。

(注: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

)(5)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 和60°N 之间形成 风;在90°N 和60°N 之间形成极地 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关于高纬环流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极地附近有上升气流 B. 60°纬度附近有下沉气流 C. 近地面形成极地东风带 D. 高空中形成极地东风带
6.下列图中,正确反映南半球副热带高压两侧
大气运动的是( C

A.
B.
7.BA关..DC全于.球气7压个带气叙压述带错,误3个的低是压( D带,4)个高压带 B. 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大致在南北纬30°左右 C.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 D.低压带气流上升,多晴天;高压带气流下沉, 多云雨
夏季
北太平洋
东南季风
印度 低压
夏威夷 高压
00
东亚夏季风:东南季风 温热多雨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南 亚 季 风
600N:副极地低气压带
北大西洋
亚欧大陆
冬季
600N
冰岛 低压
亚洲 高压
北太平洋
阿留申 低压
东北季风 00
南亚冬季风:东北季风 寒冷干燥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南 亚 季 风
300N:副热带高气压带
北大西洋
亚欧大陆
夏季
北太平洋
东南季风
600N
冰岛
印度 低压
低压
夏威夷 高压
00
南亚夏季风:西南季风 温热多雨
成因: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北移)
亚洲季风
东亚
分布
我国东部、日本、 朝鲜半岛
南亚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我国西南
季节 风向
性质
冬季
西北风
夏季
东南风
冬季
东北风
夏季
西南风
冬:干冷
夏:暖湿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3.冬季和夏季我国东部沿海大部分地区 的风向是:( D )
A 东北风和东南风 B 东北风和西南风 C 西北风和西南风 D 西北风和东南风 4. 关于我国的季风气候区,下列说法错误
低纬环流
极地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思考:冷暖两个气团相 交汇,会发生什么情况?
极地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高纬环流
----三圈环流
中纬环流
极地高压带
低纬环流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思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否 为热力因素所致。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大陆升温快,气流受热上升,
2、夏季:
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b夏季,该空 气柱位于北 纬30°附近
a冬季,该空气
副热带高压柱带位于北纬60°
热低压
附近
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大陆形成低 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
副极地低压
副热带高压
低压
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气压中心的分布及名称(7月) 返回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 带的形成。 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3、运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比较各气压带、 风带的特性。 4、引导学生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 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5、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地理 的空间思维。
假设
1.地球表面性质均一 2.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气压带和 风带为什 么会移动?
其移动 方向与太 阳直射点 的移动方 向有何关 系?
假设1.地球表面性质均一 直射赤夏道至日(不移动)春分日
秋分日

冬至日
2.太阳
北极圈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南极圈
太阳位置
低压带
高压带
课堂巩固练习
C 1、以下各项中,风向基本相同的是( )
夏威夷高压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亚速尔高压
3、亚洲季风
东 亚 季 风
600N:副极地低气压带
北大西洋
亚欧大陆
冬季
600N
冰岛 低压
亚洲 高压
北太平洋
阿留申 低压
西北季风
00
东亚冬季风:西北季风 寒冷干燥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东 亚 季 风
北大西洋
600N
冰岛
低压
300N:副热带高气压带
亚欧大陆
3.由于受热不均而形成的气压带有:( C )
①赤道低气压带 ③副极地低气压带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④极地高气压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 ①③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赤道地区上空,水平气压梯度力分别指南 北两极 B、南北纬30°附近上空,空气堆积下沉 C、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 D、盛行西风与信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
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zxxk
副极地低压带


西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 风
赤道低压带
4、地球上的气压带(7个)和风带(6个)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西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 风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西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思考:日本的气球是如何飘到美国的?
1942年,日本搞了一次“风战”。根据日本军事 气象学家荒川秀俊的建议,日本“动员”学生制 作“气球风船”,使用定时装置携带燃烧弹从高 空(日本领土大部分在30—45°N、40—60°N),两三天 飘到美国后降落,使得美国森林大火此伏彼起, 防不胜防。美国政府莫明其妙,为捉拿纵火“怪 客”,曾派大批妇女去森林里昼夜监护。
A 南半球的信风带与北半球的信风带 B 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与南半球的极地东
风带 C 南半球的信风带和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D 南半球的西风带和北半球的西风带
2.下列全球的气压带中,气流是上升的是( D )
①赤道低气压带 ③副极地低气压带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④极地高气压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 ①③
二、北半球气压中心
1、冬季:
大陆降温快,空 气受冷下沉, 近地面形成高压
副极地低压 冷高压
冬季,该空气柱 位于北纬60°附

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大陆形成高 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
高压副极地低低压压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气压中心的分布及名称(1月)
亚洲高压(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单圈环流 大气环流的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原因: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
和水汽交换, 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 平衡。
2、单圈环流 地表均匀,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赤道
北极
赤道
赤道
南极






3、三圈环流 地表均匀,考虑地转偏向力
的差异
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
练习
1.影响我国冬季季风的强弱与大小的气压中心
主要是( D )
A 印度低压
B 夏威夷高压
C 阿留申低压 D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2. 东亚季风区是全球最典型的季风区,这主要 是因为( C )
A 人口众多,人类活动影响
B 该地区冬天特别寒冷,夏天特别炎热
C 该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为显著 D 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