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学案-4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学案-4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c201f9ce53a580216fcfe5e.png)
四、古诗两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知道诗句的大意2、有感情的背诵古诗3、体会作者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知道诗句的大意2、体会作者爱国情怀【学习课时】两课时【学习过程】一、板书示标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4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请大家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知道诗句的大意2、有感情的背诵古诗3、体会作者爱国情怀。
师:目标大家都清楚了吗?有信心完成吗?(生:有)声音很洪亮,说明你们信心十足。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自学指导(一)1、了解作者。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苏轼的资料,学生读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诗人,有“诗圣”之称。
与李白称为“李杜”。
2、师:现在大家听听课文录音,要求听准字音。
比一比谁坐姿最端正,听的最认真。
然后比谁读的好。
1、听录音2、生自由朗读(五分钟后,比谁读音准确)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谁能正确译讲古诗)自学指导(二)师:大家古诗已经读的非常流利了,现在同学试着逐字逐句译讲,先译讲重点字的意思,在译讲整首诗的意思。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1、生练习,准备译讲。
2、指名译讲。
3、教师随机板书。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背诵古诗)自学指导(三)师:古诗意思我们已经知道了,现在进行背诵比赛(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背诵古诗)师:大家背得很认真,看来比赛要很激烈了,同学们要加油啊!1、学生自背2、学生互背。
3、全班齐背4、指名背。
五、当堂训练(默写)师:古诗词同学们学得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里好吗?(5分钟后比谁书写认真、工整、正确!)【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7)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7)](https://img.taocdn.com/s3/m/d426ad24561252d381eb6e18.png)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意,体会坐着的思想感情;3、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古诗,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鼓励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即了解安史之乱带给人们战乱之苦,并作相应的摘抄,在课堂上交流。
2、教师制作本课的课件。
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多读成诵。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背古诗,揭课题1、背诵杜甫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2、板书课题,朗读课题、(二)、读古诗,圈地名1、课件出示学习提纲:自读古诗,要求:1、字正腔圆地朗读古诗;2、圈出故事中的地名。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
4、出示课件,显示地名,学生朗读课文。
师:这些地名你知道有哪些?5、学生汇报,教师演示课件,点拨。
师:此时此刻,杜甫在哪里?想到哪里去?心系哪里?(三)、再读诗,找出“喜”课件出示自学提纲:请带上你的心情再次朗读古诗,看整首诗围绕哪一个字写的。
请你圈出来。
1、学生自由读,圈字。
2、汇报:演示课件喜(1)、用“喜”组词。
板书:喜欲狂(2)、品析“喜欲狂”这个词语师:是什么原因使沉稳镇静的杜甫喜欢的要发狂呢?一个蓟北的收复为什么会让杜甫欣喜若狂呢?(3)、引导学生谈安史之乱,谈当时人们的生活。
(4)、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写了许多的诗歌来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最著名的诗歌谁记得?(学生背诵<春望>)(5)、在八年安史之乱期间,八年的背井离乡的生活中,让杜甫看到了——看到了——(课件出示相关的诗句)(6)、师:是的,自古以来,很多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心怀国家,一心渴望九州统一,希望能够收复失地,这样的诗,你读过吗?(7)、引读陆游写的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8)、小结:陆游到死都没有看到九州的统一,他是多么悲痛呀!而今天的杜甫却听到了失地被收复的消息,他能不喜欲狂吗?(四)品喜字,悟情感1、出示学习提纲:默读古诗,你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杜甫“喜欲狂”,请你划一划,品一品,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1)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1)](https://img.taocdn.com/s3/m/fa00b3c7680203d8cf2f2430.png)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衣裳、妻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培养学生联系诗句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并体会诗这种体裁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课外搜集资料的过程,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2、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的过程,从而理解诗意。
3、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挖掘出诗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及他们写的其他爱国诗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从而受到爱国教育。
教学重难点: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具准备:充分预习,制作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赏析《春望》,感受写作背景:1、课件出示《春望》,谈谈你从诗中感受到什么?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总结:是啊,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浓浓的爱国情。
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是谁呢?杜甫2、你对杜甫了解多少?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
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
因此,他的诗风格深沉,旋律悲壮。
但有一首诗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件出示课题)3、读好课题,理解课题意思。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打开课本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
2、再读给同桌听听,互相纠正。
3、谁勇敢的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指名学生读)集体纠音:“裳(cháng)”,古人上为衣,下为裳(cháng)妻子(qī zī)指老婆。
古诗中的妻子(qīzǐ)你猜是什么意思呢?4、谁把这首诗完整的读一遍,做到字正腔圆。
5、齐读这首诗。
三、初步感受诗人写作时的内心感受:1、你读到诗人心情如何?你的依据是——“喜欲狂”。
2、读着这个词,你能提出什么疑问吗?(诗人为什么“喜欲狂”?诗人“喜欲狂”时是什么样子呢?)四、带着疑问,自学古诗:生自学古诗,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课文4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课文4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071576e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9.png)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课文4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通顺流利地朗读诗句,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能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以读促悟,悟中品读,读中悟情,品悟诗人悲喜交集、欣喜若狂的心情。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理解诗句,读出感悟。
【教学难点】品词析句,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读中悟情。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积累有关杜甫的生平和诗词,了解本诗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走近诗人,激发兴趣,读懂题意1、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诗歌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优秀的诗作灿若星河。
说道唐朝诗人,不得不提的有谁?2、是啊,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今天咱们不说李白,就说杜甫。
大家对杜甫有什么了解?3、我们先来看看杜甫的诗歌。
(师生合作读)4、出示: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5、我们读出了怎样的杜甫?6、出示杜甫的画像及简介。
7、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另外一种风格的诗。
8、齐读课题。
9、“闻”是什么意思?10、谁听?11、他听到什么?12、“官军”指什么?13、“河南河北”是什么意思?14、这里的河是特指黄河,那么“河南”是指?“河北”是指?15、“收”怎么理解?16、那么,题目的意思应该是?把句子说完整。
17、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走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出示课题),去感受他那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请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把握节奏,读中明意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要仔仔细细的读上4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生字,快把这首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注意念通顺。
开始。
2、好,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5)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5)](https://img.taocdn.com/s3/m/3682cd56964bcf84b8d57b18.png)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古诗,读出诗歌韵味,理解诗歌的意思。
2、在品词析句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感受诗人内心的喜悦,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领学生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闻讯的喜悦。
难点: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品词析句,从而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背景音乐等,并制作成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并了解杜甫及安史之乱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一、对话诗人,知背景,解诗题。
1、(出示杜甫画像)知道这位大诗人是谁吗?谁来说说你对大诗人杜甫的了解?2、老师收集了一些杜甫的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杜甫资料)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 别号少陵,今河南省巩县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对后世影响很大。
3、杜甫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动荡社会呢?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
(课件出示介绍时代背景)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国家四分五裂, 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战争持续了八年,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有家不能归。
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
(影视停)忽然,传来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喜讯。
一下子冲破了杜甫忧郁以久的情感闸门,喷涌出他生平第一首快诗——(生读题)4、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这篇独具风格的佳作——官军收河南河北》。
(课件出示诗题)【板书诗题]】齐读诗题一遍。
(1)同学们,谁来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重点点拨:这里的“河”特指黄河,“河南”指黄河的南边,“河北”指黄河的北边。
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两岸。
题目的意思应该是——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消息。
(2)同学们,这可是个好消息呀,让我们大声地把胜利的喜讯告诉所有前来听课的老师吧!(齐读诗题)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76e404c03d8ce2f01662330.png)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之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感情。
3.让学生学会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学习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字词及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诗人1.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国文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课件出示:杜甫画像),谁知道他是谁?杜甫,他就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杜甫。
谁能背诵一下他的著名诗作?背诵《绝句》《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及其他名句。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712——770)他与李白齐名,二人并称“李杜”,有一句诗“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写的就是他俩。
他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杜甫字子美,人称杜工部。
他曾写下一千四百多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素有“诗史”的称号。
杜甫的诗全是深刻反映社会面貌的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也是他在唐朝衰败时期写的,但是却一改他深沉、悲壮的旋律,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出示:古诗诗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什么他一改沉郁顿挫、深沉悲壮的诗风?我们来了解写作背景,其时,正是安史之乱末期,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是因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
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由三代皇帝平定,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唐朝再无中兴之日,变得平庸。
安史之乱爆发于河北省,叛军一路南下,攻陷了洛阳。
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成废墟,出现了千里人烟断绝的惨景。
无数受苦受难的百姓背井离乡,逃离了家园。
杜甫随着逃难的人群离开了他的故乡,一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四川。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9)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9)](https://img.taocdn.com/s3/m/daf923022e3f5727a4e96218.png)
教研会综合评价:
改进意见
教师签名年月日
教学反思: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这句诗和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于过万重山”有异曲同工之处。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初知杜甫
考验同学们的见多识广,诗句接力游戏。
第一题:黄四娘家花满蹊————这首诗的题目是《江畔独步寻花》第二题: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第三题:好雨知时节————《春夜喜雨》
发现这是同一个诗人写的——杜甫。对于他,你了解多少?
二、释诗题知背景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苏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 4 古诗两首》优课导学案_14
![苏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 4 古诗两首》优课导学案_14](https://img.taocdn.com/s3/m/d148485ccaaedd3382c4d308.png)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设计理念】引导学生穿越历史的时空,走进诗人的生活,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
努力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展开一段真实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力求通过对话使学生学会品词析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加深对古诗意境的体验,陶冶学生性情,感受到古诗的艺术魅力,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发展和提高。
【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
2.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品词析句,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教学流程】一、展示一组词语引出一段历史感悟一种心情1、出示了一组词语:国破家亡背井离乡民不聊生妻离子散颠沛流离。
2、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词写出了什么?读了这些词,你的心情怎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引出“安史之乱”: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上,唐朝的历史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发动了战争,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
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镇村庄变成了一片瓦砾废墟。
诗人杜甫为了躲避战乱,才流离失所,贫困潦倒,而且一家人的生命时常受到威胁,一路逃难,来到四川梓州4、你能感觉到杜甫这一路上的心情怎样?(忧心忡忡闷闷不乐悲愤欲绝)5、终于有一天,他听到唐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消息,立即写下了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师朗读全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题目中“闻”的意思是什么?“收”的意思呢?“河南河北”中的和“河”指那条河?6、出示插图,大概了解地理位置。
【设计意图】穿越时空,呈现历史,体会诗人的写作背景,丰富学生的感悟。
苏教版六级上册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导学案1
![苏教版六级上册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导学案1](https://img.taocdn.com/s3/m/9dae90ccaef8941ea76e05d8.png)
15 古诗两首【课文题解】《示儿》,是南宋大诗人陆游临终时作的诗,相当于遗嘱。
陆游,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抒发政治抱负,所映人民疾苦,渴望恢复国家的统一。
示儿,对儿子的嘱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杜甫是今河南省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历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兵败自杀,诗人听到官军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胜利消息后,十分欢快,便写下了这首爱国的诗篇。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本课4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学习古诗,应先弄清诗句中每个字、词的意思,再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诗句所包含的意思。
体会《示儿》的作者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作者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乐的原因。
难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感情和词语表达的感情色彩。
这两首古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学习时,我们要从词中句中来理解。
【生字全解】【词语全解】[课文生词]示儿(shìér):告诉自己的儿子。
示:告知。
元知(yuánzhī):本来就知道。
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万事空(wànshìkōng):意思是什么都不存在。
但(dàn):只。
同(tóng):统一。
九州(jiǔzhōu):中国的代称。
定(dìng):平定,收复。
中原(zhōngyuán):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jiājì):祭祀祖宗。
王师(wángshī):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无忘(wúwàng):不要忘记。
“无”同“勿”,不要。
乃翁(nǎiwēng):你的父亲。
翁,父亲。
剑外(jiànwài):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蓟北(jìběi):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
初闻(chūwén):刚刚听到。
涕泪(tìlèi):指因喜极而泪下。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6)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6)](https://img.taocdn.com/s3/m/19991450c5da50e2534d7f18.png)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本课易读错音的字“裳、子、卷、即”以及词义,理解诗句、了解内容、背诵古诗。
2、通过课前让学生搜集杜甫生平的资料和他的作品,培养学生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课堂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课前预习运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
2、课堂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读书、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合作学习、质疑、教师释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三、教学设计思路:知诗题,知景背;初读,读准字音;再读,理解诗句;细读,体悟诗情。
四、教学过程:(一)积累背诵让学生背诵课前搜集到的或积累下来的杜甫的作品。
例如《春夜喜雨》《赠花卿》《登岳阳楼》《绝句》《山行》《江畔独步寻花》等。
(二)知背景,查生平。
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1、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2、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上仕途不济,其诗风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沉郁顿挫”是他的作品风格,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3、公元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躲避战乱,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三)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谈话引入古诗:师:““安史之乱”,诗人携家带子逃难,流落到四川,曾被乱军所虏,历经艰难与生离死别,八年之久啊!忽然,传来喜讯,(生齐读课题),如春雷炸响,一下子冲开了诗人沉郁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写出生平第一首快诗。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https://img.taocdn.com/s3/m/c1e3512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ff.png)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并复述文章大意,了解历
史事件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历史,尊重历史,珍爱和爱护祖国的土地,以及珍视和平安定的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阅读理解的能力培养,了解历史事件对我们的现代社会的影响。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三、教学准备:
教案、板书、课件、彩色笔等。
四、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文,理解文章的大
意并画出重点。
2、合作探究:分组进行讨论,共同探讨官军收河南河北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复述梳理:学生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通过个人复述来总结探究到的内容,
并按时序梳理。
4、展示交流:每组派出一名代表来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同学可以针对性地
提出问题。
5、说课: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
理解,对于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适当的帮助。
五、教学后记:
本节课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准备的。
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考,通过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探讨官军收河
南河北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大多数学生表现很好,
但还有一些学生思维能力欠缺,需要在未来的课堂上加以关注和帮助。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https://img.taocdn.com/s3/m/d7f7cda4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d2.png)
---------------------------------------------------------------范文最新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_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难点1/ 12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范文最新推荐------------------------------------------------------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四)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
边读边想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3/ 12(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https://img.taocdn.com/s3/m/f9225b2a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a.png)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课程名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元朝初年官军北伐的历史背景、目的和意义,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方法,提升跨学科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历史,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意识。
教学内容1.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分析文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
3.探讨元朝初年官军北伐的历史背景、目的和意义。
4.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5.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参加课堂竞赛并获得团队荣誉。
教学重点1.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包含的历史信息。
2.能够准确地描述元朝初年官军北伐的历史背景、目的和意义。
3.掌握历史思维方法,了解历史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及其背景,强化历史概念,培养跨学科思维。
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
2.思辨和讨论。
3.课堂竞赛。
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历史学习的知识点,重点提到以下问题:1.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2.如何理解历史事件及其背景?3.学习历史如何培养跨学科思维?活动二:阅读分析1.让学生逐段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请学生描述文字中的交通情况、生活情况、战争情况。
3.引导学生理解文字中元朝初年官军北伐的历史背景、目的和意义。
活动三:历史思辨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元朝初年官军要北伐?北伐有什么意义?2.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3.请学生总结各组讨论的结果,并进行精彩分享。
活动四:课堂竞赛1.设计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人左右,要求每个小组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题目。
2.提供各种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辨析题等。
3.根据小组答题情况,进行评分。
分数高的小组将获得荣誉和奖励。
活动五:总结反思1.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反思不足之处。
2.鼓励学生对今天的学习进行归纳总结,将学到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
六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导学案 苏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导学案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8abe1a04afe04a1b171de36.png)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和《示儿》学案一年二班姓名()一、学习目标1.【诵读】有感情地朗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字词】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理解】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致用】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二、预习过程第一步: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
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
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
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
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
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
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
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
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
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
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平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第二步:学习两首诗顺序:字词——句——诗《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_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_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e15467ce2f0066f43322a7.png)
春:春天,指美好的春光。
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2.小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讨论
①读中体会
不明白的地方。
(忽传、初闻、
3.全班交流。
涕泪、却看、愁何在、
活动三:悟诗情。
漫卷、青春等)
1.诵读全诗,思考:
活动三:悟诗情。
①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诗人 闻
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
听官军收复失地的心情?
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
②由此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
2.小组交流思考题,练习有感情
些表现,哪些•诗句,哪
地朗读。
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
3•各组汇报,展示朗读。
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
【检测反馈】
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
1•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
2.展开想象,描绘杜甫欣喜若狂
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
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
诗的韵味。
这首诗,做到了吗?请
3.展示朗读。
一位同学读一读。
活动二:明诗意。
②生评价。
1.轻声读古诗,Βιβλιοθήκη 合文中插图,③指导读“妻子
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不能解决的
(zI)”生读,师读,
做上记号。
比较
剑外:剑门关外。 妻
④齐读(可以读
子:老婆孩子。
慢点,要读正确)
漫卷:胡乱地卷起。 青
的样子。
悦之情?
教后反思:
4、《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内容,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活动方案
导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11)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11)](https://img.taocdn.com/s3/m/41f07f69a5e9856a57126018.png)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有正确流利地诵读《春望》,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学习理解诗句和古文的方法。
3、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体会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激动的心情,并能明白之所以如此狂喜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理解诗句和古文的方法、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2、诵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想了解一个人你会用什么办法?(观察外表、交流、看做的事……)如果一个人已经不在了,该如何了解?(了解做过的事,读写过的文章等)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人的诗,通过诗来了解杜甫其人。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生齐读)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
1、借助拼音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根据所读猜想诗的大意。
(板:喜悦)三、借助各种方法引读全诗。
1、学生借助诗后的注释理解诗句。
2、通过看注释你明白了什么?(板:看注释)(解析:闻、漫、青春)(板:古今异义、古诗特点、青春)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内容?(相机解析:剑外、蓟北) (板:查资料)4、在学生理解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来讨论解答。
(解析:涕泪、妻子、放歌、纵酒、作伴)(板:联系上下文、联系背景、联系生活)四、梳理全诗的意思。
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相机解析“却”、“ 漫卷”、“ 忽”的意思。
五、引导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生平第一快诗。
)六、熟读成诵,尝试背诵。
小结:学习了这首诗,体会到了杜甫在得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消息后的狂喜之情。
也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请同学们在课后运用这些方法学习苏轼的《浣溪沙》。
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生平第一快诗 1、看注释漫卷 2.古诗特点涕泪 欲狂 3.联系上下文 向 4.联系生活放歌 纵酒 青春作伴 5、查资料6.了解背景作业:1、熟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用本课所学的方法学习苏轼的《浣溪沙》。
课后反思:本课是六年级古诗词背诵中的一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3)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3)](https://img.taocdn.com/s3/m/a71578ac524de518974b7d18.png)
4.古诗两首(第二课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目标1. 朗读、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2.理解古诗含义,并能用自的话说出诗的意思。
3.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
教学重难点1.明白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让学生知道感情是诗歌的生命。
体会诗歌明白如话感染力强的特点。
一、揭题,知诗人、知背景1.你们喜欢吟诵古诗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诗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出师未捷生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同学们,请你们自己再来吟诵这几句诗,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忧国忧民)。
4.是的,读着这些诗句,我仿佛看到了诗人眉头紧锁的表情,读出了他的忧,读出了他的愁。
这些诗句的作者就是——杜甫。
介绍杜甫:通过预习,你能简单介绍一下杜甫吗?补充资料(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年,字子美,别号少陵,今河南省巩县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因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对后世影响很大。
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甫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动荡社会?(补充安史之乱的资料)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国家四分五裂,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战争持续了八年,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有家不能归。
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状。
忽然,传来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喜讯。
一下子冲破了杜甫忧郁已久的情感闸门,喷涌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另外一种风格的诗——齐读课题。
二、读题,解题意。
1.同学们,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目的?①“河南河北”是什么意思?(黄河的南边和北边,也就是黄河的两岸)②诗人听到了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消息。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4)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4)](https://img.taocdn.com/s3/m/333ade51b7360b4c2f3f6418.png)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目标】:(1分钟)1、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2、我能根据注释理解诗文的含义。
3、我能通过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体会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进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我能通过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体会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进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在唐朝有这样一位爱国诗人。
他的人格高尚,诗意精湛,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是谁?请大家齐声告诉老师,是的,他就是杜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板书题目。
齐读。
师:好,我们先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目标:(1分钟)1、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2、我能根据注释理解诗文的含义。
3、我能通过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体会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进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生读。
师:这节课的目标明确了吗?有了学习目标,我们该如何去实现它呢,不要着急,老师帮大家制定了几个步骤,接下来我们来看学习指导一。
三、学习指导一:(5分钟)1、解题:“闻”是什么意思?“官军”又是什么意思?2、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找出八个表示地点的词语,用横线画出来。
3、根据老师给出的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结合课下预习时收集到的资料,想象一下杜甫在写这首诗之前过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
(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来总结)(滇沛流离)(风雨漂泊、漂泊不定)(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变的战乱流离。
叛军占领了杜甫的家乡洛阳,杜甫一家人和乡亲们只得背井离乡。
在逃亡过程中,杜甫亲身感受到了安史之乱带给百姓的灾难。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甚至连他自己的家人也因没有粮食而“幼子饥已卒……无食致夭折”......最后他们逃到四川,在四川剑门关一带客居五年,这五年里,他们一家人时时都在想念家乡,杜甫已经50岁了,他多想在有生之年可以叶落归根呀!)师:同学们,先自学,再小对子互助,最后小组进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通顺流利地朗读诗句,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能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以读促悟,悟中品读,读中悟情,品悟诗人悲喜交集、欣喜若狂的心情。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理解诗句,读出感悟。
【教学难点】品词析句,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读中悟情。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积累有关杜甫的生平和诗词,了解本诗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走近诗人,激发兴趣,读懂题意1、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诗歌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优秀的诗作灿若星河。
说道唐朝诗人,不得不提的有谁?2、是啊,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今天咱们不说李白,就说杜甫。
大家对杜甫有什么了解?3、我们先来看看杜甫的诗歌。
(师生合作读)4、出示: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5、我们读出了怎样的杜甫?6、出示杜甫的画像及简介。
7、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另外一种风格的诗。
8、齐读课题。
9、“闻”是什么意思?10、谁听?11、他听到什么?12、“官军”指什么?13、“河南河北”是什么意思?14、这里的河是特指黄河,那么“河南”是指?“河北”是指?15、“收”怎么理解?16、那么,题目的意思应该是?把句子说完整。
17、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走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出示课题),去感受他那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请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把握节奏,读中明意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要仔仔细细的读上4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生字,快把这首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注意念通顺。
开始。
2、好,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3、读得不错。
4、在这里就读“裳(cháng)”,古人上为衣,下为裳(cháng),请同学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5、生:(齐读“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6、在这首诗里还有一个词与我们现在的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听:“却看妻子..(qīz 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7、“妻子”现在.....读(qīzī)古诗中读的是(qīzǐ)。
8、现在生活中妻子..(qīzǐ)你猜是什么意思呢?..(qīzī)指老婆。
古诗中的妻子9、我想可能指老婆和孩子。
10、你真聪明,请你把这句诗再读一遍。
(生读)11、生齐读。
12、很好,谁再来读一读。
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在诗歌当中出现的几个地名。
13、生读。
14、“剑外”是什么意思?谁知道?15、指剑门关外,在现在的四川剑南一带。
16、诗中除了“剑外”,还出现了其它地名,找出来,说说它们所处的省份。
17、(生边说课件边出示地理位置)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18、很好。
同学们,读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尽可能的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来。
来我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来。
19、生自由练读。
20、谁来读?2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怎么停顿的?22、出示停顿,指导。
23、生齐读。
三、深入读诗,想像画面,品味情趣1、不知不觉,这首诗已经读了好几遍了,你感觉到诗人的心情如何?2、你的依据是?你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3、“欲”的意思是?4、“喜欲狂”就是?5、读这个词,读出他的意思来。
6、这就是这首诗的诗眼。
(板书)7、“喜欲狂”啊“喜欲狂”,昔日忧愁满腹的杜甫为什么会欣喜欲狂呢?(板书?)8、“喜欲狂”啊“喜欲狂”,昔日忧愁满腹的杜甫欣喜欲狂时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板书?)9、请大家默读这首诗,仔细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找出答案。
10、生默读。
11、好,我们先来看看杜甫为什么会“喜欲狂”呢?“喜”从何来?12、为什么他听到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会喜欲狂呢?课前老师曾布置大家去收集资料,请大家交流交流。
(指名生交流。
)13、背景音乐,二胡曲《二泉映月》)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
公元 755年的“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奴、郑等州,房屋当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
诗人携家带子随逃难的人群流落到四川梓州,曾被乱军所虏,历经艰难与生离死别。
让我们看看八年战乱诗人的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吧!14、同学们,杜甫在乱军横行,生灵涂炭的战乱中过了八年呀!八年, 2900 多个日日夜夜呀,杜甫日日夜夜都在盼望着早日结束漂泊的生活,重返故乡。
盼呀盼呀,他盼得头发都白了。
那一天,他突然听到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胜利喜讯(出示幻灯)——学生齐读第一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15、(出示幻灯)是的,收复的消息对于杜甫来说,意味着…..16、(生: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回家乡。
)17、收复的消息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意味着…..18、(生:人民可免受战乱之苦,从此过上安定的生活。
)19、收复的消息对于祖国来说,意味着….20、(生:祖国重归统一,恢复和平稳定…….. )21、想到这些,杜甫禁不住——(出示幻灯,生读:初闻涕泪满衣裳。
)22、想到这些,杜甫不由得——(生再读:初闻涕泪满衣裳。
)23、想到这些,杜甫忍不住——(生再读:初闻涕泪满衣裳。
)24、师:深受战争之苦的杜甫此时流的是怎样的泪?(指名生说。
)25、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这是国破家亡的泪,是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思乡的泪,是喜极而泣的泪,是激动兴奋的泪……26、是的,如此深沉的爱国、爱民的情感就藏在这精练而意蕴丰富的诗句中,现在,你想带着什么样的情感读这句话?(出幻灯。
第一句,指名读。
评议,齐读。
)四、扣准诗眼,提挈全篇,深化情感1 、“好诗不厌百回读”,现在,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诗句,想象画面,你还可以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杜甫那“喜欲狂”的心情?2、(指名生交流。
)预设:(学生说,我从 xx 体会到杜甫那“喜欲狂”的心情。
)A.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3、此时,妻子儿女还有忧愁吗?杜甫心中还有忧愁吗?4、漫的意思是?5、漫卷的意思是?6、“读书破万卷”杜甫可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啊。
可今天却漫卷诗书——喜欲狂7、这是何等的高兴啊!8、再读:B.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9、泪满衣襟、欣喜若狂,还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10、他是普通的唱歌吗?11、他是细斟慢饮吗?12、当时的诗人已经52岁了,白发苍苍,又是放歌又是纵酒,哪里像一位老者啊。
就像一位年轻人。
一生读。
13、是一位狂放的年轻人,读出诗人此时的狂放。
一生读。
14、正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千杯万盏也不醉”啊。
让我们和诗人一起放声高歌,不醉不休!一起读:C.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千千万万和杜甫一样流落他乡的游子都可以回家了,所以诗人欣喜欲狂。
他的喜不仅为自己,更为千千万万的百姓啊!大家看,诗人连回家的路都想好了。
谁知道?2、生读3、(出幻灯,地图):“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是四个地名,涉及四川、湖北、河南三省,地图上看起来就几个厘米,实际上是千里之遥啊。
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没有飞机,同学们,猜一猜这一路要走多久?4、这漫漫归途在诗人眼里远吗?5、从哪感觉到?6、齐读7、李白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里杜甫是:千里洛阳——一日还。
8、这种急切的心情用一个成语形容就是——归心似箭9、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归心似箭的感受。
10、心情再急切些,洛阳就快到了。
11、让我们带着对故乡洛阳的憧憬,一起送杜甫回家吧。
12、齐读。
师小结:公元763年的春天,这应该是杜甫一生中最难忘、最温暖的一个春天。
在这个春天,杜甫听到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在这个春天,杜甫即将结束漂泊的生活,返回日夜思念的故乡。
当年,杜甫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人群别离了故乡,历尽千辛万苦。
现在,他又要和千千万万还乡的父老一起重归故里。
这份喜悦,不仅仅是诗人一家人的喜悦,还有谁的喜悦?这首诗就是人民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
来,让我们一起来唱和读这首诗。
(出示幻灯)五、吟诵积累,升华主题,拓展延伸1 、同学们,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
在诗句中,情感是线,将语言的珠子串联起来。
这首诗之所以能千古流传,是因为诗人杜甫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民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的诗写出了人民的心声,他是怀着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来写这首诗的。
2、(出幻灯,背景音乐。
)著名诗人艾青曾这样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现在,让我们再次凝视杜甫,(师激情地引读)我们仿佛听到他那火热的心在呼喊——(生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们从他那滚烫的热泪中仿佛听到他的心声——(生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杜甫会忧国忧民?因为他——(师指幻灯,生读:“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师:是啊,一个心中装着祖国土地的人,是一个…..生:是一个爱国的人。
师:一个心中装着黎明百姓的人,是一个生:是一个爱国的人。
3、是的,如此深沉的爱国、爱民的情感就藏在这精炼而意蕴丰富的诗句中。
同学们,在杜甫的笔下,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揭示了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哀乐。
诗人那始终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令人钦佩,使人心生崇敬。
不少诗人这样赞美杜甫:(出幻灯,师生读。
)中原未得平安报 , 醉里眉攒万国愁。
---- 黄鲁直《题浣花醉归图》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
---- 韩愈《题杜工部坟》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
---- 陆游《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 朱德《杜甫草堂题诗》4、师总结。
板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欲狂爱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