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降雨强度下雨水入渗规律研究
降水入渗补给过程的实验研究
降水入渗补给过程的实验研究李雪峰李亚峰樊福来(保定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河北保定 071000)来稿日期:2003-12-09摘要:本文根据冉庄实验站实测资料,描述了地下水深埋区降水入渗补给过程。
通过1991年8 m蒸渗仪实测资料,说明降水入渗过程中入渗锋面演变情况。
地下水大埋深区包气带土壤含水量及降水入渗过程有以下3个特点:1包气带土壤含水量在垂向上具有分带的特点:从地表至1 m为I带,从地下水面至地下水面以上2 m为Ⅲ带,介于I带和Ⅲ带之间为Ⅱ带.2包气带土壤含水量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包气带土壤含水量5月份最小,6~9月份较大。
3降水入渗补给具有明显的滞后特征:从发生降水到该次降水对地下水入渗补给过程的结束,需要经历一个时程。
包气带愈厚,时程愈长。
关键词:降水入渗补给;包气带;土壤含水量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Process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 FeedingLi xuefeng ,Li yafeng ,Fan fulai(Baoding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 Survey Bureau, Baoding,0710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from Ranzhuang Experimental Station for Water Resource, the article showed the process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 feeding in the area of the groundwater with deep water table. There are three characteristics:1.soil moisture in the zone of aeration has zonal characteristic ,the zone from surface to 1m is called zone I and from groundwater table 2m is called zone III ,the zone between them is called zone II;2.soil moisture in zone of aeration has temporal characteristic ;3.rainfall infiltration feeding has later characteristic obviously.Key words :rain fall Infiltration feeding ,zone of aeration ,soil moisture1 冉庄水资源实验站基本情况冉庄水资源实验站,位于华北平原中部,河北省清苑县冉庄镇,距保定市40 km。
大降雨强度下雨水入渗规律研究
9u 9u 9h ur ( 8) + + g = g ( i 0 - if ) 9 x 9t 9x h
式中 : q 为单宽流量 , m2 / s ; h 为水深 , m ; u 为 流速 , m/ s ; i 0 为坡面坡降 ; if 为阻力坡降 ; r 为净降雨量 , mm/ h ; x 、 t 为距离与时间 ; g 为 重力加速度 , m/ s 。 坡面产流研究已有很长历史 ,但对它的数 学求解还只有 30 多年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 Woolhjiser 和 ligget ( 1967 ) 将运动波模型引入 坡面水流研究 , 大简化了计算工作 , 促进了研 究的发展 。运动波模型是从一维圣维南方程 简化而来 , 其基本假设是水流的坡面坡降 i 0 和阻力坡降 if 相等 , 并借助 Chezy 阻力公式 得到流量和水深的关系 。Woolhiser 和 Ligget 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运动波波数 k > 10 时 , 运 动波 模 型 可 以 很 好 地 描 述 坡 面 水 流 运 动 。 而实际 坡 面 流 的 运 动 波 数 一 般 远 大 于 10 (沈 冰等 ,1996 ) 。因此 , 运动波近似是一种 较好的数学描述方式 。其后 ,又有对运动波理 论的修正 ( Ponce , 1978 ; Govindaraju , 1988 ) 保 留了水深的沿程变化项 , 相当于压力梯度 , 被 称为扩散波模型 。该模型扩展了适用的参数 范围 ,但并无实质性改进 。因此 , 实际应用仍 以运动波为主 。也有使用完整圣维南方程求 解实际问题的 ( 戚隆溪 ,1997) [ 3~8 ] 。 坡面产流是非常复杂的 ,目前主要采用运 动波理论 、 扩散波或完整圣维南方程进行描 述 。正如上文所述 ,运动波近似理论在大多数 情况下可以很好地描述坡面流运动过程 ,且计 算简单 [ 3 ] 。因此本文仍 采 用 一 维 运 动 波 理 论 ,即坡面流基本方程为 9q 9 h 连续方程 + = r 9 x 9t 1 . ∀ 动量方程 q = h & S 0−
降水入渗及土壤水分变化对产流过程影响研究进展
降水入渗及土壤水分变化对产流过程影响研究进展作者:赵娜娜于福亮李传哲王浩来源:《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4年第02期摘要:在概括和总结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研究概况的基础上,从初始土壤含水率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及水文模型中土壤水分数据的应用等三个方面讨论了土壤水分变化对降雨产流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对土壤水分变化及降水产流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性研究是当前流域降水产流及水文模拟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而通过不同的试验观测和模拟方法来分析土壤水分的实时动态变化过程及对壤中流、优先流等产流的响应也是未来水文学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土壤水分;降水产流;初始土壤含水率;空间变异;水文响应中图分类号:S152;TV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4)02011105Review on Effects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 and Soil Moisture Variation on the Rainfall Runoff ProcessZHAO Nana,YU Fuliang,LI Chuanzhe,WANG Hao(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Beijing 10038,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characteristics,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mpacts of soil moisture variation on rainfall runoff was discussed from three aspects,including the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spatial variation of soil moisture,and application of soil moisture data in hydrological mode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search direction of soil moisture variation and rainfall runoff were discussed.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soil moisture were the hot and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s in the study of rainfallrunoff and its model simulation.The realtime variation of soil moisture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and model simulations and its response to subsurface flow and preferential flow are the important research aspects in future hydrology study.Key words:soil moisture;rainfall runoff;initial soil moisture content;spatial variation;hydrological response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全球水文循环过程受到扰动,土壤水作为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成为水文学科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边坡降雨入渗规律研究综述
摘要:降雨是造成滑坡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降雨会引起土体含水量的改变,进而引起土体的自重的改变,增大滑动土体的下滑力,同时降雨会软化岩土体,润滑滑动面,降低坡体、滑动面的抗剪强度,最终诱发滑坡的出现。本文介绍当前边坡入渗的研究现状,分别从理论、模型试验及数值计算的角度介绍。
关键词:降雨Βιβλιοθήκη 渗;基质吸力;模型试验、数值模拟4结语
降雨入渗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流体力学、非饱和土力学以及土壤学等学科,降雨入渗不能仅仅通过一个方式确定,在实际的工程中,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勘查,在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的基础上来确定。
参考文献:
[1]. Chai E P S. Capillary Barrier Effect on the Response of Residual Slope to Rainfall Infiltration[D]. Universiti Teknologi Malaysia, 2008.
3数值计算
唐晓松,郑颖人等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利用PLAXIS对渗流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并用ADINA和GEO-SLOPE程序进行了验算[8]。D.V. Griffiths依据强度折减法,采用自编程序,根据具体边坡计算得到的边坡安全系数,和传统方法计算得到的安全系数基本一致[9]。汪自力,朱明霞等为可以直接连续进行渗流作用下边坡稳定分析,采用土体单元所受的渗透力代替其周边的孔隙水压力,并采用数学规划中的单纯形法自动寻找最小安全系数,为考虑降雨等引起的饱和—非饱和不稳定渗流作用下的边坡稳定问题的分析提供了实用的工具[10]。L.Z.Wu等基于有效应力的原理,考虑了非饱和多孔介质的变形,以及在降雨过程中应力状态的变化,建立了分层不饱和多孔介质耦合渗流和变形的一维模型;在FlexPDE中编写了一个有限元程序,分析了降雨渗入到两层不饱和多孔介质中的水力学耦合过程,以一种简单的无穷边坡分析为基础,讨论了湿面深度的安全系数。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渗流与变形的耦合对润湿前的运动、孔隙水压力的分布和边坡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分析降雨渗透入分层非饱和多孔介质时,应考虑渗流与变形耦合,特别是短时间强降雨和高初始吸力的组合[11]。
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
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
1.透水土壤层入渗:降雨直接滴落到土壤表面后,一部分雨水会通过
土壤上的孔隙、裂隙和土壤颗粒之间的间隙进入土壤内部,称为土壤层入渗。
入渗过程中,土壤的透水性、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等因素会对入渗速
度和量产生影响。
2.地表径流入渗:另一部分降雨在土壤表面形成水滴,随后形成地表
径流。
当降雨量较大或土壤饱和时,地表径流会出现,并通过土壤的空隙、裂隙和土壤层的透水性进一步入渗到地下水系统。
3.河流渗漏:大气降雨可以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河流系统,当河流河床
和河岸的土壤存在孔隙和裂隙时,部分径流会渗透到地下,补给地下水系统。
4.异常入渗:在一些情况下,例如土壤或岩石层阻塞、建筑物渗漏、
堤坝渗漏等,降雨可以通过异常途径进入地下水系统。
这种入渗方式的数
量较小,但对地下水系统的补给仍具有一定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
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土壤类型、土壤含水量、地表覆盖情况以及地
形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降雨的入渗速度和量,进而影响地下水的补给。
此外,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还与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密切相关。
地下水补给的过程需要滞留时间来形成稳定的地下水位,因此,过度
地提取地下水或影响地下水的入渗补给机制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资源
枯竭的风险。
综上所述,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是多样的。
了解和研究这些机制对于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持地下水位稳定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路基边坡降雨入渗的影响因素分析
路基边坡降雨入渗的影响因素分析1.降雨量:降雨量是路基边坡降雨入渗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降雨量的大小决定了水分的输入量,降雨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了水分的流动速度和冲刷力。
2.土壤类型:土壤类型对路基边坡降雨入渗的影响较大。
不同土壤类型的产水规律和入渗特性不同,粘性土和多孔介质会影响水分的入渗、渗漏和蓄水能力。
细砂土比较易入渗,而粘性土、黏土则较难入渗。
土壤类型直接影响了土壤的持水能力,进而影响了路基边坡的稳定性。
3.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水分含量对路基边坡降雨入渗有重要影响。
当土壤水分含量较低时,土壤的持水能力和入渗能力会增强,使得水分很快渗入土壤,降低了路基边坡降雨的入渗量。
相反,当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时,土壤的饱和度会增大,因而降低了土壤的入渗能力,增加了路基边坡降雨的入渗量。
4.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对路基边坡降雨入渗的影响也很大。
细砂土和壤土的渗透系数较高,入渗能力较强,水分能够迅速渗入土壤内部;而黏土和粘性土的渗透系数较低,因此入渗能力较弱。
5.路基边坡坡度:路基边坡的坡度也是影响降雨入渗的重要因素。
较大的坡度会增加了水分流动的速度,降雨能够更快地渗入土体,降低了入渗量。
相反,较小的坡度会促使水分在土壤表面停留时间增加,增加了入渗量。
6.纵向坡度变化:纵向坡度变化也会影响路基边坡降雨入渗。
在坡度变化的地段,水流速度较大,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导致水分的入渗量下降。
7.地表覆盖情况:地表覆盖情况也会对路基边坡降雨入渗产生影响。
裸露的土地易受降雨冲刷,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而有植被覆盖的地表可以阻止水分的迅速流失,较好地保持了路基边坡降雨的入渗。
8.土壤压实度:土壤的压实度会影响其入渗特性。
过度压实的土壤孔隙度较低,入渗能力较差,因而降低了降雨入渗量。
综上所述,路基边坡降雨入渗受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涉及到降雨量、土壤类型、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质地、路基边坡坡度、纵向坡度变化、地表覆盖情况和土壤压实度等。
针对不同因素的影响,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增加植被覆盖、改善土壤质地、控制土壤水分含量等,以促进路基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暴雨型滑坡降水入渗机理分析
暴雨型滑坡降水入渗机理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暴雨型滑坡降水入渗机理,以期对滑坡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暴雨型滑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发生与降水入渗过程密切相关。
本文首先将对暴雨型滑坡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明确其定义、特点以及发生条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降水入渗在暴雨型滑坡中的作用机理,包括降水入渗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其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现有的降水入渗模型及其适用性,为滑坡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总结研究成果,提出暴雨型滑坡防治的建议和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提高滑坡灾害防治水平,减少灾害损失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暴雨型滑坡概述暴雨型滑坡的发生过程往往非常迅速,破坏力极大,常常导致道路中断、房屋倒塌、农田被毁等严重后果。
由于它的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暴雨型滑坡成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难题。
深入研究暴雨型滑坡的降水入渗机理,揭示其发生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对于提高暴雨型滑坡的预警和防治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暴雨型滑坡的研究中,降水入渗机理是一个核心问题。
它涉及到雨水在地表和地下的运移过程,以及雨水与土壤、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对降水入渗机理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暴雨型滑坡的成因、过程和影响因素,为滑坡的预警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有助于完善地质灾害的理论体系,推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进步。
三、降水入渗机理分析暴雨型滑坡的发生与降水入渗机理密切相关。
降水入渗是指雨水通过地表进入土壤或岩石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类型、岩石结构、地形地貌、降雨强度等。
在暴雨条件下,大量的雨水迅速降落到地面,如果不能及时排出,就会形成积水,进而通过土壤或岩石的孔隙和裂隙向下入渗。
在入渗过程中,雨水首先与地表土壤接触,逐渐湿润土壤并填满土壤中的孔隙。
随着降水的持续,湿润区域逐渐扩大,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颗粒间的有效应力减小,土壤的抗剪强度降低。
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
第五章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 动第一节水向土中入渗过程、概述降雨和灌水入渗是田间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与潜水蒸发一样,是水资源评价和农田水分状况调控的重要依据。
水渗入土壤的强度主要取决于 降雨或灌水的方式 和强度以及土壤渗水性能。
如果土壤渗 水性能较强,大于外界供水强度,则入渗强度主要决定于外界供水强度, 在入渗过程中土壤 表面含水率随入渗而逐渐提高, 直至达到某一稳定值。
如果降雨或灌水强度较大,超过了土 壤渗水能力,入渗强度就决定于土壤的入渗性能, 这样就会形成径流或地表积水。
这两种情 况可能发生在入渗过程的不同阶段, 如在稳定灌溉强度(例如喷灌)下, 开始时灌溉强度小 于土壤入渗能力,入渗率等于灌溉强度; 但经过一定时间后,土壤入渗能力减少,灌水强度 大于土壤入渗能力,于是产生余水,如图 2-5- 1所示的降雨或灌水条件下的入渗过程。
开始时入渗速率较高, 以后逐渐减小。
土壤的入渗能力随时间而变化,与土壤原始湿度和土壤水的吸力有关,同时也与土壤剖面上土质条件、 土壤入渗能力较高,尤其是在入渗初期,土壤 比较干燥的情况,然后随土壤水的入渗速率逐 渐减小,最后接近于一常量,而达到稳定入渗 阶段。
在较干旱的条件下,土壤表层的水势梯度 较陡。
所以,入渗速率较大,但随着入渗水渗 入土中,土壤中基模吸力下降。
湿润层的下移 使基模吸力梯度减小。
在垂直入渗情况下,如 供水强度较大,使土壤剖面上达到饱和,当入 渗强度等于土壤饱和水力传导度时,将达到稳 定入渗阶段。
如供水强度较小,小于饱和土壤 水力传导度时,达到稳定入渗阶段的入渗强度将等于该湿度条件下的非饱和土壤水力传导 度。
入渗过程中,土壤剖面上水分分布与土表入渗条件有关。
根据Coleman 和Bodman 的研究,当均质土壤地表有积水入渗时, 典型含水率分布剖面可分为四个区, 即表层有一薄层为饱和带,以下是含水率变化较大的过渡带,其下是含水率分布较均匀的传导层,以下是湿润程度随深度减小的湿润层,该层湿度梯度越向下越陡, 直到湿润锋。
降雨环境下岩土边坡雨水入渗机制研究进展
变化对 降雨条件 下雨水入 渗规律 的影响 , 综合分析 了降雨条件 下岩 土边坡的 失稳诱 因、 失稳模 式、 降雨型
滑坡 的 合 理 预 警 指 标及 治理 措 施 。
研 究进展
肖邬 旺 , 蒋建清 , 吴 丹。 廖述荟 , 陈梓俊 , 李 俊
( 湖南城市学 院 土木工程学 院 , 湖南 益 阳 4 1 3 0 0 0 )
摘
要i 降雨入 渗是 产生滑坡危 害的主要 环境 因素之一 , 研 究降雨环境 下岩土边坡 雨水入 渗机 制对岩土
工程 防 灾减 灾具有 重要 意义。 文章 简要 综述 了降雨条件 下岩土边坡的雨水入渗规律 、 失稳机理及 防治措
1 . 2 降雨 对 边坡 土体 孔 隙水 压 力的 影 响
降雨 作用下边坡土 体的含水率变化机制 比较复杂 ,
需 根据不 同降雨量 及边坡不 同部位进行 综合分析 。 李焕 强[ 7 / 通 过模 型试 验指 出在 降雨初始 阶段 , 坡面 的含 水率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1 0 — 2 1
入是导致岩 土边坡滑坡失稳 的重要 因素之一 , 国内外 学 者利 用模 型试验 、 数值模 拟 、 现场实测 等手段 对其进 行 了相关研 究『 5 _ l O ] 。 本文重点综 述降雨 条件 下岩土边坡 的入 渗规律 、 失稳机 制及降雨型滑坡 防治措施等方面 的研究 进展 , 为降雨环境下岩土边坡稳定性研究提供参考 。
关键词 i 降雨 ; 边坡 ; 雨水入渗 ; 滑坡 中图分 类号 : U 4 1 8 .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8 9 3 7 ( 2 0 1 7 ) 1 2 — 0 0 1 7 — 0 4
降雨强度对黄土边坡入渗性能影响的研究
四川建筑 第29卷2期 2009 04降雨强度对黄土边坡入渗性能影响的研究李守升,张俊云(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1)摘 要 降雨入渗使得非饱和土边坡内含水量增大,进而令土的抗剪强度降低,这是降雨诱发浅层边坡失稳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有限元方法计算三种不同降雨强度下边坡内瞬态渗流场分析降雨入渗性能,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历时3h 降雨以内,大于或等于土体饱和渗透性能的雨强条件下湿润锋深度相差不大,但饱和度明显不同;雨强越大,边界瞬时入渗量越大,稳定入渗量越大;在降雨期间,雨水不会以饱和入渗速度入渗,而是随时间呈非线性变化。
关键词 雨强; 边坡; 最大负孔隙水压; 瞬态渗流; 相对入渗量 中图分类号 P642 2 文献标识码 A近年来,国内外边坡地质灾害比较严重,如泥石流、滑坡等,这给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降雨。
而边坡降雨的水文过程极其复杂,主要受土壤性质、降雨性质、地面形态和地貌等因素影响。
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关于边坡降雨入渗规律的研究[1]~[3],但多侧重于坡体内孔隙水压变化来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
关于黄土区边坡降雨向土壤水转化及运动规律方面仍需深入探讨。
1 二维瞬态渗流方程水在非饱和土中的流动同样服从D arcy 定律,与在饱和土中流动不同之处在于非饱和土中的渗透系数不是常量,而是饱和度或者基质吸力的函数。
D arcy 定律是多孔介质中流体的运动方程;质量守恒是物质运动和变化普遍遵循的原理,将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多孔介质中的流体即为连续方程。
D arcy 定律和连续方程结合便可导出水分在多孔介质中的运动方程,见式(1)。
x k x h w x +y k y h w y= g m w 2h w t (1)式中:k x ,k y 分别为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渗透系数; 为水的密度;g 为重力加速度;m w 2为与基质吸力变化相关的含水量体积变化系数,即:m w 2=- w(u a -u w )(2)图1 非饱和边坡几何模型从式(2)看出m w 2也是土水特征曲线的斜率。
降水强度对下渗的影响 地理题
降水强度对下渗的影响地理题
降水强度对下渗的影响是一个地理学和水文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首先,降水强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降水的量,通常以毫米/小时
或英寸/小时来表示。
下渗是指降水在地表流动或蒸发之前,渗入土
壤中的过程。
降水强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下渗的速率和量。
当降水强度较小时,土壤有足够的时间来吸收水分,因此下渗
速率较高。
这有助于补充土壤中的地下水,维持植被生长和地下水位。
然而,当降水强度增加时,土壤表面可能无法迅速吸收大量的
水分,导致水流形成并增加地表径流的数量。
这会减少下渗的机会,增加水文循环中的地表径流量,可能导致洪水和土壤侵蚀等问题。
此外,降水强度对土壤的渗透能力也有影响。
较大的降水强度
可能会导致土壤表面的压实,形成致密层,从而减少下渗速率。
另
一方面,适度的降水强度有助于保持土壤的疏松状态,有利于水分
的渗透。
在地理学中,不同地区的降水强度和土壤类型也会对下渗产生
不同的影响。
例如,沙质土壤通常具有较高的下渗速率,而粘土质
土壤则可能受到降水强度影响更为显著。
总的来说,降水强度对下渗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降水强度对下渗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水文循环和地表水资源的管理,对于地理学和水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_暴雨型滑坡降水入渗机理分析
摘 要:暴雨能诱发大量的滑坡发生,在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临界降雨值,每当雨强大于该值时,滑坡就会大面积发生,这
已经被多起滑坡事件证实。一般地,入渗理论认为,当雨强大于一定值时,入渗率是常量,过强的降水会转化为地表径流,
这与雨强越大滑坡越易发生、群发性越强的观察结果不一致。在斜坡体上存在大量的裂隙,它们对降水入渗有着很大的贡献,
在浙江省,1999 年 9 月 4 日受台风降雨影响, 永嘉县降雨强度达 292.5 mm/d,引发了该县境内 83 处滑坡;1997 年 8 月 18 日磐安县境内受台风影响, 暴雨强度达 220 mm/d,引发 11 处滑坡。笔者于 2003 年通过对浙江省 1980 年以来的滑坡事件的统计分 析,把降水强度 150 mm/d 作为滑坡高危险发生的 阀值[4]。
来。
关 键 词:滑坡;裂隙;非饱和流;降雨入渗;临界降雨值;稳定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P 642.22; P 641.2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 mechanism of rainstorm landslide
LIU Li-ling, YIN Kun-long
1暴雨之后 的事实,使人们很早就注意到滑坡的发生与降雨之 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深入研究降雨引起斜坡失 稳的规律并建立定量的分析模型对于滑坡的预测和 预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降雨引发滑坡的规 律性有两种途径:一是用统计分析方法寻求降雨与 滑坡之间的相关性规律;二是研究降雨入渗引发滑
量多少主要取决于岩土体的入渗能力,即渗透系数 的大小。对于饱和土体来说,一般可以认为渗透系 数是一个常量,而对于非饱和土体,其变化范围是 很大的,通常有 3~5 个数量级。非饱和土的渗透系 数是体积含水量的函数,而体积含水量又是孔隙水 压力的函数,故渗透系数是孔隙水压力的间接函数。 黏性土典型的基质吸力与渗透系数、基质吸力与体 积水含水量之间的关系曲线见图 2,图 3。
《乔灌篱沟蓄坡面降雨入渗产流系统水分运动研究》范文
《乔灌篱沟蓄坡面降雨入渗产流系统水分运动研究》篇一一、引言降雨作为自然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表的水分循环及生态系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复杂的地理生态系统中,乔灌篱沟蓄坡面所构成的独特地形结构对降雨的入渗、产流以及水分运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篇论文将深入研究乔灌篱沟蓄坡面的降雨入渗产流系统中的水分运动,通过实地调查和理论分析,探讨其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
二、研究区域与背景本研究区域选择具有典型乔灌篱沟蓄坡面结构的地区,这些区域在降雨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水分运动规律。
本区植被覆盖度高,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对于研究水分运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研究背景基于当前环境科学领域对地表水分循环和生态水文过程的关注,以及乔灌篱沟蓄坡面在调节区域水分平衡和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实地调查收集乔灌篱沟蓄坡面的地形、植被、土壤等基础数据;其次,运用水文模型对降雨入渗、产流过程进行模拟;最后,结合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探讨水分在乔灌篱沟蓄坡面中的运动规律。
四、乔灌篱沟蓄坡面降雨入渗产流系统分析1. 降雨入渗过程:降雨首先接触到乔灌篱沟蓄坡面,部分雨水被植被截留,部分雨水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沟道,其余部分则通过土壤孔隙入渗到土壤中。
这一过程中,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坡度等都会影响降雨的入渗速度和入渗量。
2. 产流过程: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的入渗能力时,便会产生地表径流。
在乔灌篱沟蓄坡面中,地表径流会受到植被、沟道等地形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产流的速度和量。
3. 水分运动规律:在乔灌篱沟蓄坡面中,水分通过入渗、侧向流动、地下径流等多种方式在土壤中运动。
这些运动受到地形、植被、土壤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复杂的水分运动规律。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通过实地调查和模拟实验,我们发现在乔灌篱沟蓄坡面中,植被覆盖度高的地区降雨入渗量较大,地表径流量较小;沟道等地形因素对产流过程具有显著的影响;水分在土壤中的运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复杂的水分运动规律。
土壤水分入渗的过程
土壤水分入渗的过程一、引言土壤水分入渗是指降雨或灌溉水分通过土壤表面逐渐渗透到土壤深处的过程。
这一过程对土壤水分的分布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土壤水分入渗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入渗速率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原理分析土壤水分入渗的原理主要涉及土壤孔隙结构和土壤水分运动。
当降雨或灌溉水分进入土壤后,首先通过土壤表面的孔隙或微孔,然后逐渐向下渗透。
入渗速率取决于土壤孔隙的大小和分布、土壤的渗透性、土壤的含水量以及水分的供应速率等因素。
三、影响因素1.土壤类型:不同土壤类型的孔隙结构和渗透性不同,因此土壤类型是影响入渗速率的重要因素。
例如,砂质土壤具有较大的孔隙和较好的渗透性,而粘土质土壤则孔隙较小,渗透性较差。
2.土壤含水量:土壤的含水量直接影响着入渗速率。
当土壤含水量较低时,土壤颗粒之间的接触较紧密,入渗速率相对较慢;当土壤含水量较高时,土壤颗粒之间的接触较松散,入渗速率相对较快。
3.土壤覆盖情况:土壤表面的覆盖物(如植被、积雪等)会对入渗速率产生显著影响。
覆盖物可以减缓雨水的直接作用,降低入渗速率;而无覆盖的土壤表面则容易发生径流,导致入渗速率加快。
4.土壤压实度:土壤的压实度会影响土壤的渗透性。
过度压实的土壤会导致孔隙变小,渗透性降低,从而减慢入渗速率。
5.降雨强度:降雨的强度决定了水分的供应速率。
当降雨强度较大时,土壤表面的水分饱和较快,导致入渗速率增加;而降雨强度较小时,土壤表面的水分饱和较慢,入渗速率较慢。
四、入渗速率测试方法入渗速率是评估土壤渗透性的重要指标,常用的测定方法有以下几种:1.水头法:利用垂直方向上的水头差测定土壤的入渗速率。
通过在土壤表面设置水桶,测量水位下降的速度来计算入渗速率。
2.柱渗法:将土壤样品填充到柱状容器中,施加一定的水头差,通过测量流入和流出水量的变化来计算入渗速率。
3.试验井法:在土壤中钻取试验井,利用水位上升的速度来计算入渗速率。
4.气压法:利用气压对土壤进行脱水,测量土壤脱水过程中的变化来计算入渗速率。
不同降水及灌溉条件下的地下水入渗补给规律
不同降水及灌溉条件下的地下水入渗补给规律霍思远;靳孟贵【摘要】天然降水和人工灌溉是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华北平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详细分析降水变化规律及灌溉制度的影响有利于深入认识补给及正确评价入渗补给量,对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实测资料,用HYDRUS软件建立一维变饱和流数值模拟模型,模拟分析了衡水地区近60年在天然降水条件下的垂向入渗补给规律,以及在年周期内灌溉活动对于入渗补给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多年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为66.6 mm/a;枯水年份降水入渗补给量为30 mm/a,丰水年入渗补给量为120 ~ 150 mm/a;年补给量与年降水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入渗补给系数与降水强度呈负相关关系;入渗补给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实验条件下小麦底墒水与玉米灌溉对应入渗补给系数较大,实际灌溉中应基于当年降水情况及土壤墒情确定合理的灌水定额.【期刊名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年(卷),期】2015(042)005【总页数】9页(P6-13,21)【关键词】降水入渗补给;灌溉回归水;垂向入渗补给;数值模拟;HYDRUS;衡水地区【作者】霍思远;靳孟贵【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76降水或灌溉水通过包气带入渗到饱水带的过程称为降水或灌溉水的入渗补给。
下渗补给地下水的部分灌溉水称为灌溉回归水[1]。
降水灌溉入渗补给是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方式[2]。
天然降水受气候变化控制,具有一定的时空变异性。
华北平原近50年气候经历“冷湿-暖干”的变化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多雨期转为少雨期[3],降水量年际变化差异增大;同时,降水年内分布极不均匀,全年降水量的75% ~85%分布在6—9月份;此外,次降水的变化呈现更为显著的随机性。
利用地中渗透仪观测资料进行降雨入渗补给规律分析
利用地中渗透仪观测资料进行降雨入渗补给规律分析的报告,800字降雨入渗补给规律分析报告本报告旨在利用地中渗透仪观测资料,对降雨入渗补给的规律进行分析。
地中渗透仪是一种检测地下水水质的仪器,可以用来衡量地下水的位置、流动速度以及含水层的厚度等。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使用的是一套地中渗透仪观测资料,包括渗透性地层的深度、它们的污染状况以及地下水流动的方向和速率等信息。
观测资料多年来被收集分析,以便我们对地下水的变化特征有更全面的了解。
为了研究降雨入渗补给的规律,我们首先收集观测资料,并绘制出一张隐蔽度地质图,该图用来表示地下水存储情况,即某地区地下水的补给情况。
随后,根据观测资料,归纳出地下水渗透补给情况,分析渗透补给规律。
渗透补给规律指在降雨期间,水沉入地下所受到的补给情况,以及这种情况如何影响地下水的补给量。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进一步分析降雨入渗补给的规律,以确定地下水的补给量是否会随时间变化。
首先,我们进行数据分析,建立降雨的时间序列,并分析渗透补给的规律。
从空间上看,地下水补给的量主要受渗透性地层的深度和厚度影响,因此,我们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深度和厚度的渗透层的渗透补给规律。
在比较浅的渗透层中,降雨入渗补给的量更大,而深层渗透层地下水补给量相对较小。
此外,地下水补给还受地下水流动方向、速率及污染状况等因素影响,我们也对此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不同深度和厚度的渗透层降雨入渗补给规律的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降雨补给量与地下水流动方向、速率和污染程度有关,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地下水补给量也会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我们完成了对降雨入渗补给规律的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补给量与渗透性地层的深度、厚度、地下水流动方向、速率和污染程度等因素有关,且随时间变化。
通过本报告,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并利用地下水资源,为人类提供更多的利益。
建筑技术丨强降雨入渗下高大挡土墙渗流与稳定分析
边坡在降雨作用下易发生滑坡,目前大量的学者对降雨作用下的边坡饱和一非饱土渗流及强度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现有的研究多将降雨入渗面作为同一土层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入渗面为不同土层进行分析研究的较少。
本文以半填方半挖方挡土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法分析了降雨作用下挡土墙后回填土体、原状土体的雨水下渗的饱和一非饱和渗流状态,研究了该挡土墙在不同降雨持时,挡土墙的整体稳定性,为挡土墙的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
1、降雨入渗模型1.1 降雨入渗挡土墙模型降雨入渗过程一般受降雨强度q.地面以上水层厚度、土层表面的含水率、土层饱和渗透系数KW有关,当降雨持续时间较长时,土层的入渗强度近似等于土层饱和渗透系数。
本文中挡土墙形式及渗流模型如图1所示。
降雨量假设原状土饱和渗透系数为KW 一回填土饱和渗透系数为Kwz, 挡土墙渗透系数为KW3。
此处回填土考虑采取砂质回填土,渗透 性大于原状土,考虑到一般挡土墙泄水孔质量较差,假设其渗透 性系数大于原状土,故有:Kw2>Kw ∖>Kw3.假设原状土体宽Ll , 回填土体宽L 2o 挡土墙后降雨入渗的过程分为如下过程及行为。
(1 )当4<Kw ∣,此时地表径流不会发生,降雨将全部入渗, 此时地表入渗强度i = q.(2 )当KQq> K~回填土部分的降水全部下渗,但原状 土部分降雨发生径流,径流将全部径流至回填土区,此时,原状 土入渗强度为:iι = Kw2 ;回填土入渗强度为/2 = (/+ ( q-Kw ∖ ) L ∖∕Lι 和i 2 = K w 2中的大值0(3 )当q>Kw2 ,由于降雨强度大于土壤的入渗率,故部分降 雨并不入渗,形成地表径流,原状土入渗强度为Zi = ∕C w ι /回填土 入渗强度为Z2 = ∕C W 2O1.2 饱和一非饱和渗流的控制方程及定解条件饱和一非饱和渗流的控制方程表示为:式中:Kw 为渗透系数(cm/s ) ; 〃W 为水的密度;m?w 为土水特征曲线斜率的绝对值;人为总水头;〃W 为压力水头(非饱和区 为负值,饱和区为正值),/2 = /?w+ Z o(1 )初始条件:ah 、 a 「一)+『(&, ∂x ∂y c)h(1)(2 )边界条件。
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
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大气降雨入渗补给是指降雨从大气中下降到地表后,通过入渗进入土壤和地下水系统的过程。
这是地球水循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补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降雨形成、降雨入渗机制以及影响入渗的因素等方面进行阐述。
降雨的形成是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前提。
降水形成的主要过程是水蒸气凝结为云和降水。
当水蒸气遇冷遇凝结核时,就会形成云。
云中的水滴或冰晶在云中碰撞并合并,逐渐长大,最终形成降雨粒子。
降雨形式多样,有雨、雪、雨夹雪等形式。
不同形式的降雨在入渗过程中会有所差异。
降雨入渗的机制主要包括径流和入渗两个过程。
径流是指降雨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主要发生在降雨强度大、土壤饱和或不透水层存在的情况下。
降雨的强度超过土壤的渗透能力时,水分无法迅速进入土壤,而形成了径流。
径流的形成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土壤侵蚀等问题。
入渗是指降雨水分进入土壤和地下水系统的过程。
当降雨的强度小于土壤的渗透能力时,水分可以通过土壤孔隙的间隙流动进入土壤中。
入渗速率受土壤类型、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等因素的影响。
土壤类型是影响入渗速率的重要因素,粘性土壤和粉质土壤的入渗速率较慢,而沙质土壤的入渗速率较快。
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可以降低土壤的渗透能力,从而影响入渗速率。
土壤孔隙度越大,土壤的渗透能力越强,入渗速率也会相应增加。
影响降雨入渗的因素还包括土壤的覆盖情况、土壤的结构和坡度等。
土壤覆盖可以减缓降雨对土壤的冲击,减少径流的形成,有利于水分的入渗。
土壤结构的松散程度和坡度的大小也会影响入渗速率。
土壤结构松散的地方,土壤孔隙度较大,容易形成快速入渗。
而坡度越大,降雨水分下渗的压力越大,入渗速率也会相应增加。
大气降雨入渗补给对水资源的补给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入渗,降雨水分可以进入土壤和地下水系统,并供给植物生长和地下水补给。
这对于保持水资源平衡、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大气降雨入渗补给是地球水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补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降雨入渗路基湿度场演变规律
降雨入渗路基湿度场演变规律柳志军;王亮亮【摘要】为研究受地下水位高度差异的影响降雨入渗路基湿度场的分布与变化状态,基于饱和-非饱和土渗流理论,构建了5种具备不同初始地下水位的路基数值试验模型. 通过分析两种降雨强度情况下的试验结果,总结了湿度场变化的主要规律,并阐述其根本机理. 结果表明:降雨雨强越大,地下水受到扰动抬升越显著,路基层位越低,其湿度和扰动区扩距受地下水影响越显著;随着初始水位降低,路堤湿度极差的增幅呈二次曲线增大并至稳定值,扰动区水平扩距呈二次曲线减小并至稳定值;工况一定,则对应存在一个平衡水位线,当初始水位在其之下时,对路基湿度演变影响甚微,反之,随着初始水位的增高,路基湿度增幅呈对数递增. 处于平衡水位之上时,初始地下水位高度对降雨入渗路基引发湿度场的分布与变化状态影响显著.%To study different influences of original water tables on the roadbed moisture field infiltrated by rainfall, five scale-down laboratory roadbed physical models with different original water tables were tested base on saturated-unsaturated soil seepage theory. The roadbed moisture field change rules were examined and its mechanism was explained through analyzing infiltration test results of two different rainfall intens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tables rise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e of rainfall strength, and the influences of original levels on moisture fields get more significant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roadbed depths. With decrease of original levels the amplifications of roadbed moisture range increase quadratically to a steady value and the extended distances of moisture disturbed zone decrease quadratically to a steady value. A balanced original water tableshould exist according to a given field situation. The influences of groundwater on moisture fields are very slight while the original levels are deeper than the balanced one, otherwise, with increase of original levels the amplifications of roadbed moisture increase logarithmically and the influence is very significantly when the water table is higher than the balanced one.【期刊名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47)009【总页数】5页(P124-128)【关键词】路基;湿度场;初始地下水位;降雨入渗;演变规律;数值试验【作者】柳志军;王亮亮【作者单位】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 ,221116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221116 江苏徐州;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 ,221116 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221116 江苏徐州【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16.1对于土质路基来说,湿度显著地影响路基土的强度指标[1].在引起湿度改变的诸多方式中,降雨从路基上部入渗最为常见和影响显著[2],而地下水较高容易从底部向上作用影响路基湿度[3],湿度场演变往往是两者耦合的结果.我国幅员辽阔,地势起伏较大,造成地下水位高低差异很大.为此,深入研究降雨入渗作用下,因地下水位高度不同对路基湿度场演变产生的影响,对解决路基工程水损害问题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调查[4-7]表明,目前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基于对现场路基进行阶段性实测,获得结论过于宏观,未从细观上得出具体地下水位与湿度场特征值之间的关系;2)模型试验未考虑到实际的公路路基土压实区组合状态;3)仅考虑地下水位静态下毛细上渗路基,忽视考虑降雨入渗导致地下水响应波动对路基湿度场影响作用;4)试验观测位置多置于边坡处某竖向断面,未涉及到行车道下的路基内部这一重要区域的湿度分布状况.因此,本文基于降雨入渗引发地下水相应波动从而扰动路基湿度场,研究初始地下水位差异影响路基湿度场演变规律,为路基设计和水病害防治工作提供理论参考.降水渗入非饱和路基土体的分布演变过程属于瞬态饱和-非饱和土渗流问题,假设土骨架不变形,水为不可压缩流体,对于二维问题,其控制方程[8]可表述为式中:ρw为水密度;Kx(θ),Ky(θ)分别为路基非饱和土在x和y方向的渗透系数,随体积含水率θ而变化,此处工况取Kx(θ)=Ky(θ)=K(θ);H为总水头,H=h+y0,h为压力水头,为y0位置水头;mw2为与基质吸力Ψ=(ua-uw)变化有关的水的体积变化系数,即土-水特征曲线斜率的绝对值,mw2=-θ/Ψ,ua为空隙气压力,uw为孔隙水压力,θ为非饱和土的体积含水量. 降雨过程中前期雨水由边坡全部入渗,为流量边界控制,其值等于降雨强度的负值,即式中:I为降雨强度,m以边界的外法向为正向.随着时间推移,继续降雨使得坡面饱和,产生径流,其控制方程[9]为式中:v为坡面x位置处流速;α为坡角;f为边坡x位置处入渗率;q为坡面径流的单宽流量,q=vh;n为坡面粗糙系数.对上述控制方程进行有限元离散,对时间使用中心差分法进行求解.本文采用专业土体有限元渗流数值分析软件SEEP/W进行建模试验分析,该软件分析基于上述渗流控制方程,用以研究降雨入渗路基与边坡问题[10-11].鉴于公路横断面呈中心轴对称,因此取半幅进行建模.路基模型顶宽为13 m,行车道为2× 3.75 m,硬路肩为3 m,土路肩为0.75 m,半幅中间带为1.75 m,路拱横坡为2%,路基高度为3 m,地基厚度为15 m,路基按照一级公路标准划分压实区,路床区为96%,上路堤为94%,下路堤与地基土压实度为93%,边坡坡率1∶1.5,数值模型网格划分7 434个单元、7 592个节点.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在中间带表面、路面、坡面和地面皆降雨,降雨强度为 96 mm/d和192 mm/d,降雨历时4 d,路面、路肩以及中间带不透水(表层设置为空材料),雨水径流叠加至坡面;入渗面为边坡以及边坡外地面,其中坡脚处设置了排水边沟,因此该处不施加雨强边界.路基初始含水量为7%,初始地下水位分为5种,分别距离路基底面1、3、5、7、9 m.数值试验模型见图1(仅示水位5 m).试验中,路基湿度的测读位置分别距离路槽底下为30 cm(A—A)、120 cm (B—B)、250 cm(C—C)水平层位(分别代表路床区、上路堤区、下路堤区),以及外侧行车道中部以下竖向纵深断面(D—D).试验测定土样的液限为 35.9%,塑限为21.0%,塑性指数IP为14.9,最佳含水量为11.6%,最大干密度为1.87 g/cm3.筛分颗粒结果:粒径2~5 mm的颗粒质量占0.2%,1~2 mm的占0.4%,0.5~1.0 mm的占18%,0.25~0.50 mm的占8.2%,0.075~0.250 mm的占30.3%,小于0.075 mm的占42.9%.关于试验路基土的水分特征曲线,SEEP/W提供的VG模型[12]与实测数据线型十分相近,因此本文用其非饱和渗流计算参数进行估计,不同压实度情况下的土水特征曲线及渗透函数曲线见图2.在此说明,因SEEP/W中湿度值是使用体积含水率来表示的,将质量含水率与体积含水率进行互换,即wv=Gs·wo/(ρw+Gs·wo),式中wv为体积含水率,m3/m3;Gs为土颗粒重度,g/cm3,本文取2.71;wo为质量含水率,%;ρw为水的重度,g/cm3,本文取1.0.历时4 d降雨后,不同初始水位的路基湿度场云图见图3.图3表明,历时4 d降雨入渗地下水受到扰动而呈现不同程度的抬升,且初始水位越高,抬升越明显.反之,图3(b)、3(d)表明地下水位很低时受到扰动影响小.图3(b)、3(c)对比表明,初始地下水位相同,降雨强度越大地下水受到扰动抬升越明显.以雨强192 mm/d为例,各测位的路基湿度随初始水位变化分布见图4.图4(a)~4(c)表明,路基层位越高,地下水影响越微弱.如以初始水位1 m的扰动区路基湿度为参照,其他情况的湿度与其对应位置差异的最大值(简称极差)表现为:A—A层位<B—B层位<C—C层位.绘制C—C层位极差随初始水位变化见图5.图5表明,随初始水位降低,湿度极差增幅迅速增大并至稳定.进入稳定之前的曲线基本上符合Rc=a·hw2+b·hw+c二次增长规律.其中Rc为湿度极差,%;hw为初始水位高度,m;a、b、c是受降雨历时、雨强、路基土压实度3个主要因素影响的参数.图4(a)~4(b)表明,A—A和B—B层位扰动区扩距非常相近,而C—C层位表现出较大差异,绘制其扩距随着初始水位变化见图6.图6表明,扰动区扩距随着初始地下水位降低而减小直至稳定状态,但路床区和上路堤受到影响甚微,而下路堤受到影响比较显著,到达稳定值之前,其扩距随着地下水位线基本符合二次曲线D= a·hw2+b·hw+c变化规律,其中D为扰动区扩距,m,a、b、c是受降雨历时、雨强、路基土压实度3个主要因素影响的参数.图4(d)表明,上部路床湿度受地下水位影响微弱,而从上路堤层位往下,地下水位高度对于湿度场的影响越发显著.绘制D—D断面下路堤的湿度增幅(相对于初始湿度)随地下水位变化见图7.图7表明,下路堤湿度增幅随着初始水位的降低迅速减小.并且,初始水位小于5m时,路堤受到水位线(孔压为0)抬升的直接上浸作用,湿度值显著增大;而初始水位大于5 m之后,地下水直接上侵的影响消失.因此,存在一个平衡水位线(其值由雨强、历时、压实度、初始湿度因素共同决定),当初始水位高于平衡水位线时,路基湿度增幅随着初始水位的提高基本符合对数A=a·ln hw+b增大,其中A为湿度增幅,a、b同样是受降雨历时、雨强、路基初始湿度、路基压实度3个主要因素的影响的参数.若公路状态和降雨条件一定,则初始地下水位高于平衡水位时,地下水对路基湿度影响比较剧烈,反之影响甚微.1)降雨强度愈大,地下水越容易受到扰动抬升越明显,而路基层位越低,路基湿度变化和扰动区扩距受地下水影响越显著.2)路堤湿度极差随初始水位降低增幅迅速增大并至稳定,稳定之前基本符合二次曲线Rc= a·hw2+b·hw+c增长规律.3)水平扩距随着初始水位降低而减小至稳定,稳定之前基本呈二次曲线D=a·hw2+b·hw+c变化.4)对于一个给定的工况来说,对应存在一个平衡地下水位线,当初始水位高于平衡地下水位线时,地下水对路基湿度影响比较剧烈,路基湿度增幅(相对于初始湿度)随着初始水位的提高基本呈对数A=a·ln hw+b增大;低于平衡地下水位线时,影响甚微.封面图片来自本期论文“超声加工的非接触能量传输仿真与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3)
pa=
p1 - p 0 =
p0
V 0- V1 V1
( 14)
式中: p 0 为大 气压 强; V 0 为 整个 土坡 的 气
体体积; p 1 为 非 饱 和 区 内 的 气 体 压 强; V 1
为非饱和区 内 的 气 体 体 积 ( 两 侧 边 界 封 闭
时) 。
求解时遇到二个问题: 一是求解每一部分
关键词 Green Ampt 模型; 降雨入渗; 气压势; 坡面径流; 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 T U 991. 114; T U 991. 32
The Research Of Infiltrating Regulation Under Rainstorm
Abstract Basing on Gr een A mpt M odel, and taking the small angle slo pe made of dr y soil that according with G reen Ampt infiltr ating model as object, its infiltr ating regulatio n under heavy raining intensity is studied. It puts for w ar d the infilt rat ing formula including g as pressur e making use of Green Ampt M odel, and gets the real infiltrating for mulas under the constant raining intensity. T hen it combines w ith the overland flow formulas to get the numerical mod eling of infiltration and o ver land flow under heav y raining intensity.
但是, 当考虑 雨水入渗 与气体驱 替过程
时, 非饱和区的气压势就必须考虑进去。考虑
气压势的湿润锋面处总水势为- ( s f + z f ) +
pa ( p a 为非 饱和 区的 气压势, w 为水 的重
w
度) , 由达西定律可求出含有气压势的地表入
渗率 i :
pa
z f+ sf+ h -
i = Ks
Key words Green Ampt M odel; infiltr at ion; gas pressure; overland flow ing; numerical modeling
1 Green Ampt 模型 入渗率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地表单位面积
入渗 到 土 壤 中 的 水 量, 单 位 为 mm/ min 或 cm/ d 等。任一时刻 t 的入渗率 i ( t ) , 其值和 此时地表 处的土壤水分 运动通量 q ( 0, t ) 相 等, 即
图 2 坡面产流示意图
控制坡面流运动的一维圣维南不稳
张士林: 大降雨强度下雨水入渗规律研究
28 3
定流方程组为[ 2] :
连续方程
q x
+
ht = r
( 7)
动量方程
u
u x
+
u t
+
g
h x
=
g ( i0-
i f) -
ur h
( 8)
式中: q 为单宽流量, m2/ s; h 为水深, m; u 为
范围, 但并无实质性改进。因此, 实际应用仍 以运动波为主。也有使用完整圣维南方程求 解实际问题的( 戚隆溪, 1997) [ 3~ 8] 。
坡面产流是非常复杂的, 目前主要采用运 动波理论、扩散波或完 整圣维南方 程进行描
述。正如上文所述, 运动波近似理论在大多数
情况下可以很好地描述坡面流运动过程, 且计 算简 单[ 3] 。因 此本 文仍 采 用一 维 运动 波理
i=
I=
z fp+ sf + 0-
Ks
z fp
p ap
w
( 4)
通过计算得
z fp =
Ks I- Ks
sf -
p ap
w
( 5)
也就是说当地表入渗率 i 从无穷大, 逐渐
地减小到 I 时, 地表积水深度 h= 0, 湿润深度
z fp=
Ks I- K s
s f-
p ap
w
。
根据模型假定, 由水量平衡原理, 可得出
为了寻求实际的入渗率在降雨过程中的变 化过程, 采用 Green Ampt 入渗模型进行说明。
早在 1911 年, Green Ampt 就研究了入渗 问题, 提出 了基 于毛管 理论 的入 渗模 型, 即 Green Ampt 模 型。 Green Ampt 模 型研 究 的 是初始干燥的土壤在薄层积水时的入渗问题。 基本假定是, 入渗时存在着明确的水平湿润锋 面, 将湿润的和未湿润的区域截然分开。也可 以说含水率 的分布呈阶梯 状, 湿润区 为饱 和含水率 s, 湿润锋前即为初始含水率 i , 见 图 1。这种模型又称活塞( 或打气筒) 模型。
地表处的总水势为 h, 湿润锋面处总水势为-
( sf+ z f) ( sf 为湿润处的土壤吸力, 单位 m) ,
故其总水势梯度为- ( s f + z f + h ) / z f 。由达
西定律可求出水分由地表进入土壤的通量, 也
即地表处的入渗率 i :
i=
Ks
zf+
sf + zf
h
( 2)
式( 2) 为 Green A mpt 入渗率公式[ 1] 。
论, 即坡面流基本方程为
连续方程
q x
+
ht = r
( 9)
动量方程
q=
1 n
h
S
! 0
( 10)
பைடு நூலகம்
式( 10) 直 接 使 用 了 水 力 学 中 熟 知 的
Chezy 公式或 M anning 公式。其中, r = I - i ; S 0= sin , 为坡面倾角; n 为 M anning 糙率 系数。
1 1
( 16)
h( x , t )| t = t = 0
初始条件:
p
(x ∃ L)
q ( x , t )| t= t = 0
p
边界条件: h( 0, t ) = 0 t > 0 q ( 0, t ) = 0
入渗率的求解:
i
n+ k
1
=
z
n+ f
1
+
sf +
h
n k
-
p
n+ a
1
k
Ks
z
n+ f
1
w
k
( 17)
气压势的求解:
& V
n `
=
1%
!bk
%
z
n fk
k
p
n a
=
p 0%
Vn V0- Vn
( 18)
外界入渗量的求解:
Q
n+ ik
1
=
!b
k
%
i
n k
%
!t
由降雨开始无积水到即将形成积水时的时间
t p 为:
z f %( s- i ) = I%t p p
tp=
z fp%(
sI
i) =
I
K -
s
K
%
s
sf-
p ap
w
%
sI
i
( 6)
2 坡面产流问题
坡面产流 ( Overland flow ) 系指降水 扣除
地面截留、填洼与下渗等损失后在坡面上形成
的一种水流, 见图 2。
i ! ∀ 。随着入渗的进行,
的绝对值不断减 z
小, 入渗率 i ( t ) 也随之逐渐降低。当 t 足够大
时, z !0, 此时 i ( t ) !K ( 0) 。也亦是说, 当入 渗进行到一定时间后, 入渗率趋于一稳定值, 该 值相当 于地表含水率 0 的导 水率 K ( 0) 或 K 0, 显然 K 0< K s( K s 为饱和导水率) 。
时都与其它二部分相关联, 因此这是一个全耦
合过程; 另一个是 Green Ampt 模型只是一个
一维的入渗模型, 如何将其思想应用到二维空
间中去? 下面介绍求解过程。
4 计算方法
一土坡见 图 3, 将土坡 用有限 个条块 剖
分, 每一土条的流量分析见图 4。
这样将整个土坡的计算变成依次计算每
一个土条的下渗深度, 从而得到整个土坡的下
式中: !b 为土条的宽度。 以上是计算的主要思想, 具体的数值计算
方法如下: 坡面产流的控制方程用有限差分求解, 这
与整个土坡坡面的条分结点一致。
h t
=
hn+ 1 !t
hn;
q x
=
qk+ 1 - q k !x
则
h
n+ k+
1 1
-
!t
h
n k+
1
+
q
n+ k+
1 1
+
!x
q
n+ k
1
=
I-
i
n+ k+
流速, m / s; i 0 为 坡面坡降; i f 为 阻力 坡降; r
为净降雨量, mm / h; x 、t 为距离与时间; g 为